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尼尔投资贷款信息提供专业的股票、保险、银行、投资、贷款、理财服务

银行普惠贷款发展

本文目录

2012-2022:中国普惠金融的发展与贡献

编者按: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是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的十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力持续增强。过去十年,也是新时代党领导下的中国金融事业取得非凡成就的十年,金融改革成就惠及广大人民群众;过去十年,更是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日益增强的十年。

为更好展示新时代伟大成就,凝聚新征程奋进伟力,本刊特别开设“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特别专栏,分别从财富管理领域发展和艺术收藏的视角,对党的十八大以来十年的非凡成就进行梳理、总结和展示,激励我们攻坚克难、开拓奋进、建功立业,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赢得更加伟大的胜利和荣光!

作者|顾雷「北京大学普惠金融与法律监管研究基地副主任」

提要:

十年间,我国普惠金融体系不断完善,金融服务普惠性持续增强,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普惠金融发展之路。

从2018年开始,我国开展了各具特色的普惠金融改革探索,促进了人工智能、5G和数字技术快速融合,形成了一批可复制、易推广的本土经验,嬗变为脱贫攻坚“加速器”,开启我国数字普惠金融改革新篇章。

我国践行脱贫攻坚总体战略,引导金融资源流向落后农村和偏远城镇,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帮助更多的社会低收入人群摆脱绝对贫困、实现小康生活的中国梦,在中国历史上、也在世界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普惠金融工作,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普惠金融发展的战略规划和政策措施,引领金融业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普惠金融发展之路。

十年间,我国普惠金融体系不断完善,金融服务普惠性持续增强,在助力小微企业、“三农”领域、脱贫攻坚等领域取得积极进展,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我国普惠金融发展情况

2005年,联合国在宣传小额信贷时,首次使用了普惠金融(IivFi),提倡全民平等享受现代金融服务的理念,并将其定义为“能有效、全方位地为社会各个阶层和群体提供相关服务的金融体系”。2006年,中国人民银行翻译出版了联合国编写的《普惠金融蓝皮书》,第一次引入普惠金融概念,并在国内进行了宣传和推广,促使小额信贷、微型金融逐渐发展起来。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将“发展普惠金融”确立为国家战略,提出普惠金融应该成为一种人民群众都可以使用和享受的价格合理、形式方便的大众金融服务。2015年12月,国务院印发《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全面阐述了推进我国普惠金融总体思路,确立普惠金融实施战略。建设银行、农业银行、邮储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小贷公司以及互金平台、第三方支付机构纷纷加入进来,普惠金融在我国快速发展起来。从此,我国普惠金融不再停留在提供公益性小额信贷阶段,全面开启商业化运作模式,普惠金融服务呈现网络化、移动化趋势,涵盖小额信贷、居民存款、支付、汇款、农业保险等综合性金融服务,创新产品层出不穷,推进普惠金融朝着科技型、大众化方向发展。

经过十年发展,我国普惠金融关注全社会弱势群体,强调为城镇低收入群体、农村居民、新市民、偏远地区贫困人群提供可负担的金融服务,为中小微企业、农村经济组织、个体工商户缓解融资难、融资贵难题。

2022年第一季度末,全国脱贫人口贷款余额9537亿元,同比增长16.5%,第一季度增加397亿元,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存量贷款余额1336亿元,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存量贷款与已脱贫人口贷款余额合计8189亿元,最大限度改变了农户因资金短缺导致的贫穷状况,让更多的老百姓分享改革红利,积累了值得发展中国家共同借鉴的可复制、可推广的宝贵经验。

加强立法,提倡包容,强调规范

十年来,我国陆续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201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2021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2021年),构建了适应互联网发展的高质量、多层次金融业务技术规范和职业操守,补齐普惠金融监管制度短板,保障城镇低收入人群、贫困人群、农民、老年人、妇女等金融知识欠缺和金融保护意识较弱群体的合法权益。

中国人民银行连续数年组织编写并发布《金融科技(FiTh)发展规划》,勾勒出金融科技发展任务,要求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以及VR、AR等技术与普惠金融业务深度融合,为普惠金融发展提供创新活力和战略目标。此外,中国人民银行还颁布了《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2015年)、《关于进一步深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意见》(2018年)、《中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白皮书》(2019年)和《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实施办法》(2020年),推动金融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体系建设,鼓励小微企业产品和服务创新,维护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2021年,中国人民银行又颁布了《征信业务管理办法》,扩大了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农户信用信息系统收录范围,为征信业务数字化发展提供了制度性保障。

中国银保监会也陆续发布《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2008年)、《关于完善和创新小微企业贷款服务提高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水平的通知》(2014年)、《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2015年)、《关于推进普惠金融发展工作的指导意见》(2016年)、《关于规范整顿“现金贷”业务的通知》(2017年)、《关于进一步做好信贷工作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的通知》(2018年)、《关于深入开展“信易贷”支持中小微企业融资的通知》(2019年)、《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2020年)以及《关于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2022年),积极推进银行业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鼓励互联网贷款、网络小贷在助力市场主体纾困、降低中小微企业融资成本、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等方面发挥作用,落实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解决“数字鸿沟”问题,化解老年人、残疾人或轻微智障人员金融使用不足、效率不高问题,提升特殊群体数字化体验感,筑起普惠金融良性发展的法制高墙。

银行机构下沉,服务当地千家万户

●国有大中型银行机构下沉,服务偏远乡村

十年来,国有大中型银行锐意进取,支持“三农”建设,下沉分支机构,向偏远地区和农村地区拓展物理服务网络,服务当地农户,持续增加首贷户,增加流向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三农”领域、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资金流量,为脱贫攻坚提供强有力资金支持,提升普惠金融覆盖率、可得性和满意度,充当乡村振兴“助推器”。截至2021年12月末,国有大中型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贷款累计余额达45.7万亿元,其中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9.3万亿元,同比增长32%,工行、农行、中行、建行、交行五家大型国有银行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增幅更是接近60%,远高于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大型商业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速要高于40%”的要求,彰显出国有大中型银行在全面推进普惠金融事业的巨大贡献。

●股份制银行民生优先,满足“长尾客户”金融需求

十年来,股份制银行、城市银行砥砺前行,回归金融本源,坚持“民生优先、普惠共享、绿色金融”理念,通过设立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电子银行、直销银行方式,开创授信额度内贷款随借随还的支付结算模式,并与证券、保险、基金、电商和物流一起构建多层次、多渠道精准扶贫的供给侧结构,让“长尾客户”成为主要受益对象。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股份制银行更是对受疫情持续影响行业给予定向支持,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在帮助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复工复产方面交上了不俗的答卷。

●中小银行、农信社及村镇银行立足本地,助力乡村振兴

十年来,中小银行、农商银行、农信社、村镇银行、信用合作社筚路蓝缕,立足本地,强化对农村小微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户的金融扶植,弘扬消除贫困、共同富裕理念,帮助落后乡村跟上互联网时代步伐。截至2021年12月,全国1642家村镇银行、25家省级农信社、1569家农商行、590家农村信用社,以及26家农村合作银行已为近3亿农户提供了小额信贷服务,村镇银行业金融机构覆盖率为95.65%,行政村基础金融服务覆盖率达到99.2%,全国乡镇保险服务覆盖率达95.4%,保持着较高流动性,填补了多项乡村金融服务空白,为农村经济组织、小作坊、集体农庄以及农村个体经济提供可负担的资金支持,让小额信贷成为每一位农户都能享受到的田间福祉,成为我国县域地区服务“三农”的金融生力军。

建立普惠金融试点,创新数字服务模式

从2018年开始,我国开始建立五省七地国家级普惠金融试验区,目前包括河南省兰考县,福建省宁德市、龙岩市,浙江省宁波市,江西省赣州市、吉安市,山东省临沂市。此外,全国各地陆续设立了地区级普惠金融实验区(基地),诸如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台州市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改革创新试验区、湖州市和衢州市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等,开展了各具特色的普惠金融改革探索。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农村贫困户建档立卡,推进基础金融“村村通”工程,实现农村普惠金融服务“零距离”,解决市场信息缺失、农产品销售不畅问题,用数据、产品和服务促进数字化平台赋能农村实体产业,促进了人工智能、5G和数字技术快速融合,形成了一批可复制、易推广的本土经验,嬗变为脱贫攻坚“加速器”,开启我国数字普惠金融改革新篇章。

除此之外,互金平台、金融科技公司、小贷公司、担保公司以及互联网银行尽锐出战,发挥网点、人缘、地缘、业务独特优势,利用全流程线上化、智能化服务,提供“投融资+信息分析+电商+物流+支付结算”一站式服务,对客户、生态场景进行精准细分,拓宽银行小额信贷投放范围,在远程开户、线上支付、网络转账方面提供更加简单、方便和快捷服务,从个人增信方式、风险分担机制、抵押担保条件、支付结算程序方面大胆创新,提高普惠金融服务范围和效能,解决农户、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金融服务可得性不足问题。

十年来,我国不断推进“监管沙箱”试点工作,落实《金融科技(FiTh)发展规划》,在上海市、重庆市、深圳市、河北雄安新区、杭州市、苏州市等6地开创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探索包容审慎、富有弹性的创新容错机制,将“刚性底线”与“柔性创新”有机结合,对符合条件的贷款实行免征增值税、印花税,减征企业所得税,拓展人工智能、3D传感器、人脸(指纹)识别技术、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交易风控、舆情分析等场景应用,培养一批金融科技试点城市实验项目,创设一批解决痛点的农产品服务矩阵,不断降低试错成本,纾解中小微企业、农村经济组织、民营企业融资难及融资贵问题,为我国金融科技行业改革与创新带来新机遇。

及时定向降准,助力复工复产

2020年初,全球暴发新冠肺炎疫情。为了帮助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户战胜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保监会连续三年出台了普惠金融定向降准、提供再贴现再贷款优惠政策。

中国人民银行发挥差别化存款准备金率政策的积极作用,多次宣布对中小银行定向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确保中小银行以较低利率投向中小微企业,释放长期资金近1万亿元,非县域农村商业银行和县域农村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分别比大型商业银行低2个和4个百分点,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以及村镇银行存款准备金率比大型商业银行低5个百分点左右,保障了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户能够获得利率更低的小额信贷资金。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中国人民银行还推出3000亿元防疫专项再贷款、10000亿元再贷款额度、新增再贷款再贴现额度10000亿元,指导中小银行以5.5%优惠利率向中小微企业提供贷款。开展“两增”和“两控”活动,实行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优惠政策,有效发挥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资金投向、利率的传导功能,为遇到流动性困难的中小微企业和个体给予延期还本付息安排,摆脱荜门圭窦窘境,确保获得免抵押担保小额信用贷款,为我国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农村经济组织复工复产做出了积极贡献。

脱贫攻坚完美收官,全面开启乡村振兴

“十二五”(2011-2015年)期间,金融机构持续向“三农”倾斜,用普惠信贷、大众保险推动乡村特色农产品、特色产业发展,重点推进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高标准农田、特色农产品深加工的信贷投放力度,建立包括银行、证券、保险、基金、小额贷款、电商在内的综合普惠金融体系,提高乡村地区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对助力中国实现小康社会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十三五”(2016-2020年)期间,我国践行脱贫攻坚总体战略,不断加大低息普惠型和特惠型信贷供给,引导金融资源流向落后农村和偏远城镇,让更多落后地区农户、小作坊、个体工商户、农村经济组织享受到了安全、低息、长期的资金支持,让更多偏远城镇低收入群体、下岗人员、失业人士等社会弱势群体享受到公平、便捷、及时的普惠金融服务,构建多层次、多方位、多渠道精准扶贫脱贫的金融格局,加速实现消除贫困、共同富裕目标,在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性发展议程》相关减贫目标,帮助更多的社会低收入人群摆脱绝对贫困、实现小康生活的中国梦,在中国历史上、也在世界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十四五”(2021-2025年)开局之年,我国专门成立了“国家乡村振兴局”,整合中央、省级、市县财政安排的农业补贴、产业扶持、环境整治及美丽乡村建设项目资金,满足乡村振兴多元融资的信贷需求,支持绿色农业、休闲农业、旅游农业新产业,解决农民就业问题,确保农村居民长期稳定增收、安居乐业,建立因病因灾返贫致贫的长效补偿机制,给予特困人员、低保对象、脱贫不稳定户、因病因灾因事故返贫人口必要的资金帮助,努力把脱贫攻坚成果转化为推动更高质量发展的乡村振兴实践,实现普惠金融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让摆脱绝对贫困的农村加快转变为金融环境、生态环境“双优”的美丽乡村,彰显出普惠金融对全国乡村振兴的支持和贡献。

(责任编辑:侯皓议)

央行:普惠金融领域贷款保持较快增速

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潘福达

10月28日下午,央行官网发布了2022年三季度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据统计,2022年三季度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10.76万亿元,同比增长11.2%;前三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18.08万亿元,同比增1.36万亿元。

企事业单位贷款增长加快,中长期贷款增速提升较多。2022年三季度末,本外币企事业单位贷款余额137.08万亿元,同比增长13.1%,增速比上半年高0.5个百分点,比上年末高2.1个百分点;前三季度增加14.5万亿元,同比多增3.77万亿元。

普惠金融领域贷款保持较快增速。2022年三季度末,人民币普惠金融领域贷款余额31.39万亿元,同比增长21.6%,比各项贷款高10.4个百分点,比上年末低1.6个百分点;前三季度增加4.89万亿元,同比多增5757亿元。

2022年三季度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23.16万亿元,同比增长24.6%,增速比上年末低2.7个百分点;前三季度增加3.94万亿元,同比多增4443亿元。农户生产经营贷款余额7.76万亿元,同比增长14.2%;创业担保贷款余额2694亿元,同比增长14.8%;助学贷款余额1336亿元,同比增长17.7%。

此外,工业中长期贷款增速持续提升;涉农贷款增速平稳增长;房地产贷款增速回落,房地产开发贷款增速提升;住户经营性贷款增速回升,住户消费贷款增速持续回落。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认为,央行报告显示,绿色信贷、普惠小微、基建等重点领域维持高增,涉房类信贷投放整体仍偏弱,但三季度环比明显改善。

三季度以来,地产供需两端的刺激政策加速出台,在降息、“保交楼”专项基金加快落地、9月底房地产政策“三箭齐发”下,地产销售边际回暖,居民按揭贷款环比增加,助力地产行业筑底企稳。下一步,商业银行将继续加大对实体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基建重点项目、绿色发展、科技创新、三农普惠、区域协调等领域支持,满足房地产行业合理融资需求,进一步稳定市场主体发展信心、激发微观主体活力,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东方金诚对此解读表示,四季度宏观政策将延续稳增长取向,基建投资、制造业投资将保持较高增速,这意味着四季度企业贷款、特别是企业中长期贷款还会保持同比多增势头。整体上看,四季度新增人民币贷款将保持同比多增势头,以宽信用助力稳增长将持续到年底。其中,基建投资、制造业投资、社会领域投资将是信贷投放重点;随着各地“保交楼”力度持续加码,居民房贷利率持续下调,房地产贷款投放也将逐步修复,这是推动楼市尽快企稳回暖的关键所在。

图片来源:ICh

“数”读农行年报:净利两位数增长,普惠贷款连续三年增超30%

3月30日,财报季迎来一个小高潮,包括农行、工行、建行、邮储在内的多家国有大行当日披露2021财报或召开业绩发布会。

农行财报显示,2021年该行资产规模突破29万亿元,净利润增速达11.8%,不良贷款率下降0.14个百分点至1.43%,资本质量的稳步提升与数字经营发展不无关系。此外,该行2021年普惠贷款和绿色信贷规模增速都超过30%,普惠贷款已是连续三年增超30%。

“业务经营迈上新台阶。”在业绩会上,农行行长张青松如此概括2021年的成绩。一同出席业绩会的还有五位副行长,张旭光、林立、崔勇、徐瀚和张毅。在约100分钟的发布会上,六位高管共回答了13个市场关切的问题,涉及资产质量、信贷投放、普惠金融、手机银行、资本充足率、绿色金融、乡村振兴服务、理财业务等方面。

资产规模突破29万亿,新增贷款投放创历史新高

农行2021年财报,再次彰显稳固的业绩底盘。

数据显示,2021年,农行经营效益稳中向好。全年实现营业收入7199亿元,增速9.4%;净利润2419亿元,增速11.8%。成本收入比30.46%,信贷成本1.05%。平均总资产回报率(ROAA)0.86%,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ROAE)11.57%。董事会建议年度股东大会审议每股派发现金股息0.2068元人民币(含税)。

张青松介绍称,该行盈利增长的驱动因素有三个,包括持续加大服务实体经济的力度、中间业务稳健增长、其他非息收入占比提高。

其中在持续加大服务实体经济的力度方面,该行资产规模增长较快。截至2021年末,总资产突破29万亿元,增速6.9%。贷款余额17.2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万亿元,新增贷款投放创历史新高。客户存款余额21.9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5万亿元,其中个人客户存款增长超过1万亿元。

“2021年农行日均生息资产规模达到27.2万亿元,同比增长9.7%,以量补价带动了利息净收入的增长,全年实现利息净收入5780亿元,同比增长6%。”张青松称。

不良率下降0.14个百分点,积极推进数字化风控体系建设

新冠疫情暴发初期,市场上有不少担心银行资产质量恶化的声音,不过从近两年数据看,大型银行资产质量保持了整体稳定。

农行2021年财报显示,截至报告期末,该行不良贷款率为1.43%,比上年末下降0.14个百分点。关注类贷款占比1.48%,比上年末下降0.53个百分点;逾期贷款占比1.08%,比上年末下降0.21个百分点。逾期贷款与不良贷款之比75%,比上年末下降7.2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299.73%,比上年末上升33.53个百分点,拨贷比达4.3%。

农行采取了哪些举措稳定资产质量?该行在财报中称,包括完善信用风险管理机制,做实信贷主责任人制度,强化大额集团客户、房地产行业等重点领域风险管控,加大不良贷款处置力度等,此外还以提升数据真实性、模型准确性、系统有效性为重点,积极推进数字化风控体系建设。

“我们对农行资产质量前景保持充分的信心,对中国宏观经济大盘的稳定充满信心,对农行自身风险管控的能力及风险化解的能力充满信心。”张青松称。

此外,农行资本充足水平稳步提升。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11.44%,比上年末提升40个BP;一级资本充足率13.46%,比上年末提升54个BP;资本充足率17.13%,比上年末提升54个BP。

普惠金融贷款连续三年增超30%,目前还有很大发展空间

说到近年银行业的服务重点,普惠金融无疑是一大关键词。在疫情暴发前,政府工作报告就曾对国有大行设定普惠金融贷款增速年度目标,要求国有大行发挥“头雁作用”。疫情暴发后,金融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据了解,农行普惠贷款余额在2020-2021两年间增了2倍多。

财报显示,截至2021年末,农行普惠金融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到1.3万亿,较上年末增加38.8%,连续三年增速超过30%。

崔勇在业绩会上进一步介绍称,不只是普惠金融小微企业贷款规模明显增长,该行服务的相关信贷客户覆盖面也不断扩大,2021年末服务客户数达192万户,较上年末增加35万户;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利率为4.1%,较上一年稳中有降;普惠贷款不良率仅为0.73%,较上年末下降了0.22个百分点。

“未来普惠金融业务仍有很大发展空间。”崔勇表示,从去年末统计的数据看,全市场主体现有1.5亿户,90%都是小微企业。

他表示,农行将主动与政府部门对接,不断加大外部数据的引入力度,强化数据整合分析,不断提高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能力和风险控制水平。同时统筹发展和风险防范,以数字化发展为主线,深入推进科技赋能,精准识别有效客户,精准营销服务和精准风险防控,打造一流的数字化普惠金融体系。

绿色信贷增30.6%,将继续积极有序服务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

随着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确立,2021年被称为“双碳元年”,绿色金融也按下加速键。这一市场前景空间同样十分巨大,有机构测算,实现碳中和目标需要的投资规模在百万亿量级。

据张旭光介绍,截至2021年末,农行绿色信贷余额1.98万亿元,增速30.6%。该行还在同业中设立了首个“碳中和”工作委员会,以及战略规划与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绿色金融委员会等,并先后制定出台了风电、太阳能等多项新能源的信贷政策,特别突出农行的“三农”特色,加大对生态种植、生态养殖等绿色农业全产类的支持,创新推出了“生态修复贷”“美丽乡村贷”等多项特色产品。

农行还在金融同业中首批开展了碳中和债、可持续发展挂钩债等绿色债券的投资业务。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末,农行绿色债券投资余额883亿元,增速35.0%。

张旭光表示,该行坚持风险可控,强化对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的全覆盖,分类管理和全程管控,对高耗能、高排放的客群实施行业的限额管理,加强预警监测,并加快推动绿色金融业务与国际接轨。

值得一提的是,在双碳目标提出后,2021年有些地方出现了对高耗能项目搞“一刀切”关停等行为,去煤化过快甚至导致部分地区拉闸限电。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及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先后发声,纠正运动式“减碳”。

张旭光表示,2022年农行将坚定不移地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道路,将双碳要求纳入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和各领域,扩大资金供给,强化服务创新,推动绿色金融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同时把握好降碳的节奏和力度,不搞“一刀切”,积极有序服务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推动绿色信贷规模提升和机构优化,确保绿色贷款的增速持续高于全行的各项贷款增速,特别要利用好人民银行碳减排支持工具,大力支持碳减排重点领域具有显著碳减排效应的项目。

文/程维妙编辑宋钰婷校对柳宝庆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