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读湖北丨存贷款余额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湖北公布前10月金融运行情况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陈红霞实习生陈吉武汉报道
“今年前10个月,全省信贷投放保持多增态势,继续呈现‘量增面扩价降’局面,”12月9日,在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分行召开的新闻通气会,该分行副行长李斌表示,其中,在存贷款余额、社会融资规模存量等指标上,湖北省继续领先全国平均水平,特别是在存款余额方面,领先幅度进一步扩大。
存贷款余额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信贷投放作为银行业的基础业务,湖北省多项指标表现亮眼。
李斌介绍,今年前10个月,湖北省新增贷款5829亿元,同比新增696亿元,增幅13.6%。各项贷款余额7.3万亿元,增幅12.09%,高于上年同期1.2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58个百分点,这一数据领先全国水平的幅度比前三季度扩大0.21个百分点。此外,在存款方面,前10个月,湖北省存款余额7.9万亿元,同比增长12.05%,比9月末加快1.13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65个百分点,比年初新增6915亿元,同比多增3224亿元。而在全省新发放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上,这一数据已降至3.87%,同比下降50个BP。
在金融服务质效水平方面,李斌表示,截至10月末,全省普惠、绿色、制造业中长期、民营和县域贷款同比分别增长27.9%、38.2%、65.2%、18.9%和18.1%,同比提高6.1%、10.5%、31.9%、12.1%和3.3%,均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1-10月,全省新增贷款户数30.4万户,是去年同期的2.04倍,而这部分数据的贡献主力为新增普惠小微贷款户数30.2万户,达到去年同期的2.03倍。
在金融支持政策工具方面,李斌透露,截至2022年11月底,全省金融机构对26.1万笔贷款实施延期还本付息安排,涉及金额2667亿元。全省文化旅游、交通物流、批零住餐、外贸等重点受困行业贷款余额达1万亿元,比年初增加700亿元。三家政策性开发性银行220亿元金融工具已投放完毕;配套新增信贷额度投放481.31亿元,完成总进度95.5%。此外,截至11月底,全省已签订设备更新改造贷款合同158笔(涉及144个项目),贷款合同金额160.84亿元,其中,已发放贷款103笔(涉及97个项目),发放金额68.51亿元。在市场关注的房地产利率放,人行武汉分行支持武汉、襄阳、宜昌等9个城市阶段性放宽首套房贷款利率下限,目前9个城市新发放贷款平均利率3.92%,较放宽前下降38个BP。
社会融资规模结构优化
社会融资是银行业另一重点业务板块。在今年前10个月,这一结构持续优化。
人民银行武汉分行调查统计处处长李征在会上介绍,据初步统计,2022年10月末,湖北省社会融资规模存量达到10.53万亿,同比增长12.1%,存量增速高于全国1.8个百分点。湖北省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9709亿元,同比多增1948亿元;增量在全国占比达3.4%,同比提高0.5%。而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结构方面,湖北省的企业债券净融资、股票融资、地方政府债券净融资三项合计占社会融资规模的比重为31.7%,同比提高0.6个百分点。
用于补充重大项目资本金的国开基础设施投资基金,国家开发银行湖北省分行副行长陈志明也补充,截至今年11月末,湖北省共完成27个项目评审授信,授信金额合计183.0亿元;19个项目基金投放,投放金额合计103.0亿元,涉及铁路、公路、电力、水利、老旧小区改造等领域,项目遍布武汉、黄冈、襄阳、荆州等多个市州。基金投放后,国开行湖北分行还在不到2个月时间内向项目提供配套贷款授信305.6亿元。
在基础设施领域,今年1-11月,国家开发银行湖北省分行实现项目授信1575.1亿元,同比增长32%;本外币贷款余额新增331.6亿元,同比增长65.2%,余额新增进度同比提高21.8个百分点。
今年前10个月,进出口银行湖北分行信贷资金投放“量”增大,进出口银行湖北省分行行长助理常喜也补充,进出口银行湖北省分行向总行申请追加信贷新增规模30亿元和政策性业务规模15亿。此外,截至10月末,分行本外币贷款余额1455亿元,实现人民币贷款新增167亿元;累计签约本外币贷款980亿元,同比增长79%。
信贷资金“质”的提升方面,进出口银行湖北省分行累计投放人民币贷款820.58亿元,加权平均利率同比大幅下降,其中,针对具有专业优势的外贸和制造。截至10月末,进出口银行湖北分行的外贸产业贷款余额805亿元,较年初新增超181亿元;“一带一路”贷款新增92亿元,涉及76个项目、30多个国家;制造业贷款余额475亿元,较年初新增75亿元,其中制造业中长期占比达84%。
此外,进出口银行湖北省分行还调增政策性银行8000亿元信贷额度,6月1日以来累计向中央明确的五大基础设施重点领域项目投放38亿元。而在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方面,今年9月初,落地湖北第二期基金首批业务,目前共计实现8个基金项目投放,并为部分基金项目发放配套融资。而分行基金项目100%开工建设。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三季度绿色贷款余额超20万亿 五家大行绿色贷款增幅亮眼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李德尚玉实习生陈芬、车儒昊北京报道
10月28日,中国央行公布的2022年三季度末绿色贷款数据显示,今年三季度我国绿色贷款持续保持高速增长。
数据显示,我国绿色贷款余额20.9万亿元,同比增长41.4%,高于各项贷款增速30.7个百分点。其中,投向具有直接和间接碳减排效益项目的贷款合计占绿色贷款的66.4%。
近日,多家银行也公布了三季度贷款数据。包括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等银行第三季度绿色贷款增幅亮眼。
多名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的金融人士认为,由于“双碳”目标以及绿色产业在中国经济中的比重上升,可以预计未来绿色贷款可能仍会保持一种上涨趋势。相较于国有银行在绿色金融领域的把控,中小银行的业务模式与地方经济发展模式关系密切,对地方产业结构又有着较强的依赖性,存在着人员技术不足以及盈利能力的挑战。
受访人士提醒,高碳行业在转型过程中其融资空间更易受限,部分行业融资收缩过快则更易引发风险,因此高碳行业的转型升级非常需要资金的支持。
绿色贷款高于其他贷款增速30.7个百分点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根据上市银行三季报不完全统计,截至10月28日,包括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五家国有大行公布了相关数据情况,绿色贷款增幅均在25%以上。
数据显示,五家国有大银行的第三季度绿色贷款规模均有上涨,其中中国银行增幅最为明显,达到36%;工商银行绿色贷款较年初增长约9500亿元,增幅为34.0%;建设银行绿色贷款近2.6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6300亿元,增幅为32%;交通银行绿色信贷余额超6000亿元,较上年末增幅超25%;邮政储蓄银行绿色贷款余额为4657.71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5.11%。
在资金投向方面,工商银行公告显示,在服务制造业和绿色发展方面,该行优化以新制造、新服务、新基础及高技术客群为重点的公司信贷布局。交通银行重点支持了绿色交通、绿色建筑、清洁能源设施建设运营、能源系统高效运行等领域。
我国绿色贷款增长趋势未来是否会继续保持?对此,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表示,预计我国绿色贷款增速会维持在较高的水平,较长一段时间内仍会高于平均贷款增速。当然,随着基数增大,增速会逐渐放缓。曾刚认为,增长趋势与整体经济的绿色发展低碳转型高度相关。自提出“双碳”目标提出以来,绿色产业在经济体中所占的比重上升,与之相对应的贷款需求在整个银行的贷款需求的结构中自然也会随之上升。
高碳行业在转型过程中融资空间更易受限整体来看,国有银行在绿色金融领域表现亮眼。
中国银行业支持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专家工作组国际观察员杜红霞向21世纪经济报道解读了以上数据,她认为,国有大行在绿色贷款上存在三方面的比较优势:一是国有大行对宏观政策的高效传导机制,使其能够充分发挥投融资总量、结构、节奏和定价管理功能。
二是国有大行在绿色金融方面的战略升级和业务创新。当前绿色金融已成为国有大行的重点发展领域,将绿色金融发展要求融入发展战略等各方面,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绿色金融发展体系和产品布局,在绿色金融发展过程中有效发挥了引领者和主力军的作用。
三是国有银行自身的能力优势和专业优势。例如碳减排工具支持的三大领域,包括清洁能源、节能环保和碳减排技术大部分都是大型项目,对于技术有一定的风控要求,且大型项目对于贷款和风控都需要一定的经验,国有大银行在技术上会有一定的优势,股份制银行和中小银行还在学习和逐渐进入中。
“高碳行业在转型过程中融资空间更易受限,部分行业融资收缩过快则更易引发风险,因此高碳行业的转型升级非常需要资金的支持。”杜红霞表示,金融业更需要立足本国实际情况,在支持高水平经济发展的同时关注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和保护生态环境,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路径。
“与绿色贷款相比,转型金融领域仍面临着较大的资金缺口。我们需要制定转型金融相关的政策以及准入条件,以确保整个传统高能耗行业低碳转型的顺利开展,在保证产能和实体经济增长的同时把碳排放降低,因此,转型金融是下一步广义绿色金融发展的重点。”曾刚表示。
中小银行绿色金融风控体系有待完善与国有大行不同,目前多数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尚未公布绿色贷款情况。
“发展绿色金融,意味着银行要将有限的信贷资源从上述产业中转移至具有明显环境效益的生态农林业、节能环保业、污染防治业等绿色产业,并对‘两高一剩’产业进行严格限入。在缺乏有效的风险管理能力和绿色资产增量替代不足的情况下,这不仅会导致企业运营困难,更会进而引发存量贷款的违约风险暴露,进而影响银行经营业绩。”杜红霞说。
中国银行研究院博士后邱亦霖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表示,从中小银行赋能绿色金融发展的现状来看,部分银行的绿色金融业务发展还不够成熟,绿色金融相关业务规模较小;针对实体经济绿色低碳转型发展过程中的金融需求研究还不够深入,对于绿色金融服务相关的风控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对此,中小银行自身需要进一步发展绿色贷款业务能力。邱亦霖认为,中小银行通常面临绿色信贷专业人员、技术储备不足的问题。绿色信贷涉及绿色识别、定义、认证等多个环节,与传统信贷模式存在较大差异,对银行员工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于中小银行绿色贷款未来的发展方向,杜红霞表示对资产规模小、风险抵补能力弱、金融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的中小银行而言,找到适合自身稳健发展的道路尤为重要。围绕国家大力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部署,中小银行应抢抓政策机遇,积极发展绿色金融业务,围绕地方经济结构转型和生态文明建设做文章,创新各类金融服务产品,大力支持地方绿色产业发展,进而实现自身的高质量发展。
(实习生刘雨青有贡献)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六大行上半年日赚近40亿 信贷投放创新高 如何破解净息差下降
截至8月31日,六家国有银行半年报均已披露完毕。据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统计,今年上半年国有六大行营业收入总额达1.94万亿元;归母净利润总额达6731.71亿元,按照上半年181天计算,六家大行平均日赚37.19亿元。
“这份成绩单来之不易。”正如工行行长廖林在该行业绩发布会上所言,今年上半年银行业面临着经济下行压力、疫情多点暴发等因素影响,银行业绩仍保持了相对稳健的发展。
今年上半年,国有大行发挥了“头雁”作用,加大力度让利实体经济,多家大行信贷投放增幅创新高。但与此同时,净息差收窄的压力依然存在,稳不良、降拨备仍在持续。展望今年全年,国有大行能否继续保持稳健发展?
图/i
让利实体经济多家大行信贷投放增幅创新高
今年上半年,六大行普遍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持续优化信贷结构服务实体经济。邮储银行、工商银行、中国银行等3家银行贷款增长创下历史同期新高,农业银行县域贷款增量、余额占比均创10年来新高。
数据显示,工商银行上半年境内人民币贷款新增1.61万亿元。邮储银行上半年各项贷款增长较上年末增加超5300亿元,同比增加608.23亿元。
邮储银行行长刘建军在业绩发布会上介绍,在今年上半年的贷款增量中,邮储银行的实体贷款在全部新增贷款中的占比达86%,也就是说邮储银行绝大部分信贷资产投向实体经济。
六家大行的信贷结构亦发生了变化,先进制造业、绿色金融、普惠金融等领域,成为国有银行信贷投放的重点领域。
工行数据显示,投向制造业贷款增加6281亿元,增量为去年同期的3.5倍,投向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及信用贷款余额均首次突破1万亿元。
中国银行上半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贷款以及制造业贷款均实现同比增长;建设银行也加大普惠金融、先进制造业、战略新兴产业、绿色金融等领域信贷投放;交通银行投向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绿色信贷、“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贷款、涉农贷款增幅等同时实现双数增长。
展望下半年,多家国有银行高管均表示,当前仍将进一步加大银行信贷投放力度,而受益于经济向好发展,预计未来信贷需求将有所复苏。
“7月份总体信贷数据出现波动,并不一定代表趋势。”农行董事长谷澍表示,7月信贷数据有所下降主要是受到房地产市场预期偏弱的影响。从长周期来看,当前我国经济仍处于增长方式转型过程,新旧动能的转换不可能一帆风顺。
谷澍指出,7月和8月的信贷投放量均超过去年同期,预计9月至12月还会延续信贷同比多增的态势。
已有多家银行下调拨备覆盖率
根据半年报显示,工行、建行、农行、中行、邮储等5家银行在二季度下调了拨备覆盖率。其中,邮储银行较一季度环比下调4.33个百分点至409.25%,成为下调幅度最大的银行,但其拨备覆盖率依然最高。中行拨备覆盖率环比下调了4.28个百分点至183.26%。工行、建行、农行拨备覆盖率则较一季度分别下降了2.88、2.14和2.6个百分点。仅交通银行环比上升6.44个百分点至173.1%,但其拨备覆盖率仍在六大行中最低。
“未来一段时间,农行拨备覆盖率还将持续下降。”农行董事长谷澍表示,未来农行将按照会计准则和监管的要求来提取新增拨备,同时,该行还将根据逆周期管理的要求和需要,合理地释放存量拨备,这样既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同时又使投资者的回报能够保持在一个比较稳定的水平上。
今年4月1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鼓励拨备水平较高的大型银行有序降低拨备覆盖率,适时运用降准等货币政策工具,推动银行增强信贷投放能力。
有业内分析人士认为,此举意图在于让银行有更多的资金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而非以释放更高的利润增速为目的。因此,除了通过降低拨备计提腾挪出更多的资金以外,提升不良贷款的容忍度,即增大拨备覆盖率的分母也可以实现降低银行拨备覆盖率的目的。
六大行房地产风险可控
在今年中期业绩发布会上,银行涉房风险是市场最关心的话题之一。六大行均表示风险总体可控,涉及停工项目的按揭不良贷款规模较小。
中国银行风险总监刘坚东表示,今年上半年,中国银行对公房地产的不良率较年初上升了0.6个百分点,基本保持在同业水平上。根据排查的情况,判断出险客户的敞口相对比较低,总体风险可控。
中国建设银行首席风险官程远国亦表示,该行房地产行业资产质量总体风险可控,依然在可比同业中保持最优水平,并且拨备充足。
对于房地产市场未来的发展,刘坚东表示,中行将继续坚持贯彻“房住不炒”的基本政策,支持房地产企业和购房者的合理融资需求,有序安排房地产贷款投放,维护住房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优先支持保障性租赁住房普通住宅开发项目,持续优化房地产贷款的结构,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和良性的循环。
此外,根据数据显示,上半年六大行资产质量保持平稳,风险抵补能力增强,不良贷款率波动幅度不大。
据贝壳财经记者统计,六家国有大行中,中国银行和邮储银行两家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均略有提高0.01个百分点,分别为1.34%和0.83%。而其余四家银行不良贷款率均有所降低,建行、农行、交行均下降0.02个百分点,不良率分别为1.4%、1.41%及1.46%;而农业银行则下降0.01个百分点至1.41%。
工商银行副行长王景武表示,下一阶段,工商银行将持续加强对各类风险的前瞻性防控和主动管理,多管齐下、综合施策,以高质量风控全力保持资产质量平稳可控,有信心保持工商银行资产质量的稳定。
净息差延续收窄趋势
“2022年上半年,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银行业经营发展面临挑战,行业净息差整体处于下行通道。”邮储银行半年报中明确表示。
今年上半年,除中行净利息收益率维持在1.76%,与年初保持一致外,其余五个国有银行净利息收益率均有所下行。
今年上半年,工行、农行、建行、交行以及邮储银行净利息收益率分别下降9、10、4、2和10,净利息收益率分别达到2.03%、2.02%、2.09%、1.53%和2.27%。
银行让利实体经济是导致净利息收益率下行的因素之一。上半年,农行新发放贷款年化利率3.95%,较上年下降15个。此外,建行贷款收益率亦有所下降。
同时,压降负债端成本是银行当前主要保持净息差相对稳定的重要举措。
农行表示,去年6月存款利率自律与机制改革、今年4月存款市场化调整机制的成效将持续显现,加上该行主动优化成本管控措施,负债成本上行的压力有望缓解。
今年上半年,唯一一家净利息收益率未下降的国有银行中行在其半年报中表示,该行净息差与去年同期保持一致的主要原因是,该行持续加大实体经济支持力度,客户贷款占生息资产的比重提升,中国内地人民币中长期贷款平均余额在中国内地人民币客户贷款中的占比达74.71%。此外,美联储多次加息,拉升了外币资产收益率。同时,该行坚持量价双优,加强负债成本管控,主动压降高成本存款,境内人民币负债成本相对稳定。
对于净利息收益率未来的发展趋势,交通银行副行长郭莽在上半年业绩发布会上表示,低利率市场环境下,接下来可能商业银行的息差都将面临一定的下行压力。而农行副行长林立预计,虽然净息差还将一定程度承压,但是边际将有所收窄。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姜樊王雨晨实习生林静宜
编辑陈莉校对薛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