北京尼尔投资贷款信息提供专业的股票、保险、银行、投资、贷款、理财服务

预估贷款额度

本文目录

新增专项债靠前发力,提前批额度有望超1.46万亿

财联社11月18日讯(编辑毛乐彤)近日,国家发改委办公厅发布《关于组织申报2023年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项目的通知》(发改办投资〔2022〕873号)。《通知》要求各地方及时做好2023年专项债项目准备工作,抓紧申报一批专项债项目。福建省财政厅率先披露,该省2023年新增政府债务限额1034亿元,同比增长33.9%。相关券商对提前批额度进行测算,预估有望超1.46万亿元。

在发行使用方面,监管部门要求提前批额度明年1月份启动发行,争取明年上半年将债券资金使用完毕。据悉,监管部门已向地方下达了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包括2023年提前批专项债额度和提前批一般债额度。

《通知》表示,原则上本次申报项目的2023年专项债券需求规模,要按照提前下达2023年用于项目建设的专项债券分配本地区额度的3倍左右(2.5-3.5倍)把握。据中信证券,2022年提前批专项债额度为1.46万亿,考虑到诸多地方额度出现增长,2023年提前批额度有望超过1.46万亿。

目前,财政部尚未公布“提前批”相关信息,但华创固收预计,提前批规模大概率在1.75万亿-2.2万亿。财政部可在当年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的60%以内提前下达下一年度地方债额度,2021年和2022年地方债提前批规模占上一年额度的50%、40%,均未顶格下达,以此规律推断明年地方债提前批额度或在1.75万亿(40%)-2.2万亿(50%),最高不超过2.62万亿(60%)。

同时,《通知》明确了2023年提前批专项债的项目审核将按照“多中选优”的思路进行,且投向增加新能源项目和新型基础设施2个领域。专项债投向领域包括:交通基础设施、能源、农林水利、生态环保、社会事业、仓储物流基础设施、市政和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国家重大战略项目、保障性安居工程等9个领域,增加新能源项目和新型基础设施,扩大至11个领域。

目前,多地表示正积极筹备2023年项目申请,以发挥专项债资金拉动投资的作用。其中,福建省财政厅日前披露,财政部已提前下达该省2023年新增政府债务限额1034亿元(一般债务101亿元,专项债务933亿元),比上年增长33.9%。新增债券资金将用于支持交通基础设施、新能源项目、新型基础设施等领域重点项目建设。

整体来看,2022年地方债全年发行节奏提前,2021年底财政部提前下达2022年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1.79万亿元,叠加2021年地方债发行节奏后置导致的剩余额度结转,2022年全年发行节奏提前,并更多集中在5-6月。华创固收预计明年提前批专项债与今年类似,“前置”发行的特征或继续维持。

此外,据西部证券统计,目前已有28个省、计划单列市已披露四季度地方债发行计划,总计7708亿元。其中,新增一般债、新增专项债、再融资一般债、再融资专项债占比分别为2%(126亿元)、50%(3847亿元)、30%(2338亿元)、18%(1397亿元)。

分月度来看,地方债整体而言,十、十一、十二月占四季度比重分别为66%(5121亿元)、29%(2247亿元)、4%(340亿元);新增专项债方面,十、十一、十二月占四季度比重分别为85%(3281亿元)、15%(566亿元)、0%(0亿元)。

本文源自财联社

超预期宽信用政策稳信贷

2022年中期以来,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专项债结余、设备类再贷款、PSL和信贷支持等稳信用政策频出,通过对这些政策和工具进行简单的梳理和分析可得出一个基本判断:四季度宽信用力度大概率超预期。

梳理近期宽信用政策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和专项债均主要投向重大基建项目,解决项目资本金问题,有较大撬动作用,测算拉动投资或超过6万亿元;第二,参考浙江省发改委数据测算,设备更新再贷款或带动信贷需求达万亿元;第三,信贷支持主要发挥政策性银行信贷带动作用,促进基建项目融资配套,强化房地产信贷投放,结构导向性强。

简单测算可知,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拉动投资超6万亿元,叠加设备更新再贷款拉动信贷超万亿元,合计或超过7万亿元。考虑到项目资本金一般要求三成以上,如这些项目中60%资金来自信贷,那么带动信贷需求可能增加4.6万亿元。三季度新增企业中长期贷款2.43万亿元,四季度企业中长期贷款或仍可期待。虽然这些政策工具和信贷可能与以往专项债、基建等项目重叠,但仍可见下半年宽信用力度之大。

下半年尤其是四季度,随着多种政策工具和举措共同发力,政策举措力度大,经济、房地产持续修复可期,支持银行股预期修正和股价修复。

政策工具贷款带动作用

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和部分专项债主要投向项目资本金,有较高的撬动效应,主要解决基础设施重大项目资本金问题;设备更新再贷款工具、PSL等主要是作为负债端资金来源的支持,设备更新再贷款支持设备更新贷款,PSL和政策性金融债共同支持政策性金融工具和信贷投放等;在信贷投放方面,发挥政策性银行信贷带动作用,强化房地产信贷投放。

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通过保证项目资本金的方式,可能撬动投资超过6万亿元。目前,政策性金融工具6000亿元已经完成,参考此前央行和国新办给出项目平均参与比例和投资拉动情况,测算拉动投资或超过6万亿元。专项债结余5000亿元10月底投放完成,测算拉动投资9000亿元至1万亿元。政策性金融工具和专项债主要投向均为基建,金融工具或支持专项债项目投放,项目重合或较高,共同拉动效应不应加总,而按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拉动测算约为超6万亿元投资。

设备类再贷款实际投放可能远高于2000亿元,或超过万亿元。项目设备更新类再贷款将带动相关贷款的投放,主要在四季度贡献,发改委等支持下信贷需求或超万亿元,我们认为,设备更新类再贷款支持的项目与基建项目重合度不高,与政策性金融工具合计带动投资7万亿元。

发挥政策性银行贷款带动作用,国有大行强化房地产贷款投放。8000亿元政策性银行新增信贷额度,或主要用于基建项目的配套,政策性信贷投放有利于促进商业银行信贷积极性。2000亿元保交楼借款是存量额度,政策性银行对负债资金来源的支持,对于房地产融资增量意义大。监管要求国有大行四季度新增6000亿元的房地产信贷融资,并未明确是否为增量额度,考虑到前期新增房地产融资极低,对房地产实际增量意义较大。

具体来看,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投放已超6000亿元,其旨在解决资本金问题,可能撬动投资6万亿元。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采用基金模式,主要为项目提供资本金。

一般而言,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通过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三家政策性银行设立专门的基础设施基金公司,国开行设立国开基础设施投资基金、农发行设立农发基础设施基金,中国进出口银行设立进银基础设施基金,通过股权投资、股东借款等方式投放基金。

参考此前央行就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表述,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资金来源方面或主要是人民银行牵头政策性金融债等,9月PSL新增或主要用于支持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及相关基建项目;中央财政按实际股权投资额予以适当贴息,贴息期限两年;项目由发改委会同各地方、中央有关部门和中央企业形成足够多的备选项目清单,政策性银行按市场化原则自主选择投资。

政策性金融工具主要投向是基建重大项目等相关的投资,及其他地方政府专项债投向的项目。

7月初,央行对政策性金融工具投放领域已经给予明确回答:第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明确的五大基础设施重点领域,包括交通水利能源等网络型基础设施、信息科技物流等产业升级基础设施、地下管廊等城市基础设施、高标准农田等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国家安全基础设施等;第二,重大科技创新等领域;第三、其他可由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投资的项目。其后,7月底,国常会再明确支持的项目要符合“十四五”等规划,主要投向交通、能源、物流、农业农村等基础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并强调资金运用限制,不得用于土地储备和弥补地方财政收支缺口等。8月底,国常会再次强调:第一,扩大项目支持范围,新增上半年开工项目,对之前符合条件但因额度限制未投放项目自动纳入支持;第二,扩大支持领域,纳入老旧小区改造、省级高速公路等。

带动投资约6万亿元

目前来看,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投放或已经超过6000亿元,并可能根据情况有所增加。从投放节奏看,第一批3000亿元在6月底设立,8月完成,第二批3000亿元8月底设立,9月完成,并可能根据情况有所增加,参考10月12日农发行报道消息,三家政策性银行投放已将超过6000亿元。

从具体时间和投放机构看,6月29日,国常会明确设立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首批额度为3000亿元,其中,国开行2100亿元、农发行900亿元,在8月27日已完成全部额度投放。8月24日,补充3000亿元额度,国开行1500亿元、农发行1000亿元、进出口银行500亿元,9月底基本完成。截至10月12日,农发行已完成2459亿元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投放,三家政策性银行合计投放超过6000亿元。

随着政策性金融工具6000亿元已全部完成,通过简单测算可知,政策性金融工具总体上可能撬动投资达到或超过6万亿元。参考此前的报道,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按照金融工具占项目资本金比重不超过50%,按此金融工具占每个项目总投资比重或一般不超过15%,央行亦指出基建项目政策性金融工具占每个项目总投资比重不会超过10%。9月16日,国新办举行8月份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强调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的投资撬动作用,首批3000亿元支持了900多个投资项目,项目计划总投资超过3万亿元,撬动比例可能超过10倍。按此比例测算,6000亿元政策性金融工具带动投资在6万亿元以上。

专项债结余5000亿元10月底前发行完成,带动投资可能达到9000亿元至1万亿元。8月24日,国常会提出依法用好5000多亿元专项债地方结存限额,10月底前发行完毕。9月5日,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明确专项债务结存限额定义,明确重点支持交通基础设施、能源、农林水利、生态环保、社会事业、城乡冷链等物流基础设施,市政和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国家重大战略项目、保障性安居工程,以及新能源项目和新型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专项债作为资本金使用范围目前扩围至铁路、收费公路、干线机场、内河航电枢纽和港口、城市停车场、天然气管网和储气设施、城乡电网、水利、城镇污水垃圾处理、供水等十大领域。财政部也表示将积极研究适当扩大专项债券资金投向领域和扩大专项债券用作项目资本金的范围,更好发挥专项债券拉动有效投资的作用。9月底,稳经济大盘四季度工作会议,提到依法依规提前下达2023年专项债部分限额。

2020年专项债作项目资本金比例提高至25%,假设在全部专项债中可做资本金的比例20%-25%,专项债资本金在项目中占比20%,那么,5000亿元专项债可能支持规模在9000亿元至1万亿元。当然从投向领域看,专项债可能与政策性金融工具重叠程度较高,政策性金融工具或对专项债项目形成积极支撑。

设备类再贷款实际投放可能远高于2000亿元,发改委等项目对信贷需求支持或达到1万亿元。设备更新再贷款工具是信贷投放对负债和资金来源的支持,意在拉动设备更新贷款,从而拉动制造业需求。

9月13日,国常会提出,四季度对制造业等行业和领域的更新改造设备予以专项再贷款支持,支持全国性商业银行以不高于3.2%的利率积极投放中长期贷款,人民银行按贷款本金的100%对商业银行予以专项再贷款支持,额度在2000亿元以上,期限1年,可展期两次。

9月28日,央行明确设立设备更新再贷款,并进一步明确利率为1.75%,发放对象包括国开行、政策性银行、国有大行、邮储银行、股份制银行等21家金融机构。设备更新再贷款工具主要支持领域包括教育、卫生健康、文旅体育、实训基地、充电桩、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新型基础设施、产业数字化转型、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改造升级、废旧家电回收等10个领域设备购置与更新改造。

设备类再贷款实际投放可能远高于2000亿元,发改委等项目对信贷需求支持或达到1万亿元。9月各地召开会议积极推进设备更新贷款项目落地。10月12日,浙江省发改委公告,设备更新类投放项目初见成效,省内项目733个项目推送给银行,贷款需求568.3亿元,总投资2423.57亿元,并指出当前已经进入以人行杭州中心支行和21家银行为主的贷款投放阶段。

参考浙江省信贷需求和投资撬动,结合浙江省在全国信贷占比约8%-9%左右,如果按照浙江省目前的信贷需求和投资带动进度,都能得到人民银行审批通过,全国信贷需求为6314亿元。如果浙江省项目推进最终1000亿元,都能得到人民银行审批通过,全国项目推进信贷需求可能超过1.1万亿元。如果经济更发达的地区承担更多稳增长责任,我们假定其贡献超过信贷全国占比1倍,那么信贷需求带动在3000亿-5500亿元。

总体来看,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支持,主要体现为发挥政策性银行的贷款带动作用,并强化房地产贷款投放。这种带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政策性银行新增信贷额度8000亿元。信贷额度优先用于支持网络型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升级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建设领域,预计与专项债和政策性金融工具等互相配套。从6-8月央行统计公布数据上看,通过中资大型银行和中资四大行数据推测,从5月开始,政策银行投放持续强化发力,6月政策性银行新增8000亿元信贷额度,预计这些额度也会在这一过程中持续释放。政策性银行信贷的投放,有利于带动商业银行贷款投放的积极性。

第二,2000亿元保交楼专项借款主要在政策性银行的存量额度中安排,或并不形成增量信贷,但保交房对房地产形成绝对增量,对建筑和销售仍将形成积极拉动。

第三,据报道,监管要求六大国有大行年内争取完成房地产信贷融资6000亿元,虽然融资并未明确是否是增量额度,但考虑到2022年房地产企业融资情况,此举必将对房地产融资形成绝对增量。

四季度稳信贷可期

10月16日,五大国有大行集体披露三季度信贷投放情况,合计新增一般贷款2.3万亿元,占全行业的53%,凸显信贷“头雁”作用;从行业投向来看,制造业、基建、绿色、普惠等领域投放强度显著提升。

政策性开放性金融工具在完成6000亿元投放基础上再加量;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加速落地,重点支持卫生健康、教育等领域,光大证券认为最终投放超2000亿元概率较大,不排除超预期可能,四季度信贷投放具有较强支撑。

近期,成都银行、常熟银行发布三季度业绩快报,盈利增速分别为31.6%、25.2%。展望上市银行三季报,扩表动能仍强、息差压力趋缓、盈利增速可期。10月23日起,上市银行将密集发布三季报,初步预判如下:1.信贷投放维持较高强度,支撑上市银行维持较大扩表强度;2.三季度上市银行息差收压力季环比收窄,四季度或有望走平;3.资产质量整体保持稳健;4.三季度营收增速或较二季度下降1到2个百分点左右,但部分优质区域银行仍有望维持20%以上的高盈利增速。

随着信贷投放维持高强度,三季度银行业景气度回升。10月9日,人民银行发布三季度企业家、银行家、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报告,居民收入与就业、企业与银行经营景气度、贷款总需求等多个指标季环比走强;其中,贷款总体需求指数较二季度末提升2.4个百分点至59%,制造业、基础设施贷款需求指数分别较二季度末提升1个百分点、2.9个百分点至60.6%、61.3%。

三季度一般性贷款同比多增0.43万亿元,中长期贷款占比提升。9月金融数据显示,三季度新增一般性贷款4.3万亿元,同比多增0.43万亿元;三季度末各项贷款增速为11.2%,较二季度末持平。贷款增量结构中,中长期贷款占比74%,较二季度大幅提升21.3个百分点;其中,居民中长期贷款、对公中长期贷款占比分别为17.6%、56.4%,较二季度分别提升8.3个百分点、13.1个百分点。

在8月22日货币信贷形势分析会召开后,一揽子“稳增长”政策持续推进,8-9月信贷投放均实现同比多增;在对公贷款延续高景气的同时,居民端融资形势亦边际改善。整体来看,三季度信贷投放呈现总量高增、结构改善的特点,与三季度银行家问卷调查结果相互印证。

大型银行继续发挥信贷投放“头雁”作用,制造业、基建、绿色、普惠等重点领域投放强度显著提升。10月17日,五大国有行集体披露部分三季度信贷投放情况,合计新增一般贷款2.3万亿元,占三季度新增一般贷款规模的53%,凸显信贷“头雁”作用。从行业投向上看,制造业、绿色、普惠等领域信贷投放披露银行较多,这些银行制造业、绿色、普惠领域信贷较年初平均增幅(仅考虑披露数据的银行)分别为29.3%、31.8%、31.7%,远高于人民币贷款11%左右的增幅。

此外,建行独家披露了基建领域信贷投放情况,三季度单季基建贷款增量占比达37%,高出一至三季度占比近9个百分点。考虑到6月以来国常会多次部署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和重大项目的支持力度,政策持续加码;1-8月,金融机构新增基础设施建设贷款2.95万亿元,其中,政策性开发性银行和大型银行基础设施建设贷款新增2.32万亿元。光大证券分析认为,建行三季度基建贷款高增具有代表性,其他大型银行基建投放亦维持较大强度。

稳经济大盘四季度工作推进会强调用好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并提前下达2023年专项债部分限额。截至9月末,两批(6000亿元)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均已投放完毕,5000亿元专项债结存将集中在10月份发行。在开发性政策性支持工具、专项再贷款等政策的支持下,基建、制造业等领域信用扩张确定性较强。

政策性开放性金融工具投放超6700亿元,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加速落地,种种迹象表明,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四季度再加量。

2022年以来,私营部门投融资需求偏弱,“稳增长”更多依赖于政府或准政府投资,国常会多次部署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和重大项目支持力度,包括但不限于调增政策性银行8000亿元信贷额度;在前期已推出的3000亿元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基础上,再增加3000亿元以上额度,并可根据实际需要扩容等。

从落地情况来看,6000亿元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已于三季度集中投放完毕,由于相应配套融资具有利率低、期限长等特征,主要由政策性银行和国有大行承接。结合各政策性银行最新披露数据看,随着10月11-12日,农发基础设施基金、进银基础设施基金分别完成559亿元、184亿元投放,第二批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已累计投放3743亿元,撬动万亿级别配套投资无虞。从后续情况看,随着基建投资强度进一步增强,10月信贷投放延续同比多增概率较大。

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加速落地,重点支持卫生健康、教育等领域。人民银行9月28日设立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额度2000亿元以上;对于金融机构9月1日至12月31日期间,以不高于3.2%的利率向清单内项目发放的合格贷款,人民银行按贷款本金等额提供资金支持,重点支持教育、卫生健康、文旅体育、实训基地、充电桩、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新型基础设施、产业数字化转型、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改造升级、废旧家电回收处理体系等10个领域设备购置与更新改造。

各省基本已落地首单更新改造专项贷款,主要投向卫生健康、教育等领域。再贷款设立后,相关金融机构加班审批中长期项目,推动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尽快落地。结合人行分支机构公告看,目前全国各省已基本落地首单更新改造专项贷款,贷款投向主要以卫生健康、教育为主,其中卫生健康占比相对更高,最终投放规模预计超过2000亿元。

在“稳信贷”的诉求下,当前各省项目签约节奏较快,10月底前2000亿元贷款额度有望实现全面签约;同时,支持范围预计将逐渐涵盖除卫生健康、教育以外的其他指定领域。结合人民银行对专项再贷款规模表述为“2000亿元以上”来看,最终投放规模超2000亿元的概率较大,不排除超预期可能,将对四季度信贷投放形成有力支撑。

10月13日,成都银行、常熟银行发布三季度业绩快报。从披露的数据来看,首先,营收增速小幅放缓,但盈利均维持高增。成都银行、常熟银行营收增速分别为16.1%、18.6%,季环比分别下降0.9个百分点、0.2个百分点;盈利增速分别为31.6%、25.2%,季环比分别提升0.1个百分点、5.3个百分点;其次,扩表仍维持较大强度。成都银行、常熟银行总资产增速分别为21.6%、17.7%,季环比分别变动0.2个百分点、-1.1个百分点;最后,资产质量进一步改善。成都银行、常熟银行不良贷款率分别为0.81%、0.78%,季环比均下降2BP,两家银行当前不良水平均处于历史低位。

窥一斑可见全豹,由成都银行、常熟银行三季报延伸过去,10月23日起,上市银行将密集发布三季报,我们可以对上市银行三季报做一前瞻性判断:扩表动能仍强、息差压力趋缓、盈利增速可期。

在扩表方面,8月22日货币信贷形势分析会召开后,稳信贷力度加大,三季度信贷投放总量稳定,信贷结构随中长期贷款占比提升有所优化。在定价方面,供需矛盾叠加8月LPR报价下调影响,三季度新发放贷款定价进一步下行,但随着宏观经济触底反弹,降幅料有所收窄。三季度银行负债成本有效管控,有助于缓释NIM收窄压力,测算息差三季度收窄1BP左右,四季度有望走平。在资产质量方面,信用扩张推动风险缓释,预计三季度不良率及信用成本大体持稳。整体看,净利息收入具有较好支撑,非息收入或受上年同期高基数拖累,上市银行三季度营收增速季环比下降1到2个百分点。

在盈利表现上,考虑到上市银行整体存量包袱较轻、拨备有较大缓释空间,同时部分银行具有较强的资本补充意愿,上市银行三季度盈利增速具备有力支撑;对于优质区域的城商行、农商行而言,业绩确定性相对更强。

强周期的银行股下一阶段的表现,应该建立在持续“稳增长”基础之上,为了保证2022年经济增长位于合理区间,需要房地产市场逐步修复和基建投资增加强度。四季度以来,政府投资进一步发力、房地产金融渐次加码,以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等为代表的政策工具持续推动重点领域信贷投放加速发力,“基建+地产”共振或催生四季度银行板块行情。

本文源自证券市场周刊

某商银行,真的是“抽贷之王”吗?大数据是如何调整贷款额度的?

其实所有的互联网贷款,大致的营销套路都是这样的。他们都是利用用户的不断更新的数据,去对照金融机构内部构建的大数据系统。然后对于用户的授信额度以及利率进行不断灵活的动态调整。只不过某商银行作为我国互联网贷款的最大一家提供商,背靠着某付宝,占据着比较大的市场份额。可以说是这个行业中的领头公司之一,自然就会更加引发用户的关注。

当然不可否认的,某商银行的大数据管理系统,要比其他金融机构可能更先进,反应更及时。银行是企业,他的目标就是要赚取更加多的利润,争取躲避更多的风险。所以作为我国最规模的互联网贷款提供商,拥有着全国最多的互联网贷款用户,也就被誉为“抽贷之王”,也就不足为怪了。

那么某商银行的抽贷,其实主要是通过两种方式来去进行的。那就是不断对于信贷额度的动态调整,以及对于借款利率的动态调整。最后使得银行觉得有风险的客户,要么借不到钱,要么借到的钱成本太高而不敢去借。而这种所谓的双动态管理,其实就是实质性的抽贷。

1.对于信贷额度的动态管理。很多用户一直不理解网商银行的授信额度与可借款额度的异同点。这两个概念是完全不同的,但是很多客户只看到了授信额度,而最终借款时发现借不出来,而且这个数据还时常会自我调整。

授信额度并不是银行答应给客户一定借出去的钱,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当做一种营销的概念来理解,那就是银行说如果客户的现有条件不发生任何变化的话,银行的信贷审批政策也不发生任何变化的话,那么在现在这个时点,银行预计可以借给客户最多的钱。

可借款额度是在客户每次申请具体放款时出现的审批金额。如果客户不发起借款申请,这个额度是看不到的。如果借款申请通过了,那就说明自己的借款额是在可借款额度之内的。如果没有通过,那就说明超了。这个可借款额度也是灵活变化的。在极端抽贷的情况下,它就会变为0。

举个例子说,客户在营销页面上看到授信额度有20万,但是自己需要不了这么多,那么申请10万如果被批准了,那就说明可借款额度最少有10万。如果还掉5万之后,过几天又去借5万,但是被拒绝了,说明自己的授信额度可能已经变成了5万,而可借款额度已经变成了0。这是因为有着这样灵活的调整机制,让用户感觉变脸太快了。

2.对于借款利率的动态管理。互联网借款的利率也是不断变化的,每一笔的利率都有可能不同。但是对于那些常借常还的用户来说,如果大数据系统判断,用户对于借款是有依赖性的,那么后续的借款利率就会越来越高。当然对于那些资料特别全,平台资产特别多的用户,网上银行也会经常给予一些优惠的,希望他们持续使用。

例如,有用户先借了10万,当时的利率是日息万分之2.5。但是他后来先还了5万,,过几天又向平台申请10万借款,虽然平台审批同意了,但下一批这10万的利率有可能就变成了万分之3.5。因为对于网上银行来说,客户前一笔贷款还没有清偿完毕又借贷款,说明客户急用钱,那么自然可以收高利率。如果客户不愿意支付这么高的利息,自然也就借款不成功了,这也是一种实质性的抽贷。

某商银行的大数据风控系统和互联网贷款授信和自动审批系统是非常先进的,他可以利用用户在自己平台中存留的各种数据,以及在互联网中存留的各种数据,进行精准的用户画像。最终制定出来的放款策略,让客户虽然用款方便,但是成本不会便宜,同时如果有发现,及时缩减额度,保护某商银行的安全。

至于客户会不会因为其大数据的动态调整额度,从而还款之后,断了资金流动性,因此而陷入到负债境地,那可不是他们考虑的事项。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