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尼尔投资贷款信息提供专业的股票、保险、银行、投资、贷款、理财服务

快速借款5000元

本文目录

河南女孩网上向陌生人借钱,每人1000,5小时借到30万,三年还清

这是一件体现社会温情,人性光辉的事情,也是一个关于信任与守承诺的故事。

2015年,河南新乡一位27岁的女孩张海林,因为家中有难,突遭变故,急需30万元来解决问题;可是家中拿不出这笔钱,想跟熟人借也很困难,情急之下她突发奇想在网上向300个人借钱,这些人大部份都是陌生人;她计划向每个人借1000元,共筹30万,承诺5年还清。

后来她做到了吗?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又是怎么样的呢?

事情从2015年说起。

那一年,对于张海林来说,正是多事之秋;她的母亲在2015年4月,因为突发脑出血住进了医院,用掉了大笔钱。

母亲的病,本来就已经让她家陷入了经济困境;然而,祸不单行的是在两个月之后,她的父亲又因为开卡车不小心撞到了别人,对方伤势严重,父亲作为肇事司机自然需要负起应有的责任了。

但他不敢跟病重的妻子说起这件事,况且跟她说了也没有用。

他虽然有两个孩子,但儿子也指望不上,想来想去,就只有把这件事跟女儿张海林说了。

当时,正在上海工作的张海林知道这件事情后,心里也很急,她赶紧给一个做律师的朋友咨询解决方案,朋友建议她先跟伤者家属进行协商调解。

最后得知30万元可以解决这件事情,但此时她又犯难了,30万对于她来说不是一个小数目。

虽然,1988年出生的张海林,当时已经27岁,大学毕业后也已经参加工作5年了,但由于她只是一个普通的打工族,收入并不高,在上海这座高消费的城市里,打拼了几年也所剩无几;而且,家中母亲还在住院,这简直就是一件雪上加霜的事情。

很快她的弟弟又打来电话,说了家里的情况,并跟她说,要不然咱们全家都出去外面躲债算了;张海林马上就训斥了弟弟这种想法,弟弟说了一句:“你根本不知道家里的情况”,就挂断了电话。

张海林知道,家中就是砸锅卖铁也凑不出这笔钱了,但没有这笔钱父亲就得坐牢,可她决不能眼睁睁看着为这个家,辛辛苦苦奋斗了几十年的父亲坐牢。

该怎么办呢?这突如其来的意外事故,使得瞬间就陷入困境的张海林心急如焚;她想过很多筹钱的方法,向亲戚朋友借,但他们也有自己的困难,向社会募捐,这就行不通了,毕竟是自己的父亲撞到别人,首先就不占理了。

想来想去,一个让人觉得异想天开的念头在她的脑海里涌现出来了;她计划在网上向300个人,每个人借1000元,共筹30万,之后每年还60个人,用5年的时间全部还清。

如果一切顺利,能够借到这么多钱的话;她相信,以自己的能力和努力,一定能够确保如期还清这些钱。

正是在这种前提下,张海林在自己的微信公众号里发表了一篇文章,标题为《此后数月经年,我做一个感恩的人》。

在这篇文章里,她清楚地说明了自己的情况与诉求,并表明假如有人愿意借钱给自己,只接受微信转账,而且只接受每个人1000元的额度;多于或少于这个数都婉拒,她表示以自己目前的能力,每个月可以还5个人,5年可以还清全部欠款,如果工资提升也会提前还清。想向这么多陌生人借钱,确实让人觉得很天真幼稚,这样的想法一般人想都不敢想,至于说能不能借得到,就更加无法想象了;因为,不要说是跟陌生人借钱了,就是跟自己的亲朋好友借钱都是一件很困难的事。

所以,张海林的文章刚发出去没几分钟,就有一些认识她的人,劝她把这篇文章删掉;他(她)们觉得张海林这样做很很冒险,会让人认为她在骗人,也有朋友在了解她的困难后,表示愿意借10万给她,叫她不要给自己那么大压力。但是张海林婉拒了朋友的好意,她也想趁此证明一下这个社会上,到底还有没有信任。

在她的文章发出去大概九分钟左右,就有一个刚认识不久的人,给她转来了第一笔1000元,同时有很多人询问她什么情况?也不断有人加她为好友,给她鼓励……

随着不断有人帮忙转发,不断有人加好友,接下来又陆陆续续有人给她转账,5个小时后张海林就筹够了30万元,意味着这个看似乎异想天开,匪夷所思的借钱计划,获得了完满的成功。有人甚至愿意一次给她转账5000元,但张海林依照自己的原则婉拒了对方,只接受1000元;每收到一笔钱,张海林都会发去一个拥抱的表情,并作好备注标签;有些人在借钱给她时,表明手头宽裕不用急着还,她会把这个人往后排。

有些人虽然经济有点紧张,但还是借钱给她,张海林知道,这样的情义更显得深重;因此她会尽量把这些人的还款计划往前排,并在备注里提醒自己及时向他(她)们还款。

300个“债主”,就是300份沉甸甸的信任;这300个人其实绝大部分都是陌生人,跟她并不认识,更没有在现实当中见过面,有些人只是在网上有过一两次的交流,根本就算不了熟人;所以,这样的信任显得非常难能可贵。

得到这么多陌生人的关心与信任,无疑是一件让人感动,让人觉得温暖幸福的事情。

为了不辜负这300份信任,张海林把这笔钱转账给父亲后,就开始了偿还债务的艰难岁月。她给自己制订严格的计划,除了拼命工作,尽量加班;她还刻意地强迫自己节衣缩食,自从有了这笔债后,她就大大减少了买衣服、买化妆品、买零食之类的开支。

为了省钱,她也换租了一个300元的单间来住,在上海那种高消费的地方,即使是2015年的时候,住300元的单间也可想而知是什么样的环境了。

此外,为了挣更多的钱尽快把债务还清,张海林在其后的三年中换了6份工作;只要找到工资更高的工作,哪怕再苦再累她也要去做。

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张海林的拼命努力下,2018年7月20日,她提前两年完成了全部还款计划。

在这个过程中,她所承受的压力,与吃过的苦头只有她自己才能深刻体会;当初她没有想到,母亲出院后不久,又再次脑出血,并且从此以后一直瘫痪。

这让张海林那个时候承受的压力瞬间变得更重了,她常常会在下班的时候,一个人躲着偷偷地哭;没有人知道她心里的苦,没有人知道她曾经流了多少泪;但哭过之后她还得坚强地振作起来,因为她别无选择,她觉得自己决不能辜负这么多人的信任。

而还债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令人意料不到的事;有人借钱给她不久后,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删除了她好友,她只好重新添加对方,并表明了自己是还款的。

有人早已忘记了这件事,刚开始时不愿意接收,待看了借款记录后才收下了还款。

有几个人的人联系方式,她怎么也找不到,只好把这些钱捐给了慈善机构。

还有一个人,不知道什么原因不幸离世了,她无法亲自把钱还给人家,成了一个遗憾,只好把这笔钱捐给了一对孤儿。

张海林曾经问过一些借钱给她的陌生人人,为什么当初会愿意把钱借给自己?

有人说,少了1000元对自己没什么关系,就想试试看这个世界上,还有没有值得信任的人。

还有人说,就当献爱心,一开始就没有想过让她还。

这么多陌生人愿意借钱给她,更多的或许纯粹是出于一种善意与信任吧!

张海林觉得,自己能够得到这么多陌生人的信任,是一件非常幸福,非常幸运的事情;因此,当她还完最后一笔债务那天晚上下班时,一边听着歌,一边望着梧桐树那个灯光,心中泛起阵阵暖意。

后来,张海林的事情被各大媒体报道后,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很多人表示质疑,有人说自己向亲朋好友借一千几百都难,因此对她的事情半信半疑。

有人觉得她很幸运,能够得到这么多陌生人的支持与信任。

更多的人欣赏她的孝心,佩服她对家庭的责任担当,为她一诺千金,信守诚诺的精神所感动。

因为诚实守信在这个社会上似乎越来稀缺了,所以她的精神才显得难能可贵。

虽然,张海林这件事情是个例,是一种幸运,别人难以复制;但也说明了这个社会上,总会有一些古道热肠的爱心人士,也有很多重诚诺、守信用的人;正是他(她)们这种榜样力量的存在,才使得越来越多人受到感染,积极向善,让这个社会变得越来越有人情味。

这个借款是10万还是9.5万?

在民间借贷纠纷中,有这样一种常见“借款”方式,即借款人在出具借条后被预先扣除利息,俗称“砍头息”。

如果预先扣除了利息,会导致借款实际到手金额低于借款记载的金额。那么法院面对“砍头息”时如何判决?近日,寿县法院就审理了一起该类型的案件。

01

案情回顾

张某与魏某系小学同学,老家住同一乡镇。张某平时在上海从事餐饮生意,魏某在无锡做生意。2019年10月,魏某多次打电话向张某借钱用于生意周转。2019年11月,魏某从无锡驱车到上海亲自找张某借钱。碍于情面,张某同意借款10万元,但要求预先扣除利息5000元。魏某因为急需用钱,同意了张某的请求,并按照张某要求于当天出具了一张金额为10万元的借条。张某遂通过网上银行转账的方式向魏某出借95000元,双方约定还款期限为2020年4月5日。

期间届满后,张某多次向魏某索要欠款,均没有结果,遂诉至法院要求魏某偿还借款10万元。法院经审理查明,魏某只向张某借款95000元,5000元的“砍头息”已被张某扣掉。

02

法院审理

民间借贷合同属于实践性合同,借款金额以实际到账金额为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六百七十条载明:借款的利息不得预先在本金中扣除。利息预先在本金中扣除的,应当按照实际借款数额返还借款并计算利息。该借贷纠纷中,出借人张某向法庭提交的银行转账凭证证实其仅出借了95000元的事实,结合其提供的借条也明确记载借款当天扣除5000元利息的事实,可以认定出借人张某在出借款项时将部分利息预先从本金中扣除的事实,最终法院判决魏某向张某偿还借款本金95000元。

03

法官提醒

无论“砍头息”还是高利贷,其行为都对国家正常的金融秩序存在潜在的危险,是不合法的,也是不受法律保护的。作为普通出借人,在出借钱款时,最好通过银行或网络转账这种有据可查的方式出借钱款,尤其大额借款,尽量避免现金出借,同时可以要求借款人出具借条,还可以要求借款人提供车辆、房屋或保证人作为担保,以便更好的保护自己的权益。

来源:寿县法院

网贷那件事儿(中)

三、那些年,谎言背后的哀伤

(一)钱能解决的问题

可怜人必有可恨之处,反之亦然。

吴术打小儿就聪明,脑子比同龄人好使很多,可随着年纪增大,变得没有那么出众,进入青春期,他开始频繁走神,成绩下降,而在那段时间,父母的感情出现了问题,先是母亲指责父亲出轨,与其他女人有染,但一直没有证据;后是父亲指责母亲出轨,夜不归宿,家里是早晨一小吵,晚上一大吵,其他时间吴术不在家,不知道。这期间能让父母闭嘴的只有吴术,但凡他发生点什么过大的动静,就能换来父母的统一战线——一起教育吴术,一个负责打,一个负责骂。

高考那年,吴术很难集中精神学习,每次发现自己课堂走神,他就会用钥匙在胳膊上划一道血口,用皮肉之痛强迫自己将注意力放在学习上。高考结束后,他的两条手臂伤疤纵横交错,狰狞而丑陋,之后的两年,无论天气多么炎热,他依然穿着长袖。

长期的争吵,让父母的感情消磨一空,虽然没有离婚,但已经分居多年了,吴术大学毕业后,他父母干脆搬进不同的房子里去,一个住城东,一个住城西,不相往来。

吴术的父亲喜欢吹牛,原因是过分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同和关注。这些年说的大话包括:参与国家智能医疗建设,并且有希望得到投资;获得内蒙某露天煤矿探矿证,就差采矿证即可对外销售;与某国家皇室私交甚厚;常有部级干部私下拜访他……当然吴术的父亲也有高瞻远瞩的时候,比如2011年提醒吴术关注比特币,但吴术没有关注,奇怪的是父亲也没有真的去关注……这些事情给吴术带来了两个影响:相信了父亲一些吹牛的内容,误以为自己有强大的后盾;学会了吹牛的方法,误以为吹牛可以得到别人的认同和关注。

而吴术的母亲是个高学历且强势的人,经常给吴术灌输的理念有两个:1、花钱就能解决的问题都不算问题;2、做人不能撒谎,但善意的谎言不是谎言。同时他母亲因为愧疚那些年对吴术的伤害,所以在钱上面一直尽量满足他,这也导致了吴术对攒钱和花钱并没有正确的关念。

工作以后,吴术算是独立了,长期不联系的父母为了给吴术一个稳定的住所,破天荒的频繁通话,最后在吴术上班前,在市中心买了套小三居,写的吴术的名字,即便以后他结婚生子也足够用了,算是一步到位。之后他父母又凑了点钱,给吴术买了辆车,于是刚刚正是步入社会的吴术已经是有车有房一组,他的起点已经是大部分人的目标。

刚上班的吴术工作并不顺利,他很容易走神,别人开会他开小差,第一次就被大领导记住了,如果这个问题不能解决,他很快就会被边缘化,面临工作危机。

第一次拿到工资,吴术想给父母买点东西,他在本质上,依然是个好孩子,善良、孝顺。这不是吴术第一次购物,却给了他一种不一样的感觉——花自己钱的那种理直气壮。试用期工资不到4000元,被他迅速花光了,吴术惊讶的发现,花钱这件事,让他感觉格外刺激和舒爽,那种不需要考虑明天的任性消费,令吴术感觉到兴奋,而且这种兴奋一直延续了很多天。在这种状态下,吴术走神的问题解决了,他似乎又回到了小时候,体验到思维如手术刀的锋芒,无论是与父母的关系、同事领导的关系、工作的任务,他处理起来手到擒来。

事实上,并非吴术的人生开了挂,只不过是花钱这件事情让吴术找到了自信。以往的生活经历和青春期的不及时疏导,导致吴术自卑的性格,渐渐的,他不敢发表自己的看法,逃避他人的目光,时常陷入自己的世界。而这次理直气壮的花钱,让吴术发现自己还是有用的,无论是导购出于职业素养对他的尊敬,还是收到礼物后父母流露出的认同和开心,让吴术暂时从自卑的深渊中走了出来。

但吴术自己并没有意识到这些,他认为自己找到了克服弱点的方法,开启了成功的捷径,花钱就是了,就像他母亲所说的:钱能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

(二)钱不能解决的问题

在一种错误的认知下,吴术越走越远。他没有正确的消费观念,又误以为只要花钱,自己就能处于一种非常好的状态,那种状态让他着迷、成瘾。

终于,他开始了超前消费。

在同事和领导的眼中,吴术是个有能力又有背景的人,年轻(刚参加工作),有车有房(父母给买的),家底丰厚(花钱如流水,眼都不带眨)。这种人在工作圈子内,不能得罪,再加上吴术本人比较好打交道,所以他很快和大家打得火热。至于吴术与同事和领导的人情往来,只不过是他想花钱而已,购物后的兴奋让他误打误撞成就了人情。很快,年轻的吴术变成了年轻有为的吴术。

这时的吴术往往一整天都是在他人的恭维下度过的:

“吴术,你咋这么有钱?”

“甭问,吴术肯定是富二代,这么年轻就有车有房。”

“关键人家大方啊,有钱又有能力,我要是年轻几岁,不,我要是没结婚,都得倒追他!”

……

往往这时,吴术都会腼腆一笑,不去解释,这时他的心里活动是:“让别人猜去吧,反正不是我撒谎,我什么都没说。”

几年过去,吴术成为了最年轻的部门经理,娶了貌美如花的朱燕为妻,仿佛步入了人生巅峰。

吴术和朱燕在婚后依然保持相互间经济独立,各自管理各自的收入,在家庭开销上,大部分都会是由吴术支出,朱燕很少贴补家用。

婚后一年,朱燕发现吴术有些不对劲。

“老公,你手机怎么开静音啊,有人找你怎么办?”

“啊,白天开会我关了铃声,忘记打开了。”

……

“老公,你手机响了,快接啊!”

“噢!”吴术接通电话的同时,隐蔽的按下降低音量的按键,朱燕看在眼里,没说话。

……

“老公,你这个月工资还没发吗?你知道我这点工资撑不住一个月家用的。”

“公司人事请假了,现在还没上班,估计也就这几天了,不可能拖到下个月去的。”

……

“老公,你手机怎么总放在兜里,是不是有什么事情瞒着我?”

“没有,老婆你别多想,最近公司有点忙,你乖乖的哦。”

……

“老公,你最近夜里总是惊醒,没事吧?”

“没事,可能最近压力有点大,不好意思吵醒你了,咱们继续睡吧!”

……

这个时间段,是吴术接触“714”网贷的第一个月。

吴术起初有6张信用卡,5个网贷需要按月还款,他有个备忘录,记录了每张卡,每笔网贷的还款时间,信用卡是每个月的3号、10号、15号、27号、28号、29号为最后还款期限;网贷是每个月16号、22号、25号、27号、28号需要还款。当他无法再通过征信借到新的贷款后,没有了还款来源,情急下将视线放到了他以前不敢触碰的“714”网贷上。

短短二十几天过去,他的手机上已经多了9个714网贷的APP。

第一天,他借了2个714网贷,一个借款3000元,一个借款5000元,实际到手一共6100元(前文介绍过这类源自赌场的贷款的“九出十三归”,借一万,实际到手9000,还款一万三。但在714网贷里更可怕,借3000,到手2100,还3900;借5000,到手4000,还7500等等,八出、七出,十五归,十六归比比皆是)。这些钱吴术先用来还信用卡,还了最低还款额后,再通过取现支出,6张信用卡损失的利息和手续费就上千了;

剩余四千多的现金,他再用来还网贷,有的网贷能够循环借贷——就是还款后立刻借出,损失一部分利息和手续费,这种网贷优先还,还完再借出;之后再还那些不能循环借贷的。

实际上,这8000元,只够他偿还这一周他需要还款的网贷、信用卡的利息,本金都还不上,而借了这8000元,他又多了12000元的借贷,而且一周内要还清。

到了第六天,他又借了3个714网贷,用于偿还上次借的8000元,还了12000元后,这两个还清的APP网贷额度提升了,变成了20000元,于是第十三天,吴术又把这20000元借出,用于偿还之前那3个714网贷……

就这样,短短二十几天,他增加了9个网贷APP和近4万的贷款,一开始,吴术还能挑选一些看起来好一点的714网贷,比如借3000元实收2400元的就要比实收2100元的好,比如能借14天的就比借7天的好。

但是到了后来,吴术的征信变得极为不正常,不是所有的714网贷都能借给他钱,这时的吴术已经无从选择,几乎每天都在下载新的714网贷APP,能借出钱就留下,借不出就删除。

又过了两个月,吴术在以贷养贷的绝路上走出很远,他的手机里有近百个714网贷APP,成天都在用于借款和还款,根本没有多余的时间做别的事情。每天一睁眼,脑子里就是今天有哪些网贷到期,需要还款;每天一到公司,就开始在网络上搜索714网贷(已经没有比较正规的网贷肯为吴术放款了,只能选择714),下载、借款、还款,一直延续到下班。

这段时间他看了很多网贷的帖子,逐渐明白了这是一条多么令人绝望的路,网络上类似吴术这样的“还贷人”有很多,他们称还清所有贷款和信用卡为“上岸”。上岸,多么形象的比喻,所有走上以贷养贷这条路上的人,都在缓缓的沉入深海,仿佛溺水的人,离岸边越来越远。

吴术也看到了714网贷还不上的后果——暴力催收,给所有手机通讯录里的人打电话(在下载APP的时候,手机需要授权给这些APP通讯录信息及电信公司的通话记录,这样放贷的人就知道了全部联系人),发侮辱人的信息等。

如果继续以贷养贷,欠款会越来越多,接触714网贷两个月,吴术的欠款从86万激增到213万,都是这三个月里借贷714欠下的。

在这所有的绝望中,有一条出路,叫“强制上岸”,就是不理会暴力催收,不还钱,几个月后,会有人来协商,不还利息,只还本金,甚至还部分本金,而且不需要立刻还,以后有钱了再还。这样只要不再继续借款的情况下,迟早有一天会还清的。如果运气好,有亲朋好友帮忙,那很快就会从这绝望的深渊中“上岸“。

这时的吴术,在担心“暴力催收“后失去工作,妻离家破的压力下,依然倔强而绝望的挣扎着,挣扎着……他眼中早已没有了将来,假如人生给他一次重新选择的机会,他相信自己一定不会再走上这条路。可惜,人生没有假如。

最令吴术哀伤的是,他明知道那可怕的结果迟早会出现的,却只能继续走下去……

这些,算是钱解决不了的事情吗?不是的,只要有足够的钱依然能解决。

钱解决不了的事情,是教会一个人如何认清自己和现实。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