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尼尔投资贷款信息提供专业的股票、保险、银行、投资、贷款、理财服务

证券公司贷款

本文目录

“民宿贷”“茶园贷”“种植贷”……多家银行涉农贷款增量提质

日前,农业银行宣布,今年将加大对秋收秋种的支持力度,预计秋收期间,将累计投放3000亿元以上涉农贷款,重点支持粮食生产、农产品收储、冷链物流、农田设施建设等领域。

近年来,从国有大行到农商行,银行业不断加大对“三农”领域的金融支持力度,支持乡村振兴,涉农贷款是重要途径之一。

目前,已有不少银行制定了乡村振兴业务行动方案,研发创新乡村振兴特色客群产品和服务模式。“棉农贷”“民宿贷”“茶园贷”“种植贷”等一大批业务纷纷落地。

涉农贷款规模稳步增长

国家发展改革委日前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实施进展情况。农业农村部总农艺师、发展规划司司长曾衍德在会上表示,上半年末,全国涉农贷款余额增加到47.1万亿元。

另据人民银行数据,2022年二季度末,本外币涉农贷款余额47.1万亿元,同比增长13.1%。具体来看,农村(县及县以下)贷款余额39.27万亿元,同比增长13%;农户贷款余额14.39万亿元,同比增长11.9%;农业贷款余额4.95万亿元,同比增长9.2%。

“涉农贷款,主要指的是‘三农’领域的贷款,是乡村振兴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

各大上市银行半年报也显示,不少银行涉农贷款规模实现稳步增长。与年初(上年末)相比,多家银行实现两位数增幅。

例如,上半年末,工商银行涉农贷款余额30806.38亿元,较年初增长16.2%;建设银行涉农贷款余额2.77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2.37%;交通银行涉农贷款余额7479.94亿元,较年初增长15.8%;兴业银行涉农贷款余额5448.81亿元,较年初增长16.84%;中信银行涉农贷款余额4447.64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2.15%。

助力产业兴旺

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告诉记者,上半年涉农贷款增速稳中有升,一方面是银行积极落实国家政策要求,主动加大信贷投放的结果。另一方面,强化金融支持乡村振兴也是银行回归本源、服务实体经济的客观要求。近年来银行通过数字化转型不断创新金融模式,夯实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基础,有助于涉农贷款投放持续增加。

曾刚表示,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产业是涉农贷款投资的重要一环。银行业要重点围绕乡村产业振兴,强化对农村产业的支持,特别是对于农业现代化所延伸出的农村新产业新业态,银行业可以尝试为其设计专属金融产品,通过创新金融与保险等工具的多元组合,提供符合其发展态势的优质金融资源供给。

农业银行副行长徐瀚日前撰文指出,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石。农业银行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成果,发展农业全产业链金融,促进金融科技与产业链各环节深度融合,赋能农业产业数字化发展。

浙商银行优化推广“银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产业链金融服务模式,支持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发展壮大,主动对接当地农业龙头企业、农村合作社等,提高小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融资可得性。

信贷内容将进一步拓展

“下一步,涉农信贷的范围可能还会进一步扩展。乡村振兴中的产业振兴,不光涉及农业,还涉及一二三产业的融合。比如,目前,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很多农村的乡村振兴路径,都涉及制造业发展和工业化等内容。”曾刚说。

曾刚表示,未来在乡村振兴中,对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治理的金融投入,需要更多金融机构特别是大型金融机构的参与。

“对银行来讲,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未来涉农信贷的范围将会比原来传统的涉农贷款更广,需要的资金量可能更大,需要的信贷时间可能也会更长。不同类型的银行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围绕乡村振兴发展中的特定市场定位,选择适合自身的切入点,相应地去开发各类的产品服务体系。”曾刚表示。

目前,已有不少银行制定了乡村振兴业务行动方案,研发创新乡村振兴特色客群产品和服务模式。

例如,民生银行指出,针对农业、农村、农民重点领域,依托生产经营场景,积极研究客户需求特点,加快金融新技术和数据化增信等创新应用,积极探索产品模式创新,形成特色化、差异化的乡村振兴产品服务体系。上半年,创新类业务模式取得较好成效,“农牧贷”“农贷通”贷款投放加快,“棉农贷”“民宿贷”“茶园贷”“种植贷”等模式相继实现创新落地。

编辑:张晶

民生证券:教育贴息贷款刺激下 教育IT有望迎基本面触底反弹

智通财经APP获悉,民生证券发布研究报告称,在教育贴息贷款政策落地的背景下,叠加防疫政策的积极变化,教育IT有望迎来基本面的触底反弹。展望2023年,在教育贴息贷款落地的刺激下,教育信息化需求有望充分释放,产业链中的领军公司有望迎来明确的拐点。建议关注:教育IT核心龙头科大讯飞(002230.SZ)、教考信息化领军佳发教育(300559.SZ)、铁路仿真实训设备核心供应商捷安高科(300845.SZ)和运达科技(300440.SZ)、智慧教室解决方案供应商金桥信息(603918.SH)另外,建议关注教育IT产业链中的新开普(300248.SZ)、正元智慧(300645.SZ)、鸿合科技(002955.SZ)等。

民生证券主要观点如下:

央行财政部携手,助力教育新基建。

2022年9月份以来,国务院、教育部、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等部门相继出台了针对教育信息化贴息贷款的支持政策,央行宣布设立设备更新改造再贷款,以不高于3.2%的利率向制造业、社会服务领域和中小微企业等投放,额度在2000亿元以上财政部、国发委等五部门对包括教育、卫生健康在内的10个领域提供设备更新改造贷款贴息2.5个百分点,期限2年。在央行“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和中央财政“贷款贴息”双重共振下,实际贷款利率低于0.7%,组合政策的推出带来智慧教育需求的增长,教育信息化或将再次迎来建设高峰。

教育IT迎来拐点,行业景气度有望加速上升。

此次贴息贷款政策在教育领域重点支持高校、职业院校和实训基地等重大设备更新改造,明确支持范围包括高校教学科研条件及仪器设备更新升级、学校数字化建设,包括智慧校园、智慧教室、智慧实验室等。2022年5月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中明确了职业教育的定位,职业学校学生在升学、就业、职业发展等方面与同层次普通学校学生享有平等机会。据教育局统计,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自从2012年首次达到4%后,连续多年一直维持在4%以上,教育已成为财政一般公共预算的第一大支出,支撑我国的庞大教育体系。

教育IT产业链梳理:基本面触底,反转在即。

该行梳理了市场中参与教育信息化的核心供应商,能够看到在疫情反复和预算紧张的背景下,多数公司经营层面面临较大压力。结合近期的政策,该行认为教育IT产业链基本面拐点有望到来:一方面教育贴息贷款政策落地有望显著刺激被压抑的职教信息化投入的需求另一方面,随着教育行业改革持续推进,职业教育有望得到政策层面的支持,而高校教育投入保持有利的支撑,中考、高考改革带来相应的新场景需求,教育信息化投入方兴未艾。

风险提示:政策落地不及预期、行业竞争加剧、疫情反复导致项目实施受阻。

央行最新公布!这项贷款增加近9000亿元

中国人民银行12月12日发布11月金融数据。

业内专家表示,最新数据表明,当前仍需加大稳增长政策力度,以巩固经济回稳向上基础,推动信贷和社融平稳扩张。可预期的是,在提振市场信心、激发全社会活力等方面仍有诸多政策将出台,继续推动基建、制造业、房地产等领域的信用扩张,助力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

数据速览:

11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1.21万亿元,同比少增596亿元

11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64.7万亿元,同比增长12.4%

11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343.19万亿元,同比增长10%

11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99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少6109亿元

11月信贷投放情况平稳

11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1.21万亿元,同比少增596亿元。

分部门看,住户贷款增加2627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525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2103亿元;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8837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减少241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7367亿元,票据融资增加1549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减少99亿元。

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表示,在降准实施、低基数效应和基建、制造业、地产等重点领域信贷投放加大的共同推动下,11月对公贷款尤其是中长期贷款仍维持较高景气度。

“企业中长期贷款保持强劲主要有两方面原因,”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分析,一方面,国内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制造业、科创企业等领域长期限贷款投放,企业对经济前景偏乐观;另一方面,国内基建投资力度较大,相关融资较为活跃。

M2同比增速维持高位

值得一提的是,11月M2同比增速继续维持在近一阶段高位水平。数据显示,11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64.7万亿元,同比增长12.4%,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6个和3.9个百分点。

仲量联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庞溟认为,11月M2同比增速维持高位,主要是稳增长背景下广义流动性水平保持合理充裕,信贷投放加快,叠加财政支出步伐加快,财政性存款减少3681亿元,有助增加银行体系流动性。

社融方面,初步统计,2022年11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99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少6109亿元;11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343.19万亿元,同比增长10%。

“政府债券发行仍是社融的重要支持因素,但由于近期推动债券市场利率下行的条件不足,拖累企业债券净融资规模。”庞溟称。

展望后续,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称,货币政策将继续平衡好稳增长、稳物价、防风险,同时,兼顾内外均衡等多重目标,金融政策在落实好此前组合拳,配合好财政、产业政策的基础上,将保持货币总量适度增长,用好结构性工具,提升货币政策精准度,预计未来货币市场流动性继续保持合理充裕。

编辑:叶松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