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贷AB面:从贷款额度“一万难求”到提前还贷“排队”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叶麦穗广州报道
从贷款额度“一万难求”到如今扎堆提前还贷,一年的时间房贷经历了魔幻折叠。随着不少地区房贷利率破4%,此前利率在“高位站岗”的业主越发倾向于提前还贷。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调查,目前部分银行确实存在提前还贷难的问题,还贷队伍可能排到明年二三月份,但多数银行表示目前仍可以正常预约提前还贷。
大行仍可以办理提前还贷
“目前提前还贷需要排队,正常情况要等30天到40天左右,比如现在申请还款,走完流程可能已经到了明年初。”一家总部在华南的股份行信贷部的负责人对记者表示,他还坦言,如果还贷的额度紧张有可能会继续延长。对于是否需要缴纳罚金,该人士表示,要根据当初的购房合同约定,按照该行此前的标准一般是贷款期内两年内还款,需要缴纳剩余贷款额1%的罚息,超过2年则可以免除这部分罚息。
另一家城商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银行的贷款任务较大,银行需要完成一定的贷款额度,特别是在年底,银行都有贷款冲任务的要求,因此对于提前还贷较为敏感,过了年底,情况可能会好转。不过他也坦言,该行的房贷规模比较小,即使提前还贷,受到的影响也不大。
大行则对提前还贷保持开放态度,中国银行方面告诉记者:“目前我行提前还贷人数相较年初有一定幅度增长。客户申请提前还款后,我行将为存足资金,达到扣款条件的客户,依照申请先后顺序有序进行提前还款操作。提前还款是否需要违约金严格依照贷款合同相关条款执行。对于申请提前还款的房贷客户,我行逐笔沟通提还后计划,如客户有经营贷需求,在符合监管政策要求的前提下,我行将严格审查客户资质,为符合条件的客户提供经营贷服务。”
建设银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可以前往贷款经办机构申请,正常情况下可以在年底前完成,建设银行的提前还款免除违约金。
工商银行也给出类似表述,“我行将继续坚持‘房住不炒’定位,优先支持刚需及改善型置业者需求,在符合监管要求的前提下,加速个人住房贷款的投放。”
看到目前提前还款难,王洁(化名)感到很幸运。去年她在广州购买了一套房,贷款约280万左右,其中60万为公积金贷款,220万为商业贷款。“当时房地产市场较为火热,贷款较难,一手房还好点,二手房贷款至少要等三四个月。我买的是一手房,开发商有合作银行,商贷的利率为5.15%,按揭期为10年,还款方式为等额本息。”
王洁告诉记者,她是2021年6月开始第一次还款,第一个月还款的金额是23282元左右,其中偿还本金1.4万元,利息9356元。以此计算第一年的贷款利息就超过10万。“主要是当时的利率也比较高,现在广州已经降到4.3%,谁也不愿意高位站岗”,王洁告诉记者。
因此在今年年初的时候,王洁就选择了提前还贷。还贷过程也非常顺利,大概三天就完成了还贷。
两方面原因促使提前还贷增多
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表示,提前还贷的原因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由于此前贷款的利息较高,购房者希望通过提前还贷来降低成本;二是今年理财产品的波动较大,收益也远不及预期,房贷和理财之间的收益倒挂,让一些购房者产生了提前还贷的愿望。
严跃进还告诉记者,提前还贷的现象从今年7月开始逐渐增多,对于银行来说的确形成一定的压力,这在过去也比较少见。
部分银行提前还贷收补偿金甚至引发争议。据了解,今年8月初,交通银行发布公告,对提前还款补偿金收费标准进行调整。公告表示,11月1日起,个人按揭类贷款(包括个人住房贷款、个人商业用房贷款、个人厂房贷款)及个人线上抵押贷(消费),提前还款补偿金收取具体以贷款合同中约定为准,补偿金比例为提前还款本金金额的1%。不过,8月2日该行就已经删除了相关公告。
严跃进认为,交行的公告和政策,虽然看似一则普通的公告,其实背后说明当前提前还款的现象是在增加,需要市场给予关注。
“此类公告简单理解其实是,银行不太欢迎提前还贷的行为。”他认为,这和今年银行贷款的投放任务等有关,若是提前还贷多了,某种程度上银行今年的信贷,包括房贷投放任务无法完成,这也反映了银行信贷部门的一种心态。尤其是各地明确督促银行加快房贷投放,类似提前还贷会使得贷款余额减少,客观上银行会抵触客户提前还贷行为。
市场热议的“提前还房贷”情况从上市银行2022年半年报中也可窥豹一斑。个人住房按揭贷款方面,42家银行中虽有28家银行较上年末有所增长,但增幅普遍维持在个位数,放缓趋势也较为明显。例如,6家国有银行个人住房按揭贷款金额增速均较上年同期收窄3个百分点以上。另有12家银行个人住房按揭贷款较上年末有所减少。
农行副行长林立在2022年中期业绩发布会介绍,小部分个人住房贷款客户选择提前偿还房贷,主要是基于客户自身财务规划,同时与现阶段金融投资收益率中枢下降也有一定关联。
工商银行副行长郑国雨也在2022年中期业绩发布会上表示,少数按揭客户出于调整家庭资产负债表的需要,确实存在提前还款的情况,但和往年相比,其实这种趋势并不十分明显。上半年,工商银行按揭客户贷款收回3800亿元,其中提前还款是2600亿元,与去年相比增长300亿元。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利率历史最低了,贷款还是贷不出去,银行这次真是急了
大家好,我是郑小融,一名从业6年的贷款行业从业者,比你更懂银行,比银行更懂你!
想必大家都知道今年银行利息出奇的低,从朋友圈,银行广告,自媒体平台,短视频等各种宣传,降息了,降准了,但是从各大银行做的一系列动作来看,降息好像作用不大,贷款还是放不出去。
以工商银行为例:
以前的工行是国际大行,贷款审批比较严格,放款慢,利息高,今年不一样了,企业贷款成本3厘2,最高一千万,审批也很宽松,抵押贷款更是低到2厘9,比其他商贷还要低,不敢相信这是工行的政策。
还有建行:
更是来了一波蜜汁操作,商户贷噌噌放款,放的我们都搞不明白审核方式到底是什么?有个体户营业执照,有个二维码收款,就这样就可以了,最高300万,利息3厘2,最快当天放款,谁敢信这是建行的产品,很多用款的商户收到款以后都不敢相信,以前贷款抵押房产还不好批呢,现在什么都不用,当天还能放款,利息又那么低,想想心里都是美的。
最近4.1的低利率房贷置换也是比较火,以前的房贷只要比较高都可以置换4.1的,3.6的,利息每个月能省2000多。
今年为什么利息那么低贷款还是贷不出去呢,有几个原因,今年疫情影响实体生意很难做,一年关门三个月,做生意的都不敢再拿房抵押了,看看今年郑州的法拍房都已经几万套了。
第二个原因房地产市场不景气,下游行业受到很大影响,交房交不了,下游材料商款结不上,买房的也少了,房贷也批不出去了,等等就是利息低也没办法,大家都紧衣缩食了,不贷款了。
疫情现在也快结束了,各行业都呈现报复性消费的势头,和房地产公司今年也少大幅度增加融资,各大银行给房产公司授信大额度资金,明年的房产市场还会不会恢复以往的生机勃勃呢,明年的金融市场还能不能恢复到18年那样排队签约呢,2023年咱们拭目以待!
我是郑小融,一名8年金融从业者,如果你有企业、个人贷款方面的问题,都可以咨询我!
如何破解银行首贷难?
作者李凤文系中国知名财经评论员
当前,小微企业融资难的主要表现是首贷难。破解小微企业首贷难,一直是各级政府、监管部门以及金融机构等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解决小微企业首次获得贷款这一难题是打通小微企业融资难的“最后一公里”。
近年来,金融监管部门加强引导,采取评估考核、政策激励、尽职免责等多项有力措施,促进银行业金融机构提高小微企业首贷率,提高普惠金融覆盖面,以缓解贷款难问题。各地也在积极探索,出台举措,推进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工作深入开展。尤其是深圳市创新推出的首贷贴息政策力度更大。日前,《深圳市2022年“首贷户”贷款贴息项目实施细则》印发,对2022年6-12月从深圳辖内商业银行首次获得贷款的企业,给予2%的贴息补助,单户企业贴息金额最高20万元。
不难看出,深圳市在推动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方面真正亮出了实招、硬招,对首贷户通过“银行减免+政府贴息”方式,进一步发挥财政金融联动作用,让首贷小微企业收到了真金白银,有满满的获得感。此举不仅切实降低了首贷企业实际融资成本,提升首贷户服务效能,也能够有效促进商业银行将敢贷、愿贷机制落到实处。截至2022年10月末,深圳普惠小微贷款余额1.45万亿元,同比增长24.7%,余额在各主要城市中排名第一。如此成绩的取得,与政府各部门的共同协作和大力支持是分不开的。
目前,各地都在想方设法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但却仍有地方在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尤其是首贷难问题上,有想法没政策,或者是有政策没落实。在涉及小微企业贷款贴息和建立风险补偿金问题上,有的地方政府不是以财政收入欠佳没有能力筹集资金为由,就是以不好操作为借口予以搁浅。在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上,银行几乎成了孤家寡人,没有形成大兵团作战的合力。事实上,政府在贷款贴息和风险补偿金上给予大力支持,会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如果政府能够及时出台贴息、担保政策,建立风险分担补偿机制,银行的风控压力就会降低,贷款投放积极性就会提升。
虽然各地情况不同,但深圳市的经验确实值得借鉴。破解小微企业首贷难,一方面,地方政府及各部门要真正重视起来,一是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可操作性强、能够得以落实的具体措施;二是舍得花钱,拿出真金白银,为首贷企业实施贴息,在降低融资成本上让企业真正有获得感;三是应建立风险分担机制,充分调动银行贷款投放积极性。
另一方面,对于银行机构来说,要深度应用金融科技手段。各银行机构应针对小微企业存在的风控成本高、服务成本高,缺乏足值抵质押物和政策支持,以及融资“短小频急”等特点,充分发挥金融科技支撑作用,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多方面获取数据和信息,为企业进行精准画像。同时,应创新信用评价方式,提升风险管理水平,为更多首贷企业提供信用贷款,提高服务效率并降低运营成本,切实增强小微金融服务可得性和商业可持续性,努力破解首贷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