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尼尔投资贷款信息提供专业的股票、保险、银行、投资、贷款、理财服务

银行签约贷款

本文目录

三家股份行出手!已有26家房企与银行签约,授信超2万亿

继国有六大行密集授信房企后,股份行也在积极行动。其中,兴业银行、恒丰银行与中信银行均于近期与多家房企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

11月25日,兴业银行率先在官网发布公告称,日前,该行分别与万科集团、中海地产、绿城中国、龙湖集团、滨江集团、建发地产、国贸地产、象屿地产、厦门安居控股、福州左海控股等10家房地产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合计提供意向性融资总额达4400亿元。

根据协议,兴业银行将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整合集团资源,在房地产开发贷款、个人住房按揭贷款、房地产项目并购融资、租赁住房融资、债券承销与投资等业务领域深化银企全面合作,提供综合化多元化金融服务。

兴业银行表示,下一步,该行将组建工作专班,携手签约房地产企业,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因城施策满足居民刚性和改善性住房资金需求,全力支持“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工作,加大住房租赁金融支持力度,维护住房消费者合法权益。

26日晚,恒丰银行总行官方公众号发布消息称,近日,恒丰银行与山东银丰集团、青岛青特集团等房地产企业达成签约意向,将在房地产开发、并购贷款、债券融资、保障性租赁住房、个人按揭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满足企业合理融资需求。

恒丰银行表示,始终重视与房地产企业务实合作,加大对万科、保利、越秀等全国性大型房企,以及“小而美”优质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截至目前,已累计审批开发贷项目260余个,金额超过千亿元。

恒丰银行称,后续还将开展多批全国性及区域重点房地产企业签约工作,并已制定专项管理办法、组建专职团队,加强租赁住房、保交楼、房地产项目并购等支持;持续加大对刚需和改善性住房项目支持力度,实现房地产贷款增幅超过14%。

11月28日,中信银行发布消息称,近日分别与中海地产、招商蛇口、绿城集团、建发房产集团、华侨城集团、大悦城集团、龙湖集团、滨江集团、碧桂园集团、美的置业10家房地产企业签订“总对总”战略合作协议。

根据合作协议,中信银行将充分发挥中信集团协同资源,为房地产企业提供综合金融服务,重点围绕房地产开发贷款、并购贷款、债券承销与投资、预售资金监管保函、内保外贷等业务领域,满足企业合理融资需求。

此前,国有六大行已经在11月23日至25日密集出手,与十余家房企签订合作协议,达成意向性融资总额超过1.6万亿元。

从银行来看,工商银行签约房企数量最多,意向授信额度也最高。具体来说,该行与万科集团、金地集团、绿城中国、龙湖集团、碧桂园集团、美的置业、金辉集团等12家全国性房地产企业,以总对总方式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提供意向性融资总额达6550亿元。

此外,中国银行预计向10家房企提供意向性融资总额超6000亿元,邮储银行预计向5家房企提供意向性融资总额2800亿元,交通银行1200亿元。

而从房企来看,万科集团、龙湖集团、美的置业等大型房企“最受欢迎”,分别与7家、7家、6家商业银行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南都·湾财社制图

政策面上,11月24日,银保监会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关于做好当前金融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工作的通知》印发后,银保监会股份制银行部第一时间督促12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加快贯彻落实各项政策要求。

对此,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表示,此次诸多股份制商业银行密集开展了授信工作,实际上说明各地银行在积极落实金融16条的政策内容,也体现了信贷授信工作在持续推进。

不过,在严跃进看来,此次股份行的信贷政策和此前国有大行动作略有差异,主要体现在信贷投放和区域性的房企挂钩更明显、授信的内容主要在个人购房和房地产开发业务,以及保交楼等业务,对于类似证券承销和投资方面的业务涉及不多。

“但是这也客观上有助于促进地方房企更加聚焦主营业务,扎实推进日常经营稳健推进。”严跃进表示。

广发证券银行业首席分析师倪军团队同样指出,监管和银行出手,有助于缓解地产企业融资现金流压力,避免债务过度出清,以时间换空间,最终实现债务软着陆。

采写:南都·湾财社见习记者王文妍陈镜安

平安银行贷款当天签约当天放款,突破时空限制

新市民是城市建设的主力军,他们背井离乡来到新的城市发展,其中的心酸只有自己知道。如何才能让新市民在城市安居乐业?这是考验银行金融服务均等性和便利度的重要课题。金融机构要坚持金融为民,围绕新市民需求需要,真正把民生实事办到老百姓的心坎上。

据悉,平安银行依靠五位一体新模式,为新市民提供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依靠科技赋能,提升新市民金融服务,提升对吸纳新市民较多的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和服务水平,为新市民在城市的立足和成长提供有力支撑。

接下来,以平安银行贷款服务为例,突破时空限制,实现当天授权,当天办理签约,当天就给放款。

在广东做生意的何先生就受益于平安银行贷款,他激动地表示:“我虽然长期在广东居住,但是没有缴交医社保,没办法被认定是本地常住,我还担心不能给我贷款,没想到当天授权,当天办理签约,当天就给我放款了,实在太快了。”原来,平安银行工作人员通过贷前调查发现何先生持有广东居住证多年,可以使用平安银行专门给低金额客户打造的轻享贷产品。整个流程都是线上操作完成,借助线上授权,远程给何先生收集资料,通过对他进行电调、邮寄抵押材料签署等手段完成平安银行贷款发放,省时省心省事,让何先生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办完手续并提车,也可以让车商的资金得到快速回笼。

市面上类似于轻享贷这种金额小,异地且自由职业并且有能力还款的客户的汽车金融产品并不多。平安银行在金融贷款行业首创微信、支付宝认定收入方式,代替传统的银行流水转账等方式,解决经常以该支付方式消费和收入的客户无银行流水又需要贷款的难题。

平安银行持续创新产品,推出多款满足新市民需求贷款产品,比如支持新市民群体异地房产抵押推出宅抵贷全国通,有效解决客户房产和经营所在地不在同一城市无法在银行获得贷款资金的难题。

家在中山,在广州开公司的吴女士疫情期间,公司现金流出现问题,咨询过多家银行申请房屋抵押贷款,但都因为不是广州本地的房产而拒绝。后来了解到平安银行贷款产品宅抵贷全国通,银行上门调查和收集资料后,隔天就审批通过了。

平安银行用科技赋能服务,和服务新市民的要求高度契合,持续创新平安银行贷款产品和服务,让新市民感受到金融服务的温度,让他们可以更好地分享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红利,促进共同富裕。

贷款电话频骚扰 信贷中介猫腻多

“我是某某银行的信贷部工作人员,我们系统显示您有一笔信用贷款,授信给到您这边使用,您最近有资金需求吗……”

这些话术,相信大家一定不陌生。最近一段时间,类似的“贷款业务”电话越来越多,而且对方都自称是银行的工作人员,甚至声称贷款可以用于与房子有关的用途,但这当中到底又有多少猫腻?

信贷中介的生意不纯粹

“我们要不是这么介绍自己,一般就会被直接挂掉电话。”小林曾是一名金融公司的信贷中介经理,他的工作就是每天打电话给陌生客户推销各种贷款,“信贷中介进行推销其实很正常,但跟以前不同的是,现在我们接通电话后的自我介绍,都会说自己是某某银行的客户经理,还会随便编一个工号,这样才容易得到对方的信任。”

证券时报记者对几个号称是银行客户经理的来电进行调查,发现电话号码“五花八门”,既有座机号码也有网路电话,在其中一通显示连云港的来电中,对方表示自己是深圳建设银行某支行渠道部的陈经理,可以提供一笔年化利率低至3.55%的信用贷,如果额度不够用还可以用深圳的房子作为抵押,额度可以提升至200万元,当然还有经营贷和消费贷等其他贷款,利率视客户具体资质而定。随后,这位陈经理便开始询问记者关于贷款的用途、工作收入水平以及房产的具体情况。

不过,当记者质疑这些资料仅仅在线上处理会不会存在风险,提出能否到现场进行业务咨询和办理业务之时,对方却显得有些犹豫。“审核资料以及出方案一般前期会在线上处理,处理好之后回到银行柜台面签,这也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当记者再三要求前往现场递交资料,这位陈经理却不断推脱,而且声称客户的电话号码是通过“大数据”获得。记者随后向建设银行官方客服以及相关支行进行咨询,银行工作人员明确表示,这位陈经理并不是银行的员工,银行的信贷经理不会主动联系陌生的客户。

“这就是现在信贷中介的另一个套路,先用大行的名头拉拢客户、建立信任,然后再视客户信用情况确定到底哪家银行。实际上,他们并不是银行工作人员,而是信贷中介。”小林表示,“纯粹的信贷中介其实也无可厚非,但有些信贷中介的生意并不纯粹,他们有自己的名目来加收各种服务费。”一位曾接触信贷中介的受访者表示,一些信贷中介先用非常具有吸引力的条件吸引借款人签约,中途却会以借款人的条件不符合等为由更改方案,要求增加服务费,而且这些服务费都是用于覆盖“成本”,不能叫做“中介费”。

另一位自称是银行信贷经理的高经理,却告知记者办公地址位于深圳地王大厦的一家信息咨询公司。记者到达现场后,这位信贷经理告诉记者可以量身定制方案,然后再去银行申请相关的贷款。而且,这位经理再三强调,公司与银行有合作,可以规避很多风险。

记着调查发现,目前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等小微市场主体较以前能以更低利率获得贷款。以个人经营抵押贷款为例,目前其利率在深圳已经挺进“3”时代。其实,客户可以直接银行办理贷款,何必再通过中介?这时,深圳一家金融公司的信贷中介告诉记者,如果想要取得低息的经营贷、信用贷等,但自己的资质条件不够,或者想拿到贷款后“另作他用”,例如将贷款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他们都有办法可以帮助客户解决并制定方案。而且,中介人员一再向记者打包票,只是服务费会相对较高。对于如何运作,对方不愿意说明。“我们跟一些银行的客户经理都有私下的合作联系,所以成功贷款有保障。”这位信贷中介如是说。

或加剧市场恐慌

《证券时报》此前曾对房贷市场进行追踪报道,揭发了将房贷转换成经营贷、通过全款买房后套取消费抵押贷、信用抵押贷等贷款的乱象。在这当中,许多贷款人正是在信贷中介的帮助下“铤而走险”。正如消费抵押贷、信用抵押贷的出现,如今银行的各类贷款项目种类繁多,也给许多信贷中介留下操作空间,容易滋生新的金融乱象。

有熟悉此行业的人士在与记者交流时说:“传统银行以往主要服务中高端客户,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银行感受到了竞争压力,不排除一些人会跟外面的机构合作,加上一些客户与银行之间信息的不对称,信贷中介就有了生存的空间。不要随随便便听这些人的承诺,猫腻可能就在看不见的地方。”记者致电多家银行的官方客服电话,工作人员也明确表示,对于类似的陌生来电,打着银行的幌子询问是否需要贷款,请立即拨打银行官方电话进行投诉。即便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得到银行贷款,一旦被查出问题或者被人向监管部门举报,银行会限期收回贷款,也就是抽贷。

的确,这些信贷中介之所以明知故犯,因为这就是他们的盈利方式。除此之外,记者还发现市场中也存在一些信贷中介利用银行信贷的幌子进行民间借贷,这其中的潜在风险更大。有业内律师表示,信贷公司也可能就是将自己的钱贷给借款人,那就不是金融贷款而是民间借贷。

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表示,“现在‘银行’的各种推销电话非常多。不过,这个‘银行’需要谨慎鉴别,不排除是银行的工作人员跟外包的合作机构,也可能是一些信贷中介打着各种银行的名义来进行推销,给普通市民带来很多骚扰。其实,他们的行为也是在变相推销贷款,甚至可以帮助借款人将借贷款流入楼市。我认为,如果不遏制这些违规的贷款渠道,对一些普通购房者来说也不公平。普通购房者想要申请贷款依旧要经过严格的审批,这些违法违规的资金带来乱象,也影响了大家对房地产金融市场的判断,甚至影响大家对楼市调控的预期走向,反而加剧市场的恐慌。”(记者浩林)

作者:浩林

来源:证券时报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