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营消费贷停摆?股权出售?消费金融明星捷信迷雾
捷信消费金融多个网上渠道显示“捷信相关消费贷款产品上架审核中”,还有产品或服务显示为下架或相关页面不能访问。不过,对于暂停消费贷的说法,该公司予以否认
《投资时报》研究员田文会
中国内地唯一的外商独资消费金融公司捷信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下称捷信消费金融)在成立11年后,股权方面或有发生变化的可能。
有报道称,捷信消费金融近期正寻求股权出售,有望引入中资新股东。
《投资时报》就此事询问捷信消费金融,该公司未直接回应,不过表示,“正如您所料,捷信定期审视推动未来增长的机会,这是我们自进入中国市场以来一直采取的做法。”
此前有报道称,捷信消费金融方面表示,该公司长期深耕中国市场,未来也不会改变。作为这一战略目标的一部分,公司希望通过寻找实力雄厚的股权合作伙伴,进一步加强其在市场上的行业地位,以整合其在中国市场的业务,并使运营更加本土化。
公开信息显示,捷信消费金融全资股东为捷信集团(HCiN.V.)。捷信集团最早成立于捷克,最终控股公司为派富集团有限公司(PPFGN.V.)。派富集团是中东欧地区规模最大的投资和金融集团之一。
在行业粗放式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和监管加强后,消费金融行业竞争进入新阶段。捷信消费金融作为中国持牌消金公司曾经的龙头,分别在2019年和2020年将净利润额度和资产规模榜首位置让给招联消费金融。2020年末,捷信消费金融总资产同比下降37.62%,当年净利润也同比降88.07%。也正是2020年,捷信消费金融开始敏捷及数字化转型,以有效实施该公司“2023战略”。
捷信消费金融尚未公布2021年全年业绩。不过2021年前5月,该公司盈利超2020全年。
《投资时报》研究员注意到,捷信消费金融最近多个网上渠道显示“捷信相关消费贷款产品上架审核中”。有报道称捷信消费金融或暂停自营消费贷。捷信消费金融则对《投资时报》称,该公司的消费贷款业务并没有暂停,相关产品的申请入口仅面向符合该公司风控策略的客户开放。
由于疫情在全球持续不断,众多行业受到影响,提供金融服务的消费金融行业也自然会承受相应压力。对于消费金融机构来说,也需寻求应对之策。
引入新股东?
由于捷信消费金融是中国内地唯一的外商独资消费金融公司,而且曾经是持牌消金公司龙头,因此有关该公司股权方面的消息备受行业关注。
近日有报道显示,捷信消费金融正在寻求股权出售,正与一家上市金融科技公司接触中,有望引入中资新股东。而且,捷信消费金融在2021年便有过出售股权的计划,但最终未能成行,当前是在向新意向买家继续推进这一事宜。
捷信消费金融2020年报显示,该公司母公司为捷信集团(HCiN.V.),最终控股公司为派富集团有限公司(PPFGN.V.)。
捷信集团2019年曾在香港交易所申请上市,不过后来称,由于市场情况所致,决定不再推进在香港联合交易所的上市进程。
捷信消费金融2022年4月发布的文章显示,捷信集团总资产规模已达185亿欧元。
据捷信消费金融旗下微信公号“捷信头条”2021年4月发布的文章,捷信集团CEO杨-帕斯卡尔·狄伟尔萨特(J-PDvi)表示,疫情对捷信集团的影响主要还是体现在2020年的上半年,“但是去年三季度和四季度集团是盈利的,我们现在已经关账了,所以从一季度情况来看集团层面还是盈利的。在疫情当中,集团显示出来在财务表现上的韧性。”
“捷信头条”今年2月16日发表的题为《捷信集团庆祝成立25周年》的文章显示,捷信集团于1997年在捷克成立,现已发展成为全球消费金融巨头。自成立以来,捷信集团已为全球9个国家超1.4亿客户提供服务,覆盖4个大区:中东欧、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中国、南亚和东南亚。
《投资时报》研究员注意到,在“捷信头条”2021年6月发布的一篇文章中,捷信消费金融总经理翁德雷·弗里德里奇(OjFh)表示,该公司2021年1-5月盈利已超2020全年,而且资本渗透率、不良贷款等指标均十分良好。同时,不仅总体成本大幅削减,成本结构也在不断优化。
不过,对于《投资时报》关于捷信消费金融2021年全年业绩增长的询问,该公司未直接回应,只是表示,捷信的2023战略是一个业务转型过程,专注于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继续为客户提供服务。疫情导致2020的金融增长放缓,但在2021反弹,这使得捷信消费金融成为规模较小但表现更好的公司。
该公司称,虽然疫情给全行业的业绩增长带来了一定影响,但该公司在聚焦“消费金融”主营业务不变的基础上,不断优化调整自身商业模式、提升数字化水平,提升运营效率,该公司的业务依然显示出了韧性和灵活性。
据捷信消费金融2020年财报,当年末该公司总资产为652.07亿元,同比下降37.62%,当年净利润为1.36亿元,同比降88.07%。
《投资时报》研究员注意到,捷信消费金融2021年先后与两大互联网巨头合作。
据“捷信头条”文章信息,2021年,捷信消费金融与阿里巴巴集团旗下阿里云计算有限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拓展数字金融业务。捷信消费金融还与腾讯云计算(北京)有限责任公司就业务云平台建设项目达成深度合作。
自营消费贷暂停?
业务方面,也有不利于捷信消费金融的信息传出。
有报道称,捷信消费金融旗下自营贷款产品疑似停摆,相关页面均无法查看。
《投资时报》研究员注意到,“捷信金融”APP“捷享生活”页面显示,“捷信相关消费贷款产品上架审核中敬请期待”。在“捷信金融”小程序中点开“借钱”,打开的页面也显示有同样的表述。
还有报道称,早在2021年4月,捷信消费金融暂停自营消费贷业务、主营助贷的相关消息已有传出。
《投资时报》研究员还发现,捷信消费金融官网显示,灵活保障服务包“已下线”。同时,“乐易购”申请页面无法访问。
此外,有报道称,作为捷信消费金融转型线上化重要成果的分期商城业务,在2021年底下线。《投资时报》研究员在捷信消费金融官网打开“分期商城”页面,扫描捷信线上分期商城APP二维码,显示跳转的网址“暂无备案信息”。
对于自营消费贷业务暂停的说法,捷信消费金融对《投资时报》表示,上述结论与事实不符。该公司的消费贷款业务仍在进行中,没有暂停。出于优化客户体验的考虑,消费贷款产品的申请入口,仅面向符合该公司风控策略的客户开放。
对于灵活保障服务包下线,捷信消费金融称,为了更好地满足不断变化的客户需求,目前该公司正在优化升级该可选服务,并且已经试点将服务包中的部分权益免费提供给优质客户。至于“乐易购”,该公司称,“乐易购”产品主要为线下用户提供商品分期服务,用户可在覆盖29个省份300余个城市的捷信合作门店正常申请该产品。
关于分期商城,捷信消费金融表示,目前该公司在线上商城领域引入了其他合作伙伴来更好地满足顾客需求。用户可以在捷信金融A的折扣商城中以优惠价格购买商品。关于二维码跳转网址,实为该公司“深度链接”供应商提供的网址,已将该问题进行反馈,供应商正在修复中。
捷信消费金融强调,该公司并未暂停,也不打算暂停作为其主营业务的消费贷款。过去十多年来,捷信消费金融见证了中国消费金融行业的发展,并做出了应有贡献,这有利于促进政府所倡导的共同富裕和乡村振兴的实现。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数字时代,捷信消费金融不断调整其商业模式,以更好适应这一数字化过程,在整个消费金融服务过程中为客户提供全自动自助服务平台,包括获得授信和可负担得起的消费贷款。
据了解,捷信消费金融在中国于2020年初开始敏捷及数字化转型,以有效实施该公司“2023战略”。该战略的目标是以客户为中心,通过完善全渠道网络、大力发展自动化和数字技术等措施帮助公司持续提升运营效率,为客户带来更优质的服务体验。
不过,《投资时报》研究员注意到,在黑猫投诉平台上,对捷信消费金融的投诉仍然较多。截至4月24日,对该公司的投诉量累计为66093,近30天的投诉量为1155,投诉涉及的内容包括暴力催收、高利息等。
捷信金融APP页面显示“捷信相关消费贷款产品上架审核中”
资料来源:捷信金融APP
捷信消费金融信用资质遭下调,捷信称已发行的金融债券没有信用风险
曾经位列消费金融行业第一的捷信消费金融,近日因种种问题被联合资信评估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联合资信”)列入信用评级观察名单。
5月8日,联合资信发布公告称,将捷信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下称“捷信消费金融”)主体及“19捷信消费金融债01”列入信用评级观察名单。
值得关注的是,这是首家消费金融公司被列入信用评级观察名单。
联合资信指出,捷信消费金融2020年经营业绩表现暴露出其业务处在转型期,受业务策略和外部环境双重影响存在业务规模收缩趋势较明显、高管稳定性呈现一定波动、资产质量下行压力较大、盈利水平承压、未来经营发展趋势尚不明朗等问题,以上因素可能会对公司未来业务发展、风险管理、盈利能力、流动性与融资环境等方面产生影响。同时,母公司捷信集团大幅亏损及实际控制人离世等或将一定程度上影响母公司对捷信消费金融的支持力度。
业绩大幅下滑痛失行业第一“宝座”从2020年的各项指标来看,捷信消费金融都已失去行业第一的位置。
近日发布的捷信消费金融ABS产品评级报告披露,2020年,捷信消费金融实现营收112.38亿元,同比下滑34.08%;受较大规模的资产减值损失计提影响,当年实现净利润1.36亿元,较2019年同期净利润11.40亿元,同比减少88.07%,盈利能力大幅下降。截至2020年末,捷信消费金融资产规模652.07亿元,同比减少37.62%,其中贷款净额576.32亿元;负债规模537.61亿元,均较上年末明显收缩。
与之对应的是,2020年招联消费金融分别以128.16亿元营收、16.68亿元净利润、1083.11亿元总资产位列各消费金融公司第一,也是目前行业内唯一资产规模超千亿的消费金融公司。
而捷信消费金融在净利润方面已跌出前五行列,甚至低于资产规模刚过百亿的长银五八消费金融。经21财经统计,国内净利润排名前十的消费金融公司相关指标情况如下。
(数据来源:wi,21财经整理)
值得一提的是,捷信消费金融近期更换会计师事务所,被外界质疑其财务数据的问题。2021年2月1日,捷信消费金融决定聘请中审华会计师事务所作为公司2020年度外部审计机构,而此前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已连续在2018年、2019年两年担任捷信消费金融的审计机构。
中审华会计师事务所曾多次因审计的上市公司违规遭到警示,涉及ST天成、盛运环保、ST白茶等等。
与捷信消费金融业绩大幅下滑相一致的是,其母公司捷信集团(HOMECREDITN.V.)在2020年录得大幅亏损。
相关数据显示,捷信集团在2020年实现营业收入31.99亿欧元,同比下降24.71%;净亏损5.84亿欧元。集团产生较大规模亏损主要系疫情影响下捷信集团全球主要经营区域信贷需求显著下滑,信贷业务规模明显收缩所致。同时,根据2021年3月29日捷信集团的公告,捷信集团实控人彼得·凯尔纳在空难中离世,联合资信认为这对捷信集团的经营决策或产生一定影响。
此外,2020年以来,捷信消费金融多名高管成员产生变动。
原首席风险官LiH于2020年6月离任;原公司总经理RWj于2020年10月1日离任,后调整至捷信俄罗斯任职CFO;OjFh自2021年2月8日起不再担任董事长职务,现任捷信消费金融总经理;原首席财务官王涛于2021年2月28日离任。
逾期贷款占比创新高,不良率在行业前列财务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末,捷信消费金融不良贷款率为2.8%,较2019年末的3.6%已有所下降。
但与其他消费金融公司横向比较来看,目前捷信消费金融的不良率仅次于马上消费金融,马上消金截至2020年9月末的不良贷款率为3.07%,为目前行业已披露消费金融公司中不良率最高。
不过到2020年末,捷信消费金融的逾期贷款占比达到21.87%,2017年到2019年,捷信消费金融逾期贷款占比分别为16%、21%、16%,信贷资产质量下行和拨备计提压力有所加大,联合资信认为,受信贷规模大幅收缩的影响,公司营业收入明显下滑。
捷信消费金融方面称,2021年一季度公司盈利已迅速回升,已发行的金融债券没有信用风险。
依赖线下模式遇转型阵痛作为全球消费金融巨头捷信集团的孙公司,捷信消费金融在2010年成立,为中国首批四家消费金融公司之一,一度也是中国资产规模和权益规模最大的消费金融公司。
2019年,捷信消费金融成为行业内首家总资产破千亿的公司,贷款规模一度超过970亿元,录得营业收入170.38亿元,净利润11.4亿元,是当之无愧的消费金融行业老大。
在业务规模扩张的同时,捷信消金也是消费金融公司中融资额最高的公司。
Wi数据显示,捷信消费金融从2016年10月开始发行第一期个人消费贷款资产支持证券,截至2021年5月10日,6年内已合计发行19期ABS涉发行金额465.88亿元,此外,2018年、2019年捷信消费金融分别发行两期金融债券涉及发行金额35亿元。
按此计算,6年以来捷信消费金融通过债券市场融资已超过500亿元,为消金行业之最。相关明细如下。
(数据来源:wi,21财经整理)
捷信消费金融对融资的需求主要来自于其对线下模式的依赖,以及资产规模的扩大。
在2016年发行第一期个人消费贷ABS时,捷信消费金融透露,商品贷是其在中国市场合作开展的主要业务。主要是指在线下店内商品分期付款产品,即客户在捷信消费金融的合作线下商店中挑选耐用消费品,然后以分期付款的方式买单。彼时,捷信消费金融的合作门店包括苏宁、国美、迪信通等大型连锁企业。
然而,好景不长,2016年开始,大量现金贷、网络小贷公司开始挤占消费金融市场,但捷信消费金融依然没有停止线下扩张的脚步。
据21财经统计,截至2018年9月末,捷信消费金融在中国设置的线下POS贷款点达到巅峰,超过25万个,但此后逐渐减少,到2020年末,捷信消费金融线下的POS贷款点已减少至14万个,员工人数也从2017年末最多8万人缩减到2020年3月末的3.1万人。
目前捷信消费金融的主要产品已转变为线上消费贷款自主支付消费贷,线下主要开展医美、教育场景下的商品贷业务。
此前有消息称捷信消费金融已关停线下办单,转做助贷业务,捷信消费金融称此系谣传,目前仍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
陷入劳动合同纠纷,线下销售违法办理校园贷由于集中裁员转型,捷信消费金融涉及的劳动合同纠纷达到上百起,其中暴露出捷信消费金融在销售人员管理方面的乱象。
就在今年4月29日,淮安市清江浦区法院发布5起劳动人事争议类典型案例,其中包括捷信消费金融与原淮安地区高级区域销售经理鲍某的劳动合同纠纷。
相关裁判文书显示,2019年9月至2020年1月期间,鲍某负责的淮安地区销售人员以“刷单”名义违规为60余名在校学生虚构办理贷款,涉及贷款本金57万余元,最后经过公安部门调解取得客户谅解,淮安市公安局经济技术开发区徐杨派出所出具建议书,希望消除受害者征信的不良影响。
在员工违规后,捷信消费金融在2020年1月至3月,严重警告鲍某下属二人,并扣除30%奖金。直到2020年7月,方以鲍某严重违反公司规章制度为由,与其解除劳动合同关系。
捷信方面对此表示,裁判文书中提及的案件系第三方中介欺诈,非公司销售人员,公司遵照相关法律法规处员工离职事项。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捷信消费金融欲谋本土化!正寻求股权出售,否认自营贷款产品停摆
老牌外资消费金融机构捷信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捷信消费金融”)有望迎变局。4月13日,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近期有消息称捷信消费金融正寻求股权出售,有望引入中资新股东。这家外商独资的消费金融公司在种种考验之下,也开始谋求新出路。
同时,北京商报记者实测发现,捷信消费金融多个线上渠道内均无法使用其自营贷款业务。转向为其他贷款、电商平台提供导流服务。对于相关情况,捷信消费金融方面回应北京商报记者称,股权出售是深耕中国市场的一部分,使运营更加本土化,并否认自营贷款产品停摆。
捷信消费金融谋求股权变更
捷信消费金融股权或将生变。近期,有消息称,捷信消费金融正在寻求股权出售,正与一家上市金融科技公司接触中。另有知情人士向北京商报记者透露,捷信消费金融在2021年便有过出售股权的计划,但最终未能成行,当前是在向新意向买家继续推进这一事宜。
公开信息显示,捷信消费金融成立于2010年11月,注册资本70亿元,是国内批准设立的首批四家试点消费金融公司之一,也是国内目前唯一一家外商独资消费金融公司,其股东为国际消费金融服务提供商捷信集团。
近年来,受到“一切金融活动持牌经营”的监管要求影响,不少金融科技平台将金融牌照作为重要布局,入股民营银行、消费金融等情况时有出现。而消费金融作为一张高含金量牌照,也成为相关金融科技机构追逐的对象。
从近年来消费金融机构股权构成情况来看,有实力的互联网企业多采用自发成立消费金融机构的方式获得牌照,还有机构则选择以增资、收购等方式入股消费金融机构,持股比例不一。而以这类方式引入新股东的消费金融公司多为腰部机构。在头部消费金融机构中,鲜少有主动对外出售股权的情况。
捷信消费金融这一情况也让业内人士唏嘘不已。一名捷信消费金融前员工告诉北京商报记者,公司在2017年、2018年间员工人数接近10万人,到后来团队急剧缩减,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楼塌了。
对于股权转让这一消息,北京商报记者也向捷信消费金融方面进行了求证,捷信消费金融方面回应称,公司长期深耕中国市场,未来也不会改变。作为这一战略目标的一部分,公司希望通过寻找实力雄厚的股权合作伙伴,进一步加强其在市场上的行业地位,以整合其在中国市场的业务,并使运营更加本土化。
在易观分析金融行业高级分析师苏筱芮看来,捷信消费金融在经历了此前业绩下滑、裁员、转型等一系列变动后,引入新股东的优质资源来激发其传统业务活力,推测其将引入具备数字化优势的股东资源,这样能帮助其加速数字化转型布局,进而提升风控与获客水平,对捷信消费金融品牌知名度的提升亦存在正向作用。
苏筱芮指出,消费金融牌照的转让涉及多方面,股东方对于消费金融公司的口碑、盈利能力等方面多有考量。捷信消费金融作为一家纯外资机构,在当前的市场竞争环境以及监管环境下,也需要多方磨合。
自营贷款产品实测无法使用
而正在等待新股东的捷信消费金融,在自营业务方面似乎也遇到了阻碍,陷入停滞状态。4月13日,北京商报记者在捷信消费金融多个线上渠道内看到,捷信消费金融旗下自营贷款产品疑似停摆,相关页面均无法查看,只剩下导流助贷、广告业务等还在进行中。
不同于其他金融机构获取贷款额度,需要输入身份证号、收入信息等,北京商报记者在捷信消费金融A内,仅通过手机号完成账号注册后,点击“查看额度”,页面便提示“捷信暂无适合您的产品”。同时页面推荐了多款其他金融机构、助贷机构提供的贷款产品,进一步点击后,页面将引导用户下载、跳转至其他平台进行贷款操作。
在捷信消费金融小程序中,点击查看额度并输入身份证号进行验证后,页面会提示称“目前小程序暂未向新用户开放注册”。随后,北京商报记者邀请多名新用户进行测试,也均出现了同样情况。
另一方面,与其他消费金融机构力推自家产品、介绍营销拉新活动有所不同,除了为贷款平台导流外,捷信消费金融A、公众号内,还出现了大量为其他电商平台、信用报告查询平台等做推广的相关内容。
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早在2021年4月,捷信消费金融暂停自营消费贷业务、主营助贷的相关消息已有传出。作为公司转型线上化重要成果分期商城业务,也在2021年底草草下线。
时隔一年,捷信消费金融主营业务为何依旧处于停摆状态?对此,捷信消费金融方面回应称,捷信消费金融尚未暂停、也不打算暂停作为公司主营业务的消费贷款,公司将不断调整商业模式,以更好适应数字化过程。但对于为何无法使用相关产品、不向新用户开放等问题,捷信消费金融未作出正面回应。
在导流业务方面,捷信消费金融则提到,该项业务并非公司主要业务,将根据用户需求引入不同领域的合作伙伴,优化产品与服务。
零壹研究院院长于百程指出,在引入新股东确立新的业务战略之前,捷信采取暂停部分自营业务,开展导流业务的方式来进行过渡。这一方面是维持其平台用户的活跃性,另一方面导流业务成本低,通过导流获取收入维持公司的正常运转。后续捷信如引入生态型或线上经营能力强的股东,对于其业务转型将有明显裨益。
“2020年被业内看作是消费金融行业的‘分水岭’,消费金融公司运营也从此前的跑马圈地转换到精耕细作。停摆主营业务对于持牌金融机构来说并不常见,开展导流、助贷等业务并非长久之计,也无法最大程度发挥其牌照价值。”苏筱芮表示。
“2023战略”成效待考验
作为原银监会首批四家消费金融试点企业之一,自2010年开业以来,捷信消费金融此前长期处于行业“老大哥”的位置。“老大哥”为何沦落到主动出售股权这一步?其背后也与捷信消费金融近年来业绩表现密切相关。
根据捷信消费金融此前对外披露的信息,2018年捷信消费金融以净利润13.96亿元“领跑”消费金融行业。2019年虽然净利润11.4亿元小幅下滑,但其总资产一举突破千亿元,达1045.36亿元,成为业内首家千亿级消费金融机构。同年,捷信消费金融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
但这一情况在2020年急转直下,主攻线下的捷信消费金融在疫情中遭受冲击,重资产模式“失速”,大举转型之下业绩遭遇重挫。公司营收、净利双双大幅下降,净利润1.36亿元;总资产滑落至652.07亿元。上市计划也就此搁浅。
转型、大规模裁员、自营业务停摆……捷信消费金融陷入风波中。同时,因为利率、催收等问题,捷信消费金融遭到用户大量投诉。
而随着各家消费金融机构2021年业绩表现大幅回暖,捷信消费金融业绩也备受关注。对于2021年运营情况和下一步业务规划、转型安排,捷信消费金融方面指出,公司“2023战略”是一个业务转型过程,公司需要进一步优化各部门的组织架构和人员配置,帮助公司成功完成战略部署,保障全面运营。
于百程告诉北京商报记者,捷信消费金融早期主要采取线下网点推广,与手机数码店合作的模式开拓消费金融分期业务,快速获取了数码市场发展的红利。在移动互联网驱动的电商等快速发展之后,更低成本的线上消费贷款成为了近几年消费金融业务的主流。
“上述的背景下,加之监管方对于高利率、暴力催收等的严厉打击,捷信高度依赖线下和人力的重消费金融模式遇到了增长和管理上的挑战。通过引入新股东,带来新的资源和模式,从而进一步进行业务转型,扭转经营不利的状况。”于百程补充道。
苏筱芮则指出,当前科技实力及科技创新能力是消费金融机构共同追逐的目标。提高科技实力能够更好地推动消费金融流程优化,并提升业务效率。另外随着线上获客成本的日益攀升以及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的不断完善,有能力的消费金融机构也开始同步谋划线下业务布局。
苏筱芮认为,捷信消费金融转型成效有待时间检验,后续可以关注科技实力的打造与优质场景的挖掘,探索如何将此前专长的线下业务与如今数字化转型需求结合起来,在消金行业迈入成熟阶段的当下迎来“浴火重生”。
北京商报记者岳品瑜廖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