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尼尔投资贷款信息提供专业的股票、保险、银行、投资、贷款、理财服务

房贷款给谁

本文目录

借款主体与用款主体

借款主体与用款主体

目前,在经济交往中,经常会出现一些直接与间接交织在一起的情况,这就是直接的借款主体与间接的用款主体,它们共同存在于一件事物当中,我们不得不承认这种矛盾,因为这是实际经济发展过程当中存在的正常现象,这种现象如果形成文件类文书,我们必须在文书当中有个具体的表述,不能含糊其辞,也不能让他人揣测,本章专门讨论借款主体与用款主体。

首先,了解借款的概念。贷款人系指在中国境内依法设立的经营贷款业务的资金融资机构。借款人系指从经营贷款业务中取得贷款的法人、其他经济组织、个体工商户和自然人。所称贷款系指贷款人对借款人提供的并按约定的利率和期限还本付息的货币资金(参见《贷款通则》第二条)。在《贷款通则》中没找到借款二字的概念。但根据《贷款通则》相关定义,可以这样理解借款,借款指企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及个人向金融机构以及其他单位或个人暂时取得的资金。借为取得,是进的意思,有借必须有贷,贷为支付,是出的意思。

其次,了解用款主体。用款主体也就是借款用途(也是贷款用途),借款用途实际就是用款主体,《贷款通则》中明确规定,贷款必须有明确的用途。根据这一规定,贷款即支出方要求贷款资金有明确用途,贷款对应的借款方即用款主体的资金使用方,资金使用也用样必须有明确的用途。这就是借款主体的明确性。对于个人经营类贷款业务,用款主体可以理解用于某企业的经济活动,用于某个人的经济活动等等。这种活动即为物的表现,购买原材料、购原油、购买机器设备、购买房屋等等。比如用于某企业购买原材料。

第三,了解相关文书的重点。借款主体与用款主体是个人经营类贷款涉及到的一个现象,个人经营贷款是指银行向从事合法生产经营的个人发放的,用于定向购买或租赁商用房、机械设备,以及用于满足个人控制的企业(包括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流动资金需求和其他合理资金需求的贷款。借款主体是借贷法律关系的双方债权人和债务人,这个主体往往是具有民事行为能力的公司股东或者法定代表人及配偶,用款主体是实际用款某公司经营活动。所以担保方股东会决议内容必须明确借款主体与用款主体,这是形成相关文书的重点。

第四,了解使用的关键词。借款人一定是借款的主体,但是,个人经营类贷款的借款主体是个人,这个人不是贷款的直接使用者,贷款用于实体经营,实际用款者为所属公司,公司是贷款的使用者,就是说用于借款主体的个人所在的公司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公司是用款主体,这是公司股东会决议的关键词。

举一个实例:贷款品种为个人经营贷款,借款人为赵某人,赵某人是一个SS公司的股东,SS公司提供担保,这个SS公司出了一份股东决议(这个SS公司为独资公司),股东决议的内容:同意将SS公司的不动产位置及产权号抵押给某银行分行,用于赵某人向某银行分行申请个人经营贷款,本笔借款用于SS公司购买原料,借款金额为500万元,借款期限为一年。最终以签订的担保合同为准。股东签名:赵某人,2021年6月8日。

这个案例中,借款主体:赵某人,即用于赵某人向某银行分行申请个人经营贷款。用款主体:SS公司,即本笔借款用于SS公司购买原材料。

不要小看了这借款主体与用款主体这两个概念,因为股东决议或股东会决议内容不能似是而非,必须有个明确(用途)表述,否则会出现以下三种情况。

第一,有悖法律规定。用款主体不明确,也就是贷款用途不明确,也就有悖于《贷款通则》中贷款必须有明确用途的规定;

第二,仅仅知道贷款人。用款主体不明确,导致只知道贷款人不知道贷款给谁用或贷款用于做什么用;只知道赵某人贷款;

第三,不知道贷款给谁用。用款主体不明确,或者知道贷款用于做什么用但不知道贷款给谁用。只知道购买原材料,谁用原材料。

也就是说,重视借款主体、用款主体在形成文书中的表述,举手之劳从而减少不必要的融资风险或风险争议。

央行再出手!低息贷款能给谁?

前期贷款名单主要是救急企业,后续范围会覆盖更多类型企业。

疫情期间,为缓解企业的资金短缺问题,1月31日,央行设立3000亿元专项再贷款,2月底,再增5000亿元普惠再贷款再贴现额度,一大笔优惠的资金,正在通过银行体系,流向各类企业。

1.28%,这是财政贴息后专项再贷款的实际平均利率。根据2月20日央行披露的一年期LPR为4.05%计算,企业借贷成本可节省近7成。

到底什么样的企业才能拿到这样的低息贷款?迫切需要救命钱的中小微企业,能否得到闯关资本?

根据《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了解,目前,央行设立的专项再贷款实行重点企业名单管理制度,严格依照一份动态名单进行操作,分中央名单和地方名单,由全国性银行和地方银行分别负责。

从银行反馈来看,多家地方银行的大部分专项再贷款都流向了中小微企业,极大缓解了流动性,减轻了借贷压力。接下来,央行还会灵活调整再贷款规模,以便全方位扶持更多中小微企业。

1、先给防疫企业救急张云是一名银行信贷业务员,最近只忙一件事,按照央行下发的防疫抗疫重点企业名单,逐一询问这些企业具体的资金需求。然后再调查、审批、发放贷款。

这份名单意义重大。只要是名单内的企业,融资需求符合疫情防控需求,贷款利率按照发放前央行最近一次公布的一年期LPR减100基点确定,区级重点企业还可享受利息总额50%的地方政府贴息。

一旦进入名单,企业就进入了银行放贷的“绿色通道”。一家浙江省名单内的企业已经陆续接到四家银行的专项再贷款通知。最终,他们选择了一家国有银行。

“很多企业都想进入这份名单,但具体谁能进,是由国家发改委、工信部以及地方发改部门和工信部门决定的。银行按照名单对接具体资金需求。”张云告诉记者。

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月20日,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确定全国性重点企业876家,10个重点省市省级政府确定地方性重点企业共1082家。截至2月25日,已有1008家重点保供的企业获得贷款。

《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联系了多家有资质发放再贷款的银行,梳理出第一批入选名单企业的几个类型。

一类是提供疫情防控物资的医药类企业,比如湖北银行武昌支行向九州通医药发放了3亿元专项贷款。

另一类是生产疫情防控物资的制造类企业,比如上海农商行向上海精发实业发放了1900万元专项贷款。

还有一类是承接疫情防控基础设施的建筑类企业,比如北京农商行向北京建工集团发放了4650万元专项贷款。

操作过程中名单企业有增有减。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研究员董希淼分析认为,前期名单主要是救急企业,后续名单范围会覆盖更多类型企业。

2月底的新闻发布会上,央行副行长刘国强表示,下一步要“增加再贷款再贴现的额度,分类引导各类银行对中小微企业复工复产发放优惠利率贷款”。

2、最快5小时放款疫情当前,传统银行的放贷效率,跑出了“战时”速度。以往银行一笔对公贷款,少则几天,多则一个多月。如今,最快几个小时内就能完成。

农业银行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农行2月7日向老百姓大药房有限公司发放了1亿元贷款,这笔贷款从资料收集到贷款发放,不到5个小时。

为了达到这样的速度,大多数银行都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来简化流程,比如国有大型银行将审批权下放到省一级支行,审核线上化以及多流程合一,既往客户快速续贷,等等。

杭州联合银行一位负责人介绍,银行前期重点对审查进行简化,近期则进一步对调查报告进行瘦身。以审核和调查互补,提高前、中台的配合。再利用外部数据资源以及各种远程工具,提升审批效率。

“这其实很不容易,受隔离影响,许多信贷员现场审核变得比较困难。”董希淼认为,很多银行已经在流程上进行了内部改进,通过视频、交易数据等方式,克服不能实地核查的困难。

困难还不止这些。

从本刊记者获得的银行反馈来看,接下来,还有以下问题影响央行专项再贷款的发放效率,需要各银行体系协调解决:

一是企业复工程度不一,上下游企业复工不同步。从营销到部分业务需要办理抵押,再到发放,需要一定的时间,不同类型企业真正获得资金的时效不同。

二是一些地区仅发放了第一批名单,银行可贷企业户数相对较少,也存在很多与疫情防控相关的企业不在名单之内。

三是国有大行与地方银行在营销时存在重复推荐的问题,导致同台竞争的事情有所发生。

3、既要普惠,又要精准除了保障疫情防控重点企业,低息高效贷款精准支持中小微企业的效果,也已初步显现。

广东南海农商行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月27日,该行已成功发放省重点名单内企业贷款合计27户,中小微企业数量为22家,占比达81.5%。

杭州联合银行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月27日,该行累计发放109笔专项贷款,支持105家企业,其中涉及中小微企业96户,占比达91.4%。

当然,相较于全国几千万中小微企业的体量,目前的贷款覆盖面还是有限,接下来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对于名单之外的企业,不少银行都在考虑并实施相应的支持措施。

广东南海农商行相关负责人提到,对于暂未纳入名单、不能享受专项再贷款政策,但能够在战疫时期提供必要医疗和生活物资的佛山市内企业,均以商业贷款进行承接,同时提供优惠利率。

此外,广东南海农商行还向当地政府汇报,争取得到政府支持,出台针对本地的非重点名单防疫企业财政补贴支持政策。

杭州联合银行负责人认为,小微企业因各方面影响导致还在复工的初期阶段,复工企业订单也比较少,入不敷出,企业急需的是解决资金流动性问题。因此,该行提供了诸多缓解流动性压力的信贷措施和产品。

对于下一步工作,董希淼提醒,银行要适量发放,不能因完成任务蜂拥而上。企业也要量力而行,不能追求资金成本低廉而盲目申请。以免最后造成企业过度负债,银行坏账堆积。

交通银行首席研究员唐建伟认为,银行在选择授信对象上,要坚持以往的信贷标准,侧重于先支持有发展前景、有产品市场的企业。

(素材来源/财经国家周刊编辑/陈茜江北新区融媒体中心)

银行,到底是给谁开的?

银行做的是有钱人和缺钱人的生意,而不是做的没钱人的生意。

有钱人,他需要打理自己的钱财。让自己的钱能够保值(储存)、增值(积累)。

同样的钱,你锁在自家保险柜里边,可能会被盗,且不产生收益。更好的方式自然是存在银行,安全性有足够保障的同时还能获得收益。自然,银行他是要做有钱人生意的。

其次是银行要做缺钱人的生意。缺钱才会需要去贷款,贷款之后才会去还贷,那么在贷款和还贷的过程中,银行才能有利可图。

在这一过程中,相当于银行把有钱人交给缺钱人,去创造更多价值。

说银行不做没钱人的生意,是因为没钱人本身就没有钱,也对钱没有迫切需求。没有钱存,不需要借钱,跟银行就没多少干系。

比如,一些人甚至完全可以不和银行打交道,自己有着少量的现金积余,有少量现金入账和花销,自然也就不太和银行往来。,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这一个群体也没有什么动力去挣钱、还钱。而且,银行也不会把钱放贷给他们。

因为这样一群人,本身几乎没有资产,所以不需要打理。即便想要借贷,也因为缺乏足够的抵押物而无法借到钱。

这样一群人,本身也没有需求,所以不需要去借贷,因为本身创收能力也弱,借贷了也还不上钱。

上述条件也就决定了整个银行的风控系统,天然地规避这一群人。

综上,从严格意义上讲,没有太多存款的人(有钱人),以及没有大量贷款的人(背负房贷的人,缺钱的人),都不算银行的客户。甚至绝大多数人对于银行来说,都是可有可无的存在,甚至压根就不能帮银行挣到什么钱。

因此,从绝对意义上来讲,本就没有什么有钱人的银行,以及穷人的银行的说法。

作为商业组织,商业银行本身就是在瞄准自己的客户,做着自己的业务。

有了上述认识之后,我们再延伸一下。

首先,从客户群体来看,银行的客户绝不是最惨的那一群人。

银行的客户主要分为存钱的有钱人,和缺钱的贷款人。

当经济形势不佳的时候,更多是有钱人跌落,存款或许会变少。同一时期,缺钱的贷款人本身还有足够的抵押物,或者让银行相信他可以还得上账的凭据。因此呢,即便是经济变差,银行的资产质地也不会出现断崖式下跌。前者会撤出钱,但钱没有消失。后者可能会出现债务危机,但这些债务本身是有抵押的,银行始终有一个安全边际。

而在经济动荡时期受冲击最大的那一群人,他们大多既没储蓄,甚至连借贷的能力也没有。

比如薪资很低的工薪族,他本身还是个月光,一旦失业,就得向朋友借钱度日,不然就要饿肚子。

但这样子借钱,能借多久呢,这就是一个问题。

其次,从经济整体环境来看,银行终究会受到影响。

经济确实有很强的韧性,我们这个农耕民族从古至今都知道这一点——你不去辛苦耕耘,肯定会饿肚子;你辛勤去耕耘,大概率能少饿肚子;你在辛勤耕耘的同时,还保持节约,加大储蓄力度,大概率能不饿肚子。

在勤奋加节约与饿肚子之间怎么选,这是一个民族做了几千年的选择题。

这是我国经济韧性的所在。

但是呢,就像你在高速上的前进速度并不由你自己说了算一样,别人的境遇,很多时候也会对你造成巨大冲击。

只要高速上别人出了事故,那你肯定就没法快速地跑起来。

在每个王朝的末端,往往伴随天灾、人祸、流民。

当庞大的流民从他们的家乡离开,正式以流民的身份进入另一个地域时,另一个原本安乐的地域也会因为承载能力不足而成为下一个流民的爆发点。

明末那一场百万计的流民乱窜,起点未尝不是如此。

一个地方出了大问题,其他地方也难能独善其身。

最后,银行的客户,其实是所有人。

有钱人把钱亏干净了,也变成了没钱人。

借贷者把贷款还完了,自然就变成了有钱人,因为有资产了,现金流可以结余了。

没钱人不小心有钱了,自然也成了有钱人。

有钱人钱亏出去很多,背上了大量负债,自然也就成了借贷者。

借贷者不小心把自己的抵押资产给赔出去了,也就变成了没钱人。

世间万事万物都处在变化当中。

我们从短期某一刻的时点去分析问题,只是对事物做一个切片研究,并不是要固化思维。

商业世界,没有不变的客户,只有永恒的业务。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