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尼尔投资贷款信息提供专业的股票、保险、银行、投资、贷款、理财服务

贷款公司风控

本文目录

小贷公司的风控问题

编辑导语:如今市场变化多端,做好风控对于公司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本篇文章中作者结合实际经验,探讨了很多小贷公司风控总搞不好这个问题。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一起来看看吧。

风控本身的逻辑、技巧、心得我已经说了不少了,如果你没有什么感受,要么是你没好好看,要么是你接触的还不够多,要么是我说的不够好。最后一个要么发生的概率肯定是极低的。

我们这次聊聊行业内的一些事情。主要是想探讨下很多小贷公司风控总搞不好这个问题。

大的消金机构,背靠大厂有海量数据的,用自有的数据建模,模型随时迭代都行,一般不会有什么问题。当然这些机构也是要用外部数据的,分开用就行。

而几乎所有的小贷公司,除了在端搜集一些信息,没有什么数据可用,只能接入三方数据。

怎么评估一个三方数据的效果呢?

最方便的办法当然是,圈定一个样本,一个数据源一个数据源往里面加去计算增益,简单说就是去算加入一个数据源KS提升了多少。

这个做法本身没有什么问题。

但事实是,绝大多数小贷公司都会陷入一个困境,就是引入一个新的数据源,测试效果好好的,一上线对通过率、坏账率一点提升都没有,甚至常常出现负面影响。

那是什么地方出问题了呢?

这种做法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不得不说,这个领域虽很成熟,但大家都在一成不变地套用经验和办法。终局是死局。

01我们都知道,投资理财有三种策略,保守型、冒险型和组合型,所有人都告诉你组合型的回报是最高的。

大家有没有想过,这是为什么呢?

如果组合型只是一半保守型+一半冒险型,为什么最终收益不是两者平均?

因为策略是分两步走的,一步是资产组合,一步是再平衡。

一定周期后例如半年或一年,要把资产再平衡,重新组合,如此往复,最后才能带来远高于单个策略的回报。再平衡背后是低买高卖的行动。

跟组合投资分两步一样,上面说的建模过程顶多就是其中一半的工作,而不是全部。

我知道很多小贷公司,为了测试三方数据的效果,就是会去圈定一个样本,才好明确新增一个数据的价值。

这样做最大的好处是,计算过程很清楚,数据指标很明确,花这个钱去接入这个数据源的决策是很好给老板汇报的。

但是这是打头的策略,就这一条你觉得能做好风控?

我们不说模型重要还是策略重要,这两者都很重要,没有必要分什么高下。

但如果说模型思维和策略思维呢?一定是策略思维更重要,因为策略是更贴近业务的。

你拿着一个固定的样本,这个数据测一下,那个数据测一下,这个月测一下,下个月测一下,希望把这个样本测试效果提升到最优,这就是模型思维。

天天盯着这个样本集,跟业务一点关系都没有,不把风控做死才奇了怪了。

线上模型在跑的效果不好,你不去找原因吗?

怎么找?拆分呗。

背后每个数据源的效果要去看看吧,数据源有子模型就先去看子模型,没有子模型看重要变量也行啊。

尤其是,现在监管合规原因,三方数据越来越多地只提供评分,不提供底层特征变量了。

这对追求效果来说是不利了,但对排查原因很有利啊,毕竟简化了。

是每个数据源效果都下降了,还是某个数据源下降了,时间上能不能对得上,空间上这个下降幅度说不说的过去。

其他数据源稳定,就某个数据源KS下降很大,那问题是不是大概率就是它了?

它都有问题了,你还拿原来的样本,在已用的数据源上,找新的三方数据去提升效果,你说是不是自嗨?

如果数据源效果波动跟最终模型效果波动趋势都一致,那是不是可能就是你们客群结构变动太大了?

客群都换了,还去优化原来的样本,前朝的剑还能斩本朝的官?

即使找原因你什么都没找出来,对小贷公司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

用户啊,模型上线跑了大半年甚至一两年了,这些最新的用户你藏着不用?更别说这个「即使」本身就很小概率。

上面的问题想清楚了之后,你还会采用最开始的做法吗?

02市面上可能几乎所有的小贷公司,都是满脑子想着做模型的,没有别的原因,就是不专业。

我提供一个办法,一个策略思维的办法。

你肯定选好了几个数据源,一部分是行业用的多的,起始阶段就用了,一部分是你们听说不错后来测试有效果接入了的。

假设这些数据源提供的就是评分,以及这些评分效果都没有问题。

就基于这些数据源,用历史数据,不断迭代策略,也就是决策树,或者划格子算交叉效果。

当然,模型可以更好。但模型不是重点,迭代才是。

不管你们是什么方案,按我下面的策略来做风控AB,最起码能超过7成的对照组。

战胜70%对照组的策略思维:

在最新个月的样本上,计算选用的每个数据源评分的效果;挑选效果最好的,和第二好的评分做交叉(例如各分十档),得到一个新的决策结果;再和第三好的做交叉,得到另一个结果,以此类推;交叉效果会越来越弱,提升不明显就可以停了,一般来说4、5个就足够了。为什么我没有说所有的做交叉,还不是因为太多了,10^5太大了。但不用担心,按上面的贪心思想的做法足够接近最优;每个月甚至每周每日,监控各个数据源评分的效果,和决策流的结果,每三个月甚至每个月,重复步骤1-4更新整个决策流。就这么简单。用上最新的样本,迭代整个策略,如有必要下线有问题的数据源。

说到这里,有些人可能笑话我满嘴跑火车了,我无法对我提的想法做任何回测,我也知道那毫无意义。

所以我解释了背后的逻辑,信则有不信则无,救生指南不是对每个人都有用的。

不要跟我说北美的玩法,也不要说国内银行的玩法,不要说那些常年不变的东西,你们小贷公司做这些是因为变化还是不变呢?

富贵险中求,不变的那些东西是你能挣的钱吗?

如果你们团队遇到了此类困境,但你没法去跟老板提,可以隐晦地让有决策权的老板看到我这篇文章。不敢说路子一定能走宽,但大概率能解决你们的很多烦恼。

03每家平台都说自己是数字科技,说自己可以精准地预测每个人的现金流,说发放的贷款不会有高坏账。马云也是这么说的。

这是狗屁资本主义的视角。事实是,鼓励超前消费、奢侈消费,是会系统性地降低未来收入的。

我们不要从资本的角度考虑问题,要看长远。

本来对于我们这些平民百姓而言,收入增长的速度就未必能赶得上经济增长的速度。

富人对利率精打细算,傻子才会去负担超过经济增速的利率。

哪家小贷公司不是针对穷人的贷款,不是在穷人身上刮油,有哪个小贷平台敢“明示年化利率”的。

当然了,它们现在必须明示。所以呢,我巴不得高利率的小贷公司批量倒下,消费信贷回归正统、回归朴素。

那我是在给小贷公司解决办法吗?是也不是,无论我说什么,小贷公司都不会听,我只是在和底层风控同学探讨交流。

资本之外,底层从业者无罪。

本文由@雷帅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h,基于CC0协议。

详解互联网贷款新规:过渡期延长1年,细化银行自主风控要求

持续整改中的互联网贷款业务又迎来新规,部分细节要求出现收紧,但过渡期延长1年。

7月15日,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管理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下称《通知》)。《通知》指出商业银行在履行贷款主体责任方面与监管要求仍有差距,进一步细化明确了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和自主风控方面的要求,内容涉及客户身份验证、贷款资金管理、与第三方平台合作协议规范等多个方面。长期关注金融科技领域的汉坤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权威认为,新规中的部分要求将对助贷、联合贷开展模式、互联网贷款资金流控制等方面提出更严苛的挑战。

不过,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此次新规更值得关注的是过渡期的延长。新规肯定了互联网贷款的积极作用,同时将既有文件规定的存量业务整改期限由今年7月12日延长至2023年6月30日。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认为,新规的整体描述较为积极,体现了监管态度的变化。权威也认为,新规同时体现了合规展业与促经济、保民生之间的平衡,设定了较为缓和的整改进度要求。

暂时缓解到期合规压力

为了规范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的经营行为,银保监会曾在2020年7月和2021年2月分别出台《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下称《办法》)和《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的通知》(下称《互联网贷款通知》),对商业银行开展互联网贷款中的风险管理、贷款合作管理等提出了全方位要求。

按照《办法》规定,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存量业务应该在两年内整改完成,最后期限为2022年7月12日。

这也是此次新规最受关注的地方——过渡期延长。针对《通知》,银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在答记者问时表示,近两年疫情反复和经济环境等因素,对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整改进程造成一定影响。

从银保监会目前掌握的情况看,部分商业银行的互联网贷款业务特别是合作贷款业务,面临到期合规的压力。加上《通知》又针对自主风控提出有关具体监管要求,为审慎推进整改,避免因业务停办产生收缩效应,影响小微企业和居民融资需求,银保监会认为有必要对过渡期作出统筹安排。

综合考虑商业银行与合作机构整改进度、业务连续性以及与征信规定衔接等因素,《通知》按照“新老划断”的原则设置了过渡期,与《征信业务管理办法》保持一致,即自发布之日起至2023年6月30日;《办法》过渡期也一并延长至2023年6月30日,以确保互联网贷款业务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不减。

在权威看来,此次新规的重点之一就是过渡期延长,即综合当前疫情影响和经济形势,在合规展业和促经济、保民生之间作出新的平衡。董希淼也认为,《通知》整体表述较为积极,体现了监管态度的变化。

从统计局数据和央行公布的信贷数据来看,今年以来国内经济在疫情反复中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有效信贷需求尤其中长期贷款需求持续低迷。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在这种情况下,以小额、便捷、普惠为特点的互联网贷款将成为有效补充。

银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在答记者问时也对互联网贷款的积极作用给予了肯定。“尤其是,在疫情防控背景下,可以服务传统金融渠道难以触达的客户群体。”该负责人表示,《通知》鼓励商业银行稳妥推进数字化转型,精准研发互联网贷款产品,增加和完善产品供给,提高贷款响应率、优化贷款流程。

截至2021年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互联网贷款余额为5.75万亿元,同比增长21.8%。其中,用于生产经营的个人互联网贷款和企业流动资金互联网贷款同比分别增长68.1%、46.3%。《通知》指出,银行要充分发挥互联网贷款在助力市场主体纾困、降低企业综合融资成本、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优化消费重点领域金融支持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除了缓解合规期限的压力,《通知》对征信业务“断直连”的表述也没有体现更为激进的态度。《通知》在强化信息数据管理部分提到,在与提供和处理个人信息的机构合作时,银行应当切实做好合作机构安全评估工作,评估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个人信息保护合规制度体系、监督机制、处理信息规范、安全防护措施等。

新增和细化内容要求仍不少

在不少互联网平台企业人士看来,除了过渡期延长,《通知》透露的增量信息并不多,很多内容在前期监管窗口指导过程中已经有所提及。

不过,记者对比《通知》与《办法》和《互联网贷款通知》发现,新规对银行在贷款管理和自主风控方面又提出了多个更为细化的要求,与第三方机构的合作整改挑战加大。

《通知》指出,自前述两份规范文件出台后,商业银行在互联网贷款业务整改中业务流程逐步优化、风控能力有所增强,有关平台企业在监管部门督导下参与的合作贷款业务也有序规范。然而,商业银行仍存在履行贷款主体责任不到位,授信审批、贷款发放、资金监测等核心风控环节过度依赖合作机构等问题,与监管要求尚有一定差距,不利于业务持续发展。

首先是在“授信审批、合同签订等核心风控环节应当由商业银行独立有效开展”的基础上,首提贷款人“独立有效开展身份验证”,相比此前“对借款人的身份核验不得全权委托合作机构办理”的说法,银行责任更为明确。《通知》要求,商业银行作为贷款管理主体,应该提高互联网贷款风险管控能力,严格履行贷款调查、风险评估、授信管理、贷款资金监测等主体责任,严格落实金融管理部门对征信、支付和反洗钱等方面的要求,防范贷款管理“空心化”。

在信息数据管理方面,《通知》要求银行完整准确获取身份验证、贷前调查、风险评估和贷后管理所需要的信息数据,并采取有效措施核实其真实性,在数据使用、加工、保管等方面加强对借款人信息的保护。

权威认为,考虑到银行对用户信息控制以及业务独立性的要求,未来以“小程序模式”或“H5跳转模式”进行互联网贷款业务的办理或将是大势所趋。目前市场中最为主流的在前端助贷平台一站式完成贷款申请的模式将越来越缺乏操作空间。

其次是细化贷款资金管理规范,对资金流的各个环节作出明确要求,包括操作指令的下发、放款还款路径的设定等。《通知》要求,贷款资金发放、本息回收代扣、止付等关键环节由银行自主决策,指令由银行发起。采用自主支付的,资金应直接发放至借款人银行账户;采用受托支付的,商业银行应当履行受托支付责任,将贷款资金最终支付给符合借款人合同约定用途的交易对象。商业银行应当自主完整保留贷款资金发放、本息回收等账户流水信息,主动加强贷款资金管理,并采取有效措施对贷款用途进行监测,确保贷款资金安全,防范合作机构截留、汇集、挪用。

再次是进一步规范第三方机构的合作业务,要求商业银行对共同出资、信息科技合作等业务分类别签订合作协议并明确各方权责,不得在贷款出资协议中掺杂混合其他服务约定。同时,商业银行与合作机构签订的书面协议,应当明确约定相关信息报送的具体要求。

从实践来看,目前互联网贷款业务中第三方合作机构提供的服务并不仅限于“共同出资、信息科技合作”,还可能包括营销获客、支付结算、风险分担、逾期清收等。权威建议,对于这类机构和服务,银行与第三方机构应该按业务类型分别签署协议。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对于联合贷款模式,不同资金方在“贷款出资协议”中不得掺杂混合其他服务约定。

此外,《通知》还新增了对合作机构的条件要求,除定期评估合作发放互联网贷款的综合融资成本外,还要求银行加强对合作机构营销宣传行为的合规管理,限制或拒绝与有以下行为的机构合作:合作机构及其关联方违法违规归集贷款资金、设定不公平不合理合作条件、未依法依规提供贷款管理必要信息、服务收费质价不符等。有业内人士认为,此举可有序降低综合资金成本,进而更好地维护金融消费者权益。

消费信贷的二十六种风控策略

众所周知,风险控制是消费金融的核心。方法论上,消费信贷风控的可选择策略很多。根据策略的可选择特性,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一类是相容性的可选策略,一般选择一种策略为主,另外一种策略为辅形成策略组合;第二类是二选一的策略,选择了一种策略也就排斥了另外一种的、非此即彼的排斥性策略;第三类相机性策略,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同的策略,以及情况发生变化采取相应变化的策略。

一、相容性策略消费信贷机构,根据各自不同的外在经营环境和内部资源条件,可以在以下可选风控策略中,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某种策略为主,另外一种策略为辅的相互结合的组合性策略。

1.外部与内部外部控制是指以信贷机构自身之外的途径来进行风险控制,比如完善的司法体系和征信体系。这些外部控制措施的执行强制性和惩罚严格性,对客户的主观违约风险非常有效。而且,这种措施并不仅仅是事后的亡羊补牢,只要这种外部威慑力足够强大,能够做到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可以大大减少客户侥幸逃债的机会,就可以保证客户在贷前就谨慎借贷,从而大大降低信贷机构内部控制风险的压力和成本。作为一种公共基础设施,真正有效的外部控制体系,反而是总体成本最小的一种策略。当然,外部风控体系的完善,与文化观念、法律制度、金融基础设施等外部因素密切相关,消费信贷机构自身是无法左右的,只能依靠政府来逐步完善,

内部控制当然是信贷机构依靠自身的风控能力和水平来控制风险,这对客户的客观违约风险的效果更好。可能一般都认为内部控制肯定为主,外部控制为辅。当然,如果信贷机构自身拥有强大的风控能力,内部控制当然是最好的选择。如果规模实力较小的信贷机构,在建立和完善一整套的风控体系之前,依靠外部风控措施也未尝不是一种可行的选择。中国由关系型熟人社会向契约型交易社会转变过程中,信用体系和司法体系没有及时跟上社会变革的步伐。随着契约型社会的基础设施,即信用体系和司法体系的逐步完善,外部风控可能逐渐会转变为主要的风控措施。当然,在中国的司法制度和征信体系仍然有待完善的情况下,各家信贷机构不得不各自建设自己的风控体系,只能先依靠自身的内部控制为主,外部控制为辅,也是不得不付出的重复建设成本。

2.主体与辅助根据风控的对象,内部风控模式又可以具体分为对客户自身的控制与客户之外的其他方面的辅助控制。

对客户自身,即风险主体进行风险控制,是消费信贷机构大多采取的风控策略,主要是利用大数据对客户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从中筛选出风险相对较低的客户。通过不断优化指标体系、权重赋值、统计算法、评估模型等,这种策略已经形成成熟的模式,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技术手段。在稳定的外部条件下,消费信贷风险的内在规律性,通过技术手段进行揭示和模拟,进而提出相应的风险评估,一种可靠的风控策略。但是这种技术性策略的效果,依赖于风控体系的建设成本以及运营的数据成本。

除了对客户进行筛选的主体策略之外,也可以通过客户之外的因素进行辅助控制,比如抵押、质押、担保、保险等转移风险的策略,有时候效果可能也不错。不过,质押或者质押,对于很多客户来说并没有可抵押的资产,并没有太大的实现可能性,引入第三方的担保和保险的风险转移策略,是更加可行的风控策略。当然,这些辅助策略都需要付出额外的成本,这就是办理手续和事后管理的运营成本和管理成本。

主体控制和辅助控制这两种策略的选择,一方面是风控效果的权衡;另一方面,也是数据成本与运营成本的之间权衡。这两种策略并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无非就是各个不同信贷机构之间自身内在资源禀赋的路径选择,以及成本高低的权衡。而且,两者之间也并不相互排斥,可以相互结合使用,风控效果可能更佳。

3.事前与事后对客户主体的控制,还可以进一步地细分为事前控制和事后控制的不同策略。事前控制是在贷款前对客户进行有效筛选,就是前面说的大数据风控策略,也是几乎所有的信贷机构的主流风控策略。但是,这种策略的效果与成本成正比,搜集客户的数据越多,付出的数据成本越高,对客户风险评估越准确,风控效果越好。但是,一方面,随着数据的增加,数据成本必将导致边际递增,成本递增规律决定并不是数据收集越多越好;另一方面,风控的收益最终也会出现边际递减,收益递减规律决定风控也不是越严越好。递增的成本曲线与递减的收益曲线,共同决定大数据风控的一个最优数量。事前控制策略的关键在于最优数量的求解。

事后控制策略是一种被动的、补救性策略,对客户的风险进行连续监测,如果发现客户可能出现逾期甚至违约的风险,信贷机构可以及时采取相应催收等应对措施,最大程度地降低风险损失。当然,事后控制也不仅仅是一种亡羊补牢式的补救性策略,通过贷后的精细化管理,及时发现风险并采取主动措施,并不是完全被动的策略。

一般都认为事前控制策略优于事后控制策略。事实上,事前控制对事后控制是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事前控制好了就可以减轻事后控制的成本和压力。反过来,加强事后控制也可以减少事前控制的成本和压力。比如,民间借贷大多是一种事后控制策略,在一种小范围的关系型社会中,违约可能让客户在熟人社会中根本无法立足,这种事后违约的高成本就可以充分降低事前的信贷风险。更有甚者,黑社会性质的暴力催收,也可以大大减低违约的风险。前面说的外部司法和征信处罚也是一种事后控制策略,事后的严厉惩罚可以迫使客户事前谨慎借贷,从而大大降低事前风控的成本。大致地,事后风控的强制性越强,风控效果越高,风控成本也越低。

4.激励与处罚消费信贷风控的对象是人,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为什么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让客户自己来控制自己的风险,不是一种更加主动的风险控制策略吗?这就是激励与处罚策略。

通过设计一种有效的激励机制,如果客户自己控制好风险,就可以获得较高的收益,比如贷前将搜寻数据的成本直接让利给客户,让客户自己填写个人信息,填写信息越多越真实,给予的信贷额度越大、利率越优惠;贷后能够按时还款给予一定优惠减息,奖励更大的授信额度和更长的还款期限。

反之,如果客户自己不控制好自己的风险,则会受到严厉的处罚。比如贷前自己填写个人信息较少,减少授信额度;个人信息弄虚作假,不给予授信,或者已授信客户取消授信,提前还款;出现逾期则给予一定的罚息,降低授信额度、上报征信等等。

机制设计就是利用人的理性让客户自我控制风险,这就是俗话说的有借有还再借不难的激励机制、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博弈惩罚策略的作用。激励制度的设计,就是将技术风控的成本转化为对客户的奖励,让利给客户。不过,这种策略可能更适用于高信用客户。处罚制度的设计,就是将风险成本转移给违约客户,适用于低信用客户,强迫其提高信用。

5.存量与增量存量客户与增量客户具有不同的风险特征,信贷机构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选择已开发存量客户还是增量客户为主的风险控制策略。

一般来说,存量客户的风险特征已经被消费信贷机构所充分了解,对于那些已经表现出来良好信用的存量客户,信贷机构以奖励措施,以更低的价格,更好的服务、更大的授信额度,更长的还款期限,来留住存量客户,减少存量客户的流失。集中资源进一步挖掘存量优质客户,既可以有效控制风险,还可以降低获客成本。

在存量客户不足需要拓展新客户,或者挖掘存量客户效果不好的情况下,信贷机构以增量客户为主要业务重心,不仅需要付出更多的搜寻新客户的获客成本,还需要付出筛选新客户的数据成本。不论从获客的角度,还是从风控的角度,增量市场的成本都远远高于存量市场。

所以,消费信贷机构在已有一定存量客户的情况下,都应该以存量市场作为主要业务重心。与其付出高额成本挖掘增量市场,还不如大量让利给存量客户,肯定好于增量客户风险的不确定性。

6.间接与直接消费信贷机构是在间接金融模式下,一方面以负债业务获得资金;另一方面,再以资产业务将资金发放给消费信贷客户。机构既是金融中介,通过负债和资产的两项资金交易,形成完整的业务闭环;又是风险的承担者,要承担消费信贷的风险,一般情况下并不能将风险转移给资金最终持有者。所以,作为金融机构的风险相对较高。

在直接金融模式下,消费信贷机构只是作为撮合交易的平台,利用消费信贷专业能力,接受资金所有者的委托,将资金以消费信贷的方式发放给客户。在这种业务模式中,消费信贷机构并不承担风险,只是收取服务费用。这种直接金融模式,消费信贷机构将风险转移给了最终的资金持有者,也是一种有效的风控策略。不过,风险转移的结果是降低了收益,因为中介服务费一般低于存贷之间的息差收益。这种策略即使不能成为消费信贷机构的主流业务模式,在特定条件下,也可以作为有效地补充业务模式和风控策略。

二、相斥性策略7.价格策略:高价与低价价格是交易的核心,也是影响交易的重要策略。消费信贷机构可以通过不同的价格策略,调整客户的风险分布,从而实现风险控制的目标。

高价格策略主要应用于市场发展初期,市场严重供不应求的情况下,利用高价格获得高收益,可以冲抵和覆盖高风险的损失。不过高价格策略不能持久,一方面,因为高价会很快吸引大量金融资源进入消费信贷市场,最终出现供过于求,高价格无法维持;另一方面,因为高价格带来巨大还款压力可能导致客户主动违约,进而吓走和挤出信用较高的客户,剩下来的客户只能是本来还不起也不打算还款的、信用相对较低的客户,最终也无法覆盖高风险。这种逆向选择机制会导致守信客户付出高额利息和企业付出高额风险成本为失信客户买单,进一步扭曲了消费信贷市场和个人信用市场。

低价格策略适用于逐渐成熟的消费信贷市场,一方面,低价格降低了客户的还款压力,也就降低了客户被动违约的信用风险;另一方面,低价格会逐渐吸引高信用客户回归消费信贷市场,带来市场规模和用户规模的扩大。所以,低价格不仅能够降低风险,还可以扩大规模。所以,低价格不仅不会减少消费信贷机构的收益,反而会增加总收益,是更加稳定和长期的风控策略。

同样,在同一时期,价格也是分离市场的一种重要竞争策略。银行等大型金融机构利用低融资成本和低信贷价格吸引高信用客户,并形成护城河维持高端消费信贷市场;其他小型消费信贷机构因为资金成本高的原因,较高的价格只能在中低信用的消费信贷市场上艰苦耕耘。

8.期限策略:短期与长期期限是金融的基础性问题,因为金融源于货币的时间价值。消费信贷作为个人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收入优化配置的产物,期限决定着市场的基本供求关系。

短期限策略适用于高风险的消费信贷市场。因为金融风险根源于不确定性,而不确定性风险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加。所以,金融本质上是短期产物,缩短时间就是降低风险,这就是俗话说怕夜长梦多。消费信贷的对象是人,俗话说,知人知面不知心,天然就比物资资本的不确定性更高,所以,消费信贷的风险本来就比基于物资资本的生产金融风险更高,期限更短也就是应有之义。

但是,虽然金融供给是短期的,但是消费却是一种长期行为。进而,消费金融需求也是相对较为长期的需求。消费金融的本质是将未来收入转变为现期的消费支出。一般情况下,人们未来收入在短期很难有大幅度的增长。要将未来收入变现,必须依赖于长期的收入增长,这是个人生命周期决定的。所以,消费金融存在天然的供给短期与需求长期性的矛盾。俗话说,无恒产者无恒心,长期限策略可以吸引具有长期进取的优质低风险客户,对于高信用的信贷市场而言,正是一种适合采取的风控策略。在一个高信用的信贷市场中,短期限的策略无疑会增加客户还款压力,增大违约的风险,不如顺势采取长期限策略,保留一份长期限的生息资产,也可以获得长期收益。

9.总量策略:小量与大数总量策略就是通过调整业务数量来影响风险分布实现风控的目的。这种数量策略的选择,可以是不同信贷机构根据自身客观条件下被动选择,也可能是不同机构基于风险认识的主动性战略选择。

小额数量的策略就是在风险不确定的情况下,为了谨慎和稳妥起见,以小额业务数量、以试运行的方式,通过一步一步地试错,逐渐掌握客户风险分布规律,积累风控知识和经验。这是大多数小型和新兴消费信贷机构采取的保守型策略。但是,保守策略并不一定最优策略,因为业务量太小,局限在特定的场景和行业,反而风险更为集中,不但不能降低风险,反而可能加剧风险。

大数策略就是利用统计学中大数定律,业务量越大,风险概率越收敛于一个稳定值,确立既定条件下的消费信贷风险分布的客观规律,就可以采取合适的价格覆盖风险,从而获得稳定盈利。在信贷风险分布稳定的条件下,大数策略并不会因为业务量增大而增加风险。

10.结构策略:集中与分散结构策略是与数量策略密切相关的一种策略。小量策略一般对应的是结构上的集中策略。在业务数量较小的情况下,不可能全面铺开,面面俱到,只能选择特定场景、行业或者领域,集中力量深入挖掘和开拓业务。这种在结构上的集中策略,有可能出现两种不同的结果:一种结果是集中的业务领域恰好是风险相对较小的领域,必然取得良好的风控效果;另外一种结果可能是集中的业务领域恰好落在了风险较高的领域,风控效果不佳,不得不再另寻其他领域。所以,集中策略的风控效果可能是两极分化的结果。

大数策略本质上就是通过客户的分散分布进而有效地实现风险的分散。这就是俗话说的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东方不亮西方亮。消费信贷风险在不同地域、不同行业、不同消费场景,可能具有不同的内在风险分布规律,分散策略就像保险业务一样,尽量将业务无差别地分散在不同的地域、行业、领域,不能将业务集中在某一个特定领域,否则这个领域一旦出现风险就会出现系统性的风险。

三、相机性策略

注意,这里的相机不是错别字,不是指照相机,而是指随情况而定、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同情况下机动灵活地采取不同应对策略的意思。

11.主动与跟随在不同的条件下,消费信贷机构可以选择主动控制和被动控制的不同策略。

对于风控能力强大的信贷机构而言,主动降低风险是风控最有效策略。当然,主动控制策略,依赖于信贷机构自身的资源禀赋条件,不仅要看信贷机构是否能够建设一套强有力的风控体系,更要看是是能够支付源源不断是大数据风控成本。因为主动风控体系的固定投入和变动投入都较大,没有较大的业务规模支撑,主动风控体系巨大建设和维护成本不能通过客户规模有效摊销的话,那整个风控体系就难以维系。

对于那些风控能力有限的信贷机构而言,采取被动跟随的搭便车策略未尝不是一种有效的策略,比如采取与实力更强的消费信贷机构合作,进行联合贷款或者接力贷款,不仅可以利用合作机构的风控能力,还可以让合作机构一起分担风险。因为节约了自建风控体系的成本,甚至可以利用更低的价格通过借新还旧的方式,抢走其他信贷机构已经通过风险评估的老客户,未尝不是一种更低成本的风控策略。当然,完全的被动控制也不可能持续,随着实力的增强,也需要逐步建设和完善自己的主动风控体系。

12.静态与动态消费信贷市场的不断变化是一个不变的规律。根据市场变化的情况,消费信贷机构可以采取不同策略应对相应的变化。

静态策略就是以不变应万变的策略,不管外部市场如何变化,消费信贷机构按照自身内部条件设定一定的风险偏好,采取稳定的风控策略。这种策略的方法论基础是内因作为决定性因素,以稳定策略减缓外部市场变化的影响。这种策略往往形成一种自动稳定器作用,在外部风险升高情况下,固定风险策略使得业务量自动减少来控制风险;反过来,在外部风险降低的情况下,固定风险策略也可以使得业务量自动增加而分散风险。这种静态策略可能更适用于外部变化不太剧烈的情况。

动态策略就是随机应变的调整策略,外部市场发生变化,消费信贷机构主动根据情况采取相应调整。这种策略的方法论基础是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的规律,必须利用内因的主动变化来适应外部因素的变化。当消费信贷机构预测到外部风险升高的情况下,主动提高风控标准;反过来,当预测到外部风险趋缓的情况下,则主动降低风控标准。这种策略的优点可以取得较好的风控效果。不过,其缺点是一旦预测外部变化情况不准确或则错误的情况下,轻者可能错失有利发展良机,重者可能反而带来更大的风险。

13.顺周期与逆周期众所周知,金融和宏观经济在整体上周期性波动较大,而消费则是比较稳定的变量,波动性较小。消费信贷受宏观经济、金融和消费等因素影响,周期变化的特征比较复杂。在经济和金融的下行周期阶段,客户就业和收入下降,消费信贷风险增加,同时,客户为了维持稳定的消费需求反而会增加消费信贷需求;在金融上行周期阶段,客户就业和收入增加,消费信贷风险下降,但稳定的消费需求反而降低消费信贷的需求。

顺周期策略就是在下行周期阶段,通过收缩业务,加快资金回笼来降低风险;在上行周期阶段通过加大业务投放、延缓资金回笼增加收益。但是,这种策略可能因为消费信贷产品的周期与宏观经济周期之间的期限错配带来更大的风险。经济下行阶段客户收入减少时候再加快资金回笼可能反而增大客户的违约风险;经济上行阶段加大业务投放,可能等到客户需要还款时候又刚好碰到经济下行带来新的风险。这种策略的优点是及时调整应对外部变化,比较适合周期较短的产品,因为产品周期短于经济周期的一半时间,在经济上行周期阶段全部完成整个产品投放和还款,在经济下行阶段很少开展业务。所以这种策略比较适合较小规模的信贷机构。

逆周期策略则是相反,在经济下行阶段,为了防止增加客户违约风险,反而通过延缓还款、降低息费暂时降低违约风险,并且充分满足下行阶段客户的消费信贷需求增加业务投放;在经济上行阶段,随着客户就业和收入增加,加快资金回笼,并根据客户消费信贷需求下降减少业务投放。这种逆周期策略的优点在于不是根据宏观经济的周期变化,而是根据微观客户情况的变化进行调整,不仅有利于短期减缓客户客观违约风险,也有利于趁机扩大业务规模。但是这种策略的缺点在于属于相对激进的策略,先替客户承担违约风险将风险延后,万一把握不好回款节奏可能带来流动性风险。这种策略适合产品生命周期长于宏观经济周期的情况,在一个宏观经济周期内刚好完成业务投放和回款,只有实力较强的大型信贷机构,具有长期和大规模的资金才能实现。

上述二十六种风控策略,各自有各自的适用范围,比如大型的消费信贷机构比较适合采取内部、主体、事前、激励、存量、间接、低价、长期、大数、分散、主动、静态、逆周期等策略;相反,小型消费信贷机构比较适合采取外部、辅助、事后、处罚、增量、直接、高价、短期、小量、集中、被动、动态、顺周期等策略。

再者,对于高风险客户群比较适合采取内部、辅助、事前、处罚、存量、直接、高价、短期、小量、分散、主动、动态、顺周期等策略;而对于低风险客户群,比较适合外部、主体、事后、激励、增量、间接、低价、长期、大数、集中、被动、静态、逆周期等策略。

另外,对于客观违约风险,比较适合采取内部、主体、事前、激励、存量、直接、低价、长期、大数、分散、主动、静态、逆周期等策略;而对于主观违约风险,则采取外部、辅助、事后、处罚、存量、直接、高价、短期、小量、集中、跟随、动态、顺周期等策略比较有效。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