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样贷款背后,是阿基米德都想不到的事
你说人类社会中哪个行业的嗅觉最灵敏呢,不管怎么排,我想鄙行业总能排上榜单前几名吧。但是和资本一比,恐怕传媒还是要显得更迟钝一点。但是说资本的鼻子灵,并不等于说它的决定都值得追随。
比如说这两天的几条关于银行的新闻吧。先是江西九江银行推出了一项“彩礼贷”,最高可贷30万,可用于新婚旅行、购车、购买首饰、购买家电。那边厢,云南西山北银村镇银行也不甘示弱,你瞄准洞房花烛早生贵子的事,那我就盯着吹灯拔蜡的事。该银行推出了“墓地按揭贷”业务,最高可贷款20万元购买坟地。据说可以爷爷贷款孙子还,老子贷款儿子还。后来消息灵通人士说:嗨,这也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很多银行都推出过类似的婚庆贷款。某大银行还有二胎贷呢。
自愧孤陋寡闻之余,也不得不“佩服”,这些金融机构确实善于捕捉商机,他们敏锐地抓住了当下人们的几大痛点。以推出“彩礼贷”的九江银行为例,虽然没查到当地彩礼的价码,但是我发现九江市妇联刚刚发出倡议抵制高额彩礼,想来当地也不会太低。而和银行联合推出墓地贷的那家墓园,号称全国十佳陵园,据说陵园仿秦汉风格,“整个园区弥漫着浓郁又温馨的艺术氛围”。要在这样的宝地求得一抔之土,怕也是所费不赀。
阿基米德可能怎么也想不到,他用来撬动地球的杠杆,被后世子孙用来撬动对财富的欲望。放贷是银行的天性,就像鸭子凫水鸡打鸣。在生产能力极度强大的时代,消费也可算得上是一桩“美德”了。但是无节制地运用杠杆,总有被它的后挫力伤到的时候。比如九江银行那项彩礼贷,买家电、甚至买车都可以理解,但是旅行、首饰也得靠贷款来买的人,他还款的时候得有多痛苦?
国家层面负债过多会有风险,个人负债过多同样如此。央行多次强调“严禁金融产品过度营销,诱导过度负债”,其出发点也在于此。况且,你把贷款这样没有感情的金融工具,大张旗鼓地介入婚丧嫁娶这些与人文情感息息相关的场景中,怎么说呢,总觉得有股子后现代的荒诞冷漠感。银行也得讲究站位,银行也得顾忌公序良俗啊。
有熟悉金融圈的人就出来解释,所谓彩礼贷、二胎贷本质上都是消费贷款,只是让市场推广部门的人用力过猛整大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银行如此花式放贷、过度营销,背后的驱动力究竟是什么呢?
小孩没娘,说来话长,还不都是因为房。为了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落实“房住不炒”,从去年开始监管部门就要求各家银行压缩住房贷款,去年年底更是发布了《关于建立银行业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的通知》,明确规定了各级银行房地产贷款占比上限,以及个人住房贷款占比的上限。也就说,用硬杠杠卡住银行放到房地产领域的钱。
众所周知,吸收存款、发放贷款是银行业务的基本盘,也是利润的主要来源。而房地产高歌猛进这些年,房地产贷款以及个人住房贷款已经成为各家银行放贷的主要渠道,其中部分银行机构占比过高、远超出平均水平。而按照上述《通知》,上限最高的中资大型银行,房地产贷款占比不得超过40%,其他的都在30%以下,而个人住房贷款上限则压得更低。
也就是说,在严厉的调控政策之下,银行业集体陷入了一场放贷路径依赖症之中。以往最好吃的房贷业务被卡死了,虽然在国家的各项政策鼓励之下,面向中小微企业的贷款确实比以往有明显提升,增长率在30%以上,但这仍然无法覆盖房贷业务留下的缺口。银行有大量的钱找不到地方投放,也就意味着大量的利息差没有了,你说银行急不急?
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到,推出各种花式贷款的都是一些地方性银行,因为城市商业银行、村镇银行这些是房地产贷款上限压得最低的。如果你再注意到彩礼贷的利率最低为4.9%,二胎贷、墓地贷的利率更是高达9%,就更明白为什么银行要冒天下之大不韪,推出这么多狗血的花样贷款了。
资本要追逐利润,这无可厚非,但房地产调控关乎国计民生,也是不容碰触的红线。而最需要贷款的广大中小微企业,却往往有着各种各样的授信风险。如何破解这一僵局,似乎需要费些心思,总不能老是盯着社会的痛点、群众的焦虑来炒作吧。在中国的发展大势之下,相信一定会有办法。至于到底怎么办,我一学中文的真支不了什么招。各位学了那么多李嘉图、凯恩斯,还是开动开动脑筋吧,归根到底恐怕还是要往创新上下功夫。
(文/于永杰)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于永杰
起底南京特大传销式诈骗案 团伙头目仅23岁
2020年5月17日,一名旅客满脸焦虑、行色匆匆地走进南京南站派出所民警值班室报警,称其与网恋女友约好在南京南火车站见面,当天陆续给女友微信转账了3000元后却再也联系不上对方,感觉自己可能上当受骗了。
正是循着这条线索,南京铁路公安处历时7个月,成功破获了一起特大电信诈骗案件,打掉了一个以“网络交友”为幌子、疯狂实施网络诈骗的犯罪集团,共捣毁藏匿窝点10个,抓获涉案嫌疑人56名,破获案件40余起,受骗群众万余人,涉案金额高达100余万元。
北青-北京头条记者注意到,令人震惊的是,这个诈骗集团的高层“经理”,年仅23岁。而诈骗团伙的中层头目年仅20岁,凭着年轻貌美,专门负责在网上“钓鱼”。业务好时,她能同时和8个男人“谈恋爱”,角色转换自如……
报案
甜蜜的爱情和从未露面的女友
旅客李先生告诉民警,去年9月份他闲来无聊,进入了网上QQ空间,发现附近人功能上的图标闪烁,一位陌生人向他主动打招呼。李先生将其加为好友开始进行网上聊天。在与对方的聊天中,李先生得知对方是名年仅18岁的妙龄女子,父母离异后被迫跟着爷爷奶奶生活,初中没毕业就从来贵州老家出来四处漂泊,目前在广东一家服装厂打工,独在异乡的她时常感到孤独寂寞,很想找个值得信任的人聊聊天。
同为贵州老乡的李先生与女子有着许多共同的话题,两人越聊越投缘,很快在微信里互相加为好友。当看到对方发来的一张生活照时,李先生怦然心动,从照片上看,该女子眉清目秀,长发飘飘,正是自己喜欢的类型。在李先生的大胆追求下,两人确定了男女朋友关系。
此后李先生陷入了热恋,每天都会收到女友发来嘘寒问暖、关怀备至的微信,让李先生跟吃了蜜一样甜,他庆幸自己找到了一个温柔体贴、善解人意的女友,对她越发信任。
有一天,李先生手机里收到了女友微信。女友告诉她外出时不小心被狗咬了,需要打狂犬疫苗,钱不够向他借钱。李先生想都没想,随即转了1000元现金给女友,这是他借出的第一笔钱。
接下来的日子,李先生既甜蜜又担心,女友那边总是“状况不断”,多次以看病、交罚款、吃饭、交培训费等各种理由向李先生借钱。李先生在浙江金华某工厂打工,除去自己的开销外,剩下来的钱基本上全都借给了女友,有时自己钱不够,还会找亲戚朋友借钱给女友。中途李先生也曾有过怀疑,均被女友要和他结婚的承诺哄骗了过去。
2020年5月份,女友主动提出要与李先生见面,商量结婚事宜,让李先生激动不已。两人相约在南京见面,顺便旅游一趟。为了早点见到心上人,沉静在幸福里的李先生陆续转给女友车费、购置服装费、礼物费共计约3000元现金。
5月17日,李先生从浙江金华乘车赶到南京南站,特地购置了鲜花在出站口等待与女友见面。当女友乘坐的G1484次列车达到后,下车的人群中始终没有出现女友的身影,李先生多次与女友联系,发现微信被对方拉入了黑名单,此时才恍然大悟自己遇到了感情骗子。
近8个月时间,李先生陆续通过微信和支付宝的方式向女友转账62次,共计27972元,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到目前为止李先生居然没有见过女友的真面目。
现场
男女青年高喊“为梦想加油”
接到李先生的报警后,南京南站派出所高度重视,立即汇报公安处。公安处从刑侦、技侦、情报、网安等多部门迅速抽调精干力量组成“5.17特大电信诈骗案”专案组,对该案件进行全面侦查。
南京铁路警方调取了犯罪嫌疑人作案使用的“糊涂的小笨蛋”微信和支付宝账号信息,经过调查追踪,发现这个微信号从去年5月份至今,居然先后有犯罪嫌疑人周某、杨某和张某三人轮流充当李先生的女友,一直与其保持联系,花言巧语编造各种理由诈骗其钱财。
随着案件调查的深入,通过开展大量的工作,民警发现这是一个巧借“水玲珑”公司为外衣、以传销式招募吸收人员实施的诈骗集团,涉及诈骗人员众多,分数个窝点长期盘踞河北省石家庄市。经过侦查,铁路警方逐步掌握了其中两名犯罪嫌疑人杨某和张某的藏匿的窝点。
专案组民警迅速出动,兵分两路前往河北省石家庄市桥西区和长安区,对盘踞在此的两个窝点进行搜查。当民警进入桥西区滨河街某小区居民楼里的一间房屋时,一名20多岁的男子正在北面的房间口若悬河地给十多名男女青年上培训课,他们大声喊着“为梦想加油”的口号。
上课的男子正是警方要找的杨某,他正在对屋里的“业务员”进行培训,每人手上也都拿着一本“剧本”,上面全是用红蓝笔标注的学习笔记。
看见警察的突然到来,“业务员”们有的一脸蒙圈,有的惊慌失措,有的低头不语。八十平米的房屋,摆放着七八张上下高低铺床,空间显得拥挤狭窄,房间里有几台电脑,桌上放着锅碗瓢盆,还有些没吃完的剩菜,这里就是他们工作生活的地方,条件十分艰苦简陋。
在这两个窝点,南京铁路警方共抓获包括杨某在内的嫌疑人8名,起获作案手机十余部,电脑6台,用于作案的“剧本”二十余本。通过对8名嫌疑人的突击审查,一个有组织、有分工、目标明确、作案特点鲜明的诈骗团伙逐渐浮出水面。
揭秘
专门制定的“剧本”和不断变换“剧情”
经调查,警方了解到这是一个巧借“水玲珑”公司为外衣,以传销式拉人头和谈恋爱为名义实施诈骗的团伙,人数众多,实行层级管理,分数个窝点盘踞在河北省石家庄市一带。
该团伙以“身价”为诱饵,吸引人员加入,一个“身价”价值2900元,新人只有缴纳了2900元后才可以进入组织变成一名“业务员”,一个“身价”在不久的未来可以分到290万元的分红,想要涨“身价”只能通过缴纳2900元的倍数钱财才可以成倍增长。
拉10人进入就可以升为“主任”,拉64人进入可以升为“大主任”,拉65到392人进入就成为“经理”。主任以上的人拥有固定的工资,“公司”将业务员分批放到他们所租住的出租屋内,指定一个“主管”作为家长进行管理。
这个传销组织不同于其他传销组织的是,他们吸收的不仅是入会的人头费,还靠网络诈骗大量吸取钱财。“业务员”诈骗得来的钱财都要层级上交,只留很少的一部分给“主管”负责“业务员”的生活使用。他们均是以“谈朋友”为诱饵,通过手机微信、网络交友平台的方式广泛撒网,通常以无钱吃饭、买票见面、突发疾病为借口,诱导受害人不断转账。他们的作案目标通常会选择西南云贵地区的受害人。
据犯罪嫌疑人杨某交代,他们都是从云贵地区走出来的,老乡与老乡比较好沟通,再加上那里山区偏远,文化水平偏低,严重的男女比例失调和重男轻女思想导致云贵地区的男性很难找到合适的配偶,通常会深深的陷入诈骗团伙所编制的“粉色陷阱”。
其中一名受害者郭某,来自贵州黔西南某镇,当调查取证的民警找到他时,他还深深地相信手机里甜言蜜语的“女朋友”。当民警将证据摆在他的面前时,他面如死灰,多年的积蓄付诸东流。
可是,仅仅聊天就能让人纷纷落入圈套吗?这个诈骗团伙有一套独特的“人物分析”方法和“诈骗剧本”,根据不同的人物性格特点,编写出几十种不同版本的“剧本”。每名新人入伙,团伙里的“主任”都会对其进行专门业务培训,疯狂洗脑上“成功学”。
此外,团伙还经常定期召开培训学习会。每名业务员汇报聊天进展情况,“主任”对聊天对象进行人物性格分析,找出其弱点,传授下一步诈骗话术和套路,提升整体团队的业务水平。
为成功骗取对方信任,每个小团体成员一般由数名男性“业务员”搭配一名女性“业务员”组成,互相分工协作,在上演某一“剧情”时,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轮番给受害人打电话,联合诈骗让“剧情”演绎得合情合理,不漏破绽。在“女友”甜言蜜语的攻势和真实音视频的双重诱惑下,很多受害人落入圈套,深信不疑。
警方逐渐摸清了该团伙的层级关系,并梳理出该团伙几个主要犯罪头目的身份信息和窝藏地点。南京铁路警方连续11余次前往石家庄市摸排蹲守,最终将窝藏在石家庄市各区的网络诈骗团伙一网打尽,共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60余名,查明涉案起数40余起,涉案金额达100余万元。
幕后
高层经理年仅23岁主任同时和8人“恋爱”
胡某,云南玉溪市人,是这个诈骗集团的高层“经理”,年仅23岁。
从小父母离异,胡某跟着父亲和弟弟一起生活。由于家庭贫困,缺乏管教,13岁那年他就辍学跟随父亲来到贵州兴义市某建筑工地做勤杂工,每天从早忙到晚,干着苦力活。2017年一个偶然的机会,经老乡介绍,胡某独自来到河北省沧州市一个名叫水玲珑的公司工作。刚入公司,他就参加了业务培训,听着“主任”上的培训课,让他热血沸腾,暗自庆幸自己谋到了一份十分有前途的工作,只要按照教授的方法很快就可以赚大钱。
头脑灵光的胡某潜心学习研究,在网上冒充女孩找不同的男人谈恋爱,只要动动嘴,就会有多笔钱财源源不断转入他的银行账户,让他的“业绩”斐然,成为了业务骨干。由于表现出色,胡某一路升迁,很快就从众多的业务员中升任职了主任、大主任,负责公司的管理和培训工作。
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2018年,胡某因诈骗罪曾被浙江警方刑事拘留。在2019年初被释放后,他头也不回地又回到了水玲珑公司,并努力成为了人人羡慕的“经理”级头目,回到家乡贵阳远程操控“公司”运营。
此时,胡某的荷包鼓了起来,不断从业务员身上抽取提成,日进斗金,成了年入百万的成功人士。通过胡某的朋友圈,警方发现豪车、洋房是他常常炫耀的资本,甚至去给“员工”讲课时都是打“飞的”来回往返,这样的生活与手下“员工”的拮据度日形成了极大的反差。
王某是这个诈骗集团的“主任”之一,一头披肩秀发,白皙文静的脸庞,明亮的大眼睛散发着青春的光芒,笑起来脸蛋儿有两个好看的酒窝。被警方抓获时,她年仅20岁,正是花一样的美好年华。
作为诈骗团伙的中层头目,除了自己做“业务”外,她还负责管理小组里的20多名“业务员”,对他们进行定期培训。为了躲避父母包办的婚姻,王某刚满16岁就逃婚出来四处闯荡。凭着年轻貌美,她被一个男人看中带入了水玲珑公司,经过洗脑后专门负责在网上“钓鱼”。有时业务好时,她同时和8个男人“谈恋爱”,在网上与不同的男人聊天,角色转换自如,给对方发些生活照片和视频,清纯的模样让这些男人深信不疑。
南京铁路警方民警告诉北青-北京头条记者,这些违法犯罪嫌疑人都是20岁出头的年轻人,有的人在加入组织时甚至还未满十八岁。他们身上有着许多的相似之处和共同点,均为云贵山区走出来的山村少年,贫穷、文化水平低、家庭监管缺失是他们共同的人生标签,对财富的嫉妒渴望、对劳累工作的厌恶、对法律认识的淡泊让这群年轻人步入社会后,自身鉴别力差,容易受到各种诱惑误入歧途,继而走上犯罪的道路。当警方抓到他们时,有的人才如梦初醒,悔恨不已。
文/北青-北京头条记者朱健勇
来源:北京头条客户端
吸毒后会变成什么样?他们看着那个“吸毒”后的“自己”不忍直视……
毒品预防教育,事关祖国未来,事关每个家庭的希望。
最好的毒品预防教育,就是要在每一个孩子在心里种下“禁毒”的种子,帮助他们筑起“拒毒”“防毒”的心灵城墙。
近年来,贵州省贵阳市守牢校园阵地,积极探索毒品预防教育新方法、新实践,打造具有贵阳特色的禁毒“阳光品牌”。
他们看着那个“吸毒”后的“自己”不忍直视……
“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如果你吸毒会变成什么样子?”近日,一群穿着校服的四年级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南明区禁毒预防教育基地参观学习。带队老师的初衷是让同学们在这里对毒品危害有个更加真实和具体的体会。
“想!”同学们不假思索异口同声地回答,他们有的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对接下来即将看到的画面丝毫没有防备。
“那好,那你们要有心理准备哦。哪个同学觉得自己胆子大就站到这个屏幕前来,对着摄像头拍一张照。”带队老师组织学生站到一台带着摄像头的设备面前,人群中个子最高的一名女孩子举手示意,主动站了上来。
咔嚓一声,屏幕上定格了一张稚嫩的小脸。
“你们准备好,我要变魔术咯。”带队老师点击模拟吸毒变脸系统。
第一年……
“哇,你的脸上出现了好多斑点。”人群中有人开始讨论起来。
第三年……
“你们看,好大的斑”
“眼睛也变形了”
“是的,凹下去了”
同学们议论纷纷。
第五年……
“啊,这太可怕了”
“真恐怖”
“太丑了,打死我也不要变成这个样子”
那张脸上布满斑斑点点,多处皮肤开始溃烂,眼睛严重变形,凹陷加深……
“你们还想不想看吸毒十年后会是怎样的?”带队老师征求大家的意见。
“看看吧。”人群中有同学轻声说。
老师鼠标轻轻一点,形屏幕上原本娇嫩可爱的面庞因为毒品毒害慢慢变得满目疮痍,令人不忍直视。胆小一些的同学蒙住眼睛不敢再看。
“也许有的人没有十年后,因为可能要不了十年,毒品就会夺去他的生命,这就是毒品的危害。”带队老师说。
而在禁毒预防教育基地的另一边,一群戴着VR眼镜的学生被也“眼前”的场景着实吓了一跳。
“一个人躺在沙发上吸食毒品,屋子凌乱不堪,蟑螂到处爬,太吓人了……”陈同学摘下VR眼镜仍心有余悸。
同学们带着好奇,纷纷上前体验,不少学生发出害怕的尖叫。
“你们看到的就是吸食毒品的人所处的生活环境,有些真实场景比这还要可怕很多。所以我一直给大家讲,千万不能沾染毒品,出去也不能乱买东西,乱吃东西。”随行的老师告诫同学们。
大数据赋能,将毒品带给人体的危害以及吸毒者所处的生活环境,活生生的展现在同学们面前,这种沉浸式的体验在这群花一样的孩子心里烙下深深的烙印,相信在他们的心里已经筑起了一道拒毒防毒的心灵城墙。
指尖轻捻,细沙舞动,一幅幅沙画在学生的巧手下慢慢成形
“爷爷奶奶,毒品的危害真的很大,这是我们的宣传册,您们一定要拿回去给家里的孩子都看一看,教育他们千万要拒绝毒品。”在熙熙攘攘的花果园财富广场,来自苗苗实验学校的小小禁毒宣传员将一张张禁毒宣传册送到过往的老人们手中。
虽然他们都还是小学生,但做起禁毒宣传来却十分老到。
“每个学校都有这样的禁毒宣传员,他们参与宣传的过程,也是接受教育的过程。”南明区教育局禁毒办负责人说。
用毛线粘贴制作而成的罂粟花,用彩泥捏的手工作品,剪纸拼接而成的黑红色调的海报……这些富有创意的禁毒宣传作品吸引着往来行人的目光。
从过去单纯的了解禁毒知识到如今的艺术作品创作,毒品预防教育已经深深地融进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走进花果园第三小学,“毒瘾发,千虫蛀;轻伤体,重蚀骨”……清脆的快板声和着朗朗上口的《禁毒三字经》,让每一个前来参观的人都眼前一亮;指尖轻捻,细沙舞动,在毒品预防教育园地,一幅幅以“禁毒”为主题的沙画在学生的巧手下慢慢成形;走廊的墙壁上,电子显示屏里正在播放学生们自导自演的禁毒微电影“妈妈——我想你”;以“禁毒”为主题的剪纸作品、簸箕画新颖别致,独具特色。
不仅是在花果园第三小学,贵阳市很多学校都有这样的特色课程,绘画、小手工、剪纸、蜡染、刺绣等,通过特色课程开展毒品预防教育,既达到了教育学生的效果,又让学生迸发出创作的灵感。
学校是毒品预防教育的阵地,也是毒品预防教育的重中之重。贵阳市坚决守牢校园阵地,不仅在全国率先将禁毒知识纳入中考及年级期末考试内容,重新编印了禁毒教材,还通过“四有”“五落实”“十个一”活动等系列举措,营造人人拒毒防毒的浓厚氛围,让学生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
近120万人参与访问量约410万人次
“我喜欢玩赛车,它考验人的反应能力,玩游戏的同时得到了放松,也学习了知识。”花溪一所中学初二的张同学打开一款名叫“健康人生绿色无毒”的小游戏,选择了禁毒赛车开始玩了起来。
“健康人生绿色无毒”贵阳贵安禁毒游戏2.0版是贵阳今年6月初推出的游戏小程序,上面不仅集成了赛车、跳一跳、连连看、农场大作战等这些年轻人喜欢的小游戏,还将禁毒知识融入其中。
截止到目前,该游戏注册参与人数近120万人,访问量约410万人次。
毒品预防教育也要与时俱进。采用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才能让毒品预防教育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同时,开阳职业技术学校师生创作的禁毒微电影《天之将明》在贵阳禁毒微信公众号上展播,该微电影讲述了学生杜鹃由于家庭原因及自身意志不坚定等原因被不良社会人员蛊惑沦落吸毒深渊,最后成功戒毒,回归社会的过程。
毒品对青少年的腐蚀和危害,在不到10分钟的微电影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让家长意识到子女教育的重要性,也让青少年时刻警醒。
在教育系统开展禁毒题材的微电影评比大赛,是贵阳市开展毒品预防教育的重要举措之一,每年都有一批优秀的原创禁毒微电影脱颖而出,师生在原创微电影的创作中学习、加深毒品预防知识,优秀作品在各个平台的展播也形成强大的影响力,让拒毒防毒深入人心。
不仅是原创微电影大赛,贵阳市还积极举办以禁毒为题材的话剧创作、歌曲创作等比赛,从赛前的宣传发动到赛后的优秀作品展播,线上线下的系列活动大大拓宽了宣传的受众面,提升了禁毒宣传的影响力,营造起了全社会自觉抵制毒品的浓厚氛围。
来源:贵阳长安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