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尼尔投资贷款信息提供专业的股票、保险、银行、投资、贷款、理财服务

银行有几天贷款

本文目录

借款最高可分96期?网络小贷公司涌入社交获客

作者菲鱼出品消费金融频道

可以分96期的网贷款你听过过么?近期「消费金融频道」注意到,朋友圈中频繁出现可以申请分期8年的贷款广告。

这些贷款广告大多话术相同,均称正规机构、一对一服务、还款灵活、不用下载、0担保、0抵押,吸引刷到的人借款。

在一一点击这些广告过后,「消费金融频道」发现,这些贷款的提供者均为小贷公司,且拥有开展互联网小额贷款业务试点资格,但注册资本却未达到《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下称:暂行办法)的要求。

社交软件小贷广告渐涨

借款真如广告说的那样嘛?「消费金融频道」选择了近期被频繁推送的中金信诚-随借随还进行申请。

广告信息显示,中金信诚-随借随还号称“不欠网贷,不欠人情,承诺:不催还,不刷脸,不下APP”。

点开广告下方立即申请链接之后,显示“最高可借20万,最长可分期96期”;并宣称“放款快、成功率高、费用低”;填写申请资料仅需提供姓名、电话、所在城市、申请额度区间选择“0-5万,6-10万、11-15万,16-20万”和资质情况包括有商品房、有公积金、有全款车、有营业执照、有缴纳社保和有寿险保单。还需勾选《自动填写信息授权书》和《个人信息与隐私保护条例》。

「消费金融频道」小编按照要求填写了贷款申请信息,选择了0-5万的贷款区间。不过在填写完相关资料提交后,页面仅显示提交成功,并未提示是否申请通过。但是并未过多久,小编就收到了贷款中介打来的电话。

在简短沟通后,贷款中介询问是否下款,小编拒绝下款,并挂断了电话。

不过这段借款过程并未就此停止,中金信诚的信贷员在随后的几天里不停的拨打小编的电话,在多次挂断后通过短信告知小编他们平台需要核对完信息才能取消,并要求提供户籍地、是否交公积金等隐私信息,在小编明确拒绝提供信息后,仍然电话骚扰。

「消费金融频道」注意到,该笔由助贷机构中金信诚金融服务外包(北京)有限公司运营,资金来源为广州熊猫小额贷款有限公司(下称“熊猫小贷”)。

工商信息显示,熊猫小贷成立于2015年,注册资本为2亿元,拥有互联网小贷牌照,由熊猫金控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熊猫金控”)100%持股。

虽然从工商信息和投诉信息来看,熊猫小贷经营问题较少,但其控股公司熊猫金控近些年来问题频出,官网处于无法打开的状态。

公开信息显示,熊猫金控仅自身风险类信息就有85条,包括因劳动争议、合同纠纷、民间借贷纠纷等被起诉;此外违规处理的警示有22条;股东股权质押,单笔质押比例<95%的有20次记录,单笔对外担保金额<5亿的有36次记录。

值得注意的是,通过朋友圈引流的网络小贷平台越来越多,除熊猫小贷外,还有元丰小贷、豆豆钱等广告都出现过在朋友圈,微博、短视频等热门平台均有类似广告出现,小贷广告在社交媒体上呈现抬头趋势。

借款套路多

与2019年期间小贷公司投放的小贷广告相比,这些广告不再以放款金额高、利率低作为买点,多以超长分期数、低分期门槛作为广告关键词吸引贷款客户,动辄声称分60期、96期的平台比比皆是。此外,主体小贷公司均拥有互联网放贷资格,能规避掉监管风险。

不过部分小贷广告仍然逃不出内容低俗的特征,多数广告仍聚焦在婚恋场景。以微博平台推送的小康小贷为例,广告封面是一段微信聊天记录,借钱者因为约会没钱向朋友借款,遭到羞辱,最后借款者在小康小贷上借到了钱,以此突出放款快和弱化掉贷款利息的特点。

虽然大部分平台号称放款速度快,无抵押,但实际上不少借款人表示在申请过程中仍遇到了困难。

在投诉平台上,关于小康小贷的投诉主要集中在套路贷、审核问题。多位小康小贷的借款人表示,在借款审核通过后不约而同地被告知出现了银行卡卡号输错,被银监会冻结的情况,需要预先上交一定比例借款金额用于解冻,有借款人提供信息显示,在缴纳了3万多用于解冻银行卡后仍然未下款。

这种情况并不只是个例,一名曾在元丰小贷申请过贷款的用户表示,他在元丰小贷上申请了1万元的贷款,并未下款到其银行卡,工作人员声称款项冻结了,因为银行卡错误,要解冻需要5000存款证明。

此外,由于贷款合作机构审查不严、企业运营者违规等问题,砍头息、利率、违规收费问题一直是小贷投诉的高发区,在一位借款者提供的征信报告中可以看到,其于2018年10月在元丰小贷借款7700元,分4期还,共还款14765元,利率远高于36%,超过国家利率红线。

在现金贷、消费分期市场严监管,利率下行的的趋势下,网络小贷牌照取缔成为趋势、获批也更加艰难,互联网小贷机构若提供超过法定红线的利率似乎是在自掘坟墓。

不过,《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大概率会在不久的将来实行的情况,网络小贷牌照对于一些没有实力的控股方来说,不仅价值大跌,而且出售无望,一些小贷机构或许抱着能用一天是一天的心态在看待这张牌照,自然不会向之前那样珍惜。

网络小贷牌照价值缩水

暂行办法发布于2020年11月,虽然距今已经快过去2年仍然没有正式实行,但从互联网公司旗下小贷纷纷增资、各地小贷牌照清理加速的情形来看,也许最终出台的条例可能与目前的意见稿有部分调整,但该条法规落地似乎板上钉钉。

暂行办法对于网络小贷的注册资本提出了较高要求对经营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的小额贷款公司的注册资本设定了10亿元的门槛,跨省开展业务的公司为50亿元,且对注册资本的要求为一次性实缴货币资本。这就意味着,拥有雄厚资本的小贷机构才能跨过高门槛。

目前离小贷整改的3年过渡期越来越近,据「消费金融频道」整理,已跨过50亿跨省级经营门槛的小贷机构仅有11家,这其中主要是互联网大厂旗下的小贷公司,如蚂蚁小贷、中融小贷(字节)、财付通小贷(腾讯)、美团小贷、度小满小贷等。

不过大部分网络小贷的股东并没有这种实力,或者认为若增资达到门槛,这张牌照的投入产出比并不理想。因此,出售成为了这些网络小贷牌照的最终去处。

买家越来越难寻是目前网络小贷牌照的普遍现象,据了解,在监管叫停网络小贷发放时,市面上共有249张,其中完成工商注册的229张,已过公示期但尚未完成工商注册的网络小贷牌照20张。

那时候注册资本较低、监管主体不明确,网路小贷牌照可以以极低的资本撬动较高杠杆,再加上消费金融牌照申请困难,于是网络小贷牌照成为了香饽饽。

在2019年高峰时互联网小贷牌照的出售价格一般在1亿元左右,即使在2017年监管文件出台之前,一张互联网小贷牌照的价格也能卖到3000万。但在暂行办法的征求意见稿发布以后,这种情况就不复存在,去年赫美小贷出售的一张全国性网络小贷牌照,最终只卖了1000元。

价格下跌已经让持有网络小贷牌照的小贷机构无法通过牌照大量变现,而买主的急剧减少也让这张牌照“低价也无市”。

目前,仍对网络小贷牌照感兴趣的公司已是凤毛麟角。此前,互联网大厂、手机生产商等是网络小贷牌照的主力军,这些公司基本都在网络小贷牌照的价格高点时已经购入或者自主申请获得牌照再次购买牌照的需求极低。

在加上监管对机构入股或持有小贷公司的数量要求,多数互联网科技公司反而注销旗下多余的小贷机构,因此即使是白送牌照对于这些公司而言也没有任何价值。

卖不出去以及暂行办法的实施,都让绝大多数的网络小贷牌照砸在持有者的手上,目前这些机构能做的是在取缔之前捞足最后一笔然后离场。

逾期1天到90天差别大,想要再贷款操作也不同

对于逾期,大多数人的认识还处在,逾期会有罚款,时间长了,就变成“被执行人”了,至于具体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观点差异较大。

有的人觉得逾期后果很严重,千万不能逾期;有的人觉得逾期几天没什么大不了,不就是多交点利息的事嘛;还有的人比较乐观,觉得反正都逾期了,几天和几十天应该也没啥差别吧?

其实,信用卡逾期远没有大家想的那么简单,逾期也分等级,逾期1天、30天、90天的后果都不一样,采取的措施也不尽相同。

一、逾期1天、30天和90天的区别1、逾期1天;

信用卡在最后还款日1天之内的非刻意逾期不属于逾期,因为除了工行之外,其他所有银行的信用卡都有还款宽限期2-3天,只要在还款宽限期内按时还款,就不算逾期。所以逾期1-2天的不要慌,及时还进去就行!

实际标准参考当地银行

2、逾期3-30天;

逾期天数达到30天,就属于较为严重的逾期了,银行会将你的逾期记录上报央行征信,在这期间你会收到催收电话,你的征信报告中信用卡一栏也会被计入“1”!

3、逾期90天;

信用卡逾期时间一旦超过90天,不管金额大小,这都已经是很严重的问题了,如果持卡人没有让银行信服的逾期理由,不和银行进行沟通,银行不会轻易将此事搁置,会认为持卡人恶意逾期,必然会造成问题的升级。

如果逾期金额超过一定额度,而且逾期时间超过90天,信用卡将会面临被冻结,将会面临催收方式手段的升级,如果催收没有达到银行的目的,很有可能将会面临银行的起诉。

一旦起诉被法院受理,宣判成为被执行人,除了自身被限制高消费,无法乘坐高铁、飞机等,出行受到影响,自己名下的财产也会被强制执行,而且自己的子女未来的学业和工作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4、逾期超过90天;

信用卡超过90天未还,会变成呆账!信用卡呆账就是在持卡人逾期后,银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仍然无法收回信用卡本息。

一般来说信用卡逾期的天数超过了181天,在此期间银行经过了6次以上的催收,欠款人依然无动于衷拒绝还款,这样就形成了信用卡呆账。信用卡代账的后果如下。

1、冻结信用2、产生高额罚息,3、被不停催收。4、影响征信。

经过上面的梳理,我们能看到,银行对借款人的逾期态度是根据逾期时间长短做变化和调整。

二、央行与银行对逾期用户的态度?1、央行对逾期的态度

征信是银行为了明确个人或者企业的信用情况,建立的信用档案资料,通过专业化、独立的第三方机构,依法采集的信用信息。用于解决金融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而银行通过查阅这些信用信息,作为对个人贷款审批的重要依据之一。

在征信报告当中,会客观反馈出客户目前和往期的资产、负债、消费、住址、工作单位、公积金缴纳、月偿还能力等多项客观准确的信用记录。

人行征信不会关心你逾期的原因,不管是逾期1天还是逾期90天,都会如实记录在征信系统中。既不会出现“良或不良”的批注,也不会区分“善意或恶意”的欠款,征信系统也没有“黑名单”一说,人行征信并不对个人的信用好坏进行定性的判断。

2、银行对逾期的态度

如果你的征信报告上超过银行规定的最低容忍信用,就会判定为信用恶劣,进入银行的黑名单,从而拒绝你的银行业务申请。

征信中尤其不能出现“连三累六”,即一年内连续3个月,累计6次逾期,这类客户申请贷款100%拒绝。另外,如果你有多次逾期记录或审批贷款查询次数过多,同样也会影响你的房贷、车贷等审批结果。

新版征信显示逾期情况

如果借款人因某段时间的资金短缺造成逾期,后期还能再次借贷吗?

三、已逾期,仍想贷款该怎么办?在有逾期记录的情况下,如果你确实还急需一笔资金周转,可以考虑以下方法:

1、重新选择金融机构

不同的金融机构对于逾期的风控审批不一样,有的机构更看重还款能力,有的公司风控较为宽松。

在银行系有股份制银行、商业银行、城镇农商行等,对于贷款产品的风控都有不同,另外如小贷公司、消费金融公司,对于逾期的规定远低于银行的严格要求,你可以针对性地进行选择申请,不过利率会更高一些。

2、重新选择贷款产品

目前市场上除了常规的消费贷款,还有针对缴纳商业保险人群的保单贷、针对长期缴纳社保/公积金人群的社保贷和公积金贷、针对拥有专利的创业贷、针对受疫情影响行业的担保贷款、也有抵押贷款、二抵等业务等,如果借款人自身资质符合对应的贷款产品的申请条件,可以尝试重新选择产品。

3、降低额度降低风险

在有逾期记录的情况下,机构会慎重地评估你的还款能力及还款意愿,以此判断放贷风险,若你申请的贷款金额较大,被风控系统判定为拒贷的可能性就较高。

所以从这点来看,建议你可以适当通过降低贷款额度,来降低风控评判的风险,这样通过审核的概率会更大一些。

小结:

信用卡逾期在1天之内的非刻意逾期,除了工行,大多数银行都会有宽限期,此时及时还款,是不会对后续再贷款造成大的影响的。相反,一旦出现“连三累六”会严重影响后期贷款申请,直接被拒。其他逾期行为则根据逾期时间、贷款金额、机构及产品政策不同,得出不同的判定结果。

来源:@知乎老马聊支付、销售开单,安徽中源融资担保有限公司整理,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转载自其他平台或媒体的文章,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但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仅作参考,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2022年内应偿还的国家助学贷款免息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本报讯(记者高毅哲)为帮助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缓解就业压力,支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近日,经国务院同意,财政部、教育部、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联合印发《关于做好2022年国家助学贷款免息及本金延期偿还工作的通知》。

《通知》要求,对2022年及以前年度毕业的贷款学生2022年内应偿还的国家助学贷款利息予以免除,参照国家助学贷款贴息政策,免除的利息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分别承担。对2022年及以前年度毕业的贷款学生2022年内应偿还的国家助学贷款本金,经贷款学生自主申请,可延期1年偿还,延期贷款不计罚息和复利,风险分类暂不下调。国家助学贷款承办银行应按照调整后的贷款安排报送征信信息,已经报送的应当予以调整。贷款学生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未能及时还款的,经贷款承办银行认定,相关逾期贷款可不作逾期记录报送,已经报送的应当予以调整。

据有关负责人介绍,本次免除的是2022年内应偿还的国家助学贷款利息,贷款学生不需申请,由承办银行直接办理。一是对于2022年新毕业的贷款学生,因在校期间国家助学贷款利息由财政全额贴息,免除的是自毕业进入还款期后,在2022年年内个人应付的利息。二是对于以前年度毕业的贷款学生,免除的是2022年内应付的国家助学贷款利息,以及以前年度的逾期贷款在2022年内产生的罚息。

此外,以前年度毕业的贷款学生,如果在《通知》印发前已经偿还了2022年利息,可以免除。若承办银行已完成扣款操作,则由承办银行将已扣收的应免除利息退回个人账户。

据悉,本次措施预计减免利息20多亿元、可申请延期偿还本金50多亿元,有助于缓解贷款学生经济压力和就业压力,帮助学生维护个人信用记录,促进其顺利就业,惠及400多万名高校毕业生。

作者:记者高毅哲

《中国教育报》2022年06月01日第3版版名:新闻·要闻

本文来自【中国教育新闻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