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发布重磅数据!2021年末房地产贷款余额52万亿,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增速回落
人民银行统计,2021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192.69万亿元,同比增长11.6%;全年人民币贷款增加19.95万亿元,同比多增3150亿元。
2021年末,人民币房地产贷款余额52.17万亿元,同比增长7.9%,比上年末增速低3.7个百分点。个人住房贷款同比增长11.3%,增速比上年末低3.3个百分点。
房地产贷款增速回落
2021年末,人民币房地产贷款余额52.17万亿元,同比增长7.9%,比上年末增速低3.7个百分点;全年增加3.81万亿元,占同期各项贷款增量的19.1%,比上年全年水平低7.2个百分点。
2021年末,房地产开发贷款余额12.01万亿元,同比增长0.9%,增速比上年末低5.2个百分点。个人住房贷款余额38.32万亿元,同比增长11.3%,增速比上年末低3.3个百分点。
住户贷款增速小幅回落。
2021年末,本外币住户贷款余额71.11万亿元,同比增长12.5%,增速比上年末低1.7个百分点;全年增加7.92万亿元,同比多增592亿元。
2021年末,本外币住户经营性贷款余额16.22万亿元,同比增长19.1%,比上年末低0.9个百分点;全年增加2.6万亿元,同比多增3353亿元。住户消费性贷款余额54.89万亿元,同比增长10.7%,增速比上年末低2个百分点;全年增加5.32万亿元,同比少增2761亿元。
央行金融市场司司长邹澜表近期表示,近期房地产销售、购地、融资等行为已逐步回归常态,市场预期稳步改善。央行仍按照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根据长效机制的安排,保持基本稳定。根据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的总体要求,稳预期首先就是政策预期要稳。下一步,央行将全面落实房地产长效机制,保持房地产金融政策连续性、一致性、稳定性,稳妥实施好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制度,加大住房租赁金融支持力度,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
企事业单位贷款平稳增长
2021年末,本外币企事业单位贷款余额122.68万亿元,同比增长11%,增速比上年末低1.4个百分点;全年增加12.14万亿元,同比少增211亿元。
分期限看,短期贷款及票据融资余额44.13万亿元,同比增长6.2%,增速比上年末低2个百分点;全年增加2.57万亿元,同比少增5754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75.31万亿元,同比增长14%,增速比上年末低1.3个百分点;全年增加9.24万亿元,同比多增4642亿元。
分用途看,固定资产贷款余额52.38万亿元,同比增长10.1%,增速比上年末低1.5个百分点;经营性贷款余额49.78万亿元,同比增长9.8%,增速比上年末低3.1个百分点。
工业中长期贷款增速明显提升
2021年末,本外币工业中长期贷款余额13.49万亿元,同比增长22.6%,增速比上年末高2.6个百分点;全年增加2.49万亿元,同比多增6503亿元。其中,重工业中长期贷款余额11.6万亿元,同比增长21.5%,增速比上年末高3个百分点;轻工业中长期贷款余额1.89万亿元,同比增长29.1%,增速比上年末低1.6个百分点。
2021年末,本外币服务业中长期贷款余额50万亿元,同比增长11%,增速比上年末低3.3个百分点;全年增加4.93万亿元,同比少增6849亿元。房地产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下降0.5%,增速比上年末低8.3个百分点。
2021年末,本外币基础设施中长期贷款余额28.9万亿元,同比增长15.3%,增速比上年末高1.1个百分点;全年增加3.82万亿元,同比多增7346亿元。
普惠金融领域贷款保持较快增速
2021年末,人民币普惠金融领域贷款余额26.52万亿元,同比增长23.2%,增速比上年末低1个百分点;全年增加5.02万亿元,同比多增7819亿元。
2021年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19.23万亿元,同比增长27.3%,增速比上年末低3个百分点;全年增加4.13万亿元,同比多增6083亿元。农户生产经营贷款余额6.84万亿元,同比增长14.1%;创业担保贷款余额2349亿元,同比增长6%;助学贷款余额1468亿元,同比增长12.3%。
2021年末,全国脱贫人口贷款余额9141亿元,同比增长16%,全年增加1260亿元。
绿色贷款持续高速增长
2021年末,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15.9万亿元,同比增长33%,比上年末高12.7个百分点,高于各项贷款增速21.7个百分点,全年增加3.86万亿元。其中,投向具有直接和间接碳减排效益项目的贷款分别为7.3和3.36万亿元,合计占绿色贷款的67%。
分用途看,基础设施绿色升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和节能环保产业贷款余额分别为7.4、4.21和1.94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8.3%、31.7%和46.7%。分行业看,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绿色贷款余额4.41万亿元,同比增长25.7%,全年增加8850亿元;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绿色贷款余额4.13万亿元,同比增长14.2%,全年增加4857亿元。
涉农贷款增速保持平稳
2021年末,本外币涉农贷款余额43.21万亿元,同比增长10.9%,增速比上年末高0.2个百分点;全年增加4.57万亿元,同比多增6343亿元。
2021年末,农村(县及县以下)贷款余额36.15万亿元,同比增长12.1%,增速比上年末高0.2个百分点;全年增加4.15万亿元,同比多增6007亿元。农户贷款余额13.47万亿元,同比增长14%,增速比上年末低0.2个百分点;全年增加1.68万亿元,同比多增1704亿元。农业贷款余额4.57万亿元,同比增长7.1%,增速比上年末低0.4个百分点;全年增加3087亿元,同比少增208亿元。
货币政策要靠前发力
央行副行长刘国强近期表示,在经济下行压力根本缓解之前,进要服务于稳,不利于稳的政策不出台,有利于稳的政策多出台,做到以进促稳。简单说,当前重点的目标是稳,政策的要求是发力。
一是充足发力,把货币政策工具箱开得再大一些,保持总量稳定,避免信贷塌方;二是精准发力,要致广大而尽精微,金融部门不但要迎客上门,还要主动出击,按照新发展理念的要求,主动找好项目,做有效的加法,优化经济结构;三是靠前发力,前瞻操作,走在市场曲线的前面,及时回应市场的普遍关切,不能拖,拖久了,市场关切落空了,落空了就不关切了,不关切就“哀莫大于心死”,后面的事就难办了。
具体来说,刘国强提到三个方面。
一是保持总量稳定增长。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增强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
二是促进结构稳步优化。创新和运用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做好“加法”,继续加大对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的信贷支持。
三是推动企业融资成本稳中有降,继续发挥LPR改革的效能,切实维护存款市场的竞争秩序,稳定银行负债成本。
编辑:万健祎
2019年消费金融行业报告出炉:消费贷款规模超13万亿元
来源:交汇点新闻客户端
交汇点讯12月23日,北大光华-度小满金融科技联合实验室发布了《2019年中国消费金融年度报告》。报告显示,我国消费金融市场贷款规模保持快速增长,消费贷款规模超过13万亿元,新消费主义崛起,90后、00后成长为消费新势力;金融科技成为消费金融核心驱动力,头部企业技术优势明显,行业分化进一步加速,“头部效应”凸显。
报告显示,我国消费金融市场贷款规模保持快速增长。2019年9月末消费贷款规模增至13.34万亿元。同时,消费贷款渗透率逐年显著提升,2018年末达到34.6%。此外,生物特征识别、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和物联网等核心技术正推动消费金融产业链和价值链的迭代升级,第三方服务机构趋于专业化,芝麻分、度小满“磐石资质因子”等利用技术、数据和场景优势,多角度刻画用户,完善消费金融机构对用户资质的认知,大幅提升了消费金融的用户体验和资源配置效率。金融科技在消费金融产业链中不断渗透,从单点切入到全面渗透,已贯穿消费金融贷前、贷中、贷后的全生命周期风险管理,消费金融借贷流程中部分痛点问题得以有效解决。同时,消费金融业务模式日渐成熟,场景方、资金方、技术方更加开放,多方协作局面逐渐形成,消费金融的竞争已经进化为生态圈和开放平台的竞争,头部消费金融机构纷纷打造消费金融对外开放平台,不断对外输出系统能力。
90后、00后人口超过了3亿人,逐步成长为消费主力,同时,年轻群体倾向于信用消费,对生活品质与休闲娱乐的追求又进一步促进信用消费需求。另一方面,下沉市场拥有庞大的人口基数,更强的消费意愿:二三线城市消费意愿明显超过一线城市,特别是三线城市消费趋势指数增长最为显著。下沉市场已经成为消费金融线上线下必争之地。近年来,消费金融行业迎来强监管,行业内扶优限劣,清理洗牌,迎来合规经营的新起点。头部企业不仅拥有场景、技术优势,也有更强的合规能力,行业分化进一步加速,强者恒强。从整个消费金融市场看,居民杠杆率、消费金融渗透率仍处于国际较低水平,海量长尾用户消费金融服务依旧空白,新中产、年轻一代也蕴藏了巨大的消费潜力,而金融科技全面赋能消费金融也为行业发展带来新的驱动力量。以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等为代表的不断发展与成熟的金融科技,将继续释放消费金融行业潜力,为消费金融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带来新的革新力量。交汇点记者赵伟莉
银保监会刚刚发布通知,扩大这个领域贷款规模→
7月11日,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发布进一步推动金融服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银行机构要扩大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信用贷款规模,重点支持高技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提高制造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大对传统产业在设备更新、技术改造、绿色转型发展等方面的中长期资金支持。
通知提出,银行机构要扩大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信用贷款规模,重点支持高技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提高制造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大对传统产业在设备更新、技术改造、绿色转型发展等方面的中长期资金支持。围绕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等市场主体,增加信用贷、首贷投放力度。完善抗疫救灾金融服务,强化重点医疗物资生产供应的金融保障,支持高端医疗器械产业核心技术攻关和创新发展。优化制造业外贸金融服务,支持汽车、家电等制造业企业“走出去”。做好新市民金融服务,对吸纳新市民就业较多的制造业企业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积极稳妥发展供应链金融服务,依托制造业产业链核心企业,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基础上,加强数据和信息共享,运用应收账款、存货与仓单质押融资等方式,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提供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
通知要求,银行机构要聚焦制造业发展的薄弱环节,用好用足现有金融扶持政策,积极帮扶前期信用良好、因疫情暂时遇困的企业,避免盲目抽贷、断贷、压贷。继续按照市场化原则对制造业中小微企业实施延期还本付息,延期还本付息日期原则上不超过2022年底。对受疫情影响严重的制造业2022年底前到期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根据实际情况给予倾斜,适当放宽延期期限。用好普惠小微贷款增量奖励、支小再贷款等货币政策工具,缓解制造业小微企业流动性资金困难。按照商业可持续原则,通过内部资金转移价格优惠、制定差异化利率定价权限等措施,积极向制造业企业合理让利。
来源:中国经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