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征信的高利贷,逃废债的年轻人,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田心的银行卡已经被冻结三个月了。
由于这个工行卡是她的工资卡,一开始她还想办法要解除冻结。但对方解冻的条件是她需要全额将合同的款还上。她觉得熬到这时候了,怎么都不能认这个命,服了这软。于是她拒绝了。
每天,她都会收到催收发来的短信,言必称其为“老赖”。一开始,她还觉得想要辩解,但后来她看开了,也就没所谓了。
“他们喊我老赖,我还喊他们高利贷呢。我们只要在贴吧上质疑一下他们利率本来就不合法,一群人就蜂拥而上骂我们老赖了。但我还清本金,还还请了24%的利息,剩下的不合法我不还,还是被喊作老赖,还被冻结了银行卡。我要去法院告他们,可是网贷平台都倒了,还怎么告。所以问题到底在哪个环节?”
不管田心如何去讲道理,她已经在网贷机构抄送给央行的逃废债名单里。等待她的,或者是整个财务资金账户的冻结。
自去P2P行业出现爆雷潮后,大量网络现金贷平台一夜之间崩塌。由于借钱的平台爆雷了,曾在这些平台借贷的人,开始了对这些债务以各种方式进行脱逃。
这些人在网上以“反催收同盟”等形式,集合于各类QQ群与微信群。他们不断交流如何应对催收的经验,比如某些催收人员电话告知马上要上门的时候,有经验的群友会告知他们不用担心,“这年头警察查这么严,你给他十个胆子,‘催狗’也不敢上门。”
在这些群里,欠债者有种天然的正义。他们认为自己借的是不合法的高利贷,也有不少事后才知道到账比合同金额少一大截的。作为“受害者”,他们认为情理中,这些高利贷不应该得到支持,甚至他们会认为自己在跟恶势力作斗争,“放贷的平台倒了,现在都在说要追讨,但之前不合法的高利贷合同,也一样受到支持吗?政府不应该把这些调整到合法范围里吗?”
这些贴吧、QQ或微信群里的,并不只是逃废债者。还有收不回投资款的出借人。P2P平台倒了,出借人收不回款,无从下手干着急,不少自发组织去渗透社交网络。他们认为,催促欠债者还款,可以驱使平台加快回款效率,让自己更快地拿到应得的款项。
在爆雷平台的贴吧,经常会出现“逾期了三个月,我的银行卡被冻结了”、“拖了两个月没还,催收直接找到了居委会”、“借的时候你不知道利息吗?现在才来说利息?”、“本来以为不会上征信的,逾期两个月,还是上了”等主题帖子。这类内容,大多是出借人发上去的。
在很多反催收主题的QQ群和微信群,出借人也潜伏其中,各种言语互怼以后,再被群主踢出来。不过,群中同时潜伏着另外一群人,催收。
催收人员在群里一般不作声,默默拿小本子记着那些欠债不打算还的。如果欠债者提到的是他们催收的平台,催收就会撩一下欠债者,让他发欠了多少数额的截图出来,然后顺着截图记下这个欠债者的流水单号,再从平台后台数据库找到这个人具体是谁,定点进行催收。
当然,也有幸存的平台,但在逃债者和政策洪流之下,他们并不是幸存者。闪银和闪电借款,是网络现金贷覆盖面最大的几大巨头之一,自从2019年初国家大力打击非法放贷后,欠债者们陆续认为这些平台不再受到法律保护,开始了一轮债务逃亡。
不过,逃亡途中,他们发现,这些超出法律红线的高利贷平台,把他们送进了征信系统。一直以来,闪银不少借款项目都直接体现在征信上。直到5月中旬,诸多闪电借款欠债者们发现,他们在央行征信系统里被列为逃废债黑名单。这在欠债者群体中炸开了锅。他们集结起来开始高频的举报与投诉。很快,闪银和闪电借款都被警方立案调查。
在这两年里,网贷行业风起云涌,P2P爆雷、714高炮被团灭、高利息现金贷被打击,但具备介入征信的现金贷平台,常常被认为是合规的,不会被清退的。
这次,它们的金身也被打破了。
入了征信的现金贷巨头被查新一轮的暴风雨来临。
5月14日的上午10点,5辆警车开到了北京市海淀区的领智中心A座楼下。楼上,藏着现金贷领域曾经的头部玩家——掌众。
(图片来自“消金时代”)
掌众最风光的时候,领智中心A座1-9楼都是它的办公场所。现在它只剩下8、9两层。2017年,掌众单月放款高达93亿元,旗下掌控三家独立子公司:掌众金服、掌众财富和掌众科技。曾经也是P2P行业最庞大神秘的集团“先锋系”的成员之一。先锋系的老板张振新去年在伦敦突然死亡,当时各界对张振新是否真的死亡有不同见解。
丧钟越来越近,曾经的风光都散在风里。
当天下午2点,警方从掌众带走了40多人,5辆比面包车还大的警车被挤得满满当当的。
《消金时代》在现场采访确认,被带走调查的人里面也包括掌众的公司财务。也就是说,这个曾经的现金贷巨头,真的出大事了。行业里放出来的消息是,掌众金服被调查可能是因为旗下闪电借款,存在着变相砍头息、暴力催收等问题。
网贷机构被查,基本上都是这些原因。
截至掌众的40多名员工被警方带走时,掌众的王牌产品闪电借款累计注册用户达到3153万。半个月后,一个用户数比闪电借款多5倍,注册用户达到1.7亿的现金贷平台也有相同的遭遇。
5月27日上午,经过半年多的调查之后,约40名警察冲进闪银北京总部办公室,调查了5个多小时后,下午3点警方从闪银总部带走了包括催收在内的十余人。
此前,闪银被称为金融独角兽。
兽角都有延伸到哪里呢?根据闪银的官网介绍,其与超30家资金方合作,注册用户达1.7亿。主要合作机构是信托,包括光大信托、云南国际信托、渤海国际信托、国美金融等。也就是说,来闪银放贷的,主要是各类信托机构。
并且,闪银干的可是脏活。
2019年2月,打击校园贷早已如火如荼,闪银依旧在顶风作案。
新京报在《“21岁女孩陷网贷后自杀”续:闪银将主动联系警方协查》中报道,闪银在确认西安21岁女孩是在校大学生后仍然对其放贷,最后女孩因陷入现金贷逾期、暴力催收漩涡而自杀。目前,警方正在对闪银暴力催收、砍头息、搭售保险进行取证。
无数的投诉和案例都在说明一个事实,闪银和掌众一直都存在高利贷、暴力催收等问题,但此前也一直屹立不倒。
2019年10月,小马在闪银平台上借款3200元,闪银从本金中扣除500元的“新人担保凭证白条”。贷款共分三期,一个月一期,每期偿还本息1131.3元。按照央行官方认定的IRR口径计算,小马贷款综合年化高达148%。
闪银和掌众在聚投诉和黑猫等平台上收到的投诉都名列前茅,各自都有超过10000条的投诉记录。
变相砍头息、高利贷、暴力催收,这些都是现金贷平台的顽疾。人们甚至已经厌倦于述说这些。因为这些平台一直在做着这些事情,强硬、理所当然,并不作更改。
日光之下并无新事,不过这次不一样。
半年来,对这些网贷平台的投诉又多了一项内容——平台将逾期欠债者的名单挂上了征信系统的失信名单里。
高利贷居然能接入征信系统?
是的。闪银和掌众这两个轰然倒台的现金贷平台,除了都是行业举足轻重的巨头,还有一个共同特征——这里的借贷记录都能上征信。
掌众金融也存在通过变相砍头息经营高利贷业务的情况。杨康在闪电借款平台借款时发现,借款1万需购买1800元黑卡才放款。逾期后,平台直接把名单上交到征信系统。
更麻烦的是,杨康一直拨打闪电借款客服电话却没有人工客服处理。因此,尽管杨康已经还款,但因为一直无法通过与平台取得沟通,征信记录无法撤销。
借了现金贷的人最怕上征信,即使是逃废债的“撸口子”族,也会尽量把银行信用卡、花呗等借款优先还了,因为这些平台打一开始就是上征信的,所有人都小心翼翼地呵护着自己的征信不要弄花。
《金角财经》随机打开一个消费投诉平台,发现接连几条投诉都提及掌众旗下的闪电借款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让借贷人上了征信黑名单。可见,被上了黑名单的借款人不在少数。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是隐藏了变相砍头息的高利贷平台,为什么这些平台能够进入征信系统,将欠债者名字挂到征信黑名单上。
为什么高利贷也混进了征信?
网贷平台接入征信系统,还要从2018年的爆雷潮开始说起。
自从2018年爆雷潮以后,各地的监管文件出台,到了2019年,网贷行业加速出清,清退和转型两个关键词贯穿全年。
在这两年,一些借贷者得知平台即将清退,便故意不还贷。逃废债的情况从2018年下半年开始变得严重,连带拉高了银行信用卡的坏债率,这给整个金融系统带来一定风险。
2020年,监管部门确定,网贷行业依然以“退”为主。
清退之前,为了避免此前平台爆雷后产生大量逃废债者的情况,相关部门通过相关文件设了一张网,希望网住那些趁乱逃债的人。
2019年9月,监管部门发布《关于加强P2P网贷领域征信体系建设的通知》(下称《通知》),要求各地的整治小组组织辖内在营的P2P网贷机构接入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运行机构(央行征信系统)、百行征信等征信机构。
“大多数网贷平台都可以接入,只是时间的问题。”网贷天眼研究院负责人李鹏飞表示,“对接百行征信,网贷平台在整体实力,和数据质量方面有要求,如注册资本3000万元,(但一般不作为硬性条件)。”
由于要求并不算高,P2P网贷行业对接征信系统的热潮在《通知》下发后拉开。
P2P平台的退出是历史舞台是不可逆改的洪流,而“在营网贷平台接入征信”则是不可能改变的航道。
2020年1月第二代征信系统改革后,网贷平台接入征信的步伐加快。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0年2月29日,人人贷、恒易融、道口贷、首金网、PP网贷、乾贷网等20家平台已正式接入或者正在对接央行征信系统。这
20家平台待收余额合计2295.05亿,约占P2P网贷行业在营平台待收总额的46.69%。也就是说,当时,网贷行业将近一半的待收总额已经接入征信系统。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5月底,有94家(现存平台的三分之一)网贷机构已接入征信系统。
金角财经发现,《通知》要求“P2P网贷机构应当依法合规归集、报送相关信用信息,并向征信机构提供所撮合网贷交易的利率信息。”,《通知》只是要求报送利率,并没有强制性要求“如果平台进行高利贷行为就不能接入”。
对接入征信的网贷机构进行强制性的利率要求,这个宽松的标准,让不少一直在放高利贷的网贷平台也接入了征信系统。例如一直都存在存在砍头息、阴阳合同问题的麻袋财富,以及上文中超过上万条投诉的闪银和掌众。
即使国家规定了民间借贷超过36%的利率不受法律保护,但这从不妨碍大量非法现金贷平台通过各种名目收取砍头息。
这些年,虽然对现金贷平台和助贷平台的监管趋严,但变相砍头息的问题一直存在,在变相砍头息的包装下,高利贷的生意也一直通过砍头息的“换汤不换药”地持续着。
过去,变相砍头息被包装成各种平台信息服务费、咨询费、测评费等,后来监管对这些名目繁多的变相砍头息进行规范,砍头息又换了一种形式存在,通过会员卡、强制购物、消费分期、担保费等方式进行高利贷放贷。
以拥有1.7亿用户的闪银为例,闪银涉嫌收取的砍头息项目主要为至尊卡、担保费、信息服务费、强制购买商品。
“必须买闪银商场的东西才给下款,”小明告诉《金角财经》,这些所谓的商品,其实是平台收取变相砍头息的方式。为了得到闪银2000元的授信额度,小明花了600块钱买了一个价值几十块的体脂秤。还没算上分期利息逾期罚息等,仅变相砍头息这一项,小明在闪银借2000元的利率已经高达30%,超过国家支持的24%。
网贷机构不仅用五花八门的场景消费掩饰砍头息,由于借贷人的数据都掌握在平台手中,随意删改后台数据,让监管机构难以取得高利贷证据。
闪银被北京警方立案调查后,王寅听说闪银正在悄悄清空后台变相砍头息数据。于是他立即登陆闪银,想找回之前在闪银的商城购物和购买至尊卡的交易记录,才发现后台数据已经被删除。
闪银客服解释称,已经与之前的商城取消合作,所以没有用户交易明细。不少借款人跟王寅一样,发现闪银的商城购物记录、购买至尊卡交易记录以及担保凭证费用等记录莫名其妙地消失了,页面显示系统维护升级中。也就是说,闪银很可能正在销毁变相砍头息的证据。除了商城,闪银的放款通道也疑似关停。
此前,民间借贷从未如此大规模地接入征信。
P2P行业之所以坚持以“退”为主的方向,是因为此前一直尝试的行业合规备案已经失败。备案日期一拖再拖,已经无实现的可能。
P2P发展过程中,衍生出的自融、变相砍头息、714高炮、高利贷、数据爬虫、信息泄露、暴力催收、裸贷等等问题,给整个社会带来极大的冲击。
而逃废债群体的诞生,也是问题之一。
《通知》的初衷,是为了保护了出借人的利益和金融系统的稳定,如今几乎所有在营网贷机构都可以接入征信,这确实能够对于逃废债群体有很大的震慑作用。但同时,这似乎也给现金贷平台开展高利贷业务提供极大的支持。
这畸变的出现,是因为网贷平台拿着“接入征信系统”当做官方背书,更有底气推行变相砍头息、暴力催收等违法行为了。
泛滥的鸡毛令箭
自从这些网贷平台接入征信系统后,不少借贷人的信用清白就“捏蚂蚁”一样被捏在这些高利贷平台手中。
怪异的事也在发生。
最近,不少用户投诉称,掌众盗取用户信息后,伪造合同,强行被放款,然后上了征信黑名单。多名投诉者表示,自己从未向闪电借款申请借钱,但是却被平台强行借款,金额基本都是500元。这笔“借款”发放时,很多人都不知情,更谈不上归还。直到上了征信黑名单,他们才发现被平台强行借款。
按照现在的物价水平,为了500元冒着上征信的风险去借高利贷,这并不符合现实。
这样的操作,细思极恐。类似于某放贷公司往你的账户上打了500块,然后报警说你偷了他们的500元,最后,你被留下犯罪案底。但这一系列过程,完全在你不知情的情况下完成。
这个故事很荒唐吧?可惜这并不是虚构的悬疑故事。背后问题或是“接入征信”的权力被这些平台滥用。所谓拿着鸡毛当令箭,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但征信可不是“鸡毛”,征信被滥用的后果并不轻。
“接入央行征信系统”原本是为了保护出借人的利益,却不慎变成高利贷平台的合规的背书,也变成了催收的“工具”之一。
今年3月,王青(化名)因为周转不开,在及贷(IOS端名称为PP)借款12000元分12期还款,每期还1359.88元,共还款16318.56元,IRR真实年利率计算得出利率高达60.94%。此外,王青还被要求支付1200元的担保费,如此一来利率高达84.02%。同样在上边借款的李成在借款时,则被要求交一笔855元的保险费用,IRR年化利率为60.96%。
与此同时,2020年2月20日,PP正式接入央行征信系统。
王青那笔利率高达84.02%的借款是在平台接入征信之后进行的。
《通知》还指出:征信机构应当建立信息异议处理机制,保护信息主体合法权益。P2P网贷机构应当依法合规归集、报送相关信用信息,并向征信机构提供所撮合网贷交易的利率信息。利率超过《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中有关人民法院支持的借贷利率的,信息主体有权按照《征信业管理条例》向征信机构或P2P网贷机构提出异议,要求更正。
最高人民法院所支持的借贷利率是24%以内,如果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超过年利率36%,超过部分的利息约定无效。
按照《通知》的说法,借贷人可以提出异议。现实中,个人借贷者因为平台超过36%的利率红线而申诉,形同虚设。毕竟,这些借贷者本身就处于一种财务状况极度脆弱的状态,无力承担高昂的诉讼费用,更不可能通过法律途径去起诉平台借贷真实利率过高。
在江西被抓捕的网贷催收们。
当王青和李成因为平台超过36%的利率进行投诉时,PP的客服统一回复表示:“我司严格遵守相关规定,产品年化综合费率在国家允许范围内,您在借款前所有费用或金额,均在页面与合同中有展示,请根据合同约定按时还款。”
36%的利率红线无法严格执行,是因为在现实中这个红线经常处于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状态。消费者认为,平台违反了国家的法律放高利贷,但是网贷机构认为,综合费率在国家允许范围内,借贷者需要按照合同来履约。
借贷者和放款机构之间对“36%”的争论,需要一个第三方机构来监督裁决,征信系统是那个机构吗?似乎不是。
《华夏时报》记者质疑PP的利率是否符合《通知》要求时,PP公关部门相关负责人回复:“利率信息都在国家规定的范围之内,否则央行也不会接入。”
一个完美的太极招式,把锅甩给了征信系统。
在借贷机构的回答中,“央行征信系统的接入”成为了平台的背书,也自然而然成为平台所有行为的背书,包括有争议的高利贷行为。
当记者就相关PP的利率问题咨询央行征信中心时,相关工作人员明确表示:“目前的征信报告上并不包括借贷交易的利率信息。”
也就是说,《通知》上虽然有对平台利率的要求,但这个要求似乎不是一个硬性要求。网贷机构是否存在高利贷的行为,不在央行征信系统的接入要求的范围内,网贷平台的高利贷行为,没有真正受到征信系统的监管。
网贷机构入征信,当初是为了解决恶意逃废债的问题。事实上,并非所有借款人都是恶意逃废债的。逃废债群体的产生,起因是现金贷畸变成714高炮后,普遍的高利贷压垮了他们原本已经很紧绷的资金链。一些还不起钱被迫逾期的人因为无力承担高昂的利息,被高利贷“逼上梁山”,被迫逃废债。
在那些通过变相砍头息放高利贷的网贷平台没有得到彻底整治之前,“接入征信”这个特殊的权限,无意间成为某些高利贷平台做背书。而“上征信”,甚至变成了暴力催收时,威胁借贷人的“工具”之一。
《通知》除了要求在营P2P网贷机构接入征信系统,还要求对已退出经营的P2P网贷机构相关恶意逃废债行为的打击。
也就是说,之前已经爆雷倒闭的平台,那些因此而逃废债的出借人,经过核实后也要列入失信人名单,“搞死平台就不用还钱”的白日梦破碎了。“凭本事借的钱”终究还是要还的。
但是,网贷机构“凭本事”收的砍头息、高利贷,又该找谁讨?“凭本事”暴力催收造成的损失,又该找谁偿还?
征信不会回答这些问题。
(应要求,文中所有人名均为化名)
封面图自:钛媒体《生存在网贷上的悲剧年轻人》
更多资讯,请点击关注金角财经。
•END•
编务日常加微信:xiiz666
商务合作加微信:IFPC
联系入群加微信:J-h
征信负债率过高影响下款?该如何破解?
1、持卡数量过多会影响负债率吗?
答案是会的,一般持卡数量最好不超过5张,玩卡的朋友可能有几十张。
根据规定,银行在审核下卡的时候,会先看申卡人的总授信额度,避免授信额度过高,如果你的卡片教多,会让银行觉得你的财务能力和还款能力不匹配,有逾期风险。建议大家把不常用的卡片销掉,合理控制总授信额度。
2、我平时刷卡喜欢只刷一张卡,要是刷的金额比较大,算负债高吗?
单张信用卡消费太多,的确是算负债的,可以选择分期,比如你上个月刷了十万,那么这张卡的负债就是十万,但是如果申请分期,24期或者36期,分摊到每个月,那么征信报告上就不会显示负债10万,分期把真实的负债额“隐藏”了。
3、还有哪些情况也会影响征信负债率?
有一种情况是你给别人做了“担保”,这也会在征信报告里有体现,申请贷款的时候银行就拿出来参考,如果你担保额度过高,风险就判定过高,申请贷款也不容易下。
另外一种情况是,你每个月要还的欠款超过了月收入的二分之一,这就直接影响了你的负债率。
4、应该如何提高征信的负债率呢?
(1)提前还款:信用卡的负债,其实是最近一个月的应还账单,如果你手头资金还比较充足,建议在出账前把款还了,这样负债就降了。
(2)多元消费:这个真的是万能招式,不管负债多高,都切记要安全用卡,多元消费,只有把卡用好了,保持良好信用,才能降低负债,提高额度。
(3)预留额度:省呗君建议每张信用卡每月都预留至少20%的额度,不要把卡刷太满,不然银行会觉得你很缺钱,有较高的违约风险。
总之,影响你的征信负债率不外乎是信用卡过多,每个月消费额度大,欠的钱较多,就拉高了负债率。而想要降低负债率,可以使用账单分期、提前还款、多元消费、预留额度等。以上就是关于征信负债率过高影响下款、该如何破解的内容,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黄志凌:大银行的“小企业战略”不是权宜之计
正在大众思维中,银行与企业存在“门当户对”的形式逻辑关系,认为“大银行做大客户,小银行做小客户”,小企业的金融需求主要依靠小银行提供金融服务来满足。这一观念的主要依据是银行风险经营与风险选择,其前提是“了解你的客户”。
由于小企业缺乏规范的财务信息,银行选择小企业客户不可能像选择大企业客户那样,“熟人文化”显得十分重要,也就是不依靠财务报表来判断小企业履约能力,而是着重了解企业及企业主信用状况、个人品行、日常行为等。在这方面,小银行特别是社区银行等,由于更靠近小企业,具有天然的优势;而大型银行难以深入了解企业上述情况,或者了解成本太高。这种“门当户对”的推论真的符合逻辑吗?
一、现代市场经济关系的“门当户对”逻辑并不成立
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门当户对”的逻辑并不成立。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经济联系并不遵循“门当户对”原则,大企业从来就离不开小企业,大银行想要做深做透大企业的金融服务,必须同时做好大企业的上下游客户的金融服务。
(一)在现代经济社会,大企业与小企业共同构成经济成长的生态圈
经济越发达,小企业对大企业的支持力度越大,小企业的地位也越重要;经济越成熟,小企业的基础也越稳固。具体体现为:
一是高度专业化、高度社会化,使大企业需要众多小企业协作生产。现代科技革命使生产专业化由产品专业化发展到了工艺专业化。高科技产品的构造十分复杂,所需零部件繁多,仅靠一家企业来独立完成是很困难的,需要多方协作来共同完成。例如一部现代汽车有2万多个零部件,一架波音747客机竟有405万个零部件,这使得任何大企业也难以独立完成产品生产的全过程,这就需要成千上万家大、中、小工厂实行专业化分工协作。因此,生产的产品愈复杂、产量愈高,所需协作的厂家就愈多,小企业作为大企业的协作厂家地位就愈重要。
二是成本、效率决定了大企业离不开小企业,小企业也可以在大企业的生态链里成就自己独特的竞争优势。大企业普遍将其产品的零部件分别外包给众多的小企业完成,为了保证零部件的质量,大企业对小企业提供的零部件制定了严格而苛刻的检验标准,小企业严格按照其标准进行专业化生产。同时,小企业职工工资一般比大企业低得多,使大企业从小企业那里得到了大量成本低廉、质量可靠的零部件,总装后成为具有极强竞争力的产品。对大企业来说,这种分工协作是极为有利的,因为它不需要专门投资新建生产线,只需通过合同承包形式,就可以把中小企业纳入自己的生产体系,扩大生产规模,完成生产过程。随着服务型制造的发展和发达国家大型企业的产业升级,不仅是制造环节,生产性服务环节的外包和跨国转移也渐成趋势。一些大企业不仅能够将数据输入、文件管理等低端服务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甚至还将风险管理、金融分析、研发等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生产服务业务外包出去,催生大量服务业中小企业的发展。
在对大企业提供服务的链条上,小企业也可以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如苹果手机iPh6零件有785个供应商,遍布31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中国以349家居于首位。苹果手机盖板供应商蓝思科技,在创业板创下营收第一、净利润第一、净资产第一等6项记录。一汽丰田在中国的供应商遍布上海等15个省份,四大核心系统(发动机系统、底盘系统、电气系统、车身及内外饰系统)零部件供应商共有103个;经销商更是遍布全国各地,全国超过1000家。上汽大众的供应商多达300家。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在国内外的协作企业有6.2万家,其中职工不到100人的小企业有2万多家,它们提供的零部件占该公司用量的一半。
三是成熟的消费驱动型经济模式是小微企业经济地位的坚实基础。发达经济体的共同特征是消费驱动型经济模式。消费驱动型经济中,以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在GDP中的占比一定要超过第二产业、第一产业之和。从世界主要经济体的经济结构来看,消费对GDP的贡献率长期在50%以上,美国更是达到80%以上。从居民个人消费来看,美国个人部门消费对GDP贡献达到7成。理论观察与实证分析都显示,居民最终消费包括个人服务需求具有“小”“分散”“个性化”的特点,这些需求特点与小企业供给优势天然吻合。也就是说,不仅资本货物生产离不开小企业,居民的最终消费品的制造与流通更是小企业的主要优势,小企业在为居民提供生活服务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二)大企业与小企业的协调发展,是发达国家经济战略的现实选择
分析现代市场经济国家的大企业与小企业的经济结构特点,并不是畸轻畸重的战略偏好,而是有机结合的战略安排。纵观二战以后发达国家经济战略,在经济学界存在这样的共识:一方面,国际竞争与国际地位取决于大企业的数量与质量,尤其是在全球有影响力的跨国大企业的数量;另一方面,国内稳定与经济基础往往取决于小企业的活力,尤其是在为大企业服务中脱颖而出的专业化小企业和深入为居民服务的百年老店数量。二者不可偏废,否则将导致战略畸形,经济增长陷入不可持续。
美国拥有众多全球优势的大型企业,但仍然十分重视小企业的发展。美国的小企业数量超过600万家,占全部企业数量的99%以上,贡献了40%的国民生产总值,雇佣了50%以上的私营劳动力,创造了三分之二的新增就业机会,小企业构成了美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德国是世界经济强国和欧洲经济的火车头。虽然德国有全球知名大企业,如奔驰、宝马和大众汽车、西门子等,但德国经济的核心仍是中小型企业。德国中小企业约有360万家,占全部企业数目的99.7%,公司净产值占到全国总量的近50%,提供79.6%的就业岗位,每年为经济发展创造价值占比51.3%,生产的产品占据德国70%~90%的市场份额,中小企业对于德国经济的贡献功不可没。据统计,德国有1300余家占据其行业内国际市场份额第一的中小企业,是名副其实的“隐形冠军”之国。
日本资源十分缺乏,中小企业技术层次较低、设备落后、效率不高,因此20世纪50年代日本各界的普遍看法是限制甚至取消中小企业。但后来的发展事实表明,中小企业对日本经济高速增长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也使日本政府看到了发展中小企业的必然性和重要性。为此,1963年日本政府颁布《中小企业基本法》,有力推动了中小企业的发展。当前,日本中小企业的数量占到了国内企业总数的9.7%,雇用员工占总就业人数的70%以上,贡献了近50%的经济增长。
英国的经历尤其值得深思。英国在20世纪50年代出台的中小企业淘汰政策,直接导致了大规模的失业和萧条。痛定思痛之后,英国重新重视小微企业发展,尤其注重发挥小微企业在促就业方面的积极作用,扶持小微企业发展已经成为英国政府长期经济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给英国经济重新注入了活力。根据官方数据,2011年英国中小企业数量占国内全部私营企业总数的99.9%,中小企业就业人数占就业总人数的58.8%,中小企业营业额占私营企业总营业额的48.8%。英国经济近年在七国集团中表现突出,失业率降至2008年以来的较低水平,其中小微企业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从银行的实践来看,国际大型银行的“小企业战略”也颠覆了“门当户对”的逻辑
国际大型银行高度重视小企业业务的发展,数据显示,摩根大通、美国银行、花旗银行、富国银行四大行的总资产占美国7000多家银行总资产的45%,其小企业贷款余额占全美银行的37%;西班牙桑坦德银行的小企业贷款占全部贷款的24%,利息收入占比33%,手续费占比41%。
富国银行强大的盈利能力来自于个人和小企业业务。根据彭博(B)数据,自2014年12月31日以来,富国银行以2830亿美元市值位居全球商业银行市值第一位,并连续6年成为美国最赚钱的银行。根据富国银行最新财报显示,富国银行2015财年净利润230亿美元,营业收入861亿美元,同比增长2%,股东权益回报率(资本回报率)达到12.68%,超过花旗、摩根大通等商业银行。剖析富国银行的业务结构,社区银行板块一直是富国银行的战略核心。社区银行主要面向个人和小微企业,由于此类客户的议价能力较低,通过提供完善的产品和服务,不仅吸收大量的低成本存款,而且获得了较高的利息收入,从而拉高了富国银行的净息差,成为富国银行重要的盈利来源。从近几年公司年报可知,社区银行为富国银行贡献的利润均在60%以上。
二、小企业战略的西方顺应与中国背离原因分析
近观眼前,中国银行业小企业金融服务与小企业经济地位并不相称。根据国家工商总局2014年发布的《全国小型微型企业发展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年底,全国各类企业总数为1527.84万户。其中,小型微型企业1169.87万户,占到企业总数的76.57%。将4436.29万户个体工商户纳入统计后,小型微型企业所占比重达到94.15%。小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的财政收入、就业、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及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布的2014年数据显示,中小企业创造了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完成了65%的发明专利以及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提供了80%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但数据表明我国小企业在融资方面却并没有得到与其经济地位相匹配的支持。根据银监会公布的数据,截至2015年年末,全国小微企业贷款余额23.46万亿元,在各项贷款中的占比为23.90%。其中,四大国有银行中小企业贷款余额占比仅为10%左右。如果剔除监管部门对银行业发展小企业业务的硬性监管要求,以及企业划型标准不严谨和统计口径带来的数据偏差,上述贷款占比会更低。
深入分析大银行与小企业关系,西方国家普遍顺势顺应而为,而中国普遍存在背离现象。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金融结构的差异
西方发达国家经过长期的探索积累,已经建立并拥有完善的金融体系和发达的金融市场,充分的市场化定价,大企业主要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小企业主要依靠商业银行间接融资,大小企业各行其道,投资银行与商业银行各得其所。而我国金融市场不发达,金融结构还比较单一,企业外源融资主要依靠银行体系。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15年社会融资规模存量统计数据报告》显示,2015年年末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余额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存量的67.1%,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余额只占3.3%。同时,大企业在银行融资具有信用成本低、规模效应大(单位融资成本低)等优势,产生虹吸效应;小企业既无缘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在银行融资又面临信用与成本劣势,加之市场化定价程度较低,融资难就难以避免。
(二)银行技术的差距
西方大型银行业经过长期积累,摸索总结出了相对成熟的行之有效的风险识别和风险定价技术。西方发达国家大型银行业经过长期积累,小企业风险识别技术与能力不断提升,能够更全面、客观、准确地对中小企业进行风险识别和风险定价,使得小企业业务风险可控,收益较高。1989年,富国银行设立小企业银行业务集团,从属于社区银行部分,专门服务于小企业客户。为了开展小微企业贷款,富国银行首先将小微企业进行划分,同时建立了先进的信用评分模型,采用差异化的信贷模式,实现了对小企业客户的分级管理。1994年富国银行推出“企业通”业务,为销售额200万美元以下的客户提供贷款,贷款上限为10万美元。富国银行通过“企业通”改进了放贷模式,贷款可以通过邮件、电话进行申请,施行自动化审批,无需定期审核,也不需要财务报表,取而代之的是先进的信用评分模型,简便快捷的贷款流程,极大地方便了客户,因此获得了大量的业务。富国银行还通过信用评分对贷出的资产持续进行监督的重估,根据企业的信用表现调整每家企业的利率,借此留住了许多优质的客户,优异的风险定价能力,也帮助银行减少了坏账率,为高利率提供了保障。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富国银行现在已经成为美国最大的小微企业贷款提供者,而小微企业业务也为富国银行带来了不菲的利润。
西方银行高度重视大数据分析在小企业贷款过程中的应用。美国银行小企业业务板块设有专业的市场营销管理团队,通过大数据分析、情报搜集,为不同的业务设计针对性的营销战略,为客户经理提供营销工具支持,并进行过程跟踪管理,从而实现扩大市场占有率、提高财务绩效、管理风险、提升员工和客户满意度的工作目标。大数据的广泛应用对美国银行小企业客户营销业务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这种运用大数据的技术细分目标市场,确定目标客户范围,建立目标客户库,开展针对性的、精准化的市场营销工作模式。西班牙桑坦德银行运用大数据分析实现对小企业贷款的自动化审批。根据贷款金额,50万欧元以下业务采用标准化的方法,通过系统大数据分析,依据对行业的风险和企业自身还款能力的评估,自动对借款人进行评分审批,发放信用贷款;50万欧元以上业务采用风险分析师进行人工审批。在桑坦德全部客户中,约有98%的客户走标准化处理的途径,2%的客户走非标准化的途径;在金额上,有48.6%的贷款走标准化途径,51.4%走非标准化途径。由于对产品实施简单化操作,改变了一味依靠专业人员进行销售和审批的模式,可以依托自动化审批系统进行业务销售和审批,效率大幅提升,其存量的潜在客户资源也得到了充分挖掘。
相比之下,我国大型银行缺乏专门针对小企业的风险识别技术。国内银行多数套用大企业评级方法进行中小企业客户评级,风险识别能力有限,也无法用于定价支持,难以简单快速地对小企业进行准确的评估,收益无法覆盖风险,也影响了大银行为小企业融资的积极性。
(三)政府增信的不足
发达经济体小企业融资结构中,政府增信扮演重要角色。政府无偿为小企业提供信用增级,是责任、义务与战略。
美国政府设立了由隶属总统的小企业管理局(SBA)负责政府小企业担保贷款计划的执行,有四种类型:一是一般担保贷款,SBA对75万美元以下的贷款提供75%的担保,对10万美元提供80%的担保;二是为少数民族和妇女创办的小企业贷款担保,SBA可为其贷款的25万美元以下的90%部分提供担保;三是为少量“快速车道”贷款担保,对小企业急需的少数“快速”贷款提供50%的担保;四是对出口及国际贸易企业的贷款担保,参照一般担保贷款的做法执行。
日本政府采用地方担保和政府再担保的双重融资担保模式,为中小企业融资增信。全国共有52个地方信用保证协会。政府为了进一步提高贷款担保能力,设立了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担保的金融机构——中小企业信用保险公库,对担保协会进行再担保。其两级信用担保体系增强了中小企业从银行获得贷款的能力,同时也对资金的运作和中小企业的信用起到了监督作用。
欧盟各国非常重视对中小企业的扶持,给予税收、金融方面的优惠。这主要体现在投融资政策、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培养微型企业家三个方面。一是推出扶持小微企业的投融资政策。主要包括为小微企业提供特定投资领域的补贴,建立小微企业贷款担保以及小微企业信息、通信、技术、投资担保等多种投融资支持。专设融资机构——欧洲投资银行和欧洲投资资金。二是积极为小微企业创造良好的法律和竞争环境。三是加强对小微企业问题的研究,推出增强小微企业家才能的培训项目,帮助解决小微企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与发达经济体相比,我国政府增信数量有限,中国银行业对于小企业融资存在抵押化甚至典当化倾向。由于缺乏政府增信,商业化担保成为小企业增信的主要形式。商业化担保一般会要求借款提供反担保,并需缴纳不菲的保证费用。据调查,小企业融资成本中,担保费用占大头,平均为贷款金额的3.3%,最高达到5%,且有进一步提高的趋势。商业化担保既增加了小企业的融资难度,又抬高了小企业的融资成本。
(四)信用文化的缺失
西方银行评价小企业信用水平除评估偿债能力外,更关注的是履约意愿,重视企业主个人的诚信评级。在美国,有成熟的市场化运作的各类信用报告机构,负责个人信用记录收集、整合、评级等业务,并有偿向银行、保险公司等提供个人信用报告。我国银行业评价小企业信用水平比较看重偿债能力,不太重视履约意愿的评估,现实中借款人“跑路”屡见不鲜,在某些地区甚至是一种现象,银行信用风险的压力较大。实际观察发现,小企业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尤其是在经济下行、结构调整的环境下,小企业的偿债能力随时有可能发生变化,难以准确地评估,履约意愿变得尤为重要。
(五)企业信用积累意识有待建立
由于有了良好的信用文化和信用机制,不仅企业往往十分重视信用积累,企业主也十分重视自己的信用评分积累,为了在一家银行积累良好的信用,往往会坚守“从一而终”“始终认账”“世代还债”的信用理念,“跑路”行为极其罕见,因而银行信用风险的压力相对较小。我国小企业主大都缺乏信用积累意识,一些企业为了减少财务成本、增加收益而不断变换开户银行,以至于透支信用积累或损毁信用。有些商业银行在市场拓展中盲目竞争,也是不计信用、忽视信用积累的基本要求。由于缺乏数据积累而无法培养自己的客户识别能力,徒增信用风险。
三、对于我国大型银行实施“小企业战略”的期待
基于中国经济与金融市场发展趋势分析,我国大银行有必要前瞻性地构建“小企业战略”。一是目前中国经济正处于深度转型时期,根据国际先例,中国经济转型成功之后,小企业的经济地位将更加重要、更加稳固,大银行服务小企业顺应中国经济发展潮流。二是随着中国金融市场加速发展,金融结构正在快速发生变化,企业融资渠道日渐丰富,大型企业的融资模式正由传统的间接融资向直接融资转变,即便是通过银行间接融资的大企业,定价地位越来越强势,而小企业不仅离不开银行,贷款利率相对较高,双向迫使银行转型服务小企业。三是中国银行业通过多年的探索,初步建立了适合我国银行业发展的风险管理体系,风险技术日益成熟,银行通过风险识别与风险定价提升小企业贷款的盈利能力不再是难以破解的难题。作为银行经济学家,我对于大型银行的“小企业战略”有以下期待:
一是大型银行的“小企业战略”令人期待。从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角度来看,小企业将会是市场经济越来越重要的组成部分,小企业业务必将是大型银行不可或缺的重要业务之一;从国际大型银行的发展经验来看,忽视小企业业务的大型银行,国际竞争力就会受到极大的削弱。因此,在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互联网+、多层次资本市场逐渐完善的大背景下,大型银行谁先确定“小企业战略”,谁将在未来的转型过程中处于主动地位。实际上,越来越多的大银行建立了国家政策、监管要求和发展目标协同内化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体系,把小微企业金融作为战略转型的重点,如建设银行《转型发展规划》提出“大力发展小微企业和涉农金融业务”,工商银行明确了小微金融“六专”(专题规划、专项机制、专属产品、专门制度、专享系统、专业分工)发展思路。随着大银行“小企业战略”的推进和落实,大银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主力军的地位将会更加突出。
二是对银企之间的诚信(守信与授信)互动充满了期待。诚信是建立市场经济秩序的基石,是银行判断、选择客户时的关键指标。只有诚实守信的企业,银行才可以放心为其发放无抵押无担保的信用贷款,如果社会上经常出现企业违约跑路、自毁信用的现象,就会极大地挫伤银行为企业发放信用贷款的积极性。银行和企业之间诚信互动,是未来大型银行确定“小企业战略”的重要前提。在诚信体系建设方面,有两个事件值得关注:一是央行批准芝麻信用、腾讯征信等8家机构开展个人征信业务,标志着我国市场化模式的征信体系正式起步,将弥补央行征信系统的不足;二是国家相关部门联手开展打击各种失信赖账和逃废债务行为,2016年1月20日,包括最高法、国家发改委、中国人民银行、全国工商联等44个部委《关于印发对失信被执行人实施联合惩戒的合作备忘录的通知》,被称为史上最严信用惩戒备忘录。按照该备忘录,一旦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大到开公司、做高管,小到坐飞机、高铁以及去夜总会、高尔夫球场消费都会被限制。而且不仅自己和家人遭罪,还会影响所在单位的利益。当一个社会的诚信体系真正建立起来和诚信真正成为一种人人深刻认同并自觉遵守的社会文化的时候,小微企业融资难与融资贵的问题一定会得到极大缓解。
三是对政府、行业协会助信(增信)的举措充满了期待。小企业由于自身天生的弱点,在和大型银行发生金融交易的时候,需要政府、行业协会的增信服务,帮助小企业在银行融资。近年来,国家和地方层面都出台了很多推进普惠金融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及扶持小微企业的政策,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是鼓励设立小微企业信用保证基金或信贷风险补偿基金,建立银、政、担共同参与可持续的合作模式。只有政府和行业协会增信,企业家守信,银行积极拓展自己的信用风险评估技术,我国的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也才能帮助政府实现服务小微企业、支持区域实体经济的政策目标。
四是对银行与大数据、征信部门携手做好技术攻关充满着期待。依靠大数据技术提高银行的风险识别、风险监测能力,提升银行的工作效率,是未来银行的发展趋势,这些技术仅靠传统银行是难以实现的。目前,各家商业银行纷纷成立了数据管理部门,通过与央行、工商、税务、海关等部门的合作,通过对小企业日常交易数据和结算信息的积累,小企业业务经营管理能力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中国银行业针对小企业的大数据分析技术在未来几年会有一个突破。
根据多年从业经验与在“圈子”外部观察,我认为银行还必须从四个方面加强自身经营技术创新:
第一、积极探索新的风险评估技术,提升风险评估效率和能力。银行要根据小企业客户的特征建立新的评价模型,围绕小企业履约能力、信用状况及交易信息等数据信息进行客户评价,改变原来过度依赖小企业财务报表的状况,提高对小企业客户评价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通过技术手段提升小企业业务的风险评估能力。目前,已有一些大型银行在这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如建设银行已建立小企业“评分卡”业务评价模型,以评分工具为核心,采用批量化的客户群筛选、模式化审批以及非现场风险预警监测为主的贷后管理,大幅度提高了业务流程效率。
第二、积极探索大数据技术,应用大数据技术发展小企业业务。银行加强大数据技术的研发,建立数据分析模型,开展小企业客户细分与精准营销。针对存量小企业结算客户,通过非结构化数据处理和相关性关系建模,从数据仓库的海量数据项中提取对无贷户转化为有贷户过程中最敏感的关键变量,建立小企业授信目标客户筛选模型。按照模型预测的客户营销响应概率由高到低排名,生成营销客户名单,下发给分支机构,由客户经理进行针对性的主动营销,实现小企业批量化、精准化营销服务。
第三、从核心企业入手,依托供应链金融服务小企业。小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多紧密依附于核心企业,小企业作为核心企业的上游供应商或下游经销商,在整个供应链中形成大量真实、可靠的交易记录。因此,银行可以充分发挥与大型核心企业的合作优势,充分挖掘小企业与大型核心企业的交易订单数据,包括商品的运输、仓储、流通、加工等信息,商业信息和交易条件情况,应收/应付账款信息,订购单、存货记录、确认函、发票等信息,运用大数据技术,为核心企业供应链上下游的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供应链金融模式,完全基于企业的交易活动,通过大量真实可靠的交易记录,有效识别交易背景的真实性、交易的连续性、交易对手的履约能力,并通过信贷业务的封闭运作和贷款的自偿性,保证贷款资金安全。
第四、积极探索平台增信服务小企业融资模式。为缓解小企业客户因抵质押物不足而带来的融资难问题,银行可主动对接地方政府,探索与地方政府共同搭建增信平台,为小企业融资提供增信服务。目前,建设银行已推出“助保贷”“助融贷”等平台增信业务,由建设银行与地方政府(工业园区、核心企业)及政府背景担保公司共同搭建增信平台,采用“部分抵押/担保+信用”组合信贷结构,有效降低了准入门槛、减轻了企业财务负担。截至2015年年末,建行系统与各级政府签订“助保贷”合作协议1270个;风险补偿金到位的助保金平台1152个,政府风险补偿金111.94亿元;贷款客户8450户,贷款余额362.62亿元。(作者系中国建设银行首席经济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