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尼尔投资贷款信息提供专业的股票、保险、银行、投资、贷款、理财服务

滴滴司机贷款口子

本文目录

网约车市场黑色产业链:司机用外挂更改行程,中介解封账号换身份

原标题:

司机利用外挂软件更改行程费用

中介提供解封账号更换身份等业务

网约车市场技术造假衍生黑色产业链

作者法制日报记者韩丹东

近日,一名滴滴司机曝光打车“外挂”软件一事引发社会热议。据这名滴滴司机介绍,只需手指一点,轻轻松松就能“薅到羊毛”:叫车前费用显示为8元,到达目的地后则变成了16.09元。

一些网友认为,像这样的“外挂”很容易搞到。

那么,“外挂”究竟是怎么购买和安装的?“外挂”具体有哪些功能?使用“外挂”的司机又是如何神不知鬼不觉地逃脱网约车平台审核?对此,《法制日报》记者进行了调查。

自动抢单随意变换计费路程

记者在某论坛“出租车吧”的“滴滴、快的抢单加速器”的帖子中发现,一名网友屡次暗示自己专业售卖“外挂”软件。随后,记者添加这名网友提供的QQ号,对方迅速通过记者的好友添加请求。

“滴滴抢单器是根据手机型号定做的,以软件的形式安装在手机里,出租车、快车、专车都可以用。”对方告诉记者。

对方提供的A截图显示,司机在输入必不可少的滴滴账号后,可根据需求设定抢单的范围、出发地关键字和目的地关键字。设定完毕,抢单器就可以自动抢单。对方向记者保证“成功率是百分之九十”。

这款“外挂”也能增加里程。对方告诉记者,趁乘客不注意,只需在“外挂”软件上轻轻拖动司机端导航界面的小车,就能骗过滴滴平台的导航、改变计费的公里数,随意增加车费。

记者询问是否有自动改变计费路程的“外挂”,对方说:“我这都是手动的,而且可以一边开车一边拖动小车。”

随后,记者提出使用“外挂”易被发现的担忧,对方反复强调,“自己改变小车位置的方法十分安全,不会被封号,而且乘客也看不到”。

据了解,这种滴滴抢单器“20分钟就能做好”,售价300元。“我这里是一手的,没有任何中间商赚取差价,你可以货比三家,在哪里买无所谓。”对方说。

当记者询问滴滴抢单器的销量时,对方急切回应道,“你自己想想,人手一个的话,还有意义买吗?你不用管买的人是多还是少,这种东西用的就是效果,大家都用的话,哪还有什么效果”?

另一家售卖抢单器的店主告诉记者,除了自己售卖的两款抢单器,其他的抢单器很容易导致滴滴账号被封,“我这的更贵,要2000元,但是更安全。你可以把你的手机快递过来,我直接把软件安装在你手机里,要800元,只支持苹果手机”。

中介称交钱就可通过审核

在论坛“滴滴吧”中,记者发现大量声称“专业解决滴滴平台审核各类疑难杂症”的帖子,此类帖子都附有服务提供者的联系方式。

在与提供这一服务的一名商家取得联系后,记者查看其朋友圈发现,大部分的状态都与其业务内容相关,并表示“驾龄不够、驾车车龄超过8年、有犯罪前科、换脸以绕开证件与本人不符、快车/顺风车账号解封、洗白信任值并恢复至98分、改车牌、外地牌照冒名本地牌照、通过二次验证或三次验证”等违法事项均可承办,价格在0至5000元不等。

随后,记者提出驾龄未满但想要通过注册审核的需求,对方迅速回答:“可以搞,260元。”在得知记者所在地为北京后,对方开始犯难,“北上广深和温州的难搞,这个我只能说尽力,成功率只有60%不是北上广深的,成功率是100%”。

无证驾驶怎么办?“可以换脸。不过现在做不了。”对方说。

记者调查发现,换脸是指车主用别人的身份证、机动车驾驶证等证件注册,在脸部安全识别时,用自己的脸替代证件上别人的脸,并顺利通过审核。

记者又询问,因为使用“外挂”被封号怎么办?“封号现在没有‘口子’解,目前驾龄、车龄、帮过二次三次验证好弄点。前几天‘口子’开的时候可以解,现在‘口子’封了。”对方说,“等‘口子’一开就能弄,成功率是百分之百。”

面对何为“口子”的疑问,对方未作正面回应,但告诉记者:“口子”随时会关。上述各个业务都有对应的“口子”,对应“口子”一旦封闭,业务就没办法完成。

记者观察到,对方多次在朋友圈中发布内容暗示自己运用“新技术”突破各种业务“口子”,并在进行测试之后才会公布。新技术不稳定、成功率过低的时候,对方会选择暂停几天接单,“等技术稳定了再搞”。

果然,第二天,对方就告诉记者“现在封号洗白的‘口子’开了,1300元一单”。不过,仅过一天,对方提供的价格就高出了300元,给的理由是“‘口子’随时关”。

更让人震惊的是,对方还声称:滴滴综合评审不通过有犯罪记录的,现在“口子”开了可以做了,原证件开号注册过审核,只需800元。“以前问过不行的,请速速联系我!过了今天没‘口子’”。

对方称,他是从去年开始做这一行的,“每天十单就忙得团团转了”。所以,他也会招收代理,代理费是388元,交完代理费后,他会告知“相关的代理价格,比如说驾龄不够的代理价是多少、实际给客户的价格是多少”。见记者询问太多,对方有所警觉,“你是同行吧。是同行就没意思了,删了”。

滴滴外挂让消费者很受伤

“以前滴滴没出事时,感觉滴滴是值得信赖的。但是一连出了好多事,特别是在微博上看到关于滴滴的安全漏洞等各种问题,对滴滴失去信任了。”消费者申先生说。

家住河南林州的申先生告诉记者,他打车回家,“上车前看系统显示是12元,下车就变成了22元,差的太多了。我问司机为什么会差这么多,他说表上就是这么多”。

申先生说,他当时没有多想,更没有想过去投诉。现在回想起来,“当时司机没有绕路,很可能是用了外挂”。

相比之下,投诉之后却维权无门的陈女士的遭遇更加闹心。

“我发订单,一个接过1万多单、全五星好评的司机接了我的单。但是,他的电话一直打不通,定位也是错的。我就取消了订单,重新发了一次,结果还是那个司机接了我的单,我就想着等超时订单自动取消,我就直接走了。”广东阳江的陈女士说,“我压根就没上那个司机的车,更没找着那个司机。没想到的是,等我到目的地时,导航上竟然出现了那名司机的车,还扣了我120元。”

陈女士告诉记者,她对这段路十分熟悉,平常乘坐出租车只要十几元。明明没上车,车费却增了十倍不止。

气愤的陈女士打电话给滴滴客服投诉,“因为我换了手机号,客服说新手机号不能退,必须使用原手机号。如果非要退,可以找滴滴的在线客服。我通过在线客服备注了5次新手机号,在线客服每次都说已经备注了,结果却石沉大海”。

--------------------

谁该为网约车市场造假问题埋单

对话人

中国消费者协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商法研究所所长刘俊海

亚太网络法律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刘德良

《法制日报》记者韩丹东

使用外挂软件属于非法牟利

记者:滴滴“外挂”已成为一个热门话题。滴滴司机使用软件随意变换计费路程、使车费翻倍,应该如何看待这种行为?

刘俊海:司机篡改计费路程、让车费翻倍的行为侵害了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侵害了消费者的财产权益,是不诚信的行为,也是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行为。

这种行为暴露出司机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司机的道德修为存在短板,另一方面是司机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认识不足。另外,这种行为也折射出平台对司机的约束存有漏洞,平台存在监管失灵的问题。

刘德良:滴滴司机和乘客之间存在运输服务合同关系,滴滴司机以这种行为作弊,构成了合同法上的合同欺诈。在单个情况下,乘客可用合同法的合同欺诈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来寻求救济。选择哪部法律寻求救济,取决于哪部法律对消费者更有利。

记者:我们在调查中发现,不少商家利用技术突破“口子”为滴滴司机账号造假、骗过审核,这种行为是否违法?

刘俊海:这种行为是以公开帮助司机造假为最核心的营利模式,是赤裸裸的非法牟利行为。商家提供的部分非法服务显然已涉嫌犯罪,如刑法上的伪造、变造国家机关公文、证件、印章罪与伪造、变造、买卖身份证件罪以及伪造公司、企业印章罪。

产生这种行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平台监管不足的短板,也有司机见利忘义的原因,更有中介机构在其中推波助澜。

这种行为以盈利为目的,已经具备专业化、职业化的特征,所以更要采取零容忍态度,加大对这些非法中介的打击力度。如果不打击这些非法中介,平台即使睁大眼睛也看不出真假。显然,这种中介机构联合司机造假的行为,加大了平台监管的难度。

刘德良:提供软件技术和服务为滴滴司机造假的人员,与以往制造“上网神器”“蹭网神器”等专用于不法事项设备的人员在本质上并无不同。凡是涉及技术,都会出现一些人怀揣着恶意、利用技术牟取非法利益,提供造假服务的商家就属于这些人。

这种造假行为不仅侵害了消费者的个人财产权益,同时也对滴滴运营平台的管理秩序产生一定破坏,更是对交通运输管理秩序的破坏。这种行为会破坏滴滴平台的可信度,这也是滴滴平台本身不愿意看到的。

目前,从既有的法律来看,司法实践中更倾向于以非法经营罪惩治这些造假人员,但非法经营罪适用的机会不多,处罚力度也较小。对这种行为的打击力度比较轻,是因为法律上对此缺乏明确的规定。在很多情况下,人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较为模糊,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过去了。追究的人少了,作弊者就能获得更大的利益,犯罪收益远高于犯罪成本,这就导致不少造假者愿意铤而走险。

平台应承担自律监管责任

记者:网约车平台被这些乱象充斥,网约车平台对此该肩负起哪些责任?

刘俊海:首先应为此埋单的是“打肿脸充胖子”的司机,不具备注册资质的司机通过中介机构造假后进行营运,没有履行信息披露义务,更没有尊重乘客的知情权、选择权和安全保障权。

同时,平台更应为自律管理不严而埋单。平台是由平台管理方一手创办的,管理规则与条款皆由其制定,司机、乘客与平台的三方协议同样是由平台管理方起草的,司机更是由平台管理方遴选与审核的。因此,掌握着第一手大数据的平台,从消费者手中受益无数,就更应当肩负起应有的社会责任,为消费者站好岗、放好哨、把好关。

倘若平台并非有意为之,否则其主观过错更为严重,那么平台就存在自律管理的重大过失,平台应当为此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由于电子商务法还未颁布,更应用好、用够、用足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与侵权责任法。现有某些平台认为,平台与司机之间不存在劳动合同关系,但我个人认为不妨运用替代责任,由平台先埋单。桥归桥,路归路,现代法律思维的核心内容在于区分内部关系和外部关系,平台在承担替代责任之后,可向司机追偿。平台掌握着司机的大数据,拥有管理司机的能力,更肩负着道德义务和法律义务,由平台向司机追偿,比乘客直接向司机追偿更容易更方便。

第三方即为与司机共同造假的中介机构,这些黑中介也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比如,消费者上了一辆由未依法取得驾照的司机驾驶的车,途中身体受伤,那么医药费的赔偿就首先找司机,司机没钱找平台,平台还没钱就找中介。

另外,黑中介也可以被列为共同被告。共同被告多一些,对于消费者的法律救济的保障就更坚固,法律的安全网也会更牢固,防范失信行为、侵权行为的篱笆就会扎得更牢。

刘德良:没有需求就没有市场。本质上是司机有违法的需求,才衍生出这样一条黑色产业链。所以,这种行为是司机个人的一种欺诈行为。

平台负有监管义务,平台应确保营运主体与营运车辆的有关信息的真实性,保证其所属司机和车辆符合法定条件。平台作为司机与乘客的居间者,遵循平台规则与网约车管理规范进行管理,解决使用“外挂”的一切行为,并不属于平台监管义务的确切范围。如果不能证明平台对某个司机监管失职的话,而是从泛泛的角度来认定平台对所有使用“外挂”的行为都负有法律责任,显然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

平台的责任应当落实到具体个案中。如果能够证明,消费者已经向平台投诉,而且平台没有对被投诉的司机履行监管义务,放任司机继续实施欺诈乘客的行为、侵害后续其他乘客的权益,在这种情况下,平台应当为其监管失职埋单,承担相应的过错责任。

依法追究中介和司机责任

记者:对于治理滴滴外挂等乱象,您有何建议?

刘俊海:治理乱象应当源头治理、标本兼治,完善协同共治体系。第一,倡导平台慎独自律、见贤思齐、择善而从,对广大消费者常怀感恩之心,兼具盈利合理化思维与社会责任思维,建构平台内部与外部的严密审核监督体系,夯实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与安全保障权。

第二,希望司机朋友胸怀对法律的信仰与敬畏之心。开车不光是自己的民事行为,也是把乘客安全准时送达目的地、涉及公共安全的重大商事行为,所以,千万不要为了挣几十元车费,就忘了安全。安全为本,安全为先,以人为本。

第三,要建立严格的行政监管体系。平台乱象丛生暴露出市场和监管者的双重失灵。应当扭转监管失灵的现象,铸造监管合力以提升监管效能,打造全方位、跨市场、跨地域、跨部门的监管体制,建立信息共享、便捷高效、同频共振的网约车市场。同时,健全第三方独立评价体系,定期对网约车市场乱象的成因与对策进行评估和反思,提出独立公正、具备可操作性的监管建议和司法建议。

第四,传统媒体和自媒体应当作为违法司机和黑中介的啄木鸟、监管者的得力助手、决策者的千里眼和顺风耳,及时监督、批评、鞭挞违法现象,尤其要加强对这种危害社会的违法商业行为的监督力度,鞭挞不法行为和失信行为,鼓励诚信行为。

第五,完善消费者协会的维权组织体系建设,做好消费警示。另外,对于大规模的消费侵权行为,可以考虑提起公益诉讼,对个别失信平台提起公益诉讼,让消费者做到零成本维权,这样才能提高失信成本,降低失信收益。同时,提升维权收益、降低维权成本,确保维权收益高于维权成本,切实扭转消费者“为了救一只鸡,必须杀掉一头牛”的现象。

第六,建立完善的司法救济体系,做到快立案、快审理、快执行。打造消费者友好型的网约车市场生态环境,司法救济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刘德良:治理这种严重违背诚信的行为,滴滴平台可以运用其管理权限对使用“外挂”的司机进行查处。单靠平台无法彻底解决这种行为时,应当动用公法的力量,对这些司机进行制裁,追究司机的法律责任,甚至是刑事责任。

治理这种行为的关键在于提高犯罪成本。事实上,合同法的合同欺诈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关注点不在于制裁使用“外挂”的司机。根据“罪刑法定”原则,做刑法上的处理,除了追究司机的一般法律责任以外,还要追究其刑事责任。对待非法提供技术手段的商家也是如此。只有这样,才能够起到正面的遏制作用,维持运输服务市场的正常秩序。

记者:不少消费者反映,他们向滴滴客服投诉之后,往往杳无音信、维权艰难,您认为消费者应如何维护自己的权益?

刘俊海:消费者投诉之后杳无音信,可以按照法律规定的救济途径,寻求消费者协会进行调解。如果消费者协会调解未果,看平台是否有仲裁协议,如果有的话,可以提请仲裁机构进行仲裁。如果没有仲裁协议、调解未果,可以诉至人民法院,法院应当开门立案、凡诉必理,做到快立案、快审理、快判决、快执行,旗帜鲜明地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虽然,现今正在大力提倡优化营商环境,但是不要把优化营商环境和优化消费环境对立起来,没有消费环境的优化,就没有营商环境的优化。因此,希望人民法院旗帜鲜明地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优化网约车生态环境。

手握4.5亿用户,悄悄上线“滴水贷”,滴滴要玩什么?

很少有人知道,滴滴也在做消费金融。

打开滴滴出行APP“钱包”栏“保险”选项,找到“借钱”栏打开后,便出现一个诱人的画面:最高可贷款额度200000元,页面最上方还有“滴水贷”三个字(在进入APP界面后,这已经是4步操作了)。点击页面下方的“优先获取滴水贷名额”,后台提示称“会逐步扩大开放规模,届时将以短信息形式通知”。

“滴水贷”界面截图

实际上,“滴水贷”的产品在数天前便出现,并被一些网贷中介盯上。寻找中国创客(ID:xjk)记者在4月3日的一篇帖子中发现,有网贷中介就打出了“只要你跑过滴滴,速度来拿钱”的广告。帖子声称,这个放贷的口子就是“滴水贷”,申请方式为“滴滴出行司机端”,借款额度“最高30w”。

此外,“滴水贷”采取邀请制,对平台申请车主的滴滴单子数量有要求,还要查询申请者的征信。

此后“滴水贷”逐步出现在乘客的滴滴平台。但时至今日仍没有完全对外开放,滴滴平台也对此未做回应。

经历了2017年网贷和消费金融严监管后,滴滴选择此时再入局消费金融,是基于什么样的考虑?消费金融市场还有空间吗?

入局消费金融,流量变现又进一步

据消费金融新媒体清流C报道,“滴水贷”产品更多地充当“导流”和“数据支持”的功能,资金来源由正规持牌机构提供,此外,新网银行已经成为首批合作的银行机构。

上线“滴水贷”的滴滴,又在几乎沉寂的消金融市场掀起了涟漪。

有媒体报道,2017年3月,滴滴便组建了上百人的金融业务团队。

业内对滴滴的金融野心已经不是第一次听闻。早在春节前后,就有消息称滴滴董事长程维和董事柳青联名发布内部邮件,正式落实了几项人事变化。其中原曼哈顿(原滴滴金融部门)升级为金融事业部,金融业务以科技手段赋能金融行业,致力于为滴滴司机和用户提供保险、信贷、理财、支付、汽车金融等普惠金融服务。

滴滴出行创始人兼CEO程维/视觉中国

如今看来,这项变动实际上已经预示着滴滴未来有可能将在金融领域大展拳脚。

上述清流C的文章援引业内人士的说法称,粗略推算,2017年滴滴的GMV(平台成交额)达到250-270亿美元,主营业务亏损2亿多美元,整体亏损3-4亿美元。如果按助贷业务拿到3个点提成算,年1000亿的贷款规模就能形成30亿的营业收入,足以覆盖其整体亏损。

看似这块诱人的蛋糕唾手可得,但是在苏宁金融研究院互联网金融中心主任薛洪言看来,消费金融业务盈利都要经历一个成长期,“风控模型的优化有个渐进试错的过程,消费金融业务很难实现爆发式增长。事实上很多机构的消费金融业务,最初的两年都是亏损的。”

但这并不影响其未来的流量变现。在薛洪言看来,滴滴平台的用户有天然的优势,“在司机端,平台掌握着司机收入情况,这一客群的风控压力较小在乘客端,滴滴掌握了许多用户的位置信息,可以分析出用户大致的职业和家庭状况。”

在更多人看来,滴滴平台的流量通过金融业务变现几乎是“水到渠成”,“一方面能对现有用户形成粘性,另一方面也能拓展收入来源。”网贷之家研究院院长于百程说。

监管政策趋明朗,但困局仍在

2017年,严监管的互金行业一度带来现金贷的死亡潮。死亡潮后,互金监管逐步走向明朗化。此时再切入金融领域,显然政策的风险已经大大减小。

“严监管之后,监管规则更明确,在这种情况下更容易符合规范,因为监管的不确定性已经大大减小了。”薛洪言称。

但即便如此,滴滴在消费金融领域的困局犹在。

从公开报道中看,其目前已拿到支付、网络小贷、融资租赁这三个金融牌照。

按照天眼查信息,“滴水贷”的商标信息隶属于北京嘀嘀无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寻找中国创客(ID:xjk)记者在银监会网站以“滴滴”“嘀嘀”“滴水贷”“小桔”等关键词查询,均未查询到其消费金融领域牌照。因此其消费金融的业务,目前看很可能是作为助贷中介提供流量。

“天眼查”截图

此外,在原有消费金融巨头已经深入到网民生活后,尽管滴滴有数据优势,但无法确定用户需求,在吸引用户借款上难以保证粘性,而且单一的出行场景难与电商相比。

另外,当蚂蚁借呗、微粒贷等消费金融巨头已经把优质用户获取后,相对而言“滴水贷”的利息与其相比优势并不明显。再加上“滴水贷”除了风控上首先要经过滴滴平台审核,还要经过放款机构的风控审核,想要短期实现较大的收入并非易事。

布局金融已三年,逐步形成生态

寻找中国创客(ID:xjk)记者梳理发现,滴滴在金融领域的布局,早在2015年便已经出手,如今其金融业务已经涉及到金融理财服务、消费金融服务、汽车金融、保险和支付等几个领域。

理财服务领域:

2015年5月,滴滴快的旗下一号专车和P2P平台“点融网”合作,将专车用户的账户中增加“类余额宝”功能。

2017年3月,滴滴推出一项名为“金桔宝”的产品,为滴滴平台绑卡用户提供余额理财服务。相关信息显示,“金桔宝”是由华夏基金提供并进行管理,近7日的年化收益率为3.48%,比同期余额宝年化收益率略低。“金桔宝”功能类似余额宝,不仅能让资金产生收益,还能直接用来支付滴滴车费。

滴滴“金桔宝”

互联网理财领域余额宝一家独大,而且货币基金成了监管重点关注的对象,当下监管层已经关注到货币基金可能蕴含的流动性风险,以及可能给金融体系带来的冲击,开始淡化货币基金在规模排名中的作用。

消费金融:

2016年年初,滴滴与招商银行宣布双方将在在支付结算、金融服务及市场营销等方面合作双方还推出联名信用卡,招商银行还将成为滴滴司机购车分期的合作银行。

2016年8月,有报道称滴滴在APP试驾车商城中上线了一款汽车消费金融产品—滴分期。用户分期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首付整车的2至3成,分期最高36个月,无尾款另一种是零首付,但需要交纳一万元押金,分期最高36个月,无尾款,合同到期后押金可退,可抵扣车款。

滴滴“滴分期”

2017年8月,滴滴在重庆注册了重庆市西岸小额贷款有限公司,注册资本5000万美元,法人为程维。为网约车司机提供贷款服务,额度在3000元-5000元之间。

不过随着互联网小贷业务被严格限制,信用借款这类业务逐步走出暴利局面,没有一定规模的情况下,很难形成可观利润。

汽车金融:

2016年3月,滴滴设立“众富融资租赁(上海)有限公司”,其股东为香港子公司“快富控股有限公司”,注册资本10亿人民币,法人代表为程维,正式涉足汽车金融领域。其经营范围涵盖融资租赁业务、租赁业务、向国内外购买租赁财产、租赁财产的残值处理及维修以及租赁交易咨询及担保。

此外,2017年9月25日人人车宣布获得滴滴2亿美元战略投资,随后滴滴出行A新增“二手车”入口,用户可直接通过这一入口使用由人人车提供的二手车交易服务。

保险领域:

2016年6月13日,滴滴获中国人寿6亿美元投资,双方提出将在“互联网+金融”展开合作,滴滴打车为首批1.6万辆车保险供应商选择中国人寿财险。

滴滴APP的“钱包”选项中,也早已上线车险、医疗保险、意外险、旅游保险等相关服务。

滴滴出行-钱包-保险截图

支付领域:

2017年12月18日,滴滴通过收购上海时园科技有限公司持有一九付100%的股权,间接获得第三方支付牌照。

如今互联网巨头在形成规模优势后,布局金融生态几乎是必然选择。正在巩固出行行业霸主地位的滴滴,在拿下多个金融业务后,会在金融生态里实现自己的野心?

“黄牛”肆虐致冒牌网约车横行无阻 虚假信息导致极大安全隐患

来源:法制日报

原标题:“黄牛”肆虐致冒牌网约车横行无阻上海杭州两地“马甲滴滴”乱象调查

制图/高岳

近来,《法制日报》记者多次接到乘客投诉,称自己实际约到的车辆并不是APP上显示的车辆,并对这种“马甲网约车”带来的安全隐患表示担忧。

那么,这么多的“马甲网约车”是如何出笼的?他们又是如何突破重重管理壁垒实现“越狱”?“马甲网约车”的出现给乘客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又会带来哪些危害?近日,记者选择了上海、杭州两地对此前投诉较多的“滴滴”网约车进行了调查。

“马甲滴滴”频频亮相

冒牌网约车多出现在郊区、机场、火车站等区域

记者调查兵分四路,一路选在晚上从浦东机场打车回城,一路选择在松江大学城内短途打车,一路在上海市区打车暗访,还有一路则在杭州市区打车暗访。

晚20点10分,记者在浦东机场点开滴滴APP选择了专车,输入地址后,很快显示有车接单,记者随即拨打接单的电话,却无人接听。几分钟后一个陌生电话打了回来,称自己就是接单司机。在给记者指定了上车地址后,明确告知接单车辆是外地牌照,记者表示拒绝。

随后记者又连续操作了四次,情况如旧。接单司机皆告知自己的车辆是外地牌照,但整个过程都在滴滴平台上完成,既不影响收费,也不影响行程。

“这边晚上基本上就是这么一个情况,你要打上一辆本地车算你运气。”最后,接记者的是一辆河南牌照的轿车,司机自称是河南人。

“你们为什么要这么做?”

“上海对专车限制很严,要求沪人开沪牌,没有办法才打打擦边球。”这位驾驶员介绍:“我们一般只在晚上出来运营。一方面外牌限行结束了,另一方面执法也松一些。”

“那滴滴对你们不监管吗?”

“我们就是通过‘黄牛’挂在滴滴平台下面的。至于他们怎么操作,我们并不清楚,反正交点钱也就搞定了。”

早上8点45分,记者在华东政法大学(松江校区)门口用“滴滴”呼叫到一辆显示牌照为沪C的快车,大约5分钟后,一辆皖N开头的轿车抵达接单。

“是到松江大学城地铁站吧?再远就不能去了。”一上车,这位驾驶员就跟记者确认到达地址。

他称自己是安徽人,在上海做“滴滴司机”已经有两年多了,专门在松江这一带跑,一般不进城。

“为什么你的车和平台显示的不一样?”

“沪C是我买的二手车,当年用那个牌照注册的滴滴,后来觉得车太旧了,就用老家的车出来跑单。”

“你不怕被查吗?”

“郊区抓的不严,而且我们有个群,哪里在查我们都会相互通知。”这位司机回答得颇为坦然。

记者的行程大约5公里,但开到3公里左右,这位司机就终止了行程。

“就收13块吧,请你多包涵,结束了给我一个五星好评!”

“这样你不吃亏吗?”

“也没亏多少,3公里以内滴滴只收我们每单1元钱,超出部分收的多。”这位司机回答说。

记者在大学城附近转了一圈,发现每个学校周边都停了一些外地牌照车辆,记者注意到他们都在用网约平台派单接活。

在上海市区,记者用滴滴软件随机约了15次快车和3次专车,其中有两次快车实际车牌与滴滴APP显示车牌不一致。滴滴APP显示的都为沪A牌,而实际到达却为“苏”牌和“陕”牌。

“原来的车子前两天发生了事故,送去修了,这个是临时替代用的。”两个驾驶员几乎都拿出了同样的搪塞理由。

“如果投诉的话不是要被处罚吗?”

“我可以提前给你终止行程,优惠一些可以吧?”

而在杭州市区,记者用滴滴约了3次快车和2次专车,其中1次快车出现牌照不一致情况,滴滴APP显示为浙A,实际到达车辆为浙G。但非常神奇的是,两个号码的后五位字母、数字如出一辙。

暗访结束后,记者进行了梳理,发现“马甲滴滴”多出现在郊区、机场、火车站等区域,出行时段一般选择在早、晚高峰或深夜,在郊区一般选择短途,在机场、火车站等地接客则喜欢长途。

暗访“黄牛群”找寻真相

很多私家车主自始至终都不知道,自己的汽车早已被注册了滴滴账户

“滴滴注册账户800元起步,知道为什么涨价吗?代出车验证的口子被封,注册难度加大了……”这则“重要通知”近日出现在某个外牌注册滴滴账户的黄牛群时,立即引起了群友的热议,毕竟前一天群主的开价才400元,一天之内翻了一番。

此前,记者在一位圈内人士的引导下,加入了这个群。截止记者发稿,这个群里还有111人,此前最多的时候多达几百人。该群自称是信誉度最好、能力最强、专门处理网约车各种疑难杂症的工作群。当然外牌车辆注册滴滴账户是其最主要的一项业务。除此之外,还包括网约车证代考、驾龄不够代注册、车辆超龄代注册、出售抢单软件等业务。

记者以自己有一辆浙K的轿车想在杭州注册滴滴为由与群主进行了私聊,这位昵称为“强哥”的群主显然对诸多门道非常熟悉。

“费用400元,提供驾驶证、行驶证、身份证的照片,以及人车合影给我,三四天即可开通。”强哥告诉记者,办理账户需要先付款。

“外牌不是办不了吗?”

“我这里可以。”

“能不能介绍一下怎么办?”

“通过后台人员,直接将浙K改成浙A,其他号码不变,后台留的信息都是你的原始信息。”

“如果我的车号在杭州没有怎么办?”

“顺延一位,至少可以保证后四位一致。”

“我凭什么信任你?”

“我一天都要办十几个账户,5年老店了,信誉第一。”

记者进一步了解获悉,“强哥”业务仅局限于注册快车,因为快车注册是通过网上申请的,而专车申请需要当场人车验证。而他的“神通”则靠制假证,也就是按申请者提供的车辆信息,将外地牌改为本地牌制作一本假行驶证,将人车合影中的车牌信息也进行局部修改,然后递交申请即可。

当然,“强哥”号称和滴滴后台“关系很硬,配合默契”的说法,记者便无从查证了。

通过圈内人士,记者还了解到“马甲滴滴”出笼的另外两条渠道。河南人张先生开一辆河南牌照的车,他的本地牌滴滴账户是向“公司”租的。他告诉记者:“白天原车营运,晚上账户就租给我用,我只要用自己的手机登录他的账户就行了,滴滴的钱先打给他,然后他再把属于我的打给我。”

陈先生是一位神州专车的驾驶员,他告诉记者,有黄牛专门依靠他人窃取的本地车辆信息申请滴滴账户,然后卖给一些外地车主使用。他们只要用本地车辆的信息制作假行驶证就可以申请账户,很多私家车主自始至终都不知道,自己的车辆早已被注册了滴滴账户。

虚假注册利大水深

一个虚假注册滴滴账户的黑色产业链已经形成

汪先生是一位上班族,前一阵子他把旧车报废了,买了一辆奥迪A4,便想在空余时间做做网约车业务,于是便通过手机申请滴滴账户,然而令他哭笑不得的是,他的车牌早已被申请了一个滴滴账户。

“我几乎隔几天就给滴滴热线打电话投诉,最后才申诉成功,原号被注销。前后用时两个多月!”汪先生说。

“那你找到那个冒用你车牌注册账户的人了吗?”

“原资料显示的‘车主’电话我只能看到末几位,问滴滴,他们也不肯告诉我。”

“那你的车牌到底通过什么样的渠道被冒用的?”

“不清楚,有可能是行驶证的信息被泄露了吧。”

近日,广东警方公布了2017年度十大网络安全案件,其中就有一个案件涉及不法分子注册虚假滴滴账户从事违法行为。警方共抓获犯罪嫌疑人11名,缴获被非法获取的公民个人信息20余万条,包括车辆登记信息、车辆照片、车主姓名、车主身份号、车主住址等信息。警方透露,该案涉案的滴滴账户多达几十万个,涉案金额高达数千万元。

诚如广东警方所透露的,虚假注册滴滴账户利益巨大。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强哥”注册一个滴滴账户收费400至800元不等;而车主向黄牛购买一个滴滴账户收费则在800至1600元不等。

“现在利用注册‘滴滴’账户赚钱的黄牛很多,水也很深。”陈先生说,网上那些黄牛群有好多是骗人的,注册不成功也不退钱,直接把你踢出群去。前两天他在一个群里购买了一个所谓的抢单神器,据说可以在最快时间里抢单成功,也可以随时随地抢大单,但事后证明那就是一个抢红包的提醒软件,白白损失了1200元钱。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一个虚假注册滴滴账户的黑色产业链已经形成。据广东警方介绍,在这条利益链中涉及很多环节,最关键的是行业内鬼,他们在取得符合规定的人、车信息后,通过中间商、代理商层层加价倒卖。

在广东警方破获的这个案件中,一级中间商以每条信息8至10元的价格向内鬼购买,又以每条15至20元的价格倒卖给二级中间商,二级中间商再以每条20至35元的价格卖给滴滴账户虚假注册人员,这些人将信息加工后,进行虚假注册,最后根据注册难度,按200至500元不等的价格出售给外地驾驶员。

放管失衡监管不力

有效调整放管力度,缓解市场供需失衡,才能从根子上解决马甲乱象

早在上海出台网约车管理规定之前,记者就曾遭遇过外地牌网约车的维权难题。当时记者把两箱水果遗忘在了一辆江苏牌照的滴滴专车上,驾驶员回复,有空给你送过去。但之后再也联系不到他了。给滴滴客服打电话,得到的回复是滴滴只是信息交互平台,不承担追回遗失物的责任。尤其对这些外牌车辆和外籍驾驶员,滴滴表示其制约手段更是缺乏。虽经长达两个多月的交涉,最终仍然无果……

广东警方透露,目前滴滴平台上数以几十万计的虚假信息,给乘客造成了极大的安全隐患。警方表示,这种脱离监管的车辆和驾驶员,鱼龙混杂、泥沙俱下,一旦出现安全事故或发生犯罪行为,根本无法在第一时间锁定真正的嫌疑人。

针对网约车的管理,早在一年前,全国各地就已先后出台本城市的准入规定。比如上海要求沪人开沪牌,杭州规定必须是杭州本地牌照。

然而,从目前施行的情况来看,“马甲网约车”的出现已经冲开了这些管理壁垒。记者的调查数据显示,在上海的20次约车暗访中,有4辆车为外地牌照,有17名驾驶员为外地户籍。

“就是在这种准入过严、供需失衡,再加上平台失责、监督缺位的背景之下,黄牛虚假注册网约车账户的黑色利益链就很容易形成了,这种乱象的出现和存在最终伤害的还是消费者和正规营运者的权益。”华东政法大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行政法学教授告诉记者,黄牛虚假注册网约车既利用了平台的漏洞,又钻了制度的空子。要堵住平台漏洞,责在经营者,但对于经营者来讲,堵漏并不是一件技术难题,而是是否愿意为之的问题。

“要消灭制度空子,责在管理者。”他说,管理的根本目的是通过进一步规范市场,为消费者、营运者营造一个安全、舒适、便捷、合理和科学的乘车营运环境。但从目前情况来看,网约车的管理尚未与市场需求达到最合理的契合点,具体体现在管理过严破坏了供需平衡,一方面消费者的出行成本被大大提高了,特别在高峰时间段,几倍的加价已经习以为常;另一方面消费者打不到车,即便加价也无车可打。

俗话说,一管就死一放就乱,行政管理部门要掌握好管与放的合理度,才能推动网约车市场的健康发展。

记者注意到,新修订的《杭州市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实施细则》于今年3月8日起实施,该细则进一步放宽了网约车经营准入条件。

比如,简化了网约车运输证办证手续、放宽了驾驶员从业资格准入条件。但值得注意的是,该细则对驾驶巡游车和网约车的驾驶员实行统一资格管理,既保障了其独立性和自身权益,又促进了行业竞争与业态融合。

“这应该就是管理制度和市场需求的一种妥协吧,这种放管力度的调整将有效缓解市场供需失衡的问题,也才有可能从根子上解决“马甲滴滴”的乱象,消费者也才会满意。”这位教授说。(记者余东明记者黄浩栋实习生黄澍)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