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度卷入贷款诈骗案,捷信消金警钟长鸣
实控人去世一年半后,捷信消金再度卷入贷款诈骗案。
2022年8月8日,邢台市沙河公安局发布一则公告,“王昌因涉嫌骗取贷款案,已由沙河市公安局依法受理。经查,王昌谎称能够帮助他人办理信用卡,在获得他人的身份信息和银行卡信息后,冒用他人身份信息从捷信消费金融有限公司贷款,款项到银行卡后,王昌谎称该笔资金需要走流水为由,骗取该笔贷款归自己使用。”短短数语,信息量却不少。王某利用捷信消金进行诈骗是一部分,捷信消金未确切核实信息违规发放贷款却是另一大关键。
事实上,这不是捷信消金第一次卷入贷款诈骗案。据丹东警事报道,2019年4月,丹东警方打掉一校园“套路贷”团伙。据介绍,2018年3月13日,丹东一高校在校大学生邵某、李某到安民派出所报案,称其二人于2017年10月间因听信沈某介绍,以办理捷信现金贷之后不用还为由,被沈某等三人骗走3万余元。
值得关注的是,捷信消金不仅被犯罪分子当做诈骗道具,公司本身也涉及违法犯罪。2021年1月6日,赤峰市公安局松山区分局侦破一起捷信消费金融有限公司、深圳捷信信驰咨询有限公司赤峰分公司,因债务催收引发的刑事案件。为全面彻查捷信消费金融有限公司、深圳捷信信驰咨询有限公司赤峰分公司在赤峰市地区是否存在违法放贷、违法讨债、暴力讨债等“套路贷”违法犯罪行为,赤峰市公安局面向广大人民群众征集其违法犯罪线索。
天眼查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8月11日,捷信消费金融有限公司有37892条自身风险信息,其中曾因未按时履行法律义务而被法院强制执行3次,被起诉的开庭公告达713条,被起诉的立案信息有544条。在黑猫投诉平台上,有关捷信消金的投诉量达69971条,“暴力催收”、“高利贷”、“不提供结清证明”是成千上万条投诉信息中的高频词。用户对捷信消金的厌恶甚至蔓延至应用市场,在苹果APPSTORE中,捷信消金APP的评分呈现出一个侧卧的“凹”字,饭圈控评般的五星好评和大量用户的一星差评形成鲜明对比。
捷信消金口碑崩盘的同时,其经营状况也不容乐观。作为昔日的“行业老大”,捷信消金是国内30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中唯一一家未公布2021年业绩数据的。其最新财报停留在2021年上半年,报告期内,捷信消费金融总资产377.5亿,较上年末下滑42.11%,利润仅有2.2亿。同一时期,招联消金总资产高达1298.43亿,净利润为15.42亿元;中银消费金融资产合计378.94亿元,实现净利润5.32亿元。
而就在这份半年报发出不久前,2021年3月,捷信消金实控人——捷克首富彼得·凯尔纳于2021年3月27日在阿拉斯加山区的一次直升机事故中不幸去世。消息发出后,各大评论区闻不到半点悲痛,反而出现“喜大普奔”的叫好声,众多网友调侃称“这下捷信的贷款不用还了”。
群龙无首下,捷信消金不仅被联合资信下调评级,还屡屡曝出“卖身”传闻。今年6月,曾有媒体消息发布消息称,一家上市互金公司有望完成捷信消金部分的股权收购。但是如今两个月过去,收购进程依然没有半点风吹草动。
捷信这样的贷款平台算高利贷,套路贷吗?
我朋友今年四月份找小额贷款的一个熟人想小额贷款,这个贷款公司的人就承诺只要手机号可以贷款,然后经过查手机号,询问征信等简单沟通,说手机号可以贷款近3000元,每月还款260多元。我朋友一算,分期还款总额3200不到,利息才200多,就答应做小额贷款了。整个贷款过程全部是贷款公司人员操作的,我朋友贷款过程从头到尾没有操作或手机。最后贷款2700块,我的朋友看到2700到账也就默认了,因为2700还款3200,虽然利息很高了,要还500多利息,但是还在朋友承受底线范围内,毕竟急用,而且可以分期还款。事后一个多月,我朋友接到捷信公司还款电话,捷信客服说每月还款262,要还2年,连本带利息接近6200块,这可把我朋友下了一跳,这捷信比黑涩会放高利贷还要高几倍了。寻问为什么如此高利息,捷信说我朋友贷款4800块买苹果手机,分期两年,每月是262元。我朋友说是找你们捷信工作人员小额贷款,最终只贷款2700元进他账户,根本没有买什么手机。结果捷信就开始每天十多个电话催我朋友还款,还不给协商。我朋友忍无可忍,不是不还款,而是不知道该怎么还这笔贷款。贷款2700块,两年件本带息要还6200块。这明明就是高利贷中的高利贷,国家为什么要让这样的高利贷公司还存活着?还有人被这个捷信套路过吗?我朋友求各路大神指点如何正确还掉这笔贷款,而又不被高额利息所折磨?
捷信消费金融欲谋本土化!正寻求股权出售,否认自营贷款产品停摆
老牌外资消费金融机构捷信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捷信消费金融”)有望迎变局。4月13日,记者注意到,近期有消息称捷信消费金融正寻求股权出售,有望引入中资新股东。这家外商独资的消费金融公司在种种考验之下,也开始谋求新出路。
同时,记者实测发现,捷信消费金融多个线上渠道内均无法使用其自营贷款业务。转向为其他贷款、电商平台提供导流服务。对于相关情况,捷信消费金融方面回应北京商报记者称,股权出售是深耕中国市场的一部分,使运营更加本土化,并否认自营贷款产品停摆。
捷信消费金融谋求股权变更
捷信消费金融股权或将生变。近期,有消息称,捷信消费金融正在寻求股权出售,正与一家上市金融科技公司接触中。另有知情人士向记者透露,捷信消费金融在2021年便有过出售股权的计划,但最终未能成行,当前是在向新意向买家继续推进这一事宜。
公开信息显示,捷信消费金融成立于2010年11月,注册资本70亿元,是国内批准设立的首批四家试点消费金融公司之一,也是国内目前唯一一家外商独资消费金融公司,其股东为国际消费金融服务提供商捷信集团。
近年来,受到“一切金融活动持牌经营”的监管要求影响,不少金融科技平台将金融牌照作为重要布局,入股民营银行、消费金融等情况时有出现。而消费金融作为一张高含金量牌照,也成为相关金融科技机构追逐的对象。
从近年来消费金融机构股权构成情况来看,有实力的互联网企业多采用自发成立消费金融机构的方式获得牌照,还有机构则选择以增资、收购等方式入股消费金融机构,持股比例不一。而以这类方式引入新股东的消费金融公司多为腰部机构。在头部消费金融机构中,鲜少有主动对外出售股权的情况。
捷信消费金融这一情况也让业内人士唏嘘不已。一名捷信消费金融前员工告诉记者,公司在2017年、2018年间员工人数接近10万人,到后来团队急剧缩减,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楼塌了。
对于股权转让这一消息,记者也向捷信消费金融方面进行了求证,捷信消费金融方面回应称,公司长期深耕中国市场,未来也不会改变。作为这一战略目标的一部分,公司希望通过寻找实力雄厚的股权合作伙伴,进一步加强其在市场上的行业地位,以整合其在中国市场的业务,并使运营更加本土化。
在易观分析金融行业高级分析师苏筱芮看来,捷信消费金融在经历了此前业绩下滑、裁员、转型等一系列变动后,引入新股东的优质资源来激发其传统业务活力,推测其将引入具备数字化优势的股东资源,这样能帮助其加速数字化转型布局,进而提升风控与获客水平,对捷信消费金融品牌知名度的提升亦存在正向作用。
苏筱芮指出,消费金融牌照的转让涉及多方面,股东方对于消费金融公司的口碑、盈利能力等方面多有考量。捷信消费金融作为一家纯外资机构,在当前的市场竞争环境以及监管环境下,也需要多方磨合。
自营贷款产品实测无法使用
而正在等待新股东的捷信消费金融,在自营业务方面似乎也遇到了阻碍,陷入停滞状态。4月13日,记者在捷信消费金融多个线上渠道内看到,捷信消费金融旗下自营贷款产品疑似停摆,相关页面均无法查看,只剩下导流助贷、广告业务等还在进行中。
不同于其他金融机构获取贷款额度,需要输入身份证号、收入信息等,记者在捷信消费金融A内,仅通过手机号完成账号注册后,点击“查看额度”,页面便提示“捷信暂无适合您的产品”。同时页面推荐了多款其他金融机构、助贷机构提供的贷款产品,进一步点击后,页面将引导用户下载、跳转至其他平台进行贷款操作。
在捷信消费金融小程序中,点击查看额度并输入身份证号进行验证后,页面会提示称“目前小程序暂未向新用户开放注册”。随后,北京商报记者邀请多名新用户进行测试,也均出现了同样情况。
另一方面,与其他消费金融机构力推自家产品、介绍营销拉新活动有所不同,除了为贷款平台导流外,捷信消费金融A、公众号内,还出现了大量为其他电商平台、信用报告查询平台等做推广的相关内容。
记者了解到,早在2021年4月,捷信消费金融暂停自营消费贷业务、主营助贷的相关消息已有传出。作为公司转型线上化重要成果分期商城业务,也在2021年底草草下线。
时隔一年,捷信消费金融主营业务为何依旧处于停摆状态?对此,捷信消费金融方面回应称,捷信消费金融尚未暂停、也不打算暂停作为公司主营业务的消费贷款,公司将不断调整商业模式,以更好适应数字化过程。但对于为何无法使用相关产品、不向新用户开放等问题,捷信消费金融未作出正面回应。
在导流业务方面,捷信消费金融则提到,该项业务并非公司主要业务,将根据用户需求引入不同领域的合作伙伴,优化产品与服务。
零壹研究院院长于百程指出,在引入新股东确立新的业务战略之前,捷信采取暂停部分自营业务,开展导流业务的方式来进行过渡。这一方面是维持其平台用户的活跃性,另一方面导流业务成本低,通过导流获取收入维持公司的正常运转。后续捷信如引入生态型或线上经营能力强的股东,对于其业务转型将有明显裨益。
“2020年被业内看作是消费金融行业的‘分水岭’,消费金融公司运营也从此前的跑马圈地转换到精耕细作。停摆主营业务对于持牌金融机构来说并不常见,开展导流、助贷等业务并非长久之计,也无法最大程度发挥其牌照价值。”苏筱芮表示。
“2023战略”成效待考验
作为原银监会首批四家消费金融试点企业之一,自2010年开业以来,捷信消费金融此前长期处于行业“老大哥”的位置。“老大哥”为何沦落到主动出售股权这一步?其背后也与捷信消费金融近年来业绩表现密切相关。
根据捷信消费金融此前对外披露的信息,2018年捷信消费金融以净利润13.96亿元“领跑”消费金融行业。2019年虽然净利润11.4亿元小幅下滑,但其总资产一举突破千亿元,达1045.36亿元,成为业内首家千亿级消费金融机构。同年,捷信消费金融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
但这一情况在2020年急转直下,主攻线下的捷信消费金融在疫情中遭受冲击,重资产模式“失速”,大举转型之下业绩遭遇重挫。公司营收、净利双双大幅下降,净利润1.36亿元;总资产滑落至652.07亿元。上市计划也就此搁浅。
转型、大规模裁员、自营业务停摆……捷信消费金融陷入风波中。同时,因为利率、催收等问题,捷信消费金融遭到用户大量投诉。
而随着各家消费金融机构2021年业绩表现大幅回暖,捷信消费金融业绩也备受关注。对于2021年运营情况和下一步业务规划、转型安排,捷信消费金融方面指出,公司“2023战略”是一个业务转型过程,公司需要进一步优化各部门的组织架构和人员配置,帮助公司成功完成战略部署,保障全面运营。
于百程告诉记者,捷信消费金融早期主要采取线下网点推广,与手机数码店合作的模式开拓消费金融分期业务,快速获取了数码市场发展的红利。在移动互联网驱动的电商等快速发展之后,更低成本的线上消费贷款成为了近几年消费金融业务的主流。
“上述的背景下,加之监管方对于高利率、暴力催收等的严厉打击,捷信高度依赖线下和人力的重消费金融模式遇到了增长和管理上的挑战。通过引入新股东,带来新的资源和模式,从而进一步进行业务转型,扭转经营不利的状况。”于百程补充道。
苏筱芮则指出,当前科技实力及科技创新能力是消费金融机构共同追逐的目标。提高科技实力能够更好地推动消费金融流程优化,并提升业务效率。另外随着线上获客成本的日益攀升以及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的不断完善,有能力的消费金融机构也开始同步谋划线下业务布局。
苏筱芮认为,捷信消费金融转型成效有待时间检验,后续可以关注科技实力的打造与优质场景的挖掘,探索如何将此前专长的线下业务与如今数字化转型需求结合起来,在消金行业迈入成熟阶段的当下迎来“浴火重生”。(岳品瑜廖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