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尼尔投资贷款信息提供专业的股票、保险、银行、投资、贷款、理财服务

没贷款却接到电话催款

本文目录

「独家新闻」未贷款也没欠债 屡遭“催收”轰炸 延吉公安提醒:这些都是诈骗

6月23日,和龙市民吕女士接到“公安部门”打来的电话,对方称她因欠款不还已被警方立案。无独有偶,延吉市民陈女士最近也频繁接到催收电话,对方称其网贷逾期,将被起诉。

“警方”打来电话称:欠钱不还已立案

吕女士说,23日上午,她接到一陌生人打来的电话,对方自称是延吉市公安局的民警。通话内容大致为,吕女士欠款不还,目前警方已立案,要求她前往公安机关配合调查工作。吕女士说,对方能够明确地说出她的姓名、身份证号以及工商银行账户末尾号。当她表示自己从未借钱不还后,对方说有可能是别人盗用了她的银行账户,要求其查询账户余额,之后“警方”会再次与她联络。警觉的吕女士立即将此事告知家人,为防止被骗,其儿子把吕女士工商银行账户的资金全部取出。不多时,“警方”又打来电话。吕女士的儿子告诉对方,银行账户余额为零,并称他们已在公安局,结果对方二话不说便挂掉了电话。

延吉市公安局刑警大队综合中队指导员蔡成男表示,这是骗子常用的“冒充公检法电话诈骗”的手法。通常骗子会打着帮助受害人洗脱罪名的幌子,要求将其资金转入“安全账户”配合调查,从而实施诈骗。遇到这种情况,群众要做到不信、不理、不汇款。

“金融平台”频繁催收:网贷逾期将起诉

最近一段时间,陈女士遭到“金融平台”频繁催收,不堪其扰。陈女士说,有近3个月的时间,已累计收到近百条来自“金融平台”发来的“法务告知”短信。内容为:“金龙杰,无视央行征信记录,逃避履行债务……还款申诉回复Y。”不仅如此,隔三差五还能接到显示为长春号码的催收电话。对方自称是京东金融的工作人员,陈女士因网贷逾期不还将被起诉。“你打错了吧?我没有网贷,也不认识金龙杰。”陈女士不停地向对方解释,但对方一口咬定她是金龙杰的亲属。每次通话后,陈女士都会很气愤地挂掉电话,但对方竟更换号码继续轰炸。

不堪其扰的陈女士以为自己的手机号被人误绑,于是拨打京东金融官方客服电话查询。客服人员经过查询告知陈女士,其手机号码并未在其平台注册绑定,其名下也没有相关的金融业务。

蔡成男表示,陈女士遭遇了电信网络诈骗,因为她总是及时挂断电话,才让骗子没有了可乘之机。通常,骗子会以帮助受害人解除手机绑定为由,引导受害人到诈骗平台进行“刷流水”操作,从而骗取账户资金。广大群众接到此类电话一律挂掉;收到此类短信,一律删掉。下载安装“国家反诈中心”A,启动“诈骗预警功能”,切实提高防骗意识和反诈意识。

(延边晨报记者穆俊英)

来源:延边晨报

编辑:李英

延边晨报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一律不准转载。

贷款逾期后总是接到自称为催收的电话?网友:咋证明他们的身份?

近些年来,我们发现不管是银行用户还是消费贷用户只要逾期就会接到各种自称为银行或金融机构委外“催收”的电话,但是,在电话中这些逾期用户要求他们提供自己欠债的证据和银行或金融机构委托他们的相关证明的时候,这些自称为“催收”的人却拒绝了逾期用户的要求,甚至于就连逾期用户要求他们提供自己所属公司基本信息也遭到了他们的拒绝,那么问题就来了,他们真的是催收吗?

客观的讲,如果他们是银行或金融机构委外催收人员的话,他们之间肯定会有能证明他们之间关系的依据,这些人一般的来说也会是一些资产公司或催收公司的人,但是,如果,这些人没有公司背景的话,银行或金融机构为什么要委托他们呢?这是我们所关心的问题,比如说,银行或金融机构委外的这些人没有公司背景,他们只是一群社会闲散人员组成的非法讨债组织的话,他们在催收的过程中肯定是无法提供相关的信息,再比如说,这些人是通过非正规渠道非法购买的银行或金融机构用户信息的话,这也是违法行为,从根本上不能说他们是催收,而是一个以非法交易或获取银行或金融机构用户个人信息的非法组织,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犯罪分子。

从法律的角度来讲,不管这些银行或金融机构用户是什么原因导致的逾期,但他们有一个身份是无法改变的,那就是他们是一个中国公民,只要是中国公民都会受到中国法律的保护,而他们的逾期也并不能构成侵害他们的理由,也不是委托第三方侵害他们的依据。

我们说过很多次,银行或金融机构对其委外的第三方有监管之责,对于其委外第三方催收机构的资质有审核之责,对于其委外第三方催收机构在催收过程中的所有行为有着连带之责,而银行还得充分保障逾期用户的个人信息安全,避免因第三方的介入导致逾期用户的个人信息泄露,但是,现在我们看到的却是,银行或金融机构在其用户逾期之后,其委外第三方催收机构身份不明,在催收的过程中还利用虚拟拨号软件或第三方短信运营商提供的信息传输服务肆意侵害逾期用户的权益,甚至就连他们的亲属好友都没有幸免于难。

最关键的是,不管银行还是金融机构的用户,他们逾期和他们的亲属好友有什么关系,又和他们通讯录、通话记录里面的联系人有什么关系呢?为什么在他们逾期后,这些人会接到身份不明人员的电话呢?

我们也要求银行或金融机构公示其委外第三方催收机构基本信息很多次了,为什么这些银行或金融机构拒绝公示这些信息呢?其中拒绝公示这些信息的理由是什么呢?

准确的来讲,银行或金融机构用户逾期之后,给他们打电话的这些陌生人到底是谁?银行或金融机构是否能为其的身份合法性做担保呢?在遇到这些问题之后,我们也曾多次在接到这些陌生人电话之后,要求他们提供身份信息,银行或金融机构委托他们的相关依据,甚至于就连我们要求他们提供出我们欠钱的证据这些最基本的诉求都会遭到他们的拒绝,而在遭到他们拒绝之后,我们也联系很多次涉及到银行或金融机构的客服,要求他们提供出这些陌生人的身份,但是,我们同样遭到了银行或金融机构客服的拒绝。

那么问题又来了,为什么银行或金融机构在逾期用户遭受侵害后拒绝提供这些陌生人的相关信息呢?我们因此也给很多涉及到的银行或金融机构打过电话,而得出来的结果却不一样,但是大部分银行或金融机构都不承认这些陌生人是他们委外的,可当我们质问这些银行或金融机构客服,既然不是你们委外的他们,他们为何会有我们在银行或金融机构的个人信息,难道银行或金融机构出现了用户个人信息泄露的事件了吗?

对于我们提出的这个问题,银行或金融机构回避了第一个问题,而是直接回答了我们第二个问题,但得出的结果确实,银行或金融机构的用户信息非常安全,不存在个人信息泄露的情况,而当我们追问,既然你们没有出现用户信息泄露的情况,这些陌生人也不是你们委外的催收人员,那么,请问一下,这些陌生人是如何获取的我们在银行的用户个人信息的呢?

而随着我们的继续追问,银行或金融机构的这些客服并没有给予我们答案,但我们依然要求他们提供这些陌生人身份信息的时候,依然还是遭到了拒绝,但是,他们又解释不清楚这些陌生人为什么会有我们作为银行或金融机构的个人信息,最终,这个问题一直到现在都没有一个答案,大家觉得这个问题会有答案吗?

未申请自动“打款”,不还钱遭遇“催收”,网上借钱别以为是好事

“高额度低利息”“快速审批”“部分0利息”“灵活还款”……

如今,网络上活跃着一批贷款平台或金融机构,只需提交身份证、手机号等资料,即可轻松办理相关贷款。然而记者发现,也有一些平台存在强制下款、利息偏高、暴力催收等乱象。专家呼吁,需继续立好相关金融机构、类金融平台的准入门槛和信息对称规则,而市民也应量入为出,避免过度消费和透支未来。

借款

只注册未申请钱却主动打卡

1月11日晚,正在玩手机的史先生看到某A下方有贷款广告。出于好奇自己的贷款额度,他登录了两个贷款平台页面。在注册提交了姓名、手机号码、银行卡等信息后,页面提示“审核中”。“当时以为是审核额度,只是想看一下结果,没想到第二天卡里就到账了两笔贷款。”

“我根本没有在‘鲁班金库’和‘周转必备’申请贷款,只是提交了资料信息,结果平台强制下款,且借款期限只有三天左右。”史先生说,“鲁班金库”下款1000元,三天后要还1600元;而“周转必备”强制下款1040元,三天后要还2000元。看到如此高的还款金额,在咨询他人意见后,史先生赶紧把钱原路返还。然而此后几天,自己还是接到两个平台打来的催款电话。“说起来很奇怪,手机显示这些电话是柬埔寨打来的,一看就有问题。”

头一天晚上填了信息,第二天下午两个平台借款到账,史先生说,两个平台的下款时间,前后只相差半个小时。在自己原路退回这两笔金额后,“鲁班金库”的来电如今有所减少,但“周转必备”依旧每天打十多个电话催促还款。“我没贷款,为什么要还钱?”

“他们这个简直就是骗人,可能是涉嫌诈骗了,还涉嫌高利贷、‘砍头息’性质的。”史先生说,这两个贷款平台是某A里的引流广告,他提醒大家遇到类似情况,“还了也没用”。接下来,他准备拿上证明资料和银行流水等,前去派出所报案。

记者在网络搜索“周转必备”“鲁班金库”等,能够看到有网友称自己遭遇强制下款。有网友提醒,“大家别乱填,填完资料就会强制下款”“没有客服,填资料就被强制了……”

高息

借钱快还钱多想还清不容易

目前,网络一些平台或金融机构虽然声称“高额度低利息”“快速审批”,但用户在向相关平台机构“借钱”时,往往自身金融意识低、并未完整了解贷款类型等事宜,等到真正需要还款时,才发现实际利息并不低。

“当时总共借了34000元,也没怎么注意看条款就签了合同,现在发现总共要还7万多元。”上班族艾女士说。自己于2018年在某金融平台借款,“当时工作人员介绍说消费类贷款利息低,我自己没注意那么多,也没注意还款周期,网上签好合同就绑定自己的银行卡还款了。”

如今两年多过去,艾女士印象中贷款即将还完。然而,令她没有想到的是,最近手机里依旧有消息提示其将要扣款,“我下载了他们平台的A查看,原来借的34000元是分了54期来偿还,目前还了32期每期1368.39元,共计还了43788.48元。还有22期共计约3万元未还,这相当于要还7万多元!”艾女士说,如果申请提前还款,也要再还2万多元,自己上网查了一下,“年利率将近40%了。受疫情影响,收入不多,这个贷款已经影响我生活了,还不起。”

与艾女士类似,吴先生也面临着这样的困境。“去年,我仔细算了一下我借的这笔29000元的贷款。”吴先生说,自己所借的贷款,每期需还款1357.76元,目前已还了35期共计47521.6元,还剩4期未还,总还款52952.64元。“这相当于我借款29000元要还5万多元,这个利息算下来年化高达41%了,太吓人了。”吴先生说,因为眼下没有工作,暂时没有了经济来源,自己内心十分着急。

而在“黑猫投诉”,针对该金融机构的投诉量已经突破40000条,而其他贷款平台也有类似投诉。“高利息”“高利贷”“利率高”等,都是一些用户投诉使用的高频词汇。

催收

短信电话轰炸骚扰亲朋同事

相比起利息点数,更大的烦恼来自于每月约定分期还款的日期前后。记者了解到,一旦临近还款日,不论借款人经济状况如何,通常都会收到来自平台或机构的短信和电话“问候”。而借款人经济有困难,或者可能逾期时,更将饱受电话催收、语言暴力恐吓等威胁,甚至“爆通讯录”骚扰其家人和朋友,已成为一个常态催收手段。

在某网站一则《投诉无门,痛恨网贷平台》的帖子中,一名网友表示,自己每一期都按时还款,不过平台每个月依旧要打电话提醒,且面临言语上的威胁恐吓。“一个不够打十个,不按时的话,只要差一天,就有态度恶劣的人,告诉你法律法规等。甚至你不接电话,就打到你电话没电,或者换着全国各地的电话号码打,个人的电话隐私就这么不值钱?”该网友感叹:“不知道还有多少年轻人要进这个坑。”

记者注意到,除了平台之外,与平台合作的一些第三方催收公司,在催收环节中,骚扰客户的各种手段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我是在某平台贷款的,最近还款资金有困难已向客服反映,客服也同意延缓时间上征信记录。但是,第三方催收公司却非常烦人。”吴先生表示,第三方催收公司在自己未失联的情况下,威胁说要逐一问候家人朋友还有同事,同时还威胁要去居委会贴海报,让其“身败名裂”。吴先生说,自己担心如果因此而丢了工作,还款则将更加困难。“催收已经严重影响了我的生活和个人权益。我的诉求就是要求平台介入协商还款事宜,要求停止恶意催收,停止骚扰联系人。”

在“黑猫投诉”检索发现,针对互联网贷款平台和金融机构恶意催收、暴力催收等的投诉举报高发。在不同品牌和类型的贷款机构之下,都有多条类似投诉。

破局

用监管穿透“千层套路”

记者发现,在网络中的一些群组里,有不少网友表示自己“还不起”“还不上了”。以某个具体的贷款平台或机构名字搜索,在其相应的贴吧中,均有不少网友发帖,交流如何面对恶意催收、怎样妥善结清贷款等。

“不论金融机构还是类金融机构(平台),都要纳入穿透性监管。不怕有几层套路,但要能看到其最本质的金融逻辑是什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盘和林说,针对金融机构和类金融机构的监管,主要是强化其机构合规性、完善性监管。“一方面,要有准入门槛,不能像原来的一些P2P贷款那样,不怎么经过金融的监管,但实际上却放大了金融杠杆;另一方面,也要强调信息对称的监管,要把相关金融的规则和信息说清楚,不能套路用户。”

盘和林认为,无论普通网贷也好,消费贷也罢,接下来都需继续立好相关金融机构、类金融平台的准入门槛和信息对称规则,只要不符合条件,就可以认定是违规的。这样一来,有利于相关部门监管,老百姓也容易识别和维护权益。过去经常强调消费者要加强自我保护,但实际上金融消费者的自我保护能力是很弱的,“绝大多数的人金融知识匮乏,辨别能力差。因此我主张,市场经济讲究信息对称性,金融监管需要穿透性监管,不解决这些问题,光是靠提高打击力度、追究刑事责任等,依旧不够。”

盘和林提醒市民,无论什么时候,都要有量入而出的意识。哪怕是花未来的钱,也要预备出未来的不确定性。在加强金融监管治理之外,也需要做好公众教育,呼吁消费者自身做好量入而出的计划。“消费或者透支未来消费的时候,还是要保持好一个度,不能太超前。”

(原标题:未申请自动“打款”不还钱遭遇“催收”网上借钱别以为是好事)

来源:北京晚报记者李松林

流程编辑:007

版权声明:文本版权归京报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改编。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