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持237.63万股:浙江首家上市农商行获自家47位股东力挺
作为浙江省首家上市的农商行,瑞丰农商行在上市一年半后,再度获得弹药补充,事实上,这是该行年内第二次增持。
多次增持逾1600万年内20余家银行“护盘”
12月26日,瑞丰农商行发布公告称,该行2名监事及45名其他管理人员以自有资金通过上海证券交易所交易系统以集中竞价的交易方式累计增持该行股份237.63万股,占该行总股本的0.1574%,累计增持金额为1541.4万元,占本次增持股份计划金额下限的128.45%,本次增持计划实施完毕。
公开资料显示,瑞丰农商行成立于2011年1月18日,前身是绍兴县农村合作银行,系浙江省首批成立的农商行,2021年6月25日,瑞丰农商行成为A股的第40家上市银行,也是浙江省首家上市农商行。
事实上,成立一年半以来,瑞丰农商行多次增持,仅在今年就增持了两次。适逢该行上市一周年,瑞丰农商行4.56亿股份于6月27日上市流通,占总股本比例30.19%,涉及股东1373名。
但当时该行股价日跌4.05%,收于8.06元/股,市值122亿元,市盈率9.57倍、市净率0.89倍。
触及股价稳定措施后,6月27日至7月22日,该行七名高管合计增持16.33万股,合计增持129.7万元。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该行年内两度获得自家股东增持,合计增持253.96万股、累计增持金额超过1600万元。
今年以来,受疫情散点多发等影响,经济发展遇到短期挑战,面临信贷需求不足的情况。在资本市场上,上市银行二级市场的表现不佳,估值和仓位处于市场底部。
为提振市场信心,股东增持、高管自购、稳定股价的措施等情况较为常见。北青金融大致统计,今年以来,已有超过20家上市银行的董监高、股东纷纷拿出真金白银力挺自家银行。
5年上市路漫漫上市一年半后喜忧参半
作为浙江省首家上市农商行,瑞丰银行的上市之路并非坦途。该行早在2016年10月就向证监会报送IPO申请材料,但在2018年7月因存在相关事项需要进一步核查,取消了上会审核,直至2021年6月才成功登陆上交所主板。
历时近5年,瑞丰农商行最终成为A股资产规模最小的上市银行。从整体上看,瑞丰银行规模虽不大,然而其成长性、稳健力还算不错。
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该行总资产达1583.45亿元,较上年度末增长15.69%。早在今年6月,该行上市一周年时,其资产总额便突破了1500亿大关——半年财报显示,今年6月末,该行资产总额达到1519.39亿元,较年初增长11.01%。
经营业绩方面,今年1-9月,瑞丰银行实现营业收入27.05亿元,同比增长10.65%;归属于该行股东的净利润10.77亿元,同比增长21.31%。
资本充足率方面,截至报告期末,该行资本充足率16.58%,一级资本充足率14.71%,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14.69%。
取得喜人成绩的同时,该行的资产质量和内控问题也让人担忧。
资产质量方面,2014-2016年,瑞丰银行不良贷款率处于较高水平,均在1.7%以上;2017-2019年,瑞丰银行再次申请上市期间,不良贷款率相较于此前处于较低的水平,最高值仅为1.56%。
2019-2022年上半年各期末,瑞丰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分别为1.35%、1.32%、1.25%、1.2%,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瑞丰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15%,整体呈压降态势。
而与同处江浙地区的部分农商行相比,该行不良率仍旧处于较高水平——截至9月末,无锡银行、苏农银行和江阴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分别为0.86%、0.94%、0.98%,均低于1%。
另外,该行内控问题还体现在该行及其分支机构多次接到罚单。北青金融粗略统计,今年以来,该行及其分支机构在年内多次接到罚单,累计罚款金额超过120万元。
其中值得关注的是10月12日,银保监会官网披露的一份行政处罚书(绍银保监罚决字(2022)10号)。处罚信息显示,瑞丰银行直接责任人胡震林因贷款管理不审慎被予以禁止从事银行业工作10年的行政处罚,力度之大在银行业较为罕见,同时该行因贷款管理不审慎、未按照规定报送案件信息被予以罚款65万元。
据悉,胡震林原系浙江绍兴瑞丰农村商业银行越州支行小贷金融部客户经理,在2011年下半年至2014年11月调查贷款申请时违反国家规定,累计违法放贷合计809万元。
他还曾直言,“每笔贷款的资金用途都是虚构的,实际的贷款使用人并不是名义上的借款人”“我事先知道贷款的借款人并非实际的使用人,一般情况下我就只让实际贷款使用人按照银行的要求提供一些资料,只要这些资料在表面上符合银行要求就行,至于材料的真假我就不去管了”。
12月1日,瑞丰银行披露了其11月接待投资机构调研情况的公告,而这些罚单让该行资产质量、小微信贷需求等问题成为长江证券等机构关注的焦点。
宁波银行营收、利润双增长,不良率继续维持低位
文/八真
出品/节点财经
近日,宁波银行(002142.SZ)发布半年报。
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该行实现实现营业收入294.12亿元,同比增长17.56%;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12.68亿元,同比增长18.37%;
其中,利息净收入173.03亿元,同比增长8.3%,在营业收入中占比为58.8%;非利息收入121.09亿元,同比增长34.01%,占比为41.2%,较去年同期提升5.05。
不过,囿于市场利率变化,以及进一步支持实体经济、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宁波银行净息差降至1.96%,相比一季度下降28BP,同比去年上半年降低37BP。
资产质量方面,截至2022年6月末,宁波银行不良贷款余额75.87亿元,同比增长21%;不良贷款率0.77%,与2021年末持平,继续保持较低水平;拨备覆盖率覆盖率521.77%,虽然比上年末有所减少,但风险递补能力仍然很强。
至于市场关注的房地产敞口风险,宁波银行披露房地产行业贷款仅占贷款总额的3.94%,产生3.39亿元的不良贷款金额,占全行不良贷款总额的4.47%,不良贷款率达0.87%。
值得一说的是,宁波银行多年来不良率低于1%,尤其自2014年之后,不良贷款率持续走低,成为上市银行中成长性高且资产质量优秀的“稀缺股”。
报告期内,宁波银行继续夯实零售业务。截至2022年6月末,公司基础客户39.3万户,较年初增加2.3万户;零售公司存款余额1,884亿元,较年初增加445亿元,增长30.92%。
而在资本市场,因宏观经济降速、消费低迷、地产下行、“强制断贷”等各种因素影响,今年上半年银行股走势整体不佳,宁波银行亦深跌超30%。
节点财经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文章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节点财经不对因使用本文章所采取的任何行动承担任何责任。
上半年不良率“抬头”!银行涉房贷款踩“刹车”
在央行降息的背景下,上半年居民购房意愿走低。
近期,从银行半年报披露的数据来看,今年上半年房地产贷款投放规模缩减,住房按揭贷款需求端压力比较大,对公房地产贷款以及针对个人的住房按揭贷款增速普遍有所放缓,同时不良率有所上升。
地产情结减弱今年上半年,六大国有银行新增个人住房贷款仅为2021年上半年新增额的1/3左右,创下新低。今年上半年,六大国有银行住房贷款合计26.9万亿元,新增4479.6亿元。从个人住房贷款规模来看,建设银行仍旧规模最大,上半年个人住房贷款余额为6.48万亿元,其次为工商银行,余额为6.45万亿元。
从新增贷款来看,农业银行上半年新增住房贷款超千亿,达到1022亿元,其余5家银行新增额均在千亿元以下。但6家银行的增幅均不超过3%,个人住房贷款规模最大的建设银行较上年末增长1.45%,增速较上年同期减少3.27个百分点,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邮储银行、交通银行,较上年末分别增长1.36%、1.95%、0.82%、2.77%和2.61%。
在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要求下,第二档的17家中型银行也“踩下一脚刹车”,多家银行上半年住房贷款增幅不增反降,比如兴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为1.1万亿元,较上年末减少146.4亿元,厦门银行个人住房贷款余额为306.4亿元,较上年末下降3.93%;重庆农商行住房按揭及个人商用物业房地产贷款的金额降至993.32亿元,较上年末减少1.63%。
此外,从个人住房贷不良贷款增速来看,杭州银行、上海银行、渝农商行、青农商行分别较去年末增长58%、56%、47.76%、47.37%,增速较高。受停贷风波拖累,郑州银行的个人住房贷款不良率上半年达到1.34%,较去年末增长0.38个百分点;个人住房不良贷款余额5.34亿元,较去年末增长36.57%。
建设银行副行长李运表示,4、5月份建设银行住房按揭贷款需求端压力比较大,6月份受益于住房消费支持政策的优化和疫情的修复,按揭贷款受理量和投放量已有明显回升。截至7月底,全行涉及停贷断供舆情的个人按揭逾期贷款金额11.42亿元,占全行全部按揭贷款余额的0.018%,不良余额5亿元,占全行全部按揭贷款余额的0.0077%。总体来看,全行个人按揭贷款风险整体可控。
银行的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增速下降只是反映居民“地产情结”减弱的指标之一。根据央行公布的数据,2022年一季度,个人住房贷款新增5000亿元,去年同期新增1.3万亿元;2022年二季度,个人住房贷款增量继续缩减,新增仅600亿元,去年同期新增9000亿元,同比增长6.2%,创下2009年一季度以来的最低增速。根据易居研究院的报告,从全国人民币新增贷款中个人房贷占比来看,2022年二季度,个人住房按揭贷款新增额占新增境内贷款比例暴降至4.0%,创下2009年二季度以来的最低值。
疫情以来,居民中长期贷款中住房贷款的比重每年都在下滑,今年回落的趋势尤为明显。华创证券分析,假设个人住房贷款均为居民中长期贷款的话,2014年到2019年,个人住房贷款占居民中长期贷款比重均值为81%,2020年均值降为72%,2021年均值降为63%,2022年降为34%。结合当下房地产销售的持续疲弱来看,当下居民借贷中长期资金的目的与房地产的相关性或在快速降低。
“农业银行将进一步加大个人住房贷款的投放力度。”农业银行副行长林立说,一是主动对接头部企业、优质二手房中介,从源头拓展业务储备;二是开展产品创新,重点研发“新市民贷”系列产品,提高差别化金融服务能力;三是优化信贷业务流程,如简化申报资料、优化自动审批规则等。
国金证券认为,当前各城市的宽松政策大部分为“小步快跑”的形式,虽然频率较高而单次力度较小,消费者对前期政策能做出积极反应,但多次小力度刺激后政策边际效益或减弱,未来“一城一策”措施需要有“高调办小事”的大力度政策落地,才能有效提振市场信心。
不良率攀升由于上半年国内房地产市场运行压力明显加大,整体住房信贷投放的情况也不理想。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分析师周茂华认为,主要是上半年房地产市场整体处于触底企稳阶段,国内部分城市房企拿地、开工,商品房销售同比放缓,这就制约了涉房贷款融资需求;同时,不排除少数银行对部分房企放贷态度整体偏谨慎。
从对公房地产贷款来看,今年上半年国有六大行的贷款余额都有增长。其中,增幅最大的是交行,截至6月末,交行公司类房地产业贷款余额较去年末增了741.43亿元;增幅最小的是工行,截至6月末,该行公司类房地产业贷款余额较上年末增加24.33亿元。
同时,对公房地产贷款的不良率均有上升,工商银行和中国银行的不良贷款率突破5%,分别为5.47%和5.67%,较2021年末分别增长0.68个百分点和0.62个百分点。另外,建行对公房地产不良贷款率从去年末的1.85%增至2.98%,增长1.13个百分点。
在中型银行中,中信银行、华夏银行、上海银行和渤海银行的对公房地产贷款不良率有所增加,分别为3.63%、0.66%、3.05%和3.71%。截至上半年末,南京银行房地产业贷款不良率为1.01%,较去年末升高0.93个百分点;成都银行房地产业贷款不良率为2.7%,较去年末升高1.52个百分点;招商银行房地产业贷款不良率为2.82%,较去年末升高1.41个百分点。
重庆银行是上市银行中房地产业贷款不良率最高的,上半年末达到6.15%,较去年末增加1.44个百分点。中原银行上半年对公房地产贷款余额较上年末增加18.2亿元,不良率上升6.16个百分点,增幅最大。“房地产业授信客户受疫情与经济下行影响,销售情况有所下滑,营业收入同比减少,导致房地产贷款不良率抬升。”该行在半年报中指出。另外,房企经营不振,也是不少上市银行房地产贷款不良率承压的原因之一。
对于房地产业贷款风险,各家银行均表态,未来风险可控。“不良率上升的原因,主要是前期少数扩张较快、负债水平高的房企持续暴露风险,但要看到,其风险暴露目前已较为充分。”农业银行副行长张旭光说。
此外,由于监管部门已建立“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各银行的房地产贷款余额占比、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占比并不高。“在对公房地产方面,邮储银行的表内外业务规模均较小。”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副行长姚红表示。
“可以预判,这一轮房地产市场风险的集中释放正在接近尾声。”交通银行副行长周万阜表示,接下来,该行将在当地政府的总体安排框架下,遵循监管部门的指导意见,积极推进“保交楼、稳民生”工作,依法依规做好相关金融服务,维护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本文源自国际金融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