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网络贷款5万元,钱没到账竟要先交上万手续费……
“他说能借5万,告诉我放款了
但是没有到我这
我还得出这个钱,我害怕……”
民警赶到时
李女士还惊魂未定
……
近日,公安和平分局南京路派出所
辖区居民遇到一起网络贷款诈骗
11月4日16时许,南京路派出所
接到辖区居民李女士电话称
自己好像遇到了诈骗
“请您先将银行卡冻结
防止被骗子转走卡内余额
您要保持通话畅通……”
民警接到报警后
立即动身前往李女士家中
同时在电话里紧急告知李女士
并反复强调
“对方是骗子
您千万不要相信他”
“他告诉我可以借款
然后我就试了一下”
民警到达现场后
李女士急忙跟民警反映说
原来,李女士因为急用钱
就在网上下载了一款名叫“广发秒贷”的APP
随后,李女士按照要求
提交了身份信息
并申请了50000元贷款
“系统检测到您的账户与个人信息不符
导致贷款资金冻结
请仔细核对后联系您的‘业务经理’……”
结果在准备提现的过程中
页面显示资金发放异常
李女士联系上“业务经理”
对方称操作失误资金被冻结
需要缴纳15000元手续费
重新修改个人信息
否则,贷款无法放款仍需还款
若有逾期将负法律责任
并影响个人征信
正当李女士手足无措时
她忽然想起民警的反诈宣传
便立即报了警
“这个‘广发秒贷’是假的,不要操作!”
现场民警联系了银行工作人员
并确认了李女士未进行转账操作
“他们就是骗您那一万五来的
说多吓人都别信、别害怕、别慌”
此刻,李女士彻底醒悟
“您听我说,下载一个国家反诈APP……”
随后,民警就防范电信网络诈骗
对李女士进行了宣传讲解
警方提示
办理贷款一定要到
正规的金融机构办理
在放款之前不收取任何费用
凡是在放款之前
以交纳"手续费、保证金、解冻费”等名义
要求转款刷流水、验证还款能力的
都是诈骗
转自:公安和平分局
来源:平安天津
关于警惕网络平台诱导过度借贷的风险提示
一些网络平台为获取海量客户,通过各类网络消费场景,过度营销贷款或类信用卡透支等金融产品,诱导过度消费。对此,要树立理性消费观,合理使用借贷产品,选择正规机构、正规渠道获取金融服务,警惕过度借贷营销背后隐藏的风险或陷阱。
一是信息披露不当,存在销售误导风险。一些机构或网络平台在宣传时,片面强调日息低、有免息期、可零息分期等优厚条件。然而,所谓“零利息”并不等于零成本,往往还有“服务费”“手续费”“逾期计费”等,此类产品息费的实际综合年化利率水平可能很高。部分营销故意模糊借贷实际成本的行为,侵害了消费者知情权,容易让人产生错误理解或认识。
二是过度包装营销,陷入盲目无节制消费陷阱。一些机构在各种消费场景中过度宣扬借贷消费、超前享受观念。这种对贷款产品过度营销、过度包装的行为容易诱导无节制消费,尤其易对金融知识薄弱人群、没有稳定收入来源的青少年等产生误导。有的未成年人、青少年在网络平台借钱后,给明星打榜、集资、包场、送“粉丝应援礼”,“借贷追星”现象蔓延。盲目借贷、盲目消费终会侵害金融消费者自身权益。
三是过度收集、滥用客户信息,存在个人信息使用不当和泄露风险。一些网络平台的网贷营销罔顾消费者利益,利用“土味”“奇葩”广告吸引流量,套取客户信息。在营销或借贷过程中,通过广告页面过度收集并滥用客户信息,甚至在消费者不知情的情况下,将客户信息在平台方、贷款机构、出资方等之间流转,侵害了消费者信息安全权。
四是无序放贷,导致过度负债。一些网络平台宣称贷款手续简单,诱惑消费者点击办理,有的机构甚至给未成年人、在校学生、低收入人群等过度放贷,进行暴力催收,冒充司法机关恶意催收,针对借款人亲属朋友进行催收,引发一系列家庭和社会问题。
针对这些过度借贷消费营销行为,提醒广大消费者:要坚持从实际需求出发,树立量入为出的理性消费观,远离过度借贷消费营销陷阱。
一、理性消费,量入为出
要认真看清借贷产品内容,某些营销过度宣扬的“借贷消费”“超前享受”“借贷追星”行为不值得提倡,不值得效仿。对自身的经济承受能力要有正确评估,杜绝不计后果盲目借贷、盲目消费行为。过度借贷往往导致资金断流,最终会使消费者个人甚至家庭陷入困境。
二、合理使用借贷产品,切勿“以贷养贷”“多头借贷”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消费者应了解网络平台贷款、类信用卡透支及分期等借贷产品,知悉借贷息费价格、期限、还款方式等与自身权益密切相关的重要信息,警惕一些机构或平台所谓“免息”“零利息”的片面宣传。合理发挥借贷产品作用,树立负责任的借贷意识,不要过度依赖借贷消费,更不要“以贷养贷”“多头借贷”。
三、选择正规机构、正规渠道借贷
要选择正规机构、正规渠道获取金融服务,注意查验相关机构是否具备经营资质,防范非法金融活动侵害。对不明的电话、链接、邮件推销行为保持警惕,不随意点击不明链接,不在可疑网站提供个人重要信息,增强个人信息保护意识,防范诈骗风险和个人信息泄露风险。
弥渡警方提醒:小心网络贷款让你“越贷越穷”!
对于急需用钱的人而言,贷款无疑是一个好办法,但向银行申请贷款步骤繁琐,还需要等待漫长的审核……网络贷款反而更加方便快捷,但这往往是骗局的开始,很容易掉入骗子的陷阱!
真实案例一
因听信广告被骗
2022年12月2日15时,潘女士在手机上玩小游戏刷广告时看到下载“小度”APP即可申请贷款,贷款额度高且方便又快捷。潘女士就抱着试一试的心理,按照提示点击链接下载了“小度”APP,并用电话号码注册,上传了身份证正反面照片、手持身份证照片、银行卡的正反面照片,上传后便按照步骤操作点击提现,页面显示银行卡填写错误账户被冻结,要求联系客服。潘女士联系客服,客服要其下载“畅聊AW”APP,与业务员联系。潘女士又按提示下载了“畅聊AW”APP,随即就有一畅聊号:OYOWVGOT的业务员联系潘女士,对方称解冻账户需缴纳60%的保证金。当日16时21分,潘女士将12000元转入对方提供的李某账户。转账完成后,潘女士试着提现,却无法提现,显示其私自提现导致合同上传失败,账号异常资金被二次冻结,需要二次认证解冻,遂发现被骗,涉案金额12000元。
真实案例二
因贷款电话或短信被骗
2022年12月12日9时,米女士收到短信称其有贷款额度,可点击链接查看。其随即点击链接下载了“360借条”APP,并按提示用手机号码注册,填写了身份证和银行卡相关信息后,显示贷款成功,却无法提现,显示银行卡错误。米女士便联系客服,称无法解决,让其下载“工信帮联系人工”APP。米女士注册好后,就有昵称为“客服006”的加其好友,并告之其贷款账户信息不符,导致资金被冻结,需提交贷款资金的50%即认证金50000元,系统核实认证后,钱会一并返还。
当日17时29分,米某某将30000元转入对方指定的张某账户。17时50分将20000元转入薛某账户。转账完成后,对方称帮其修改电子合同,核对成功即可提现。随后,米某某提现,显示电子合同未修改,私自提现资金被冻结。米某某联系客服,对方以二次认证解冻资金为由,要米某某转5000元保留订单,并要求当日内必须转账。21时06分,米某某将5000元转入陈某账户。
12月13日9时,对方联系米某某,称订单已保留,需再转70000元才能解冻,并表示解冻后所转资金将会一并返还。12时12分40秒,米某某将50000元转入对方指定的徐某某账户。12时18分,将20000元转入韩某账户。转账完成后,对方又以备注错误为由,要其再转75000元。15时06分,米某某再次将75000元转入李某某账户。转款完成,对方叫其刷新页面提现,提现时显示订单多次异常,系统休眠,需激活订单方可提现。对方要求再转钱时,米某某才意识到被骗,涉案总资金20万元。
诈骗手段解析
不法分子通过网络媒体、电话、短信、微信等方式发布办理贷款,代办信用卡等广告信息。后冒充银行、贷款公司工作人员联系被害人,获取被害人信息,以收取手续费、交纳年息、保证金、税款、代办费为由,或者以检验还贷能力、刷流水、调整利率、降息、提高信誉、解冻等方式,诱骗被害人转账汇款。还有的犯罪嫌疑人通过上述方式,以骗取被害人的银行账户和密码等信息直接转账、消费的方式,实施诈骗行为。
警方提醒
1.切勿轻信各类电话、短信、社交软件群等形式的贷款广告。
2.申请贷款时,需到国家正规金融机构申请贷款,降低贷款的风险。
3.银行、正规的贷款公司不会要求借款人在申请贷款前就提前支付“保证金”、“手续费”、“保险费”、“服务费”等各种费用。
4.即使贷款人在网上看到贷款广告,也需要到线下的门店进行证实。
5.要提高警惕,谨慎使用个人的信息,不随意泄露个人信息和银行卡信息给贷款平台。
文图/弥渡警方
编辑/马晓燕
责编/向晓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