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已有人中招,这两种“网贷诈骗”,你要注意
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1月6日消息(记者王燕珍)虚假办理贷款类诈骗看似可以解燃眉之急,然而却是诈骗分子设下的连环陷阱。1月6日,海南省反诈中心发布这两类高发的网贷骗局,希望市民朋友们提高警惕。
案例一:谎称银行卡号填写错误需缴纳解冻费
2020年10月27日,来自乐东的夏女士手机收到一条短信:“点击链接下载‘XX借呗’A可以获得无抵押3年免息贷款。”正需资金周转的夏女士便点击下载安装了该软件。注册、登录、填写个人信息后该页面显示夏女士申请的3万元贷款已下发。可当夏女士进行提现时,系统却显示银行卡号错误,贷款额度被冻结。客服称需缴纳15000元解冻金,解冻后便可立即提现并返还解冻金。夏女士向对方提供的账户转账15000元所谓的“解冻金”后发现还是无法提现,再次联系客服,对方又以“缴纳违约金”和“购买商业险”为由让夏女士陆续转账70000元。最后,对方又以缴纳保证金为由让其再次转账,此时的夏女士才意识到被骗,共计损失85000元。
近日,儋州市民卢某收到一条信息:“【农H提醒】你有136000元免息贷款额度已授权,点击18./x领取。”卢某点击该链接后,就有客服主动询问卢某贷款额度,卢某表示申请10万元额度。随后,卢某按照客服要求下载A,并缴纳20000元协议保证费。谁知,对方又称贷款资金被冻结,需缴纳30000元进行解冻,当卢某再次转账3万元后才发现被骗,共计损失50000元。
案例二:谎称银行流水不足需缴费刷流水
2020年9月7日,海口的个体户杨某因生意周转急需用钱,便在网上下载了一个名为“蜗牛金融”的A,注册后接到所谓的“蜗牛金融”客服的来电,紧接着对方还发了工作证、身份证、公司的营业执照、金融机构许可拍照等资料给杨某。当杨某填好贷款资料后,“工作人员”反馈说资料已通过初步审核,但由于杨某的银行流水不足,想达到预期额度就需要“刷流水”,向金融机构证明有偿还能力。与往常不同,不用杨某转账给对方,而是对方先给杨某转账,然后让他再转回来。一来二去,杨某深信不疑。
没多久,杨某又接到“工作人员”的来电,称需要二次验证身份信息,需要转账28888元,冲正后自动退回,出于信任杨某给对方转了账。接着,对方又称其在A上的操作超时导致贷款额被冻结,需要再转50000元解冻账户。此时,杨某才意识到被骗,共计损失28888元。
2020年9月20日,三亚市民小李收到陌生号码发来的贷款短信,其阅读后点击该短信里的链接,并下载安装了“平安X贷”A,注册成为会员。在办理贷款时,客服称小李的贷款信誉不够,主动提出帮他刷银行流水,但需要缴纳3000元手续费,小李便按要求将钱转到对方账号上。很快,客服称贷款已经通过审核,但还需要缴纳5000元认证金,小李再次按要求转账。当客服再次要求其交工本费时,小李才意识到被骗,共计损失8000元。
手法剖析
第一步:寻找诈骗对象。通过QQ、微信、微博、抖音、短信等群发信息,打着“无抵押,低利息,高额度”网贷平台旗号引“鱼”上钩。
第二步:下载贷款A或打开某链接后注册信息。为使整个贷款流程看似正规,不法分子也会通过制作A、钓鱼网站等来走流程,目的就是为了获取群众信任,按照指导操作。此外,还有“客服”会提示受害人注册会员,填写个人信息、银行卡号等内容(实则是在窃取公民个人信息)。
第三步:各种套路轮番上阵。不法分子在假贷款平台后台更改数据,伪造出贷款审批通过的额度(一般额度都较大),并以交纳“手续费”、“保证金”、“解冻费”等各种理由,要求受害人转账。
警方提醒
1、“网贷诈骗”经过层层包装,话术剧本化,一般人很难识别。破解“网贷诈骗”,应首先保护好个人信息,对陌生人保持警惕,不给犯罪分子可乘之机。
2、如果确有资金需求,应到具有资质的正规金融部门办理。
3、网贷需谨慎,在正规贷款过程中,放款机构只会审核贷款人个人信用、还款能力或质押物的估值,不会要求缴纳任何费用。所以,贷款到账前要求转账的,一律视为诈骗!
4、一旦发现被骗,要注意收集相关转账记录、聊天记录等证据,并第一时间拨打110或到就近派出所报警。
一张图,让你看懂“网贷诈骗”的套路~
信用卡代偿藏风险,蜗牛智能管家APP遭曝光!
热点
信用卡代偿发端于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由CiO首次推出,让用户通过自己的平台来还信用卡,并提供3个月到18个月不等的免息期或低息期。这种方法为刚刚成立的CiO获取大量用户,如今,信用卡代偿几乎是每家信用卡公司必用的获客手段。
国内现有的专注于信用卡代偿业务的以互金平台为主,包括省呗、还呗、小赢卡贷、卡卡贷、替你还、松鼠金融、玖富万卡、分期乐、快易花、小花钱包、小黑鱼等。
我们可以将有信用卡的人群细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最优质的用户,他们按时还款,信用良好,从来不产生利息;
第二类是次优级用户,也就是循环户,还款能力稍差,能够接受最低还款或者分期还款;
第三类是信用不良用户,还款表现差,经常性逾期。
信用卡代偿服务主要针对的是第二类用户。这部分用户有分期还款的需求,而且重视征信,是信用卡主要的利息贡献者。此外,这部分用户超前消费理念较强,信用卡额度往往不能满足其消费需求,需要额外的信用额度。
近日,人民网旗下国际金融报将目光对准了信用卡代偿领域,其中蜗牛智能管家APP被以典型进行了起底。
专注信用卡代还/养卡的“蜗牛智能管家”APP宣称:平台不掏钱,也无需第三方资金,用信用卡持有人卡内剩下的5%额度,反复套现,便能够实现当月账单的“偿还”。
这种看似“聪明”的方式是否合规?信用卡持卡人采用此种方式还款又是否安全呢?
根据国家互联网金融风险分析技术平台在5月初发布的监测数据,“信用卡代还”这类业务主要有“套现贷”、信用卡套现、平台代偿三种模式,而前两者都存在信用卡套现行为。
而蜗牛智能管家APP主要采用的是“套现贷”模式。
当《国际金融报》记者以消费者身份询问如何操作时,该APP客服人员讲解称,持卡人通过APP将信用卡进行绑定,导入信用卡账单后,其APP可以模拟商家信用卡消费的方式把信用卡余额的资金套出,再把套出资金交给平台指定的第三方支付公司代其偿还给银行。
该客服人员称,实际上就是通过在免息期内循环套现、还钱的操作,将这个月的账单挪到下一个月。他表示,对比其他代偿机构来说,他们收取的手续费低,还款10000元手续费仅85元。
据了解,信用卡普遍有20日至56日的免息期。以一张信用卡当前有10000元账单为例,根据代偿平台预留5%至10%的信用额度规则,信用卡里最少必须剩500元。按照平台自动生成的还款计划,以500块钱为基数,需要24次还清,单次扣款和还款的金额在400元到500元之间,每次扣款时间和还款时间相差半小时左右,还款计划自动执行。
也就是说,如此滚动操作几次,就能成功将账单不断地递延下去,且从信用卡账单角度看,不断有消费项和还款项,有进有出,避免了信用卡因长期处于空账或大额进出款状态而被封户的风险,使信用卡账单美化的同时又能增加消费次数提升用户授信额度。
上述APP客服人员对记者称,“如果一次性对信用卡大额提现套取,到期后再一次性归还,极易引起银行注意而被封卡。”
根据技术平台监测,采用“套现贷”模式的平台在此过程中一般收取账单金额的0.8%至1%作为手续费。
如此套现不会被银行发现吗?这样的操作模式又是否合规?
对于记者的疑惑,上述APP客服人员对记者笃定地表示,“所在平台签约了实体店铺,能够模拟出逼真的消费记录,并不是虚假商户,银行系统很难识别出。”
同时,在该客服人员看来,银行依靠信用卡频繁消费赚取手续费及利息获利,只要控制得好,不发生逾期,对银行是有益的,因此银行并不会查。
另外,记者在“蜗牛智能管家”官网中也看到有相当比例篇幅在讲述如何“养卡”以及规避银行风控的“养卡攻略”。
对此,汇业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律师吴冬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称,“目前法律针对此类APP平台的规制监管还处于空白,属于法律的灰色地带。”
而正因为处于监管的灰色地带,吴冬认为,一旦平台发生破产等风险,其用户很难维权,多数只能自认倒霉。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银行研究中心研究员游春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此操作属于钻银行风控系统漏洞的行为,如果被银行发现,不但信用卡会被封卡注销且会影响个人征信。”
《国际金融报》记者也从多位银行业内人士处了解到,银行非常重视个人征信问题,如果因为此类原因被封卡、上了银行“黑名单”,以后在银行间贷款会举步维艰。
《国际金融报》记者按照“蜗牛智能管家”APP上显示的操作手册进行注册时发现,注册不仅要持卡人填写身份证号、银行卡号,还需上传本人手持身份证照片及填写信用卡CVN2码、信用卡有效期等隐私信息。
这对于持卡人来说,是否存在潜在风险?
上述技术平台在监测过程中发现,“信用卡代还”和互联网金融相结合的业务模式,涉及信用卡违规套现、平台收取高额费用、用户信用卡信息安全等问题,潜在风险值得关注。
----------
责编丨包子(zfzjff)
支付之家网(WWW.ZFZJ.CN)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支付之家网立场*
租房客中的“新青年”:别人的房子,自己的生活
青诉
租房客中的“新青年”
毕业第一年,95后杭州姑娘文艺换了4份工作、3个住所。
就像城市候鸟一样,她拉着行李箱,徘徊在高档单身公寓和家之间,会因为开始或结束一份工作而频繁更换住所。文艺的换房路径与求职路径一致。她做过最短的一份工作只有一个月,而决定“租哪儿”的时间常常不过几个小时。
她几乎不考虑换房成本。为了离工作单位更近,先后入住过35平方米和56平方米的两间LOFT公寓,每次签完租房合同,都住不满4个月,违约金累计逼近万元。
去年年底因为长期“败家式”租房,文艺花光了身上所有积蓄,灰溜溜地住回了父母家。
对于文艺这类“换工作就是换房子”的消费式租房人群而言,住所和单位的接近程度最重要,其次才是租房成本。
日前,闲鱼发布《租房幸福感报告》,针对闲鱼租房的平台用户进行了为期13天的调研,内容涉及搬家频率、月收入水平、房租水平、年龄层次、租房偏好,以及租房的幸福感打分等,最终回收问卷1.5万份。数据分析发现,新的时代背景下产生了一些租房新人类:如行李箱式租客、包工头式租客、厕所占领者、群居派等,他们均为新生活方式的代表。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教授吴帆表示,年轻人注重生活质量、崇尚自由、随意、不受约束等喜好体现了不同的住房安排,形成了不同类型的租客。这些不同的“租房偏好”恰好反映出年轻一代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张扬的个性。他们通过“租房”体验不同的人生:或广泛交朋友,或看重私密空间,或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在高房价的重压下,灵活的租房形式可以更好地满足年轻人对生活品质的差异化需求。
不热闹不舒服的群居派
第一次租房,文艺选择了高档小区里的单身公寓,月租3600元,占工资的一半。为了追求“热闹”,她还是咬一咬牙搬了进去。
没多久,她便发现同一楼层的20多位住户,谁都不爱搭理谁。每个紧闭的房门背后,都是各自的世界。
一个人看剧、做饭,文艺觉得自己被孤独“打透”了。她想着,要是有邻居小姐姐能和自己一起打个游戏,一起打发时光就好了。每天总有那么几个时刻,“想要扯开嗓子放声大喊。”她还希望自己的住所有台球桌、咖啡厅、酒吧等公共空间,可以结交更多的朋友。
文艺评价自己“向往热闹,爱交朋友”,是典型的“群居派”。有时,她的微信一天就能“扩容”十几位好友。
“城市候鸟的出现,是顺应着‘拎包入住’的租房趋势出现的”。在闲鱼租房业务负责人张世民看来,城市越来越大,上班路途越来越远,许多租客选择在工作地点周边租房,在工作、梦想及生活间自由切换。他们不想买更多的生活用品,希望租房像住酒店一样方便。
工作第三年,设计师梁美与5位朋友租下了一套240平方米的房子。这套“超级大房子”有6间卧室,2个客厅和7个卫生间。“因为太孤独了,每天和人没什么交流,周末大部分时间都在加班或者补觉。”此前,梁美和陌生人租住在单位附近的小两居。她想要“热气腾腾的生活”,想拥有像美剧《老友记》一般的生活氛围。
两个闺蜜和她有同样的想法,3个“有趣的人”也加入她们。
搬进房子是在冬日的一天。第一个月,她们特意少加班、早回家,每天聚在一起吃饭,给房子攒人气。但没过多久,大家就体现出了“社交之累”,决定“少点刻意,顺其自然”。
“顺其自然就是各自加班,偶尔家庭聚餐,无法每天都热热闹闹的。”但梁美“一点儿也不失望”,一次急性肠胃炎发作,3位朋友一起将她送进医院,这让她觉得温暖。
梁美觉得6个人的群居生活“独立又美好”,既保持着各自的生活方式,“也都在距离彼此1.5米的地方。”
“独居和群居一样都是北上广等都市青年典型的生活形态。对于群居青年而言,由孤独感产生了合租的需求,慢慢演变,市场上就出现了集中式公寓的形态,许多年轻人爱上了这种生活形态。”张世民说。
100%的卫生间占有者
胡尤是一个100%的卫生间占有者。在月薪跨过1.5万元那年,他以每月4000元的价格在上海徐汇区租到了一间15平方米带有独立卫浴的主卧。
这间每月“耗资”1000多元的3平方米卫生间,满足了胡尤对生活私密性和稳定性的需求。他可以不用经常和陌生室友打照面,还不用再花心思担心他人的卫生情况。过去没有独卫时,胡尤觉得室友们轮流用后的卫生间潮湿、脏乱,卫生状况十分堪忧。
北京0.55个、上海0.49个、杭州0.61个、广州0.62个、深圳0.46个、成都0.81个……基于租房平台数据,调研报告显示了各地区租房青年平均拥有的卫生间个数。
《报告》显示:卫生间占有率100%成为租房幸福感的分水岭,分享卫生间的情况与租房幸福感密切相关。一个可贵的独立卫生间,成了新时代租房青年追求幸福路上,租房配套中的“硬杠杠”。
于此相呼应的是,过去一年,闲鱼租房量增长2.8倍,其中“一居室”租房增长近4倍。
胡尤对此深有同感,更多的时候卫生间的这个“三平方米”让他减少了流动,提升了幸福感。两年来,与他合租的80后、90后青年租客换了又换,只有他屹然不动。
“一套房子里住着五六个租客、男女共用一个卫生间,卫生和方便程度都过不去。”胡尤认为女性租客的频繁“逃离”和没有一个独立卫生间有很大关系。2014年留学归国后刚到上海打拼,拿着7000元的工资,胡尤最开始只能租个次卧,每天一早醒来最尴尬的时刻莫过于和室友“抢”卫生间,大家都赶在8点上班,有时等上十几分钟厕所门还关着,他只能选择去附近的公共厕所。
胡尤认为,毕业5年后面对巨大的工作压力,自己不再热衷于社交,更享受孤独和自由,要是再选房子,他会优先考虑住所与公司距离及是否有独立卫生间,其次才是价格和房间朝向。
“95后、00后进入社会后,整体的需求与80后有明显不同。新都市青年更在意自己的体验和需求是否被满足,而需求也越来越呈现多样化”。调查中的大数据反映出新趋势——“孤独派租客”的出现和近年来备受关注的“空巢青年”群体十分吻合,离开家乡独自在异乡打拼的年轻人,有了一定经济能力之后,会主动选择更为孤独自由的生活方式。
别人的房子,自己的生活
“奔三”的江雷一面创业,一面准备着MBA(工商管理硕士)的考试。一年多前,他租下一间23平方米主卧,房间里有独立卫浴和小阳台,每月4800元租金。在他看来,自己租的房间虽然通过隔断改成了四居,但更像是“没有厨房的一居室”,是属于他的完整、独立的生活空间。
入住前,他决定精装一番。在“大环境”上,他铲掉了原先有些腐掉的木地板,换上性价比较高的复合木地板。墙壁则选用了和地板风格一致的墙纸。嫌灯具风格太老,江雷又购入品牌灯具。此外,卫生间的花洒、大理石台,江雷都一一更换成了自己喜欢的“欧式风格”。
一个月后,房子呈现了他理想中的样子。前后他共花费1.1万元,加上占用一个月的租期,实际成本近1.5万元。房东没有制止这位“包工头式”租客的行为。究其原因,江雷觉得,因为没有破坏房子,而且换后的物品都高于原物价值。
入住后,他又添置了单开门的小冰箱、恰好放进卫生间的洗衣机。“我宁可多挣钱,不能少花钱,很多时候在家里办公,环境要舒服一点。”江雷说。
自大学毕业以来,江雷一直在创业的路上。他调侃自己,项目死了很多个,屡败屡创。去年,新的项目有了起色,他搬离了之前老旧的出租房。在那个小区环境老旧,只能作为毕业时过渡期的房子里,他只添置了简易衣柜,“那时还不到谈生活的时候吧。”他感慨道。
“我的工作强度大,不能接受阴暗及今天这块墙掉皮、明天那块掉皮的环境。”江雷觉得,如今“有了一定的生活理念和资金支持”,自己可以按照心意改造自己的生活空间。
“房子是租来的,但生活是自己的。”工作的第九个年头,王乐乐只身来到杭州,入职一家知名的互联网公司。她暂无购房指标,只得暂且租下了一套89平方米的两居室进行过渡。
房子带简装,经历过几波租客。王乐乐还记得第一次看房时的情景:瞧着剥落的墙体,挂满了油渍的灶台、油烟机和散发着异味的空调。自己一度打算作罢,但瞅着价钱合适,最终还是租了下来。
签完合同后,她决定“花点钱,让生活更美好”。先将墙体刷成白色,在裂缝处铺上壁纸,随后购置了新的马桶和洗衣机,同时将空调、冰箱和油烟机做了深度清洁,一前一后花了8000多元。
“环保问题”是王乐乐最在意的。她花了两天时间在小区周边的大型建材市场里,挨个问了一圈后才放心购入了3桶某牌子的乳胶漆,就连壁纸也是自己去建材市场精心挑选的。
经过两个周末的考察,王乐乐发现,建材市场里,壁纸的价格参差不齐,有的极高,有的极低。最终,她选中了一款带有浅灰色底纹的环保型壁纸,因为是“尾货”,商家打折出售,属于中等价位。
王乐乐觉得浅灰色看上去干净、素雅,符合内心对美的追求,最后,了解到贴壁纸的胶更重要,她还特意买了环保的糯米胶。
王乐乐算了笔账,花两个月的房租把房子改造一下,过渡两年,平摊到每个月才几百元,而换来的是较高品质的生活。
“不改造你会觉得你对生活是将就的。”她认为一个人“背井离乡”来到一座陌生的城市,决不能亏待自己,“工作一天回去,你要是不把自己的生活弄好一点,多委屈自己啊。”
最开始工作的几年,与朋友合租,王乐乐也会动手简单地给房间换个窗帘,铺个地毯。如今房间的灯泡坏了她也选择自己出钱找人修理,她始终认为,“生活是自己的,过渡期也要舒舒服服。”
“无论是职业选择还是住房形式的选择,新时代的年轻人将越来越多地跳出传统的社会期待与束缚,更加注重自我感受、生活品质与人生乐趣,遵从自主性选择,充分享受当下的人生”。吴帆认为,在这些年轻人眼里,住房既不是一种资产,也并非一种投资方式。一方面,他们不愿意做蜗牛,背负住房贷款的重压,艰难前行;另一方面,通过灵活的租房形式,他们极具创新力,让住房回归生活本身,从中寻找喜欢的居住乐趣。
(文中文艺、胡尤、王乐乐均为化名)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见习记者陈卓琼记者马宇平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