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银行济南分行借力普惠信用贷款提升链上金融服务水平
为切实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持续扩大供应链金融覆盖力度,民生银行济南分行立足二级分行区域特色,坚持以客户为中心,创新优化产品服务,不断提高小微金融服务水平。
依托“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的地缘优势,民生银行济宁二级分行围绕粮食收购核心企业开展公私条线联动营销,通过为符合条件的核心企业上游供应商提供普惠信用贷款,助力2022年夏粮收购工作。据悉,该行结合政府部门夏粮收购工作要求,多次走访济宁市大型粮食收购企业,研判粮食市场供需关系、粮食经纪人交售意向、融资需求及同业风险规避措施。经过多次市场论证,为从事粮食收储为主的企业或粮食经纪人推出了普惠信用贷款。
民生银行普惠信用贷款以其便捷的审批手续、快速的支用途径,得到市场高度认可。民生银行济宁二级分行趁热打铁,逐户拜访、面谈部分优质粮食供应商,了解供应商的金融需求,为其量身定制适合的金融服务。截至7月末,民生银行济宁分行已为多家粮食供应商审批并发放了普惠信用贷款,有效支持了粮食供应商的夏粮收购资金需求。此外,该行以融资支持为基础,不断丰富金融服务内容,打造小微综合服务体系,为小微企业提供一揽子金融服务,形成了具有民生特色的小微金融可持续发展模式。
以上仅是民生银行济南分行积极落实“六稳”“六保”任务、持续提升小微金融服务质效的一个缩影。日后,民生银行济南分行将一如既往加大产品创新和信贷支持力度,紧随山东乡村振兴战略步伐,深耕农业农村市场,关注农产品供应链项目,不断提升链上金融服务水平。
金融保链实录:利率连降,数字化加码 | 金融回源实体经济系列
保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高效畅通,是经济良性循环的基础,在利率连降、模式创新的推动下,供应链金融越发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同时,也面临着普惠创新与风险把控的平衡挑战
文|《财经》记者严沁雯张颖馨
编辑|袁满
“最艰难的时刻已经过去。”提及当前公司整体发展情况,西域智慧供应链(上海)股份公司(下称“西域智慧”)副总裁林永建长舒了一口气。
西域智慧主要向企业客户提供非生产物料采购及管理服务。今年4月,受国内疫情反复等因素影响,发票、物品等无法正常流转,西域智慧的仓配网点几乎停摆,供应链出现断层。一面是紧张的现金流,另一面是急需用钱的上游供应商……
“请尽快支付款项!”那段时间,林永建每天早晨一睁眼,就会看到来自供应商的催款信息,压力持续升级。
林永建的遭遇仅是供应链中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困难和挑战增多。在多点散发的疫情影响下,身处产业链供应链中的企业不可避免遭受冲击,尤以中小微企业为甚。
保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高效畅通,是经济良性循环的基础。基于此,中国高层多次强调推动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发展的重要性。近日,二十大报告亦指出,“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确保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
保链、稳链、强链成为市场关键词。这其中,供应链金融无疑发挥着关键作用。在此背景下,国家近年来陆续出台相关扶持政策。一系列政策指引下,市场参与者如何“保链”?伴随供应链金融行至深水区,银行等机构又将如何走好普惠创新与风险把控的平衡木?
经济循环受阻:营收增幅降20%
“每天都特别焦虑,供应商天天催款。”忆及今年4月西域智慧面临的困境,林永建感触颇深。
据他介绍,西域智慧主要业务是提供维护、维修企业生产设备所需的物资。疫情期间,由于物流受到影响,公司一些仓配网点的运营停摆;同时,正值公司IPO进行股改,税务、银行都需进行更名,但疫情导致流程受阻,现金难以收回,最终对上游供应商账款支付产生不小影响。
更直观的变化体现在西域智慧的业绩数据上。林永建告诉《财经》记者,虽然目前公司仍保持良好的增长态势,但对比今年一季度末,公司二季度及三季度末的营收同比增幅下降了20%左右。
无独有偶。受疫情等多重因素影响,居民住房配置需求下降。在距离上海近1800公里的家用瓷砖产地——佛山,相较往年,当地瓷砖生产企业面临着不小的销售压力。
产业链供应链服务的市场参与者感受深刻。
“地砖行业的特点在于,上游供应商和下游代理商都很多。就厂家而言,下游销售情况不佳会导致回款周期变长。同时,考虑到与上游供应商的长期合作关系,也很难调整对上游的付款条件(账期和价格),今年资金压力增加了。就厂家的供应商而言,往年资金相对充裕,等着账期到了再收现金就好;今年资金略显紧张,如何把对下游厂家的应收账款变现就成为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TCL(集团)旗下供应链金融科技服务商简单汇信息科技(广州)有限公司(下称“简单汇”)董事长童泽恒告诉《财经》记者。
供应链金融科技解决方案提供商联易融科技集团(9959.HK)创新发展部总经理邹云双对《财经》记者表示,在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续影响下,今年以来企业推迟或是取消扩大再生产的现象明显增多,甚至一些常规的固定资产置换都进行了延后。在他看来,以上均为经济环境变化波及产业链的重要信号。
身处产业链供应链之中的中小微企业生存状况,亟须关注。
微众银行相关负责人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供应链不畅、内外部环境因素叠加,原材料等成本浮动对于产业链供应链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具体对于小微企业来说,一个是成本的大幅增加,包括生产成本、备货进货成本等;另外一个可能是回款更慢、更难,导致经营困难。”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宋华通过两组数据,指出在疫情等外部因素影响下,企业资金流动性承压。一方面,据科法斯发布的《2022年中国企业付款调查》,在2021年的受访企业中,遭遇逾期付款的企业减少,但逾期时间比前一年延长,平均逾期付款时间从2020年的79天升至2021年的86天。另一方面,据宋华统计计算,2021年中小板制造业平均现金循环周期(应收账款天数+库存天数=应付账款天数)为128天,而行业中位数为99天(见图1)。
面对复杂多变的内外部环境,行业人士普遍认为,保证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关键之一。具体而言,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构成了产业经济运行的基本脉络,各类生产要素、资源、商品等沿着产业链供应链循环流转,是经济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保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高效畅通,是经济良性循环的基础。
金融保链:贷款利率连降
如何稳链?帮助链上企业纾解资金压力成为关键。由此,供应链金融成为市场焦点。
所谓供应链金融,有行业人士指出,即在交易各方基于有场景的商业交易中引入的金融服务。其脱胎于物流金融和贸易金融,在国内最早由深圳发展银行(现平安银行)于2006年提出。
随着供应链金融服务持续升级,其所具涵义、参与主体亦不断扩充。全球商业研究中心将供应链金融的参与主体分成四类:交易方、平台提供方、风险管理方和流动性提供方。
不同参与主体在供应链金融发展中扮演着不同角色:有的饰演主角,有的饰演配角,有的甚至分饰多角。比如,核心企业掌握着交易数据等,在供应链中具有绝对的话语权;银行则是主要的资金提供方;供应链金融科技服务平台连接着资金方与企业,并提供科技服务等方面的支持。
近年来,受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疫情多点散发等多重因素影响,产业链供应链稳定遭受冲击。推动供应链金融进一步发展,进而实现稳链强链,已势在必行。
2020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等八部委联合发布《关于规范发展供应链金融支持供应链产业链稳定循环和优化升级的意见》。这被业内视作首个专门针对供应链金融的指导性、框架性文件。此后,支持供应链金融发展的相关政策持续出台。
进入2022年,国家进一步加大对供应链金融支持力度。
年初,国资委在《关于推动中央企业加快司库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资金管理的意见》中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要突出行业链长优势,引入优质金融资源,搭建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发布,明确提出发展供应链金融,提供直达各流通环节经营主体的金融产品。
政策指引下,市场参与机构纷纷加大对产业链供应链企业的支持力度。
从已披露相关数据的国有大行中报看,2022年上半年,部分国有大行在供应链金融业务上持续发力。在此之中,中国银行(601988.SH)上半年累计为供应链核心企业提供超过1.3万亿元的流动性支持,为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提供超过1万亿元的表内外融资支持;建设银行(601939.SH)累计为4113个核心企业产业链的7万余户链条客户,提供4388.88亿元供应链融资支持;此外,截至今年6月底,交通银行(601328.SH)产业链金融融资余额达到1744.49亿元,较2021年末增长11.83%。
“在我们现金流最吃紧的时候,银行贷款及时审批下来,西域智慧和部分上游供应商得到了‘喘息’的机会。”林永建透露,在国家政策支持下,明显感受到银行加大了对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比如西域智慧得到的银行贷款利率就在持续下降。
另据华东地区某企业高管告诉《财经》记者,近年来其所在公司拿到的银行贷款利率从最初的4.25%(年化利率),之后降至4%,现在是3.8%左右,甚至有些银行还降到了3.7%。
国有大行之外,部分中小银行亦加码供应链金融业务,力图在支持实体企业发展的同时,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空间。
上海银行(601229.SH)便是向西域智慧“雪中送炭”的银行之一。该行普惠金融事业部副总经理郑涵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疫情期间,上海银行借助可拆分可转让的电子债权凭证,为西域智慧分布在全国各地的供应商提供全流程线上融资,即在线完成贸易背景审核后就可以提款,大大提高了融资效率。截至今年9月末,上海银行累计向500家西域智慧的供应商提供金融服务,供应链项下的提款规模达到5亿元。
同样获益于供应链金融发展政策的,还有广东佛山地区的瓷砖企业。据童泽恒介绍,年初当地某瓷砖企业由于销售同比增长不多,且下游回款时间相对延长,需要适当增加授信,而原有的主办银行——A银行暂时无法新增授信规模;同时,该企业的上游供应商有应收账款保理的需求。对此,简单汇基于企业真实经营情况等,最终帮助其对接到B银行,落实了供应链金融专项授信额度5000万元,春节前后落地了其供应商的47笔保理融资业务,年化成本在LPR+90BP(记者注:1BP=0.01%)左右。
“通过向上游供应商确认订单,供应商开具发票后就可以向银行申请贷款,上游回款问题得以解决。对瓷砖企业的供应商来说,获得了低成本资金;对核心企业来说,供应得到稳定。”童泽恒说,要保证供应链稳定,首先得让总融资成本降下来。近年来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支持政策,一方面有利于推动融资成本持续下降,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供应商与核心企业保持良好的沟通合作关系,进而增强了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发展韧性。
浦发银行(600000.SH)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受疫情等因素影响,处于供应链核心的企业,确实面临不小的压力,为了保证供应链畅通,一方面要按时向上游企业付款,另一方面还要应对可能存在的下游库存积压。总体上看,拥有充足资金安全垫的核心企业虽然在短期内会有一定的影响,但在政策和银行资金的支持下,这些企业已在逐步恢复正常,从长远看是稳健的。
普惠挑战:找寻信用支撑点
金融“活水”正向越来越多的链上企业流去。但需要看到,无论是西域智慧还是上述瓷砖企业,能得到银行授信的前提,均是基于自身稳定的经营销售情况等。
“虽然当时业务受到冲击,但我们公司还是能保持盈利状态,同时下游客户也都属于所在赛道的头部企业,回款风险较小。相较而言,部分处于亏损状态的企业,就不一定能拿到贷款或足够的授信额度。”林永建说。
童泽恒亦透露,上述瓷砖企业能成功拿到授信的原因,主要是基于自身资质不错。“虽然销售业绩不如往年那般明显增长,但也能稳定地保持销售量,因此回款等能够得到保证”。
而当前,依然有不少身处产业链供应链中的中小微企业尚难得到有效的金融服务,这背后存在着不少现实难题。
“供应链金融对行业运行模式的要求更苛刻。按照供应链的稳定性、产品市场需求的更新进度、核心企业的约束力度,以及未来市场的发展趋势,不同行业的供应链‘健康’程度大不相同,对于银行开展业务提出不小挑战。”上述微众银行相关负责人指出。
江苏苏宁银行产业链金融高级产品总监刘峥告诉《财经》记者,银行开展供应链金融相关业务面临的挑战主要包括:首先,产业链上需要资金支持的客户资质不确定性大,需要银行投入更多的精力了解贸易背景的真实性;其次,核心企业支持力度不足,不愿意进行应付的确权;再者,核心企业的数字化信息平台建设水平普遍较低,银行获取产业数据的难度较大等。
在多名行业人士看来,眼下,供应链金融行至深水区,机构需直面一个难题:在核心企业普遍不提供信用支持的情况下,如何让供应链上下游的中小微企业享有普惠金融服务?
“难点在于不少中小微企业信用资质不一,在核心企业不提供信用支持的情况下,对银行的风控能力提出很高的要求。大行做这块业务有着天然的资金优势,但风险容忍度相对较低,且希望有较高的资金使用效率,因此对客户选择更为慎重。最终,部分具有科技和小微风控能力的中小银行,选择服务产业链的长尾客户。”刘峥将这块业务称之为“田间地头”,因为背后需要投入不小的人力、物力,且需要面临不小的风险。
刘峥介绍,为了做好这块业务,从主观能动性层面,江苏苏宁银行业务团队坚持深入行业、研究企业,强调“深入田间地头做普惠”,比如有团队曾在暴雨中被困三天,依然尽职完成企业情况调查。客观层面,近年来行内大力发展数字技术,开展“小微数据风控卡脖子攻关工程”,再造小微金融全流程,比如基于Lih等机器学习算法,在“两仪”算法平台打造了60多个基于丰富行业数据的机器学习风控模型,解决获客运营、风险审批等环节的“卡脖子”问题。
基于此,刘峥透露,在一年的时间里,江苏苏宁银行仅针对一家核心企业产业链上的小微企业就放款7亿-8亿元,且没有产生一笔不良贷款。
在一定程度上摆脱对核心企业的过度依赖十分必要。据微众银行相关负责人介绍,该行供应链金融业务既立足于企业主体信用、不过度依赖核心企业信用,也实现了无需抵质押的业务模式。据了解,实现这一模式的突破,与微众银行近年来构筑起围绕企业与企业主的双维度全流程数字化风控体系,紧密相关。
“为提升数据有效性,我们不仅打通了与众多核心企业的数据通路包括采购信息等,同时也连接了众多的权威外部数据源,引入了个人及企业征信信息、工商信息、公积金和税务信息等。此外,还尝试应用物流、信息流等数据。”上述微众银行相关负责人进一步指出,物流、信息流等数据形成的闭环管理可在紧密银行、核心企业、经销商三方合作关系的基础上,有效提升银行的风控能力。
截至目前,微众银行微业贷供应链金融已为30个国家重点产业链提供数字化金融支持,并与近600余家品牌合作伙伴,服务近20万家经销商和供应商。
创新者众,但成功者寡。多名从业者透露,近年来不少中小银行都在尝试就这块业务做突破,不过鲜有成功者。
“近几年大行下沉速度加快,我们只能选择再下沉,或者持续降低贷款利率打‘价格战’,这背后的风险不小。尤其此前在疫情冲击下,很多产业链上的中小微企业无法如期还款,逾期项目明显增多。”华南地区某中小行高管告诉《财经》记者,该行几度在供应链金融业务上尝试创新转型,但常遭到内部风控部门的质疑,目前进展较为缓慢。
宋华告诉《财经》记者,“近几年供应链金融发展‘雷声大雨点小’,大部分金融机构包括商业银行都在说做供应链金融,但到底做了多少真正意义上的供应链金融?恐怕屈指可数。很多难言是供应链金融,仅是传统信贷的变种。出现这种局面,从金融供给角度而言,主要是服务覆盖面有限、对新型业务的创新服务方式较少等原因。”
模式蝶变:产业数字化
多名业内人士认为,要推动供应链金融进一步发展,尚有不少问题待解,这有赖于多方合力突破。
宋华指出,供应链金融发展要实现蝶变,关键要解决“3T”问题,即T(透明)、Tii(可追溯)和T(信任)。具体包括资金流与交易、物流结合的透明,产业中各个主体责任的可追溯,以及依靠技术推动组织与组织能力管理运营能力提升,解决传统产业运行中低效问题等。
就银行本身而言,浦发银行相关负责人认为,需要发展差异化的供应链金融服务,根据产业链供应链不同领域、不同环节的需求和特点,探索与之相适应的产业链供应链金融服务方式。同时,由于大多数优质核心企业的产业布局较广,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分布在全国各地,面对业务开展中异地开户、尽调、贷后等问题,银行需建立完善供应链金融异地服务协调机制,推进跨地区、跨银行协作,并进一步优化线上服务。
“就行业而言,现阶段供应链金融发展过程中比较突出的问题包括数字化程度不够、风险把控待加强、信用贷款比例有待提升等。因此,要加强金融科技与供应链金融业务的融合,提高线上服务效率;创新更多更具特色的供应链金融服务产品,提供更多有差异化的产品等。”微众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
这其中,供应链金融业务创新需要得到更多支持。上海银行相关负责人向《财经》记者表示,一方面,希望政府、第三方物流企业、金融科技公司等更多参与到供应链金融基础设施的搭建中,帮助银行在获得借款人授权的前提下获得更完善、丰富的数据;另一方面,对供应链金融创新给予一定的容错空间,鼓励对于新场景、新模式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个案先行先试,在形成一定业务经验和数据积累后进行产品化创设。
加强供应链核心企业的信息化平台建设势在必行。刘峥指出,基于一定安全机制的产业数据平台建设,能够更好地推动供应链金融,实现产融一体,更好地促进产业发展。
“供应链金融涉及到核心企业、银行,以及众多的中小供应商等,从技术流程来看,目前供应商侧存在痛点。比如一家供应商可能要向十个核心企业供货,若这些核心企业用的平台都不同的话,那供应商就需要在十个平台注册接入等,这增加了供应商的操作复杂程度。”童泽恒表示,希望国家或者行业层面发布技术指引或行业规范,便利中小企业运营。
可以看到,上述问题均指向数字化发展。在多名业内人士看来,供应链金融发展的关键在于推动产业数字化,而后者有赖于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总体来看,近年来企业数字化转型正不断提速。
郑涵告诉《财经》记者,近几年中大型企业的数字化进程比想象中的更快,核心企业基本上都有成熟的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并且预留金融接口,方便银行对接。“上海银行通过财资一体化提供融资、资金结算等服务,不仅可以掌握大量交易数据,方便开展供应链融资,同时可以帮助企业改造数字化系统,提高成本效益”。
微众银行的“可信联邦学习”不仅有效推动该行提升了普惠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同时亦对产业数字化实现了有效赋能。微众银行相关负责人举例指出,基于微众银行发布的联邦学习开源平台,某集团公司在内部建立了一个数据协作中台,子公司之间可以基于该中台进行大数据合作。通过联邦建模,该中台实现了精准的交叉营销,进而可以有效利用集团内部的客户资源,充分发挥不同业务和子公司的数据价值。
值得注意的是,科技平台在推动产业数字化的过程中,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近几年受疫情影响,供应商、经销商都在数字化方面加大投入。同时,企业采购更多通过线上方式进行,客观上为供应链金融创造了新的发展空间。多重因素叠加,加速了企业的数字化进程。”童泽恒告诉《财经》记者,企业烟囱式的信息系统很难横向打通。简单汇目前提供的产品,在实际应用中涉及企业财务资金部门、采购部门,所以需要把系统打通,实现两个部门的协同,这正符合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需要。
邹云双表示,在向企业提供科技服务的过程中,其中一个难点在于,很多企业对于如何有效调动集团内部的各分、子公司,各前、中、后台的部门,以及产业链的上下游来共同参与,非常缺乏经验。在整个数字化转型推进过程中,即便是自上而下的推进,都会遇到协同问题,在项目启动期会信心不足。
对于上述难点,邹云双介绍,联易融主要是通过前、中、后台联动帮助客户实现协同。比如业务人员、运营人员给企业的内外部机构以及上下游企业进行系统的宣贯;产品经理及开发人员在产品推进或平台搭建过程中依据企业需求提供部署方式。“我们希望通过科技能力推动企业产品场景数字化,进而实现业务规模化”。
但显然,推进产业、企业数字化是一个艰难、漫长的过程。
邹云双进一步指出,科技服务虽然能够推动产业链信息透明化、现代化和数字化,但目前在中国的商业文化中,企业更愿意为能够直接带来销售收入、融资收入的服务买单,而对于能够提效降风险、加强管理能力的供应链金融科技服务等,付费意愿则有待加强。
“推进产业数字化并非易事,很多企业其实尚在观望,因为这并不直接产生效益。近几年很多企业虽然陆续增大科技投入,但仅是满足基本需求。”刘峥表示,企业的数字化是产融结合的前提,金融的数字化是天然的,产业的数字化必须要解决,但这属于微观企业的自主行为。产业的数字化正在路上,引导企业的微观自主行为,需要发挥国家政策指引、建设供应链“链主”企业的标杆及行业协会的示范作用,也需要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和企业自身的共同努力。
(本文刊于2022年11月7日出版的《财经》杂志)
银保监会:警惕不法贷款中介诱导消费者违规转贷
中新网12月20日电据“中国银保监会”微信公众号20日消息,近期一些不法中介发掘“商机”,向消费者推介房贷转经营贷,宣称可以“转贷降息”,诱导消费者使用中介过桥资金结清房贷,再到银行办理经营贷归还过桥资金。然而,这种将房贷置换为经营贷的操作隐藏着违约违法隐患、高额收费陷阱、影响个人征信、资金链断裂、侵害信息安全等风险,中国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发布2022年第8期风险提示,提醒广大消费者,警惕不法中介诱导,认清违规转贷背后隐藏的风险,防范合法权益受到侵害。
风险一:中介违规操作给消费者带来违约违法隐患。根据相关监管规定,经营贷须用于生产经营周转。银行与消费者贷款合同会明确约定贷款用途,但在“转贷”操作下,银行若发现经营贷款资金未按照合同约定使用,最终将由消费者承担违约责任,不但可能被银行要求提前还贷,个人征信也会受到影响。此外,在经营贷办理过程中,不法中介宣称可以提供办理各项证件、材料的服务,“帮助”消费者申请贷款,其实是通过伪造流水、包装空壳公司等手段获得申请经营贷资格,此行为涉嫌骗取银行贷款,消费者甚至可能会被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风险二:中介垫付“过桥资金”,息费隐藏诸多猫腻。不法中介所谓的“转贷降息”,需要消费者先结清住房按揭贷款,再以房屋作抵押办理经营贷。不法中介为牟取非法利益,往往怂恿消费者使用中介的过桥资金偿还剩余房贷,并从中收取垫资过桥利息、服务费、手续费等各种名目的高额费用,消费者“转贷”后的综合资金成本可能高于房贷正常息费水平。即使最终申请经营贷失败,消费者仍将被中介要求承担上述各项高额费用,同时还将承担高息过桥资金的还款压力。
风险三:“以贷还贷”“转贷”操作有资金链断裂风险。经营贷与住房贷款在贷款条件、利息、资金用途、期限、还款方式等方面都有很大不同。比如,经营贷的期限较短,还款要求也很不一样,且本金大多需一次性偿还,借款人若无稳定的资金来源,贷款到期后不能及时偿还本金,可能产生资金链断裂风险。
风险四:“转贷”操作有信息安全权被侵害风险。消费者选择“贷款中介”的“转贷”服务,需要将身份信息、账户信息、家庭成员信息、财产信息等相关重要信息提供给中介。部分中介获取消费者个人信息后,为谋取非法利益可能会泄露、出售相关信息,侵害消费者信息安全权。
银行机构要加大金融知识普及力度,向消费者充分提示风险,并进一步完善内部管理机制,加强中介机构管理和贷款审核,防止房贷违规置换经营贷风险。同时,银保监会消保局也提醒广大消费者,认清转贷操作的不良后果和风险隐患,增强风险防范意识,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一是防范不法中介虚假宣传,提高风险识别能力。要警惕不法中介隐瞒不利信息、只谈诱人条件的虚假宣传欺骗和误导消费者。所谓的“转贷降息”看似利息更优惠,实际却隐藏违法违约隐患、高额收费陷阱、个人征信受损、资金链断裂、信息泄露等风险。
二是选择正规金融机构咨询,警惕不法中介的套路陷阱。要合理评估个人或家庭实际情况,若有提前还贷或者其他金融业务需求,应向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进行咨询了解相关情况。要了解金融常识,保护自身合法权益。
三是认真审核合同内容,按约定使用贷款。金融机构和消费者都应本着公平自愿、诚实守信的原则,金融机构应合规放贷,消费者要理性借贷。申请贷款时,提供真实有效的贷款申请材料;在合同签署时,认真阅读条款,重点关注利率、费用、权利义务、风险提示等重要内容,谨慎对待签字、授权环节;借贷后,注意按照约定用途使用贷款,避免挪作他用,产生违约责任,影响个人征信。
四是注意个人信息保护,避免造成财产损失。在办理金融业务时,不随意透露身份信息、银行账号、财产情况等个人信息,防止信息泄露的风险;不轻易登录不明机构网站和转发链接;不轻信自称某金融机构的陌生来电,避免个人信息被不法分子利用,甚至造成财产损失。(中新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