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尼尔投资贷款信息提供专业的股票、保险、银行、投资、贷款、理财服务

公司培训要贷款

本文目录

21岁女生求职面试被诱导贷款上万元缴纳培训费!长沙人社局介入

来源:潇湘晨报

来源潇湘晨报

记者武华康

“无简历要求,不会可教,熟手综合4500元—7000元每月”。在求职平台,此类求职信息繁多,但求职者面试后却往往被应聘机构诱导交纳上万元参加“岗前培训”,一些教培机构还以“教育分期”为名,让求职者在互联网金融机构有预支功能的平台“借钱培训”。长沙的小黄(化名)就是其中的一名受害者,明明是奔着求职去的,却被要求交上万元参加“岗前培训”,还被诱导在互联网金融机构贷款交了培训费。

近期,潇湘晨报(报料微信:xxi)晨意帮忙记者接到小黄求助后,来到“广州熳点教育科技有限公司长沙分公司”暗访调查,摸清了该公司的“培训贷套路”。同时记者还发现,还有多名学员有一样的经历,均是求职后被诱导借贷万元分期,参加“岗前培训”。

目前,长沙芙蓉区人社局劳动纠纷调处科已介入调查。

贷款上万元后反悔,交了650元才脱身

“稀里糊涂的,明明我是去面试的,怎么后来就贷款了。”经历了多次投诉后,21岁的应届毕业生小黄依然没有拿到全额退款。她告诉晨意帮忙记者,今年5月底,因即将毕业,而且对之前的工作不满意,便选择了裸辞,后来在58同城A上找工作,一家烘焙店向她发出了面试通知,且表示不限制专业,综合工资5000元以上。

到“广州熳点教育科技有限公司长沙分公司”面试后,负责招聘的人事告诉小黄,需要先交10800元参加岗前培训才能上岗。得知小黄是应届毕业生后,便向她推出贷款方案。“她一直和我说是以分期的方式学习,回家我才反应过来就是贷款。”小黄告诉记者。

反应过来是贷款后,未在该公司进行任何培训的小黄向对方提出终止贷款,经过一系列投诉后,小黄最终向对方交了650元手续费才得以脱身。

小黄的经历并非个案,在黑猫投诉平台上,还有多名学员反映遇到相似问题。一名投诉人反映,自己是一名在校大学生,6月看到招聘甜点助理的信息后便前去求职,后被诱导使用“融易”网络借贷平台贷款,“我强烈认为这就是诱导贷款行为,要求培训机构发起退款”。

记者称没钱,面试官推荐贷款

在58同城A找工作栏内,搜索关键词“烘焙”,出现了大量招收面包店学徒的工作。晨意帮忙记者随机挑选一家名为“甜馨烘焙”的面包店助理岗位,并以应届毕业生的身份进行应聘,该招聘公告写明“工作室直招,包吃包住,熟手综合4500元至7000元每月,学习西点等各类产品流程,不会可教”。

次日,一名自称“鲜达烘焙”的人拨打晨意帮忙记者电话,邀请记者面试。记者问及为何向“甜馨烘焙”投递简历,却是“鲜达烘焙”邀请面试,该人员称,旗下招聘公司设有“鲜达烘焙”、“甜馨烘焙”、“米兰多烘焙”等多个不同公司。

7月22日,晨意帮忙记者来到长沙芙蓉区五一大道联合商厦4楼,大厅内的标牌上写着“熳点教育”,也就是小黄此前求职的公司。

简单了解记者的基本情况后,负责面试的陈女士表示通过了初试,并邀请复试,内容为跟着烘焙师傅制作甜点。“主要是看你动手能力怎么样。”复试完后,陈女士表示记者通过面试,并给出两个选择。一种是前往广州的直营门店从打杂做起,工资待遇为2000元每月,且需签订两年合同,中途不允许辞职;另一种为参加公司提供的岗前培训,培训完成后,分配至长沙的合作门店,工资待遇4000元至6000元,“我们在长沙的合作门店有100多家,一般3个月还会提高一次待遇”。

记者表示愿意参加公司的岗前培训,并选择了咖啡与慕斯项目。陈女士随即称参加岗前培训需付费,咖啡与慕斯的培训共13800元,“因为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有食材损耗,还有人力、技术、配方等,所以需要学员承担”。

听到需要付费才能参加岗前培训,记者表示自己为应届毕业生,没有钱交岗前培训费。陈女士随即向记者推荐贷款,“你可以选择一次性付清,如果没钱还可以选择分期的方式,很多人都会选分期的。”

选择分期贷款,宣称可获3000元补贴

陈女士称,选择分期学员还会获得优惠,“你选分期,我们公司还会给你1000元补贴,政府也会给你2000元补贴,相当于只要在贷款平台借款10800元就可以了”。陈女士还向记者算了一笔账,选择分期12个月,每个月需还贷款950元左右,相当于每个月工资少950元,“你工作一个月五六千元,扣了贷款还有4000多元,比去广州门店每个月工资2000元划算多了”。

接着,陈女士拿出一份制式合同“熳点教育培训及服务协议”,其中提及的付款方式为:1.自筹资金,开课前一次性付清全部培训费用。2.采用“自愿”消费贷款支付,其中:贷款工具采用_____;借贷关系学员本人负责。乙方权利及义务第5项:乙方在学习期间可享受甲方的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乙方同意在成功就业后三年内担任甲方形象大使,授权甲方无偿使用其照片、个人经历等进行宣传,乙方本人也将无偿参加相关宣传活动。

另一份“熳点报名确认书”上,特别申明处写着:学员根据熳点教学考核标准100%通过,熳点为学员提供推荐就业机会。就业待遇根据个人技术与企业用人标准双向确认为准。如学员选择熳点任何一项单品课程进修,熳点将只作辅助推荐就业。

两份协议落款单位均为“广州市熳点职业技能培训学校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广州熳点培训公司”)。

陈女士表示,长沙的公司名为“广州熳点教育科技有限公司长沙分公司”(以下简称“广州熳点教育长沙分公司”),总部系广州熳点培训公司。学员所使用的贷款平台为“学易分期”,贷款只需微信扫码注册申请,“是和公司有合作的,你放心。”陈女士说。记者以需要考虑为由拒绝。

公司承认和贷款平台有合作关系

在该公司内,记者发现数十名正在进行“岗前培训”的人员。一名学员告诉记者,她在该机构贷款了9800元学习烘焙,“这里的很多人都是贷款的,我刚开始也是找工作面试才过来的,其他人也有的是找工作过来的”。

另一名学员介绍:“这里就是培训机构,学完之后他们会推荐就业。”

企查查显示,广州市熳点职业技能培训学校有限责任公司,曾用名为广州熳点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7年4月30日,注册资本300万元,法定代表人黄海跃,所属行业为教育行业,经营范围包括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培训、教育教学检测和评价活动、业务培训(不含教育培训、职业技能培训等需取得许可的培训)、营利性民办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等。

7月26日,晨意帮忙(报料微信:xxi)记者以求职者身份联系了广州熳点培训公司,相关人员表示,公司为培训学校,主要为学员培训技术,学员完成学业后不在该公司上班,但他们会为学员推荐就业,“我们自己的门店只有两家,每家店50多平方米只有约5个员工,不招人的。学员学习完成后,会有我们合作的企业来公司开招聘会,直接到学校招生”。记者问及公司是否与“学易分期”贷款平台有合作关系,该人员称:“我们是合作的关系,就等于你刷信用卡,你只要准时还就可以。”

学易分期公众号显示,认证主体为重庆海尔小额贷款有限公司。记者联系学易分期客服后,客服回应,确实与广州熳点培训公司有合作关系,“合作是公司与公司之间的合作,和贷款人是没有关系的”。

7月27日,记者将掌握到的情况反映至芙蓉区人社局劳动纠纷调处科,相关人员表示,近期已接到消费者投诉广州熳点教育长沙分公司的线索,执法人员正在调查中。

律师说法:岗前培训不得收取费用,涉嫌套路贷涉及犯罪

湖南大鲲律师事务所律师陈薇表示,该种情形属于“就业培训贷”,培训机构以招聘的形式诱导求职者接受培训,求职者通过贷款交纳培训费后,多因为退费难而背上贷款债务。

根据《劳动合同法》相关规定,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不得要求劳动者提供担保或以其他名义向劳动者收取财物,否则,可以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限期退还劳动者本人,并以每人5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的标准处罚,给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应承担赔偿责任。陈薇指出,招聘公司的行为已构成违法,如借贷公司无相应资质且利息畸高,或者有其他“套路贷”行为,情节严重的,可能涉嫌违法犯罪。

就双方签订的合同而言,一般来说,如双方有合同约定,应该履行。但如果培训机构没有在签订合同时对退款等格式条款予以特别说明,可以主张该条款不成为合同的内容。同时,如果对方当事人采用欺骗手段签订合同,合同本身就有欺诈性质,可要求法院判定依法撤销合同。

面试还要背贷款!大学生求职掉入“培训贷”陷阱,海尔消费金融失职了吗?|金融315

记者曾仰琳

编辑彭洁云

“培训费用后续在上班工资里扣。”

“工资最低4500元,后续还贷款肯定没有压力。”

“脑袋一热签下培训协议,注册消费金融APP到通过贷款中间仅隔了6分钟。”

……

当前已经进入“金三银四”的招聘旺季,各类求职陷阱需要格外警惕。界面新闻记者近期关注到,一些毕业不久的应届毕业生或在校大学生在通过求职平台应聘并进入面试后,却掉入“培训贷”的陷阱中,这背后都指向同一家消费金融公司。

面试变培训,大学生应聘需要背贷款2021年“秋招”时,在山西某专科学校就读的大三学生小文通过B直聘找工作,到一家公司面试后,被公司以需要进行岗前培训的名义,诱导借下近2万元的贷款。

据小文介绍,当时他到山西多特通信技术有限公司(下称“山西多特”)面试了“网络优化”的工作,公司的HR说需要进行培训才能就业,工作后待遇每个月大概是4000元至6000元,之后就签了一份培训协议。

“当时,山西多特的员工说需要交一笔1万6千多元的培训费用,这笔费用会在后续上班的工资里扣。之后他们让我下载了海尔消费金融A,手把手教我进行贷款操作。”小文回忆当时贷款情形时表示,山西多特员工让他在职业一栏填上“网络优化工程师”。

据小文提供的贷款信息,其贷款本金为16800元,分16期还款,共需偿还19548.34元,IRR年化利率为18.14%。目前,小文已偿还4期,但仍需背负18816元的债务。

无独有偶,2021年10月,刚踏出大学校园不久的小兆在58同城上也关注到了山西多特的招聘信息,在公司填写了入职登记表后,就被公司HR带到办公室进行一对一谈话。

“当时HR跟我介绍了通信工程方面的知识,说这份工作有多么好,但需要先进行培训,就业后一个月工资最低4500元,后续还贷款肯定没有压力。”小兆告诉界面新闻记者,当时他脑袋一热就签下了培训协议,从注册海尔消费金融A到收到贷款申请成功的短信,中间仅仅隔了6分钟。

根据贷款合同,小兆贷款本金同为16800元,分16期偿还,最后一共需要偿还19488元,IRR年化利率为17.72%。

在小文和小兆向界面新闻提供的“培训协议”上,关于岗前实训的费用表述为:甲方为乙方提供该项服务的费用为人民币16800元(包含场地费、测试软件、测试设备、测试卡、技术服务费等岗前实训期间成本),采取甲方前期承担该成本,乙方后期返还的形式,乙方可采取“零首付”的方式缴纳,如因乙方后期未按照约定还款,属于乙方违约行为,乙方承担相关责任。

据“培训协议”介绍,多特通信成立于2013年1月,注册于2014年,注册资金1000万元,是一家以移动通信技术、工程建设、通信设计与咨询、通信应用软件开发为主营业务的高新技术企业;目前提供的服务已覆盖全国17个省、延边自治州,以及海外外派相关通信项目;公司致力于开拓移动通信领城创新服务和产品,已与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移动、大唐移动众多通信领域著名运营商和设备供应商达成了长期战略合作。

天眼查信息显示,山西多特公司成立于2019年7月,大股东为河南多特通信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河南多特”),持股比例55%,二股东张振持股比例为45%,公司执行董事及兼总经理为郭博昌,同时也是河南多特的大股东(持股100%)。值得注意的是,山西多特公司的经营范围中明确指出,“教育信息咨询(不含升学培训、技能培训及学前教育)”。

培训结束被“离职”,后知后觉被骗了界面新闻记者还注意到,上述“培训协议”对甲方(即山西多特)约定的权利其中一项为:“乙方实训合格后,入职到甲方合作的通信企业工作、或者甲方自己公司(三次工作机会),从事与实训项目相关的岗位。”

然而,2021年11月底培训结束后,山西多特公司并没有按照协议约定让小文等同学入职,而是提供了一些求职渠道,例如,教他们如何通过QQ群找到相关工作的方式,让他们自行寻找工作。同年12月2日,还给他们发放了一笔2000元的补助,随后不久就给他们提供了一张空白的“离职证明”。

值得关注的是,这笔2000元补助款其实也内含玄机,实际上是算在贷款金额中。据小兆同期参加培训的小语介绍,在签培训协议时,山西多特的工作人员会询问是否需要领取生活补助,如果不需要领补助,培训费用则为14800元。

彼时,小语同样是在校大学生。与小兆、小文不同的是,小语是通过“帮帮服务中心”平台进行贷款,贷款合同信息显示,该公司全称为“帮帮有信(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因没有选择领取补助,其贷款金额为14800元,分16期偿还,共需还款18638.13元,IRR年化利率为29.15%。

界面新闻记者了解到,与小兆、小语、小文同一批参加培训的同学大约7人,但在前后有多批学生都在该公司进行培训,其中不乏在校大学生和刚踏出校园没有求职经验的大学生。多位学生反映,是通过58同城、B直聘和智联上关注到山西多特的招聘信息。

培训结束后,小兆、小语、小文通过QQ群找到了一份网络优化相关的工作,但工作仅1个月他们就因项目结束被解雇了。在从事这份工作时,他们才了解到“网络优化”的工作的前景和待遇并没有山西多特宣传的那么好,工作不稳定,工资待遇也很低。

后知后觉的他们才意识到,当时遭遇了面试变培训的套路。不仅工作没有下文,还需背负近2万元的债务的小兆和小文,对海尔消费金融未经审核是否有还款能力、对在校大学生放款的情况进行了投诉,核心诉求是希望能免除后续的贷款,不会影响征信,以及希望不会有更多人被骗。

小文电话联系了海尔消费金融客服,对方回应称:“需要用户找到山西多特通信公司协商把培训协议解除,贷款就会退回到海尔消费金融,借款人的贷款也就结清了。”

上述案例并非孤例,在黑猫投诉平台上,海尔消费金融近期陷入了“培训贷”的投诉风波。多位用户反馈,在面试时被告知需要进行岗前培训,或者被某些培训机构以学习技能兼职赚钱的借口诱导贷款,其中,一些在校大学生在贷款时,还被培训机构诱导以授薪人士的名义进行贷款。

据界面新闻记者统计,截至3月3日,海尔消费金融近30天以来就收到了137条投诉,其中,2022年以来共有41条投诉涉及“培训贷”,其中,19位用户明确在投诉中表明在校大学生的身份,培训的项目包括美容美甲、烘焙、图片设计(PS)、软件开发、中医理疗、健身、舞蹈等等。从贷款金额来看,贷款本金从1400元到30000元不等。

针对上述情况,界面新闻记者电话联系海尔消费金融客服进行核实,按照对方要求给该公司邮箱发去了采访函。截至发稿前,尚未收到海尔消费金融任何回复。

目前,小文和他的同学们正在就面试变培训,并被诱导贷款一事,向银保监会、工商管理局等监管部门进行投诉。

海尔消费金融是否失职?如何维权?海尔消费金融在此过程中是否存在失职之处?界面新闻记者从业内专家和律师处了解到,海尔消费金融公司在对贷款人资质审核、对合作场景方的审查、贷后管理等环节上均存在过失。另外,消费金融公司向在校大学生发放“培训贷”或涉嫌违规。

易观分析金融行业高级分析师苏筱芮指出,海尔消费金融公司确实存在不当营销宣传、诱使学员借贷行为的嫌疑,且缺乏对合作场景方必要的审查流程,机构应当在借贷行为之前充分尊重申请人的知情权与选择权,提前向用户展示合同内容,在风控过程中也应当调查申请人的真实意愿。

“消费金融公司风险管控流于形式,未按监管要求对客户的贷款目的、还款能力等进行审查,虚增客户偿债能力,诱导没有偿债能力的客户超前消费、过度借贷。”北京市盈科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律师王帆指出,该消费金融公司俨然不符合审慎管理的相关要求。

关于求职贷,早在2017年原银监会、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就曾联合发文进行规范。《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贷规范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各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加强人力资源市场和职业培训机构监管,依法查处“黑中介”和未经许可擅自从事职业培训业务等各类侵害就业权益的违法行为,杜绝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以培训、求职、职业指导等名义,捆绑推荐信贷服务。

“消费金融公司对在校大学生放贷,说明并未对贷款人身份、资质进行审核。另外在与其他机构合作时,没有对合作机构进行合规和风控的审查、没有要求合作机构向用户明示相关贷款合同等这些行为都存在失职。”中闻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李亚告诉界面新闻记者。

对于“培训贷款”,王帆认为,实质是披上外衣的“校园贷”,银保监会办公厅等五部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规范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规定,小额贷款公司不得向大学生发放互联网消费贷款,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可开发互联网消费信贷产品,遵循小额、短期、风险可控的原则,并且需要严格大学生资质审核,提高资产质量。本案涉及的消费金融公司在未严格审查资质的情况下发放贷款,显然属于违规发放,是否违法需要就其主观是否存在与公司恶意串通骗取手续费、培训费的故意进行判断。

王帆进一步指出,违规发放培训贷款,一般会限期整改,拒不整改或超期未完成整改的,要暂停其开展网贷业务,依法依规予以关闭或取缔,对情节严重的,或可移交公安、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大学生面试掉入“培训贷”套路、被培训机构诱导贷款后,该如何维权?

苏筱芮提出,被诱导贷款后可通过资金方和场景方两个层面进行维权。一方面查询培训机构是否具备相应资质并向上级部门反映,另一方面关注持牌金融机构在审查流程中是否尽职,如有违规可向有关监管部门进行投诉维权。

王帆建议,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维权,一是保留和培训机构签署的培训合同及相关沟通记录;二是向当地的劳动监察部门以及地方金融监管管理部门投诉;三是根据实际情况向法院起诉或公安机关报案。

李亚提醒,大学生在与培训机构签合同时,应仔细阅读核对相关内容,对于不利条款应及时提出,商议或修改后再签订。如不慎踏入“培训贷”陷阱或者遇到疑似“培训贷”诈骗的情形,应积极收集并留存有关证据,向培训机构所在的教育主管部门投诉,也可以向公安机关报案。

(应受访者要求,小兆、小语、小文均为化名,界面新闻实习记者余述怀对此文亦有贡献。)

海尔消费金融陷“培训贷”风波:向无收入的毕业生发放高息贷款

原标题:海尔消费金融陷“培训贷”风波,被指未做贷前审核、提供大额度消费贷给无收入的新毕业生,此前已踩雷医美贷、首付贷

作者:黄玉洁

近日,蓝鲸财经自黑猫投诉平台获悉,有刚从学校毕业的大学生在招聘A上了解工作,过程中在招聘公司的游说下申请了消费金融贷款以购买相关培训,其自述并不具备偿还贷款的能力。

无独有偶,界面此前亦披露,有大学生和公司签订上万元的培训贷合同,机构称培训贷款可从以后的工资中扣除。最终,该名大学生并未顺利入职,且每个月要还近千元的贷款。

据报道,2021年秋招,山西某专科学校大三学生小文寻找工作,期间遇到了山西多特通信技术有限公司(下称“山西多特”)“网络优化”的工作机会。但是山西多特要求小文入职前进行岗前培训,费用为16800元,并表示该笔费用会在后续的工资中扣除。

在山西多特的劝说下,小文下载了海尔消费金融A,以网络优化工程师的职位身份申请了该笔贷款。小文表示,贷款本金为16800元,分16期还款,共需偿还19548.34元,IRR年化利率为18.14%。

小文培训结束后却未能顺利入职。山西多特给小文提供了一张空白离职证明,并发放2000元的补助结束了这段雇佣关系。

与小文相同经历的还有已毕业的小兆。山西多特向小兆分析了通信工程方面的就业前景,表示其就业后一个月工资最低4500元,随即让小兆签署培训协议,向海尔消费金融申请贷款,本金同为16800元,分16期偿还,最后一共需要偿还19488元,IRR年化利率为17.72%。

报道中,与小兆、小文等同一批参加培训的大约有7人,并且前后已经有多批人员进行了该项培训,其中包括在校大学生和刚踏出校园没有求职经验的毕业生。据山西多特此前招聘信息,该公司招聘的职位,对学历的要求仅为大专和高中,并在岗位描述中点明“应往届毕业生”和“不限经验”等条件。

还有一在校大学生小语,其通过“帮帮服务中心”平台进行贷款,贷款合同信息显示,该公司全称为“帮帮有信(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因没有选择领取补助,其贷款金额为14800元,分16期偿还,共需还款18638.13元,IRR年化利率为29.15%。

近期,多有投诉内容剑指海尔消费金融的“培训贷”。黑猫投诉平台显示,多名投诉者称,在面试时被告知需进行岗前培训,或被某些培训机构以学习技能兼职赚钱的借口诱导贷款,其中,一些在校大学生在贷款时,还被培训机构诱导以授薪人士的名义进行贷款。

截至3月8日,海尔消费金融近30天以来增加了165条投诉。其中,2022年以来共有49条投诉涉及“培训贷”,其中,二十余位用户明确在投诉中表明在校大学生的身份,培训的项目包括美容美甲、烘焙、图片设计(PS)、软件开发、中医理疗、健身、舞蹈、英语学习等等。从贷款金额来看,贷款本金从1400元到3万元不等。

对此,蓝鲸财经采访了某消费金融公司高管齐海(化名)。齐海首先指出:“培训贷和校园贷有些不同。因为校园贷监管监控的用户身份是学生,如今已明令禁止。但是培训贷面向的是没找到工作的(新)毕业生,这有一个中间地带。海尔消费金融钻的空子,正是监管没有明文规定不能对刚毕业的大学生放贷。”

齐海进一步表示:“对于社会而言,给予没找到工作的毕业生一定的贷款,使其有机会去进修工作技能,或许有一定正向意义。但是碰到一些第三方欺诈平台,这个事情就变味了。在这其中,消费金融公司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我认为,第一,海尔消费金融没有对这些借款平台做(充足)审核。目前看来,被曝光的这些培训公司都是临时成立或成立不久的,没有相应资质且不正规,这显然是用来诈骗的平台。第二,如果是面向还没就业的毕业生,海尔消费金融公司提供的1.5万元至2万元的放贷额度,是明显偏大的,因为这个群体目前没有收入。据我所知,培训贷这种产品在消费金融行业里没有先例,也许(放贷额度方面)他们也是在试水阶段。”齐海称。

有关规定明确,小额贷款公司不得向大学生发放互联网消费贷款,未经监管部门批准设立的机构一律不得为大学生提供信贷服务。报道中未毕业的大学生在向海尔消费金融A申请贷款时,6分钟可完成下款,并未出现审核学生身份的情况。

蓝鲸财经曾报道,海尔消费金融A、够花A以及场景分期业务是拉动海尔消费金融的“三驾马车”。现在来看,“三驾马车”均踩着监管红线前行,涉足教育贷、医美贷及首付贷等。

2021年10月,海尔消费金融A及够花A因未落实监管要求遭到通报。有报道称,海尔消费金融A出现问题,很大程度上显示其公司在线下业务转线上时科技能力不足。

以及去年,多名广西南宁的消费者向医美机构申请医美贷款,之后医美机构跑路,放款方正是海尔消费金融。其亦是目前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中为数不多的从事医美场景的机构。海尔消费金融通过给米金服、丽人等平台开展医美业务,月放款额接近2个亿,成为单体参与医美贷市场最大的消费金融公司。监管此前已封杀“医美贷”,规定金融机构不与任何不法医疗美容机构开展合作。

校园贷方面,2020年间,海尔消费金融踩雷学霸君和平安好学的教育分期。2020年末,在线教育机构学霸君跑路,诸多家长是向海尔消费金融申请的教育分期,平台暴雷后仍需偿还这些教育贷。

此外,在监管机构禁止消费贷款流入楼市的背景下,海尔消费金融曾推出“首付贷”产品。据悉,该产品被包装成家庭消费分期,并与用户在合同中约定贷款仅用于购买家电、家具、家庭装修等。今年1月,有消息称海尔消费金融停止了首付贷项目。

海尔消费金融公开表示,其未发放过首付贷或者包装发放首付贷,未设立过相关组织架构,不存在所谓解散,未曾有第三方代理商,也不存在解除合作。

2018年至2021年,中国裁判文书网披露有多起文书显示,有用户成功向海尔消费金融申请消费贷款用于买房首付。

2020年12月,一则相关裁判文书披露,被告蓝某称其支付的首付款均来自贷款,其中8.2万元来自海尔消费金融贷款。经一审法院向银行核实,被告蓝某名下的中国工商银行卡于2016年12月19日有一笔海尔消费金融有限公司的跨行汇款8.2万元至其账户,后于当日通过POS交易消费了该笔款项,该笔交易资金结算至万国公司账户内。

文书披露,在该案一、二审中,双方当事人对涉案8.2万元海尔贷款用于支付涉案部分首付房款均无异议。

据裁判文书网等数据平台统计,海尔消费金融的涉诉量为行业第一。

海量的纠纷背后是海尔消费金融并不如意的业绩。2020年,其实现营业收入11.76亿元,同比降15.33%;净利润1.23亿元,同比减40%。2021年上半年,海尔消费金融总资产为125.14亿元,其中营业收入为7.32亿元,净利润为0.77亿元。

来源:含金量开甲财经

声明:本文仅作为知识分享,只为传递更多信息!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任何人据此做出投资决策,风险自担。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