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全国小微企业贷款余额55.84万亿元 金融服务小微提质增效
在国新办近日举行的2022年上半年银行业保险业运行发展情况新闻发布会上,银保监会新闻发言人、法规部主任綦相介绍了上半年普惠金融工作,特别是小微金融服务的相关情况。“在过去几年高速增长的基础上,今年上半年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整体上继续保持着快速增长的良好态势,到今年6月末,全国小微企业贷款余额55.84万亿元。”綦相表示。
今年以来,银保监会持续加大金融助企纾困力度,先后为中小微企业出台一系列纾困举措,全力支持稳住宏观经济大盘,着力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推动银行业保险业实现高质量发展。那么,金融机构是如何为小微企业出实招的?哪些举措值得推广?
银行加大支持力度
近年来,金融机构不断加大对小微企业、“三农”等普惠领域的金融支持力度,切实达到量增面扩价优。从规模上看,金融服务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
“普惠型的小微企业贷款余额21.77万亿元,同比增速22.6%。较各项贷款的平均增速高出11.69个百分点。有贷款余额客户数达到了3681万户,同比增加了710万户,力度是很大的。”綦相表示,今年上半年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量达到了2.69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多增2100亿元。这些数据都反映出,今年以来对小微企业贷款支持力度总体比去年有所加大。
“受定向降准、‘两增两控’差异化考核等政策支持的推动,我国普惠金融领域的信贷投放力度不断加大,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普惠涉农贷款余额等规模不断扩张,增长速度明显高于总体贷款增速。”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原晓惠表示,从融资成本上来看,银行业金融机构对普惠金融领域的贷款利率明显下降,减费让利力度加大。普惠小微贷款利率近几年持续保持下降态势,上半年全国新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利率5.35%,较2021年全年下降0.35个百分点。
银行机构围绕普惠金融客户的不同特点和需求,纷纷加大产品供给力度及开发多项专属贷款产品。建设银行开发设计“小微快贷”“个人经营快贷”“裕农快贷”“交易快贷”和“善贷”5大产品体系及多项专属贷款产品,提升客户需求满足能力和服务效率。“邮储银行坚守服务‘三农’、城乡居民和中小企业的定位,立足自身资源禀赋,持续提升普惠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可得性和满意度。借助‘小微易贷’‘极速贷’等线上产品,开发了税务、发票、工程、外贸等10余种业务模式,满足小微企业各类融资需求。截至2022年3月末,邮储银行线上小微贷款产品余额8692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2%。”邮储银行副行长张学文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国务院今年印发《扎实稳住经济的一揽子政策措施》,提出六个方面33项措施。其中,在加大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力度方面,将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的资金支持比例由1%提高至2%,即由人民银行按相关地方法人银行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增量(包括通过延期还本付息形成的普惠小微贷款)的2%提供资金支持,更好引导和支持地方法人银行发放普惠小微贷款。
此外,人民银行今年5月份发布《关于推动建立金融服务小微企业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长效机制的通知》,加大对重点领域和困难行业的金融支持力度。人民银行有关负责人表示,各金融机构要持续增加对科技创新、绿色发展、制造业等领域小微企业的信贷投放,支持培育更多“专精特新”企业。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各金融机构要做好疫情防控下的金融服务和困难行业支持工作,发挥普惠性支持措施和针对性支持措施合力,帮助企业纾困,避免出现行业性限贷、抽贷、断贷。
优化金融服务质效
今年4月份,全国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环比下降了900多亿元,引起市场各方关注。但是,从5月份、6月份的数据看,普惠型小微企业的贷款增量分别达到3300亿元和9300亿元,扭转了4月份总量下跌的势头。
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原晓惠表示,受疫情多点反弹以及国际局势动荡等环境影响,今年我国小微企业生产经营面临的不确定性和发展压力明显加大。小微企业普遍资金链相对脆弱,流动性较差,部分企业因为资金问题面临倒闭、破产,对普惠小微贷款整体规模增量带来一定影响。
为此,银保监会及时召开了座谈会、工作例会,包括大中型银行的小微金融工作例会、全国小微金融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印发了42条助企纾困政策通知,引导银行统筹帮扶市场主体。具体来看,为优化金融服务体系,确保有关金融纾困政策顺利落地,银保监会今年6月份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受疫情影响困难行业企业等金融服务的通知》,强化普惠金融服务。2022年继续实现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两增”目标,确保个体工商户贷款增量扩面。鼓励银行机构创新信贷服务模式,强化科技赋能,为因疫情暂时遇困行业企业提供更加便捷多样的服务。
随着金融科技的广泛应用,普惠金融服务的便利性明显提升,金融服务成本和服务效率更加优化。推进金融科技与数字普惠金融结合,用户不仅能自助操作、自主选择甚至能参与金融产品的更新定制,还能简化金融服务流程,提升金融服务效率,更好发挥长尾效应。业内人士表示,通过整合金融机构产品流、资金流、信息流,向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贷款既直接服务于实体经济企业,又进一步促进了普惠金融发展。
目前,数字普惠金融已经成为当前普惠金融发展的主流,更多的小微企业可以以可负担的成本获得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建设银行普惠金融事业部副总经理刘英华表示,围绕“数字、平台、生态、赋能”发展理念,建设银行主动变革服务模式,以“金融+科技”谋篇布局,创新数字普惠新模式,打造普惠金融新生态,扎实推进普惠金融业务高质量发展。
作为普惠金融的提供者,银行机构应积极创新服务,提升服务小微企业和个体商户的质效。原晓惠建议,银行应注重加强信贷风险防控,持续提升风险管理水平,利用好金融科技手段,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增强对贷款风险的识别和管理。此外,银行也要关注小微企业成长中的金融需求变化,探索对优质成长型小微企业提供差异化、定制化的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助力小微企业渡过难关并与客户一起成长,从而夯实客户基础。
健全长效机制
小微企业在融资过程中,其症结在于缺信息、缺信用、缺抵押,致使传统金融模式无法为小微企业提供充足的金融供给。专家表示,小微企业难以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得信贷支持,不得不利用民间借贷等高利率、高风险的融资渠道来获得资金支持,对企业长期稳健发展、社会金融稳定都带来了一定的隐患。
从实践看,金融机构帮扶小微企业既存在内生动力不充足的问题,也存在外部激励约束作用发挥不充分的问题。“因此,建立小微金融长效机制,应标本兼治、综合施策,从体制机制、基础设施、考核激励等方面采取针对性措施。”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认为,首先,要改进小微金融服务考核,放宽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和利率等约束,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先破解“融资难”再破解“融资贵”。其次,拓宽商业银行特别是中小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渠道,丰富处置方式和手段,加快小微企业不良贷款核销,减轻中小银行服务小微企业的历史包袱。最后,加大对商业银行特别是中小银行的正向激励,通过定向降准及再贷款、再贴现等优先支持,提升小微金融供给水平,同时防范信贷供给过度和资金被挪用等问题。
此外,探索信用信息数据积累机制,对企业形成长期稳健发展的良性循环至关重要。刘英华表示,可以探索重塑信用评价模式,以数据资产为企业增信。建设银行跳出以财务报表评价客户风险状况和还款能力的传统方式,在确保数据合法合规应用的前提下,对内挖掘企业资金、结算、交易等信息,对外连通工商、纳税、征信、司法等公共数据以及供应链场景数据,对小微企业进行综合分析、立体画像,将数据资产转化为信用信息,有效破解小微企业资信不完整的难题。
小微企业是我国普惠金融发展的生力军,做好科创型小微企业贷款投放,对于深化小微企业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重要意义。科创型小微企业由于传统抵质押物少,有时难以达到传统金融机构设置的融资条件。张学文表示,未来要进一步加快普惠金融与科创金融的融合,突破传统抵质押物的制约,相关机构要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评估与交易机制,加强各地技术交易市场互联互通,推动知识产权的确权、定价与交易、质押、风控等多方联动的新模式。
下一步,建立小微金融长效机制,重在构建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的小微金融服务体系,重点是明确大中小银行机构的不同定位。董希淼建议,对大型银行来说,应提升其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首贷户”的考核占比,降低因其非市场化过度下沉对中小银行带来的“掐尖现象”和“挤出效应”。对中小银行来说,应在货币政策、资本补充、资产处置等方面采取更多的差别化支持措施,支持中小银行稳健可持续发展,鼓励中小银行更好地发挥体制机制灵活、贴近市场和客户等优势,“门当户对”地服务好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增强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动力。(经济日报记者王宝会)
银保监会:截至三季度末银行业用于小微企业的贷款余额58万亿元
来源:人民网原创稿
人民网北京11月16日电(记者杜燕飞)银保监会15日发布的2022年三季度银行业保险业主要监管指标数据显示,截至三季度末,银行业金融机构用于小微企业的贷款(包括小微型企业贷款、个体工商户贷款和小微企业主贷款)余额58万亿元,保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3.8万亿元,同比增长5%。前三季度,商业银行累计实现净利润1.7万亿元,同比增长1.2%。
数据显示,前三季度,银行业和保险业总资产稳健增长。截至三季度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资产总额373.9万亿元,同比增长10.2%;保险公司总资产26.7万亿元,较年初增长7.3%。
银行业和保险业持续加强金融服务,截至三季度末,银行业金融机构用于小微企业的贷款余额58万亿元,其中单户授信总额1000万元及以下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22.9万亿元,同比增长24.1%;保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3.8万亿元,同比增长5.0%。前三季度,新增保单件数386亿件,同比增长11.8%。
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保持总体稳定,截至三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3万亿元,较上季度末增加373亿元;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66%,较上季度末下降0.01个百分点。
商业银行风险抵补能力增强,截至三季度末,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余额为6.1万亿元,较上季度末增加1285亿元;拨备覆盖率为205.54%,较上季度末上升1.75个百分点;商业银行(不含外国银行分行)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均较上季度末上升。
商业银行流动性水平保持稳健,三季度末,商业银行流动性覆盖率为142.68%,较上季末下降3.62个百分点;流动性比例为61.66%,较上季末下降0.61个百分点;人民币超额备付金率1.56%,较上季末下降0.11个百分点;存贷款比例(人民币境内口径)为78.65%,较上季末上升0.21个百分点。
在保险业偿付能力方面,截至二季度末,纳入偿付能力监管委员会审议的181家保险公司平均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220.8%,平均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48.1%;42家保险公司风险综合评级被评为A类,115家保险公司被评为B类,15家保险公司被评为C类,9家保险公司被评为D类。
8月末我国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41万亿元
中国人民银行日前发布数据显示,截至今年8月末,我国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41万亿元,是2017年末的1.7倍。
图为中国人民银行大楼。新华社发
广大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等市场主体是我国稳经济的重要基础、稳就业的主力支撑、稳民生的重要保障。近年来,金融部门出台了一系列金融举措,全力帮助市场主体纾困发展。
记者了解到,此前人民银行创设的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支持工具和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两项直达工具,已累计支持中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13.1万亿元,发放普惠小微信用贷款10.3万亿元。
今年两项直达工具进行市场化接续转换,进一步引导金融机构扩大对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信贷投放。人民银行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8月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22.3万亿元,同比增长23.9%,授信户数5291万户,同比增长33.9%。
人民银行日前发布的《中国普惠金融指标分析报告(2021年)》显示,未来一段时期,随着社会信用意识持续增强,小微主体信用档案建档率将进一步提升,金融机构与普惠群体信息不对称难题持续缓解。我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能力将持续增强,产品创新更加活跃精准,首贷户和信用贷款占比将稳步提升。(记者吴雨)
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