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尼尔投资贷款信息提供专业的股票、保险、银行、投资、贷款、理财服务

贷款流量平台

本文目录

多家机构因这类贷款违规被罚“流量生意”背后存风控难题

华夏时报(www.hii..)记者付乐冉学东北京报道

近日,全国多地金融机构因互联网贷款业务问题收到监管罚单。

今年7月,银保监会印发《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管理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明确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存量业务过渡期延长至2023年6月30日。

然而,过渡期延长并不意味着监管放松。

8月8日,易观分析金融行业高级分析师苏筱芮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近来部分银行因互联网贷款业务被罚,一方面表明互联网贷款业务已经成为了当下监管的重点工作,另一方面,也体现出银行机构的互联网贷款业务合规存在薄弱之处,尤其涉及到合作伙伴的资质审核、合作模式建立、合作业务监督等重点环节,更不能掉以轻心。”

监管趋严

近期全国多地金融机构因互联网贷款业务风险管理不到位、发放贷款不符合监管要求、不良贷款转让不合规等违法违规行为,被处以罚款或给予当事人警告处分。

具体来看,5月30日,宁波银保监局公示,宁波鄞州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因“发放互联网借户贷款,不良贷款转让不合规”,被宁波银保监局罚款60万元。

6月17日,厦门银保监局公布行政处罚公示信息显示,平安银行厦门分行因“与个别互联网公司联合发放的互联网贷款不符合监管要求”“贷前调查不尽职,向不符合条件的借款人发放住房按揭贷款”等违法违规行为,被厦门银保监局处以200万元罚款,同时3名当事人分别被给予警告。

继去年2月银保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的通知》,监管层再出手规范互联网贷款业务,并于今年7月印发《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管理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明确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存量业务过渡期延长至2023年6月30日。

部分商业银行的互联网贷款业务特别是合作贷款业务,面临到期合规的压力。“互联网贷款过渡期延长,改变的是时间维度而并非质量,对于一些整改进度较慢的机构而言是利好,可以利用更多时间来细化各项整改工作,但延长过渡期并不意味着监管放松。”苏筱芮表示。

“商业银行仍存在履行贷款主体责任不到位,授信审批、贷款发放、资金监测等核心风控环节过度依赖合作机构等问题,与监管要求尚有一定差距,不利于业务持续发展。”7月15日,中国银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

互联网贷款在平台流量的加持下快速拓展,但是在与平台合作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不少隐患。部分中小银行缺乏完备的的风控体系,流量入口和用户数据均掌握在平台方手里,致使银行不能更好的控制风险,互联网贷款资产质量下行压力加大,逾期贷款规模有所上升。例如,西北某城商行,与头部互联网银行合作开展的线上联合贷款资产质量下行,截至2021年末,不良率较年初上升2.97个百分点至5.19%。

此外,苏筱芮指出,监管再次强调了银行业机构强化独立性、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原则,表明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仍需以商业银行为行动主体,合作机构主要起到辅助作用,不能“反客为主”。这既是合规底线,也是商业银行审慎经营、强化风控管理的关键内容。

独立风控迎考

作为线下贷款业务的重要补充,互联网贷款进一步满足了企业和居民合理融资需求,服务传统金融渠道难以触达的客户群体,不断提高金融便利度和普惠覆盖面。

此前互联网贷款经历了蒙眼狂奔的过程,银行市场风险敞口和管理难度加大,潜藏资金池、高利贷等风险。部分银行单纯的成为了资金提供方,有的甚至直接放弃了风控环节,不利于银行整体的风控和获客。

金融的本质是风控。从2017年至今,监管不断强调银行要夯实自身风控能力,通过建立完备的自主风控体系,避免银行被拥有巨大流量的平台裹挟。然而,对于城商行和中小银行来说,要做到独立风控并非易事,部分银行的核心风控环节过度依赖合作机构。

关于风控关键环节自主完成,一位城商行风险管理部负责人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一方面,数字化风控需要既懂业务,又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这类人才本身就不是很多,而且很多区域性银行不在一二线城市,无论薪资待遇还是区位都不具备优势。

另有中小银行内部人员表示,小银行本身运营成本不低,如果再单个银行自建风控体系,那成本就太高了。

专家表示,中小银行的技术能力和资源虽然不及大行,但是通过借鉴大行的经验,建立内部控制风险管理体系的关键环节,依然能搭建起理想的风控体系。中小银行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要以“小步快跑”的模式快速迭代,先搭建起模型,再慢慢完善,争取做到每一步都可衡量、可预期。

助贷还是自营?这家互联网银行推出车抵新产品,业务再次转型

2021年4月,百信银行宣布布局汽车金融业务。如今经过长达一年多时间的低调准备,近日,该行推出车抵贷新产品,并且正在通过代理进行获客。

当下,包括新网、蓝海、百信等在内的银行,都在通过招募代理或合伙人的方式,发力汽车金融。对此各家银行战略侧重点也有所不同。

消金界了解到,截至2021年12月31日,百信银行汽车金融累计放款21.80亿元,余额19.28亿元。一位接近百信银行的人士表示,未来银行更偏重线上获客和自营获客。

01

2021年末累计放款21.80亿元

近日,消金界发现,百信银行推出车抵贷新产品。相关产品大纲显示,该产品额度2-50万元,利息0.98-1.14%,期数24-36期,可以贷到抵押成数的八成。

负责该产品的人士表示,该产品系独家代理产品。消金界了解到,这是该行首次放开车抵贷体系外获客。

2021年4月份,百信银行推出了“百车贷”和“百商贷”两款产品,宣布布局汽车金融业务。自此以后,百信银行内部成立了汽车金融部门,并且一直在低调发力汽车金融相关业务。

“汽车金融将成为我们在产业数字金融领域布局的增长引擎。”此前该行行长李如东表示。

中信银行在财报中也指出,报告期内百信银行快速发展,得益于该行“战略布局自营消费金融和产业金融业务,重点发力汽车金融、小微普惠和三农金融。

消金界了解到,百信银行已经完成汽车金融基础体系搭建,业务规模逐月攀升。截至2021年12月31日,累计放款21.80亿元,余额19.28亿元。

此外,百信银行正在逐步拓展渠道,完善产品体系。目前已累计实现7家商用车主机厂、7家乘用车主机厂和5家集团经销商的合作,直营商用车经销商合作渠道309家、乘用车1370家。

02

新兴银行扎堆发力汽车金融

当下,包括新网、蓝海等在内的银行,都在通过招募代理或合伙人的方式,发力汽车金融。

公开资料显示,百信银行是中信银行与百度公司联合发起设立的新型互联网银行,于2017年11月18日正式开业。2020年11月,百信银行引入境外投资机构加拿大养老基金投作为新股东,注册资本由40亿元增至56.34亿元,增资后中信银行持股65.70%,百度公司持股26.03%,加拿大养老基金持股8.27%。

8月25日,中信银行发布了2022年半年报,披露了旗下百信银行上半年的业绩。半年报显示,报告期内,百信银行实现营业净收入19.37亿元,同比增长46.95%;拨备前利润13.95亿元,同比增长57.05%;净利润3.38亿元,同比增长225.47%。

今年上半年,百信银行累计投放普惠贷款872.95亿元,同比增长20.32%;其中向小微企业投放普惠贷款40.94亿元,同比增长49.21%。

百信银行“B2B2C”信用贷模式主要通过与第三方流量平台合作获客,与消费场景相结合进行个人消费贷款的发放,截至2021年末已累计与度小满、美团、京东、携程等20余家平台开展合作,基本完成了平台化接入模式搭建。

而其汽车金融业务,据一位接近银行的内部人士表示,未来也将通过第三方流量平台获客。但是不同于蓝海银行,主要通过助贷模式发力车抵,未来百信银行更偏重线上获客和自营获客。

这些新兴的互联网银行,曾把互联网金融、消费金融视为战略突破口,在业务风格上也相对激进。如今在消费金融业务规模下降的同时,也都将汽车金融作为战略转型重点。

在业务风格上,这些银行更偏向于互联网平台,政策相对灵活,也更加贴近小微金融服务需求。而在业务推陈出新的背后,汽车金融的逾期率和风险管控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消金界将持续观察。

可以找支付宝、微信借现金了?额度数万还免手续费

将信用卡里的钱直接体现至支付宝、微信账户,这到底是雪中送炭还是打开潘多拉的盒子呢?

部分银行试水线上信用卡取现功能

持卡人提取现金原本需要在ATM或者银行柜台,没想到,如今在支付宝、微信这样的互联网平台也可以实现了,只不过载体是一张信用卡。

近日,支付宝、微信近期与部分银行合作上线了“信用卡取现”功能,正在小范围向用户开放测试。信用卡取现,实质上是由发卡机构提供的预借现金服务,也是信用卡的基础功能之一。分析人士说,银行尝试与互联网平台合作线上取现,应是为了提升银行自身用户对信用卡的使用率。

具体来看,微信、支付宝在自有场景中增设了信用卡取现入口,免收取现手续费,计息方式也与银行自有渠道基本一致,但具体审批工作仍由银行完成。

以支付宝为例,通过支付宝与银行的合作,用户可以直接在支付宝页面进行名下信用卡的取现操作。信息显示,当前已经有宁波银行、光大银行以及平安银行等3家信用卡支持取现,但仅有内测用户可以查看对应板块入口。

支付宝“借呗”板块,有了一点关于信用卡取现业务的新变化。用户通过支付宝A,点击“我的”-“借呗”-“更多额度”,即可体验信用卡取现功能。另外,用户在支付宝搜索界面查询“信用卡取现”,也可以找到对应入口。

不过,当前该功能仍处于灰度测试阶段,仅有部分用户可看到开放入口并使用。同时用户需先行开通信用卡支付宝快捷支付功能后,才可使用这一功能。8月24日,北京商报记者也邀请多位用户进行了实测,其中存在有用户能够查看入口,且持有指定银行信用卡但无法正常使用该功能。

在微信中,受邀用户可以通过信用卡还款页面和银行公众号体验信用卡取现功能。实际测试中,用户在同意相关协议并添加本人收款储蓄账户后,即可进行取现申请。

不应过度强调零手续费

信用卡提现对于传统信用卡用户而言并不陌生,为何支付宝和微信这次支持后让人们跃跃欲试呢?除两大平台覆盖亿级用户外,更重要的还是利益——免手续费。

目前,微信和支付宝的信用卡取现功能均免除了手续费,相比银行目前1%-2.5%的手续费,从微信和支付宝取现更为优惠。

18家银行信用卡取现手续费(源自:融360)

信用卡取现不同于储蓄卡,不仅要收取利息,而且还要交手续费。因此不是遇到十万火急的情况,并不建议信用卡用户使用提现功能。

除提现免手续费很容易让人冲动外,提现利息其实也是非常高的,虽然很多时候信用卡线上体现以天为单位现实体现利息,但某些银行还是会以较小的文字标注清楚信用卡提现的年化利率。

上面这笔提现的年化利率就达到了18.09%,如此高的年化利率,恐怕会让不少人打消提现的想法。而对于用户取现的具体额度,《协议》中也提到,信用卡取现额度是指信用额度(含固定额度及临时,不含溢缴款)的50%,实际可取现额度会根据用户的用卡情况变化。

对于一些急需现金救急的人而言,这样的额度的确不算低了,只不过是否愿意承担如此高的利息,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缩水的信用卡业务

银行与支付宝、微信这样的互联网平台合作取现的背后,折射出眼下信用卡业务发展的艰难处境。

多家上市银行近日披露2022年半年报时均提到,受诸多因素冲击,消费恢复不及预期,信用卡业务受到不小的影响,上半年流通户数和贷款余额增速均为个位数,甚至为负。例如,转型零售的邮储银行,上半年信用卡信贷余额出现下滑。截至2022年6月末,该行信用卡信贷余额1745.55亿元,较上年末下降0.18%。

在信用卡业务收缩的态势之下,资产质量的变化也有隐忧。人民银行近期公布的2022年一季度支付体系运行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一季度末,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10926.76亿元,环比增长7.71%。这意味着,信用卡逾期压力正在加大。

行业人士表示,应放在整个行业大环境中去分析。“必须承认目前信用卡市场已经逐步饱和,线上分期类产品也对传统的信用卡业务造成了一定冲击,信用卡对新一代消费者的吸引力在减弱。因此银行要想维持此前的增速是比较困难的。”此外,上述人士认为,线上展业趋势让目标用户下沉,加上疫情的影响,信用卡业务的风险控制成为挑战。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银行同手握用户流量的互联网科技厂商合作,试水线上提现不失为一种探索和尝试。

助贷行业或迎来拐点

不少人对助贷的认识源于2019年前后P2P机构转型,自2019年初,监管部门下发《关于做好网贷机构分类处置和风险防范工作的意见》(175号文),要求P2P网贷平台向网络小贷公司、助贷或为持牌资产管理机构导流转型后,发展助贷业务成为这些平台转型的“捷径”。

在资金方面,一些金融机构,如城商行或者民营银行,可能会借助助贷业务突破区域限制,存在合规问题。同时,在助贷业务过程中,持牌金融机构普遍要求助贷机构提供兜底或者增信,将助贷业务变成一项固定收益业务,令金融机构可能在其开展业务过程中,淡化自身的风控,实质风控外包给了助贷机构,反而提升了整体行业的风险。

不过随着时间的沉淀和市场需求的提振,助贷业务经过短期混乱之后开始重拾信心。

以从事助贷业务的易鑫集团为例,今年以来,易鑫加大了助贷投放力度,和包括京东金融、携程金融、viv钱包、沃钱包、哈啰出行、饿了么、懂车帝等在内的流量平台合作拓客。

助贷市场的回暖使得易鑫集团交出一份非常不错的半年报,其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公司实现汽车融资交易量26.6万笔,同比上升17%;收入同比增长73%达24.52亿元,新增核心服务收入增幅更是高达119%,达16.47亿元;经调整净利润同比劲增358%,达3.30亿元。

支付宝、腾讯的进入,为用户提供便利的同时,恐怕也盯着助贷市场这块蛋糕,只不过能否吃得下,恐怕并不容易。

写在最后:资金流向管理好

事实上,信用卡取现并非新生事物,而是信用卡本身固有的功能之一,本质上是由发卡机构提供的信用卡预借现金服务,主要包括透支取现和溢缴款取现两种方式。持卡人通过银行ATM机、银行信用卡网上银行的预借现金功能等,便可以进行取现操作。

一旦资金以现金方式流向社会,去向监管就会变得困难。信用卡是持牌金融产品,对于互联网平台来说,还需要注意在产品展示方面的合规性。另外,信用卡取现的资金属于借贷资金,监管要求禁止流向投资股市、楼市等领域,支付宝等需要协助银行一起做好资金流向的合规管控。

然而,银行将自有渠道的取现功能拓展至外部渠道,目前不清楚其背后是否存在一定客户信息的交互,如果有,这可能与信用卡健康发展新规以及个人信息保护法之中对于客户个人信息的保护有一定冲突。

最终的资金流向监管,当前恐怕更多还得靠自觉……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