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尼尔投资贷款信息提供专业的股票、保险、银行、投资、贷款、理财服务

贷款公司收不回贷款

本文目录

P2P时代落幕,出借人为啥拿不回钱,威胁逼迫他人的凶手在哪呢?

转眼间六年过去了,被P2P平台坑惨的出借人有的已经三年没有见过回款了,也有的带着“愤恨”远离而去,也有的被坑的不得不在工地“搬砖”,甚至还有的坚持声讨欠自己钱的P2P平台,但他们唯一的奢望就是P2P平台赶紧回款。

在最近这几年里,P2P平台把出借人回不了款的原因都归咎于借款人,还欺骗出借人说借款人不还款,平台没有钱给你们,而真正的情况是这样的吗?借款人真的没有还款吗?

其实,这个问题还要从法律规定的利率来讲,对于借款人来说,很多人都是重复在单一平台上借款,有的借款人在单一平台上借款都十几次,而每次都会被扣除砍头息,砍头息的综合足以还清这些P2P平台两次都用不完,还有的借款人还是分期贷款的,他们每个月的还款记录基本上都是本金最少的,月利率、月保险费、月担保费累计起来,还有的借款人每个月还款的时候除了要承担这些,还要承担一定比例的月手续费,而这些费用累积起来的还款总额就是大家看到的借款人每个月还款的总额了,但是这个还款金额真的是他们该承受的吗?

这么来说吧,我们就拿近期我们研究的一个案件来给大家讲一下,小李从某网贷平台上分期24期贷款了3万元,按照正常24%年化综合利率小李应该还款38067.19元,就算小李在签订电子合同的时候约定的利率是24%的话,这部分钱按照法律规定来说是平台和小李商议来还的,但是小李找P2P平台商议的时候却遭到了拒绝,当小李生活上遇到实际困难导致逾期的时候,这家网贷平台还委外身份不明人员对小李和他的亲属好友实施非法侵害行为,说白了就是通过非法的手段恶意骚扰小李和他的家人,甚至于就连小李手机的通讯录、通话记录里面的人都没有逃过他们的非法侵害。

而这个时候的小李真的还欠这家网贷平台的钱吗?根据小李提供的还款记录来看,小李目前已经还款了46820.36元,这才刚刚还款了19期,如果小李按照这样的利率还款下去的话,小李的这笔贷款最后还款的金额高达50500.18元,综合年化利率超50%,远远超过了国家法律规定的36%利率红线。

可小李找这家网贷平台商量是否能协商的时候,却遭到了这家网贷平台的拒绝,甚至于还遭到了这家网贷平台委托的第三方催收机构采用短信轰炸,这可让小李真是有理也没有地方说了。

但是,小李和他们的亲属好友硬抗了下来,虽然丢失了一些朋友,但是小李觉得,自己做的并没有错,因为这笔贷款他不能这样还下去,还因为这笔贷款就算按照综合年化利率红线36%偿还的话也才4.2万多元,他现在都还了4.6万多元了,自己为什么还要继续还款呢?

说实话,这些P2P平台真的把我们这些借款人当成傻子了,他们自持非法获取了我们的个人信息以及我亲属好友的个人信息,就能利用这些个人信息持续的“敲诈勒索”我!这也让我觉得,就算我按照他们规定的利率还完了,谁又能保证这些人不会继续“敲诈”我呢?

说完借款人,我们再说说出借人,在这些出借人前期没有投资之前,“铺天盖地”的金融广告不断的进行洗脑,而在这些所谓的金融广告中,他们承诺的收益远远比银行的利率高的多,因此有很多人因此才投资这些P2P平台的,这是第一个关系点。

第二个关键点是,这些P2P平台在全国各地广开公司,利用当地的业务员和虚假的承诺忽悠当地的民众进行投资,而在这个时候,在加上这些P2P平台的虚假宣传和各种没有价值的奖项,极其容易就得获取到民众的信任,这也就是为什么,在P2P平台高峰值时期,各种互联网金融大会源源不断的召开,而获得的奖项也是不重样的,但现在回头一看,这些奖项无非就是花钱买的,因为举办这些大会的背后的赞助商基本也都是这些网贷平台了。

第三个关键点是,在获得了这些奖项之后,他们就会搞所谓的“惠利”活动,而这些活动也是专门为出借人量身定做的,所以说,在这些搞P2P平台的高学历的人面前,出借人也只能上当受骗了。

除了这三个关系点,我们想说说这些P2P平台的钱都去哪里了,我们看到不少P2P平台为了赚钱搞上市,有的是在广交所上市的,也有的是港交所上市的,还有的是在国外上市的,但是他们上市的真正原因就是为了“搞钱”,但是大家只知道他们是上市平台,但是上市后的平台每天也给烧钱差不多。

估计大家也都知道,股票这种东西就是高风险的理财产品,要么大赚一笔,要么就会赔的倾家荡产,而这些P2P平台用来控制股票的钱是从何而来呢?大家想过没有呢?

接着我们从已经被立案调查的网贷平台来看,他们高管拥有的各种豪车豪宅,他们家里那些资金和昂贵的名画等等,这些钱又是从何而来呢?这个大家想过没有呢?

其实,除了这些,这些P2P平台本身没有资质,他们还要依托关系维持运营,而维持关系的最佳方式就是“购买”人品,这些人拿到钱之后也只能对于他们的运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而他们就是这样维持运营的时间,但随着时间周期的越长,投资他们的出借人也就越多,他们获得的利润也就越大,大家不知道想过这些吗?

如今,5000家P2P平台下架,要是仔细计算这5000家P2P平台出借人和借款人的综合的话,这样的一个数据恐怕要惊到所有的人,而让我们感觉不惑的是,这P2P平台监管也差不多六年了,而在这六年里为什么出借人拿不回自己的血汗钱,又为什么侵害受害者和他们侵害好友的“凶手”还在逍遥法外,至今还在持续性的伤害着他们呢?

女子因合同原因拿不回货款 身在千里之外无奈求助极目新闻——记者帮内蒙古女老板讨回6万元

李女士在新开的店里曾对着赠品愁眉不展受访者供图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张扬

从内蒙古来武汉进货,却因为合同的原因,6万元创业款差点就拿不回来。极目新闻记者经过反复沟通,事情终于得到了圆满解决。昨日,内蒙古的李女士向记者表示感谢,并称6万元已经全部到账了。

再进200万的货

才能把6万抵扣完

10月4日,家住内蒙古鄂尔多斯的李女士向极目新闻热线求助。95后的她,在当地创业新开了一家汽车用品店。在网上寻找货源,她发现武汉某品牌的汽车用品性价比最高,于是来到武汉和供货商亲自协商,讨论进货事宜。

李女士说:“当时我们商定从该品牌的汽车用品公司进一批6万元的货,对方还赠送一批2万元的货品,我们签订了合同,回到家后,我们便向对方全额付款了。可是没想到,到目前为止该公司只发了一批1.5万元的货,说是价值2万元的赠品。6万元的货款对方却表示是属于预付款,只能用作日后在他们公司进货的抵扣款,而且一次进货必须满足10万元才能抵扣3000元。按照这个算法,我们需要再进200万元的货,才能把6万元抵扣完。这实在是太难为人了!”

随后,李女士向记者展示了双方当初签订的合同,并解释说合同上的确有关于6万元预付款如何使用的规定,不过是在合同第二页。当时她签订合同时并未注意,直到事后才想到拿出来仔细看看。

记者看到,在合同第二条约定,乙方(即李女士)向甲方支付6万元预付款,甲方向乙方赠送2万元产品。合同翻页后的第六条又约定,预付款只能以抵扣的形式使用。其中刹车片等货品每进货10万元,可抵扣1.5万元;机油、电池等货品每进货10万元,可抵扣3000元。

李女士表示,由于她的店主要经营电池、机油等用品,所以这个条款她只能使用抵扣3000元的部分。同时她还说,从她找到该品牌咨询到后期签订合同、执行合同,分别有不同的3个工作人员与她接洽,但自始至终,她的要求就是付6万元款拿6万元的货,而对方在签订合同过程中,却从未提及6万元是用来抵扣的。她全程录了音,可以证明对方未明确告知。

“如果预先知道抵扣的事情,我根本不会签合同。事后,我们反复与品牌方沟通,可对方咬定了要按合同执行。我们也向相关部门和机构投诉过,但都没有效果。我们离武汉又远,实在是没有办法了,只能求助当地媒体。”李女士焦急地说。

品牌方表示要核实相关信息

为全面了解情况,记者联系了李女士提到的叶经理,据称后期基本都是这名叶经理在和她对接业务。

叶经理在了解记者来意后作出了一番解释。他表示自家提供的汽车用品在网上的报价不算最低,可都是一些知名品牌的行货,所以性价比这块是最高的,这也是李女士选择他们的原因。而且他们并不对外做批发,想要拿到他家的货,必须成为和他们长期合作的经销商,所以一直以来他们和合作对象都是采用这种抵扣预付款的方式,并不存在针对李女士的问题。

关于2万元的赠品变成1.5万元产品的问题,叶经理称,李女士是按照进货价计算的货品价值,而进货价是在乙方进货时才使用的,赠品不可能按照进货价来计算,显然要按照零售价计算。

记者又提出,李女士称在合同签订过程中,甲方从未提过抵扣款的相关事宜且有录音证据。叶经理表示,他不是负责签订合同这块的,所以需要调查一下,和其他的同事核实李女士所反映的问题。

事件圆满解决退回6万元

随后,记者拨打了法律咨询热线,将事情的来龙去脉告知了负责接线的律师。接线律师表示,合同是由甲方提供的格式合同,所以在双方对条款存有异议的时候,比如2万元的赠送产品到底是按照进货价算还是零售价算时,应该是偏向有利于乙方方面的解释。

此外,关于6万元预付款的抵扣方式,甲方在其提供的格式合同中并未尽到明确告知的义务,当合同不利于乙方时,这样的条款不能视作有效条款。而且如果乙方有全程录音证明甲方一直未提抵扣事宜的话,更加能证明合同的不合理性。

10月5日,记者再次联系了叶经理,转达了律师的相关意见,对方表示正在核实,一定会处理好。10月6日,叶经理联系记者称,事情已经搞清楚了,目前正在和李女士协商,看是做退款处理,还是后期继续发货。李女士也证实了这点。

10月8日,李女士联系记者表示,双方已经协商达成一致并签了协议,品牌方会将6万元退还给她,她则负责将赠品退给对方。

11月9日,李女士再次联系记者,由于前段时间疫情原因导致货物发不出去,所以事情进展得较为缓慢。不过就在前天,6万元货款已经全部到账,“落袋为安了”。

“隔着大半个中国,事情能这么顺利圆满地解决,没有极目新闻记者的帮忙是不可能完成的,非常感谢!”李女士感激地说。

湖北日报客户端,关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不仅为用户推送权威的政策解读、新鲜的热点资讯、实用的便民信息,还推出了掌上读报、报料、学习、在线互动等系列特色功能。

为什么中小企业贷款很难落实?

我们现在确实有很多纾困政策,目的就是为了解决当下企业的困境。

为什么纾困计划解决的是企业的问题,而不解决普通老百姓的问题呢?因为企业它其实是创造就业的,只要有了工作,普通人就有了收入,有了收入之后,普通人的经济问题自然就解决了。所以说从企业的角度来入手,其实是保民生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

但是这个纾困计划当中有一项我认为很难落实,就是给这些中小企业借到低利率的贷款。给中小企业贷款这件事情其实是老生常谈了,为什么这件事情说了这么久却始终做不到呢?

原因很简单,就是提政策的人不用为最后的结果背锅。

比如说我们各个部委联合发文,要给中小企业解决贷款难贷款贵的问题,但是贷款它不是送钱啊,借钱就意味着要还钱,那么中小企业如果还不出钱来怎么办?银行第一步是把你列为“失信”,如果“失信”最后也拿不回来,那就有可能办理这笔贷款对应的客户经理以及相关领导就得担责。

那纾困计划能不能把口子放得松一点?也很难。因为一旦放松的话,这当中就有可能会衍生所谓的权钱交易。实际上他并不需要贷款,但是因为关系好把钱就给他,后面即使不还,走流程核销就算了,这也没法解决,所以这是个两难的问题。

对于银行来讲,一般会把所谓的纾困政策低利率贷款,给到那些锦上添花的企业,他们本来并不需要贷款,但是现在银行有那么多钱一定要放出去,这是任务,为了快速完成任务,银行就朝这些不需要贷款的优质企业猛砸。

所以优质企业在这个时候会遇到一种情况,就是不断接到银行的电话,甚至是银行分管的相关领导,亲自去企业找领导“帮帮忙,帮我们把贷款贷出去,利息也很低。”

一直以来就有这么一个很奇怪的恶性循环,需要钱的企业拿不到,但是不需要钱的企业大笔的拿。这就是我刚才说的,最终的结果不由提政策的人负责,他不需要为当地的公务员、老师发工资,医院等一些基础设施、交通等他都不用为此负责。但是当地的父母官要为此负责,双方的负责对象不同,所以最后没有办法达成统一。

这样的事情其实不胜枚举,我刚才只是举了个例子而已,这种事情在当下这个时间点确实已经见怪不怪了,我自己作两种理解:

第一种,有时候政策可能更重要的不是如何执行,而是一种情绪

第二种,如果真的要去执行政策,需要科技的力量进行辅助。

科技的力量是什么?就是把所有的数据串成线,不管是企业的需求也好,政府的财政状况也好,把所有的大数据都串在线上,由中央大脑进行精准的布控指令。未来的十年或者20年,数据信息肯定会被精准利用,只有这样的方式才能够达成上下之间不管是信息对称也好,立场统一也好,或者说是结果匹配,这个应该是我们在未来10年、20年能够越来越清晰感受到的事情。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