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尼尔投资贷款信息提供专业的股票、保险、银行、投资、贷款、理财服务

合肥零贷款

本文目录

2亿元“抗疫贷”专项贷款 合肥高新区以金融力量为企“输血供氧”

为全面落实《合肥高新区全力抗疫助企纾困若干政策》,助力企业抗疫,支持推动科创企业发展,合肥高新区管委会整合财政、担保资源推出“抗疫贷”金融产品。

高新区管委会此次推出的“抗疫贷”产品为1-3年期中长期贷款,通过专项授信和信贷优惠等方式为专注于疫情防控的小微科创企业“输氧补血”,重点支持在高新区内注册的受疫情影响暂遇困难,具有一定发展潜力的中小微企业。目前,“抗疫贷”已开辟信贷审批绿色通道,贷款额度专项供给,优先保障小微企业的贷款需求。

与以往的创新产品相比,此次“抗疫贷”产品具有专属强、费率低、效率高等突出特点:

1、专属性明显

面向高新区暂受疫情影响的企业的专属信贷产品,积极支持企业开展“科技抗疫”。产品充分考虑企业未来发展前景,科学评估企业综合信用等级,对于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优质企业,优先安排弱担保、低成本的融资支持。

2、“免申即享”,低至“零保费”

加大对区内科技型小微企业融资担保增信,对由高新担保提供融资担保的企业,单户担保金额100万(含)以内的小微企业,免收担保费;高新区重点支持的科技型企业,执行优惠担保费率,最高不超过0.8%。

3、贷款效率高

申请24小时不打烊。疫情期间,依托合肥高新区“互联网+”创业创新服务平台“合创汇”-“金融超市”板块,有债权融资的企业可通过线上平台提交需求,高新担保线上与申请企业沟通、洽谈融资方案,匹配金融产品,提供精准金融服务。

绿色通道“闪电”审批。高新担保简化审批流程,审批过程按“专人对接、特事特办、急事急办”原则,开辟快速审批通道,简化业务手续,同步建立“随时组织、随时评审”评审会机制,缩短审批流程。

无缝衔接式快速放款。主动协调银行为受疫情影响暂遇困难的企业快速审批,高新担保迅速落实反担保,对于无法现场落实反担保的,可采用视频远程办理,最大限度满足企业用款的时效性和便捷性。

“抗疫贷”专属金融方案的落实,对抗击疫情、助力企业复工复产起到“及时雨”的作用。高新担保作为高新区融资担保的重要渠道,面对疫情冲击和经济下行的影响,主动作为,勇于担当,积极落实国有政策性担保机构的社会责任,积极满足企业因战“疫”产生的各类融资需求,一是保障在保企业融资平稳过渡,积极协调银行做到特殊时期不盲目抽贷、断贷;二是加强对重点科技企业融资支持力度;三是尽量采用无接触作业方式,提高担保服务的安全性和便捷性。对2亿元信贷额度内有担保需求的企业,做到应保尽保,并降低担保费率。

后续,高新担保将持续发挥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的作用,全力做好“抗疫贷”这一政策性产品落地实施工作,并进一步持续对接企业需求,创新丰富金融产品,为高新区科技企业提供更加精准的优质服务。

新安银行:无接触办理小微AI贷——60小时的轻松体验

来源:人民网-安徽频道

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日常经营中有大量的融资需求,提起银行贷款他们的感受是:发现商机了去贷款,然而贷款下来了,商机却转瞬即逝。效率,始终是小微客户贷款中最大的痛点。新安银行专注将小微客户贷款的痛点,打造为该行金融服务的亮点,2020年9月专为小微客户量身打造的小微AI贷产品推向市场,借助AI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实现了贷款全流程高效运转,产品上线以来累计发放小微贷款63亿元,户均贷款80万元。今年新安银行对业务升级再造——推出了全程无接触办理小微贷款。

姜女士在合肥市从事广告业务,开春以来公司订单量加大,急需一笔资金周转。对比了市场上的情况,最快也要7个工作日才能放款。经身边朋友介绍,新安银行小微AI贷提出的“客户资料齐全从申请到放款最慢3天”非常符合她现在的需求。2022年3月1日从提交贷款申请、录入相关资料,到收到审批通过短信,用时不到30分钟。由于她资质优符合该行线上放款的条件,新安银行工作人员电话联系客户在线指导姜女士完成线上合同签署、线上开立电子二类户、线上办理抵押登记手续。3月3日抵押手续办结后完成贷款资金下账,收到资金到账的短信时,姜女士感到十分惊讶,没想到新安银行不到60个小时内就完成从审批到放款的全流程,而且全程和工作人员零接触,这是在以往的贷款经历中从来没有的。

在服务实体经济,解决小微企业融资发展方面,新安银行一直在不断探索新模式,在疫情日益严峻的形式下,零接触放款,势必会受到广大融资者的喜爱。新安银行也会一直坚持从产品和服务出发,不断创新,满足更多客户群体的融资需求。(王超峰)

“芯”光璀璨!合肥初步完成集成电路全产业链布局

一颗颗小小芯片,却是高端制造业的核心基石。

在芯片研发制造的舞台之上,合肥是“后起之秀”却发展势头猛劲——2021年实现全产业链产值近400亿元,同比增长约30%。近年来,合肥围绕“合肥芯”“合肥产”“合肥用”全链条,形成产业发展澎湃合力。如今的合肥“芯”光璀璨,初步完成了集成电路全产业链布局,已成为国内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最快、成效最显著的城市之一。

“芯”火燎原

集成电路全产业链共同成长

半导体用靶材及薄膜材料是生产芯片的前端关键材料。2017年,集生产、研发、销售为一体的全球顶尖高性能薄膜材料企业——先导薄膜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先导薄膜”)落户合肥,主要向京东方、晶合等芯片半导体公司提供材料,为合肥市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打造新材料产业基地和合肥“芯”提供了材料保障。

晶圆

回忆起与合肥的“缘起”,先导薄膜的副总经理刘洪浩直言,对合肥的“钟情”源于这块土地的满满诚意。

“无论是集成电路产业链的完善程度,还是这里对人才、产业的扶持力度,都让我们对合肥芯片产业的发展信心十足。”在合肥5年,先导薄膜先后推进ITO靶材及其他薄膜材料研发及生产基地项目、半导体用高纯金属及合金靶材项目等多个核心产业化项目,不断为芯片前端市场注入鲜活的创新活力。刘洪浩兴奋地告诉记者,不久前,他们获得了安徽省“三重一创”重大工程项目的3000万元补助,这为他们专注芯片材料的生产、研发提供了充实的保障资金,帮助他们能够更好服务于芯片产业。

合肥芯片产业方兴未艾,先导薄膜迎来了增量扩产。今年,他们将在合肥上线年产值超15亿元的生产线。“目前,我们的半导体用靶材生产线正在建设中,厂房已经建好,设备也在陆续安装中,预计今年就能投产。”刘洪浩透露,生产线投产后,预计每年能够生产10000片半导体用靶材,满产后可带来15亿元的年产值。

前端材料市场的蓬勃得益于后端集成电路市场的欣荣。合肥晶合集成电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晶合”)专注半导体晶圆生产代工服务,一片晶圆可以切割成若干个芯片,安装在手机、电脑、家电、汽车等电子产品里面,堪称高端制造产业的“大脑”。

平面显示靶材

在合肥成立6年,晶合经历了半导体行业从高速发展到低谷期,再到市场逐渐升温的整个周期。尽管如此,晶合的产能不断攀升,从2018年的月产能1万片到2021年底的10万片,用了四年时间完成了产能的飞跃,成为中国大陆晶圆代工产能第三大的纯晶圆代工企业(不含外资控股企业)。

晶合总经理蔡辉嘉坦言,晶合落地合肥的初衷十分明确,就是为了配套新型显示产业,加入“芯屏汽合”战略。

“近几年安徽省产业升级和创新速度非常快,晶合结合合肥新型显示、家电及消费电子、新能源汽车等千亿级产业规划,构建驱动IC、MCU、CIS、PMIC、AIOT五大主轴,扎根加快先进制程研发,55纳米的量产可以为合肥产业腾飞贡献力量。”

以参与者的身份见证着合肥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蔡辉嘉表示,晶合一直在推进、加入产业本土化,让较完善的集成电路产业链发挥出更多的协同作用。无论是生产设备领域、硅片领域抑或是材料领域,他们都积极与本土企业构建合作关系。“我们非常愿意与产业链上的企业共同成长。”

万众一“芯”

集聚300多家企业超2.5万从业人员

2013年,合肥市在全国率先出台了《合肥市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规划(2013—2020年)》,多年来,合肥围绕集成电路这一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集成电路与本地新型显示、装备制造、家电等主导产业深度融合,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驱动、存储、电源管理等特色芯片,打造了存储、显示驱动、智能家电、汽车电子等4个特色芯片产业板块,并分别在高新区(智能家电、汽车电子)、经开区(存储、装备)、新站高新区(显示驱动、材料)形成产业集聚。

溅射靶材原材料

记者从合肥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获悉,合肥集成电路产业规模快速壮大,现已有企业超300家,聚集从业人员超过2.5万人。2021年,合肥市实现全产业链产值近400亿元,同比增长约30%,先后被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列为集成电路产业全国重点发展城市,获批全国首个“海峡两岸集成电路产业合作试验区”和国家首批集成电路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目前,合肥已经成为全国少数几个拥有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装测试及设备材料全产业链的城市之一,集聚了晶合集成、通富微电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产业链条不断完善。

企业蓬勃发展,合肥集成电路产业的名片也频频亮相高端制造:晶合晶圆产能供不应求,实现在液晶面板驱动芯片领域代工市占率全球第一;杰发科技、伏达半导体等龙头企业在车规级、手机快充芯片领域实现国产突破;芯碁微装成功登陆科创板,双台面激光直接成像设备打破国外垄断;至纯科技国内首个12英寸晶圆再生基地顺利量产……

在这些佳绩背后,是大批创新成果的加速涌现:杰发科技自主研发的智能座舱芯片客户覆盖通用、大众、吉利等国内外一流整车厂,君正科技T02嵌入式人工智能视觉芯片国际领先,全芯智造制造类EDA填补制造核心支撑工具空白等。2021年,合肥集成电路企业新增授权专利279件,总数达5556件;新增省企业技术中心等省级以上创新平台10家,共拥有省级以上创新平台37家。

一“芯”一意

从零基础探索出一条“赶超之路”

敢于“无中生有”,善于“小题大做”,从空白格、零基础起步,合肥在探索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路上走出了一条“赶超之路”。

合肥市发改委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处四级主任科员周若琼介绍,在探索发展集成电路产业过程中,合肥市先后成立全市集成电路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海峡两岸集成电路产业合作试验区领导小组等。2020年正式启动重点产业链“链长制”,由市委主要负责同志担任集成电路产业链链长,统筹推进全市集成电路产业发展。

晶合生产线

同时,合肥出台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专项政策,从支持基金投资、贷款贴息、企业上台阶、新建项目建设、流片、购买IP等方面,全流程支撑企业发展。为完善产业公共服务体系,合肥加快推进合肥国家“芯火”双创基地、合肥微电子研究院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结合集成电路企业资金需求量大、需求方式多样等特点,合肥聚焦金融支撑,创新投资方式,先后成立市级芯屏产业基金(总规模250亿元)、集成电路产业基金(总规模300亿元)、经开区石溪产恒集成电路基金(总规模10亿元)等,重点投向集成电路全产业链环节和重大项目。

在营造产业发展环境方面,合肥已连续举办6届的“海峡两岸半导体产业(合肥)高峰论坛”持续提升合肥在集成电路产业界的影响力;“真金白银”的招商政策吸引着实力企业纷至沓来;出台一系列人才政策,让一批批怀揣梦想的人才来肥安居……

周若琼介绍,下一步,合肥市将依托龙头企业和重点项目,在做大做强存储、显示驱动、智能家电、汽车电子等特色芯片的基础上,聚焦材料和装备、宽禁带半导体和高端通用芯片等重点领域开展布局,全面提升战新集群能级,力争2025年全市集成电路产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合肥报业全媒体记者刘小容/文杨锋/图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