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尼尔投资贷款信息提供专业的股票、保险、银行、投资、贷款、理财服务

长城m2贷款

本文目录

中国M2增长维持高位 7月新增人民币贷款6790亿元

中新社北京8月12日电(记者夏宾)中国央行12日公布数据显示,7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57.81万亿元(人民币,下同),同比增长12%,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6个和3.7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66.18万亿元,同比增长6.7%,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9个和1.8个百分点。

当天发布的金融统计数据报告还指出,7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6790亿元,同比少增4042亿元。分部门看,住户贷款增加1217亿元;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2877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增加1476亿元。1至7月,人民币贷款累计增加14.35万亿元,同比多增5150亿元。

仲量联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部主管庞溟对中新社记者表示,7月信贷数据显示,银行持续加大对实体经济和居民改善性、刚性购房需求的支持,且宏观经济保持稳步复苏势头,体现在居民中长贷、企业中长贷均有显著增长,信贷结构明显改善。

庞溟称,预计中国央行将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注重松紧适度,灵活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适度合理,实现货币信贷及社会融资规模平稳适度合理增长,并推动企业实际贷款利率和综合融资成本持续回落,有效降低货币市场资金价格等短端利率。(完)

信贷少了M2却多了怎么回事?

7月货币供应M2统计报告也出来了,对前一篇信贷数据分析文章做一个必要补充。为什么贷款同比新增减少,而M2却同比大增?这M2中的钱究竟从何而来?反映了经济什么问题,如何解决?资本市场又有什么结论?我喜欢把结论写在最后。

7月末,据央行发布的货币供应报告,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4088亿元,同比少增4303亿元;对实体经济发放的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减少1137亿元,同比多减1059亿元,可是我国广义货币M2余额257.81万亿元,同比增长12%,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6个和3.7个百分点。

这里的比上月末高指的是同比增速,而不是绝对值得比较。其实6月末的M2余额为258.16万亿,7月反而减少了3千余亿。我认为这个是季节性因素,观察去年2021年7月相较当年6月末金额,减少得更多,为1万5千余亿。可见今年7月M2着实是增加了不少。

M2是什么?简单来说,就是定期存款(虽然其中包含了居民活期,但我们仍可以这样笼统分类),M1可以简单理解为活期存款(严格定义主要指企业活期存款,其实已有不少呼声对M1和M2统计口径进行修正),M0就是银行账户外实际使用的现金(可以理解为看得见摸得着的钞票)。

M2的存款又来自哪里?一般来说主要是信贷创造的货币。在《钱和钱不一样》一文中,我分析过,其实现金、账户存款,钱的性质是不一样的。我们看央行货币供应统计报表,就很清楚,他把M2称为“货币和准货币”,注意这个准货币。

有时候,人们对于最基本的却每天看到的东西,反而不去深究选择忽略。这就和住房不炒,其实清楚表明了房屋所具有的居住和金融属性,要建立房地产长效机制,就要从如何把这两种属性分离开来入手,可人们就是忽视这2个属性其实是房子的正反面。这是题外话。

那么7月信贷减少,M2如何膨胀呢?其实M2的存款除了信贷创造,还有几个来源,比如商业银行结汇和购买债券,都会引起货币创造,从而增加银行存款。既然信贷减少,可以推断,其它方面创造了更多的货币。

我们已经知道7月外贸顺差再创历史记录。而收入外汇本身不会增加本币总额,而在结汇(把外汇兑换为人民币)过程中,银行就创造出新的货币。而关于购债方面,我们知道5月下旬稳住全国经济大盘会议后出台的一系列经济刺激措施,包括有万亿级别的债券发行计划,债券筹集我想可以有2种途径,一种是筹集社会资金购买,这个只是货币转移,另一种就是银行购债,这个会创造新增货币。

而按照当时计划,6月底前完成发债任务,那时我总担心的流动性扰动其实并未出现,而7月M2大增,可以证明我猜测,可能最后还是银行入场购买了部分债券。货币创造理论

结论是什么?

我认为总体流动性没有太大问题,只是这个钱没有顺利地倒入实体经济,而停滞在金融体系内部。我们有理由推测,央行后续不太会再进行大水漫灌,因为没有必要了,相反要多关注CPI通胀数据。央行阶段性任务已经完成了,接下去就是如何用这些钱来拉动经济。

其实我们说拉动经济这个词的时候,解决办法也很清楚了,就是你要刺激的是消费要保的是个人,那么眼下何不向普通民众直接发钱呢?这就好像一条绳子,现在我们的做法是一个劲在推绳子,效果可想而知。你得去拉,经济才能盘活。我很早就反对向企业退税,为啥不用这笔钱直接发给民众呢?现在是消费不足,不是没有需求和意愿,而是收入不足,你去刺激企业已经过剩的产能,有何意义?这也是企业对贷款无需求的原因,只是推迟危机的爆发,而且补贴企业,这些钱的损耗很大,真正到员工手里能有多少?

很多时候我们在提出问题的时候,解决方案也喊了出来,实际措施却往往南辕北辙。

现在需要经济理论创新和新思维,大胆而果断地采取快速行动,试试直接发钱给民众吧,或者相当措施,比如暂时减少2亿自由职业者的社保负担,增加对底层困难群众补贴,有利于整个社会的稳定,一起度过困难时期。你真正要救的是个体,企业不用救也救不了,好的企业自然能活下去,活不下去的企业就让它自然消亡,低端产能才能出清,为更好的企业和更高质量经济结构留出市场和发展空间。这也是要给题外话。

最后,作为普通投资者,我的结论是,在一头水位高企,而另一头对资金需求不足的状态下,我认为资本市场暂无大忧。

[赞]

专注流动性观察,时而有感而发,不做投资依据!

11月贷款规模大幅回升至1.21万亿 专家:M2反弹或受理财产品赎回影响

央广网北京12月13日消息(记者金龙)12日,人民银行发布的数据显示,11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1.21万亿元。其中,住户贷款增加2627亿元,11月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8837亿元,数据均好于10月。

多位专家在接受央广网采访时表示,11月新增信贷有所改善,表明金融支持经济力度加大,预计在提振市场信心、激发全社会活力等方面或仍有诸多政策出台,继续推动基建、制造业、房地产、结构性政策支持领域的信用扩张,助力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

11月贷款规模大幅回升

数据显示,11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1.21万亿元,同比少增596亿元。与10月新增的6152亿元人民币贷款相比,多出5948亿元,增长超96%,并且同比少增金额有所收窄。1-11月,人民币贷款累计增加19.91万亿元,同比多增1.09万亿元。

分部门看,11月住户贷款增加2627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525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2103亿元。与10月相比,各项数据改善明显,总量、短期、中长期贷款分别多增2807亿元、1037亿元、1771亿元。

“在疫情防控政策加速优化下,居民短贷环比好转,中长贷较上月明显改善。11月地产销售未见明显好转,一系列稳地产举措效用的发挥还将集中体现在供给端,购房者观望情绪仍浓,11月居民中长期贷款同比少增幅度仍大,但稳地产政策实质转变下,政策效果有一定显现。”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表示。

数据显示,11月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8837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减少241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7367亿元,票据融资增加1549亿元。同样地,相较10月,总量、短期、中长期贷款分别多增(少减)4211亿元、1602亿元、2744亿元。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表示,11月为季节性信贷大月,且10月信贷表现较弱,部分受到此前9月季末冲量透支所致,而11月透支效应影响退去,因此,11月新增贷款环比大幅回升符合预期。此外,当前政策面对基建、制造业投资的支持力度加大,11月支持房地产融资的措施也密集出台,对当月信贷投放,尤其是企业中长期贷款投放有较强带动作用。

M2增速反弹或受理财产品赎回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11月末M2增速大幅反弹至12.4%,较上月末加快0.6个百分点。

“M2同比增速维持在高位,说明国内货币环境较为宽松,反映出今年以来为应对短期因素扰动,金融政策在助企纾困、稳增长等方面力度明显加大。”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说。

王青认为,M2增速意外回升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上年同期基数走低,二是当月受理财产品赎回等因素影响,新增居民存款规模达到2.25万亿,同比多增1.81万亿。我们认为,受前期市场利率较快上升、债市波动影响,11月理财产品出现较大规模赎回,带动居民存款规模超季节性上扬。

“M2增速维持高位,主要是稳增长背景下广义流动性水平保持合理充裕,信贷投放加快,叠加财政支出步伐加快,财政性存款减少3681亿元,有助增加银行体系流动性。但疫情多发散发、房地产销售仍在寻底企稳,导致M1增速有较大幅度回落。”仲量联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庞溟指出。

专家:稳增长政策需加力巩固经济回稳向上基础

“疫情反复和预期不稳对宽信用形成持续扰动,需要稳增长政策不断加力以巩固经济回稳向上基础,并带动信贷和社融平稳扩张。”温彬表示,后续,在提振市场信心、激发全社会活力等方面或仍有诸多政策出台,继续推动基建、制造业、房地产、结构性政策支持领域的信用扩张,助力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

王青认为,下一步为有效激发实体经济贷款需求,政策面或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发力:一是推动宽货币向宽信用有效传导,重点是引导LPR报价下调,降低企业和居民融资成本。二是督促政策性开发性银行尽快落实新增8000亿元信贷规模,引导银行加大基建项目贷款投放,支持基建投资提速。三是充分挖掘各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潜力,加快相关贷款投放,推动信贷总量增长。四是监管层会加大对银行年末考核力度,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实体经济的贷款投放。

庞溟表示,未来信贷支持应继续重视和关注总量问题和结构问题,强调对实体经济特别是重点领域、薄弱环节和受疫情影响严重的行业的支持必须务求实效、毕尽全功,金融服务必须具备普惠性、可得性、市场主体导向,协力合策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