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尼尔投资贷款信息提供专业的股票、保险、银行、投资、贷款、理财服务

贷款确认书作用

本文目录

银行应切实保护消费者权益

作者田忠华冯晓东系财经评论员

前不久,人民银行和银保监会发布相关银行业保险业处罚信息。因为违反信用信息采集、提供、查询、乱收费及相关管理规定的违法违规行为,多家银行受罚。

银行违规、违法被通报、罚款和起诉

近年来,银行账户管理、征信管理、信贷管理、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时乱收费等问题多次被媒体曝光。

银行违规被通报和处罚

3月24日,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发布关于信贷融资相关费用问题典型案例的通报,4家银行因信贷融资相关费用问题被银保监会点名通报:2020年8月、9月,某银行的分行在为小微企业提供信贷融资时,在贷款确认书中与企业约定提前还款违约金条款,涉及3笔、132.4万元贷款。经查,该分行按照监管要求明确了免收小微企业经营用途零售贷款产品提前还款违约金,但未及时修订贷款确认书文本,导致不当约定。

相关行为不符合《关于进一步规范信贷融资收费降低企业融资综合成本的通知》《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的规定。再如,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某法人银行分支机构发放了11笔、280万元抵押贷款。借款人在不动产登记中心办理了抵押登记手续,承担1820元不动产登记费,抵押权利人为某银行。相关行为不符合《关于整治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规范经营的通知》的规定,不同程度侵害了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违反账户管理和征信查询规定被处罚和启动司法程序

某银行由于违反金融统计管理相关规定;违反账户管理相关规定、违反清算管理相关规定;违反征信管理相关规定;未按规定履行客户身份识别义务、未按规定保存客户身份资料和交易记录、未按规定履行可疑交易报告义务、与身份不明的客户进行交易,被人民银行某中心支行对其警告,并处罚款2236.5万元。再如,某银行员工李某利用职务便利,伪造多人办理业务的事实,查询公民个人征信报告,出售915份个人征信报告,并以每份300元至350元不等的价格出售,非法获利23.23万元。最终,某人民法院判定,李某因犯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三年,并处罚金人民币10万元。

泄露客户信息被起诉

金融机构泄露用户信息,导致消费者隐私权无法得到保护。2021年6月24日,孔女士一早接到一个0537开头的座机电话,对方声称是某银行工作人员,并提醒孔女士通知其对象还款,并严肃表示欠款人谢某为孔女士直系亲属。与谢某本是同事关系变成了直系亲属,这让孔女士非常气愤。原因是2007年谢某当初办理建行信用卡时的填单,在填单左下角明确写了配偶栏姓名电话,同事栏姓名电话写为孔女士本人的电话。2019年谢某欠费8000余元,至今未还款。某行为清收信用卡欠款,将年久不诚信的信用卡客户委托第三方催欠公司进行催欠,孔女士成为被催收对象。孔女士为保护个人信息、隐私权,将某商业银行下属分行诉至辖内人民法院,法院已受理。

银行不良行为对自身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

上述案例,结合媒体报道的“存款不翼而飞”的诉讼案例,说明了银行被监督范围不断扩大。客户起诉银行,说明了客户依法维权意识在不断增强。事实证明,银行维护自身信誉已迫在眉睫。由于一些银行工作人员的不良行为,导致客户对银行的信誉(安全性、保密性)持怀疑态度,也是导致社会闲散资金在银行体系外循环的重要因素,成为助长民间非法集资、不规范民间借贷交易的成因。一些不良现象,成为影响银行信誉的导火索,威胁到银行的生存和发展。因此,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是时代文明发展的需要,更是银行自身建设和发展的需要。

银行要切实保护消费者权益

要依法合规经营。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有法不依、有章不循,正是诱发银行侵害消费者权益的原因。银行做到经营的合法、合规,要在干部队伍思想建设、素质培养、行为规范上下功夫,杜绝官僚主义,让制度说了算,不能让权大于法(制度)兴风作浪。

政策落实要到位。人民银行印发《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实施办法》已有几个年头,但不断有侵害金融消费者权益的报道出现,说明一些金融单位没有做到依法合规经营,没有把金融消费者权益放到第一位。2021年,多家金融机构因侵害消费者权益被通报,涉及服务收费、理财产品、个人信息保护等方面,可以看出政策落实不到位的问题。对于违规行为,单单处罚还不够,应追究决策者的管理责任。是否定论为失职渎职,要根据涉及案件的风险程度、金额大小和性质来定论,要从严处理。这种处理,不是杀一儆百,而是维护法律的尊严、依法维护银行信誉和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的需要。

监管力度要加大。从近年来金融行业被处罚的罚单来看,是屡查屡犯,原因是没有触及关键人物的痛点,罚款可以单位列账,关键人没有任何损失,即使对一些关键人处罚5万元、10万元,对于金融行业高管的高薪收入来说,只是蜻蜓点水,触及不到其精神灵魂。要触及痛处,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要根据涉及事件的影响力、损失程度让当事人承担法律责任,才能让当事人端正思想、把行业经营引上法治的轨道,否则,股东赋予银行高管的权利,只会成为某些人发号施令、违规操作侵害消费者权益的便利。

济宁市城区全面启用商品房预(销)售合同网上系统备案确认书电子签章

中国山东网-感知山东12月3日讯(记者郝亚松)近日,记者从济宁市住房保障和房地产发展事务中心获悉,济宁市城区全面启用商品房预(销)售合同网上系统备案确认书电子签章,市民朋友可网上自主打印商品房网签备案确认书,做到了“随时办”“不见面办结”,办理效率进一步提高。

商品房网签备案确认书是买卖双方当事人通过房屋交易网签备案系统签订房屋买卖合同,并进行备案的事项,是房屋交易的重要环节,也是办理户口迁移、适龄儿童入学、公积金提取、银行贷款、不动产登记等业务的重要资料。此前,市民在提取商品房网签备案确认书业务时,需携带本人的身份证和新建商品房买卖合同,到为民服务大厅进行办理。遇到业务受理高峰时段时,还需排号,拉长了办理时限,带来了一些不便。

近期,为深化推进“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市住房保障和房地产发展事务中心积极创新为民服务举措,优化办理流程,推进房屋网签备案信息系统与市政务大数据平台对接,开展商品房网签备案确认书电子签章启用工作,市民朋友可通过手机扫描合同二维码、登录网址、“爱山东”APP等方式,进入商品房预(销)合同网上备案系统,按照预定程序即可打印商品房网签备案确认书,真正做到了“不见面办结”。

下一步,济宁市住房保障和房地产发展事务中心将加快网签备案信息系统整合和数据共享,在目前实现商品房网签备案确认书网上办理的基础上,尽早实现租赁登记备案和存量房网签备案的网上办理,让群众体验到更加便捷、高效、贴心的服务。

找中介办贷款,消费者须“四看”

日前,银保监会发布《关于警惕贷款中介不法行为侵害的风险提示》,指出贷款市场上有一些非法中介假冒银行名义,打着正规机构、无抵押、无担保、低息免费、洗白征信等虚假宣传的旗号诱导消费者办理贷款。这些诱人条件背后其实是高额收费、贷款骗局等陷阱。这些不法行为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扰乱了市场秩序。

不久前,成都市民钟女士因装修需用钱,找到了附近一家商务服务公司。公司工作人员自称是银行直贷中心,并非中介机构,也不会收取服务费,只收8‰的风险金。钟女士很快便在其指导下办理了20万元贷款。

放款后,公司以银行查装修流水为由,让钟女士将6万元转到一家装修公司“走账”。钟女士按要求进行了转账,可当她想要回“走账”钱款时,对方却坚称是“服务费”,不予退还。

为满足客户差异化的融资需求,近年来,银行推出了种类繁多的贷款产品。由于各种产品适用客户资质、审批效率、利率、周期、还款方式不尽相同,客户在申贷过程中,有的无法做出最优选择,有的因为对贷款流程不了解而通不过审核。这种情况下,提供咨询代办服务的中介机构应运而生。

然而,有些中介机构却假冒银行名义,对消费者设下高额收费、贷款骗局等陷阱。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有关负责人及业内人士介绍了一些非法中介机构惯用的手段,提醒消费者擦亮眼睛,谨防受骗。

这些骗局中有一类与钟女士的遭遇类似,中介机构诱骗消费者办理贷款后,又以各种名义要求借款人将贷款资金打入指定账户“走账”,借款人一旦进行转账操作,这笔资金大多以“服务费用”等名义被截留,借款人很难要回资金。

还有一些非法中介以专业自居,代客操作,使用客户手机下载银行移动客户端,帮助客户录入信息、核验身份、确认贷款信息等。待业务办理后,中介人员将所涉及贷款银行的移动客户端、短信息全部删除,导致客户对贷款相关信息一无所知。

如何辨别贷款中介机构是否正规?业内人士提醒,最好做到“四看”。

看“门户”——业内人士表示,贷款中介有固定办公场所,消费者前往公司后,可注意查询工商登记等信息,了解公司基本情况。消费者应避免仅凭互联网联系中介机构,正规机构也不会只公布自己的微信、QQ等线上联系方式。

看资质——要注意了解放款机构资质。正规贷款中介合作机构往往是正规银行或经银保监会批准的具有放款资质的金融机构。如果中介机构一味向客户推荐情况不明的网贷,消费者应注意防范。

看收费——正规中介在为客户办理贷款业务时,会先和客户签订贷款居间服务费合同。当客户贷款业务办理下来后,再收取贷款服务费。如果在贷款前就以“保证金”“解冻费”为由,要求借款人提前转账,消费者就应当提高警惕,避免上当。

看合同——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提醒消费者,要详细了解中介服务合同内容,不要轻信间接的贷款服务要约,警惕贷款营销宣传中降低贷款门槛、隐瞒实际息费标准等宣传。消费者还要了解贷款产品的重要信息,充分理解贷款条件、综合息费成本、还款要求等。警惕以“刷流水”“走账”为由的打款要求,不随意向无关账户转账。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