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双碳时代的基础设施:浙江衢州探索建设碳账户
衢州市碳账户应用。衢州市碳账户建设专班供图
衢州市碳账户应用。衢州市碳账户建设专班供图
中新网衢州2月23日电(记者张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下称双碳),需要政府和市场两手发力,形成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自觉’。依托数字化改革,我们找到碳账户这个载体。这是精准做好双碳工作的主动尝试,也是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重要基础。”日前,中共衢州市委副书记、市长高屹在接受中新网记者专访时说。
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背景下,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发源地,浙江承担着为全国探索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重要使命。过去一年,该省衢州市先行先试,探索建立233.8万个碳账户——这些账户为何被视为双碳时代的基础设施?
碳账户是什么?
“原来,衢州和各地一样,掌握全市碳排总量数据,但对每个社会主体的碳排放水平并不完全了解。”高屹对中新网记者说。
数据显示,2021年,浙江经济总量跃上7万亿元台阶,但石油加工等传统行业碳排放占工业碳排放近七成,仅创造约1/4的工业增加值。衢州是浙江最西部的内陆城市,是森林覆盖率达70%的生态优良区,也是重化工业占比70%的高碳产业区——双碳背景下,诞生于此的碳账户,正是当地解决发展矛盾的主动之举。
2021年,浙江省数字化改革以来,衢州开始试图借助碳账户,精准掌握每个领域、每个行业、每家企业的碳排放情况,从而界定其低碳贡献、减碳责任和碳排放权属边界。
“数据精准是碳账户的生命力。”衢州市碳账户建设专班负责人向中新网记者介绍说,在构建数据采集网络过程中,当地为不同社会主体的碳排放情况精准“画像”,努力做到“心中有数”。
现在,衢州全市1147家规上企业在用能关口都安装了能耗采集装置,一批企业甚至精准采集到了生产线;电力、天然气等能源数据采集频率快达每15分钟一次;企业生产碳排放量以及产品产量、增加值、创造税收等数据归集核算频率达每月一次。
当地率先发布工业企业碳账户地方标准,对企业进行“红、黄、浅绿、深绿”四色评价,探索“四色三维”精准贴标(将企业碳排放强度与所在行业基准值进行对比的评价办法)。结果显示,黄色和红色企业占比合计近四成,为当地精准施策提供依据。
在衢州,碳账户已普及至工业、农业、能源、建筑、交通、居民六大领域。如该市柯城区率先探索生活垃圾回收减排核算等,实现可计量、能激励,目前已拥有9.5万名活跃用户,累计减排1243吨。今年,衢州计划实现企事业单位、农业经营主体、个体工商户等主体碳账户覆盖率100%,居民碳账户激活人数占全市总人口80%以上。
碳账户怎么用?
碳账户并非“空中楼阁”,而是提供场景化应用的务实平台。
以碳账户率先落地的应用——碳金融为例,2021年,衢州率先从“碳维度”对经济主体进行价值评估,有27家金融机构推出34个利率更具普惠性的碳金融产品,实现碳账户贷款规模逾70亿元(人民币,下同)。
首家获“绿色减碳贷”并用于绿色技改的衢州江山市双氧水有限公司,二氧化碳收集率从原来的不足50%提升至90%以上;浙江天蓬畜业有限公司则获首笔碳中和项目贷款“碳融通”授信2000万元,用于建设节能减排绿色猪舍,年减排2872吨……
需指出的是,这一过程不是“非此即彼”:绿色低碳的企业获得“鼓励”,高耗能企业并未被“冷落”。
“碳金融要先做‘加法’,再考虑做‘减法’。我们要通过碳金融等应用,‘表扬’浅绿、深绿企业,让黄色和红色企业‘见贤思齐’,引导其绿色转型。”高屹认为,各行业产业链有分工,其中的高耗能环节有存在的价值,碳账户建设因此切忌“一刀切”。“希望借助碳账户,高耗能产业可以尽可能实现减少排放,提高生产效率,助力实现区域‘双碳’目标。”
数据显示,2021年,衢州已借助碳账户推动223家企业对标行业先进水平,投入60余亿元开展生产工艺改造升级。
与此同时,碳账户另一应用“小荷才露尖尖角”。2021年末,衢州上线全国首个用能预算化管理场景应用,创新推出年度用能预算余量交易机制,为当地规上企业分配年度用能预算。借此应用,该市“十四五”期间将从水泥、钢铁等高耗能产业腾出61.7万吨标煤的用能空间,有望占同期可用于工业能耗指标的近六成。
碳账户如何推广?
对“碳账户”这个新事物,一些人提出疑问:碳排放伴随人类生产、生活全程,碳账户真能进行准确无误地记录吗?
“碳账户建设处在初级阶段,不同时期有不同任务,现阶段的建设重点是推动更多社会主体的参与。”衢州市碳账户建设专班负责人表示,碳账户需要不断迭代升级,努力实现对数据的全面记录、科学核算、公正评价。只要符合这个方向,就应避免在改革之初设置过高“门槛”而“裹足不前”。
“我很看好碳账户的前景。”参与国际新能源产业发展多年的浙江省人大代表、浙江隆基乐叶光伏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叶志卿直言,绿色低碳是发展大势,建设碳账户有利于推动全社会形成共识。
日前,浙江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提出要构建碳达峰、碳中和数智治理体系,其中就包括以数字化手段推进改革创新、制度重塑,实现数智控碳。该省省级层面亦明确,要迭代升级碳账户、碳账户金融等重大应用。
结合碳账户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难点,高屹建议,有关方面仍需共同在打破数据壁垒、推进标准建设、推进市场建设、完善政策机制等方面付出更多努力。
比如,碳账户建设需要收集各领域各部门数据,受相关现行法律法规限制,难以统一汇总。只有打通数据壁垒,形成可采、可信、可用的数据库,碳账户才能拥有稳固根基。此外,碳排放需被纳入生态补偿机制,碳汇需被纳入绿色财政奖补政策,以加大对低碳转型的政策支持力度。
“碳账户建设打不得‘歼灭战’,一定要久久为功。”高屹对中新网记者说,未来三年,衢州将坚持走以碳账户建设驱动双碳领域大变革的路径,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基本建立以低碳发展推动共同富裕的体制机制、政策框架和发展模式,探索走出一条以最低碳排放实现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之路。(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富滇银行2022年拟发行同业存单90亿元,今年来累收罚单11张,多位股东想退出
距离2023年不到3个月时间,富滇银行近日披露,计划2022年发行同业存单额度90亿元。联合资信评定该行主体信用等级为AA+,评级展望为稳定。
公开资料显示,富滇银行成立于2007年12月,是在对昆明市商业银行进行重组的基础上成立的省级地方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经过多次增资扩股,目前注册资本为62.50亿元。
从前5大股东持股情况来看,云南省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为第一大股东,持股占比16.00%;中国大唐集团财务有限公司为第二大股东,持股占比14.40%;昆明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为第三大股东,持股占比9.08%;冠城大通股份有限公司与福建信通贸易有限公司位居第四和第五,持股占比分别为8.32%、4.80%。
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富滇银行多位股东想退出。2021年2月,富滇银行第二大股东大唐财务曾挂牌转让其14.4%股权,但转让未能如愿。今年9月初,中铁信托也在上海产交所转让富滇银行0.8%股权,意图退出。此外,10月16日,保山市永昌投资开发集团持有的富滇银行1亿股股权被司法拍卖,但均无人报名,全部流拍。
逾期90天以上贷款/不良贷款为127.91%
关于经营状况,根据该行近日发布的2022年三季报,截至2022年9月末,该行合并口径下总资产为3398.42亿元,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45.91亿元,净利润6.26亿元。
重要指标方面,截至2022年9月末,该行资本充足率为12.61%,一级资本充足率10.49%,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9.56%。考虑到其业务发展较快,核心资本面临一定的补充压力。
信贷资产质量方面,根据2021年年报披露的数据,截至2021年末,富滇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99%,逾期90天以上贷款/不良贷款为127.91%,拨备覆盖率为157.61%。
联合资信在评级报告中指出,2021年富滇银行不良贷款率有所下降;但考虑到其开展了一定规模的重组类贷款,且逾贷比较高,未来其信贷资产质量和拨备水平的变化情况需保持关注;同时,富滇银行投资资产中持有一定规模的信托和资产管理计划,对其信用风险管理带来一定的压力。
今年来收到罚单11张,多位高管落马受关注
据统计,今年以来,涉及富滇银行的罚单共11张,罚款合计639.5万元。违法违规案由具体包括内控管理不到位、贷款“三查”不到位、未按规定履行客户身份识别义务等。其中,5月25日监管机构开出的一张罚单显示,富滇银行因未按规定履行客户身份识别义务、未按规定报送大额交易报告或者可疑交易报告,被处罚款225万元,次日,该行又因贷款“三查”不尽职等被罚130万元。
除频收罚单之外,其多位高管落马也备受关注。今年1月,该行原党委委员、副行长曹艳丽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9月,担任富滇银行副行长长达13年之久的曹艳丽被“双开”。通报显示,曹艳丽在担任富滇银行副行长期间,除违规获取董事经费之外,还利用职务便利,为他人在贷款审批发放等方面谋取利益,违规干预贷款发放,造成富滇银行巨额资金损失。
今年4月,富滇银行香格里拉分行三级高级经理王念南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接受省纪委监委驻富滇银行纪检监察组纪律审查,并经云南省监委指定迪庆州监委管辖,接受迪庆州监委监察调查。10月12日,王念南被“双开”,在降职为三级高级经理之前,王念南曾该行迪庆州分行副行长。
经查,王念南违反有关规定从事营利活动经商办企业,借用管理服务对象钱款;违反工作纪律,利用职权干预和插手资金借贷;利用职务便利,为他人谋取利益并非法收受财物,数额特别巨大,涉嫌受贿犯罪。
另外,9月28日,据昆明市监委消息,富滇银行昆明西山支行行长张磊涉嫌严重违法,经昆明市监委指定西山区监委管辖,目前正在接受监察调查。
今年7月,省委第五巡视组向富滇银行党委反馈巡视情况时指出,富滇银行存在推动金融企业高质量发展不充分,深化金融改革不到位,坚持城商行发展定位、发挥优势不足,履行监督责任不到位等问题。同时,巡视组还表示,收到反映一些领导干部的问题线索,已按有关规定转纪检监察机关、组织部等有关部门处理。
本文源自金融界
建设银行新金融行动持续推进,“三大战略“成绩单出炉
2021年3月26日,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SH:601939;HK:00939)(以下简称“建设银行”)公布了2020年度经营业绩。
尽管2020年新冠疫情汹涌,经营形势复杂严峻,但建行沉着应对,依然取得了亮丽的成绩。截至2020年末,集团资产总额28.13万亿元,较上年增长10.60%;实现净利润2735.79亿元,较上年增长1.62%;资本回报率ROA、净资产收益率ROE分别为1.02%和12.12%,位居同业前列;同时,经受住疫情刺激下的风险考验,资产质量保持稳定,不良率1.56%。2020年中国金融业面对的考验是前所未有的。全球性的经济下行、国内发展方式的转变、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深入、跨界竞争的加剧……从国有大行、股份行到城商行农商行,几乎所有的商业银行都面临成长乏力、增速放缓的难题。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加速构建,内需潜力不断释放。如何在世界大变局中灵活应对,在变化中寻求机遇,并保持自身稳健和差异化的经营,成为许多金融机构在新时代的核心命题。回顾建设银行上市十五年来的历程,除了探索富有中国特色的新金融之路,也为解决全球金融困局提供了建行视角。
普惠贷款新增逾50%
3月29日下午,建设银行行长王江在业绩发布会上表示,虽然受到疫情冲击,但是建行2020年新增贷款1.76万亿,余额达16.79万亿,余额和新增都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其中,支持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是去年投放的亮点,建行为1万家重点企业疫情防控投了信贷资金1257亿,同时通过网络供应链融资为超过65000家企业提供了超过5600亿的信贷支持,在帮助尽快恢复供应链复工复产方面发挥了大行担当。
在增速创下历史新高的同时,建行的资产质量依然稳健。截止2020年末,建设银行不良贷款余额2607.29亿元,较上年增加482.56亿元;不良贷款率1.56%,较上年上升0.14个百分点;损失准备对贷款总额的比率为3.33%,拨备覆盖率213.59%,继续保持较高水平。2020年建设银行秉持大行使命情怀和责任,践行新金融理念,纵深推进住房租赁、普惠金融和金融科技“三大战略”,坚持技术和数据“双轮驱动”的数字化打法,获得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住房租赁逐渐成势,建行参与推动住房租赁市场发展,助力国家完善住房保障体系,支持发展政策性租赁住房,探索可复制推广的市场机制和经验模式,为金融支持租购并举,健全房地产市场长效机制蹚出了一条新路。
截至2020年末,建行的住房租赁综合服务平台推广覆盖全国超96%的地级及以上行政区,累计上线房源超2,400万套。积极开展存房业务,累计签约房源120万套。“建融家园”230多个项目提供超14万套长租房源。先后与广州、杭州、沈阳、南京等11个城市签署发展政策性租赁住房战略合作协议,计划在三年内提供3,000亿元的信贷资金,提供约120万套(间)政策性租赁住房,解决约200万名城市新市民、新就业大学生的安居问题。
普惠金融方面,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大行普惠金融贷款增长30%的年度目标,建行本身就是普惠贷款规模最大的银行,在这个体量的基础上,去年建行普惠贷款的增长还超过50%,对普惠型小微企业投放达4892亿,王浩表示,30%的年度目标增强了建行进一步为小微企业提供全方位优质金融服务的信心。
在大行们纷纷为这个目标发愁的时候,建行的普惠金融信心来自哪里?
王浩表示,建行以金融科技和数据分析为支撑,探索出一套服务小微企业的特色模式——“五化三一”,“五化”是批量化的获客、精准化的画像、自动化审批、智能化风控、综合化服务,“三一”即一分钟融资、一站式服务、一价式收费。
建行还搭建了小微快贷的产品体系,包括信用快贷、抵押快贷、质押快贷、平台快贷四大系列,打造了普惠金融一站式移动金融平台“惠懂你”APP,认证企业客户达445万户。
增速惊人的同时建行并没有放松对资产质量的把控,除了整合内部对公对私数据,引入税务、工商、海关等外部数据实现大数据选客控险模型化,系统排险智能化,预警避险的全流程风控机制。建行去年的普惠贷款不良率进一步下降,小微快贷等新模式产品不良率保持在1%以下。
同时,建行还不断拓展大普惠格局,以供应链金融思维创新“民工惠”产品,为农民工薪酬发放提供融资,累计服务了1197万人次,打造创业者港湾融合线上线下服务模式,为创业创新群体提供创业孵化、信贷融资、创投服务、辅导培训、产业对接等综合服务。
金融科技路线图:
G端+B端+C端三箭齐发
近年来,互联网巨头们纷纷抢滩金融领域,当我们在为传统银行的发展前景担忧时,建行已悄悄地完成了金融科技的布局。凭借国有大行的制度优势、对金融业务的深刻理解和经验沉淀,建行的金融科技以“智慧政务”为切入点,在G端异军突围,并成功广泛触达B端和C端的能力,让人们意识到,互联网“场景”并非只有“电子商务”,还有“政务服务和管理”,大行也远比我们印象的更强大和更灵活。
建设银行副行长张敏当日表示,建设银行从2018年就在推TOP+金融科技的战略,成立了金融科技的创新领导小组、建信金融科技子公司,构建了“两地三中心”的金融科技基础设施。
截止2020年末,建设银行金融科技人员数量为13104人,占集团人数的3.51%。2020年,金融科技投入为221.09亿元,较上年增长25.38%,占营业收入的2.93%。累计获取专利授权564项;其中发明专利授权368件,数量居国内银行业第一位。对内,建行利用科技在零售业务打造了融合C端场景的新零售格局,建立了以用户、客户为中心的全面用户经营体系,在对公业务上建立了企业用户的统一视图,搭建集团级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在渠道方面,推进了“5G+智能银行”场景的创新和模块化的推广,助力线上的场景化的金融服务,现在建行手机银行用户规模、月活都居于行业前列。在风险管理方面推进3R智能风控体系建设,平台预警准确率超过90%。
对外,2020年建设银行助力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帮助多地政府搭建了“互联网+政务平台”,注册用户超过1亿,打造了智慧社区服务平台,触达了B端、C端,完善了住房的生态圈建设。
2020年建行还向同业赋能,向中小银行的风控体系赋能,累计向328家中小银行输出风控工具,推动风险共治的新生态。
“建设银行在秉承新的金融理念,保持了开放、共享,积极跟互联网企业学习,跟他们共同发展,包括跟互联网头部企业联合创新新的实验室,包括借助于互联网企业生态打造场景生态,通过互联网企业的流量实现线上的获客活客,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共同分享一些技术方案和技术路径,不断地拓展新的合作领域,满足广大客户新的金融需求。”张敏称。
零售业务贡献度创历史新高
零售业务是商业银行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社会财富的不断积累,金融向个人及家庭持续延伸,零售业务的支柱性和稳定性的作用在商业银行之中地位日益凸显。
建设银行近年来大力发展零售业务,副行长吕家进当日表示,建行一直高度注重零售业务的转型和发展,在新金融理念的指引下,坚持零售优先的方针,大力发展住房租赁、信用卡、消费信贷和财富管理等业务。通过推进渠道运营的智能化,线上线下日趋融合,零售业务主要指标行业领先。
去年,建行的零售业务贡献度创了历史新高。在2020年零售业务实现利润2060亿,较上年增长38.6%,个人银行业务利润的总额占比提升了61.2%。建行作为最大零售信贷银行的地位进一步巩固。2020年境内个人贷款的余额是7.23万亿,较上年增长了7656亿。境内个人存款突破了10万亿,当年新增1.48万亿。全行个人客户的数量超7亿户,个人客户的金融资产达13.9万亿。AUM增长了1.57万亿,借记卡突破12亿张,信用卡客户数也突破1亿户。
2021年工作重点
建设银行行长王江当日表示,今年建行将围绕三个重点做好工作。
首先就是以数字化转型为契机加快打造财富管理银行的目标。建行将进一步加快财富管理类产品线上的布放力度,同时在消费领域加快客户金融和非金融场景的切入,加大与头部互联网企业等第三方机构的合作力度,积极建生态、搭场景,实现批量获客、活客,为客户创造价值,创造财富的同时来提升建设银行自身的价值创造能力。
其次,深耕传统业务,要发挥建设银行的传统金融业务的服务优势,持续服务国家战略,挖掘先进制造、战略新兴、绿色发展、产业链和供应链等领域的多元金融服务的机会,抓住“两新一重”战略推进中的业务机遇,不断提升服务效率和服务水平。
其三,主动满足客户差异化的金融需求,关注客户成长过程中面临的痛点难点,利用金融科技数字赋能发挥子公司的牌照优势,整合集团资源,丰富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因地制宜为客户提供差异化服务方案,帮助企业解决经营困难来实现银企双赢,通过综合化和金融创新来打造新的中间业务增长点和增长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