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尼尔投资贷款信息提供专业的股票、保险、银行、投资、贷款、理财服务

贷款风口

本文目录

基于企业信用的线上小微信贷迎来风口 金融科技巨头集体看好

华夏时报(www.hii..)记者付乐冉学东北京报道

银保监会最新数据显示,2021年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用于小微企业的贷款余额首次突破50万亿元,有力支持了小微企业的恢复发展。

去年末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明确指出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因此,如何帮扶小微企业发展也成为金融机构工作的重中之重。

近日,宜信商通贷推出助力小微企业产品“税金贷”,通过对小微企业纳税和经营数据的综合评估,为企业经营提供无需抵押的信用贷款,让良好的纳税信用为融资提供便利。

这款税金贷产品是宜信商通贷专门针对依法纳税的小微企业,推出的一款无需抵押、无需担保的一种信用贷款产品,企业纳税情况成为确定额度的主要条件。

据了解,个体工商户、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制有限公司的企业主或占股20%(含)以上的股东,可申请税金贷。

企业信息方面,税金贷侧重考量企业不同时段内的缴纳增值税、应纳税销售额、最近年度纳税等级等,适用于纳税记录良好的小微企业,有助于展现诚信纳税的示范和激励作用,引导小微企业在日常经营中将纳税行为视为重要的信用资产。

在使用上,宜信“税金贷”从注册、申请到提款的全程均可线上完成。额度范围最低8万元、最高100万元,及12期的产品期限。

模式上,税金贷延续了宜信商通贷“普惠金融——小微企业——合作伙伴”的2B2C模式。此前,宜信商通贷已助力小微企业累计获得了超过70亿元的融资。

记者致电宜信商通贷客服,客服称,税金贷目前的综合年化利率分为两档,单利分别为10.68%和13.44%。产品目前已开放了北京、上海、浙江、广东等20个省市,未来还将继续扩大地域覆盖范围。

“税金贷”可以说是宜信发票贷之后的又一探索,宜信正在尝试从不同渠道解决小微企业的融资问题。

此前,工商银行、平安银行和杭州银行等都推出过税金贷。税金贷的推出,在为原有企业客户提供更多选择的同时,也帮助了更多小微企业获得其金融“首贷”。

去年11月艾瑞咨询发布的《中国中小微企业融资发展报告》显示,中国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规模自2016年的27.7万亿元增长到了2020年的43.2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12.2%。

面对高增长,为何小微企业贷仍出现供给不足的现象?

风控是最大的短板。

由于传统的风控模式,使得小微企业融资过程中出现更看重抵押、通过个人大额消费贷覆盖小微需求等特征。而风控问题解决后,纯信用、以企业为风控对象的模式具备增长空间。

可以说,线上、信用保证、风控对象让小微企业贷站上风口。行业的下一个机会在于,找到能对小微企业进行线上化、自动化获取的风险评估数据。

小微企业属于银行服务覆盖不足的长尾客群,也正在逐渐成为非银行类金融机构的重要客户群。

去年底字节跳动进军小微贷,推出小微贷产品,最高额度达30万,年利率在7.2%-18%区间;去年10月,360数科与金蝶金融宣布合作,开拓旗下小微贷品类;乐信也推出了面向中小微的纯信用个人经营贷款产品“企乐融”。此外,部分消费金融公司也推出相关产品。

专家表示,近年来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手段广泛应用于金融科技,精准识别了企业信用,搭建起金融机构与企业的直接通道,为小微企业提供包括低息贷款在内的多种类的金融扶持,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不断改善。在服务小微方面,金融科技企业已经摸索出了行之有效的、可持续的模式,基本上能做到更加精准、更低成本以及更加便捷。

血拼之后 银行房贷业务转向新风口

在过去的一年时间里,随着中国房地产行业调控力度加大、租售同权等一系列政策的出现,商业银行房贷业务也迈入了新的转型期。从各大银行披露的2018年年报中也能一窥银行房地产业务的转型路径。2018年,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增速明显放缓,更有银行出现房贷业务负增长,在分析人士看来,“租购并举”政策引导下,探路住房租赁,发力长租市场将成房贷业务转型的新风口。

个人房贷增速放缓

在个人房贷领域占据绝对主力地位的国有银行,在2018年的房贷投放节奏生变。从个人房贷增速指标来看,多家国有大行房贷增速较2017年放缓。

从具体指标来看,建设银行2018年末房贷余额在总贷款中占比高达35.1%,稳坐国内银行第一位。从投放比例上看,建设银行2018年新增贷款中投向个人住房贷款的比例为61.45%,较2017年增长了6.7个百分点。建设银行个人住房贷款为47535.95亿元,较2017年增加5405.28亿元,增幅12.83%。

其他国有大行个人房贷增速方面,工商银行、农业银行的房贷增幅均未超过17%。据工商银行2018年年报数据显示,2018年该行个人住房贷款为45899.61亿元,增加6512.72亿元,增长16.5%。农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余额为36605.74亿元,比2017年末增加5271亿元,增长16.8%,农业银行方面表示,主要是由于该行落实差异化住房信贷政策,积极支持居民合理自住购房需求。交通银行2018年末个人住房贷款余额达到10075.28亿元,较2017年末增长12.29%。邮储银行2018年个人房贷业务增速为22.74%。

对比2017年年报可发现,工、农、建、交、邮储银行五大国有大行房贷增速放缓。据北京商报记者统计,2017年工商银行和农业银行个人房贷增速分别同比增长21.5%、22.5%。建设银行、交通银行、邮储银行2017年房贷业务增速分别为17.5%、16.49%、27.79%。

另外,根据中行2017年、2018年年报数据计算,该行2017年个人住房抵押贷款增速为17.5%,而2018年增速为14.73%。

股份制银行中,2018年房贷余额增速最快的是浙商银行,该行去年末房贷余额为444.5亿元,较2017年末大幅增长56.8%。浦发银行去年末房贷余额为5889.9亿元,较2017年末增长16.6%;招商银行去年末房贷余额为9287.6亿元,较2017年末增长11.4%。

对商业银行个人房贷增速变缓的原因,苏宁金融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黄志龙分析认为,各个银行房贷增速走势有所分化,但整体来看,大多数银行房贷都保持了平稳的增长速度,特别是可贷资金较为充裕的大银行,房贷作为优质的安全资产,大银行配置按揭贷款资产的必要性凸显。少数银行压降房贷规模,一方面是监管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有这些银行获取优质资产的渠道更为丰富,有限的贷款额度优先投向收益率更高的优质资产。

地产行业不良率引关注

多家大型国有银行房贷增速下滑,更有银行房贷业务出现负增长态势。

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民生银行2018年末个人房贷余额为3355亿元,较年初压降约154亿元,较2017年末的350.6亿元减幅4.4%,成为少数几家房贷负增长的银行之一。而在2017年,民生银行个人房贷业务增速为18.62%。此外,九台农商行、泸州银行、哈尔滨银行的个人房贷余额分别较2017年末下降17%、6.8%、5%。

相比于多家上市银行个人房贷业务放贷节奏和规模的微妙变化,投向房地产企业的贷款则是另一番局面。

例如,民生银行去年房地产贷款余额却呈现较快增长。截至去年末,该行房地产行业贷款余额达3879亿元,较年初增长51.5%,增速位居上市银行前列。从增量上看,民生银行也以1318亿元的房地产行业贷款增量暂居第一位,工行、建行两家大行此类贷款增量也接近1100亿元。

不过,房地产行业不良率也引发了关注。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末,民生银行房地产业不良贷款余额11.17亿元,同比增长102%,房地产业不良率2.07%,较2017年增加1个百分点。

光大银行2018年末房地产业不良贷款余额5.76亿元,不良率1.5%,较2017年末房地产业不良贷款余额增加了3亿元,不良率提升0.7个百分点。

平安银行2018年末房地产业不良率为1.56%,较上一年增加0.79个百分点。九台农商行不良贷款则主要集中在采矿业和房地产业,其中房地产业的不良率达3.74%。

银保监会副主席王兆星日前表示,当前银行业、保险业风险总体可控,但面临的形势依然复杂严峻。要继续紧盯房地产金融风险,对房地产开发贷款、个人按揭贷款继续实行审慎的贷款标准,特别是对带有投机性的开发贷、个人房贷要严格加以控制;配合地方隐形债务处置,以及处置地方国企高杠杆问题。

交通银行在展望2019年时也特别提到,“商业银行资产质量存在一定下行压力,部分领域潜在风险的防控任务较重,债务压力较大的房地产企业存在的风险需要警惕”。

招商银行也预计,2019年房地产行业风险主要集中在部分去库存速度慢的三四线城市,以及个别高杠杆、中小房地产企业。

工商银行则通过两方面举措加强房地产行业风险管理。首先,引导加大房地产领域民生保障力度,继续择优支持棚改贷款业务,稳步开展租赁住房贷款业务;其次,对商业性房地产贷款在总量控制的基础上,实施区域差异化信贷政策,重点支持一线城市以及库存消化周期合理、潜在需求充足的二线城市普通商品住房项目,审慎把握三四线城市新增住房开发贷款业务。

住房租赁转型成风口

从政策层面上来看,“房住不炒”仍是监管的工作重点,也是国有大行未来房地产信贷政策的主要基调。六大国有行均在年报中提出“支持自主性购房需求”。此外在“租购并举”政策引导下,商业银行也开始探路住房租赁,发力长租市场。

住房租赁成为建设银行下一阶段三大战略首位。建设银行副行长章更生在2018年业绩发布会上透露,建设银行自2018年以来聚焦住房租赁、普惠金融和金融科技三大战略,未来将开启“第二发展曲线”创新发展动力引擎。

除了建设银行外,2018年以来,包括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在内的多家商业银行也已进入住房租赁市场。工商银行与北京市保障性住房建设投资中心、北京城建集团、首开集团等签署住房租赁战略合作协议。中国银行与厦门市国土资源与房产管理局合作,推进住房租赁市场建设。

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也告诉北京商报记者,住房租赁是落实中央政策,以建设银行、工商银行几个大型国有银行主要掀起,其他类型银行接触较少,未来商业银行房贷业务会分为购房市场、租赁市场,如果商业银行把握此类业务,不失为很好的发展。“随着一些银行开始布局住房租赁贷款,一些银行调整贷款规模和节奏,房贷业务将可能处于一个转型期,从此前的以一二手产权房按揭贷款利率为主,向支持租房贷款方向发展。但产权房按揭贷款仍将是房贷业务的主体。短期内,银行在房贷业务中的地位不会有大的改变,一方面是银行获取低成本资金的渠道更为丰富,另一方面银行有丰富的房贷业务经验,同时有广泛的客户可触及的销售网络。”黄志龙说道。

严跃进指出,个别银行压降房贷规模主要是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商业银行可用资金不多,会对房贷规模有所压低;第二个,银行现在要执行“房住不炒”管控的思路,所以也会有所减少。

来源:中国经济网

到底是什么将南京银行推向“风口”?

各种事件叠加让南京银行陷入了舆论风波。

文/每日财报张京

近几天,南京银行行长林静然的突然辞任、股价逼近跌停、更换印章、追究恶意造谣者、券商首席分析师聊天记录传播被开除……多个与南京银行有关的消息同时释放后,用“树欲静而风不止”来概括其处境最合适不过了。

图源:网络

7月3日,“@平安南京”发布警方通报称,2022年7月1日20时许,南京银行向公安机关报警,称有网民散播有关南京银行的谣言。公安机关经工作查明:6月30日18时许,网民傅某某(男,39岁),出于博眼球的目的,在小区业主微信群内发布自己编造的有关南京银行的虚假信息造成不良影响。事发后,傅某某主动采取消除影响的措施并认错悔过,公安机关已依法对其给予治安管理处罚。

在过往固有印象中,南京银行(601009.SH)算得上是城商行中绝对优秀的代表,而此次陷入舆论旋涡,又恰逢河南村镇银行的声浪“余震”,最终以一个分析师被公安机关处罚告一段落,到底是何以至此呢?

突然的人事变动

故事最初的6月29日,南京银行发布公告称,该行董事、行长林静然因工作需要、另有任用。林静然的辞任自当日起生效,公司行长职责暂由董事长胡升荣代为履行。

履历来看,林静然是1974年生人,现年48岁。毕业于南京审计大学,而后在2006年获得南京大学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学位。于2020年加入南京银行,至今才刚满两年,是该行现任高管中非常年轻的高管,其离任也让业界颇感突然。

针对行长辞任,南京银行在回应媒体时表示,公司现股东实力雄厚,股权结构优异,公司治理规范高效,发展战略坚定清晰。

很快,林静然也以新职务出现。南京东南国资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东南集团”)官网30日消息显示,林静然为该集团副董事长、党委委员(保留市管企业正职待遇)。

据悉,东南集团成立于2014年,是南京为加快河西新城、南部新城、仙林大学城、麒麟科创园等江南功能区发展设立的市属国有独资公司,由南京市国资委100%持股。集团注册资本50亿元,2015年获得主体信用3A的最高评级。

还值得注意的是,同在6月29日这一天,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发布决定任命名单,决定任命邓智毅为南京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挂职)。公开资料显示,邓智毅还是中国东方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东方资产”)的党委副书记、执行董事、总裁。

图源:南京市人民政府官网

众所周知,东方资产是国内较为著名的不良资产处置公司,而其总裁新任南京市副市长的工作职责又包含“南京银行”四个大字,这难免让人产生联想。

6月30日,南京银行股价快速下行,盘中一度触及跌停,最终以10.42元/股收盘,跌幅达6.46%。

一位分析师引发的舆论风波

6月30日,南京银行被推向舆论高潮。一位备注为“傅鸣非@西部通信首席(求支持)”的群成员在某群聊中表示,“南京银行窟窿很大”“有存款的,建议尽快转”,由此引起群内成员热议。该聊天记录因被广泛传播,继而引起轩然大波。

客观而言,对于银行来说,存款安全是关乎生存的大事,不良言论的传播会导致南京银行陷入危机。而券商分析师作为公众人物,一言一行都被社会和媒体广泛关注,傅鸣非相关言论尺度和范围震惊金融圈,让不少网友替他捏了一把汗。事后(7月1日下午14:37),傅鸣非在朋友圈紧急声明并致歉。

图源:网络

在声誉风险管理方面,中证协曾强调,个别证券分析师的不当言行,可能引发所在机构甚至整个行业的信誉危机。

7月1日晚间,南京银行针对上述言论发布澄清公告称,相关信息为恶意造谣,公司已经向公安机关报案并将依法追究相关主体的法律责任。目前,公司经营管理一切正常,经营发展良好。

此后,才有了本文最开始的“通告”。7月3日,南京警方发布通告,涉事的傅鸣非因编造虚假信息造成不良影响,依法给予其治安管理处罚。

暂且一停。因为南京银行在7月1日还发生了一件事:因旧章使用年限较长、磨损严重,南京银行公告称即日起将启用新章。

图源:7月1日南京银行官网

不过目前该公告已经无法在官网中查看。

业绩快报来“救急”

南京银行成立于1996年2月8日,是一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实行一级法人体制。南京银行历经两次更名,先后于2001年、2005年引入国际金融公司和法国巴黎银行入股,是城商行中率先启动上市的银行。

《每日财报》查阅2021年南京银行财报发现,其对外贷款总额为7903.22亿元,其中对公贷款约5439亿元,占比约七成。在对公贷款中,“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占比最大,其次包括地产、融资平台。

图源:南京银行2021年报

或是为了减少舆论冲击,7月3日下午,南京银行发布上半年业绩快报,净利润101.5亿元,同比增长20.06%。

截至报告期末,资产总额19,146.22亿元,较年初增加1,656.75亿元,增幅9.47%;存款总额12,229.31亿元,较年初增加1,512.27亿元,增幅14.11%;贷款总额9,036.17亿元,较年初增加1,132.95亿元,增幅14.34%。截至报告期末,实现营业收入235.32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32.95亿元,同比增幅16.28%;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01.50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16.96亿元,同比增幅20.06%。

报告披露,母公司房地产贷款余额1,293亿元,占比14.5%;其中,公司类房地产贷款461亿元,个人按揭贷款832亿元。

业绩快报另称,2022年上半年,公司持续加强风险管控,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力度,资产质量主要指标保持稳定,风险抵补能力较为充足。截至报告期末,公司不良贷款率0.90%,较年初下降0.01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395.17%,保持基本稳定;关注类贷款占比0.83%,较年初下降0.39个百分点;逾期贷款占比1.18%,较年初下降0.08个百分点。

从今年上半年业绩快报来看,南京银行业绩成色一如既往。作为投资者,面对此次繁杂的舆论消息,也要客观、求实对待。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