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尼尔投资贷款信息提供专业的股票、保险、银行、投资、贷款、理财服务

卡行天下贷款

本文目录

第一观察|二十大后,习近平主席密集会晤外国政要

党的二十大后,从在京密集会晤多位来访的外国领导人和国际组织负责人,到相继展开东南亚之行、中东之行,在国际舞台开展一系列双多边活动,习近平主席会新朋、晤旧友,引领中国外交阔步向前。

风云激荡的国际形势中,中国标注同世界相互交融、相互成就的时代经纬,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与日俱增。新征程上,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正书写新篇章,展现新气象。

(一)笃行大道的胸怀

回顾这期间的元首外交,一些场景和细节让人难忘:北京长安街上,国旗飘扬,外国政要接踵而至;从巴厘岛到曼谷,中国代表团驻地来客络绎不绝;在利雅得中阿、中海峰会期间,近20场双边会见密集展开,会见厅大门开开合合……

跨越群山沙漠,覆盖五洲四海。从近邻蒙古国、日本、韩国、泰国,到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再到联合国等国际组织负责人和遥远的非洲、南太平洋发展中国家……短短一个多月时间,习近平主席同50多位外国政要面对面交流。

党的二十大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开启新程,既是对奉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的一脉相承,也凸显了立足新方位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深化拓展平等、开放、合作的全球伙伴关系的远见与担当。

多年来,中国始终坚持不分国家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相待,不以意识形态划线,坚持广交朋友、发展全球伙伴关系,中国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不断完善。

习近平主席同外方领导人交谈的内容丰富深入:积极宣介党的二十大精神,阐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国外交政策宗旨;同周边国家领导人谈及亲诚惠容理念,助力地区和平稳定繁荣;同欧美国家领导人坦诚深入沟通,推动增信释疑、求同存异;同非洲朋友讲真实亲诚理念和中非友谊的传承;同阿拉伯兄弟畅谈构建面向新时代的中阿命运共同体伟大事业……

把握航向,增进互信,赓续友谊,擘画蓝图。

一句句真挚的话语、一次次真诚的交流,传递鲜明的信号:中国对外友好交往不搞什么拉帮结派、地缘争夺,而是广交天下朋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选择与历史自觉;中国的发展是和平、进步力量的增长,中国同世界加强深度互动,谋求的是推进世界人民共同福祉。

胸怀天下者,朋友遍天下。中国持续拓展的朋友圈,凸显运筹帷幄、布局谋篇的外交智慧和顶层设计,彰显笃行大道的胸怀和自信从容、海纳百川的大国气度。

(二)合作发展的共识

“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模式令人钦佩”“中国是促进世界未来发展繁荣的重要力量”“愿进一步拉紧同中国的友好合作纽带”“同中方开展合作没有上限”……在同习近平主席的交流互动中,不少国家的领导人表达了对中国未来发展的期待。

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国领导人明确反对阵营对抗,主张加强多领域合作;南非、埃及、伊拉克等国期待更深入参与共建“一带一路”;从山水相连的亚洲邻国,到远隔重洋的非洲和拉美国家,把握中国机遇、促进共同发展成为共同心声。

从中东到非洲,从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到推进惠及民生的重大项目,一份份合作文件签署,一次次发展战略对接,见证着中国与世界共享机遇、互利共赢、携手同行的开放胸襟与坚实行动。

“我们将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人类整体进步,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带来新机遇,为动荡的世界提供更多稳定性和确定性。”

“中国将坚持和平发展、开放发展、共赢发展,做全球发展的参与者、推动者,同各国一起实现共同发展。”

习近平主席这些坚定有力的话语,再次向世界释放开放合作、共同发展的积极信号,为推动全球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如今,雅万高铁架起印尼百姓通往更美好生活的“幸福桥”;中老铁路实现老挝人民多年的联通梦想;中巴经济走廊激荡地区繁荣发展的春水……处处涌动的合作热潮告诉人们,一个立己达人、兼善天下的中国,始终吸引世界的目光,凝聚发展的力量,是推动世界走向美好未来的强大正能量。

(三)汇聚众行的力量

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没有哪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

在深入交流互动中,世界上越来越多国家认识到,应对全球挑战,推动世界和平稳定、发展繁荣,中国所发挥的作用、扮演的角色愈加重要。

面对人类发展重大挑战,习近平主席在同外国政要会面时,多次呼吁各国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着眼全球共同发展,提出一系列具有战略眼光的全球发展和治理方案;围绕乌克兰危机、巴勒斯坦问题等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始终主张劝和促谈、推动政治解决,站在和平对话、公道正义一边;在“文明冲突”的喧嚣鼓噪中,倡导展开文明对话,守护世界文明多样性。

一次次真诚呼吁,一次次起而行之。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洞察时代大势,作答时代之问,为动荡世界注入宝贵信心和力量。

“中国始终是国际秩序的稳定力量”“中方提出的一系列重要倡议、推出的重大举措有利于世界”“在世界正经历复杂变化的形势下,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的中流砥柱”……诚挚的赞许,彰显国际社会对中国理念、中国方案的认同和共鸣,汇聚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澎湃力量。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中国外交“守正创新、立己达人、开放包容、重情尚义”的独特风范更加凸显。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人民前途所在。中国与世界,已经站在命运与共的新起点上。踏上新征程的中国,将继续奋发有为,笃行担当,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以共行天下大道的风范与担当,携手各国人民共同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策划:倪四义、霍小光

主笔:韩梁、王宾

统筹:刘华、韩墨、王绚、杨依军

视觉编辑:郝晓静、袁睿

新华社国内部、国际部联合制作

新华社第一工作室出品

无我——从党的二十大看中国共产党的成功密码之二

新华社北京12月21日电题:无我——从党的二十大看中国共产党的成功密码之二

新华社记者

“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人民”一词出现170多次。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中国共产党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这是“我将无我”的崇高境界,这是“不负人民”的使命担当。

无我,是不变本色

“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的党,是为人民服务的党”——10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再到陕北,在延安安塞区高桥镇南沟村,面对老乡们,总书记语含深情。

在延安插队时,有一篇文章,习近平反复地看,反复地读。这就是《为人民服务》。文中写道:“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正是在延安,党的七大首次将“具有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服务的精神”写进党章。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宗旨,“为人民服务”,后来镌刻在了中南海新华门内的影壁上。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

半条被子的故事历久弥新。

2020年9月,正在湖南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专程来到徐解秀的孙子朱小红家中看望。崭新的三层小楼,一家人洋溢的笑容,诉说翻天覆地的变化。

“过去红军给了我们半条被子,现在党给我们带来了幸福日子。”朱小红朴实的话语道出心声。

“共产党人自己有一条被子也会剪下半条给老百姓……正是这样,老百姓才把共产党看成是自家的党、老百姓的党。”习近平总书记话语坚定。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次次沿着共产党人的风雨来路,追溯党的初心使命——

2017年12月,在淮海战役纪念馆重温“小推车推出来的胜利”;2021年9月,在中共绥德地委旧址追忆“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2022年8月,在辽沈战役纪念馆感叹“这样的苹果,我们现在也不能吃”……

“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习近平总书记饱含深情的话语,深刻回答了“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命题,彰显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无我,是为了人民的福祉

“来看看你们,唠唠家常。”2022年春节前夕,迎着飘飘洒洒的雪花,习近平总书记走进山西段村蔡文明家。

“养羊收益怎么样”“除了养羊,还种些什么吗”,总书记和老蔡一家人围坐在客厅,一笔一笔算着收支账。

“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唯一选择就是为人民群众做好事,为人民群众幸福生活拼搏、奉献、服务。”总书记的话语温暖人心。

10年前,也是寒冬时节,刚刚就任总书记不久的习近平,顶风踏雪来到太行山深处的阜平“看真贫”,发出脱贫攻坚动员令。

两度踏雪,一路为民。

泸定桥上的冲锋,是为了“穷人的天下”;烈士的慨然就义,是为了建立“富裕将代替了贫穷,康健将代替了疾病”的理想国度……百余年来,共产党人一切“无我”的奋斗与牺牲,都是为了人民的福祉。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上任伊始,以这样一番真诚、质朴的话语,为新时代“答卷”起笔。

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

十年间,习近平总书记一次次深入基层访贫问苦,察民情、听民声、纳民意,只为“让人民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一年比一年过得好”。

这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深情告白——“我愿意做到一个‘无我’的状态,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

不顾病痛缠身、照亮山区女孩求学之路的张桂梅,拖着“渐冻之躯”、与疫魔斗争的“人民英雄”张定宇,正值青春年华、将生命定格在扶贫路上的驻村第一书记黄文秀……

一位位“无我”者的九死不悔,成就“国之大者”的精彩答卷。

人均预期寿命增长到78.2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6500元增加到35100元;城镇新增就业年均1300万人以上;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教育普及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基本养老保险覆盖10.4亿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5%……党的二十大报告列出了一份沉甸甸的成绩单。

党心与民心相通、国策与民意共鸣。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连续10年在中国开展的民调结果显示,中国民众对政府满意度连年保持在90%以上。

“世界上最大的幸福莫过于为人民幸福而奋斗。”这是一个百年大党披荆斩棘的力量源泉,是一代代共产党人砥柱中流的信念之基。

无我,是力量源泉

巍巍宝塔山,滚滚延河水。革命圣地延安,见证一个政党从弱小走向强大,从九死一生走向蓬勃兴盛。许多人到访这片热土,探寻“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密码。

答案就如这黄土地一般朴实——

曾经,《红星照耀中国》的作者埃德加·斯诺感慨:中国共产党总能从大多数人民群众中汲取力量。

今天,走过百年辉煌、执政14亿多人口大国的世界最大政党,对此坚定如昔——“前进道路上,无论是风高浪急还是惊涛骇浪,人民永远是我们最坚实的依托、最强大的底气。”

无我,凝聚磅礴的向心力。

一个14岁的女孩,会有多大的力量?

1949年4月20日夜,渡江战役打响。国民党军队万万没想到,2万多名船工冒死运送解放军过江。年龄最小的船工便是14岁的马毛姐。

历史清晰地记录这种力量——千钧一发之际,正是无数“马毛姐”的选择扭转乾坤。

庚子之年,当疫情突然袭来,亿万民众自觉居家防控,无数社区工作者日夜值守,广大科研人员奋力攻关,千千万万志愿者默默奉献……“战胜这次疫情,给我们力量和信心的是中国人民。”

淮海战役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车推出来的,渡江战役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船划出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胜利是靠人民群众用双手创造出来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郑重宣示:“新时代的伟大成就是党和人民一道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

无我,催生无限的创造力。

4月15日至5月16日,党的二十大相关工作网络征求意见活动开展。

这是党的历史上第一次将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相关工作面向全党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在人民群众积极参与下,活动期间共收集各类意见建议留言超过854.2万条、2.9亿字。

如何跳出治乱兴衰的历史周期率?毛泽东同志曾在延安的窑洞里给出一个答案,这就是让人民监督政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全面从严治党的实践中给出了第二个答案,这就是党的自我革命。

两个跨越时空的答案,道出了百年大党永葆生机活力的秘诀所在——

因为“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所以愿意开诚布公,接受人民监督;因为“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所以才有勇气和底气,敢于刀刃向内、自我革命。

“一路走来,我们紧紧依靠人民交出了一份又一份载入史册的答卷。面向未来,我们仍然要依靠人民创造新的历史伟业。”

新征程上,始终与人民风雨同舟、与人民心心相印,始终想人民之所想、行人民之所嘱,中国共产党人必将书写新的辉煌。(记者朱基钗、施雨岑、任沁沁、张研)

如何理解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刻内涵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原创稿

集理论之思,汇大家之言。《理论圆桌会》栏目,紧跟理论热点,关注理论动态。

本期主题: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重要理念具有鲜明的原创性、真理性、时代性、实践性。它积极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学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的时代之问、世界之问,深刻体现了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反映了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的高度统一,对中国和平发展、世界繁荣进步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如何理解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刻内涵,理论圆桌会集纳近期专家学者的相关文章,与大家一起学习。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副院长黄一兵撰文提及,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高度,以宽阔的国际视野和博大的天下情怀,从全世界、全人类整体利益的角度思考问题,深刻揭示了世界各国相互依存和人类命运紧密相连的客观现实和发展规律,鲜明指出“这个世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提出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重要理念一经提出,就在指引实践中不断彰显真理力量,在团结合作中不断收获广泛支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新时代中国外交的鲜明旗帜,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核心理念。在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理念的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开创性地提出推动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走出一条国与国交往的新路,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开辟了实践路径、创造了根本条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人民前途所在,这一理念的提出与发展顺应了世界大势和人类发展方向,反映了中外优秀文化和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为世界发展和人类未来贡献了中国方案,为世界人民的共同福祉指明了正确道路。

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智慧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政治研究所副所长姚琨撰文提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深刻把握人类社会历史经验和发展规律,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智慧,从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战略高度,提出的促进人类社会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中国方案。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植根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文明历来重视人的精神生活,既追求丰衣足食,又追求人格尊严,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是吸收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宇宙观,“世界大同、天下一家”的天下观,“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的国际观,“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文明观,“以义为先、义利并举”的义利观,秉持立己达人、兼善天下的价值取向,追寻的是和衷共济、和合共生的高远理想,构建的是物质生活充实、道德境界高尚、社会公平正义的大同世界。

是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国家全球战略智库研究员徐秀军认为,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全面总结了十年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历史性成就,明确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谋划了新的历史时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方略。

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形势作出了新的战略判断。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这一重大判断明确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新方位。在新的历史时期,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影响国际形势发展变化的短期因素与长期因素相互交织,世界面临新的动荡变革。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任务也因此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和无比的艰巨性,需要各国人民勠力同心、砥砺前行。同时,日益增长的全球性挑战让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不可阻挡。在此背景下,世界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何去何从取决于各国人民的抉择。这彰显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民主动性与历史能动性。作为历史的创造者,各国人民终将做出正确的选择,行天下之大道,不断凝聚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这才是国际社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大势。

回答和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时代之问的中国方案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龚云撰文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政党。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并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理念,是回答和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时代之问的中国方案,是给世界人民带来福祉的人间正道,引领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与实践创新,为人类社会实现共同发展、持续繁荣、长治久安绘制了蓝图,体现了中国将自身发展与世界发展相统一的全球视野、世界胸怀和大国担当。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以一种制度代替另一种制度,不是以一种文明代替另一种文明,而是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历史文化、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利益共生、权力共享、责任共担,形成共建美好世界的最大公约数。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目标和方向,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是前提和路径,实质是要走出一条国与国交往的新路,并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开辟道路、创造条件。

促进人类社会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中国方案

山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杨金卫在文章中提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战略高度,着眼于全人类共同利益和共同福祉,提出的促进人类社会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中国方案,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立意高远、思想深邃、内涵丰富,展现了我们党胸怀天下、面向未来的宽阔胸襟。

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能更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美好的目标,也是一个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跑才能实现的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把中国人民的利益同世界人民的利益统一起来,致力于与世界各国携手共同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进程,为解决人类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和风险挑战,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贡献更多的中国智慧、中国力量、中国方案,推动世界向着更加光明的未来前进,谱写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崭新篇章。

(来源:光明日报、学习时报、解放日报)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