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怎么做国家储备林贷款
什么是国家储备林
一、概念
我国的森林按照权属划分为国有和集体所有;按照形成原因划分为天然林(包括原始森林和次生林)与人工林;按照用途划分为公益林(包括防护林和特用林)与商品林(包括用材林、薪炭林和经济林)。
《国家储备林制度方案》对于国家储备林的定义为:在自然条件适宜地区,通过人工林集约栽培、现有林改培、抚育及补植补造等措施,营造的工业原料林、珍稀树种和大径级用材林等优质高效多功能森林。
结合森林的划分可将国家储备林的定义简化为国家统筹建设的,国有或集体所有的人工商品林。
二、背景
我国人工林每亩年均生长量0.37立方米、约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人均森林蓄积量仅10.98立方米、是世界人均水平的1/7。
我国成熟用材林资源只占资源总量的5%,原木和锯材年进口量折合6741万立方米,占国际贸易量的1/3以上。《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严格限制交易的树种新增到220多个,有86个国家和地区限制或禁止珍稀和大径级原木出口。
由于国内资源的匮乏、木材消耗的增长以及国外限制进口风险的增加,所以自主的木材储备十分重要。
2014年3月11日,唐守正等8位院士联名致信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提出“建立国家储备林制度”的建议。
三、政策
2015年7月,原国家林业局办公室、财政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国家储备林建设工作的通知》,其提出包括PPP、政策性贷款、财政补贴等一系列财政金融支持手段。
2015年9月,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了国务院制定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其中明确“建立天然林保护制度、国家用材林储备制度,逐步推进国有林区政企分开,完善集体林权制度,稳定承包权,拓展经营权能,健全林权抵押贷款和流转制度。”
2015年12月,原国家林业局印发《国家储备林制度方案》(林规发〔2015〕192号),其对于国家储备林的政策法规体系、投融资模式、工程管理及运营管理机制等进行了框架设计。2016年1月,原国家林业局、国家开发银行印发《关于加强合作共同推进国家储备林等重点领域建设发展的通知》(林规发〔2016〕15号)并签订《发展合作协议》,将广西作为储备林开发金融试点。
2017年1月,国家发改委、原林业局、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联合印发《于进一步利用开发性和政策性金融推进林业生态建设的通知》(发改农经〔2017〕140号),其中提出“林业政策贷款期限可达30年(含不超过8年的宽限期),可将中央预算内投资作为项目资本金,可以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特许经营、企业自主经营等市场化运作模式进行融资。”
2018年4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印发《国家储备林建设规划(2018-2035年)》,其中明确“到2035年规划建设国家储备林3亿亩,年平均蓄积净增2亿立方米,一般用材基本自给。”
2020年6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与国家开发银行共同印发《国家储备林贷款业务规程(试行)》,其规定了项目启动、评审授信、贷款管理3个阶段的业务流程和具体要求。
技术标准类:《国家储备林树种目录》、《国家储备林划定办法(试行)》、《国家储备林核查办法(试行)》、《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管理办法》、《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年度施工作业设计管理办法》、《育苗技术规程》、《国家储备林现有林改培技术规程》、《森林抚育规程》。
国储林建设运营模式有哪些
一、建设内容
国储林的主要建设内容为林栽培、林改培和中幼林抚育三类(林木培育周期分为10年以下,11-30年,30年以上),在造林阶段涉及苗木、基肥、清理整地、栽植、浇水、运材,在抚育阶段涉及追肥、农药、松土除草。
林栽培是指对水热立地条件较好的荒山荒地、采伐遗迹、火烧遗迹等宜林地,采用优良种源、无性系培育的壮苗,定向培育的工业原料林、珍稀树种和大径级用材林。
林改培是指对于现有林中立地条件较好、生产潜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的林分,结构简单且生长呈现下降的林分,目的树种不明确、林分结构简单、错过抚育经营时机的人工林或利用价值较高的林分,通过林冠下造林、补植补造等经营措施,适当将纯林逐步调整为复层异龄混交林。
中幼林抚育是指对于现有林中培育前途的增产潜力较大的中幼林,采取间伐、修枝、除草割灌、施肥等抚育活动,砍劣留优,调整树种结构和林分密度,平衡土壤养分与水分循环,改善林木发育的生态条件,提高木材蓄积量,加快林木生长速度,缩短森林培育周期,提高林分质量,培育目标树种优质高效多功能森林。
二、资金平衡逻辑
承储主体筹集资金投入林栽培、林改培和中幼林抚育,达到抚育周期后通过砍伐成熟林木实现经营收入。
建设阶段,承储主体需取得林权(转让、入股)或林木所在土地的经营权(转包、出租、互换)。
运营阶段,承储主体需取得采伐许可,涉及林区运出的办理运输许可。
(许可文件)
国家储备林的“贷款植树,伐木还贷”的资金平衡逻辑简单,所需合规性文件也比较清晰,但由于树木培育周期较长,导致了国储林项目的投资回收期较长。
三、建设运营模式
(一)省级统筹模式
省级层面设定统筹主体,负责全省范围内储备林建设的资金筹集、拨付,各储备林的承储主体负责具体项目建设,承储主体将自身林权通过委托统筹主体抵押至金融机构取得融资。政策文件中一般称为“林权抵押+政府增信”模式,这里的政府增信并不涉及任何政府担保或承诺,主要包括成立管理机构和承贷公司、技术服务和造林检查验收、投保森林保险、筹集风险准备金、采伐许可证和林权处置的管理、林权流转及登记、各级造林补助资金及贴息资金等。
该模式适用于省级层面政策完备、体系健全地区,如广西、贵州等。
(二)PPP模式
通过PPP的方式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国储林建设,回报机制为“使用者付费+可行性缺口补助”或“政府付费”,取决于当地政府愿不愿意让社会资本享有采伐收益。
(三)企业自主经营模式
对于省级层面难以统筹的地区,可以在市级、县级层面设定建设运营主体,负责项目建设与投资。建设运营主体可以在区域范围内整合林地资源,通过发展林下经济(种植业、养殖业、旅游业等)丰富项目运营收入,从而实现国储林项目整体资金平衡的经营模式。
(林下经济)
国家储备林的贷款方案
开发性金融机构、政策性银行已经在“总对总”层面签订了国储林的合作协议且融资模式成熟,30年贷款期限(含8年宽限期)及较低贷款利率基本可以满足所有类型的国储林项目的融资需求,商业银行在这一领域还有展业的空间么?
储备林贷款的还款来源于林木采伐后的销售收入,不含任何形式的政府付费,属于标准的经营性收入,这是商业银行复制储备林贷款的大前提。
根据《国家储备林建设规划(2018-2035年)》,国家储备林工程分布在全国1897个区县之中,建设投资总计4118.54亿元,考虑到土地使用费用、林下经济建设投资以及产业导入投资,总投资额甚至可能破万亿。开发性金融机构、政策性银行更适合于统筹层级较高、补贴机制健全、涉及多个地域的国家储备林项目,更准确地说是国家储备林项目集合。而商业银行对于层级较低、地域单一、对补贴依赖程度较小的项目起到了补充作用。简单来说,开发性金融机构、政策性银行适合“自上而下”,商业银行适合“自下而上”。
一、贷款主体
(一)国有林场:从事森林资源保护、培育、利用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公益性事业、企业单位。如国有林场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则不可作为贷款主体,如为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或企业单位可以作为贷款主体。
(二)林业投资公司:由地方政府出资设立专门从事商品林培育、采运以及相关林下经济的国有企业。
(三)林业专业合作社:在集体林地、林木承包经营的基础上,从事林业生产的互助性经济组织。
二、贷款用途
(一)支付建设工程费用:林栽培、林改培和中幼林抚育涉及的苗木、化肥、农药、设备购置及人工费用。
(二)支付经营权流转费用:对于集体所有的林地,可以通过经营权的流转完成整合。
(三)支付其他费用:如项目引入了种植业、养殖业、旅游业等林下经济,可支付相关原材料及设备购置费用,需要说明的是如果引入木材加工等产业链延伸内容,还需购买工业土地,无论是集体土地还是国有土地,其费用是不能够通过贷款支付的。
三、合规性材料
(一)国家储备林的资格认定材料
《国家储备林建设规划(2018-2035年)》的公开属性为不予公开,且该文件对于储备林建设分解后的责任单位为区县政府,并不对应具体项目。各省执行层面也有不同,部分省份制定了“省级国家储备林建设规划”,部分省份令涉及区县制定“建设规划”。
一个项目是否属于国家储备林,通过当地政府制定的“国家储备林建设规划”即可判断。
(二)国家储备林市场化运营的相关政策
当地政府制定的实施方案、意见的政策文件对于国家储备林的规模、区位、市场化主体、运营机制、保障措施等内容进行明确。林投公司、国有林场等主体从事国储林建设以及享有收益具备政策依据。
(三)立项合规性文件
经济效益较差的国储林项目宜采取政府投资或引入政府投资资金形式,即财政资金作为资本金或引入财政补贴资金。该类型项目立项为审批制,合规性文件为立项批复、可研批复、初步设计批复。
经济效益较好的国储林项目可以采用企业投资形式,立项为备案制,合规性文件为项目备案表。
(四)用地合规性文件
取得林权证,对于经营权流转的土地需确定非永久基本农田。
四、贷款期限
引入林下经济后可以将开发性金融机构、政策性银行8年宽限期缩短至2-5年,整体期限结合树木培育周期、采伐计划等因素综合确定,一般为20年-25年。
毛主席领导的新中国工业化有多牛?看看同样有苏援的印度就知道了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在毛主席的庄严宣告声中成立。然而,新中国成立后,摆在毛主席等开国元勋面前的,不是高枕无忧,而是更为艰难的建设。当时的中国,用一穷二白来形容丝毫不夸张。
开国大典
用毛主席的话说就是: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可以说,1949年中国的工业实力,即便对此非洲等西方国家的殖民地都没有丝毫优势,甚至因为西方国家便于掠夺所做的投资,非洲许多地方的工业实力,还要超过中国。
例如,1947年独立的印度工业实力,就远远超过中国,印度的铁路公里是中国的六倍,钢铁产量更是中国的九倍之巨。
正是这样空前严峻的局面,新中国只用了短短10年时间,就初步建立一套虽然并不先进但却相对完善的工业体系,而这套工业体系,也成为中国日后完成工业建设和经济腾飞的关键基础。
新中国能用如此短的时间完成如此工业奇迹,用10年的时间走完西方发达国家300年走过的路,除了新中国上下万众一心,齐心协力之外,也与苏联的援助也有极为密切的关系。
苏联
当时,新中国在第1个5年计划期间,苏联对新中国的工业领域进行了156个援助项目,这就是著名的156工程。
在苏联的帮助之下,中国建设了以156工程为核心的近千个工业项目,使得中国在机械、能源、原材料、军工等多个重工业领域的现代化迈上了极为关键的一步。从此,中国从无到有,史无前例地形成了一套独立自主的工业体系雏形。
也正是以156工程为核心,中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建成了一套初步完善的近代工业体系,也以此为基础,奠定了中国工业根基。
所以,虽然苏联对于中国的援助是有条件的,是有偿的,而且过程中还发生了诸如以次充好、以劣充优等问题,但是总体而言,苏联援助的156计划对于中国的帮助都是极为关键的,是不可替代的。
可以说,如果没有苏联的援助,中国的工业化势必会推后许多年,中国的国际局势和国际地位也必将发生巨大的变化。所以,苏联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援助,无论怎么重视都不夸张。
苏联援助的工厂
当然,苏联对外的援助并不只针对中国,事实上,中国在苏联的援助名单里从来都不是最重要的。在中国接受苏联的156工程援助的同时,苏联对于东欧诸国、蒙古、朝鲜、越南、古巴等社会主义国家都进行了不遗余力的援助。
而且,对于这些面积、人口只有中国几十分之一的小国,苏联的援助力度还有远远超过中国。例如,当时苏联援助给蒙古和朝鲜的金额,就与中国类似,而对于东欧诸国的援助总金额,还要超过中国。
不仅如此,为了扩大在世界各地的地区的影响力,赢得与美国的冷战,苏联还向世界其他非社会主义国家进行了大力援助。这其中,就包括印度。
位于南亚次大陆的印度,一直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新中国成立之后,为什么选择“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极为关键的因素之一,就是当时的中国根本没有中间道路可以选择。
印度
当时中国的外交环境有多么糟糕?
美国先是重新武装曾给亚洲带来巨大灾难的日本,不仅让日本大发战争财,经济得以腾飞,而且还让日本建立了后备警卫部队,重新拥有了武装力量。
而到了新中国成立之后,美国更是公然把日本列入了远东遏制共产主义的防御体系,与日本结成了军事战略同盟。
与此同时,在中国南方的东南亚菲律宾等国家,也成为美国扶持和遏制中国的对象。至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于中国的经济封锁和禁运,更是极为严密。
因此,在冷战的大背景之下,作为拥有960万平方公里和5亿人口的东方大国,当时的中国却根本没有中间道路可以选择。
然而,由于被殖民的历史、独特的独立过程、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优越的外交环境,包括周边国家的原因,位于南亚次大陆的印度,却有左右逢源、走中间道路的条件。
印度军队
而且公平地说,印度在中间道路上的左右横跳也十分成功。这不但没有使印度陷入冷战的漩涡,反而让印度极大地扩充了国际影响力,并在两大阵营之间左右逢源,赚得满嘴流油。
而且印度不仅仅从美国的西方国家获得了大量援助,就连社会主义阵营的老大苏联,也给了印度海量的扶持。
苏联对于印度的援助力度有多大?
其实,1947年印度刚刚从英国手里独立时,苏联对于印度这个新兴的大国是十分冷淡的。也许是因为斯大林觉得印度的独立没有武装斗争和暴力革命,不符合他心目中的革命标准,也许是认为印巴分治本身就是印度资产阶级和英国殖民者之间的政治交易,也许内心深处就看不上甘地和尼赫鲁。
因此,在印度独立之后的6年间,斯大林对于印度一直是十分冷淡的,甚至从未接见过印度驻苏联大使。
不过,这一切随着斯大林去世和赫鲁晓夫的上台变得截然不同。赫鲁晓夫上台之后,一改斯大林只援助社会主义国家和其他国家共产党组织的做法,开始向亚非拉等新兴的第三世界国家进行大力援助。
苏联对于印度提供的第1笔大规模援助是建设比莱钢厂的比莱贷款。这笔贷款总金额高达10.196亿卢比,折合为苏联的卢布则为1.2236亿。主要用于比莱钢厂的第1期投资建设。
苏联对于印度的第1笔援助,就是在工业体系中极为关键的钢铁厂,也可见苏联对于印度的援助决心之强,力度之大。
而就在比莱钢厂正在建设过程中,1957年11月,苏联再次对印度提供第2笔贷款《工业项目贷款》,这次的金额比之第1笔贷款相差不大,金额为10亿卢比,约1.125亿卢布,主要用于苏联援助印度的6个工业项目的建设。
当然,从苏联对印度的援助次数也可以看得出来,在中苏蜜月期间,印度就得到了苏联的援助,而且这些援助的力度并不小,但是次数算并不很频繁。比之苏联对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援助,比例并不大。
然而,随着中苏和中印关系的恶化,一切变得截然不同。1959年,由于印度在边境的频繁挑衅和迷之自信,中印关系开始恶化起来。
而此时,由于中苏已经有交恶的苗头,所以,当时的苏联不但没有因此放缓对印度的援助,反而开始加快了脚步。1959年2月,苏联再次对印度提供贷款《伯劳尼贷款》,主要帮助印度建设伯劳尼石油冶炼厂。
印度
这笔贷款总金额为2,250万卢布,约2亿卢比,同年,印度再次对苏联正式对印度提供第4笔医药工业贷款,这次的金额为1,800万卢布,依然接近2亿卢比投资,主要用于医疗器材的建设。
而随着中苏论战和交恶,在苏联“联印制中”的目的下,苏联对于印度的援助力度越来越大。当时,仅苏联向印度的第3个5年计划提供的贷款,金额就高达28.125亿卢比,折合成卢布为3.4亿。
苏联对印度开始大量援助的同时,1959年,苏联则取消了中苏协定中为中国提供的50亿卢布的项目贷款,并开始从中国大量撤回苏联专家。
1960年,中苏关系更加恶劣,相对应的,苏联对于印度的援助也更加热络。在这一年,苏联先是对印度第1个援建的钢铁厂比莱钢厂进行援助扩建,将产量扩大至250万吨。
紧接着,又先后帮助印度建立了年产260万吨加仑的石油冶炼厂、能够制造重型电子设备和精密仪器的工厂,以及其他电厂、水电站、焦油厂、机械厂等重工业和基础设施建设。
在整个赫鲁晓夫时期,苏联对印度的援建总金额高达60亿卢比,占到了当时苏联对不发达国家经济援助总量的44%之巨。
赫鲁晓夫
当赫鲁晓夫下台,勃列日涅夫成为苏联的最高领导人之后,在勃列日涅夫的领导之下,经济和国力达到巅峰的苏联开始进一步增强对外援助计划,印度也在这新一波的援助计划中再次受益。
当时,勃列日涅夫把印度当成了苏联对外进行经济援助的“橱窗”,所以,勃列日涅夫不但没有减轻赫鲁晓夫时期对于印度的援助,反而加大力度。
而且,这种援助不仅仅是苏联对印度进行大规模的重工业和基础设施援助,苏联甚至不惜从印度大量采购印度滞销的机械设备,以达到帮助和印度的目的。
例如,从1976年到1980年这4年间,由于当时苏联援助印度的重型机械厂开工不足,多年亏损,苏联开始对印度进行定向购货,仅4年间就从印度的企业中订购了2.3万吨冶金起重设备。
作为重工业在全世界排名前列的苏联,居然向连最起码基础工业体系都没有建立的印度购买重工业机械设备,苏联对于印度的援助力度之大,信心之坚决可想而知。
苏联
而且,从赫鲁晓夫开始,苏联对印度的援助几乎从未断绝,甚至一直到了戈尔巴乔夫时期,苏联仍然对印度进行源源不断的援助。
戈尔巴乔夫在上台之后,很快对印度进行了访问,而且在苏联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与印度签订了大量经济和技术合作协定。
例如,根据戈尔巴乔夫访印签订的协议,苏联要帮助印度建立2400兆瓦的水力动力综合体,帮助印度的波卡罗钢铁厂进行现代化建设和扩建,帮助印度建立4座年产800万吨的焦炭厂等等。
苏联对印度的援建不仅仅是工业和基础设施援助,苏联不弱于美军的强大武器装备也在对印度援助行列。
据苏联官方统计,从1965年到1980年这15年间,印度累计获得苏联的军事援助高达18亿美元之巨。
印度从苏联获得的武器装备,累计有近千架各类飞机,三个米格飞机维修制造厂,数10艘各类舰艇,1100余辆坦克,500多门火炮及相应配套的各类兵工厂。
苏联
可以说,从未建立完善工业体系、就连子弹制造都存在困难的印度,之所以能够成为打遍南亚无敌手的军事大国,苏联不遗余力的武器装备援助,发挥了极为关键的作用。
苏联对于印度的援助作用有多大?从1953年开始到1979年1月1日为止,在这期间,据苏联官方统计,苏联援助给印度的项目共计74项。
由于苏联援助绝大部分集中在重工业方面,所以,这些苏联援助的项目也为印度的重工业建设发挥了极为关键的作用。
当时,苏联援助的项目提供了印度钢铁产量的1/3,电力的1/5,原油的60%,石油产品的30%,冶金设备的80%,以及水利发电设备的60%。
那么,苏联一共援助给印度多少钱呢?从1955年到1978年,苏联援助给印度的贷款为143.1亿卢比,再加上1.2亿卢比的赠款,总计为144.3亿卢比。
印度
截止到1985年,苏联对印度的援助则已经累计高达54亿美元之巨。而奠定了中国工业基础的156项目,总价值也不到100亿卢布。
所以,苏联对于中国的援助,虽然为中国建立工业体系奠定了极为关键的基础,但究其总金额,不但没有苏联给朝鲜、蒙古、东欧诸国多,甚至还没有苏联援助非社会主义国家印度多。
而且值得一提的是,苏联对于印度的援助,虽然力度颇大,但是相较于财大气粗的美国,依然相差悬殊。
比如,苏联对于印度的援助,只占到了同一时期印度接受外国援助总金额的5.9%,同时期,美国对于印度的援助总金额折合成卢比,高达642.6亿,占据了印度接受外援总额的1/5。
而且,由于印度曾经的宗主国——英国的关系,印度在世界范围内的外交环境远远好于中国,印度几乎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够不受限制的购买先进的武器装备和科技科学技术。
印度
印度拥有丰富的物产和不弱于中国的人口数量,同时又同时获得了美国和苏联这两大超级大国的大力援助,为什么这个成立时工业基础就比中国好,得到的援助远比中国多,外交环境也远优越于中国的人口大国,并没有如中国一样建设的完整的工业体系,甚至如今经济远远被中国甩在后头呢?
用老百姓的话说,大概就是:给你机会,你不中用啊。很显然,建立完善的工业体系,绝不仅仅有老师教,有技术学就可以做到的,它是极为要求极高、极为复杂的一个过程。
它不仅仅涉及到资源、资金、人才、技术、外交环境等诸多方面因素,也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志气、领导者的能力决心,包括历史有很大的关系。
所以,世界国家虽多,人口虽繁,但是,如中国这样在沉沦上百年之后依然咬定青山不算放松,在极为艰难的条件下建立自己的工业体系的国家,其实少之又少。反而如印度这样一次次浪费机会的国家和民族,才是常态。
农发行福泉市支行成功发放400万元小微企业贷款
为着力破解民营、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今年以来,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福泉市支行积极贯彻上级行年初工作会议精神,把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壮大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来抓。因地制宜、积极作为,重点支持地方茶产业发展,近日,该行向瓮安县岚和茶叶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岚和公司)成功发放了流动资金贷款400万元,主要用于企业日常经营需求。
岚和公司主营茶叶种植、加工和销售,主要产品有白茶、黄金叶、奶白茶等,公司紧抓瓮安县茶叶产业发展的机遇,注重茶叶栽培、种植与加工标准化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专注茶叶传统加工工艺的传承融合及工业标准化量产,吸收并改进溧阳、安吉等地的先进工艺技术应用于白茶等茶叶加工,加工的成平茶叶冲泡后,芽尖直立,继而徐徐下沉,如群笋出土,茶叶清澈嫩黄,想起高远,入口茶香满盈,其硒含量可达0.1/k,该公司顺应市场的要求,行业发展前景良好。“近几年,因为疫情的原因,肥料、人工用上涨比较厉害,如果没有你们的支持帮助,我们茶园的规模很难持续扩大。”岚和茶叶负责人彭武向农发行福泉市支行调查评估的客户经理介绍到。
本笔贷款的成功发放,有效缓解了企业自疫情以来资金链的紧张局势,使企业在满足自身经营的同时,解决周边群众就业问题,对助推当地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刘超龚程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