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尼尔投资贷款信息提供专业的股票、保险、银行、投资、贷款、理财服务

乐贷款app在哪里下载

本文目录

乐信业务员被指操作客户手机在分期乐App贷款!平台回应

近日,广东茂名的谢先生向南都记者报料称,未咨询本人意见,上门推广的乐信业务员在“分期乐”A上为其贷款3万余元,还款利息有两千多元,他希望能提前一次还清。4日,南都记者联系“分期乐”客服,客服称已为其申请提前还款。

谢先生介绍,他在茂名经营一家茶叶铺,10月初,一名乐信业务员来到店内向他推广贷款业务,考虑到未来也许有贷款需要,他便下载了乐信旗下的“分期乐”A。“他说看了我支付宝的积分,可以借款。”谢先生说,在没有询问本人意见的情况下,业务员操作其手机借了31400元,分了9期还款,“我当时来不及阻止他,我都不需要贷这么多钱。”

据谢先生提供的账单详情页面截图,其已还了第一期贷款3611.6元,剩下8期需要还至明年6月,共计需还款33899.92元。谢先生表示,希望能够一次性还清,否则还要多支付两千多元的利息,但该贷款订单显示不支持全部提前还款。他多次联系业务员和客服并未得到解决。

据谢先生提供的信息显示,乐信即为深圳乐信控股有限公司。该企业官网介绍,分期乐是乐信旗下品质分期购物商城,成立于2013年10月,是国内最早推出分期购物的电商平台之一。天眼查数据显示,分期乐所属公司深圳市分期乐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在2016年至2021年间,有多起与该公司相关的法律诉讼,案由涉及借款合同纠纷、民间借贷纠纷等。

11月4日,南都记者联系“分期乐”客服,客服称,因此前订单是锁定状态不可提前还款,现已为谢先生申请,申请解锁成功后即可提前还款,会有相应的利息优惠,具体金额以页面显示为准。

采写:南都记者敖银雪

疫情下大学生债务逼近“爆雷”!网贷精准围猎,校园成了“收割场”

疫情对许多大学生的重要影响,在一个不易察觉的方面,正在快速发酵。

半月谈记者走访发现,使用网络贷款平台支出日常消费已成大学生常见的消费方式,疫情期间,往常依靠生活费、兼职打工来偿还网贷的大学生,因为没了“收入”,债务接近“爆雷”,一些人不得不借遍亲朋好友,或通过借新还旧、以贷养贷堵上债务窟窿,以致债务越滚越大。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现象背后,一些大型正规网贷平台扮演了重要角色。它们以大学校园为目标,精准收割“优质客户”。

1

没了生活费,

债务就彻底没希望还上了

“困在家中,每月没了生活费,我的债务就彻底没希望还上了。”武汉某高校大一学生小杨说,疫情开始没几天,一直关注疫情的他突然意识到困在家里没了生活费,“就睡不好了”。

自从高三那年分期买了一台新上市的三星S9手机尝到“甜头”,为了追求那一刹那“爽”感,小杨便陷入超前消费泥潭,踏上每月还贷之路。目前他每个月要在3个平台上还款,最多时一个月要还1950元。

半月谈记者走访了解到,疫情将高校学生留在家中,也让部分依靠生活费还贷的学生失去收入来源,在逾期的压力下焦躁不已。

谈到网络贷款,贵州某高校大四学生小姜说,它让自己大学生活质量变得越来越差。“支付宝花呗目前还有3000多元没还上,今年待在家没有生活费,借了不少同学和亲戚的钱,总算没有‘爆雷’。”小姜说,网贷一接触就甩不掉了,“像个无底洞”。

小姜告诉半月谈记者,她们宿舍4个同学,有3个人背着网贷债务,还不起钱就找别人帮忙贷款还,拆东墙补西墙。重重压力下,不少同学借新还旧、以贷养贷,债务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一位大学辅导员说,据他观察,现在大学生80%的人都有网贷行为,贷款原因各有不同,比如日常消费、购买大件电子产品等,也有一些学生陷入物质主义的消费理念无法自拔。借网贷的不少学生家庭经济条件一般,有的甚至是贫困家庭,他们生活费不多,又不能抵挡消费诱惑,难免开始网贷。

据艾瑞咨询2020年6月发布的后疫情时代零售消费洞察报告显示,中国的网民结构中,超过50%的“90后”月消费高于2000元,超20%“90后”月消费高于3000元。

一位刚毕业的大学生说:“我们这些大学生是网贷平台的最优质客户。”

2

无处不在的“潘多拉魔盒”

事实上,在大学生消费欲望过度、缺乏自制力的背后,更需关注的是无处不在、“潘多拉魔盒”般的网贷诱惑。

半月谈记者了解到,当前网络贷款门槛低,各类产品广告铺天盖地,充斥于年轻人每天要使用的各个手机应用中。杭州某高校大学生小沈喜欢看美国职业男子篮球联赛,他每天都会在国内某主要网络平台体育A刷新闻,但每刷几条,就会看到网贷视频广告。他感慨:“这真是精准营销。”

一些正规、大型消费贷款平台,针对大学生提供“精准服务”,各类循循善诱的让利规则暗藏玄机。

“京东之前每周都会送我白条免息券,付款的时候也会默认推荐白条付款,QQ空间里的广告是分期乐,美团有美团借钱,支付宝有花呗借呗,就连小米金融也不断给我这个三星手机用户发广告推荐网贷产品。”作为一个没有正式收入的大学生,小沈在各个平台上都有2万~3万元的借款额度。

这些网贷平台宽松的审批和超出个人还贷能力的放贷额度为大学生埋下隐患。据专家介绍,目前市面不少网贷产品宣称每日利息不到0.05%,让人以为利息很低,但实际上这种日利率对应的是18%的高额年利。

小姜目前使用的一个主流网络消费贷款平台会主动向用户推送一些贷款优惠或消费优惠的信息。她最开始仅有三四百元的贷款额度,但短短两年,贷款额度提升至三四千元,就是因为使用频次高,贷款额度会不断增加,无形中助推了贷款消费行为。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在使用淘宝、京东购物时,花呗和白条变成了支付时的优先选项,而借呗、金条等借款服务也总是经常出现在A的醒目位置,提醒我还有三五万的额度可以使用。”刚参加工作不满半年的95后浙江青年小戴觉得自己是被各类A推到了超前消费的陷阱里。

他告诉半月谈记者,由于花呗、白条每月底或次月初才出账,出账前往往对负债情况没有概念,花起钱来也难免大手大脚。久而久之就出现了负担不起账单的情况,这时蚂蚁借呗等按日收取利息的互联网贷款自然而然地变成了花呗还款的方式了。

不少受访者认为,网贷平台为了利润,刻意培养用户超前消费习惯,并引导用户,尤其是年轻用户以信用为担保透支个人账户。一位受访者说,这些正规的、大型的消费网贷平台,用“温水煮青蛙”的方式渗透到校园里,透支着年轻人的活力。

3

对在校学生放贷,应设最高限额

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消费金融信贷课题组开展的中国消费金融主体评估(2019)发现,选择消费信贷的客户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90后群体占比接近50%。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2019中国消费金融发展报告》显示,在互联网消费金融平台的记录未完全纳入征信系统、中小消费金融平台信息共享不足的情况下,近几年消费金融中多头借贷的现象严重,带来较大的逾期风险。

一些年轻人在消费主义心态和网贷平台“围猎”下,带着一身债务走出校园、走上社会,这样的处境或许意味着人生面临失控风险。

半月谈记者走访了解到多类个案:某职校学生因为欠下网贷债务,不惜骗取同学身份证在多家网络平台上贷款;一些大学生贷款与网络赌博行为交织,边赌博边贷款,最终陷入绝境……

“以往没有网贷,找同学或亲戚借钱,借不到就算了。现在网贷太方便,平台又多,无形中给大学生借钱贷款提供了便利,也不断助长消费欲望。”贵州某高校大学生小梅说,不少大学生没有正确的理财消费观念,尽管老师一再提醒,但还是有不少人抵挡不了诱惑陷入网贷泥潭。

专家认为,网贷是当前最常见的金融消费方式,要进一步加强网贷利弊宣传,把理财消费作为大学生必修课;同时,更需规范约束各类网络平台贷款行为,在打击非法网贷平台的同时,尽快出台细则,规范正规网络平台面向大学生的贷款行为,如设定贷款最高限额、避免多平台借贷等。

来源:《半月谈》2020年第16期

记者:方问禹林光耀骆飞编辑:原碧霞

警惕!欠了100万,还能“化债解债”?!小心掉入骗局

对于创业者来说

因为一时出现的现金流困难

往往会导致债务问题的发生

而所谓“解债”的方案

看似能够解决燃眉之急

实际上却有可能导致更大的风险

2019年3月

在贵阳做物流公司的老王

专门在饭馆摆了一桌

邀请了常年有业务往来的生意伙伴

老王的朋友徐师傅:老王,今天怎么想到把我们喊过来吃饭呢?平常约你喝个酒都难。

老王的朋友老冯:老徐,人家老王平时为人做事还是可以的,大家都是生意场上的,最近情况如何啊?

老王:还是冯哥了解我,我有几个朋友借款一直不还,我还有账要还。

徐师傅:你要还多少?

老王:100万的样子。

听说老王欠了100万元

桌上的两位朋友不吱声了

过了一会儿

还是冯师傅提出了一个建议

老冯:老王,我这边转一个物联网公司的信息给你。前段时间我有个朋友,说的是找这家公司可以帮忙化解债务,要不你看一下。

老王:哦,是吗?

徐师傅:嗯,我这边现在是真没有什么钱。老冯的方案你好好看哈,如果不放心我跟你去看。

老王:好嘛。

第二天一早

老王和徐师傅带着老冯给的地址

去了这家号称可以化债的公司

听说老王的来意之后

自称公司负责人的刘经理

亲自接待了两人

刘经理:我们公司现在有一种债权换物权的解债方式。以3年期来说,假如你手上有一份100万元的债权,你要交20万元的解债资金、3万元的咨询费和1万元报备费,共计24万元现金给我。等你交了钱后,我们会把你100万的债权金额和已交的24万的解债资金,以100万元额度的购物卡和24万现金返还给你,你的债权就转到了我的头上。你可以用购物卡在我们的“全乐优品”APP上分36期购买产品或消费。我们的产品有黄金、珠宝、汽车、电话卡等等,你可以登记我们商城看下。现金我们分两年每月1万元分期方式打到你银行卡上。

对于刘经理提出的解债方案

看完商城产品后

老王有些将信将疑

看出老王心事的刘经理

又换了一种说法

刘经理:我们公司是集团规模的,在遵义和黔东南做得很大,看下我们的名单嘛,都有上千人成功解债了。

老王想反正这几笔钱要了三年也没收回,干脆试一下,斟酌一番之后,老王便签了协议。可过了半年,意外出现了。

老冯:老王,真是对不起你。我听说那个公司好像出现问题了,我有两个认识的,去解债的朋友说兑换的珠宝有假的,这个月的返款也没有按时打了。

老王:怎么会呢?我上个月还收到钱的啊。

老冯:算了,你不要在这里惊讶了,我建议你去一趟公安局。我那两个朋友都去找过公司了,现在人都不在了,电话也不接了。

近期,一些不法分子通常打着“化解债务”的旗号,谎称能通过“创新模式运作”解除金融机构贷款、民间借款等债务,以收取“服务费”“解债保证金”等名义吸收资金,实则是一种“拆东墙补西墙”集资骗局行为。

不法分子在收取高额费用后,并不会向债务人索赔资产,甚至不验证客户债务关系的真实性,仅利用后续参与人员的缴款资金偿还先前参与人员的返利。有的还混入“以物抵债”等噱头,通过远期承诺等方式欺骗群众。一旦后续客户减少、投入资金不足,必将出现资金链断裂,致使参与人员血本无归。

贵阳市处非办提示:此类机构运作模式违背市场基本规律,资金链极易断裂,一旦出险,参与者将面临严重损失。要树立法制观念,选择合法合规债务处理方式,拒绝高息诱惑,远离各类名目的“化债、解债”骗局,切勿抱有侥幸心理。非法集资不受法律保护,参与非法集资风险自担。

注:文中对话为情景再现

记者:李拓伍君

来源:贵州广播电视台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