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尼尔投资贷款信息提供专业的股票、保险、银行、投资、贷款、理财服务

表外贷款包括哪些

本文目录

银保监会发布新规!3分钟搞懂到底啥是表外业务?

近期,银保监会发布了

《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办法》。

从财务角度看,

银行业务确实可分为表外业务和表内业务。

这里所谓的“表”就是资产负债表。

资产负债表可不是手表,

而是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全部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情况的会计报表。

这里的特定日期是指月末、季末,或者年末等时点。

时点是指时间上的某一瞬间,

不是一个时间段的概念。

这就好比跑步比赛,

所以,资产负债表是个静态报表,反映某个截止点的资产情况。

资产负债表大概长这样:

这里有个恒等式可以记一下,

就是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张表,

我们举个卖烧烤的例子。

所以,这家烧烤摊拥有的资产情况如下:

当然,这30000元资产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

那是怎么来的呢?

烧烤摊的资产来源是这样的:

摊主和老王是这个烧烤摊的所有者,

他们出资的这20000元我们称为所有者权益。

这问大姨借的10000元就是烧烤摊的负债。

所以烧烤摊30000元资产=股东的20000元+问大姨借来的10000元。

因此,烧烤摊的资产负债表大概长这样:

所以这张表的左边表示资金的用途,右边表示了资金的来源。

当然,实际编制的资产负债表会比这个复杂多。

对头!

对我国银行来说,存贷款业务是主要业务。

客户放在银行的存款,就是银行问客户借的,属于负债;而银行发放给客户的贷款,就是银行的债权,属于资产。

两者都需要记在资产负债表上,它们就属于表内业务。

对头!

表外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从事的,按照现行企业会计准则不计入资产负债表内,不形成现实的资产负债,但有可能引起损益变动的业务。

比如拍胸脯的业务。

不是拍你的胸脯,是银行拍自己的胸脯啦。

我们可以把表外业务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1/担保承诺类业务

这包括了担保、承诺两类。

担保类业务是指商业银行对第三方承担偿还责任的业务,

比如,银行承兑汇票、保函、信用证、信用风险仍由银行承担的销售与购买协议等。

而承诺类业务是指商业银行在未来某一日期按照事先约定的条件向客户提供约定的信用业务,

比如贷款承诺等。

/2/代理投融资服务类业务

这是指银行根据客户委托,按照约定为客户提供投融资服务,但不承担代偿责任、不承诺投资回报的表外业务,

比如,代客理财、委托投资、委托贷款、代理交易、代理发行和承销债券等。

开展该类业务时,银行应当严格按照穿透原则,向上识别最终投资者,禁止通过欺诈或者误导的方式进行错误销售。

同时,银行也要向下识别底层资产,确保资金投向符合相关监管和政策要求。其中,如果银行投资公募基金可不进行向下识别。

/3/中介服务类业务

这是指银行根据客户委托,提供中介服务、收取手续费的业务,

比如,代理收付、代理代销、财务顾问、资产托管、各类保管业务等。

/4/其他类

这是指除以上种类之外的其他表外业务,

比如一些金融衍生交易类业务。

这些表外业务的共同点就是银行不提供资金,

这时候,银行没有形成实际的资产和实际的负债,所以不放在资产负债表中。

差不多这个意思。

但表外业务中,银行收取的手续费是要计入到表内的,这会影响当期损益。

虽然表外业务不体现在资产负债表上,但也具有一定不确定性,有可能是或有资产和或有负债。

有一部分表外业务,在一定时期是可以转化成资产负债表上的内容,这时候就从表外走到表内了。

比如说,

可见,如果买家不能按时兑付货款,银行作为担保机构就要代为支付,这样就减少了银行的资产。

此时,原来的表外拍胸脯业务,就转化到表内,需要记录在资产负债表中。

近年来,银行的表外业务迅速发展,各类新兴表外业务不断涌现,成为银行收益的重要来源。

可是,部分表外业务管理与业务发展存在差距,这也积累了一定的风险隐患。

所以,本次银保监会发布了新的表外业务管理办法,在风险管理、信息披露、监督管理等方面做出要求,将表外业务纳入到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不仅各类银行需要符合管理办法要求,对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金融租赁公司、企业集团财务公司、汽车金融公司、消费金融公司、信托公司等进行此类业务,也都需要参照这个办法执行。

管理办法有利于引导相关机构规范发展表外业务,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好了,今天就说到这吧。

表外业务新规发布,有何不同?本文为你解读

近日,银保监会发布了《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办法》,对于新形势下的表外业务进行规范和要求。

那么修订后的表外业务管理办法都讲了哪些内容,和老办法相比,又哪些提升呢?

首先认识一下什么是表外业务?在新规中,对于表外业务进行了重新定义,理解起来更加明晰合理,定义如下:

表外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从事的,按照现行企业会计准则不计入资产负债表内,不形成现实资产负债,但有可能引起损益变动的业务。

表外业务是银行一项重要的业务方向,也是银行非息收入的主要源泉。各家银行对此是非常重视的,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表外业务边界都很清晰,有些表外业务定义模糊,风险认识不清。一些银行在开展表外业务的时候,对于某些业务,风险管理不是很审慎,导致存在很大的风险隐患。

新规中明确提出,表外业务中的“表”特指“资产负债表”,这类业务不会形成现实资产负债,但可能会引起损益变动,会改变银行资产报酬率,可以理解为表内业务衍生出的业务。

表外业务如何分类?表外业务在分类上要遵循一个原则,那就是该项业务否实际承担信用风险,以及承担信用风险的主体是谁?

基于这样一个原则,新规把表外业务分为四类:担保承诺类、代理投融资服务类、中介服务类、其他类。和老的办法相比,进行了扩展,老办法中表外业务分为:担保类、部分承诺类两种类型。

从分类来看,很明显,新规当中的表外业务更加广泛,指向更加明确。把近几年银行业务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新业态包含了进去,比如代理投融资服务、中介服务等。这样就使得一些业务的身份得以确认,不再游离于表内表外之中。这样也便于加强流程管理,核算管理和统一授信管理。

担保承诺类业务本质上银行是要承担信用风险的,比如银行承兑汇票、保函、信用证等担保类业务。这些业务在开展的时候不会形成现实资产负债,但是当这些业务发生垫款的时候,就形成了现实的资产负债,就要进入资产负债表,从而转化为表内业务。这也是担保类业务所潜藏的风险。承诺类业务也是如此。

而代理投融资服务、中介服务等业务银行是不需要承担信用风险的,比如委托贷款,承担信用风险的主体是委托人,而不是银行。还比如代客理财,承担信用风险的消费者,银行不承担风险。

中介服务类业务本身是银行受客户委托,提供中介服务、银行按需收取手续费的业务。自然也就不存在信用风险一说。

新规对表外业务提出了哪些管理要求?银行经营的就是风险,无论什么业务,首先是把风险放在第一位的。所以表外业务新规也是从风险管理入手,要求银行要重塑表外业务管理的治理结构和重构风险管理的整体框架。

对表外业务进行统一管理,比如要制定统一的授信政策,标准化的审批流程,统一的审批授权和限额管理,以及集中度管理,对合作的第三方机构要进行统一的名单制管理。

同时又要体现出差异性。比如自营业务与代理业务,要根据不同的业务性质和所承担的风险,进行差异化分类管理。

更为重要的,银行在开展承担信用风险的担保承诺类业务时,要穿透到实际融资主体,纳入统一授信管理。对表外业务真实准确地进行风险分类,充足计提减值准备,精准计量RWA、AC和RWP。

在IT建设上,新规建议银行建立表外业务相关信息管理系统。功能包括统计、计量、监控、报告等功能。这一点对于一些给银行提供解决方案的厂商又迎来了机会。

还有一点也非常重要,和老办法相比,新规要求银行要定期对表外业务开展压力测试。

结语随着金融脱媒和利率市场化的持续深入,银行当前正面临着业务转型,产品结构也需要进行科学的调整。传统的利息收入在利差不断缩窄的当下,是难以为继的,扩大非息收入,提升非息收入占比势在必行。

在这种背景之下,表外业务也得到了飞速发展,新业态也不断涌现,产品形成复杂多样,监管难度也随着加大。新规的出台,顺应了业务发展的潮流和反向,理清了风险的本质,有利于银行的稳健运营。

#社融#10月金融数据纪要

金融数据通常由央行于每月中旬公布,主要包括社会融资规模和货币供应量两部分。社会融资规模是一定时期内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全部资金总额,反映金融对实体经济资金的支持。货币供应量主要为M0、M1和M2,分别表示流通中的现金,狭义货币和广义货币。总体上,社融增速与名义GDP增速保持一致,且领先于GDP增速,通常可用来预判未来2-3个季度经济增长情况。

先说社融。2022年10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9079亿元,比上年同期少7097亿元,前值为增3.53万亿元,预期1.6万亿元。1-10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28.7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2.31万亿元。10月社融规模创三年来同期最弱,银行新增贷款降至2017年以来最低,住户贷款收缩,短贷尤为明显。企事业中长贷抗鼎。

社融需要分析其结构。社融结构包括:表内业务、表外业务、直接融资和其他。

表内业务主要为新增人民币贷款,由短期企业贷款、票据融资、中长期企业贷款、短期居民贷款、中长期居民贷款、非银贷款组成,具有明显的季节性。通常1月份冲高、12月份回落,季末冲高、季初回落。票据融资可作为实体融资需求不足时的补充,与中长期贷款具有替代关系。10月新增人民币贷款6152亿元,同比少增2110亿元,预期增8000亿元。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4626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减少1843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4623亿元,票据融资增加1140亿元。居民贷款减少180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减少512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332亿元。非银金融机构贷款增加1140亿元。1-10月人民币贷款累计增加18.7万亿元,同比多增1.15万亿元。

表外业务包括:委托贷款、信托贷款、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前两者主要受监管政策和实体融资需求两方面影响,后者主要受银行信贷额度和贴现利率影响。10月委托贷款增加470亿元,同比多增643亿元;信托贷款减少61亿元,同比少减1000亿元;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减少2157亿元,同比多减1271亿元。

直接融资包括:企业债券、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主要跟企业债发行和股票IPO、增发有关。企业债券净融资2325亿元,同比多64亿元;政府债券净融资2791亿元,同比少3376亿元;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788亿元,同比少58亿元。

其他中最重要的一项为:政府债券融资。一般4-9月是政府债券发行大月,尤其6-8月规模最大,全年通常呈倒”V“走势。10月政府债券净融资2791亿元,同比少3376亿元。

再说货币供应量。M0是流通中的现金,相当于手上的钱。M1=M0+单位活期存款,相当于手上的钱以及企业随时能取现支付的钱,代表一国经济中的现实购买力。M2=M1+准货币(定期存款+居民储蓄存款+其他存款)。社融反映实体经济融资需求,M2反映银行负债端情况。M2=基础货币*货币乘数。

M1和M2增速剪刀差是实体经济的领先指标。如果M1增速在较长时间高于M2增速,说明经济扩张较快,活期存款之外的其他类型资产收益较高。如果M1增速低于M2,说明经济可能处于收缩期。地产销售上行也会使M1-M2剪刀差扩大。

10月M2同比增长11.8%,预估12.0%,增速比上月末低0.3百分点,比去年高3.1百分点;M1同比增长5.8%,预估6.5%,增速比上月末低0.6百分点,比去年同期高3个百分点;M0余额9.84万亿元,同比增14.3%,预估12.8%。当月净回笼现金255亿元。M2-M1剪刀差走阔。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