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尼尔投资贷款信息提供专业的股票、保险、银行、投资、贷款、理财服务

无黑白不上征信小额贷

本文目录

出租“四件套”竟有这么大的隐患?细数生活中那些容易“膨胀”的“物品”……

在生活中,有一些“物品”不断溢价,已经到了骇人听闻的地步,比如价值80万元的“四件套”、价值99万元的“贷款”、价值1040万元的“理财项目”……这些“物品”是真的值这么多钱,还是另有隐情?今天为大家揭晓答案。

价值80万元的“四件套”

境外诈骗团伙为打通“洗钱通道”,将目标瞄准了涉世未深的学生群体,以网络兼职、低价充值为由,引诱学生持自己身份证办理银行卡,再绑定第三方支付账户。

学生将身份证、手机卡等“四件套”提供给犯罪团伙使用,即可换取所谓的“兼职工作”报酬,经查,该嫌疑人洗钱过账80余万元。

这是典型的利用“工具人”骗局,骗子以兼职的名义,利诱想赚钱的人出租绑定银行卡的收款码,诱导学生帮助商家收款再转至指定账户。

出租“四件套”的危害非常大,可能被用于洗黑钱,用户账号极易被封。出租人还涉嫌帮助信息网络犯罪,公安机关不仅会抓捕组织者,也会打击“跑分”的兼职人员。

价值千万的“阳光工程”

骗子以参加“国家福利工程”可获得高额收益为由吸引关注,将受害人拉群,要求修改头像、登记个人信息,营造是正规组织的假象。

群内时常发布一些“惠民信息”及鼓舞士气的毒鸡汤语录,宣称入会后可每周获得收益,进一步洗脑,诱导受害人缴纳高额会费。

骗子第一周会正常返款,加深信任度,随后让受害人去发展下线拉人头,每成功邀请一名缴费的会员,就可以获得几十至几百元不等的佣金,拉得越多赚得越多。

然而,这些“传销”团伙赚取到足够资金后,就会解散群聊,拉黑下线跑路。另外需要提醒大家的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涉嫌组织、领导的传销活动人员在三十人以上且层级在三级以上,对组织者、领导者,应予立案追诉。

价值680万元的虚假发票

不如实开具发票是一种舞弊行为,纳税单位或个人为了达到偷税的目的,在商品名称、商品数量、商品单价以及金额上采取弄虚作假的手法,甚至利用比较熟悉的关系,虚构交易事项虚开发票。

在一些零售行业,大部分顾客不会索要发票,企业按实际销售额申报增值税时,申报的销售额就会大于发票开票金额,这时就有人想非法获利了。

在一个案例中,有多余发票的A公司,为了获取非法收入,为B公司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收取7%左右的开票费,短短几个月时间,A公司老板通过虚开680万元增值税专用发票,赚取了开票费50万元。

虚开发票骗税,甚至利用空壳企业、伪造合同、资金走账回流等形式牟取非法利益的人,等待他们的将是法律的制裁!

价值99万元的网贷

急需用钱的柳先生找了一家无抵押、不看征信的网贷公司贷款,填写贷款申请资料后,网贷公司宣称系统显示他有5万元额度。之后客服发送“银保监会冻结账户”图片,称柳先生所填的银行卡号涉嫌合同欺诈。为了顺利下款,柳先生陆续缴纳认证费、解冻费、等额保证金共计99.2万元。

这是典型的网贷诈骗,所谓无抵押、低利息、不看征信、无视黑白,其背后目的都是让你交钱。

类似的还有代开、强开金融产品、信用套现、信用卡提额等骗术,骗子声称用户符合代开、提额等要求,以认证费、解冻费、手续费等名义实施诈骗。

价值484万元的项目

骗子在散户交流群里自称是牛股大师、基金导师,有多年从业经验,同时添加受害人,每天群发荐股信息,展示虚假收益截图。

获得信任后,骗子会将受害人引流至虚假投资平台,利用后台控制“股票”涨跌、指数走势,前期先小额返利,让投资人信以为真。

来源:广东省公安厅经侦局

“1分钟办理、无须审批”别中了“黑中介”贷款的“定制圈套”

不少人恐怕都收到过这样信息或者电话:“仅凭身份证,当天可放款”“无视黑白户,无条款贷款”“特殊渠道快速、低息贷款”……这些贷款“黑中介”打着吸睛幌子诱骗借款人,如果不注意辨别就很容易上当受骗。对此,北京银保监局今天(7日)发布消费提示,提醒广大消费者,务必要提高警惕、谨防贷款“黑中介”的五个“定制圈套”。

圈套1“包装贷款”“黑中介”谎称通过包装资料可以解决借款人“银行流水不够、收入不达标”等资质方面的困难。但当你拿着造假资料去申请贷款时,便存在很大的风险:一是资料造假被金融机构查出,结果自然是拒贷,还会被金融机构列为黑名单;二是个人信息泄露“被贷款”,相关资料可能被黑中介拿去申请贷款。

圈套2“无须审批”“黑中介”一般将目标锁定在收入不稳定人群,“1分钟办理、无须审批”“仅凭身份证,当天可放款”是很好吸引该人群的噱头。而被这些虚假信息迷惑双眼的借款人,往往拿到的是一份“天价”合同,最终造成无力偿还的结果。

圈套3“贷前收费”“黑中介”承诺低息、快速放款,但前提是借款人先要交一定的保证金、押金,以证明自己的还款能力。一旦借款人交了钱,“黑中介”就会消失无踪。正规的金融机构在正式放款前是不会向借款人收取任何费用的。而“黑中介”一般没有实际业务,图的就是借款人支付的各种费用,因此会在贷款过程中,以各种名目收取费用。

圈套4“宣称有关系”“黑中介”宣称自己在金融机构有熟人或者有关系,可以帮助借款人轻松贷款,而且利息很低,不过需要缴纳一定的服务费。如果借款人信以为真,交了所谓的服务费,贷款无望,反倒被骗了服务费。正规的金融机构,都有严格的贷款审核流程,并不是内部人员就能左右的。

圈套5“洗白征信”“黑中介”谎称只需几千元就能洗白个人征信,无论多花、多黑都能洗白,以避免贷款被拒。一旦你信以为真,被骗的就是你。征信报告只有上报的商业银行,才可以修改、更正,除此之外,任何机构或个人都是无权更改的。不良征信记录,会在还清全部逾期欠款及罚息的5年后自动消除。发现征信有不良记录时,要积极处理,并保持良好的信用记录才是正确之道。

正确贷款“三要三不要”

远离贷款五大“圈套”

一是花钱要理性,不要让个人贷变成“烧钱贷”。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对自身的经济承受能力作出正确的判断,量入为出、理性借贷;不要忽视自身的实际收入水平,不计后果、盲目借贷,否则一旦资金断流,就容易陷入“黑中介”贷款的“定制圈套”。

二是借钱要正规,不要把“假李鬼”当成“真李逵”。“三看”辨别正规金融机构:一看联系方式与经营场所。正规的金融机构会有固定的经营场所和联系方式,并非只有一个简单的贷款网站,并非一个QQ号或一串手机号码。二看前期费用和贷款利率。从贷款利率和前期费用来看,遇到“无门槛、低利息”的贷款产品是不符合市场规律的,正规的金融机构在正式放款前是不会向借款人收取任何费用的。三看受理区域与营业执照。正规的金融机构一般只办理当地业务,有利于控制信贷风险,而非正规机构一般会声称“可办理全国业务”,这是他们异地行骗的一种手段。正规的金融机构会在当地工商部门注册,借款人可以登录当地工商部门网站看看是否已经注册。

三是救济要理智,不要让中介贷变成“中介害”。如果不幸陷入“黑中介”贷款陷阱后切忌自乱阵脚,要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寻求正确的救济渠道。消费者应保留相关证据,及时向公安机关进行报案。不要因为害怕,被“黑中介”恐吓、威胁,在陷阱中越陷越深,遭受财产损失和不法侵害。

(总台央视记者王雷)

(编辑杨瑾)

小程序乱象丛生 "现金贷"披上家政外衣易用但隐患难除

↑一些并无资质的小程序伪装上阵。

凭借着“免下载、低成本”等优势,小程序在上线短短两年的时间里数量迅速突破百万,日活用户上亿。然而,小程序爆红的同时,各种乱象也相伴而生。

除了销售假货、高仿以外,还有一些小程序违规开展现金贷、过度收集使用个人信息。而背后的开发环节同样问题重重。号称低至百元的无门槛“一条龙服务”真假难辨,动辄上万元的骗局也时有发生。

使用

现金贷”小程序披上家政服务外衣

↑通过小程序导流至贷款A。

“线上审核,无视黑白,秒速到账,不上征信”“身份证就能贷,无需抵押”……尽管微信此前曾发布公告,称部分开发者通过小程序引导至外部渠道进行“恶意营销”,目前已永久封禁了1000多个违规“现金贷”小程序,并在“上线后改名”审核渠道进行技术规范和人工审核拦截,针对绕过资质审核的情形严厉打击,但打开微信小程序,输入“贷款”,列表中类似的宣传语依然比比皆是。

2017年12月1日,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P2P网贷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共同发布《关于规范整顿“现金贷”业务的通知》,明确要求监管部门暂停新批设网络(互联网)小额贷款公司、暂停发放无特定场景依托、无指定用途的网络小额贷款。之后,许多非法小额贷款公司网站被取缔,隐蔽性更强、门槛也更低的小程序则逐渐成为新的“战场”。

记者调查发现,一些并无资质的“现金贷”小程序为躲避监管,将自己包装成为家政服务等类别,以个人名义申请开通。而某个号称“额度200元到200000元,江湖救急,立即领钱”的小程序,开发者实际是一家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通过跳转进入贷款平台后,点开客服发来的链接,页面上赫然打出“凭手机号贷款、60秒就到账、不查征信、免电核、纯系统审批”的广告。根据要求注册并下载相应A,却被告知苹果手机要按照“教程”修改设置,取消“未受信任的企业级开发者”的提示,手动将其改为“信任”。

相较于“现金贷”而言,小程序对于用户个人信息的过度收集影响更为广泛。“扫描二维码,打开一个新的小程序,经常会被要求允许获取我的昵称、头像、地区及性别,如果选择拒绝,就没办法继续使用。”对于这样的规则,徐女士一直心有不满,但往往还是硬着头皮接受。

一次,在朋友的指导下,她打开自己的小程序使用记录,查看“设置”,才恍然意识到自己的信息已经被数十个商家掌握,“不管是什么抽奖助手,还是母婴商品小店,都要使用我的用户信息,还有一些小程序会同时使用我的位置信息,这就意味着我的行动轨迹随时都能被调取和分析。”更让她发指的是,一年多前无意中打开的一款哺乳指导的小程序,居然还要使用相册,“这太离谱了!明显属于过度收集,不敢想象他们会用来干什么。”

开发

“一条龙服务”仅数百元3天即可上线

在电商平台上输入“小程序”,显示有多款产品可供选择。记者选择其中一款标价仅100元、号称实现“小程序开发一条龙服务”的产品咨询客服,对方坦言这个只是方便付款设置的链接,以商城类小程序为例,实际制作费用为450元,续费每年150元,加1000元的话可以永久使用。

当记者表示不太懂技术时,客服立即回应称卖家不仅负责搭建框架、完成首页装修、上传20个商品、提供3张轮播图设计、赠送海量图标和推广营销教程,还会给予后期维护和技术支持,保障小程序正常运行。

为了让记者更加直观地看到产品效果,客服又发来一个小程序的二维码,识别后就能打开某生鲜商城的小程序模板。从内容来看,与平时常见的小程序并无二致。虽说只是样品,但这款小程序同样要求获取用户信息,否则无法正常使用。面对记者的疑问,客服表示,这个是按照买家需求来设置的,既能选择直接微信授权,也可以获取手机号。买家作为小程序的拥有者,可以随时在后台查看这些信息。

而在另一家提供小程序制作的店铺中,卖家提供的服务更加“贴心”。客服表示,如果暂时没有认证的公众号,这边可以免费协助申请,而小程序的制作工期也只要72小时左右。随后,对方又发来详细的商城类小程序功能列表,首年299元的费用涵盖在线支付、虚拟评价等三十多项基础功能,还有裂变红包、秒杀、拼团等营销功能以及分销商自购、佣金提现等分销功能。

相比之下,同样的商城类小程序也有卖家要价700元。客服解释称,小程序也是一分价钱一分货,价格关系到售后服务和服务器的质量,最关键的是代码是否正版,能否提供持续更新。有的看似便宜,但做完就找不到人,也就谈不上有售后。

事实上,因为小程序开发而受骗的案例时有发生。有媒体报道,去年6月起,上海奉贤警方就曾陆续接到多名群众报案称因购买小程序被诈骗钱财。经侦查,涉案的某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谎称自己是微信、支付宝的运营商,以电话邀约、场地会销等方式诱骗被害人到推广会,再由“导师”、业务员们大肆渲染,并组织“托儿”来抢购,等被害人支付动辄上万元的费用以后却没了下文。记者在上海知识产权法院的民事判决书中也查到,某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与该公司签订《互联网+小程序解决方案服务合同》并支付合同预付款后,该公司“失联”违约。

建言

将现有法律与小程序对接加强小程序实名信息管理

“小程序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诸多乱象,与相关平台监管机制不够健全、监管力度有所欠缺存在很大关系。”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指出,小程序开发成本较低,也没有太多技术门槛,开发周期相对较短,从构想到上线,通常只有短短几天时间。看似“高大上”的成品背后,却容易暗藏许多问题,比如在宣传和广告方面,是否符合《电子商务法》和《广告法》的有关规定,这些往往没有经过审核,这就等于是在技术领域扩出了一个法外之地,进而导致消费者权益受到侵害。

“另外,小程序对个人信息的收集也值得引起重视。”朱巍表示,小程序虽然不用下载和安装,直接“镶嵌”在一些平台上,但从功能上来讲,并不比A少,同样可以收集用户的个人敏感信息和行为信息。一旦发生用户不知情或过度收集等情况,维权会很困难。

“细究起来,小程序的种种问题都可以从现行法律中找到相应规定,但这些法律在制定时并未考虑过小程序这样的新生事物出现,这就需要从立法上跟进,将现有法律与小程序之间加以对接,从而更有针对性,也更具可操作性。”朱巍认为,在这方面,小程序可以借鉴A的有关管理经验。

“2016年,国家网信办就曾出台《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用于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朱巍提到,近日,由中央网信办、工信部、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指导成立的A专项治理工作组又起草了《A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行为认定方法(征求意见稿)》,其中明确,A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包括没有公开收集使用规则、未经同意收集使用个人信息、违反必要性原则收集与其提供的服务无关的个人信息、未经同意向他人提供个人信息、没有明示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等七种情形。

“对照以后不难发现,小程序同样面临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规范和管理。”朱巍表示,除了推动相关立法以外,平台还要完善虚假信息识别系统,全面加强审核,及时采取屏蔽等措施。此外,要加强对小程序开发者和使用者的实名信息管理,发现问题后能迅速找到责任人,并为消费者提供更为便捷有效的投诉反馈机制。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