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尼尔投资贷款信息提供专业的股票、保险、银行、投资、贷款、理财服务

贷款王借钱不用还

本文目录

男子贷款392万买房,烂尾后拒绝还贷遭银行起诉,法院如何判决?

因楼盘烂尾无法交付,购房者与开发商解除合同后,银行的按揭贷款还要继续还吗?

或者说,应该由谁来偿还?

图1

是得不偿失、竹篮打水一场空的消费者?还是破产之后逃之夭夭的房地产开发商?

亦或是银行自认倒霉,将需要的贷款一笔勾销?

三方都有各自的说辞,但是身在上海的许先生却在2014年,因为卷入烂尾楼事件,与银行打起了官司。

双方因为220余万的款项各执己见,那么事件的最终结果是什么?房子烂尾背后的真正原因又是什么一手造成?

一审败诉许先生的天塌了。

别说新房遥遥无期,就连生活也从小资沦为了“难以糊口”。

图2

而这一切,都和房子有关。

老一辈的人经常说,人只有在城里买了房,才算真正的落户扎根,才可以在城市之中挺直了腰板,活成城里人的样子。

所有人都不想住在农村,因为“水往低处流,而人却只能往高处走”。

更何况,还有孩子。

没有人希望自己的孩子从出生就在起跑线上落后,于是他们卷教育,卷课外辅导,甚至卷学区房。

好似有了房,生活就会发生地覆天翻地不一样。

这不是条框的真理,但却是世界运转的约定俗成。

许先生便是这万千大军的其中之一,但他面临着的却是更大的竞争,因为他的目标在上海。

图3

在1978年12月18日召开的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小平同志说“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国家,都要学习别国的先进科学技术”。

图4

经济落后是闭关锁国的必然结果,唯有改革开放才能赋予国家新生。

“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的安徽小岗村本着破釜沉舟之态,揭开了农村改革的序幕。

图5

试验非常成功,于是战线不断拉长,上海也凭借港口城市的优势,在1984年的4月,被列入新兴的经济技术开发区。

因为时代的红利,上海的发展进入倍速时代,等到二十一世纪的时候,一种理念在悄然之间兴起。

那就是沪漂。

北漂一族和沪漂大军成为了时代热浪,而许先生也一早就加入了沪漂的大军。

图6

他想要在上海买房,他渴望在上海安家落户。

幸运的是,许先生做到了。

他在上海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来到上海,也用自己踏实的努力赢得了一套小房子的所有权。

但毕竟是上海。

许先生即便倾尽自己的全部身家,父母也贴补了一些,但所得的却也只能是一套小房子。

图7

若是只有许先生三口居住,那是正好,却也只是正好。

但许先生是个孝顺的孩子。

一想到父母为自己操劳了一生,却没有在自己身边享过一天清福,许先生就很难过。

他觉得自己不孝,他觉得自己对不起父母的养育之恩。

于是许先生决定换一个大房子,可以将自己的父母接到身边,共度三世同堂的欢愉。

图8

但这个梦想,在上海却是不可能的。

许先生一早锁定的目标便是在嘉善。

嘉善虽然隶属浙江省的领土,但是却濒临上海,仅有80公里的距离。

图9

开车一个多小时就能抵达。

若是定居嘉善,那么通勤时间定会有所加长,但许先生却能接受,因为与其置换的是每平相差两万四的房价。

基于这样的考量,许先生便开始关注嘉善的楼盘。

可就当许先生决心精挑细选的时候,嘉善的房价却突然出现了直线的上浮。

因为有很多像许先生一样的人发现了嘉善这处沧海遗珠,“早买晚买都是买,不如近水楼台,先占据好地段”。

就这样,2014年的时候,许先生以上海的那处住所为抵押担保,贷得了392万元的款项,在嘉善置办了一处新房子。

图10

许先生满心计划着房子建成之后的装修,还在脑海之中品味着父母老婆孩子都在身边的满足。

可他的美梦却仅仅只维持四年。

因为楼盘停工了,房地产开发商破产了,新家成为了烂尾楼,而许先生用银行贷款所得的房屋所有权合同也成了一张烂纸。

图11

许先生崩溃了,但是更让他难以接受的还在后头。

只因银行的一纸诉状。

2020年,贷款银行向法院提出起诉,而自认理亏的许先生以为法院会为自己主持公道,但没想到他却败诉了,需要偿还银行220余万元。

图12

房子没有了指望,四年的期翼成了泡影,身为受害者,许先生为什么要赔偿银行这么多钱?

这一切还要从开发商的资金链断裂开始展开。

二审成功2014年底,许先生却是从银行拿到了392万元的贷款。

但这笔钱却自始至终都没有流进许先生的个人账户,而是直接被银行一次性打给了开发商。

图13

这是银行按照规定的正常进行,但是谁都没有想到的是,在2017年的时候,开发商的资金链发生了断裂。

一面是空空的账户,一面是“嗷嗷待哺”的业主,开发商最擅长做的就是拖延时间。

他们知道业主已经交完了钱,所以他们就以此为拿捏,向交钱的业主宣布延迟交房。

所有人买房都是为了尽快入住,但是碰到这样的倒霉事,却是谁都没有办法。

只能等。

但是前等后等,许先生和其他业主等到的不是楼盘重新复工,而是开发商的破产告知。

图14

那一刻,如闻霹雳。

即将到手的房子没了,那属于业主的钱总应该退回来,可是却再也不见了开发商的影踪。

2018年,开发商向法院提交了破产结算申请,想要拿回一些本钱。

但是涉案的楼盘未能达到竣工验收的标准,法院自是不会应允。

图15

许先生等人的商品房买卖合同因为开发商的单方面毁约失效,所有人都是哑巴吃黄连,所有的苦果自己咽。

这是投资的失败,也是遇人不淑,但是许先生要面临的却还有银行的月供。

开发商跑了,但贷款却未有一笔购销,许先生必须得还。

如果许先生不照做,那么银行就有理由售卖许先生做外担保的那套上海小房。

为了不让一家流落在上海街头,许先生只能为已然消亡的房子偿还房贷。

图16

但他很委屈。

楼盘是自己花费很长时间的精挑细选,花费的精力和心神可想而知,如今房子没了,许先生还要每月支付贷款。

凭什么?

生活的压力让许先生喘不过气来,于是在2019年底,许先生不再向贷款银行支付月供。

钱虽是许先生借的,但是却尽数打到了开发商的账户上,许先生觉得老赖是开发商,而不是自己。

在2020年的嘉善人民法院,一场唇枪舌战的口头交涉一触即发。

图17

在收到法院的传票之后,徐先生的第一反应不是惧怕,而是终于有了一个说理的地方,倾诉满腹的苦水,为自己乃至所有上当受骗的业主讨要一个公道。

但是最后的结果却让许先生难以接受。

因为他和开发商的合同因为一方的违约失效,但是在与银行的租赁合同上,却是自己未有尽到偿还的责任。

也就是说,这笔钱许先生还要还,不仅如此,打官司的费用以及未能准时履行条约的罚款也要由许先生一人承担。

整整220多万。

许先生没有这么多钱,于是他只能选择上告。

但是在嘉兴市中级人民法院的“公堂”之上,案件却有了新的定夺。

图18

“许先生不用偿还贷款,开发商应该承担剩余贷款的还款责任”。

同样是法院,为什么会出具不同的审理结果?而作为罪魁祸首的开发商,真的便会以逃之夭夭结束吗?

买房需谨慎可即便出具的是不同的审判结果,两处法院都没有错。

只是所站的角度不同而已。

一审的法院是根据《个人购房贷款及担保合同》的第38条约定“贷款人有权要求借款人提前偿还本合同项目下的全部或者部分贷款”。

图19

依照这条法律,许先生需要承担主要责任,并应该遵照合同上的约定偿还贷款。

但是在二审的嘉兴中院却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给予了案件的不同审理结果。

可在这起各执己见的纠纷案中,许先生和银行都是受害者,而这一切的源头都是开发商。

但商品房的买卖合同确认无效或者被撤销、解除之后,出卖人应该将收受的购房贷款和本金尽数还给担保人和买受人。

图20

所以双方都没有错,错的是开发商。

但是开发商的逃之夭夭,却让案件在一时之间搁置。

双方受害者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也无法完全断言孰对孰错。

嘉兴中院的二审被双方接受为最终结果,许先生不再背负银行贷款的压力,但是房子和投入的本金却只能为黑心的开发商买单。

图21

但许先生不是个例,烂尾楼事件在中国也是常有发生。

2022年6月30日,一份《强制停贷告知书》在网上疯狂流传,并且迅速在大范围内进行传播。

而造成这一切的“罪魁祸首”却是恒大珑庭楼盘的业主。

图22

他们本不想这么做,但他们确实不得已而为之。

因为他们失去了自己的“新家”,王女士便是其中之一。

2021年,王女士耗尽自己的储蓄置办了这处房产,满心期待着2023年8月新房下来之后的生活。

但是让王女士感到绝望的是,交完钱后没过几个月,她新家所在的楼盘却停工了。

开发商不了了之,业主们唯一能走的就是求助。

世界上能够全款买房的人是极少数,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和上海的许先生一样,是耗尽了自己储蓄,再加上从银行贷款。

图23

没有人能够对这样的“天降横祸”无动于衷,但是生活的磨难却从来没有遗忘过普通人。

业主们花费了近一年的时间,但是取得的效果却是微乎其微。

因为主要的责任人就是开发商。

但事情还是要解决的。

为了表明自己的“态度”,业主们最终做出了停贷的决定,要求项目在2022年的10月20日全面复工。

这是业主们的“恐吓”,但却是时事下的不得已而为之。

为了这处房产,王女士掏空了六口的全部身家,因为金钱压力,王女士的头上多生了几缕白发。

可王女士却什么都没有得到。

图24

租房、赡养父母、养育子女、全家老小的吃花,这些都是压在王女士和丈夫身上的大山,王女士实在是没有办法。

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其他业主做出停贷决定的原因也是和王女士八九不离十。

谁都不想做老赖,但是当烂尾楼事件发生在自己的身上,所有人都只觉无能为力。

那么,为什么近年来烂尾楼事件屡次发生呢?

其实主要和房地产市场和某些开发商的好高骛远有关。

据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中国在2000年的人口总数为12.95亿,但是在2021年末,中国的人就总数已经超过了14亿。

人数增加,住房需求也在增加,但是因为行业的的不景气,大多数年轻人的第一选择都是租房而并非买房。

图25

因为他们不想一开始就背负这么大的压力,由于严峻的就业形势,租房才是更为妥帖的选择。

再者就是某些开发商,眼高于顶,自恃自己能够应对一切变数,但是自2020年开始,全球市场、各行各业的发展都不景气。

而盖房子最需要的就是稳定的资金链,一旦资金链断裂,最终的唯一结果就是烂尾。

而这也正是烂尾楼时间和业主停贷的主要原因。

因为许先生的胜诉让有着同样情况的购房者看到了稍缓的希望,但即便不用偿还贷款,即便开发商和烂尾楼事件不了了之。

图26

但最终消耗的都是我们国家的钱。

在此衷心奉劝每位购房者,在买房时一定要擦亮自己的眼睛。

也希望所有的房地产开发商,也不要只以自己赚钱为目的,要量力而行,学会有的放矢,避免多方得不偿失的状况发生。

定了!楼盘烂尾,购房者不用偿还贷款

2014年,许先生因购房需要向银行贷款了392万,后来,开发商破产,楼盘烂尾。自2019年10月起,许先生未能按约偿还房贷,银行将许先生诉至法院。

一审法院认为,许先生应当按照贷款合同偿还贷款,判决许先生清偿剩余的贷款本息。许先生不服,提起上诉。

案件到了二审,没想到结果来了个大反转。二审法院认为,因开发商破产,无法向许先生交付房屋,许先生的购房目的未能实现,双方的商品房买卖合同解除。而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十一条第二款规定,许先生与银行之间的贷款合同也应当被解除,所以许先生不用向银行偿还剩余房贷。

这个案子,二审法院的判决突破了以往的司法实践。按照以往的司法实践,开发商与购房者签订的商品房买卖合同、银行与购房者签订的贷款合同,是两个独立的合同。开发商不能交楼,是开发商与购房者之间的纠纷,与银行无关。举个例子,你想从张三处购买一部手机,但手上没有钱,于是你向你的朋友李四借钱。后来,张三不给你手机,你想以此为由拒绝向李四偿还借款。这样是说不过去的,因为你和张三的买卖合同关系与你和李四的民间借贷关系是两个独立的法律关系。如果张三不给你手机,你可以起诉张三向你交付手机,但你欠李四的钱,该还还是得还。

二审法院判决的内在逻辑,是不把商品房买卖合同和贷款合同看成两个独立的合同,而是认为,贷款合同是商品房买卖合同的从合同。作为主合同的商品房买卖合同被解除,按照从合同的从属性原理,作为从合同的贷款合同也应当被解除。

从购房者的角度来说,一边是楼盘烂尾了,收不到楼,另一边又要清偿高额的房贷,确实是一件令人绝望的事。这次与以往不同的判决,也体现了司法实践的进步。

从身家几千万到身陷囹圄,王老板走错了哪几步?

昨天在整理一些历史信贷档案的时候,翻到一个人的名字,姑且喊他王老板吧。算算时间,他已经被关押进去两年多了,罪名是非法集资。

此人颇为可惜,从一开始的意气风发到后面身陷囹圄,从身家几千万到负债累累,前后也就是五年时间。

王老板最开始是做超市生意的,因为起步早,着实赚了一波,巅峰时期账户上躺着两三千万现金。

后来竞争激烈了,一些大型连锁超市不断进驻,生意开始难做起来。王老板在考虑转型,经过考察和别人出谋划策,最终决定投资新建一个大型建材市场。

当时本地没有专业的建材市场,从当时来看,前景还是不错的,回报也不低。

有钱有市场,为什么会走到破产这步?回过头看看,王老板在五个事情上吃了大亏。

一、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导致流动资金严重固化。

建材市场的地块是商业服务业性质,拍卖取得。起拍价大约是1200万,王老板对这块地是志在必得,但是与此同时还有另外一个老板也看上了这块地,两人都不断加价,最后虽然王老板拿下了地块,但是成本含税价高达1800万,已经超出了他当初1400万的心理预期400万之多。

虽然如此,倒也还在王老板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但是王老板这人,做事讲究精益求精、一步到位,在基建方面,对硬件的要求也很高,材料什么的都是选好的,原本工程预算大约2500万,到后面不断增加,最终核算下来,基建加土地款达到了将近5000万,超出预算1500万之多。

这其实还不足以让王老板倒下,压垮他的稻草另有其它。

二、“遇人不淑”,二股东临阵脱逃

当初王老板是找人合伙搞建材市场项目的,王老板出资60%,二股东李老板出资40%,总投资预计6000万。

可惜故事往往不按剧本来。在项目总进度达到40%、土地款加基建已经投入将近2500万的时候,二股东出事了。

二股东李老板是个烂赌鬼,平时也靠放贷吃利息为生,在投资项目院期间,因为有几笔资金收不回来,又欠了一些赌债,资金链断裂,某天夜里跑路了,连招呼也没打。

结果剩下王老板懵逼了,二股东跑路了,2500万里面大头是他垫的,大约有1800万左右,现在是骑马难下了,继续投资吧,资金缺口很大,压力很重,停止投资吧,这个项目就要烂尾,前面投下去的等于打了水漂,土地还没法转让(当初拍地有限制,8年内不得转让),临时找个投资者吧,也没那么简单,别人肯定要趁机杀价,真是左右为难。

于是王老板心一狠、牙一咬,准备自己独立把这个项目啃下来。

事实说明,做生意如同炒股,有时候没有及时止损,会把自己拖入深渊。

第三、不计成本借钱,泥足深陷

资金缺口三千多万怎么办?到银行贷款,把自己名下的别墅、店面、办公楼都抵押出去,大约贷了2000万左右(王老板名下还有几个经营主体,贷款平台是有的)。还不够怎么办?到小额贷款公司去借,到民间去借。

如果都是银行贷款,那还好说点,一般利率不超过7%。但是扯到小额贷款公司和民间借贷,年利率15%都算客气的,平均下来在20%左右。

这么高的利息,靠王老板那几个平台的利润,肯定是赚不回来的。平时转贷还得去民间拆借,又是一大笔利息支出。加上项目这边不断在投资,因为来回折腾,工期一直在延后,原打算尽快完成基建、办理权证后,到银行融资把高成本的还掉一部分的计划,也是一拖再拖,利息损失惨重。

第四、压垮王老板的最后一根稻草

本来要是王老板再咬牙熬几个月,等项目可以抵押了,市场正式营业了有现金流了,前面这些困难,都可以通过时间慢慢消化。

可惜计划没有变化快,王老板一笔民间借贷到期后,因为没有及时归还,债权人直接诉至法院,白纸黑字清清楚楚,法院一个冻结命令下来,王老板在银行的账户被冻结查封,钱也取不出来了,项目停摆,银行利息还不了,贷款也无法转贷……一连串坏事如多米诺骨牌一样连番袭来。

最终,王老板的公司倒下了,自己成了失信被执行人,几千万现金化为乌有,还背了一屁股债,从此走上了和股东、和银行、和小贷公司、和民间债权人纠缠不清的漫长的路。

五、自救不成,反而走上歧路

事情至此,如果接受失败,想办法踏踏实实赚点钱养活自己,也就算了。

奈何王老板不甘心,想趁自己还不算老,再搏一回。

经过考察和别人牵线搭桥,最终王老板决定搞商业直销项目,以期短期内迅速见效。

模式其实很老套,就是高价卖一些保健产品,收取会员费、积分当钱花,说出来大家都懂。拉人头是核心,只有不断的拉人头,这种模式才能持续下去。

生意没开多久就戛然而止,好像是被人举报了。但是已经存在了非法集资的事情,被判了好几年,应该到现在还没出来吧。

从身家几千万到身陷囹吾,有战略错误、有遇人不淑、有时运不济,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特别是做生意的人,真的需要有更强的危机意识,做好个人与企业的风险隔离,为自己安身立命留下最后一道屏障。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