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尼尔投资贷款信息提供专业的股票、保险、银行、投资、贷款、理财服务

银行信用卡贷款利率

本文目录

中行3.9%、工行3.8%……多家银行消费贷利率下调!消费者该如何选择?

“线上申请,随借随还,年化利率3.8%起,额度最高可达20万元……”最近,家住北京市海淀区的张先生已经接到了至少3家银行推销消费贷的电话,低于4.0%的年利率让他有了办理贷款的想法。

“一年前,多数银行的消费贷款利率都在4.5%甚至更高。但在最近银行打来的推销电话中,贷款利率都降到了4.0%左右,部分银行消费贷最低利率仅为3.8%,不免让人心动。”张先生对记者说道。

近期,记者在北京地区各家银行网点走访时发现,多数银行消费贷利率较年初有较大幅度的下调,部分银行最低年利率已降至4.0%以下。

最低年化3.8%

银行打响消费贷“价格战”

为何近期多家银行大幅度下调消费贷款利率?超低的利率优惠是所有人都可以享受吗?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要不要现在办理消费贷?

随着一揽子稳经济政策的陆续落地,当前,个人消费信贷市场正在逐步回暖,多家银行采取下调消费贷利率等方式吸引客源、促进消费。

来自北京地区的多位市民近期对记者表示,自年初以来,各家银行推销消费贷款的电话及短信络绎不绝,贷款利率也较年初有了较大幅度的下降。

其中一位中国银行的客户表示,去年国庆节期间,中国银行的“中银E贷”年利率为4.32%起,今年3月降至最低4.05%,“今年5月我又收到了中国银行的短信,‘中银E贷’的最低年利率已经降至3.9%。”

无独有偶,多家国有大行均在近期采取了消费贷利率优惠的政策,部分银行消费贷产品最低利率已经降低至4.0%以下。

记者在采访时发现,今年7月中旬,工商银行“融借”和农业银行“网捷贷”的最低年利率均已降至3.8%,建设银行“快贷”最低年利率也由原来的4.35%下降到目前的4.05%。

与此同时,部分股份制银行则采取了利率打折、叠加优惠券等方式变相降低消费贷利率。例如,招商银行通过为客户每月发放“补贴券”的方式,给予一定的消费贷利率优惠。

“今年7月至8月,在招行办理‘闪电贷’的客户,在使用‘补贴券’后,最低年化利率仅为3.95%。”一位来自招商银行的客户经理对记者说道,“之前招行‘闪电贷’的利率为4.5%,今年以来一路下降至4.32%、4.032%,直到目前的4.0%以下。”

在消费贷利率大范围下降的背景下,也有部分银行依旧“按兵不动”。广发银行信贷经理表示,“广发银行消费贷最低利率一直为4.8%,近期也没有下降,最高办理额度为20万元。”

利率优惠也设“门槛”?

事实上,虽然绝大多数银行调低了消费贷最低年利率,但并非所有的客户都能享受到最大的优惠力度。记者在采访时发现,多家国有大行仅为该行的优质客户提供最低的消费贷利率。

“当前我行的消费贷款利率在3.8%至4.2%之间浮动,具体要看办理客户的信用资质以及资产状况。”工商银行北京分行某支行的客户经理表示,在该行星级评定越高的客户,享受的贷款利率优惠力度就越大。

“有一定的资产,且是我们行房贷、信用卡等方面的客户才能办理我行的消费贷款。”农行某信贷经理提到,与农行业务往来比较少的客户,无法办理该行的消费贷。

同时,银行消费贷款的投放也存在一定的企业偏好。在为客户发放个人消费贷款时,银行通常会向客户了解工作单位等信息。一般而言,银行更加偏向给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等在职员工提供更大的利率优惠。

北京银行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该行“京E贷”贷款利率和客户的工作单位性质息息相关,“我们针对不同的客群有不同档位的利率优惠。目前我行‘京E贷’最低利率为4.35%,仅为医生和老师提供;国企及事业单位的员工申请利率为4.8%左右。根据职业不同,最高利率可达8.0%以上。”

招商银行则设置了企业“白名单”,在“白名单”中的企业员工,才可享受最低的消费贷款利率。农行方面也表示,只有在国企、企业单位上班的客户,才有办理该行消费贷的资格。

专家:避免非理性过度负债

银行下调消费贷利率受多方因素影响。“从大环境看,为应对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国内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财政、金融政策发力,市场流动性保持合理充裕,市场利率中枢下移,自然带动消费贷等小额信用贷款成本下降。”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对信贷市场品定价具有导向作用。今年以来,央行已接连两次下调LPR。7月20日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1年期LPR为3.7%,5年期以上LPR为4.45%。随着LPR报价的不断走低,银行也借此下调贷款利率。

同时,自今年5月以来,个人消费贷数据“转正”,个人消费信贷市场正在逐步恢复,银行通过降低消费贷利率的方式满足居民释放的消费需求。

7月13日,在国新办举行的2022年上半年金融统计数据情况新闻发布会上,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司长阮健弘表示:“上半年住户贷款增加2.18万亿元,其中消费贷款增加6468亿元。”

“从目前的趋势来看,全球高通胀压力、利率中枢抬升,意味着国内整体利率水平下行空间变得较为有限,目前小额信用贷利率水平对于消费者来说无疑是有利的。”周茂华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此前发布的风险提示,提醒消费者要坚持量入为出的消费观,合理使用信用卡、小额信贷等服务。

招商银行客户经理也表示,消费贷逾期将会影响个人征信,今后客户在银行贷款均会受到影响。

对此,周茂华建议,“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在享受小额消费贷带来便利的同时,需要综合考虑个人财务杠杆的可持续性,避免非理性过度负债;同时,需要认真仔细分析消费贷条款信息,做到明明白白消费。”

来源:中国经济网

新规落地 银行晒出信用卡分期“年化费率”

长期以来,金融机构向个人发放各类贷款时,利率展示普遍存在“不明示、不易懂”等现象。为此,央行近日出台了“明示贷款年化利率”的监管政策。距离新规发布仅数日,北京商报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已有银行开始尝试向消费者明示信用卡分期年化利率。这不仅能让消费者对借贷信息有更为清晰的认知,也对有效遏制“冲动消费”奠定了基础,但同时明示分期年化利率也对银行用户分层、风险定价提出更高要求。

银行明示“分期年化利率”

“因高额费率虚假宣传误导消费者”“贷款时应明确告知贷款人的贷款利率”“银行侵犯了我对合同里利率的计算方式及借款利率的知情权”……近年来,因手续费利率展示模糊不清,银行频频登上投诉“黑榜”,其中又以信用卡分期业务投诉居多。

在众多投诉中消费者均提到了“借款利率模糊不清”“利息计算方式未对客户明确告知”等情形。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消费者大多难以直观形成“年化利率”的概念,为了让消费者能够清楚认识到真实借贷成本,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近日已有两家国有大行开始明示信用卡分期年化利率。

北京商报记者近日发现,4月1日-6月30日,建设银行对信用卡消费者推出了“办分期、享优惠”活动,在活动期间,持卡人成功办理账单分期,享手续费率低至7折优惠(即3期0.53%、6期0.49%、10期0.46%、12期0.42%、18期0.42%、24期0.43%)。值得注意的是,建设银行在展示界面还明示了“享优惠”活动后对应的近似折算年化手续费率,分别是:3期9.51%、6期10.01%、10期9.91%、12期9.18%、18期9.34%、24期9.61%。

建设银行表示,近似折算年化手续费率是通过计算内含报酬率(使未来现金流入量现值等于未来现金流出量现值的折现率)后年化而得,并非消费者支付的手续费/交易额比例,实际支付的手续费金额仍以账单列示为准。

近似折算年化手续费率这一计算指标通常存在于合同之中,并不会对外进行展示,这也是消费者一直以来忽略的信息。北京商报记者从建设银行客服人员处了解到,“这项指标一直都有,只是一直没有显示,随着客户询问较多,最近对消费者展示出来了”。

在调查过程中北京商报记者发现,工商银行也于近日向消费者明示了这一指标。根据一位信用卡消费者提供的信用卡还款分期截图信息来看,工商银行在消费者选择期数下拉菜单中展示了两项指标,第一个为手续费率、第二个是近似折算年化手续费率。

一位支付行业人士介绍称,折算年化手续费率是将日利率、月利率通过公式转换为年利率,贷款产品只有折算成年化利率,才能知道最终的贷款成本。对两大国有行明示信用卡分期年化利率的举措,消费金融专家苏筱芮分析称,两家国有大行明示年利率的举措一方面能够响应监管号召,另一方面则是在金融营销宣传工作的规范性方面进行落实,有助于金融消费者更好地了解银行产品,保护金融消费者的知情权。针对明示信用卡分期年化利率的缘由,北京商报记者尝试采访上述两家国有大行,但并未得到回复。

分期价码不可“躲猫猫”

利率是贷款产品的核心要素,3月31日,央行发布公告要求所有从事贷款业务的机构在网站、移动端应用程序、宣传海报等渠道进行营销时,应当以明显的方式向借款人展示年化利率,并在签订贷款合同时载明。

通常情况下,信用卡一般有三种费率,第一是透支消费,第二是分期手续费,第三是逾期利息手续费。各家银行手续费的标准不一,但计算方法大致相同。一位银行客服人员向北京商报记者进一步介绍了近似折算年化手续费率的指标,她介绍称,“近似折算年化手续费率表现的形式不同,可以理解为年利率,只是在分期的时候会对消费者进行展示,银行的费率都是固定的”。

北京商报记者在调查中关注到,招商银行虽未在总账分期中对消费者明示折算年化手续费率,但在订单预览中也显示了折算年化手续费率信息。

从上述案例可以看出,明示了信用卡分期年化利率和对应金额后,消费者也有了更为清晰的认知,同时也在无形中减少了“冲动消费”的举动。那么此举是否会对银行信用卡分期业务造成冲击?

金融行业资深分析师王蓬博指出,相对来说,更有实力的国有大行做此类营销、人群分类的能力更强一些,相对来说产品也更加丰富,明确年化利率对信用卡分期业务也是比较大的一种促进。从源头上会让消费者觉得行业更加规范,除此之外,在明示利率的基础之上银行进一步做好分层、风控手段,对之后的获客也会带来益处。

苏筱芮亦认为,对于此前就规范经营的银行而言,明确年化利率对信用卡分期业务的影响有限;而对于此前频繁利用诱导话术吸引用户开展分期的银行而言将会带来冲击。规范展示年化贷款利率将使得行业正本清源,避免“劣币驱逐良币”的诞生。

用户分层、风险定价待提高

财务角度方面,为了落实《关于严格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切实加强企业2020年年报工作的通知》要求,2020年,多家银行将信用卡分期付款手续费收入及相关支出进行了重分类,将其从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和支出重分类至利息收入,也在近期披露的年报中体现。

从已经发布2020年年报数据的21家A股上市银行可以看出,分期业务已成为银行信用卡发力的主要渠道。国有大行中,中国银行2020年信用卡分期交易额3637.98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1.73%;邮储银行2020年信用卡分期交易金额634.45亿元,同比增长16.38%。农业银行截至2020年12月31日个人卡透支增长14.4%,主要是该行由于信用卡分期业务保持较快增长。

不过需要关注的是,2020年受到疫情冲击,银行资产质量承压,信用卡类贷款不良率攀升也最为显著。例如,截至去年末,民生银行信用卡不良贷款率3.28%,比上年末上升0.8个百分点。另外,建设银行、邮储银行、招商银行、浦发银行、兴业银行、中信银行、平安银行等银行信用卡类贷款不良率也有所上升,上述7家银行信用卡不良贷款率分别为1.4%、1.83%、1.66%、2.52%、2.16%、2.38%、2.16%,较上年末分别上升0.37个百分点、0.09个百分点、0.31个百分点、0.22个百分点、0.69个百分点、0.64个百分点、0.5个百分点。

谈及后续信用卡整体不良率走势,苏筱芮预测称,2020年部分银行信用卡逾期受疫情大环境、共债风险上升影响出现不良率增长等现象,预计2021年信用卡风险形势将有所好转。从宏观环境来看,经济复苏使金融业面临的行业状况有所改善。

关于未来如何在做好风险防控的前提下走精细化营销路线的问题。王蓬博指出,银行将来可以按照更精确的利率把人群进行分类,然后同时和地面场景去结合,要建设出相应的专业团队,发现C端的痛点在哪。这样才能通过数字化营销、人均分类等“打标签”的方式去调整利率,然后进行产品设计。

“从文化环境来看,树立理性消费、勿超前消费的理念正在成为社会新风尚;从业务环境来看,金融机构的信用卡业务已从规模增长逐步转向结构调整阶段。未来消费金融竞争是场景之争、生态之争,信用卡是否能担当消费金融市场的主角关键在于银行能否能抓住数字化转型的契机,将自身各业务条线整合完善,打造开放生态圈的同时做好精细化运营。此外,信用卡利率的放开也对银行的用户分层、风险定价等提出更高要求,既是对银行市场化运作的重要考验,也能够为稳步拓宽信用卡客群创造机遇。”苏筱芮说道。

北京商报记者孟凡霞宋亦桐

加息引发信用卡透支利率上升,国内该项政策难以落地

前几天有美国媒体报道,由于受到当前严重通货膨胀的影响,美联储采取了大幅加息的手段,从而也引发包括大通银行在内的主要的信用卡机构提高信用卡透支利率,从3月初的平均16.17%攀升至今天的略低于19%,提高了3个百分点。现在,美国的信用卡平均利率也比上次信用卡利率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时高出了整整一个百分点。

美国持卡人承受更高信用卡贷款利率为了不引发经济衰退,美联储仍将继续大幅加息以抑制高通胀,但是因此直接导致银行贷款成本的增加,这也是美国各类信用卡机构同样要提高信用卡透支利率。从CiC.刚刚公布的信用卡每周利率报告中显示,近期美国各种信用卡透支利率已经较半年前有了大幅提升。

美国信用卡采取的是透支利率市场化的方式,发卡机构可以根据资金成本自行定价,范围在9~30%之间。给予持卡人信用卡透支利率高低的依据,主要是根据个人信用分来进行确定。信用分数高的持卡人可以获得较低透支利率,而被一些银行拒绝接受的信用分较低的“高风险”客群,则只能选择信用卡透支利率更高的发卡机构。

信用卡透支利率市场化,可以根据信用分高低细分出优质与高风险客群,针对不同类型的客群采取不同的市场定价,既挖掘了优质客群的信贷消费潜力,又可以在“高风险”客群中攫取最大收益。

国内信用卡透支利率市场化政策落地“难”2021年第一天,央行的《关于推进信用卡透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通知》出台并即刻实施,直接取消了原信用卡透支利率执行的0.035%/日~0.05%/日的上下限,发卡银行可以根据资金成本及产品策略,在产品中对透支利率自行定价。

中国的信用卡透支利率,自从我1994年开始使用信用卡的时候,就采取的0.05%/日的统一标准,至今不论是大中银行,还是城商银行、农商银行,透支利率都要按照这个统一标准,遵照统一的规则严格执行。

直到2016年4月,央行发布《关于信用卡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并于2017年1月1日起实施,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变化就是发卡银行可以在信用卡透支利率0.05%/日的标准上打七折执行,即0.035%/日,以年化计算,则从18.25%降到12.78%。

放开信用卡透支利率,实施市场定价政策,为业已进入“相对饱和”从而竞争激烈的信用卡市场投入了一副“助燃剂”,也是为信用卡业务实现了松绑,同时也为推动信用卡业务个性化经营奠定基础。

正是由于长期使用统一信用卡贷款利率,无论是发卡银行还是信用卡用户,都没有贷款利率市场化的意识,并且由于透支利率的高低对现有客群可能会带来影响,尤其在现有标准下仍然可以获取相应收益,也就缺乏利用这项政策调整业务经营的动力。如果透支利率下调可能还容易被接受,那么对于透支利率上调的方式恐怕根本无法推出。

因此,虽然信用卡透支利率放开已经近两年时间,鲜见有银行推出利用透支利率放开政策的信用卡产品,目前市场上能看到的透支利率打折的产品仅有中行、昆仑银行的寥寥几款,市场影响力比较有限。既然透支利率下调的产品都难以出炉,像美国随着加息而将信用卡透支利率上调的产品就更不可能出现。

“新规”推动信用卡经营理念变革经过二十多年的高速发展,信用卡用户从几千万增长到8亿多张,这个阶段中,发卡银行主要通过年费政策、优惠权益等手段来吸引用户申请信用卡,这种经营策略在信用卡业务发展初期显得简单有效。

而由于多年来中国信用卡业务实行的是固定透支利率政策,发卡银行不能自主调整,也就无法利用其提供差异化服务,因此对这项政策对信用卡业务的影响的研究有所欠缺,有业内人士在笔者撰文提及发卡银行应该尽快落实该项政策,并对业务发挥应尽义务时,放言这项政策对他们“毫无吸引力”。由此可见即便业内人士也对此政策有所抵触。

当然,一些主要发卡银行由于市场占有率已经达到一定水平,采用原有透支利率仍可带来可观的“透支利息”收入,从一些公开的信息中可以看到透支利息收入占到信用卡业务总收入的2/3,因此对利用新政调整市场策略并不急迫。

然而信用卡市场已经达到“相对饱和”,除了面对行业愈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发卡银行还面对各种“类信用卡”产品的市场竞争,信用卡的推广越来越难,推广成本也越来越高,而主流的年轻客群“抛弃”信用卡的声音似乎也越来越高。信用卡市场还有无发展空间,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各家发卡银行,而解决问题的出路在哪里?

如果信用卡业务发展还只是停留在靠堆砌优惠权益进行市场竞争的层面,这种拼资金、拼实力的单一模式,大大增加市场营销成本,一些城商/农商/农信系银行在人力、物力方面只能望而生畏,很容易失去参与竞争的勇气和能力,这样的话就可以考虑利用“透支利率”市场化政策推出新款产品吸引相应的客群,当然这样对风控的要求也有所提升。

随着监管“新政”的出台,在这场“倒逼”信用卡业务从粗放式向精细化经营的变革中,其本意就是要让信用卡业务能够正本清源,这样对于行业的发展通过政策调整与落实,形成市场良性竞争的环境,让更多的商业银行能够参与其中。这对于各级银行来说,谁先完成转型,谁就有可能在未来信用卡业务发展中占得有利的位置。

用好“新政”“新规”增加竞争手段信用卡透支利率市场化最直接的就是银行可以推出“余额代偿”业务,是利用产品不同的透支利率来吸引客群申请。虽然曾有银行在2007年发卡初期曾经推出过信用卡“余额代偿”业务,但是由于当时透支利率非市场化条件下,这项“余额代偿”业务并非真正利用了这个政策来实现的,并很快被监管层叫停。

“透支利率”的市场化,对银行的用户分层、风险定价等提出更高要求,既是对发卡银行信用卡业务市场化运作的考验,也能够为稳步拓宽信用卡客群创造机遇。发卡银行可以针对不同质量的信用卡用户,在“透支利率”上有了提供差异化服务的必要条件,让优质客户获得更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资金使用成本的机会。

如今信用卡业务的竞争已经不能再停留在传统格局中,不仅对于城商/农商系银行,即便是国有/股份制银行也同样面临着提升发展水平的严峻现实,而要想在信用卡业务上有所突破,最重要的就是要深入认识和理解监管层为信用卡业务解绑所制订的一系列政策,深度改变信用卡业务的经营思想。

从监管层对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彻底整顿,到推出一系列政策为信用卡业务解绑,是中国信用卡产业发展三十五年来进行的一次重大改革。对于任何一家发卡银行,只有适应新时期对行业发展变化,利用“新规”、“新政”对持续数十年的规则勇于破冰,制订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市场经营策略,才有可能在未来竞争激烈的信用卡市场中占得一席之地,这也符合监管层放开信用卡透支利率政策的最好的践行与落实。

关注本号,这里有信用卡的知识,也有信用卡行业独立视角的深度评论与分析,还有信用卡的历史与文化。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