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新规,2023年开始执行,分期贷款取消手续费,注意别算错利息
这段时间,多家银行纷纷发布公告,一个涉及向客户收费的业务将从明年的一月开始正式发生变更,届时将取消信用卡分期贷款业务的手续费,名称统一改为利息。
千万不要误解,并不是以后信用卡分期不用收费了,而是换了一个名称。
但这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还是一件好事,因为换了名称之后就减少了很多误解,尽可能地减少了冤枉的支出。
01可能不少消费者有过这样的经验,使用信用卡进行了一笔大额消费之后,银行的客服电话就打了进来,建议办理分期业务。
还别说,很多人都有这个需求,因为一笔大额的消费就意味着短期之内又需要准备这笔资金用来还款。但如果可以分期的话,那压力就少了很多。
不过很多消费者还是会比较清醒,如果分期自然意味着增加了利息收入。
但是客服往往会强调信用卡分期没有利息,或者只是极低的利息。当然你有可能会有意无意的被忽略了一笔“手续费”。
在很多人看来利息才是大头,所以不会注意这一笔手续费,但实际上手续费并不是只有一笔,而是分期多久,手续费就要交多久。
实质上,手续费与利息其实是相同的道理,我身边确实有不少朋友因为贪图分期业务的免利息,而支付了不低的手续费用。
正是因为这种消费陷阱防不可防,所以在今年中国家出台了关于信用卡管理的调整通知之后,多家银行终于在年底之前作出了变更,以后所有的手续费将统一称之为利息。
02对于信用卡的分期使用还经常会出现另外一个问题,很多人不会算利息,这也是造成冤枉花钱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举一个例子,假如一位消费者因为买车而办理了相关的分期业务,累计借18万的本金分三年还,那么这18万需要在未来的每一个月里还5000元的本金。与此同时,每个月还要额外支付750元的利息和手续费。
那这一笔贷款的利率是多少呢?贷款的业务员会这么跟你算,每个月还750块钱的利息,一年就是还9000,你向银行借了18万,9000相当于这18万本金的5%。也就是说,你只需要支付5%的利息。
但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
教大家一个简单的方法,在网络上随便找一个房贷计算器,我们按照刚才的条件输入进去。
累计贷款18万,分三年偿还,手动输入贷款利率为5%,然后点击计算。
结果我们就会发现,如果利率真的是5%,我们每个月只需要还5394.75元。
但是贷款业务员帮我们办理的那一笔贷款,却需要每个月还5750元。显然,实际的贷款利率远远不止5%。
我们可以通过试算的方法就发现,当我们把贷款利率输入为9.3%的时候,每个月要还的钱就是5749.12元。
也就是说,贷款业务员宣传的5%的利率实际上是9.3%。
给大家一个小小的提示,以贷款业务员的这种计算方法获得的利率简单地乘以2,差不多就是实际的利率了。
当然,如果你确实想买一辆车子,手头也没有这么多钱,而9.3%的利率你觉得也没有太大关系,那这就不是问题。
只不过你需要自己搞清楚,实际利率是多少,以免以为占了便宜,却吃了大亏。
信用卡是大家常用的,希望这方面的坑越少越好。
四大行存款利率下调:3年期降0.15个百分点,其他期限0.1个百分点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李愿北京报道
9月15日早间,21世纪经济报道查询多家银行发现,相较昨日,四大各个期限的存款以及大额存单利率已经下调,具体为:除3年期下调0.15个百分点外,其他期限均下调0.1个百分点,包括挂牌利率与实际存款产品利率。
分析认为,此次存款利率下调主因为8月22日LPR的下调,当日1年期、5年期以上分别为下调0.05、0.15个百分点。
2022年4月,央行指导利率自律机制建立了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自律机制成员银行参考以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为代表的债券市场利率和以1年期LPR为代表的贷款市场利率,合理调整存款利率水平。
“这一机制的建立,可促进银行跟踪市场利率变化,提升存款利率市场化定价能力,维护存款市场良性竞争秩序。”央行表示。
央行曾在今年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披露,工农中建交邮储等国有银行和大部分股份制银行均已于4月下旬下调了其1年期以上期限定期存款和大额存单利率,部分地方法人机构也相应作出下调。
央行称,建立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重在推进存款利率进一步市场化,对银行的指导是柔性的。银行可根据自身情况,参考市场利率变化,自主确定其存款利率的实际调整幅度。对于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及时高效的金融机构,央行给予适当激励。新的机制建立后,银行的存款利率市场化程度更高,在当前市场利率总体有所下行的背景下,有利于银行稳定负债成本,促进实际贷款利率进一步下行。
半年报数据显示,上半年4家国有大行的净息差数据由高到低依次是,建设银行净利息收益率2.09%,同比减少4个基点;工商银行净利息收益率2.03%,同比减少9个基点;农业银行净利息收益率2.02%,同比下降10个基点;中国银行净息差则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为1.76%。
多家上市银行高管在半年报业绩会上表示,接下来净息差仍然存在下行压力。交通银行副行长郭莽表示,低利率市场环境下,下半年商业银行的息差水平仍然承压。从资产端看,前期LPR下调、二季度新发放贷款利率较快下降,对息差的影响将持续体现,对后续生息资产收益率带来下行压力。“从负债端来看,受居民和企业投资及消费意愿下滑的影响,存款定期化趋势较明显,负债成本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刚性。”
与此同时,在六大行半年报业绩发布会上,多位高管提到下半年要继续提升活期存款的占比来稳定息差水平。
“下半年我们要继续推进负债成本的下降,特别是要提高活期存款占比,加大财富管理的考核牵引力度,通过财富管理来提高活期存款的占比,同时继续压降中长期存款规模和利率。我们希望这些安排能够稳住下半年的息差水平。”邮储银行行长刘建军表示。
光大证券金融业首席分析师王一峰指出,当前银行业存款定期化现象较为明显。上半年,上市银行活期与定期存款分别增加3.3万亿和10.3万亿,其中定期存款同比多增4.3万亿,贡献了上半年存款93%的多增规模。定期存款占总存款的比重为52.8%,占比较年初提升了2%,呈现出明显的定期化特征。分居民与企业看,个人定期存款与企业定期存款分别增加了5.7万亿和4.6万亿,占总存款的比重分别为28.4%和24.4%,较年初分别提升了1.1%和0.8%。
工商银行9月15日前后对比
对比来看,工商银行人民币挂牌利率所有期限均有下调,5年期、2年期及以下下调0.1个百分点,3年期下调0.15个百分点。
同时实际整存1年期、2年期存款利率也分别下调0.1个百分点,分别为1.90%、2.40%,3年期存款利率下调0.15个百分点;5年期存款利率保持则不变,仍为2.75%,低于3年期存款利率3.00%。
建设银行9月15日前后对比
对比来看,建设银行1年期、2年期存款利率(含挂牌利率、专属最高年利率)也分别下调0.1个百分点,分别为1.90%、2.40%(专属最高年利率),3年期存款利率下调0.15个百分点;5年期利率下调0.1个百分点,为2.65%,且低于3年期存款利率3.00%(专属最高年利率)。同时,3月期、半年期存款利率也同步下调0.1个百分点,至1.50%、1.70%。
农业银行9月15日前后对比
对比来看,农业银行“银利多”系列多个期限存款利率下调,1年期从2.00%降至1.90%,3年期从3.15%降至3.00%,降幅与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同期限存款利率降幅相同。同时其大额存款利率也同步下调,3年期利率降幅为0.15个百分点,当前为3.10%,与“银利多”同期限存款利率相同。
中国银行9月15日显示利率
中国银行9月15日显示利率对比前一天没有变化,但1年期、2年期、3年期、5年期利率分别为1.90%、2.15%、2.60%、2.65%,与上述三家大行保持一致,或表明中国银行已提前下调。
招商银行9月15日利率显示,其1年期、2年期、3年期、5年期整存整取利率分别为1.65%、2.15%、2.605、2.65%,除1年期低于四大行外,其余保持一致。
同时,也有股份行存款利率暂时未发生变化,如某股份行显示,当前1年期、2年期、3年期最高存款利率分别为2.25%、2.65%、3.30%,与昨日保持一致。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多家银行3年5年定存利率持平,中小银行“加价”揽储
“我行存款利息明日起开始下调,把握最后机会锁定收益!”8月1日,一家城商行客户经理在朋友圈发布了其所在银行的定期存款利率信息。
今年4月,人民银行指导利率自律机制建立了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随后,不少大行和股份行的定期存款、大额存单利率均有不同幅度下调。截至目前,已有不少银行出现了3年期和5年期存款利率持平的现象。
与此同时,第一财经记者从广东多家区域性银行了解到,与大行相比,多数城商行、农商行的存款利率并不低,5年期定存利率(整存整取)均超过3%,高于大型银行的挂牌利率。不过,这对中小银行来说或许并非好事。一位农商行人士告诉记者:“对于中小银行而言,提高利率虽然可以吸存款,但并不利于银行整体的发展。”
多家大行3、5年期定存利率“持平”
8月1日,记者通过各家银行官网了解到,不少全国性商业银行的3年期、5年期存款利率均为2.75%,出现持平情况。相较而言,区域性银行的存款利率并不低。例如,广州银行3年期定存利率高达为3.45%,5年期(起存金额5万元)则定为3.5%。
实际上,早在4月份,央行就披露,各大国有银行和大部分股份制银行均已在4月下旬下调其1年期以上期限定期存款和大额存单利率,进一步推动了利率下行,产生“倒挂”或“持平”的现象。
有业内人士表示,利率持平的原因在于我国中长期利率将呈下行趋势,在今年4月央行指导利率自律机制建立了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之后,监管机构鼓励自律机制成员银行参考以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为代表的债券市场利率和以1年期LPR为代表的贷款市场利率,合理调整存款利率水平,银行存款利率也应声下行。
3年期和5年期存款利率持平由来已久。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高级研究员蔡浩认为,自2014年11月22日起,央行不再公布基准利率,“五大一招”此后逐渐将3年期和5年期存款利率的期限利差缩窄,直到2015年10月24日(央行最后一次调整存款基准利率),两者利差收窄为0,均为2.75%。规模较大的银行纷纷仿效,虽在此基础上进行加点,但是同样保持两者利差为0。
那么,为何近期银行存款市场备受关注?蔡浩指出,首先,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是为了引导各大银行下调大额存单利率,通过结构性降低银行负债成本的方式,更好地纾困、服务实体企业。其次是疫情发生后,股市低迷、基金和理财收益下降,金融体系和居民方均缺少合意资产,使已经调降利率的大额存单等市场化存款的吸引力依然居高不下。
中小银行存款利率高却并不“卖座”
除了整存整取之外,区域性银行在大额存单方面的存款利率也明显高于大中型银行。其中,多数区域性银行3年期大额存单定存利率接近3.5%,广州银行5年期(起存金额10万元)更是逼近4%。
事实上,中小银行存款利率一直处于下行的趋势之中。“今年(定期存款利率)一直在下调。”前述农商行人士告诉记者。他认为,如今许多中小银行的存款利率依旧偏高,这与中小银行的揽储压力相关。不过,对部分中小银行来说,凭借高利率吸引存款并不是一件好事。
“首先是成本问题,开出高利率的同时,银行也在拖累自己;其次,银行存款利率被推高的同时,贷款利率也会相应上行,这也变相抬高了经济实体(企业)的经营成本,挤压了经济实体的融资空间。银行若坚持贷款高利率不放手,将有可能通过资金链条传导到债券市场和信托市场,甚至间接传导到整个资本市场。”该人士进一步指出。
不过,即使存款利率明显较高,仍有不少客户偏爱在大型银行存款。一位银行理财经理告诉记者,相对于大行来说,中小银行的信用和稳定性更容易受到客户的怀疑;同时,因为疫情的不确定性,如今定期存款对于客户来说并没有足够的吸引力,而存款的年限越长,意味着风险越大,客户也就越看重银行的公信力;另外,中小银行缺乏足够多的网点,且由于央行对小银行的限制,很多银行只能通过线下网点和线上网站、银行APP的方式宣传产品,所以即使有高利率的存款业务或者理财项目,很多客户也并不了解。
此外,中小银行还处于资产负债两难的局面。华泰证券研究所副院长张继强表示,中小银行处于资产负债两难的局面,贷款风波和村镇银行事件对地方中小银行资产质量和信用环境形成打击,后续不排除中小银行资本债、存单等利差与大行出现分化,谨慎银行主体的资质下沉。从更长期视角来看,高息揽储已成过去时,中小银行需要探索新的负债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