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尼尔投资贷款信息提供专业的股票、保险、银行、投资、贷款、理财服务

贷款博客

本文目录

房贷吃紧刚需购房者如何贷款?

目前银行对于房贷放款普遍收紧,但在投放额度的总量上与去年大体相同。只要掌握了一定贷款的方法,仍可以在贷款的道路上做到游刃有余。购房者不妨顺势而动,掌握方法巧贷款。

1、踩准时间点

由于今年银行不再进行“突击式”放款,而是采用按月配比额度的方式进行放贷,因此购房人可以尽量赶在每个月的月初阶段提交贷款申请。一般来说,银行月初的额度会相对充裕一些。在放款方面银行也是按照提交申请的顺序进行,因此赶在月初申请可以适当缩短获得贷款的时间。

2、请担保机构帮忙

一方面,专业担保机构和多家银行都有稳定的合作关系,拥有丰富而稳定的资源,比购房人自己单枪匹马向银行申请要优越很多,而且在放款速度与利率上具备一定的优势。另一方面,担保机构拥有一批专业的贷款人员,可针对不同借款人的情况,设计出更为合适的贷款方式,为急于用钱的借款人提供了平台。选择正规品牌贷款机构进行贷款,为购房人早日拿到贷款提供了保障。

3、打“公商”组合牌

由于商贷和公积金的利率不同,放款和办理的情况也不同,购房人可以多咨询几家银行,也可以巧用公积金利率低的贷款形式进行贷款。由于公积金贷款有最高额度,因此贷款不足的部分也可以通过商贷+公积金组合贷的形式弥补,巧省贷款利息。

北京贷款刘旭:p2p平台模式概述!

2平台模式概述

2014年底办理贷款哪家正规?哪家快速?哪家靠谱呢?

一、平台模式就是去中心化

所谓平台,是去中心化的概念。去中心化,可以解决集中模式下计算能力不足的问题。怎么理解呢?以嘀嘀打车、快的打车和慈善作为案例,简单分析下。过去传统的叫车方式,是把所有的需求通过出租车公司的CALLCENTER(呼叫中心)汇集起来,然后由这个后台统一分配给就近地区的司机。这种集中撮合匹配的方式,是要靠极大的数据汇集产生小概率的匹配,在实践中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如果没有足够大的供需数据,就无法有效匹配。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多少司机接入这里,那么乘客打再多电话也解决不了叫车的问题,这里说明供给必须是海量;同样,如果司机都接入进来了,但没有多少乘客打电话进来,那么也是毫无意义的,这个平台就没有价值,说明需求也必须是海量。在供需双方都是海量的情况下,成交的可能性才会大。

但是,如果海量的供需双方都要通过这个中心来实现匹配的话,那么一旦数据过多,又会出现计算能力不足的情况。大量的数据在匹配中心这里集中,需要这个中心具备极强的处理能力,但现实是往往没有中心能满足这种匹配需求。实际上,往往等中心匹配上的时候,乘客已经不需要司机了。并且,集中匹配还面临着流量波动问题,如打车高峰期,突然爆发极大的流量需求,其他时间则明显需求较少。流量的不稳定,也使得集中处理的方式需要大量的冗余计算能力,从而增加成本。

互联网技术的出现,提供了解决此类问题的另外一种方式。它就是搭建一个交易平台,让所有的需求和供给都在这个平台上自我搜寻和匹配,把集中式匹配变成分布式的“点对点”交易状态,从而解决了集中处理能力不足的问题,最终从总体上优化了资源的匹配效率,让原先一直无法解决的问题通过互联网很快地解决了,并且由于去掉了中介,从而可能成本更低,淘宝就是压缩了大量中介的典型平台模式。

但是,这种看上去很好的平台模式的弊端是什么呢?由于各自寻求匹配的自我优化行为,所以会受限制于个体的差异性特征,从而会发现很多个体的匹配效率是很低的。这产生的问题很多,如叫车过程中,会发现司机爽约、客户爽约等不好的情况。在淘宝里就会发现很多人自我识别能力有限,经常会买到假货,甚至是买了大量无用的东西,从而实际的购物成本是增加的情况。所以,我们也发现大量的非平台模式的电商其实也都在兴起,例如京东、唯品会,他就是集中式的模式,通过统一筛选,统一流程来满足个体的高效率需求,但是这种前提必然是无法把规模做大到淘宝模式。所以,平台模式,最终其实是通过牺牲个体的效率来抬高整体的效率的。世界必然是如此的,不可能存在一种完美的模式,都是特定技术条件下,特定阶段里谁更合适的问题。

放到金融领域里面来看,我认为,有些事情是不能接受牺牲个体的效率来换取整体高效率的,而是需要降低整体的效率来换取个体的高效率。哪怕整体效率再低,也必须坚持,如司法体系、货币体系、金融体系等等。这种情况下,分布式计算就不如集中式计算。所以,这也是可能为什么全球范围内的P2P模式,并不能如预期一般地取代传统金融的原因。

二、以“施乐会”为代表的慈善平台模式

在一些非金融领域里,平台模式的应用其实是大获成功的,淘宝就不说了。再看看慈善的平台化模式。2013年度获得浙江政府慈善大奖的“施乐会”,其实就是很典型的去中介化的慈善业态,完全改变了传统的慈善的玩法。“施乐会”成立于2007年,从年募集额16万元,发展到现在近7000万元的募集额度,累计帮助了30000个家庭。它从不被认可到现在逐步被社会接受,是去中心化在慈善领域的成功应用。

谈到慈善,不得不思考,慈善是什么东西?我认为,事实上慈善也是一种商品,本质是通过钱来购买一种内心的道德优越感,背后反映的是人类一定程度上的伪善和虚荣。事实上,从人性的角度来看,人是极为复杂的,人性骨子里其实是好逸恶劳、骄奢淫逸的,人们不会放弃优越的生活而去故意寻找艰辛的磨难。

也有人反对说,有啊,还有不少呢。但是请记住,事实上能被举例的例子,本身就是极个别情况。我们过去其实陷入了一种叫个案推导的固有思维中,这种思维是有问题的,能被我们拿来举例的东西,必然意味着它是个案,非普遍性案例,很难作为我们进行推导的理论依据的。现实中,我们为什么要呼吁社会发扬什么精神、要向谁学习,本身就说明这些事情是极为难得的。换句话说,也是绝大部分人所无法做到的事情。而这些榜样,他们克制住了人性龌龊的一面,战胜了自我,从而使得他们能超越普通民众,成为大家敬仰的对象。但是他们肯定不能代表现实中绝大多数人。

所以,当很多人都在说自己如何做慈善、如何有爱心的时候,肯定没有多少人真的愿意去福利院端屎端尿,去战场上做个战地救护员之类的。所以慈善往往会外化为一种资金捐赠行为,通过资金捐赠来购买一种道德优越感,其实是用来弥补无法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慈善行为的一种方法。因此,捐款本身,可以被认为是购买了一种叫慈善的服务。这也就意味着,没有多少人真的会去关注资金捐赠之后的使用情况。

所以传统的慈善一般就表现为把资金捐赠给某一机构,由该机构来代为使用资金,像红十字会、壹基金、嫣然天使基金等,都是这样的机构。这种通过某一机构来使用资金的方式,必然是集中式的。一方面汇集社会的大量捐款,一方面找寻众多需要捐助的对象,然后予以集中捐赠,这种模式代表了传统的慈善方式。它的好处是可以汇集极为庞大的资金,提供专业性的救助,但是也必然产生集中式计算所面临的几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边际能力的递减。由于大量的供给和需求都汇聚到某一机构进行集中地处理和匹配,最终考验的是这个机构的组织管理能力。随着机构规模的不断扩大,机构会变得日益臃肿,为了维护日常运转而增加大量的事务性开支。所以这种集中式的慈善,实践中证明其成本并不低,而且管理的慈善规模越大,其边际成本是递增的。从国外经验来看,慈善机构的管理费一般高达20%~30%,也就是说你每捐款100元,其中20~30元都是用于维护机构运转。从这点来看,我国慈善机构的管理费是相对较低的。

但是我国的慈善机构跟国外相比,却面临着集中式计算所带来的另一个大问题:集中式计算往往意味着不透明。由于所有的款项都必须通过中间机构进行集中捐助,而如何在海量的需要捐赠的群体中选择适当的对象,往往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计算法则。这就使得慈善机构的捐助行为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和偶然性,里面可被掩盖、被操作的空间很大。国外一般的解决方法是进行公开审计,这一方面极大地增加了成本,另外一方面审计的有效性也是存疑的,很难做到真正的独立客观。从这个角度来看,集中式计算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

因此,传统慈善模式的优点和缺陷都很明显。那么,互联网慈善是什么呢?

互联网慈善,就是力图打破中心化的集中计算方式,改为分布式计算,让大量的需要帮助的人,能够自我发布到某一平台上来,然后让愿意进行慈善捐助的人也到这里来挑选自己愿意救助的对象。在这个过程中,平台的任务不再是对需要帮助的人进行收集和筛选。因为一旦要求平台进行筛选的话,又将走入中心化的误区,第一平台没有能力筛选,第二即使有能力,这种能力也是无法规模化、不可复制的。所以,平台只能是让这些需要被捐助的人愿意来发布的同时,尽量制定标准来完善发布规则,避免诈骗等行为的发生,同时还要制定举报等各种纠错机制,从而形成一套完善的自发慈善捐助机制。

从前面推演过程中可以发现,平台模式必然会出现个体的失效情况,在几千个人之中,总是会有人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的。但是从整体来看,平台模式打掉了中心化的机构,让捐款人得以撇开中心机构进行捐款,直达需要受捐助一方,从而抬升了整体的捐助效率。而且互联网在信息有效获得方面还是具备优势的,这能很好地降低个体失效的概率。

另外,由于互联网支付的出现,也产生了一种较好的风险分摊机制。例如施乐会有个捐款上限机制,目的是分散捐助风险,不希望你在一个人身上捐助太多的金额。通过它的自动捐助工具,可以把一笔钱,比如1000元,捐助给1000个人,每个人一块钱。这样,在规避了你的捐助风险的同时,也让受捐助人承担更多的压力,因为他的捐助金额来自成千上万的人,如果受捐助人不诚信,会面临更大的道德谴责。

另外,我们也是发现了互联网的确给予了一种信息对称的潜在可能性,施乐会的大部分举报人,都是来自于受捐助人的邻居,举报机制的设立,也是为了防范个体失效很有意义的措施,也是互联网的优势的一种体现。

三、平台模式需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在金融领域,平台模式最典型的其实是P2P模式。P2P后面有专门的章节做介绍,这里只简单提一下。P2P其实是典型的互联网平台模式在金融领域内的应用。理论上,它是改变过去储户需要通过中介机构(银行、证券公司等)来集中、再放贷给借款人的模式,而是让大量的贷款方和借款方进行分布式的自我计算、自我匹配。但在前面说过,平台模式很难保证个体效率,而涉及金融领域,个体效率的要求极为苛刻,所以事实上P2P的纯平台模式,全球为数很少,中国所有的P2P模式(拍拍贷例外),都不是平台模式的运用,而被称为平台模式鼻祖的美国的LENDINGCLUB(贷款俱乐部)也其实逐渐脱离平台模式的这个过程,核心其实是大量的资金供给方,也就是投资人无法进行有效识别风险,还是只能委托中介进行风险识别和定价的工作,从而很有可能演化为网络化的证券交易市场。

这里很多人会问,为什么互联网慈善可以获取一定程度的成功,而互联网金融却不行?理论上慈善难度要大于金融啊。其实并不是这样的。慈善只是购买一个道德优越感,购买方对产品的使用和售后的真实情况是不关心的,也是不敏感的,自然就不存在风险一说。而金融完全不同,投资人投资的前提是资金能安全地回收,因此他对产品的使用和售后的回收都极为关心,也才会有针对不同的人形成不同风险定价的说法。事实上,金融的难度是要远大于慈善的。

在互联网金融模式里面还有一类,就是贷款的一站式搜索平台。我也把它归纳为平台模式,其中最典型的就是融360和好贷网,其他小的就不去说了。这两个目前声势浩大,而且创始人也都是我很好的朋友,一直很关照我。但是也很让人为难,因为总有人问我怎么看这两个公司,谁会胜出?就个人对平台模式的理解,其实我对这种贷款一站式搜索平台是不太看好的。平台模式需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个是海量的市场双边需求,第二个就是需求和供给有实现一一对应的能力。

对于贷款的一站式搜索而言,第一个条件就难以满足。这种模式的供给方主要是金融机构,无论是你主动去抓取还是金融机构自己上线来实现。我国的金融机构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产品提供上,其实都是非海量的。实际情况往往是金融机构的资金供给是非常稀缺的资源,而且也是非常同质的。而差异化的供给其实是在线搜索比价的前提,金融产品之间的差异性非常小,也反映出了供给端的有限。

当然,从需求角度来看,所有的人都在谈融资难,但事实上,不能忽视的一个问题是有多少人是需要贷款的?贷款最终是有成本的,而且是必须还的,绝大多数人没事是不会去贷款的。从人口基数上来看,哪怕在美国这样的金融市场大国,贷款的人也是少数。绝大多数人有信用卡,但是不代表都有贷款需求,贷款的人群总体还是占比较小,中国就更不用说了。事实上,排除阶段性、临时性的周转需求,绝大部分人是不需要贷款的,很多人一辈子都不贷款。虽然这个趋势在不断攀升,但是并不能构成海量需求。

这里碰到的另一个关键问题是,在线贷款搜索平台跟其他平台最大的不同在于,这种信贷的匹配撮合是一个不断消灭客户的模式。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首先人一辈子的贷款次数有限,其次是贷款匹配对于平台来说很多时候是一锤子买卖。贷款是双方越熟悉越有信用积累,也就会越方便,因此借贷双方通过在线搜索平台成功匹配、完成了贷款后,以后的交易往往就会在双方固定下来,从而丧失对平台的黏性。对比在淘宝上买衣服,今天这个店铺,明天那个店铺,今天买T恤,明天买裤子,是一个随机的匹配过程,对平台的黏度却很大。

对于平台的第二个条件,就是需求和供给有实现一一对应的能力,贷款的一站式搜索平台也难以满足。因为在达成交易之前,无法确定贷款的需求和供给的真实有效性,从而导致匹配的成功率极低。我们买衣服、打车的成功率是基本能判断的,但是贷款无法事先判断,而且从实践来看,绝大多数人的贷款需求都是不靠谱的,都是有超越自身还款能力的需求,因此筛选合格贷款人的时间成本也会极大。

某种程度上说,贷款的供需之间是错位竞争,双方处于交互博弈的过程。对于金额较小、信用度一般的客户,金融机构处于强势地位,可以理解为店大欺客;而对于优质客户,各家金融机构都会争相放贷,从而出现抢夺客户的情况,金融机构就会处于弱势,可以理解为客大欺店。确切地说,只有两边都是散乱的、海量的、不强势的市场主体,才会有平台存在的意义。金融很难符合这个特征,导致平台存在的意义不大。

如有需要资金的客户请致电:13520285635或者百度:“北京贷款刘旭”专业为你制定贷款解决方案!!

博客网、PPG、亚洲互动传媒---给我们的启示有哪些?

博客网方兴东,这个名字在中国互联网界绝对如雷贯耳,他有着“互联网旗手”和“中国博客之父”之称,对于中国互联网W2.0的发展普及有着无法磨灭的功绩。

2002年,方兴东创建博客网的前身(博客中国),之后3年内网站始终保持每月超过30%的增长,全球排名一度飙升到60多位。并于2004年获得了盛大创始人陈天桥和软银赛富合伙人羊东的50万美元天使投资。2005年9月,方兴东又从著名风险投资公司GiGV、MiVCi、软银赛富和BVP那里融资1000万美元,并引发了中国W2.0的投资热潮。其后活跃在中国的VC要是不知道B、P、RSS、P2P等术语,不看博客、播客、视频、交友等项目就是落伍的标志。

随后,“博客中国”更名为“博客网”,并宣称要做博客式门户,号称“全球最大中文博客网站”,还喊出了“一年超新浪,两年上市”的目标。于是在短短半年的时间内,博客网的员工就从40多人扩张至400多人,据称60%-70%的资金都用在人员工资上。同时还在视频、游戏、购物、社交等众多项目上大把烧钱,千万美元很快就被挥霍殆尽。博客网至此拉开了持续3年的人事剧烈动荡,高层几乎整体流失,而方兴东本人的CEO职务也被一个决策小组取代。到2006年年底,博客网的员工已经缩减恢复到融资当初的40多个人。

博客网不仅面临资金链断裂、经营难以为继,同时业务上也不断萎缩,用户大量流失。为摆脱困境,2008年,博客网酝酿将旗下博客中国和k分拆为两个独立的公司,而分拆之后分别转向高端媒体和SNS。但同年10月博客网又卷入裁员关闭的危机之中,宣布所有员工可以自由离职,也可以留下,但均没有工资,此举被认为与博客网直接宣布解散没有任何区别。

其实,早在博客网融资后不久,新浪就高调推出其博客公测版,到2006年末,以新浪为代表的门户网站的博客力量已完全超越了博客网等新兴垂直网站。随后,博客几乎成为任何一个门户网站标配的配置,门户网站轻而易举地复制了方兴东们辛辛苦苦摸索和开辟出来的道路。再后来,Fk、校内、51等SNS社交网站开始大出风头,对博客形成了不可低估的冲击。网民的注意力和资本市场对于博客也开始了冷落。

另外,无论是方兴东自己还是熟悉他的人,都一致认为他是个学者或文人,而绝非熟谙管理和战略的商业领袖,没有掌控几百人的团队和千万美元级别资金的能力。博客作为W2.0时代的一个产品,无疑是互联网发展过程中的一大跨越,引领互联网进入了自媒体时代,博客本身是成功的。但对于博客网,它让投资人的大把美元化为乌有,从引领W2.0的先驱成为无人问津的弃儿,无疑是失败中的失败。

案例特点:中国互联网w2.0的旗帜

创业者的教训:不要小看巨头们的后发优势

VC的教训:选对跑道,还要选对运动员

PPGPPG,2005年10月成立,业务模式是通过互联网售卖衬衫。轻资产、减少流通环节的概念,加上狂轰乱炸的电视、户外广告,迅速让PPG建立起市场领导者的地位,满世界都是“Y!PPG”的广告语和吴彦祖自信的微笑。

2006年第三季度,PPG获得了TDF和JAFCOAi(集富亚洲)的第一轮600万美元的联合投资。2007年4月,PPG获得了第二轮千万美元的投资,除了第一轮的TDF和集富亚洲追加投资之外,还引入了KPCB(凯鹏华盈),KPCB公司是美国最大的风险投资基金,与红杉齐名。在2006年-2007年,电子商务在VC投资圈非常吃香,而PPG更是其中的佼佼者,可谓绝对的明星项目,无数同行都羡慕这几家能有幸投资进去的VC。

2007年底,PPG已经开始被媒体披露出一些问题,比如拖欠货款、货品质量投诉、等,但PPG仍然受到了数家风投机构的追捧,三山投资公司击退其他竞争对手,向PPG投了超过3,000万美元的资金。三山投资宣称选择PPG是因为很看好其市场、模式及团队,并透露PPG已计划于2009年初去美国纳斯达克上市。

2008年,PPG模式出现了VANCL(凡客诚品)、优衫网、CARRIS等几十家家模仿者,PPG不但丢掉了行业老大的地位、官司缠身、高管流散,更传出创始人李亮卷款潜逃一说。李亮称从2008年年中起前往美国筹备美国公司开业事宜,之后一直未在国内现身。

2009年末,一度被誉为“服装业的戴尔”、“轻公司的样板”的商业神话终于还是像肥皂泡那样破碎了。PPG总部早已人去楼空,一片狼藉,贴在墙上的法院执行裁定书则显示PPG已经关门大吉,不少消费者付款后拿不到货物,因而愤怒地将PPG称为“骗骗哥”。而随后,PPG唯一剩下可以称之为“资产”的东西——注册商标“PPG”,在拍卖中无人问津。PPG累计从上述多家家知名VC处获得了5000万美元左右的投资,彻底关门也意味着5,000万美金血本无归。搜狐IT在2009年互联网大会上曾评选出5年来投资最失败网站,PPG名列榜首,成为近几年来中国互联网最大的投资笑话。

事后,有人透露了PPG失败的真正原因:创始人李亮表面上市做电子商务,但配套的物流、仓储都是自己的公司,或间接与他有关,他不停地向这些公司打钱,投资人的钱作为费用变相进入他自己的名下。钱转移光了,李亮也没了。他从一开始就是有预谋、有准备地圈钱,他很聪明、勤奋,执行力也够,但就是出发点不纯。

PPG失败,错的是人而非商业模式。

案例特点:中国风险投资界最火的案例

创业者的教训:创业的目的之一是赚钱,但不能仅仅是赚钱

VC的教训:尽职调查中,人的本性调查是最难也是最重要的

亚洲互动传媒作为首家在日本东京交易所上市的中国内地企业,亚洲互动传媒有限公司在2008年9月20日的退市,比起1年前的上市,产生了更大影响力和知名度,构成了近年来中国公司在海外资本市场的最恶劣影响。这个事件的一个重量级的副产品是让主导对其投资的红杉资本中国基金的联合创始人——张帆的黯然离职,甚至远离了VC行业。

红杉资本中国基金的联合创始人——张帆

2002年,崔建平创办了北京宽视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下称“宽视网络”),开始从事TVPG业务。2004年7月,宽视网络的海外控股公司——亚洲互动传媒在英属百慕大群岛设立。亚洲互动传媒自称是“中国提供跨媒体平台电视节目指南解决方案的领导者”,其销售收入中,以电视广告代理业务为主,TVPG(电视节目指南)和EPG(电子节目指南)为辅。

2005年月10月,公司获得红杉资本的投资。在红杉资本之后,亚洲互动传媒先后吸纳了包括新加坡野村证券公司(持有公司已发行股份38.89%)、美林日本证券公司(11.88%)、日本最大的广告公司电通(2.70%)、NTT移动通讯公司、日本最大的卫星通信公司JSAT、伊藤忠商事Ih、等日本著名的金融、广告公司。到上市前,红杉资本占公司总股本的11.56%,张帆亦任亚洲互动传媒的董事。事实上,亚洲传媒是红杉资本中国基金之后在国内主导投资的第一个项目。

案例特点:首家在日本上市的中国内地企业却被勒令退市

创业者的教训:海外上市公司的股民可没有国内股民和VC那么好欺负

VC的教训:既然IPO是最佳退出渠道,上市了就早点儿变现跑路

请谈谈从以上3个商业案例分析角度,给我们的启示有哪些?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