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同盈小贷发生业务变更,京东科技旗下仅剩一家网络小贷公司
记者冯赛琪
编辑
近日,京东旗下的一家小贷公司京东同盈小额贷款有限公司(下称:京东同盈小贷)发生工商变更,企业名称从“重庆京东同盈小额贷款有限公司”变更为“重庆京东同盈商务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中显示,京东同盈小贷在10月24日发生了章程变更。
除名称变更之外,经营范围也从“开展各项贷款、票据贴现、资产转让、以自有资金进行股权投资。”变更为“企业管理咨询;信息咨询服务(不含许可类信息咨询服务);票据信息咨询服务社会经济咨询服务。”
此前,京东科技集团一共有4家小额贷款公司,分别是北京京汇小额贷款有限公司、上海京汇小额贷款有限公司、重庆京东同盈小额贷款有限公司和重庆两江新区盛际小额贷款有限公司。今年以来,京东科技先后注销了北京和上海的两家小贷公司,仅剩重庆两家。
“贷款”痕迹的抹除,表示京东同盈小贷将退出小贷市场,不再从事小贷业务。这也预示着京东科技将再次舍弃掉一家小贷公司,仅保留重庆盛际小贷一家从事网络贷款业务。2021年11月,盛际小贷发生工商变更,注册资本由30亿元增至50亿元。
不过在10月10日,重庆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公布的重庆小额贷款公司名录中,京东同盈小贷还在名单上。
京东同盈小贷成立于2017年9月,法定代表人为马干理,注册资本为17亿元,股东为天津东方启明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通过股权穿透发现,京东科技为该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公开信息显示,盛际小贷和京东同盈小贷在白条和金条产品的背后承担着贷款人或者贷款服务机构的角色。
除了京东,其他互联网大厂也都对旗下小贷公司进行了整合。
值得注意的是,多数互联网公司在整合小贷公司时,更青睐保留属地在重庆的小贷公司并进行增资。
根据重庆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公布的重庆市小额贷款公司名录,有多家互联网大厂旗下的小贷公司在列。
截止到今年9月30日,蚂蚁集团旗下的蚂蚁商诚小贷公司、蚂蚁小微小贷公司,海尔旗下的海尔小贷公司,小米旗下的小米小贷公司,百度金融旗下的重庆度小满小贷公司,美团旗下的美团三快小贷,携程旗下的重庆携程小贷公司均在列。
2020年底,银保监会发布《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其中大幅提升了网络小贷公司的准入门槛。比如注册资本,新办法要求本省区域内经营的网络小贷注册资本起步要求是10亿元,如果是跨省级行政区域经营的网络小贷需要50亿元,且均为一次性实缴货币资本。
截至目前,已有12家网络小额贷款公司注册资本达到50亿元,其中重庆市蚂蚁小微小贷注册资本最高,达到120亿元。
另外,360数科、度小满、字节跳动、腾讯、携程等在今年已完成对旗下网络小贷公司的增资。2022年1月,360小贷注册资本由10亿元增至50亿元。2月,度小满旗下小贷注册资本由70亿元增至74亿元。4月,字节跳动旗下中融小贷增资至90亿元。6月,腾讯旗下财付通小贷由50亿元增至100亿元。
目前,根据银保监会的消息,针对部分小额贷款公司在网络小额贷款业务中存在的问题,组织各地方金融监管部门开展专项整治和清理规范,全面叫停新设网络小额贷款从业机构。
揭秘假冒“京东金融”骗局中那些你容易忽视的细节
10月30日,北京青年报半两财经报道的“冒充‘京东金融’骗局升级,这波上当受骗的多是高学历人群”引起很多读者的共鸣。在近两千条评论留言中,九成以上的读者表示自己曾多次接到过同类型的电话,其中一些读者不幸被骗,损失金额少则几千多则20余万。从大家分享的亲身经历来看,此类骗局中还有一些容易忽视的细节需要特别留意,正是这些伎俩使大家放松警惕掉入陷阱。
手机来电直接显示“京东金融”有真有假
不少读者反映,接到的诈骗电话很多是外地座机或手机打来的,一看就是可疑陌生号码,有时手机上的安全应用也能识别。可一些电话打过来时,直接显示的就是“京东金融”,第一反应会以为就是它们的官方号码,最多以为是广告推销,不会立即想到诈骗。
有读者称接到显示为“京东金融”的电话,要帮着调低贷款利率,还自称京东总部打来,普通话也很标准,说着说着就要求加私人微信,这才警觉可能遇到骗子。
还有读者称,看完报道后,查了下“京东金融”的10个来电,居然5个是真的,5个是假的,真号码的形式也不一样,有400开头的,有1开头的。
真正的“京东金融”官方号码是什么样呢?有读者提供的手机截图显示,一天之内接到两个标注为“京东金融”的电话,一个是400开头,一个是010开头的北京座机。北青报记者使用京东金融APP提供的电话防伪查询功能验证,结果显示它们都是京东金融官方客户服务呼叫渠道号码。
北京反诈中心提醒广大市民,接到这类电话,一定要提高警惕,不要轻信转款,有疑问,直接联系京东官方客服核实。
专门挑工作时间正忙时打电话
上次报道中,在某银行工作的王先生是在下午两点多忙着工作时突然接到诈骗电话,对方提到可能影响他的征信,慌乱中,王先生就一步步掉进了圈套。
北青报记者发现,一些已经受骗或险些上当的读者反映,自己也都跟王先生一样,是在上午或下午工作最忙的时候接到诈骗电话,因为脑子里全是工作的事,对方的话术把气氛弄得很紧张,好像不按他们说的操作后果会很严重,然后稀里糊涂地就在他们指挥下下载了会议软件,开了屏幕共享,还登录一些借贷平台借钱转账出去。事后回想,自己都不相信当时怎么会像傻子一下失去了判断力。
在微博上拥有43万粉丝的《新潮电子》执行主编、数码博主徐林近日也分享了自己差点儿被假冒的“京东金融客服”诈骗的经历。“以前我一直坚持认为我不会成为电诈受害者,没想到的是,骗子的手段真的是越来越高明。”
徐林也是在一个“忙得飞起”的上午接到了诈骗电话,第一个没听清就挂了,几分钟后,他使用的第二个手机号也接到了“京东金融”打来的电话,前后只相差了几分钟,而且说的是同一件事“京东金条贷款利率过高违规,要指导关闭这个业务”。
徐林一直很讨厌借贷,这前后脚的两个电话,让他感觉确实有必要关闭京东金条,就一步一步按照对方的指令操作起来。他不仅下了“讯飞听见会议”A,甚至在电话里告诉对方自己的微信绑了哪些银行卡,“当时满脑子都是稿子的事儿,没细想都是如实回答了。”
幸好在操作过程中,作为数码博主的徐林习惯性地发了一条微博。很快,越来越多朋友和粉丝发私信提醒他小心上当。徐林意识到自己遇到骗子了,再查看对方发来的一个网址链接,是一个伪装的京东APP,他更加确定这就是个骗局。
这时,骗子已经让他开通了光速贷,银行给了96000元的额度。当对方在迅飞会议室里说出“钱到你的卡片上了吗”的时候,徐林强退了软件。随后,他登录了微信,解绑了所有银行卡,修改了登录密码。等这一切做完,徐林发现自己手脚冰凉,“我真的没想到自己会离电诈这么近。”
事后复盘,徐林说:“如果是周末空闲一点接到这个电话,可能不会发生那么多事。”骗子挑的是上午上班最忙的时候,因为工作的影响不会想很细,一旦进入他们的节奏就很难脱身。幸亏当时他手边有电脑能发微博,能看到大家的评论,也能查询假网站,才逃过这一劫。
骗子比大家想象的有耐心
很多人认为,电信诈骗都是“广撒网”,不会盯住一个人不放,第一次果断拒绝后,对方就不会再找上门来。然而,很多读者反映,即使起初被拒绝,不法分子还是会一而再,再而三地打电话过来。稍有不慎就可能在他们不厌其烦的攻势下掉进陷阱。
从事金融IT行业的广东读者“”称,他曾经拒绝了三次,对方还是隔几天又打过来,他当时还真感觉可能不是骗子,差一点儿上当。
河南读者“YN1125”称,今年五月份,有人自称是京东客服说他利率超出央行的要求让他关闭白条。对方连打了四天电话。前几次,“YN1125”都说自己会关闭,对方也没提别的要求。最后一次,对方继续关切地问他为什么不关闭。不堪其扰的“YN1125”有些动摇,便按对方说的开始操作。这时,对方说要找一位男同事过来截图。“YN1125”说:“我当时就纳闷,我又没有他们别的沟通方式怎么截图,还没有问呢那边掉线了。”这次意外的掉线帮了大忙。“YN1125”得空打了京东客服电话,确认这就是一场彻头彻尾的骗局。这间,骗子还换着电话一连给“YN1125”打了三次电话。
骗子假冒的并非只是“京东客服“被骗的也有很多非京东客户
目前,各地警方多是针对冒充“京东客服”、“京东金融客服”的骗局对公众进行了风险提示。但北青报记者发现,骗子冒充的并非仅是“京东”,也有读者反映接到过冒充“支付宝”、“蚂蚁金服”的不法分子打来电话,套路基本差不多,也要求下载腾讯会议等可以屏幕共享的软件。
此外,还有一些从未使用过京东或京东金融的网友也接到了不法分子冒充“京东客服”的电话。读者王女士称,自己的手机号从未注册过京东账号,在京东购物用的是家人手机开通的账号,但是前不久自己的手机也接到了冒充“京东金融”的诈骗电话。王女士提醒大家,所有可能泄露个人信息的市民都可能接到诈骗电话,不要认为自己不用京东就放松警惕。
警方提醒:直接拨打京东官方客服电话核实不加好友不开视频
早在今年7月21日,京东金融向社会发布反诈提示表示,发现有电信网络诈骗不法分子,利用从其他渠道非法获取的公民个人信息,冒充京东客服实施诈骗。京东金融特提醒广大网友:凡是要求共享屏幕填写个人信息的,都是诈骗;凡是要求注销京东金条、京东白条或者调整利率的,都是诈骗;凡是要求注销校园贷款的,都是诈骗;凡是声称可以修复征信的,都是诈骗;凡是要求借款后向对方转账的,都是诈骗。
北京反诈中心也提醒广大市民,为防范此类诈骗,要做到以下六点。
一是核实身份官网认证。如接到自称京东、支付宝、微粒贷工作人员的电话,一定要提高警惕,不要轻信转款;如有疑问,请直接拨打京东官方客服电话进行核实。
二是拒不透露个人信息。身份信息、银行账户、验证码、各类密码要小心保管,绝不透露。
三是不加好友不开视频。如对方要求添加私人社交账号或至各类视频会议软件进行共享屏幕等操作,一定要果断拒绝。
四是绝不转账、借贷。如对方要求操作转账或者进行借贷,统统不要理会!一定是诈骗!
五是谈及征信切勿慌张。如对个人征信存疑,可登录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查询。
六是全国反诈咨询热线要牢记。如有疑问,请及时拨打全国反诈咨询热线:96110。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程婕
编辑/田野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含信息网络传播权)归属北京青年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民生银行、工商银行等合作的京东金融遭批判,网贷何时能规范
34一词的出现,给中国人民自古以来的消费观念带来了强大的冲击。
古时候人们讲究的是34,34,而随着贷款概念的引入,老一辈的人们开始尝试贷款买房、贷款买车,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吃到了贷款的甜头。
现如今,花呗、京东白条、360借条成了新世代的贷款方式,网贷一词也慢慢诞生,新一代年轻人开始接触到34这一概念,他们羡慕老一辈人们从贷款中获得的潇洒自在,又恰逢工作赚钱的起步阶段,加上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支付的便捷,网贷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热潮。可没想到,网贷糖衣的背后,是名为负债的苦果。最终的得利者,则是牵扯其中的民生银行、工商银行等金融机构。
可以说,现在是一个全民34的时代,34再也不是一种调侃。出门扫码买个东西,会弹出使用花呗有红包减免的提示;去美团买个饭,推荐34功能更省钱,甚至无聊时刷个手机视频,各种高额度的借款广告时刻刺激着眼球。
欲望刺激的背后,始终有一天克制不住的消费冲动。因此当代社会上出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一面是被网贷拖垮的年轻人,拆东墙补西墙,最后背负巨额的利息债务,幸运的人可能靠家里的支持成功上岸,不幸的人,在默默无闻中选择了纵身一跃。
而另一方面,是各大电商、平台、金融机构的鼓吹,他们鼓吹及时享乐、鼓吹超前消费、鼓吹借贷,但最终,盯着的都是名为34的钱包,拿起镰刀割韭菜。
本质上来讲,网贷是提前把未来的韭菜割掉,但还会给予韭菜生长的空间,这是资本间正常的打法。可没想到,一些互联网巨头,居然开始考虑在飞机上将韭菜连根拔起,断掉未来的希望。
网贷广告的背后,是对三观的屡次试探
前不久一则京东金融贷款的短视频广告就是因此被骂上热搜,广告中,一名普通农民工打扮的男子与母亲同乘飞机,因母亲晕机,男子询问空姐能否开窗而惨遭空姐及周边乘客嫌弃。看到这里,观众或许还在猜测是否会像《人在囧途》中一样幽默转折。
跌破眼镜的是,转折真的很黑色幽默,当空姐得知男子的询问后,第一时间想到的居然是建议升舱,但升舱价格不低,男子手头没钱只能无奈放弃。而此时后排一个西装模样的男子表示34,并豪爽地将男子手机接过。
接下来,反转在此出现,西装男子一顿操作,帮助农民工男子申请了15万元网贷额度,美名其曰是34,开始推销京东金融。
一时间,京东金融34,而与之合作的民生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招商银行、浦发银行、中信银行、光大银行、平安银行也受到波及。
据了解,民生银行是率先抢占P2P市场的银行机构之一,早在2015年,民生银行便开始布局P2P市场,在《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出台后,民生银行便大规模的与博金贷、开心贷、京东金融等十二家互联网金融平台签订网贷资金托管战略合作协议。
而在随后的1年里,央行对互联网金融发起专项整治的号召,银行对于P2P的态度开始谨慎起来。12月1日,据南方都市报报道,有平台负责人表示,近日收到民生银行北京分行终止合作的协议,并且是民生银行单方面给平台下发的。12月2日,据北京商报报道,民生银行相关人士表示,确实终止了与部分P2P平台的合作。
网贷,正在摧毁一部分年轻人
现如今,P2P已经在中国的金融市场中消失,可网贷却还是在以各种各样的形式34,摧毁着中国一部分的年轻人。
细细想来,为什么看起来极其恶俗低劣的广告,还是会被互联网公司选用并大量投放?
最根本的原因是——网贷广告针对的是那些低收入、低学历、低认知的下沉市场群体。
对于这一部分群体而言,他们或多或少因为经济能力、财产抵押、征信问题不能通过银行进行大额度、正规贷款,或者信用卡的办理。网贷产品便趁机凭借着额度小、低门槛、更方便等特性成功上位,在这一部分人群中开始渗透。
这些人大多是处在四、五线城市的年轻人,当看到这类广告后,因为对金融知识的不了解,很可能会轻信广告中的内容,在好奇与期待中第一次走进网贷的世界。
根据新浪VR发布的一篇题为《2019年中国年轻人负债状况报告》显示,全国的1.75亿90后中,只有13.4%的年轻人没有负债,有86.6%的90后接触过信贷产品,负债率(平均债务收入比)为41.75%。
而在这场金融游戏中的最大赢家,则是隐藏在幕后的各大银行,一名民生银行的从业人员表示,互联网金融业务低成本、高收入,是一门高利润率的生意,互联网平台和常规银行合作,抽成比例可以达到30%-40%,相比之下,传统贷款业务流程长、难度大,让年轻人望而却步。
规范与克制,是打破大环境的关键
客观来讲,部分网络贷款确实便利了人们的生活,但亟需系统化的政策来规范当前混乱的市场环境。
而网贷负面新闻的屡次爆出,开始引起监管部门的注意,2020年11月2日,银保监会、中国人民银行就《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
此次办法针对贷款额度做出了严格的规定,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还不上款的现象,意见稿收紧了对互联网借贷平台的监管,给网络借贷的经营资格及放贷金额方面,都作出严格限制。加强了对金融消费者保护的同时,也保障了互联网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
网络借贷正在转型,保护消费者、引导正确的消费观,巨头们的金融变现之路才能走得长远。
34的网贷时代,是时候改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