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报:特急扶贫金滞留146天,官员为何不着急?
保证扶贫资金不躺在账上睡大觉,各地要在源头把好审批关,坚持科学立项、科学规划;从实际出发,申请资金与项目要匹配,提升全流程透明度,接受群众监督。
2017年7月,中央财政以“特急”形式安排专项资金4000万元,用于支持甘肃省贫困革命老区扶贫开发,但直到12月6日甘肃省财政厅才完成专项资金分配工作,致使这项资金在省级财政滞留了146天。事情曝光后,引发热议。(见12月16日《中国纪检监察报》)
贫困地区焦急,中央财政“特急”,某些地方官员却不急,这是为什么?
当前,全国很多地方都在进行脱贫攻坚,精准扶贫就要求扶贫资金的使用提高精准度,扶到点子上、根子上,让贫困群众真正得到实惠。每一笔扶贫资金,背后都关联着一批贫困家庭和扶贫产业,钱到不到位、用没用好,关系到贫困地区能否真脱贫、脱真贫,是否及时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贫困群众的心坎上。
然而,甘肃省的一些官员却让这些钱躺在账上“睡大觉”。类似情况在其他一些地方也同样存在。有的地方通过虚报项目等方式拼命去抢扶贫资金的“蛋糕”,但获得资金后,该做的事情不好好做或没有能力做。譬如,一个项目须带80户以上的贫困户,但组织不到这么多户数,项目无法实施;再如,有的扶贫产业门槛高,一般的贫困户干不了,而一些干部又没有能力去帮忙,又怕担责、怕风险,只好干瞪眼;另外,有些地方不顾当地实际,贪多求大,盲目跟风式地去申报扶贫资金,等资金到位后才发现没法实施、无处下手。于是,许多扶贫资金只好躺在账上,甚至有的地方通过做假把这些钱花掉、分掉或挪作他用,如用于平衡预算、市政建设等非扶贫领域。
特急扶贫金遭滞留这件事,说明了扶贫资金的相关监管没有跟上。有的地方,部门内部不敢监督,或者上级监督流于形式,致使有的资金审批发放部门成了闪转腾挪的“中介”。
要保证扶贫专项资金不躺在账上睡大觉,各地要在源头上把好审批关,坚持科学立项、科学规划;从实际出发,申请资金与项目要匹配,对一些项目进行论证后再下发资金。
此外,还要实行“阳光操作”,提升全流程的透明度,接受群众监督;纪委、经管、财政、扶贫等部门更要做好跟踪监督和指导服务,同时不定期抽检,尽最大可能使有限的资金发挥出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造福贫困地区和民众。
监督哨|久不到账的补贴金
“不仅之前没领到的补贴金都补发了,今年的也及时到账了,一分都不少!”近日,面对前来回访的福建省莆田市秀屿区纪委监委干部,在田里忙碌的笏石镇村民何大叔笑着回答。但不久前,何大叔还在为久不到账的补贴金而苦恼。
2016年起,笏石镇落实上级关于农业补贴改革的要求,由镇农技站牵头负责对符合条件的农户发放补贴金。但莆田市委巡察组在巡察过程中却发现,该镇部分农户的耕地地力保护补贴资金未发放到位。
原本是鼓励耕地保护、促进“藏粮于地”的惠民政策,怎会堵在了资金发放的“最后一公里”?接到问题线索后,秀屿区纪委监委立即成立调查组展开调查。
通过调取补贴金发放底册、银行流水记录等相关材料,调查组成员发现自2016年至2020年间,该镇农业补贴滞留资金达121510.28元,涉及25个村、796户。
“补贴金发放究竟堵在了哪一环节?”带着疑问,调查组成员首先来到镇财政所了解情况。
财政所负责人黄某婷解释道,银行在进行补贴金代发时,是以农技站提供的发放名单为依据。当名单中农户身份证和银行卡信息错误、银行系统录入信息错误未得到及时更正,都会导致补贴金发放失败。
为查清事件原委,调查组继续深入村居,向未领到补贴金的农户及相关经办人员了解情况。走访过程中,村民何大叔向调查组抱怨道,“既要到银行查询原因,又要自行到镇财政所更新信息。为了这个补贴金,来回跑了不知道多少趟。”
村里难道没有统一进行错误信息更正?在调查组的追问下,松林村补贴发放经办人徐某章支支吾吾道,“郭某棋(笏石镇农技站站长)将发放失败农户名单移交给我们后,就没有再跟踪督促了……我以为不要紧,所以有些错误信息没有及时更正,遇到个别村民反映,也让他们自行去处理。”
随后,调查组找来了郭某棋。
“我已经布置了各村居更新填报名单信息,他们不更正,我有什么办法?”郭某棋显得有点不服气。
“农业补贴对于个人,对于国家发展,都意义重大。作为牵头负责人,跟踪督促各村居将补贴金发放到每位农户的手上,这是你应尽的职责。”调查组工作人员说。
“是我没有意识到补贴金的重要性,没有履职到位。我愿意接受组织的处理。”郭某棋垂下头懊悔道。
最终,郭某棋受到党内警告处分,四名村相关经办人员受到诫勉谈话等处理。同时,在区纪委监委的督促下,该镇在半个月内将滞留长达四年的耕地地力保护补贴金全部补发到位。(通讯员陈云)
“特急”扶贫资金滞留146天,当责!
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代表团参加审议时强调,“脱贫攻坚工作中存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现象,影响脱贫攻坚有效推进”“要整治问题不手软”。请看甘肃省纪委监委如何向脱贫攻坚工作中的不担当不作为问题“亮剑”——146天,这是一份中央财政下达的、标注为“特急”的4000万专项扶贫资金在甘肃省财政厅滞留的时间。
作为脱贫攻坚战的“保障钱”和贫困百姓的“保命钱”,专项扶贫资金既不能乱花,也不能拖着不花。而这笔本该用在刀刃上的“特急”扶贫资金为何竟会滞留如此之久?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事情还得从头说起。2017年7月7日,财政部以“特急”件形式印发《关于拨付2017年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革命老区扶贫开发资金的通知》,为甘肃安排专项资金4000万元,用于支持贫困革命老区扶贫开发。
7月11日,甘肃省财政厅办公室收到该通知,并于次日运转至农业二处,时任处长金某批示处内主任科员杨某办理。7月13日,杨某将《通知》传真至甘肃省扶贫办后,便不闻不问。这让事情的后续发展走上了一条让人倍感荒诞的道路。
甘肃省扶贫办收到传真《通知》后,向国务院扶贫办综合司申请对接资金项目,于9月6日下达4000万元资金分配计划,并在当日快递发送省财政厅。然而《通知》的“特急”标注,却并没有在省财政厅获得相应的加急提速办理,“卡壳”问题不断出现——
9月14日,省财政厅农业二处收到省扶贫办资金分配计划。谁知因金某等人作风慵懒、工作责任心不强,这份革命老区百姓翘首以待的“及时雨”却被“束之高阁”,久久无人问津。直到11月16日,时间都已经过去两个多月后,杨某才把资金分配计划提交给了厅财政监督检查局监督二处;
面对这笔“特急”扶贫资金,监督二处依然没当回事,再次耽搁了半个月之久,才于11月30日将审签完的资金分配计划提交至厅办公室;
12月1日,这份“命途多舛”的资金分配计划经厅办公室审核后被提交于分管副厅长杨某某审签。直至5日,杨某某才签发文件,时间又过去了5天;
最终,12月6日,甘肃省财政厅这才印发《关于下达2017年中央彩票公益金支持革命老区扶贫开发资金预算指标的通知》。
一次次的耽搁、一次次的梗阻,导致这份中央紧急下拨的专项扶贫资金,在省级财政账上“沉睡”了整整146天,让“特急”彻底沦为了“空头支票”。
“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一边是“特急”扶贫资金“睡大觉”滞留了近五个月,一边是革命老区急等着“雪中送炭”的扶贫开发资金久久都不能到位,这对打好脱贫攻坚战这一甘肃省的首要政治任务和“一号工程”,无疑造成了负面影响。
甘肃漳县将扶贫车间纳入脱贫攻坚规划。图为漳县金钟镇扶贫车间工作现场。穆常荣/摄
在脱贫攻坚倒计时的关键节点,面对异常艰巨的任务和非常紧迫的时间,必须坚决担当作为。2018年4月,国务院向甘肃省委省政府反馈2017年度扶贫开发工作成效综合考评结果并指出所存在问题时,“省财政厅未在规定时限内拨付全部中央财政专项扶贫款问题”赫然在列。同月底,甘肃省纪委监委成立专项调查组展开调查核实问责。经查认为,对于“特急”件,省财政厅仍按常规性工作部署落实,也没有建立相应的机制跟踪督办,只是按照一般性程序办理,超前谋划、主动作为不够,协调督促作用发挥欠缺,工作责任心不强,履职不力。
依据有关规定,2018年5月25日,经甘肃省委常委会会议研究决定,省财政厅党组被责令向省委作出书面检查,金某受到诫勉谈话处理并被免职,杨某某被免职并调离省财政厅,其他相关责任人也受到相应处理。同年11月底,中央纪委对此问题进行了公开曝光。
针对暴露出来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甘肃省委在全省各级机关部署开展“转变作风改善发展环境建设年”活动,全省纪检监察机关积极参与,查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1183起,处理2309人。
今年1月19日,甘肃省纪委十三届三次全会提出,将开展专项行动,重点查纠在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上存在的“不落实”“乱落实”“假落实”“少落实”“慢落实”“机械落实”“应付式落实”以及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等问题。
(本文刊载于2019年第6期《中国纪检监察》,作者:甘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