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尼尔投资贷款信息提供专业的股票、保险、银行、投资、贷款、理财服务

惠州香港贷款

本文目录

共建优质生活圈!惠州融深融湾再出招,五方面38条措施便利港澳居民

今后,港澳居民在惠州申领居住证、购房、参保、购车上牌和申领内地驾驶证等,将更加方便……因为惠州正式推出38条措施,全方位便利港澳居民在惠州学习、就业、创业、生活。

在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签署5周年到来之际,6月29日,中共惠州市委办公室、惠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正式出台《便利港澳居民在惠州发展若干措施》(以下简称《便利措施》),推出“一揽子”措施,便利港澳居民在惠州居住生活、就学就业、投资兴业以及促进惠港澳社会民生文旅交流合作。6月30日,惠州新闻发布厅专门举行发布会,对该措施亮点进行解读。

南方日报、南方+记者留意到,《便利措施》全文约7000字,包括五大方面共38条具体措施,并明确了责任单位。便利港澳居民“惠38条”的出台,是这座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全力支持和服务大湾区建设的重大举措,也是继实施八大专项行动之后惠州深度融深融湾的又一新动作。

7月1日《南方日报·惠州观察》刊发整版报道。

关键词:居住生活

全市109个户政窗口都可办港澳居民居住证业务

惠州与香港隔海相望,历史渊源深厚。有数据显示,旅居香港的惠州籍乡亲达100多万人,平均每7个香港人中就有1个祖籍惠州。

改革开放以来,惠州凭借区位优势,吸引香港的资金、技术、人才、项目源源而来。特别是近年来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机遇下,惠州与港澳的经济社会联系更加紧密。

“惠州是粤港澳大湾区东岸重要战略腹地和枢纽门户,特别是与香港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缘相通、商缘相融,同饮一江水,本是一家人。”惠州市大湾区办常务副主任叶育强介绍,港资澳资企业对惠州经济发展作用举足轻重,港澳居民也为惠州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如何让港澳居民在惠州更好地安家乐业、居住生活得更加便利?惠州此次出台的《便利措施》首先就聚焦这个领域,努力让港澳居民在民生方面享有“市民待遇”。

惠州市大湾区办专职副主任何少芳介绍,《便利措施》分为五大部分,共38条。其中,第一部分是便利港澳居民在惠州居住生活。包括便利港澳居民申领居住证,便利港澳居民在惠购买自住商品房、二手房,便利来惠就业创业港澳居民参保,便利来惠就业创业港澳青年申请住房和补贴,便利港澳居民在惠购车上牌和申领内地驾驶证,推动港澳车辆往来惠州便利化等6项措施。

在便利港澳居民申领居住证方面,惠州实行线上预约和线下办理相结合,畅通港澳居民居住证业务办理渠道,实现全市109个户政窗口办理港澳居民居住证业务全覆盖。全面开通户政业务办理全流程无纸化“全市通办”服务,实现港澳居民居住证业务县(区)内通办。

数据显示,实施港澳居住证政策以来,累计在惠州办理居住证的港澳居民有23993人,其中香港23881人、澳门112人。

安家先得有房。惠州不断便利港澳居民在惠购买自住商品房、二手房。对符合条件的在惠就业创业的港澳居民,可与内地居民享受同等商业贷款政策购买自住商品房、二手房。对符合条件的港澳居民,可参照惠州职工标准缴交住房公积金,申请公积金贷款购房并办理住房公积金提取业务。

惠州还便利来惠就业创业港澳青年申请住房和补贴,如符合高层次人才认定条件可申请入住人才房。按内地和香港个人所得税税负差额,对在惠工作的符合条件的港澳籍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给予财政补贴,该补贴免征个人所得税。

惠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魏敏介绍,根据粤港澳大湾区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财政补贴管理办法,惠州积极实施境外紧缺人才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财政补贴。2021年,惠州对境外紧缺人才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财政补贴共计113人次,涉及33家企业,金额1541.4万元。今年,惠州的粤港澳大湾区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财政补贴境外紧缺人才申报标准和条件会作调整。

《便利港澳居民在惠州发展若干措施》新闻发布会现场。

关键词:就学就业

港澳学生入读惠州公办小学初中免学费

要吸引更多港澳人才到惠州工作生活,就需要完善子女教育、就业政策等配套服务。这正是惠州积极发力的方向。

何少芳介绍,《便利措施》第二部分聚焦便利港澳居民在惠州就学就业。包括便利港澳居民子女接受学前教育、便利港澳居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支持鼓励港澳大学生在惠实习见习和就业、支持惠港澳职业技能双向认定、拓宽港澳居民来惠就业空间等8项措施。

惠州明确,港澳学生入读惠州公办小学、初中,免学费,免费提供教科书;入读惠州市民办小学、初中,按照所就读的民办学校收费标准缴交学费,享受财政补助生均公用经费,民办学校在收取学费时按学期给予抵扣学费,并免费提供教科书。

“在惠州市投资、就业的港澳居民适龄随迁子女,可就近入读普惠性幼儿园。”惠州市教育局副局长刘俊华介绍,对持有港澳居民居住证的港澳居民子女与内地居民同等对待,由其居住地县(区)教育行政部门按照就近入学原则统筹安排入读公办幼儿园或普惠性幼儿园。

刘俊华介绍,港澳居民随迁子女入读惠州公办小学、初中起始年级,在惠州投资的,由投资所在地的县(区)教育行政部门按照免试就近入学原则统筹安排入读公办学校;在惠州就业的,由就业单位所在地的县(区)教育行政部门按照免试就近入学原则统筹安排入读公办学校;在惠州与本地户籍配偶团聚并长期居住的,由本地户籍配偶所在地的县(区)教育行政部门按照免试就近入学原则统筹安排入读公办学校。

如何支持鼓励港澳大学生在惠实习见习和就业?惠州支持开展惠港澳青年实习计划、惠港澳大学生实习专项行动。支持举办惠港澳大学生实习见习双选会,鼓励市内国有企业、本土企业积极接纳符合条件的港澳大学生来惠实习见习。

引人关注的是,惠州实施“惠州青年安居计划”,以“人才驿站+社群服务+优惠房源”为基本模式,为港澳大学毕业生提供3至7天免费住宿、就业(创业)指导、政策资讯、读书交流、婚恋交友、住房安居、城市融入等一站式服务,支持港澳青年人才到惠州就业。

“为了便利港澳居民在惠州更好的交流学习、就业、创业和发展,惠州以融深融湾为契机,建设惠州市港澳台侨综合服务中心。”惠州市委统战部常务副部长钟永兰介绍,惠州按“一中心·多基地”的框架,在各县区、各企业和相关学校打造一批创新创业培训、文化交流实践和国防教育培训等类型的特色基地平台。

钟永兰表示,这些平台为广大来惠州的港澳台侨青年提供交流、学习、就业、培训和发展等一条龙的全链条、全方位的优质服务。

她呼吁说,希望更多港澳台侨青年能通过这些特色合作平台和便利措施,更全面了解惠州、开心选择惠州,大胆来惠、聚惠发展。“我们将真诚为大家提供热情优质服务,只要你选择来惠州发展,一定会有精彩发生。”

惠州拥有一大批港资企业。

关键词:投资兴业

港澳高新技术企业整体迁入最高奖300万元

回顾改革开放的历史可以看到,大量港商港资涌向惠州,成为惠州经济发展的重要助推器

多年来,伯恩光学、旭日集团、光弘科技、南旋集团、敏华控股等一大批港资企业都将主要生产基地放在惠州。如今,在“双区”建设机遇下,越来越多港澳资金、项目“抢滩”惠州。

港资企业光弘科技在惠州不断增资扩产。

在新闻发布会上,叶育强透露了一组最新数据,有力印证港澳投资在惠州经济发展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叶育强介绍,截至2022年5月,惠州全市累计设立港资澳资企业超过11100家,约占全市外资企业的70%,利用外资超过200亿美元。其中,2022年1-5月,惠州港资企业实际利用外资19.8亿元,增长81.8%,占全市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70.7%。

如何便利港澳居民在惠州投资兴业?何少芳表示,《便利措施》中明确了便利港澳居民开办企业、便利港澳企业办理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便利港澳企业快捷通关、支持港澳企业科技创新、支持港澳青年来惠创新创业等13项措施。

在便利港澳居民开办企业方面,惠州推广港澳企业开办(含企业设立、刻章备案、申请发票、公积金开户)“一网通办”系统,融合线上线下服务,强化各级行政服务中心企业开办专窗标准化建设,实行“一窗通办、一窗通取”。

为支持港澳企业科技创新,惠州给出“真金白银”扶持政策。

具体来说,惠州每年组织一批港澳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对通过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企业每家奖励10万元。对首次进入市级培育库并获市科技局推荐申报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港澳企业每家奖补5万元。对高新技术企业资质有效期内整体迁入惠州的港澳企业,各县(区)按规模以下、以上企业分别给予最高50万元/家、300万元/家奖补。

与此同时,为支持港澳企业研发创新,惠州明确,对认定的制造业省级新型研发机构给予一次性奖励100万元,年度评价结果达A、B等级分别补助50万元、30万元。

惠州仲恺港澳青年创业基地已累计引进53个项目。

惠州还鼓励各县(区)打造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高水平打造仲恺港澳青年创业基地。

魏敏介绍,惠州支持港澳青年创业,主要依托惠州仲恺港澳青年创业基地提供服务。该基地是广东省“1+12+N”港澳青创孵化重要载体之一,于2019年投入运营,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已累计引进53个项目,目前在孵项目35个,涉及半导体芯片研究、人工智能成像技术、区块链技术应用、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

“惠州仲恺港澳青年创业基地除了给予一次性创业补贴、创业带动就业补贴等普惠性创业政策外,还可为来惠创业的港澳青年提供3年场地免租、创业资助、住房补贴、交通补贴、展会补贴、创赛奖励、贴息贷款、推荐奖励等八大扶持奖补政策。”他说,下一步,将加大港澳居民来惠就业创业服务工作,细化并落实各项优惠政策,构建港澳青年创新创业链条服务体系,吸引更多港澳人才来惠创业、投资。

推荐阅读

权威发布!惠州出台“38条”,全方位便利港澳居民就业创业生活(附全文)

一图读懂惠州出台便利港澳居民“38条”,600字带你重点

惠州市大湾区办常务副主任叶育强:深度融深融湾,全面服务港澳

【记者】周欢

【摄影】王昌辉(部分除外)

【海报】钟仁敏

【作者】周欢;王昌辉

【来源】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粤有料|港人湾区购房限制松绑!其实港人置业珠三角早已进入easy模式

文有料哥

香港居民在大湾区买房更便利了!

11月6日,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召开记者会介绍了16项新措施,涉及香港居民在大湾区内地城市的发展、就业和居住,以及大湾区人才、物流、资金等方面的流通。

其中最受关注的便是购房福利为:

便利香港居民在大湾区内地城市购买房屋,香港居民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购房可豁免所需的在本地居住、学习或工作年限证明,以及缴纳个人所得税及社保条件,使香港居民享有与当地居民同等的待遇。这项措施可便利香港居民在内地学习、就业,以及退休后在内地生活。

这一消息迅速引爆了有料哥的朋友圈。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驶上快车道,“一小时生活”圈加速形成,越来越多香港居民选择在广东生活、工作,有一套属于自己的住宅生活会便利许多。

新举措实施后,香港居民在大湾区内地城市尤其是限外、限购城市购房是否会更加便利?

我们先来看看过去的情况——

事实上早在2009年,广东就曾尝试过这种做法。当时广东省印发的《关于促进我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就曾提出,港澳台居民在广东省境内购买住房,执行内地居民同等政策。该项政策执行至2009年12月31日。

此后,按照国家规定,香港居民需要在境内工作、学习超过一年,才可以购买符合实际需要的自用、自住商品房,且不得购买非自用、非自住商品房。

在此基础上,粤港澳大湾区各地自行“加料”,推出自选动作——

比如,香港居民在深圳市购房就没有工作、学习超过一年的时限要求,但写字楼、公寓、商业房产等,个人不能购买。

在东莞,港澳台居民年满18周岁、在莞已领取居住证,可以在东莞市购买一套新建商品住房;在莞拥有一套及以上住房的港澳台居民,则暂停向其销售新建商品住房。

就在前几天,侨乡江门推出新政:港澳台居民家庭2019年11月1日后无购房记录的,可在限购区域新增购买一套新建商品住房。

港澳台人士在肇庆市置业,目前没有相关条件要求,香港居民可以凭港澳身份证或通行证在肇庆买房,与本地居民同等待遇。

新措施的意义在于豁免了香港居民在大湾区内地城市购房的工作年限证明等限购条件,香港居民可以享有与当地城市居民的同等待遇。从这个角度来讲,今后香港居民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购房可以省去许多繁琐的证明与步骤。

购房资格有了,贷款、公积金呢?

按揭贷款方面,不同城市亦有不同“限贷”政策。香港居民可在广州申请住房按揭贷款,但需提供在广州工作或学习1年以上的居住证明。在佛山申请贷款的利率则为基准利率上浮15%—20%。在惠州、肇庆等城市,香港居民申请按揭贷款利率要上浮20%—40%不等。

至于公积金,自2017年《关于在内地(大陆)就业的港澳台同胞享有住房公积金待遇有关问题的意见》印发以来,在内地(大陆)就业的港澳台同胞,都可按照《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和相关政策的规定缴存住房公积金。缴存基数、缴存比例、办理流程等实行与内地(大陆)缴存职工一致的政策规定。

截至2018年,公积金缴存职工中,港澳台同胞已有1.24万人,比2017年增长79.71。

同时,已缴存住房公积金的港澳台同胞,与内地(大陆)缴存职工同等享有提取个人住房公积金、申请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等权利。

截至目前,有料哥并未了解到新政会对贷款方案及公积金政策产生影响。

享有与当地居民同等的待遇亦意味着,香港居民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购房时面临着与内地城市居民相同的限购政策。

有料哥从公开信息了解到,在广州、深圳、东莞、惠州、珠海、中山、佛山、江门、肇庆9个城市中,除了惠州、肇庆尚未有限购政策,其他城市对本市户籍居民均有套数限制、对非本市户籍不仅有套数限制,还需缴纳社保或个税。

看表格更清晰——

有料哥的朋友麦先生是香港人,从毕业后就在广州工作,今年想在广州购房安家。但由于公司总部在上海,办理收入证明、在职证明、纳税证明带来了很多麻烦,置业一事也因此搁浅。随着这项新政实施,相信麦先生遇到的这些问题肯定能迎刃而解。

包括购房限制松绑在内的一系列大礼包,将吸引越来越多的香港居民到粤港澳大湾区工作、学习、定居。从相邻相通发展为深度融合,人流、物流、资金流的互联互通将为大湾区注入新的动力。

【撰文】黄叙浩吴擒虎郎慧见习记者刘亮张峰张婧媛

【统筹】何山谢美琴黄应来丁晓然

【作者】黄叙浩;吴擒虎;郎慧;刘亮;张峰;张婧媛

【来源】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粤港澳大湾区

免场地租金,提供住房交通补贴……港澳青年在惠州安居乐业

“受到疫情影响,为了方便留在香港的青年人了解基地的情况,我们开发了一套线上看场地的程序,可以实现远程看场地,为之后来惠州创业提前做准备。”11月5日,南都记者跟随广东省委宣传部组织的“新发展新作为新惠州”采访团来到了惠州仲恺港澳青年创业基地,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深入了解港澳青年在惠州的创业环境,政策和服务配套。

港澳创业青年在惠州:

为惠州发展添砖添瓦

11月5日这天,香港青年许柏鸿和姚志佳在基地里忙着讨论项目推进事宜。

在惠州出生,在惠州长大,7岁的时候跟随父母移居香港的许柏鸿在2013年时选择回到惠州创业。

许柏鸿分享,过去每年会跟随父母回惠州探亲几次,每次回惠州都会发现新的变化,交流多了,了解多了,也启发他回家创业的想法。“我本人也是惠港交流促进会的副主席,负责香港和惠州两地的青年交流。一开始其实抱着玩的心态,想回来先看看,觉得这个地方有很多发展机会,后来才发现,有很多发展机会。”

许柏鸿和拍档姚志佳二人主要做品牌传播,为企业提供定制化服务。许柏鸿透露,在这段时间里,也发掘到了不少鲜为人知的青年创业项目,例如获得了世界级美妆大赛金奖的得主,便是一位在惠州本地生活的香港人,但却鲜少有人知道她的故事。“我们正在策划包装这类故事,希望可以让更多年轻人看到,内地市场大有可为。启发更多香港青年来到内地走走看看,甚至扎根创业。”

许柏鸿透露,他计划和拍档二人在接下来的半年时间里,走访大湾区九大城市,挖掘项目的同时,也为更多港澳年轻人讲好大湾区的故事。

项目展示区。

来自香港商学院工商管理在读博士王哲文,也选择了将项目落户在惠州。目前主要做灵活用工与区块链研究。

同样在惠州出生长大的王哲文于2018年时移居香港读书,经过两年多时间的交流,王哲文选择了回到家乡惠州创业,为家乡发展添砖瓦。

“惠州这几年发展变化很大,对于有港澳背景的创业项目支持力度大,也给予了很多帮助,例如入驻基地的时候,工商注册等工作都是基地的工作人员协助完成。会给予项目资金补贴,有些项目奖励,基地的工作人员也会协助我们去争取申请,真的很暖心。”王哲文分享,在惠州创业的这段时间,通过基地的组织的沙龙交流活动,也让他进一步了解到了市场的需求,开拓了不少新的资源。

“惠州当地的开放包容,让项目在这里可以很顺利的生根发芽。”王哲文透露,目前在惠州当地还比较少同类型企业,让他意想不到的是,当地企业对于项目的接受度大,需求也很大,尤其是灵活用工服务,在今年疫情期间,需求尤其明显。也正因为如此,项目在当地发展顺利并很快实现了盈利,

据介绍,团队规模有超过40人,其中惠州项目团队有16人,近半数为港澳人士,除了惠州站,公司也在广州和南京也设有办公室。

除去在读博士和创业者的两个身份标签,王哲文还是区块链应用与投资联盟的副秘书长,他表示,希望通过这个身份向更多人推荐惠州,了解惠州,选择惠州。也希望为会惠州贡献一份力,“通过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资源来惠州交流,让大家进一步了解惠州的优势,作为一个人力输出地区,在人力资源方面的服务需求还是比较大的,加上当地相关的人才政策,相信会吸引越来越多人到来。”

构建全周期孵化链条,

扶持港澳青年从0到1的创业过程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和《广东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加强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2019年12月14日港澳青年创业基地在惠州仲恺高新区开园投入使用。近一年来,累计服务港澳台青年创业咨询服务人员超280人次,成功引进了19个项目落户惠州,包含了港澳台项目、博士项目等,项目类型涉及5G芯片研究、AI+3D人工智能成像技术、区块链技术应用、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及文化创意类等。

惠州仲恺港澳青年创业基地运营中心经理詹凤君介绍,基地建设旨在优化港澳青年在惠州创业创新环境,提升港澳青年惠州创业软服务能力,基地孵化面积约4000㎡。目前,6至9层已投入使用,入驻率达到100%,全部满了。

头脑风暴区。

和一般的办公空间不同,创业基地里,为港澳青年们设置了双创展厅,为优秀的创业作品提供了展示的平台,公共休息区满足了青年人交流的需求,在头脑风暴室里,创业者们可以脑洞大开地探讨项目跨界合作......

詹凤君表示,港澳青年创业基地紧扣惠州“2+1+N”产业优势,构建其全周期孵化链条,扶持港澳青年从0到1的创业过程。在展示区内,南都记者见到,对于入驻项目的扶持政策涵盖面广,如根据申请项目的情况进行审核,根据项目评审得分情况,最高可给予入驻企业两年内不超过300平方米的免租支持。企业入驻基地正常运营满6个月后,经评审通过的项目,根据项目评审得分情况给予5-20万元的创业资金资助。

为了让港澳青年们在惠州能安居乐业,还为创业者们提供住宿补贴和交通补贴,詹凤君介绍,根据项目评审得分情况,给予2年内不超过3人(含)的住房补贴,补贴标准为每人800元/月。自签订入驻协议当月起,以实报实销的方式给予不超过3人(含)的交通补贴,每个企业每月不超过3000元,补贴期限不超过一年。此外,还提供了展会补贴以及贷款补息等。

采写:南都记者郑雨楠

图片:南都记者张嘉培部分由受访者提供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