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尼尔投资贷款信息提供专业的股票、保险、银行、投资、贷款、理财服务

扶贫贷款风险

本文目录

乡村振兴看贵阳 |“小额贷”发挥大作用——贵阳贵安脱贫人口小额信贷助力乡村振兴

来源:【贵州广播电视台三农事业部】

最近,修文县小箐镇小坝村村民陈祖华说起小额信贷给他家带来的改变,感激之情溢于言表,“我想扩大养猪规模,但手里没钱。镇里和村干部知道后,主动和信用社工作人员上门,从制定扩大养猪规模的计划,到如何解决技术问题、打开销路,都帮我理得清清楚楚,很快就办下了贷款。”

按照“应贷尽贷,按需放贷”的原则,秉持“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商则商、宜游则游”的思路,贵阳贵安持续加大政策宣传和脱贫户评级、授信力度,采取“龙头企业+脱贫人口”“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脱贫人口”等多元化模式,因地制宜、因户施策,为脱贫群众增收致富开准“药方”,帮助他们发展养殖猪牛、种植果蔬、开展经营服务等,让“小信贷”发挥大作用,努力培育乡村振兴发展新动力。

在政策宣传方面,贵阳贵安在张贴海报,印制《扶贫小额信贷政策问答》向脱贫户和帮扶责任人发放,通过当地电视台、村级微信群持续加大宣传力度。

在发展计划制定方面,明确专门工作人员,采取“县级包乡、乡级包村、村级包户”措施,层层落实责任,切实做好脱贫群众的生产经营计划指导。

在风险控制方面,严格按照国家、省对小额信贷风险控制的要求,健全脱贫人口小额信贷风险补偿机制,各区(市、县)到位风险补偿金合计1235万元,并与承贷银行签订风险补偿协议,明确补偿金额度、划拨方式、风险分担比例、启动条件等,为小额信贷风险控制提供了坚实保障。

在提升服务质量方面,政银紧密合作,以村为单位明确小额信贷服务人员。如今,在贵阳贵安的广袤乡村,通过小额信贷实现增收致富的脱贫户越来越多——

乌当区新堡布依族乡王岗村脱贫户郭远兵,申请5万元小额信贷资金发展肉牛养殖,目前已发展到10头,后续还将继续扩大养殖规模。

开阳县禾丰乡王车村脱贫户黄太明,2020年通过申请小额信贷资金5万元发展肉牛养殖项目,当年收入达到12万元左右。今年,黄太明把养殖规模扩大到15头。

(文中资料来源:贵阳市人民政府网)

本文来自【贵州广播电视台三农事业部】,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

吕梁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综述

回首来路,栉风沐雨,玉汝于成。党的十八大以来,吕梁市始终把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头等大事”。八年精准扶贫,五年集中攻坚,吕梁举全市之力向全国人民交了一本满意账:10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439个贫困村全部退出,5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展望前路,坚定信心,再启新程。在夺取脱贫攻坚战这一历史性的全面胜利后,吕梁继续发扬脱贫攻坚精神,全力以赴守底线、抓衔接、促振兴,脱贫基础更加扎实稳固、乡村振兴实现良好开局起步。

浓墨重彩书写脱贫攻坚华章

时间,是历史的见证者。

回顾吕梁决战脱贫攻坚的伟大征程,每一个脚步都写满奋斗和拼搏,每一帧风景都绘就美好和希望。

昔日的吕梁山区是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也是全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

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我市认真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结合吕梁实际,精准打造了生态扶贫、吕梁山护工培训就业、光伏扶贫“三大品牌”,探索出了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脱贫致富创新之策,为我市全方位推进脱贫攻坚、衔接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据统计,2016年至2020年,我市共实施扶贫项目1.9万余个,各类扶贫资产总量达到186.87亿元;“十三五”期间,我市实施了建市以来最大规模的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整自然村搬迁791个,搬迁对象3.74万户、11.23万人;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6年的7644元增长到2020年的10656元,年均增长8.7%……

一组组亮眼数据,一项项丰硕成果,丈量着吕梁脱贫攻坚的前进步伐,也记载着吕梁发展的辉煌历程。

初冬时节,走进交口县桃红坡镇龙山村佳兴源药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地上一摞摞的茯苓堆积着,散发出药材独有的清香。种植茯苓,不仅让贫困户摘掉了穷帽,也让越来越多的龙山村人踏上了小康之路。

如今的美好生活,正是他们同贫困不懈斗争的结果。

2016年,伴随着脱贫攻坚的春风,作为村里贫困户的张国栋一家也迎来了发展的希望。那一年,龙山村被确定为移民搬迁村,张国栋一家搬进了桃红坡镇瑞霖花园。

面对龙山村搬迁后留下的大片农田,张国栋开始思索:如何利用起这闲置的土地,让村民们富起来?经过多方考察,张国栋最终选定了兼食用、药用、观赏价值于一体的菌类研发推广项目——茯苓种植。

2018年,张国栋带头在村里成立了佳兴源药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运行机制,龙山村实现了企业经营收益、贫困户分红收益和村集体经济破零的多赢效果。

“接下来要继续巩固合作社种植经营,争取带领更多人脱贫致富,让大家伙儿的日子越过越好。”说话间,张国栋黝黑的脸上绽满笑意。

张国栋一家的变化正是我市脱贫攻坚时代背景下独立个体的真实写照。然而,个体的变化并不是孤例。在广袤的吕梁大地上,还有许许多多个“张国栋”正不断涌现。

一个个贫困群众走上致富路、一个个贫困家庭改变命运、一个个贫困村庄旧貌换新颜,映射的是吕梁儿女勠力同心拔“穷根”的坚定决心,检验的是我市脱贫攻坚的扎实成效。

齐心协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千年梦想,今朝梦圆。

胜非其难也,持之者其难也。面向新征程、新起点、新使命,脱贫成果如何巩固?如何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怎样才能让农民群众收入可持续,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

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这一新征程上,我市坚持把“固成果、守底线”作为首要前提和优先保障,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不断加强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监测预警立足于“早”,有劳动力的着眼于“扶”,无劳动力的致力于“兜”,实现共同富裕落脚于“干”,积极探索出了一批新时代乡村振兴新经验。

强化产业提升。我市坚定实施农业“特”“优”战略,优化产业帮扶政策,扎实推进生猪、肉牛、食用菌、杂粮、马铃薯、药茶、红枣、核桃八大产业,不断加大农业龙头企业和市场主体培育,并组建生猪、食用菌、杂粮、马铃薯4个市级农业全产业链。

强化就业增收。我市印发了《吕梁市稳就业措施二十条》,并出台《吕梁市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实施方案》。通过开展“六个一批”就业帮扶行动,实现搬迁脱贫劳动力就业4.17万人;在82个安置点配套51个帮扶车间、产业园区和工坊,有力确保了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

强化人才支撑。我市建立10个产业研发中心,与7所涉农高校院所签订14个科研合作项目,大力推进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建设;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深化合作,培训高素质农民1000余名,签订合作协议22份、建立专家工作站11个,打造产学研结合、校地共建新模式。

强化金融助力。市政府与农发行合作创立产业扶贫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吕梁模式”,并统筹金融、银保监、乡村振兴等部门力量,创新政银合作模式,全年投放小额信贷11.4亿元,投放量全省第一,户贷率12.4%。

斗志昂扬续写乡村振兴新篇

时下,在兴县花子村大棚种植基地里,一排排大棚错落有致气势恢宏,一片片辣椒青变深红色泽诱人,一串串葡萄晶莹剔透酸甜润心……

“我今年种了五个大棚,加起来有四亩多地,一年下来能收入五六万元,这可是我家的支柱产业。”说起他的大棚产业,村民李建军如数家珍。

近年来,花子村在兴产业、谋发展上下苦功,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流转土地150余亩,建成了137座果蔬大棚,还引入了优质樱桃、玉露香梨和葡萄等高价值林果种植。按照“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模式和机制,花子村通过土地流转、参加务工、入股分红三个渠道实现了村民与种植基地的利益链接。

目前,花子村蔬菜大棚年收益10万余元,水果类棚正常挂果后预计年收益400万元,带动村民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

“通过土地流转,我们夫妻俩每年能收入八九百元,开春种植、夏季锄草、秋季采摘,这些零工收入一年加起来还能有1万多元嘞!”曾经因病致贫的牛玉堂夫妇,也是花子村大棚种植产业发展的受益者之一。

从困顿不堪到整村脱贫,从被动“输血”到自我“造血”。花子村的美丽蜕变,正是我市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推动乡村振兴的生动缩影。

今年以来,我市立足资源禀赋,聚焦特色优势产业,按照“一乡一特一园区、一村一品一基地”战略布局,打造了汾阳核桃、临县红枣、石楼蜂蜜、兴县小杂粮、岚县马铃薯、方山中药材、交口食用菌、文水牛肉和蛋鸡等基地县,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体系初步构建,发展特色产业成为我市乡村振兴的重要“法宝”。

中阳县成为全国木耳10大主产基地县之一;交口县梁家沟村以“湖羊养殖+羊肚菌种植”为龙头产业,带动高粱种植、小杂粮种植”农家乐等产业共同发展;柳林白家塔大棚生态种植园区、高家沟红枣科技小院、宋家寨枣芽茶等一系列新兴产业蒸蒸日上……

民生期许殷殷,奋斗未有穷期。阔步走在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上,吕梁大地处处朝气蓬勃、风景正好,巍巍吕梁山正见证着老区人民的奋进征程。(记者韩笑)

吕梁日报

拿着保单就能贷款 济宁汶上“保单融”引来金融活水助力乡村振兴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丛萍报道

连日来,山东省济宁市汶上县郭仓镇沃丰家庭农场陆续增加了机械,农场主郭波波高兴地合不拢嘴。“8月是我们备农资、备农机的关键时候,县里出台拿着农作物保单就能贷款的好政策,我用农作物保单、部分农机、承包合同抵押,3天就拿到150万元贷款,为我们解决了大难题。”郭波波说。

郭波波说的“拿着农作物保单就能贷款”的政策,是汶上县在财政金融政策融合支持乡村振兴试点工作中,推出的农业保险“保单融”贷款模式。该模式是以政策性农业保险保单为依托,综合运用风险补偿、降息、贴息、担保等政策工具,发挥保单增信功能,拓宽融资渠道,实现财银保三方助农政策深度融合。

拿着农作物保单就能贷款

郭波波是85后,但是掌管着上百套农机、上千亩农田。依托家庭农场,流转土地1200亩自主经营,打造了辐射周边十余个乡镇的标准化种植和全程机械化作业的示范基地。“我们合作社的规模化种植决定了必须要实现机械化,目前农村拥有各类机械184台套,大部分都是国内最先进的,工作效率大概是传统人工的10到20倍。”郭波波说。

政策跟着农户需求走,越来越多农户在“保单融”政策中受益。成立于2017年的汶上道立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一家良种繁育设施、蔬菜种植、收储、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承包土地一万五千亩。“进入三月份以后,小麦进入了春季田间管理阶段,化肥、农药、浇地需要大量资金,在汶上县财政局的帮助下,我们与村镇银行对接,短期内获得了‘保单融’贷款300万元,获得县农商行‘鲁担惠农贷’300万元。”汶上县道立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张虎说,有了这些政策性资金支持,合作社的运转也有了充足保障。

“保单融”深度融合“财政+保险+信贷”

“保单融”引来金融活水,源源不断滋养汶上土地,惠及村民。

“保单融”解决了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在生产资料有限、借贷能力不足条件下的融资难题。通过该融资模式,既能破解汶上县当前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融资难题,又能实现“财政+保险+信贷”三方助农政策深度融合,达到“一箭三雕”,财政资金效益和惠农金融价值得以更为有效的发挥。

据汶上县财政局局长冯成利介绍,为了做好政策的推广和普及,汶上县财政局增信“白名单”放宽额度,对纳入“白名单”的涉农主体,借款人将农业保险保单质押给银行,银行利用保单质押增信,合理确定质押率,原则上不超过当年已购买农业保险标的金额的80%;对信用评价高的客户,以“保单质押+信用”融合,可放宽至100万元。

通过财政贴息来降低融资成本,汶上县财政安排专项资金600万元,对办理“保单融”的农业经营主体予以3%的贷款贴息。鼓励经办银行下浮贷款利率1个百分点,县财政设立风险补偿基金,对保单质押贷款本息损失给予80%补偿,为银行投放贷款提供风险保障。

汶上县还开发建设了“汶上农险保单质押融资通”服务平台,接入“爱山东”,借款人只需填写对应保单信息,系统即可在数据库中搜索到对应电子保单,用户足不出户即可完成贷款申请,真正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试点一年来,已为1681户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办理农险保单质押授信2.33亿元,发放贷款1.5亿元。

金融活水助力上下游产业链条稳定

在汶上县芦花鸡养殖基地,新建的两栋鸡舍,一人可同时喂养5万只芦花鸡。这样的高效率得益于“智能化”助力,能够实现自动化捡蛋、自动化喂料、自动化饮水,还自动化清粪。

不仅是喂养环节,这几年,汶上县芦花鸡产业打开了一二三产融合新格局。起初汶上芦花鸡只有成鸡和真空包装烧鸡这两种产品,如今,单一的成鸡销售变为保种选育、孵化饲养、成鸡售卖、屠宰分割、冷链物流、餐饮旅游于一体的芦花鸡产业链条,更带动了全县三千多人创业就业,让农户通过自己的劳动脱贫致富。

金融支持乡村振兴,不止于为农户提供启动资金或应急纾困的支持,还应加大供应链金融服务供给力度,助力上下游产业链条稳定。汶上芦花鸡产业的发展便是金融与产业良性互动的有益探索。“如今好信用就是真金白银,贷款门槛和成本大大降低。三年来,通过银行绿色通道获得1000万元贷款,我们新上了屠宰分割生产线,增加了冷链物流、餐饮旅游项目。”金秋农牧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贾正国说。

在落实全省财政金融政策融合支持乡村振兴试点过程中,汶上县积极推进与省农担公司、财信担保公司的合作。县财政出资1000万元设立风险补偿基金,建立财政、金融机构和省农担公司三方分担风险运行机制。将鲁担惠农贷与保单质押紧密结合,以“担保+质押”模式为农户增信分险,提高贷款额度。截至目前,鲁担惠农贷在保户数1546户,在保余额8.45亿元。

汶上县人民政府副县长葛虎介绍,近年来,汶上县紧紧抓住纳入全省财政金融政策融合支持乡村振兴试点的机遇,出台实施方案和特色产业发展奖补方案,设立2000万元风险补偿基金,探索形成了“财政引导、金融支持、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格局。截至2022年9月底,全县涉农贷款余额170.88亿元,较年初新增18.26亿元,较试点初期增长57.64%;农村小微企业贷款余额60.23亿元,较年初新增10.27亿元,较试点初期增长64.28%,试点工作成效显著。

秋收时节,田间地头一派忙碌的丰收景象。汶上县是传统农业大县,农村土地流转总面积达到63万亩,流转率78%,农业种植户向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同时机械化赋能,科技化助力,汶上县农业也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