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诈骗了7个假老公,最终真老公抵押房产为她还钱……
今年7月5日,上海普陀公安分局真如派出所来了两名男子,一个是29岁的李栋;一个是36岁的汪大海,他们此行的目的,都是为了一叫名叫吴敏君的女人,他们一个是前男友,一个是现男友。他们为什么会一起来到派出所呢?
两位男友被耍几年
搭进去200多万
半个月前,他们刚认识的时候,汪大海是以女友吴敏君的表哥身份出现的,而他以为李栋是个穷追不舍的讨税人。
现男友扮作表哥,前男友被认作职业讨税人,吴敏君这是玩的什么把戏?他们所说的遗产,又是怎么回事儿呢?
这些还要从2019年,李栋和吴敏君闹分手的那段时日说起。
当时吴敏君说自己怀孕了,但是,还很年轻的李栋并没有结婚的打算,就提议不要这个孩子。后来,李栋很长一段时间联系不上吴敏君,等她再度出现,她说自己已经做完了人流手术,两人也因此分手。
过了两个月,吴敏君又主动联系李栋寻求帮助。
为了筹钱给吴敏君,李栋先后办理了两笔贷款,甚至还抵押了他在上海的房产,然而吴敏君的所谓危机并没有过去。
几乎同一时间,这个所谓继承遗产的桥段,吴敏君也同样用在了现男友汪大海身上。
就这样,一来二去,前男友李栋搭进去了160多万元,现男友汪大海的负债也累积到了80多万。
聊过以后,李栋和汪大海才知道,他们都被吴敏君耍了整整几年。
今年1月20日这一天,李栋向吴敏君下了最后通牒,吴敏君只能把他约到一家保险公司楼下,声称只要签下最后一份文件,很快就能拿到遗产。
吴敏君没想到,李栋坚持要跟她上楼,还说要看着她签字。为了摆脱李栋,吴敏君居然喊来了汪大海。吴敏君自作聪明的招数,不过是将案发时间往后拖延了那么几天而已。在掌握了她的作案事实之后,警方传唤了吴敏君。
23岁嫁给比自己大15岁的丈夫
婚后一年感情破裂
2011年,刚满20岁的吴敏君只身来到上海。她的第一份工作,是一家装修公司的前台。当时,吴敏君接待了一个叫郑伟的客户。这个大她15岁的男人,3年后,成为了她的丈夫。吴敏君坦言,选择郑伟的初衷就是为了能在上海立足。
然而,悬殊的年龄差距导致婚后不到一年,夫妻俩的感情几乎就走到了尽头。尽管这段婚姻已经名存实亡,但出于对家庭的责任,以及对吴敏君切身利益的关照,郑伟许诺等到吴敏君成功落户上海,再考虑离婚的事。于是,他们开始了各过各的、互不干涉的生活。
没有婚纱照、没有钻戒、没有婚礼,更没有甜蜜的新婚生活。为了填补情感上的空虚,从这之后,吴敏君就开始频繁换男友。婚后的这8年,吴敏君的生活过得就如同一部又一部的连续剧。
靠网贷过上奢侈生活
打造成励志大女主结交男友
初来上海的时候,工资并不高,除了做前台,面容姣好的吴敏君还去做兼职平面模特,因此认识了担任摄影师的汪大海。
吴敏君从最开始的打几份工,到成为知名互联网公司的行政,收入可观。她的前半生在外人眼里,俨然就是一部大女主的励志奋斗史。长得漂亮,又积极上进,吴敏君就是汪大海认定要携手走过一生的女子,
事实上,他们也确实拍摄过结婚照。
一方面,吴敏君是为了过把拍结婚照的瘾,另一方面,她开始为后面的骗局设下陷阱。因为,2016年,她第一次开始接触网贷。
当女友变成未婚妻,汪大海更是心甘情愿地为她无条件付出,而她的家人也被汪大海视作自己的家人。这就为即将出现的“扶弟魔”人设埋下了伏笔。
还有父亲过世、舅舅保释、老家迁坟、亲戚住院等等一系列理由,汪大海几乎照单全收。前前后后,他给了吴敏君40多万。
然而,汪大海的一片真心,终究还是错付了。2019年5月,吴敏君突然提出分手。随后,吴敏君一连消失了近10个月。
突然怀孕
拿孩子向3个不同的男人撒谎
事实上,这10个月,她向李栋声称怀孕,但在她答应打掉这个孩子之后,居然也消失了几个月。民警细细核对时间后发现,10个月后,她竟然生下了丈夫郑伟的孩子。吴敏君竟然就同一件事情,向三个不同的男人撒谎,这不禁让人细思极恐。但是,这个孩子到底是谁的呢?
原来,可能因为年过四十,郑伟突然产生了要孩子的念头。但在吴敏君顺利怀孕后,她自己也不知道究竟怀了谁的孩子。后来,因为拆迁政策,吴敏君按照规定为孩子做了亲子鉴定。证明孩子的确是郑伟的。
催债的电话和信息此起彼伏,她知道自己不能停下脚步,在苦撑了几个月后,产后仅仅一周,吴敏君就再度“复出”。她找上了汪大海复合,又盯上了李栋,让他补偿自己打胎后不能再怀孕的损失。
和5个男人拍过婚纱照
微信里有18个“老公”
影视作品中,突然一笔巨额的遗产从天而降的戏码,也被吴敏君融入进了她的骗局之中。原来,吴敏君还曾编过一个从小被父母抛弃,被养父母领养的桥段。
吴敏君口中,她悲惨人生的逆袭,就从养父母远赴美国经商后开始,因此,她的锦衣玉食不仅是自身的努力,也有养父母的支持。
吴敏君明白自己的债务再也拖不起了,随后,所谓养父母很快在美国得了新冠“双双离世”了。
就是因为拍婚纱尝到了甜头,这也成为了吴敏君的惯用套路,获取男方信任,以此能借更多的钱。
在她的手机相册里,有她和5个不同男人拍摄的结婚照。而在她的微信里还有18个“老公”。
而汪大海和李栋只是吴敏君行骗生涯里最后两个受害者,在他们之前,她还至少骗过5个前男友的钱。她从汪、李二人这骗来的钱,除了用来归还网贷,其它都被她拿去还给了之前的男友……
丈夫抵押房产为她还债
2014年至案发,吴敏君至少诈骗了7名前男友,案值超240万。
吴敏君的银行卡余额见底,几乎没能力偿还债务。此时,那个她认为没有感情的丈夫却愿意站出来为她弥补过错。
目前,犯罪嫌疑人吴敏君因涉嫌诈骗罪已被检察机关依法批准逮捕。
注:文中人物名字均为化名
转自东方110
来源:看看新闻
狂砸明星代言、广告横行霸屏,借1000还1万的网贷为何戒不掉?
近日,知名演员胡军因代言的理财产品翻车引发网友在线声讨,称他合作代言的产品涉嫌欺诈。
据悉,胡军代言的是玖富旗下一款名叫“悟空”的理财产品,疑似涉及34万受害者,共计390亿元,相当于十座鸟巢的建设资金。
事实上,明星代言理财产品翻车的事并不新鲜,胡军之前有大把,胡军之后依然还会出现。
在一家高档餐厅内,穿着朴素的小伙正遭受着相亲对象的嘲弄。“你这样的没房没车没存款,就别出来相亲了!”原来小伙在结账时发现自己微信里余额只有十几元,根本不够支付几百元餐费。就在这尴尬时刻,邻座的美女突然抢过小伙手机,一通操作之后,手机屏幕赫然显示“某某贷余额200000.00元”,小伙自信地付款也引来相亲对象刮目相看……
诸如此类的狗血剧情,不知何时已经成为网贷平台的首选。即便用户点“不感兴趣”,但依旧如同癞皮狗一般出现在年轻人的面前。而如此卖力“投放”广告,也不失为网贷平台暴利的佐证。
与被切掉的P2P不同,在失去“吸储”的路子之后,不少昔日的P2P玩家们又找上了有资质的机构,或是银行、消金,亦或者是持牌的小贷企业。
能拿到低利率的钱、敢踩上借贷利率红线,又可以在各大平台花式推广,这些打着金融创新旗号的网贷平台如同打不死的小强,正让更多的人陷入高利贷陷阱。
我也不想,但他们给的实在太多了
相比把自己捧成“庞氏明星”的意大利骗子查尔斯庞兹,此前国内的P2P网贷平台更喜欢简单直接一些。要么找流量明星,要么借助大热的在播影视剧。
锌财经据公开信息不完全统计,此前黄晓明、杜海涛、王宝强、郎朗等多位公众人物与租宝、中晋资产、理想宝、88财富、团贷网、网利宝、爱钱进、有利网等网贷平台有过合作。
此外,曾经热播的《猎场》、《白夜追凶》、《老九门》等影视剧,也插播过小赢理财、钱站、爱进钱等平台广告。
流量是互金的命脉所在,P2P网贷平台选择和娱乐行业“联姻”,本质上是看中了明星对于粉丝的影响力及影视剧强大的IP流量。短期内快速达到品牌宣传的效果,让部分粉丝对网贷平台产生强烈信任感,这是理财平台的惯用套路。
只是,庞氏骗局终究是不可持续的,尤其是在政策的清理之下,无数P2P网贷平台纷纷暴雷,涉案金额动辄百亿起步。庞大的资金影响下,给暴雷平台站过台的明星们也纷纷翻车,被骂上热搜已屡见不鲜。
比如汪涵、刘国梁因曾代言的网贷平台爱钱进逾期不能兑付,再比如曾经的P2P平台东虹桥金融在线暴雷之后,为该公司某项目进行宣传片及平面广告拍摄的黄晓明成为众矢之的。
迄今为止,代言P2P网贷平台翻车的明星数不胜数,但依然能看到的是,仍有不少明星无视“前车之鉴”,以“首席体验官”之类的身份代言网贷平台,比如近日贾乃亮与趣店风波。
明星之所以敢于犯险,不惧“诈骗帮凶”的标签,原因在于给网贷平台代言能拿到远远高于市场价的报酬,有些甚至高达10倍左右。有媒体报道,胡军代言玖富悟空理财费用,或高达几千万左右。
面对巨额报酬,明星难抵诱惑。但看似高昂的代言费,对于“暴利”的网贷平台来说也不过是九牛一毛。
不同于普通产品,金融产品由于信息差较大,对消费者的专业知识、风险承担能力有一定要求。暴雷平台的很多受害者基本都是理财小白,由于过渡信赖明星代言人才会被骗。
但是在暴雷之后,面对无数“受害者”的谩骂,明星最先做的往往是发一份千篇一律的声明。和平台撇清关系,表示一下已经解约。给被害者道歉、骂金主无耻,然后就没有然后了。从早先的汪涵、黄晓明,到最近的胡军、贾乃亮,无不是如此。
来源:胡军工作室微博
而根据目前的相关的法律法规来看,明星是否能被追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主观上对于平台的认知情况。
如果在明知网贷产品虚假宣传,或者自己根本没使用过相关产品的情况下而直接代言宣传的,那么受到损失的投资者可以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追究明星代言人的侵权责任。
可惜,截止目前鲜有直接处罚相关代言人的先例。
广告满天飞,花式割韭菜
随着P2P“成功清退”,以及广告法的完善、暴雷后果的严重性升级,明星代言网贷平台开始变得稀有。只不过,这并不意味着P2P的玩法和搞这些玩法的那批人消失了,更不代表网贷成为了历史。
P2P的运营模式里最大的问题其实不是放贷,而是收钱、吸储,是非法集资。在这一条路径被扼杀之后,放贷便顺理成章地成为了P2P平台换壳之后的主要业务。
虽然比吸储+放贷的资金池玩法要弱上一些,但单纯的放贷依然可以产生暴利。暴利的驱使下,即便监管不断推进趋严,又即便明星、影视剧玩法失效,依然能看到的是,网贷广告已经布满在人们生活的角角落落。
在线下,小到乡镇大到一线城市,随处可见贷款广告“牛皮癣”。楼道墙上、街道石墩、厕所门板、电线杆、电梯,几乎所有生活场景都张贴着贷款广告。
在线上,不少借贷机构都偏爱在流量平台进行广告投放。不仅是理财APP,连外卖软件,视频软件,社交媒体,打车软件,看个新闻能借钱,搜个旅游攻略能借钱,拍完照想个图发现美颜相机也能借钱,就连地图也可以借钱,简直无孔不入。
一个现象是,近年来随着短视频的崛起,不少网贷平台把目光放在了短视频平台上。据不完全统计,短视频平台目前仍向多家金融机构导流,包括小花钱包旗下遵享贷信用飞、银树贷款、金掌柜等。
而不论线上线下,网贷平台的广告文案可谓“同质化”严重。类似“不用任何手续,10万秒贷!”、“月息最低56元!”、“1000块钱用一天,最低只需两毛钱”、“无抵押、无担保,可快速放款”等极具诱惑力的广告语,已经成为经典。
在形式上,短视频平台的表现更是花哨,各种烂俗的内容泛滥。
比如一位中年老板训斥刚毕业的大学生:“你们大学生刚毕业,做事别挑三拣四,多加加班才能像我一样开上豪车!”就在老板坐进自己的奥迪轿车后,剧情发生反转,大学生遥控钥匙启动了自己的宝马车并向老板炫耀起自己手机里的“贷款余额”,年轻的脸庞上洋溢出得意的微笑。
再比如锌财经刷到“拍拍贷”的广告,故事从女主归还男主遗失钱包开始,男主为了表示感谢直接给女主申请了10万拍拍贷额度,随后还表示最高可达20万,女主的反应则是一脸震惊。
这些看似低劣且传递着过度消费、奢侈攀比等不良消费导向的短视频,如今却成为了短视频平台上泛滥的网贷广告的标配。
而在“循循善诱”贷款广告层出不穷的背后,是因为短视频平台帮助借贷机构导流能收获暴利,借贷机构通过平台导流能轻松获得大批潜在客户。
短视频平台、网贷平台各取所需,承担风险的无疑成为了那些缺少辨别能力的年轻消费者。
披金融创新外衣,做高利贷之实
信息差越大的行业,事实总是与广告大相径庭。
借贷平台广告的最大特色就是无限地突出借款人的窘境,弱化还钱和利息,让借款人有一种“借了一定能还上”、“借钱就能让生活更美好”的错觉。
但等消费者真正下款之后,就会发现有担保费、平台服务费、中介费、信息费等各种费用。至于所谓的低息,并没有算上先息后本、等额本金、等额本息,砍头息等等。
以日常能接触到的一些贷款平台来说,诸如美团月付、支付宝花呗、支付宝借呗、腾讯微粒贷等,年化利率普遍在15%左右,但一般情况下只会在页面显示零点几的月息或者日息。
至于一些“二梯队”,则是紧贴红线放贷。比如国美易卡、哈啰出行“臻有钱”、我来数科、平安普惠、芒果TV、飞贷、头条、分期易、优酷等,虽然贷款合同中的利率在合理区间,但加上高额的担保费、服务费之后,综合年化利率都近36%。
某网贷平台年利率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如果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不超过年利率24%的话,出借人请求借款人按照约定的利率要求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是支持的。如果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超过年利率36%的话,超过36%的利息一律无效,不受法律保护。
至于年利率在24%到36%之间的,规定当中也有明确说明,就是借贷双方约定的利息超过24%不足36%的部分,如果借款人自愿支付利息,在这种情况下法院是支持的。
事实上,相比网贷中存在的“714高炮”,上述平台显得多少有些“厚道”了。
所谓714是指贷款周期一般为7天或者14天,高炮就是“砍头息”和逾期费用。而所谓砍头息,则是以管理费和服务费为名,扣除一部分钱。让用户实际上拿到手的,比借的数额少。
比如借款1000元到账800元。7天后还款的话,本金是800元、利息是200元,那么周利率就是25%,年利率则达到了惊人的1300%!假如用户每周都借1000元,一年以后仅仅利息就要还一万多。
以贷养贷,永无休止。一旦用户出现逾期的情况,“暴力催收”将会上演。
网贷平台一般会将逾期用户转交给一些催收机构,这些机构不仅仅会频繁给用户打电话,用户通讯录内的联系人也会遭到催收员的短信轰炸或者电话骚扰,甚至会出现乱骂、威胁和发过的裸照等行为。
面对层出不穷的网贷乱象,近两年来不断有业内人士呼吁继续厘清相关金融机构、类金融平台的准入门槛和信息对称规则。但任何事情都需要一个过程,尤其是在金融这个特殊的领域,法律条文的制定通常都需要较长的时间。
因此在这样的环境下,作为消费者,更应该理性消费,杜绝盲目追求过度消费和超前消费。同时也要提高判断能力,不要被一些表面“福利”迷惑,掉入高利贷的深渊。
本文源自锌财经
大家务必小心业主群里的“伪邻居”
不少小区都有业主群,除了物业通知小区的相关事宜,也会有邻居遇到难事求助,只要在群里问一声,总会有邻居热心发言,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不过,王女士前不久,就因为帮助“邻居”出谋划策,险些被踢出邻居群,因为她想帮助的对象,竟是一个潜入业主群的骗子。“伪邻居”出没,他们可没存什么好心思。
石市警方发布的警情提示。
假聊天真骗人
家住高新区的刘女士说,他们的业主群日常挺活跃的,除了物业的通知之外,也会有团购、闲置物品交换等信息,有人遇到麻烦事儿也会在群里问问,看看邻居们有什么高见。不过由于平时工作比较忙,所以她很少在群里发言,但是闲下来的时候也会翻翻大家的聊天纪录。前几天,她睡前又像往常一样拿手机翻看群里的信息,正好有人因为胃疼困扰,问有什么疗效好的药。一位热心的邻居就问她是怎么引起的胃疼,然后又热心地推荐说有个大夫有特效药,又发了二维码,推荐加二维码入群咨询。王女士告诉记者,恰好那天她在单位跟几个同事也聊起了胃疼的话题,就忍不住发言提醒,年轻人一定要注意规律饮食,千万不要为了减肥节食,然后又暴饮暴食。没想到没过一会儿,群管理员就专门@了她和另外两个聊天的人,说了一句套路挺深啊,就一起踢出了群。
刘女士瞬间懵了,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之后她又加了群管理员的好友,才知道原委。这样的聊天在好几个群里出现过,就是为了引人加群,然后骗人财物。为了防止邻居受骗,群管理员才宁肯错踢,也不留情。
无独有偶,王先生也是莫名其妙地被拉到了一个微信群里,被套路购买某种产品,不过王先生因为警惕性比较强,出于正义感他还说了一句:这都什么年代了,还用这种老套路骗钱。提出质疑的王先生,随即就被踢出了这个微信群,也没有了给大家提醒的机会。
有人冒充业主进入业主群。
难辨真慎捐款
“邻居们,打扰大家了,跪求大家救救孩子吧。”在李先生小区的业主群,一位“业主”在群内发送一条“轻松筹”链接,称丈夫身患尿毒症,整个家庭陷入危机,实在没办法了,求邻居相救。之前李先生还在群里看到过“水滴筹”的链接,同样是为癌症患者筹款,而链接里也显示有李先生的微信好友捐过款。李先生说,其实他也很想给那些需要帮助的朋友伸出援助之手,但是因为之前有朋友提醒过,这些筹款链接真假难辨,有的确实是遇到了困难,有的则是利用大家的同情心来骗钱,所以他就不再轻易捐款。“其实不认识的人也不会多捐,我个人损失三五十块钱也无所谓,但是善心给不了真正需要的人,却助长了不劳而获的骗子,就是我不能接受的了。”
在李先生的业主群里,也曾出现过“伪业主”出没的情况。虽然一般的业主群都会要求成员以楼号加房号的方式来命名群昵称,但由于业主群管理比较松散,而且很多人都把群设置成了免打扰的状态,不是每个人都会随时关注群里的消息,这就给了那些“伪业主”可乘之机。他就发现了隔壁单元的邻居质疑有人冒用了他的房号,当他站出来为真邻居作证,并向群管理员举报之后,那个“伪业主”就迅速退群了。
据了解,有些职业的推广人员,他们加入多个微信群,帮他人发送推广链接,从而抽取一定的提成。有打着“助力商业”推广的软件和网站,只要交钱,他们就能帮用户进行推广,但是也有可能连这个求助信息都是伪造的,就是利用大家的爱心来诈骗。此前,警方也曾就“轻松筹”等筹款平台存在的诈骗情况,发布过相关提醒。平台通过微信传播,打破了地域限制,极易扩散和膨胀,捐款人个体涉案金额少,即使发现被骗也大多不会向公安机关报案。所以遇到此类链接,一定要验明正身,最好能确认邻居的身份再伸出援助之手。
擦亮眼慎入群
石家庄市公安局长安分局刑警大队在8月1日的警情提醒中,发布了这样一个真实案例:小璇是某高中学生,通过同学介绍,在微信上添加了一个叫小王的人,小王将话术发给了小璇后,便把其拉入一个QQ群,并让其下载如流A,小璇的任务就是按照指定名单(潜在受害者)拨打电话,并将潜在受害者拉入QQ群。
小璇的话术:我是××网络科技的人事,在58同城后台看到您的一份求职简历,我们公司现在正在招线上居家办公人员,岗位是文职,主要负责统计数据文档,如果方便的话请添加QQ群了解详细工作内容,而添加群后就是诱导进群人员进行刷单。
记者了解到,石家庄市公安局反诈中心前不久曾发布防范扫码引流诈骗团伙的紧急预警,多地公安机关发现,不法分子会选择集贸市场、住宅小区、超市商圈等人员流动较多的区域,以奖励电锅、水壶等小礼品为诱饵,引诱群众扫描二维码加微信并将好友拉入微信群。之后,就有诈骗团伙通过在微信群内发送股票、理财、刷单、贷款等信息或链接,对群内人员实施诈骗。
民警也提醒,拉人入群的方式五花八门。像伪装成邻居进入业主群的这种方式,欺骗性就很大,如果拉进群只是购买高价商品或者低性价比的服务,很多人还会选择不报案,自认倒霉。更多的电信诈骗是通过股票、刷单、贷款来诈骗。所以,切记不要随意添加陌生人的微信群,更不要为贪图小便宜随便扫描二维码,不给骗子可乘之机。
“伪业主”混进了业主群,作为管理者,群管理员需不需要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呢?
河北北方国立律师事务所律师徐士杰表示,一般业主群都是公益性质的,是为了传递信息和方便交流而建立的,所以在群里发生被骗等财物损失,一般群主不承担法律责任。但是,徐士杰也建议,每个群的群主和群管理员作为群管,一定要严格审核群成员的身份,当有新人要求加入时,一定要认真辨别。尤其是业主群,一定要确保群成员的身份信息真实有效,比如要求群成员把群昵称改成统一的门牌号加姓名的格式,这样有利于业主们互相辨别,互相监督。当然群管理员也要擦亮眼睛、提高警惕,一旦觉察有成员加群动机不纯,或者发言有诱导倾向,要尽早对其提出警告,对其他群成员做出提醒。如果确认某群成员不是本小区的业主,怀有其他目的入群的,应该及时清理出群。
文/图燕赵晚报记者方小北
来源:燕赵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