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尼尔投资贷款信息提供专业的股票、保险、银行、投资、贷款、理财服务

小米贷款信用

本文目录

“小米金融”正常还款却被“征信逾期”,钱去哪了?

为了满足资金需求,不少年轻人都有通过各种互联网金融APP借款的经历。近日,一款名为“小米金融”的APP遭诸多用户“集中吐槽”。

许多用户反映,自己莫名其妙“被逾期”了,即根据合同约定在还款日足额将款项打入小米金融APP内,却收到了资金出借方——民生银行的“逾期警告”短信。根据银行提示信息,许多消费者担心,自己的“逾期记录”很可能已经被上报至相关“征信系统”,从而影响自己的信用记录。

正常还款,为何收到银行通知“逾期”?

近日,有不少用户集中在网上发帖称,自己在小米金融APP上的借款在5月10日按时还款后,却陆续从14日起收到资金出借方——民生银行的“逾期警告”短信,警告称其还款逾期,并将把逾期信息报送至“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

↑图为用户向记者展示的银行逾期提醒短信。

记者加入了几个名为“小米金融逾期问题”“逾期短信问题”的QQ群,这些群的规模已超过200人,基本都遭遇了同一问题。

30岁的用户林先生向记者展示了自己收到的“逾期短信”。他表示,自己是小米手机用户,小米手机均预装小米金融APP。他在约1年前开通了小米金融,办了总共大约5万元的贷款,每一笔都按期归还,已经几乎快还清了,没想到,快还完的时候突然遭遇“被逾期”。

来自湖南的陈先生表示,自己正是14日收到民生银行“逾期”短信的。陈先生向记者展示的小米金融APP上的还款记录显示,其于5月10日手动足额还款,但仍于14日收到来自民生银行的“逾期”短信。

“我们把钱还给了小米金融,难道平台没有把钱打给银行?这笔钱究竟去了哪儿?”陈先生对此非常苦恼,“如果真的上了征信,五年之内我的生活都会受到严重影响。”

还有消费者在微博平台上质疑,小米公司是不是将用户的资金短期挪作他用了?

“年轻人的第一次逾期”?

“天眼查”资料显示,小米金融APP隶属于上海小米金融信息服务有限公司,北京小米支付技术有限公司是其唯一股东,其经营范围为金融信息服务(除金融业务),接受金融机构委托从事金融信息技术外包、金融业务流程外包等内容。

一位用户对记者表示,自己从使用小米手机开始成为小米系列产品的“粉丝”,小米手机都会预装小米金融APP。

记者注册小米金融APP发现,一般用户只要完成身份证信息填写和人脸识别步骤后,就能至少得到1.7万元的贷款额度。记者尝试贷款10000元,选择类型为个人日常消费、12个月期限后,显示总利息为1006.6元,年息超过10%,满足条件最高可得到30万元的贷款额度。

有用户表示,稀里糊涂借完钱之后都没弄明白,为什么在小米金融APP上借的钱,却是民生银行来发送“逾期警告”短信?

据业内人士介绍,“小米金融”实际上在此次事件中扮演了“信息中介”的角色,将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资金与有借款需求的借款者“撮合”起来,从中收取一定的佣金。根据合同约定,用户需要通过小米金融APP进行还款操作,小米金融再将用户的还款转入放款银行。此次问题的出现可能主要是小米金融向银行还款过程中出现了问题。

由于此前小米手机曾被许多网友戏称为“年轻人的第一款手机”,此次事件发生后,许多维权的消费者苦笑着说自己这是遭遇了“年轻人的第一次逾期”。

专家:金融安全是底线互联网平台尤应谨慎

15日,小米金融通过微博官方账号表示,小米金融由于和民生银行对接系统因故出现异常,导致少量用户的还款信息未及时更新,目前已经协同制定了解决方案,将在30天内根据实际还款情况更新正确信息。

林先生表示,根据他了解的情况,这次受影响的人大多数都是小米手机用户。在采访中记者也发现,受此次事件波及的用户以年轻人为主,基于对互联网大企业的品牌信任,同时也是对互联网金融平台更便捷的借款流程的信任,从而选择了小米金融平台借款。

但目前小米金融发布的情况说明,林先生和陈先生等用户均表示非常不满意,他们认为自己真正关心的征信问题并没有得到足够的知情权。用户较集中的疑问是,民生银行是否已经向有关部门上报逾期?上报的逾期能否彻底删除并且没有任何记录?逾期处理的进度是怎样的?目前这些问题并没有得到小米金融和民生银行的明确回应。

还有受此事件影响的用户向记者反馈称,小米金融客服企图通过“发放100元还款免息券”的方式来安抚用户,对此他们表示无法接受。许多用户对记者表示,对于民生银行来说,发现同一服务渠道的贷款用户批量逾期,难道不需要跟用户本人确认一下还款能力,就如此武断确认为逾期上报吗?

有业内专家表示,许多互联网公司借助强大的终端平台跨界至金融服务领域,但此次事件为大家敲响警钟,在金融服务领域,安全不应该是“可选”服务,应该是金融服务不可逾越的底线,互联网平台应更谨慎对待消费者金融安全。

(来源:新华社)

小米消费金融Q1再亏数千万?用户投诉:未申请就“被贷款”、上征信

媒体对于小米消费金融的报道基本都会提到两件事:1、2021年变相降薪,2、2021年前三季度大额亏损。

恰巧,这两件事都是笔者操刀的独家,此后笔者也长期关注小米消金和天星数科。对于小米消费金融2021年全年净利润扭亏为盈,坊间一直没什么头绪,笔者提供一些线索和分析,至于真实情况,有兴趣的媒体朋友可以关注、跟进。

话不多说,直接划重点!

1、Q1又亏损?

重庆农商行一季报显示,其对联营企业和合营企业的投资收益为-1528.9万元,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同步下降-1528.9万元。

过往因为小米消费金融为重庆农商行唯一联营企业,所以可以直接用持股比例去计算,但2022年情况有了一些变化。

2021年12月,重庆农商行和几家公司共同投资成立了一家企业,重庆农商行占股约31%,正常来讲重庆农商行应将该公司应该划入的联营、合营企业,影响其投资收益、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等。

但2021年年报中,重庆农商行依然只有小米消费金融一家联营企业,原因不明,这种情况是否在2022年一季报延续无法确定,同时由于笔者在财务上是个二把刀,故严谨起见表述如下:

小米消费金融一季度可能再次亏损,亏损金额至多为5096万元,同时小米消费金融一季度净资产可能下降,下降金额至多为5096万元。

2、变现降薪的背景是什么?

除了少数奇葩外,很少会有公司在上升期克扣对于员工的收入、福利。

小米消金变相降薪爆发于脉脉,稿件发出后,小米集团的人过来说:这是谣言!还问“如果脉脉删了那条状态,能不能删稿?”结果脉脉比较有骨气,最终也没有删帖,只加了个备注“内容存在争议”。

随后,小米消费金融的官方微博发了声明,说是依据《商业银行稳健薪酬监管指引》制定了新制度,由于与员工沟通环节不充分、不细致,引起了一些员工的误解和不满。

这种说法比较有趣,把锅甩给了政策,问题是该政策2010年就发布了,小米消费金融2020年就成立,为何要在2021年才想着符合政策要求?况且政策要求金融机构“迟到一分钟扣一小时工资”、“忘记打卡不准补卡”了吗?

变相降薪争议的爆发背景是什么?小米消费金融2021上半年的亏损超6500万元。

有意思的是,2021三季度,亦即小米被曝变相降薪之后,虽然还是亏损,但亏损额大幅降低。原因是什么?笔者不知道,请不要阴谋论,笔者是真的不知道。

3、2021年盈利之谜

前三个季度,小米消费金融亏损超7000万,而2021全年居然盈利了。

对于2021年的盈利,小米消费金融总裁周斌向蓝鲸财经介绍,事实上小米消金在营业半年后,即上述2020年年底及之后便一直盈利。前三季度账面显示亏损的情况,是因为金融机构在前三季度的业务通常增长较快,贷款余额时点数相对较高,存在拨备的问题。至年末随着业务的稳定,余额会有一定幅度的下降,拨备也会减少,拨备后利润账自然就高了,而拨备前利润一直都在稳步上升。

首先,以“前三季度”和四季度去作为盈亏的原因很不科学,言外之意,金融机构前三季度账面都要亏损才正常?连小米消费金融都不符合这一规律。笔者曾计算过小米消费金融各季度净利润,其在2020年和2021年都只有一个季度盈利,分别是2020年三季度和2021年四季度。

其次,这个“拨备前利润”这个指标完全混淆概念,从没有人说小米消费金融拨备前利润是亏损的。利润分很多种,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归母净利润、净利润、扣非净利润......笔者操刀的几篇文章及媒体披露的亏损,指的都是归母净利润,而周斌总裁却拿拨备前利润来说明“一直盈利”,就很有趣。

最让人无奈的是,拨备前利润能证明什么?金融机构最大的不确定性来源于信用风险,说白了今天借款人都还钱,金融机构就是歌舞升平,明天借款人都不还钱,金融机构立马完蛋。

而拨备的意义就是为了让信用风险变得平滑,没有任何一家成熟的金融机构会以拨备前利润来说事,因为明眼人都知道,拨备的多与少可以直接影响金融机构盈利与否,而且拨备本身是可以主观调节的。

恰恰,周斌点出来的这个拨备前利润,也给读者提供了一个揣测“为何小米消费金融2021年扭亏为盈”的方向。话不能说得太明白,还是那个原则,笔者不做判断,读者自行思考。

4、天星数科的资产对小米消金意义几何?

2022年初,媒体曝出:天星数科的消费信贷资产将由小米消费金融承接。

这会是小米消费金融2021年业绩逆风翻盘的原因吗?可能性很小,因为天星数科的消费贷资产也搞得一塌糊涂。

2020年,小米集团不到90亿元的应收贷款,产生了超过17亿元的应收贷款信贷损失拨备......这种质量的资产给到小米消费金融,好像只能帮倒忙。

不过也有一种可能,小米给到小米消费金融的资产是“干净”的。

5、总资产超60亿,这两个数据却低的吓人

一般来说,消费金融公司资产的主要组成就是对外发放的贷款。

2021年末,小米消费金融总资产63.16亿元,这意味着其已经发放了大量贷款。目前已经公开披露的数据是:截至2021年5月,其放款总额就突破了50亿元。

正常来讲,若逾期率相对稳定,则放贷金额越高则逾期金额越高,为了降低逾期金融机构都会进行各种形式的催收,但法催之外的方式极容易引发用户投诉。

从总资产可以推算,小米消费金融起码几十亿的放贷盘子,但截至发稿前其黑猫投诉平台上的投诉量不到200条,且大量用户投诉的内容与催收无关,而是投诉“没有用过、下载过、注册过小米消费金融,或者没有申请过贷款而征信报告上就莫名其妙有了贷款记录。”

小米消费金融的兄弟产品天星数科和随星借可以作为一个参考,两者投诉量都达到数千条,内容多与暴力催收有关。

莫非小米消费金融对逾期借款人全部采取法催措施?也不是,裁判文书网显示,与“小米消费金融”相关的仅有16篇。

上面两则不同寻常的数据耐人寻味,难道小米消费金融不催收吗?

6、大量用户缘何“被贷款”?

对于黑猫投诉上“用户未下载、未注册过小米消费金融就上征信”一事,小米消费金融表示:

“经排查,2022年年初到5月,我司客服收到监管渠道和400热线渠道的征信投诉4件,已按照公司投诉处理流程完成处理,客户均表示无异议。另关于截图部分反馈的投诉案件(指黑猫投诉),经排查,我们也与客户取得联系,并沟通解决,后续会持续关注该客户的诉求情况。感谢您对我司的关注!后续我们保持联系。”

但笔者注意到,小米消费金融并未入驻黑猫投诉。

至于为何用户会莫名其妙被上了征信,小米消费金融并未就此问题进行回复。

不过在往期媒体的报道中,可以看出一些可能性,有兴趣的读者可以阅读《小米消金借贷利率达24%,被用户质疑征信虚报贷款额度》

7、盈利的时点很反常

2021年下半年,消费金融公司都处于24%利率上限的压力之下,一些在往期经营十分良好的消费金融公司,甚至在2021下半年出现了亏损,而小米则恰恰相反,在前三季度亏损,居然在四季度盈利。

8、盈利有两种情况

盈利有两种,一种是经营很好,自然盈利,一种是数字层面的盈利。

第二种什么意思呢?除非是实在调节不了了,否则一家公司盈利与否很大程度取决于会计,已经退市的乐视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债务危机全面爆发、各个生态全面拉胯的2016年,靠着贾跃亭的财技盈利了。

小米消费金融属于哪一种,笔者不下定论,读者自行思考。

其实亏损与否本身不是什么丢人的事,但小米消费金融偏偏喜欢将“首年盈利和连续两年盈利”这种说法作为宣传点,这就让其亏损成了一个污点。

同时,仅仅是因为宣传口径的原因,就让小米消费金融想要竭力掩盖亏损?当时不是那么简单,周斌曾对媒体表示:“我们今年再盈利便是开业后连续三年盈利,就能拿到ABS资格,也一定是国内最快拿到ABS资格的消费金融公司。”

但笔者认为,原因可能还不止这些,能说的都在上文说了,读者应该可以猜出一些可能性。

(注:本文核心内容源自公开信息,不构成任何投资、理财、借贷建议)

读懂数字财经计划陆续选取20家优秀的上市公司作为长期观察对象,第一家是比亚迪,如果有其他备选建议,欢迎后台留言。《钢丝上奔跑的比亚迪》

小米金融2019年最新数据曝光:现金贷占比超过97%,单日放款10亿级

来源:消金时代

消金时代近日获取的最新资料显示,截止2019年5月31日,小米小贷的消费贷余额约为258.7亿元,分期余额约为5.9亿元。

小米小贷的消费贷类似支付宝上的借呗,是一款现金贷产品,分期产品则支持符合分期条件的用户在小米网分期购买商品。

公开资料显示,小米信用贷款(消费贷)目前授信额度在1000-200000之间,日利率在0.02%-0.065%之间,期限分为6、9、12期。小米分期则分为3期、6期、12期,分别对应总费率为2.22%、3.9%、7.2%,可在小米商城、小米之家等处使用。

据此计算,小米小贷在贷余额中,现金贷规模占比超过97%,分期产品占比仅2.2%。

据此前媒体报道,截至2017年末,现金贷业务占据小米小贷整体业务规模的93.5%,可见小米分期的业务增速赶不上现金贷。

小米小贷全名重庆市小米小额贷款有限公司,为小米金融(香港)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注册资本4.5亿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2019年6月5日,小米金融董事长助理胡伟表示小米互联网小贷板块消费贷款已累计放款超1500亿,在贷余额超300亿。

此前小米还拥有另一家小贷公司--珠海小米小贷,注册资本3亿元人民币,该公司于2019年3月7日被注销。小米对媒体回复称,该公司并未实际投入运营,主动注销属于正常的管理运作范畴。

因此,小米的互联网小贷业务应该均由重庆小米小贷承担。公开信息显示,小米小贷通过小米金融和小米贷款A提供服务。

仅以在贷余额来看,5月31日-6月4日期间,小米小贷实现8.85亿元的日在贷增量,已近10亿元。因此,目前小米小贷单日放款规模或已超过10亿元。

据此前新流财经报道,小米金融消费贷业务每月放贷规模不断提升,从2017年1月份开始月放款突破10亿元,2018年10月,小米金融消费贷业务月放款已达58.96亿元。

截止2018年12月,小米MIUI的月活跃用户为2.42亿人。作为小米金融的核心业务,背靠小米生态,手握巨量潜在用户的小米小贷实现高速增长。

根据小米集团招股书及年报,小米集团旗下互金业务公司发放的个人无抵押贷款余额从2016年年末的16.13亿元,到2017年末剧增至84.18亿元,同比增长422%,截至去年底,余额达109.96亿。

公开资料显示,小米小贷资金来源主要是向银行借款、发行资产ABS与通过信托募集。

根据CNABS数据,自2016年10月起,小米小贷作为原始权益人截止目前已发行13期ABS产品,共计募资约111.72亿元人民币。小米集团2018年财报显示,截至2018年底,ABS总额为33.39亿,2017年同期为38.9亿。

小米通过第三方信托合计募资超过22亿,截至2018年底,信托筹集资金6.48亿,2017年同期这一数字为15.7亿。据此前媒体报道,小米贷款与中航信托、渤海信托、五矿信托、西藏信托等均有合作。

小米贷款也向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以及银行等提供助贷服务。据不完全统计,小米贷款合作的银行包括南京银行、新网银行、上海银行、重庆银行、东亚银行、民生银行等;合作的消费金融公司则包括幸福消费金融、马上消费金融等。

据此前报道,小米贷款放贷规模不断扩大,整体不良率(逾期90天以上)也有所上升,2018年1月份不良率低于1.5%,2018年9月份不良率达3%。最新数据显示,截止2019年5月31日,小米小贷静态违约率(Vi90+)位于1%左右,或有所下降。

(责任编辑:杨畅)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