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尼尔投资贷款信息提供专业的股票、保险、银行、投资、贷款、理财服务

2014年小微企业贷款

本文目录

国常会速览|帮扶政策加磅 支小再贷款额度再增3000亿元

新华网北京9月2日电(何凡杨宽)一系列对中小微企业帮扶政策“加磅”衔枚疾走,已在路上。

1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大对市场主体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纾困帮扶力度。

会议指出,稳增长、保就业,重在保市场主体特别是量大面广的中小微企业。要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进一步加大对中小微企业支持力度,针对大宗商品价格居高不下导致生产经营成本上升、应收账款增加、疫情灾情影响等问题,在用好已出台惠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采取措施稳住市场主体、稳住就业,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会议要求加大帮扶政策力度。今年再新增3000亿元支小再贷款额度,支持地方法人银行向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放贷款。

支小再贷款,是再贷款的一种类型,专门用于支持金融机构扩大小微企业信贷投放,初始额度为500亿元。2014年3月,央行发文正式在信贷政策支持再贷款类别下创设支小再贷款,其发放对象是小型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和村镇银行等四类地方性法人金融机构,然后中小金融机构再将资金贷给小微企业。

为体现对金融机构发放小微企业贷款给予利率优惠,支小再贷款利率在人民银行公布的贷款基准利率基础上减点确定,因此利率水平相对较低。

近年来,央行更加注重定向发力,发挥精准滴灌作用,持续增加支小再贷款额度。至2019年时,该额度达到3695亿元。

而在2020年新冠疫情发生后,央行贯彻落实部署,牵头出台金融支持抗疫30条举措,3次增加再贷款再贴现额度(3000亿元、5000亿元、1万亿元),重点支持受疫情影响较大的行业企业,其中绝大多数是中小微企业。

央行《2021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数据显示,今年6月末,全国支小再贷款余额为8882亿元。

从货币政策操作的方向看,当前继续发挥再贷款精准滴灌和正向激励作用,是积极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作用的一个重要抓手。

报告在阐释下一阶段主要政策思路时称,要继续落实和发挥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牵引带动作用。保持再贷款、再贴现政策稳定性,保持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不减,更好发挥它们在稳企业保就业中的重要作用。

在近期介绍今年上半年金融统计数据时,中国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司司长邹澜指出,今年以来,央行坚持长短结合、标本兼治,持续提升小微企业等市场主体的金融服务水平。下一步将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深入开展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

7月,央行印发《关于深入开展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的通知》,提出强化“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长效机制建设,从大力推动中小微企业融资增量扩面提质增效、切实提升贷款定价能力、着力完善融资服务和配套机制等方面,对提升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能力提出18项具体要求。

在这其中的第1项,便是“扩大中小微企业信贷投放。发挥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作用,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投放”。

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的具体帮扶政策,还包括:完善对受疫情影响严重行业企业贷款贴息及奖补政策;推动银行更多发放普惠小微信用贷款;建立国家融资担保基金风险补偿机制,支持担保机构为缺乏抵押物和信用记录的小微企业提供担保;引导金融机构开展票据贴现和标准化票据融资,人民银行提供再贴现支持,缓解中小微企业占款压力。

目前,我国登记在册的市场主体已达到1.45亿户,其中小微企业与个体工商户占较大比例。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各类市场主体是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是承载居民就业的主要领域,是创业创新和技术进步的重要来源,是社会发展和稳定的重要保障。此次会议部署加大对市场主体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纾困帮扶力度,是非常必要的,有助于稳定市场主体的信心和预期,进一步巩固前期政策的效果。

来源:新华网

包容性金融的中国实践:普惠金融,带来了哪些改变|金融高质量发展⑤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李愿北京报道

普惠金融,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可追溯至2013年。

2013年11月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正式提出普惠金融的概念,“发展普惠金融”。短短六个字,经过近十年的发展,普惠金融的成绩有目共睹。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二季度末,金融机构普惠金融领域贷款余额29.91万亿,普惠小微贷款余额21.96万亿;今年上半年全国新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5.35%,较2021年全年下降0.35个百分点。

“金融与实体经济良性循环逐步形成。过去十年,银行贷款年均增速为13.1%,与名义GDP增速基本匹配;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年均增速达到25.5%,大大高于贷款平均增速。”今年6月,银保监会副主席肖远企在中宣部发布会上介绍。

为何要发展普惠金融?早在2013年9月,央行前行长周小川在《求是》撰文时提出:“发展包容性金融有助于进一步加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和改善民生。”

在当时,如何解决好金融领域存在的问题,更好地发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促进民生改善的作用,是摆在中央银行和金融界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事实上,我国普惠金融的概念就发展自包容性金融。包容性金融于2005年由联合国提出,它强调通过完善金融基础设施,以可负担的成本将金融服务扩展到欠发达地区和社会低收入人群,向他们提供价格合理、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不断提高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

在我国,包容性金融的概念引入相对晚一些,但政策性层面,我国历来高度重视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尤其是在小微企业和“三农”方面。

也是从2013年起,“小微企业”开始进入政府工作报告,且自此之后,每年都会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尤其是2019年及以后,愈加浓墨重彩,出现次数分别为12次、12次、16次、12次。与此同时,普惠金融的概念也越来越得到普及。

十年来,经历了高歌猛进到有序发展的普惠金融,被赋予了新的使命。今年2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要促进普惠金融和绿色金融、科创金融等融合发展,提升政策精准度和有效性,同时有序推进数字普惠金融发展。

小微贷款高速增长,再迎新拐点服务小微企业是银行业助力普惠金融发展的一个缩影。在我国,中小企业具有“56789”典型特征,即中小企业贡献50%以上的税收,创造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完成70%以上的技术创新,提供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以及占据90%以上的企业数量。

中小企业具有体量小、数量大等特点,导致其融资方面,对于银行来说调查成本高、风险把控难,最终形成一个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局面。

“小微企业的贷款难、贷款贵问题,我们也做了深入的调查研究,认为当前小微企业的贷款难主要还是难在信息不对称。银行在取得小微企业信息的时候,它的相对成本要高于中等企业和大型企业的成本。贷款贵,除了贷款利息有一些上浮之外,还有一些中间的费用,再加上一些担保费用,这样就出现了小微企业的贷款难和贷款贵。再一个是贷款的覆盖面还不够。”2014年3月,原银监会主席尚福林在记者会上分析称。

事实上,在2014年之前,银行业已经连续5年在小微企业贷款和“三农”企业贷款中实现了“两个不低于”,即贷款增速不低于全部贷款增速,增量不低于上年。

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末,全国小微企业贷款余额20.70万亿元(原银监会口径,与当前普惠小微贷款口径不同),较2008年末的4万亿元增长超5倍,占全部贷款余额的23.85%,个别银行占比高达30%。

不过,据原银监会于2015年3月下发的《关于2015年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实行了6年的“小微贷增速不低于平均、增量不低于上年”的考核成为过去式,取而代之的是“三个不低于”,即小微企业贷款“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平均、“户数”不低于上年同期、“申贷获得率”不低于上年同期水平。

“增量不低于上年”要求的取消,一大背景是“经济新常态”。据当时一位股份行人士解释,经济下行和转型的压力,已经通过小微企业坏账集中表现出来,如今小微贷的规模已很大,如果继续攀高将会带来更多风险,不符合银行持久的商业经营原则。过去小微贷考核强调“量”的提升,现时环境下转为“质”的考核更为科学。

事实也证明,经历了高速增速的小微企业贷款开始下滑,2015年、2016年、2017年末的余额分别为23.5万亿、26.7万亿、30.74万亿,增速为13.3%、13.82%、15.14%,后两年虽有微幅反弹,但仍低于前期高速增长时期。

经历了4年多的高速增长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如今也面临着同样的局面。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二季度末,金融机构普惠小微贷款余额为21.96万亿(普惠贷款余额为29.91万亿),同比增长23.8%,已经是连续5个季度下降。央行首次公布的普惠小微贷款数据在2018年一季度末,当时余额为7万亿元,如今已增长3倍有余。

高速增长的背后,是2018年6月,央行行长易纲在陆家嘴论坛专门聚焦小微企业融资问题进行的一次演讲。易纲表示,要从正规金融方面要给小微企业提供更多的融资,使得正规金融成为小微企业融资的主力军,同时民间融资也是小微企业融资的重要补充。

易纲同时还提出了“几家抬”的思路来解决小微企业融资财务可持续的难题:央行从存款准备金、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监管部门从差别化监管,财政部门从税收优惠,商业银行资金从内部转移定价和内部服务机制等多个方面为共同为小微企业服务,从而实现“增加贷款、降低成本”的目的。

2019年、2020年、2021年这三年,政府工作报告连续对大型银行普惠小微贷款提出增速目标要求。这三年里,大型银行普惠小微贷款不断高速增长。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截至2021年末,六大行普惠小微贷款余额接近6.5万元,建农工三家均在1万亿元以上。

贷款余额增长的同时,利率还在下行。四大行财报显示,2021年新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分别为4.10%、4.16%、4.10%、3.96%,连续多年下降。

2022年,基于宏观经济、普惠小微贷款增长等实际情况,政府工作报告不再对大型银行普惠小微贷款设定增速目标,而是提出增量不低于2021年,意味着普惠小微贷款发展再次迎来拐点。

今年4月份,全国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环比下降了900多亿元,出现了罕见的下降。“为此银保监会及时召开了座谈会、工作例会等,督促引导银行统筹帮扶市场主体,5月份、6月份,普惠型小微企业的贷款增量分别达到3300亿元和9300亿元,有力扭转了4月份总量下跌的势头。”今年7月,银保监会新闻发言人、法规部主任綦相在国新办发布会上介绍。

在一位股份行人士看来,5月份、6月份普惠型小微企业的增速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经济环境的变化和前期积累的贷款需求的释放。

“随着普惠小微贷款多年的增长,风险已经开始有一些积累与显现,而且普惠小微贷款缺乏主流的抵押担保或者风险缓释手段,处置和压力也会大一些,未来银行需要勤练内功,增强风险识别能力。”上述股份行人士表示。

科技改变大行,中小行再下沉在小微贷款高速增长背后,金融科技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013年,被称为之为“互联网金融元年”。在2013年到2020年的这几年里,依靠海量数据,诸多互联网平台利用金融科技,高举“普惠金融”的旗帜,利用设立的小贷公司,或者与金融科技能力弱甚至没有金融科技能力的中小银行合作,发放互联网贷款,拿走了此前“大行不愿做,中小行不能做”的客户,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社会效应。

2013年的国有大行,在当时也感受到了互联网金融的压力,但真正的改变还要等几年。

事实上,金融机构并不是不乐意服务中小微企业,主要是成本很高,不良率也是银行难以承受的,在金融科技帮助下,中小微企业贷款增长很快,而且不良率好于预期。

“给一个大客户贷款与给千百万个中小微企业贷款是不一样的,如果不依靠科技是无法做到的,给小微客户服务,人力投入成本很大,充分运用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这套逻辑,就可以给中小微企业赋能了。”一位大行人士解释。

以一家国有大行为例,2017年以来,该行打造了涵盖公司、个人、“三农”、小微业务条线的线上贷款产品体系,截至2022年第一季度末,余额已达2.5万亿元,极大地提升了金融服务效能;不良率仅为0.52%,低于全行不良贷款平均水平0.89个百分点。

随着大行发力,近几年,关于大行下沉后挤压中小银行生存空间的声音此起彼伏,但监管部门乐见其成,且时至今日,态度仍未改变。

“大型银行主动下调利率后对中小银行服务小微企业造成一定程度冲击,在这个过程中,利率传导机制发挥了’鲶鱼效应’,一定会中小银行造成一定冲击,原来中小银行服务的客户出现了‘搬家’的现象很正常,这是市场化现象。”2019年3月,一位地方监管部门领导曾表示。

在此过程中,中小银行为寻找市场空间,只能进一步下沉市场。正如《中国普惠金融指标分析报告(2020年)》总结:大型银行线上贷款产品规模快速增长,发挥着“头雁”作用;中小银行线上产品更加下沉,笔均规模相对更小,是服务微型经营主体的主要力量。

与此同时,中小银行还始终面临着资本压力。银保监会数据显示,以城商行、农商行为代表的中小银行资本充足率大部分时间里低于银行业平均水平,尤其是2017年以来,差距逐步扩大。

互联网巨头也迎来了整改压力。2021年的3月,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表示,做生意是要有本钱,也就是做金融业务需要资本金,要满足资本充足率的要求,所有机构都要受资本约束的要求,“包括互联网平台。”

“做生意是要有本钱”,这句话来自2018年5月,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在全国政协“健全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体系”专题协商会上的发言,完整的话有四句:做生意是要有本钱的,借钱是要还的,投资是要承担风险的,做坏事是要付出代价的。

逐步受到约束后的互联网平台不得不压缩与中小银行的合作,此时,中小银行也逐渐意识到,必须自己发力金融科技了:数字化转型不再是选择题,而是必修课。

今年7月15日,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管理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显示,在过渡期安排方面,综合考虑商业银行整改进度、业务连续性以及与征信规定衔接等因素,《通知》过渡期设置与《征信业务管理办法》保持一致,即自发布之日起至2023年6月30日,《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过渡期也一并延长,以确保互联网贷款业务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不减。在一位城商行人士看来,过渡期延长,也意味着未来的合规压力会更大。

事实上,在互联网平台整改之前,金融管理部门也给予了其“出路”。2017年7月,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优化金融资源空间配置和金融机构布局,大力发展中小金融机构,不断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可持续性,着力强实抑虚。

在此前后,已经有10余家民营银行陆续设立并开业,其中个别民营银行由互联网巨头发起成立,后来也成长为民营银行的龙头,这些银行的金融科技能力也领先大部分中小银行,且仍在不断开拓新的普惠市场。

未来金融科技应如何更好服务好普惠金融?2021年12月底,央行发布的《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年)》提出,要以公平为准则、以普惠为目标,合理运用金融科技手段丰富金融市场层次、优化金融产品供给,不断拓展金融服务触达半径和辐射范围,弥合地域间、群体间、机构间的数字鸿沟,让金融科技发展成果更广泛、更深入、更公平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助力实现共同富裕。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邮储银行小微企业贷款风险管理

一、W邮储银行小微企业贷款业务经营背景

W邮储银行成立于2008年,是邮政储蓄银行下辖307家二级分行之一。截至2017年,W邮储银行在当地下设机构总数达到47个,从业人员922人。

W邮储银行通过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一系列荣誉,如2016年服务实体经济十大银行、2017年市直属单位优秀单位、优秀金融产品奖等等,甚至在2018年11月份由于在小微企业金融方面的创新,受到《焦点访谈》栏目的专项采访。在发展道路上,W邮储银行通过努力取得了不菲的成绩。

(一)人员构成

W邮储银行的人员构成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成立初期,继承邮政公司员工构成。W邮储银行的前身是邮政公司下属金融储汇局,在银行成立初期,员工均来自于邮政系统,整体员工银行业务水平整体较低,金融知识普遍较为匮乏,这样的人员构成不利于银行发展。

第二阶段是合同工-劳务工同步招聘。W邮储银行为快速扩充业务人才,提升队伍专业水平,在成立后不久就开始调整人员结构。银行开始以两种通道招募员工,一是通过上级省分行人力资源部统一进行招聘,招聘对象以应届毕业大学生为主,成功应聘进入银行均为正式合同工,直接与W邮储银行签订劳动合同;二是由W邮储银行直接在当地招聘劳务工,劳务工一般与人才市场签订劳动合同。劳务工与合同工工作内容完全相同,但劳务工基础薪资较合同工略低。为激发劳务工的工作热情,W邮储银行开立了员工转聘通道,即每年对劳务工的工作情况进行考核,在劳务工中择优转聘为合同工,这样的人力管理方式,一定程度上促进了W邮储银行各项业务的快速发展。在这个阶段,W邮储银行通过招聘吸收了部分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业务人员与较多金融专业的应届毕业生,也为W邮储银行的发展注入了动力。

第三阶段是合同工-外派业务员同步招聘。在相关部门的指引下,W邮储银行为落实“同工同酬”的文件精神,在近年来停止招聘劳务工,无论是面对大学生的校园招聘还是面对社会的招聘,相关人员均以合同工身份入职。但由于W邮储银行在经营过程中会对某一项业务有阶段性的发展需求,故会面向社会招聘外派业务员,由外派业务员负责某一项业务的拓展工作,一般来说外派业务员负责的业务相对简单,如信用卡业务等。这样的人员构成,可以在保证整体行内员工待遇水平相同的前提下,满足银行发展业务的需求。

(二)金融产品

W邮储银行作为全功能性商业银行,有着较为全面的金融产品线,本文根据服务对象的不同,将W邮储银行金融产品分为如表的种类:

表1.W邮政储蓄银行金融产品

W邮储银行金融产品较为全面,但由于起步较晚,在产品操作方面,行内员工对零售业务与公司业务中的资金结算、理财、小微企业贷款等相对简单的业务较为熟练;对于专业知识要求较高、操作相对繁琐的国际业务、金融市场业务以及公司业务中的大中型企业贷款则存在一定操作难度,这样的情况直接影响到W邮储银行现有的业务结构。

(三)业务发展情况-以小微企业贷款等为例

1、小微企业贷款发展情况

小微企业贷款业务是W邮储银行重要的业务发展方向之一,但期初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限制导致业务无法大规模发展。截至2014年,W邮储银行小微企业贷款规模仅有11.9亿元。反观W邮储银行所处地区小微经济环境,全市共有小微企业约21万户,占全市企业总数85.7%,当地小微企业环境满意度指数、小微企业社会贡献度增长率两项指标位列全省第一,小微活力综合指数位列全省第三。面对这样广阔的小微企业贷款业务市场,W邮储银行由于自身经营能力问题无法介入,引起了W邮储银行各级管理层的关注。

经过多年探索,W邮储银行设立了小微企业金融中心,将小微企业贷款业务从普通公司业务剥离出来,作为独立的单项业务进行拓展。在小微企业贷款产品方面,W邮储银行以抵押贷款为主,信用贷款为辅,将抵押物担保作为资金安全的基础,针对优质新客户或者有合作基础的老客户,视情况为其发放信用类或者弱担保类贷款。因政府近年来愈发加大扶持小微企业力度,小微企业主对无抵押贷款呼声渐长,W邮储银行对自身产品进行了一系列创新,开发了一系列纯信用与第三方担保类型的贷款产品,如凭借纳税情况发放信用贷款的税贷通、与当地信保基金合作的信保贷、与当地保险公司合作的保证保险贷款等,并在信用贷款规模上有了新的突破,但抵押类贷款仍是W邮储银行小微企业贷款发展的核心。

2014年至2017年,W邮储银行小微企业贷款规模迅速扩张,截至2017年,W邮储银行小微企业贷款规模已经突破36亿元,且在2017年中,净增贷款7.4亿元,较上年规模增长了25.5%,较2014年规模实现3倍以上增长,2014年至2017年间贷款规模呈直线增长,增速较快。2013年至2017年W邮储银行小微企业贷款规模情况如图所示:

图1.W邮政储蓄银行2013-2017年小微企业贷款规模

截至2017年W邮储银行多年的小微企业贷款余额为36.4亿元,同期W邮储银行整体贷款规模为218.15亿元,W邮储银行小微企业贷款占贷款总规模比例为16.69%,结合图可发现同期建设银行、农业银行、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的小微企业贷款占比仅为3.24%、3.57%、1.91%、2.48%、1.89%,W邮储银行小微企业贷款规模占比已高于工、农、中、建、交五大银行,甚至高于邮储银行整体小微企业贷款占比,这也标志着小微企业贷款业务已经成为W邮储银行的一项核心贷款业务。

图2.各银行2017年贷款总量及小微企业贷款规模情况

2、营业收入

W邮储银行2017年度营业收入7.63亿元,净利润2.97亿元,就W邮储银行整体发展情况来看,已经超过了大部分同期成立的商业银行,其原因主要是原邮政系统人员在营销方面有较高的水平与热情,加之通过多年银行工作与培训积累了一定的金融知识与经验,就为W邮储银行业务发展带来了强大助力。同时,不断加入银行的金融专业人员也为银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W邮储银行2013至2017年营业收入情况如图所示:

图3.W邮政储蓄银行2013-2017年营业收入

W邮储银行在2013年至2016年间营业收入持续增长,但在2017年下跌较大。2017年营业收入下降主要是因该年银行监管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监管措施,银行业进入强监管状态,各项业务发展受到了影响,且整体利率开始逐渐市场化,银行业利率竞争加剧,导致整体营业收入较少。

查阅了W邮储银行所在地区的其他商业银行,发现工商银行2017年营业收入为28.1亿元,较2016年下降3.06亿元;建设银行2017年营业收入25.52亿元,较2016年下降12.44亿元;宁波银行2017年营业收入6.14亿元,较2016年下降1.8亿元。这种营业收入下降主要是由于市场整体原因所导致。

3、存贷款规模

W邮储银行在2013年至2017年间,存贷款规模有了可观的增长。W邮储银行2017年贷款规模较2013年已经完成翻番。同同时在人员数量增加与人员能力提升外,W邮储银行管理层也通过学习观摩,逐渐完善内部业务制度,研发新型金融产品,在软件实力与硬件实力上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4、三农业务发展情况

W邮储银行自成立以来,一直将服务三农,服务小微企业作为业务发展重点。针对三农行业,W邮储银行长时间保持了较大的支持力度,而且在2017年下半年专门成立了三农金融事业部,将与三农相关的业务独立拓展,继续加大扶持力度。

在个人储蓄、结算等基础金融服务上,W邮储银行主以打通服务农村金融“最后一公里”为己任,依托遍布城乡的网络优势,为广大农村、偏远区域的群众提供金融服务。截至2017年,W邮储银行在辖区内设立了505个助农取款点及27个空白乡镇金融服务点,空白乡镇金融服务点是定期开业,为偏远地区群众定期提供金融服务的网点。其中在县及县以下农村地区网点占比超过81%,在网点无法抵达的地方,布局移动展业,通过科技创新填补农村金融服务空白。

在融资方面,W邮储银行针对农户需求创新助农产品。为解决家庭农场、龙头企业等涉农企业融资问题,推出家庭农场贷款、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等产品。截至2017年,W邮储银行各项涉农贷款结余126亿元,累计向20万农户和涉农类小微企业发放1000多亿元贷款用于生产经营;其中,累计发放62亿元涉农类小额贷款;累计发放涉农类个人商务贷款616亿元,结余金额52亿元。

二、W邮储银行小微企业贷款面临的问题

随着W邮储银行的快速发展,各项业务均在以往规模上有了新的突破,小微企业贷款在规模上的连年快速增长尤其突出,但其贷款不良率却值得注意。W邮储银行2013年至2017年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分别为1.70%、2.62%、1.54%、1.15%、1.98%,结合其小微企业贷款规模的增长特点,W邮储银行在2015年至2016年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下降是由于其新增贷款规模较大,对不良率起到了暂时稀释的作用,但由于其小微企业贷款风险管理上的问题未发生改变,而新发放的问题贷款在放款后1至2年才会逐渐显露风险,导致2015年与2016年发放的问题贷款逐渐在2017年显现,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也在2017年出现了上升趋势。

截至2017年末,W邮储银行小微企业贷款客户数为958户,总贷款规模为363966万元,其中不良贷款金额为7208万元,不良贷款客户数为24户,户均不良贷款约为300万元;2015年、2016年W邮储银行贷款客户数分别为541户、743户,不良贷款金额分别为3189万元、3334万元。

本文选取W邮储银行整体不良率与其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进行了比较,通过比较发现W邮储银行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远高于其整体贷款不良率,具体表现为不良率偏高,波动幅度较大,具体情况如图所示:

图4.2013-2017年W邮政储蓄银行小微企业贷款与整体贷款不良率

同时,为更加准确地对W邮储银行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的严重性进行分析,本文选取了工商银行、宁波银行与W邮储银行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进行比较。通过下图比较发现,W邮储银行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较工商银行、宁波银行而言,仍然存在不良率偏高的现象,综合来看,W邮储银行小微企业不良贷款的情况整体较为严峻。

图5.2013-2017年W邮政储蓄银行小微企业贷款与工商银行、宁波银行贷款不良率

W邮储银行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在与其自身整体贷款不良率、邮储银行全行不良率及银行同业贷款不良率的比照过程中,平均值均高于比照对象,且部分年度如2014年与2017年的不良率远高于比照对象,可以得出W邮储银行小微企业贷款质量劣于金融同业机构与自身其他贷款种类。

同时根据调查,截至2017年W邮储银行整体不良贷款金额为1.58亿元,涉及零售贷款、小微企业贷款、公司贷款等业务,而其中小微企业贷款就有0.72亿元,占比高达45.57%。W邮储银行小微企业贷款规模占整体比例为16.69%,小微企业不良贷款占整体不良贷款比例却达到46.84%,体现出了W邮储银行小微企业贷款的高风险严重影响了W邮储银行全行的资产质量。

综合W邮储银行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占比情况和与金融机构横向纵向比照的结果,本文认为W邮储银行小微企业贷款质量存在较为严重的风险隐患,如何提升小微企业贷款风险管理工作效果效率已是W邮储银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W邮储银行小微企业贷款风险管理的调研分析

(一)小微企业客户经理访谈结果汇总

对15位小微企业贷款相关业务人员进行非结构式访谈,访谈结果汇总如下:

1、期初上岗问题多,难解决

表2.客户经理上岗初期难点

单位:人,%

上表反映出了及时客户经理经过了岗前培训,取得资格,但在业务技能、操作水平上普遍存在较多空白与漏洞,反映出银行现有的培训方案在设计与落实中存在一定问题。

2、对已发放的贷款风险管理不重视

在谈及日常工作时间分配时,要求受访者将工作时间分为10份,将工作内容分为业务发展(包括贷款申请、审批、发放)、贷后检查、不良贷款催收三块内容,并为每块工作安排时间,具体结果如表所示:

表3.客户经理工作时间分配情况

单位:份,人,%

表可反映出大部分客户经理最重视业务发展,但对于贷款发放后的风险管理与不良催收重视程度较低。提及原因,主要是因较多客户经理认为不良催收工作有其他部门协助完成,自己可以少花时间,而不重视贷后检查的原因有9位客户经理反馈主要是贷后管理岗人员工作中存在问题。

3、贷后管理岗人员工作存在问题

结合表的情况,在贷后检查的时间分配上有9人表示只花最少的时间去完成,但实际工作中仅花少量时间难以对贷款客户完成贷后检查工作,故针对访谈中仅用最少时间开展贷后检查工作的9位客户经理,又进行追加问题访问,请他们阐明不愿意花时间进行贷后检查的原因,整理汇总如表所示:

表4.不重视贷后检查的原因

通过访谈发现,对贷后检查不重视的客户经理在谈及理由时,较多层面提及了贷后管理岗人员的因素,除去客户经理自身对贷后管理工作较为懈怠的因素外,贷后管理岗人员工作可能也存在一定问题。

4、十分重视抵押物在风险评估中的作用

访谈对客户经理在处理贷款业务过程中对贷款风险的识别与评估情况进行了解汇总,在受访对象中,主要的贷款风险识别与评估方式如表所示:

表5.贷款风险评估方式

单位:人,%

表反映出了受访客户经理在贷款风险评估中,对企业所能提供的抵押物金额十分重视,反而对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指标如采购销售情况、水电使用、员工人数等情况没有十分重视,这就体现出客户尽力对于抵押物产生过度重视的情况。

5、访谈问题梳理

通过访谈,汇总出在W邮储银行贷款风险管理中一系列表面上的问题,并对其梳理,梳理结果如表所示:

表6.风险管理工作问题梳理

从人员、贷款风险管理流程以及配套制度三个角度对问题进行进一步分析梳理,整理出了各个层面所存在的问题,以便进一步深入剖析。

(二)小微企业客户经理培训及素养情况分析

1、客户经理岗前培训现状

W邮储银行近年来为提高小微企业贷款业务发展速度,每年参加客户经理岗前培训的人数都在增加,银行内部也针对岗前培训制定了一系列方案。

首先是理论培训,银行以各省一级分行省份行为单位开展辖内小微企业客户经理资格培训,培训时间从一周到三周不等,主要培训形式有集中授课、分组讨论以及素质拓展等。其中集中授课是培训过程中时间占比最多的部分,授课的主要内容有业务产品介绍、业务操作教学、业务营销模拟等,课程核心围绕在如何快速获取客户、发展业务以及完成贷款操作流程;分组讨论主要是将培训人员平均分成6-10人的小组,通过小组组员之间的互相讨论、互相学习巩固理论知识,开展实景业务营销模拟。同时,小组模式也便于培训管理组进行管理打分;业务营销模拟主要是以培训小组为单位,开展陌生拜访、贷款方案推介、客户流失挽留等场景模拟,通过模拟练习令培训人员在上岗之前就对营销方法有所了解与学习。

在完成培训的主要内容后,培训项目组会对培训人员进行考试测验,考试分为笔试与机考。其中笔试主要涉及授信金额计算、利率计算、产品搭配等内容,主要考核培训人员的实际操作能力;机考则以客观题为主,主要考察培训人员对银行贷款产品、利率等信息的熟悉程度。

最后,在培训人员考试测验通过后,省分行将颁发资格证书。培训人员在回到所属分支行后一般会在短时间内被要求上岗开展业务。分支行会为新客户经理配备一名导师,以“传帮带”的模式加快新客户经理的成长速度,帮助其更好地发展业务。

2、客户经理岗前培训效果差

W邮储银行为小微企业客户经理设置了专门的培训方案,但从访谈情况来看,整体培训效果不尽如人意。针对较多受访者在上岗前期所存在的困难,本文认为是由于W邮储银行客户经理培训效果较差所致,具体有以下几点原因:

(1)培训时间过短

银行对小微企业客户经理的岗前培训最短的培训时间安排仅有1周,最长也仅有3周,而W邮储银行小微企业贷款产品种类有快捷贷、税贷通、信保贷、保证保险贷、医院贷、科技贷等等十余种,每种贷款都有其不同的操作方式以及贷款对象,仅仅1-3周的培训时间很难令培训人员完全消化相关业务知识。

(2)岗前过渡期过短

在完成培训后,新客户经理会在很短的时间内被要求上岗开始拓展业务,但理论培训与实际营销、操作中存在较多差异,面对不同的企业也就需要有不同的思维模式去评判企业的经营情况、贷款风险以及可以为企业授信的贷款金额,让一个仅仅通过理论培训的客户经理直接进行实际操作,会大幅提升潜在的贷款风险。同时,在没有接触过真实客户的前提下,新客户经理直接与企业客户进行沟通交谈往往会出现和客户无话可谈、不知道如何调查企业情况的现象。

(3)导师制度落实不到位

在访谈过程中,有11位受访客户经理提及在上岗初期,很少或者没有得到导师的细心指导,提及原因,主要是导师自身业务较多,需要处理一系列客户沟通、贷款审批、贷款发放、贷后检查等工作,难以抽出时间教授业务操作经验,导致新客户经理上岗初期在业务拓展过程中困难重重。

3、客户经理风险意识与行为存在偏差

根据访谈内容,本文发现客户经理自身在贷款风险管理的意识及行为上存在一定偏差,主要体现在风险意识、风险评估方式两个方面。

(1)贷款风险管理意识不足

通过访谈了解,本文认为W邮储银行客户经理在贷款风险管理意识上存在一定不足。大部分客户经理在工作中过度淡化贷款发放后的风险管理工作,不关心贷后检查,甚至有部分客户经理在不良贷款催收工作上也不予以重视。反映出大部分客户经理专注与业务发展,但对于存量贷款的风险意识较差。

(2)贷款风险评估方式存在偏差

通过访谈了解到较多客户经理在判断企业贷款风险,确定企业授信金额时十分重视企业所提供的抵押物金额。抵押物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对冲由于企业无法正常归还贷款所造成的损失,但唯抵押物价值为中心就是贷款风险评估与风险管理中的失败。小微企业贷款风险是多方面的、多元化的,其风险会根据宏观经济环境、行业政策与企业自身特征等情况的变化而变化。一家发展前景良好、实力优秀的企业,其各种经营成果均能在经营数据、经营情况中体现,这些才是判断一家企业经营水平的重要因素,基于这些因素对企业贷款风险进行判断才是正确的方法。现实所反映出的大多数客户经理以抵押物为中心的风险评估方式,存在风险评估方向上的错误,若仅凭抵押物就确定贷款金额,那银行将无异于典当行,是银行风险管理能力严重缺失的表现。

(三)银行小微企业贷款风险管理流程分析

1、小微企业贷款业务流程现状

W邮储银行小微企业贷款风险管理流程大致可分为贷前调查、贷中审查、贷后检查三部分。通过贷前调查与贷中审查完成对小微企业贷款的风险识别与风险评估,并在贷后检查工作中实现对小微企业贷款的风险管控。

(1)贷前调查

贷前调查作为贷款业务开展的第一步,是连接小微企业与银行的重要桥梁。小微企业主通过联系银行客户经理来表达借款诉求,或者由客户经理外出宣传主动与小微企业主建立关系。在达成贷款意向后,小微企业主会整理企业以及个人相关资料,递交客户经理进行初步审核,同时客户经理会对企业主所经营的企业进行实地走访调查,以确定企业的经营情况是否良好。

(2)贷中审查

贷中审查作为贷款业务的重点部分,是由银行内部审查审批人员完成的。他们借助客户递交的相关资料结合客户经理调查报告对企业资质与贷款需求进行审查,依据邮储银行现行的贷款产品审批制度与规范,确定贷与不贷、贷多与贷少的问题。

在贷中审查阶段,审查审批人员需要借助信贷系统完成对企业的初步评级,结合前台工作人员调查结果,对企业的优劣情况作出判断。信贷系统中的评级系统,就是依托量化模型,通过企业财务、经营、规模等数据对企业进行量化分析的风险识别系统。在操作时需要前台人员输入企业基本信息、近年来的财务报表、行业信息、区域信息等,通过系统的各因素权重对企业进行打分。针对1000万以下的贷款,审查部门可以自行完成审批,针对1000万以上的贷款,需要在审查部门通过后交由贷审会进行审批,贷审会是由W邮储银行行领导、小微企业金融部、授信部、风险合规部、法律合规部等多个部门负责人组成的贷款决策小组,主要针对大额贷款的风险进行讨论评估,并得出是否为其发放贷款的决定。

(3)贷后检查

贷后管理是贷款流程中的后续保障,是由客户经理或者专职贷后管理岗位人员完成的。主要是针对已放贷的小微企业进行贷后检查、日常管理、贷款到期还款资金落实情况等工作。

在发放贷款后,为防范信用风险,需要客户经理定期首期检查企业水电费情况、纳税情况、经营收入情况、检查企业在产品、库存等情况。对于涉及担保、保证的,应确保担保物价值、现状等情况,对于第三方保证的,应了解第三方保证能力是否有下降的情况。

具体小微企业贷款风险管理流程如图所示:

图6.W邮政储蓄银行小微企业贷款风险管理工作流程

在小微企业贷款业务操作岗位,需要完成除贷款放款以外的全部流程,W邮储银行按照贷款风险管理工作特点设立了一系列部门及岗位。在部门设置方面有小微企业金融部、授信部、风险合规部、区县支行,这些部门下设多种岗位,如客户经理岗、经营管理岗、贷后管理刚等,具体小微企业贷款业务相关岗位结构图如所示:

图7.W邮储银行小微企业贷款相关部门及岗位示意图

从图可见,W邮储银行小微企业贷款相关部门岗位设置较多,单从W邮储银行市级分行岗位人数来看,经营管理岗2人,贷后管理岗2人,客户经理岗40余人,审查审批岗10人,档案管理岗1人,风险监测岗1人,不良处置岗1人。其中小微企业金融部下属的经营管理岗主要工作内容是协助业务发展与客户经理进行贷前调查,而贷后管理岗则是要对小微企业贷后检查工作进行监督管理。

2、风险评估工具存在缺陷

W邮储银行小微企业贷款评级表是辅助客户经理开展贷款风险评估的工具,针对访谈中体现出的客户经理贷款风险判断能力较弱的情况,本文对企业评级表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

信用评级相关打分内容主要分为5大方面,分别为:企业基本情况、企业实际控制人基本情况、企业经营情况、企业财务情况及企业成长性与银行合作情况评价,本文以最具代表性的制造业评级表为例进行分析,具体内容如表所示:

表7.W邮储银行小微企业贷款评级表(制造业)

该评级表的结果以等级显示,总分90分至100分对应AAA评级,80分至89分对应AA评级,70分至79分对应A评级,55分至69分对应BBB评级,45分至54分对应BB评级,30分至44分对应B评级,30分以下对应C评级。针对BBB及以上评级的客户均为准入客户,在BB评级的客户需要客户经理给予充分理由才可准入,低于BB评级的客户不予准入。

通过表可发现,W邮储银行在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识别方面所采信的指标与现代针对贷款风险识别的研究整体相契合,且针对企业经营情况方面的评价细则打分较近年来的研究成果更为细致,涵盖了生产安全性、主营业务集中度等指标。但纵观整个评价表,针对小微企业所在行业的打分情况则仅仅只有“行业景气度”一项,且分值在总分100分的评价表中仅占4分。

表8.W邮储银行小微企业贷款评级表行业评分项标准(制造业)

根据表所示,在小微企业贷款评分表设计过程中,行业相关评分项仅仅为一项,且评判标准粗略。根据数学模型透过小微企业行业特点的视角对商业银行客户进行违约预测,得出企业的违约情况会因行业的不同而产生明显的分布差异的相关结论,不难发现小微企业不良贷款的产生与小微企业所属行业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而W邮储银行在小微企业评级表中对行业相关的赋分却少之又少,令因行业变化所可能带来的风险无法有效反映在评级表的结果中,这对W邮储银行风险管理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同时,小微企业本身就容易利用其财务信息不透明、经营情况不透明等信息不对称优势,来向银行获取贷款。弱化行业影响程度,加大了W邮储银行小微企业贷款面临的行业风险,也给未来贷款风险管理工作带来了隐患。

3、贷后管理岗效用弱

访谈结果反映客户经理不重视贷后检查的原因大部分落在贷后检查岗上,体现出贷后管理岗效用较弱。根据本文调查了解,认为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职能交叉较多

工作约束较多贷后管理岗人员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小微企业金融部以业务发展为工作重心,贷后管理岗工作内容往往与经营管理岗存在交叉,同时,在W邮储银行大力发展小微企业贷款的形式下,小微企业金融部作为重点责任部门,工作核心必然是扩张贷款规模,提升贷款流程速度。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下,贷后管理岗在处理贷后检查问题过程中必然会受影响,主要体现就是贷后管理工作流于形式,对贷后检查管理的独立性不够,无法对存在问题的小微企业进行及时、正确的风险预警处理,无法有效监督客户经理进行贷后检查工作。即便客户经理反馈企业经营发生恶化,可能面临提前回收等情况,除非企业已经出现无法掩盖的严重问题,否则往往以其他方式进行贷款周转,延长贷款时间,难以直白地公布借款人出现的风险预警信号。最终导致贷后检查整体工作如同虚设,其所应有的预警效果基本丧失殆尽。商业银行现阶段信贷风险预警工作指数片面、过于传统,缺乏完整性、周密性、关联性,整体工作十分低效,从而给风险管理工作加大了压力,提升了不良贷款处理难度。

(2)人员数量不足

W邮储银行在市分行层面仅配比了2-3名贷后管理人员,而全辖小微企业贷款客户有近1000户,现有的贷后管理岗位人员无法消化定期贷后检查的工作量,也更不可能对贷后管理工作进行逐一复核督导,人员数量对贷后管理工作的落实产生了极大限制。

(3)人员业务经验不足

现有的贷后管理人员大多未从事过小微企业客户经理一职,对业务流程、风险判断等知识存在一定空白,导致贷后管理人员在开展贷后检查管理工作时难以发现企业贷款风险问题,令贷后检查工作流于形式。

(四)银行小微企业贷款风险管理配套制度分析

1、业务配套制度情况

W邮储银行小微企业贷款业务相关配套制度主要有针对业务人员的考核制度与针对操作的业务制度。

考核制度主要用于激励客户经理发展业务,引导贷款审批人员把控贷款风险。现阶段针对客户经理的考核制度重点考核其工作期间贷款规模的增量,以月末规模与月初规模差值即贷款月净增规模来衡量客户经理工作的优劣,并以此作为奖金发放、年终考核甚至人员晋升的一个重要指标。而针对贷款审批人员的考核重点在于工作量,即以每月完成贷款审批的数量来衡量贷款审批人员工作的优劣。同时,若贷款在后续出现逾期等情况,需要审批人员承担一定的审查责任,但责任相对有限。

业务制度主要用于规范小微企业客户经理与审批人员在具体贷款业务中的操作,不同的贷款产品对应不同的贷款额度计算方式、风险评估方式及利率计算方式等。W邮储银行小微企业贷款业务制度中,担保方式主要以抵押为主,在业务发展过程中,从管理人员到操作人员逐渐形成了有抵押才放款的观念。

2、绩效考核制度存在瑕疵

结合访谈调研结果,本文对W邮储银行小微企业贷款相关配套制度进行了调查分析,认为在制度层面上存在瑕疵,在绩效考核制度上的瑕疵主要有以下几点:

绩效考核制度过度注重贷款规模。W邮储银行小微企业贷款规模考核方式中,对于贷款规模净增一万奖励6-8元,贷款规模减少一万扣罚8-10元。而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单笔金额在380万元左右,业务的增加与减少对客户经理绩效影响较大,这样的导向会令客户经理在实际工作中偏向于大力扩大规模,至少是需要保持现有规模,避免绩效扣罚。从而促使客户经理隐瞒存在瑕疵的小微企业贷款存量客户情况以保持自己的贷款规模,同时以放款为目标进行新业务拓展,导致小微企业贷款风险管理在风险识别、风险评价与风险控制阶段都遭受不利影响。

考核制度无法体现风险管理成效。W邮储银行现行的小微企业贷款考核制度中对无不良贷款的客户经理没有奖励,同时对处置不良贷款及时的客户经理缺乏也缺乏奖励,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客户经理对风险处置的积极性,对贷款风险控制产生不利影响。

3、业务制度存在问题

通过访谈,本文认为客户经理在确定贷款金额、判断企业贷款风险时存在的认识方面的问题,同时,业务制度对于客户经理的思考、操作方式也有重要影响,故本文从业务制度出发,对制度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

W邮储银行在小微企业务制度中对抵押物的风险缓释作用作了较为详尽的解释,直接将抵押物作为可以覆盖贷款风险的担保方式,即贷款风险评估结果若反馈出贷款风险较大,不建议对企业发放贷款时,只要抵押物价值足够,就可以对冲贷款本身的风险,从而令原本风险较高的评价转变为风险可控。这个过程就反映出业务制度实际是以抵押贷款为核心,主要是希望通过抵押的担保方式来缓释小微企业信用风险。本文认为这样的操作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对冲小微企业的信用风险,即在小微企业无法偿还贷款的情况下,W邮储银行仍可以通过处置抵押物来回收贷款本金与利息,而小微企业也会因为抵押物价值较高而提高其还本付息的意愿。但唯抵押物至上其本质是对贷款风险评估工作的放弃,是对贷款风险管理工作的不重视。

更重要的是,按“以抵押为核心”的贷款风险评估手段,会僵化客户经理、审批人员、贷后管理人员等各个风险管理岗位的风险思维,无视贷款风险因素的多样性,为银行风险管理工作埋下隐患。

W邮储银行小微企业历史不良贷款客户中,企业C是当地一家日用杂品加工制造企业,主营业务是日用小商品的加工、组装以及销售,其企业规模较小,总资产规模950余万元(含标准厂房),年总经营收入近500万元,由于自身主营业务整体较为稳定且企业主扩张欲望较小,故企业主还将部分空置厂房出租以获取租金收入。该企业于2015年初通过抵押的方式向W邮储银行申请300万元贷款,申请时称下游需方近期市场销售红火,需要增加生产量,故贷款用于扩大生产。在贷款支用后,首年正常还本付息并转贷,但在2016年末开始无法正常偿还利息,并在贷款到期后逾期,形成不良贷款。后经调查,企业当时实际所需资金约80万元,而由于其抵押物价值较高,银行为其提供了300万元的贷款额度,大部分贷款资金未用于企业生产经营,而是进入了股市。企业主于2014年参与股市投资,至2015年初,企业主获取了较为丰厚的投资收益,于是萌生贷款炒股的念头,故向银行贷款300万元,大部分用于炒股。但股市在2015年6月份开始下挫导致“股灾”,令该企业主血本无归,最后银行贷款与民间借贷均无法归还,只能变卖各种资产用于还款。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