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尼尔投资贷款信息提供专业的股票、保险、银行、投资、贷款、理财服务

仿真证书制作

本文目录

牛!德州六旬老人历时半年,用火柴制作冬奥会仿真沙盘

你相信吗?

火柴棍、塑料泡沫板、白沙子、塑料吸管

可以做成一个冬奥会赛场

德州市平原县66岁老人沙连山做到了!

他用了半年时间

创作出一个冬奥会沙盘

为正在召开的2022

北京冬季双奥会加油鼓劲

2月6日,记者在平原县莲花池西街沙连山家里,被屋内的手工艺品吸引住了:枣树摆架,火柴制作的建党百年红船,高粱秸秆制作的“龙”,这些都是出自沙连山之手。

66岁的沙连山是位普通的农民,精通中医。他的最大爱好就是用废旧物品搞点“小创作”。废旧易拉罐、中药下脚料、废纸板……这些本是废旧市场的废品,经过沙连山加工设计,摇身变成精美的艺术品。“不管是什么东西在爷爷手中都能变成好看的艺术品!”孙子对自己的评价也让沙连山的成就感满满。

2007年,沙连山曾用2008个知了皮(学名蝉蜕)制作了一个巨型“奥运沙盘”,其中包括篮球、排球、马术、铁饼、拳击、乒乓球等28个体育项目,创下用中药材做奥运赛场人物模型最多的沙盘世界纪录。他还淘换来2000多块碎布料,为运动员和观众们穿上了五颜六色的衣服。就连做了几十年衣服的裁缝,都被他的精湛手艺所折服。而这一作品,让他获得了世界纪录认证荣誉证书。

2011年初,沙连山开始用高粱秸秆制作“龙”。最先做的就是具有平原特色的“龙门”二字,龙头用分段的秸秆,上下颌用掏空内瓤的秸秆,牙齿用修剪后的秸秆外皮,龙须用秸秆皮刮成的细丝,最出彩的龙眼用的是高粱粒。整条龙全长4米,光鳞片就有近10万个,他用了3个月的时间才完成。

随着北京冬奥会正式拉开序幕,沙连山的冬奥沙盘也随之亮相,当他将作品拍成照片发在朋友圈时,获得朋友们的一致好评,在东北的战友看到后,直接惊呼:每个运动员、每个项目都惟妙惟肖,太形象啦!

“上世纪五十年代,物资匮乏,火柴也算紧俏物资,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现在我们的生活也不再需要火柴。我就琢磨着,将它们变成工艺品。”记者看到,这个直径38厘米,面积1000平方厘米的圆形塑料泡沫板就是冬奥会沙盘的底座,有24棵雾松矗立在赛场之中,如浅海礁岩上簇拥的珊瑚群,造型奇特,“树”上的“白雪”似冰非冰,颤巍巍附在枝头若隐若现。

“我共用了近千根火柴制作了60余名运动员,包括高山滑雪、雪车、冰壶、花样滑冰、冰球、雪橇等30个项目。雾松是我用扫帚苗蘸上糨糊洒上白沙子变成的。”他边说边指向沙盘的外围,“这些是残疾人参加奥运会的场景,体现相互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奥林匹克精神。”

说起制作冬奥会沙盘的初衷,沙连山说,希望以这样的方式,来祝福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圆满成功。“在开幕式上,北京冬奥以‘微火’取代熊熊燃烧的大火,向世界传达了低碳、环保的绿色奥运理念,这个冬奥会沙盘也正是践行节能低碳的生活理念。”他希望这些用“废品”制作的工艺品有更多的人喜欢、欣赏,同时也呼吁更多人保护环境,让人们重新思考如何做到废物循环利用。

为沙连山点赞!

改革开放40年|八旬老人60年制作近千架仿真飞机模型 记录中国航空工业发展历史

封面新闻记者曹菲戴竺芯实习生高丽

“这个是1964年做的,这个是1975年做的……”10月24日下午,成都市青羊区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职工宿舍内,韦克敬指着客厅柜子里的飞机模型,耐心介绍着它们的制作年代和型号。韦克敬今年已经81岁了,但他仍清楚地记着每一件作品的制作过程,因为那是他最珍视的宝贝。

“成都是我的第二故乡。”韦克敬本是广西人,1958年从部队转业来到成都,之后便在成都工作、成家。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认识了在航空模型制作领域赫赫有名的陈应明,之后便跟随他制作飞机模型。“在做飞机模型之前,我对飞机一点都不了解,但是做了60年的模型,我学到很多飞机方面的知识。做飞机模型影响了我的一生。”

60年来,韦克敬用一双手做出了上千架缩比飞机模型,大到按1:5比例制作的一两米长的模型,小到8厘米左右的迷你模型,都出自他之手。“别看这些模型不大,制作起来还是很费时的。”韦克敬介绍,做最简单的模型都要花半个月左右,制作大型的、比较复杂的至少一两个月。

歼五甲、歼七、歼十……在众多飞机型号中,韦克敬最喜欢的是1903年莱特兄弟制造的世界首架飞机和歼七。“他们是世界名机,对回忆当时的历史很有用。”虽然这几年老人眼睛不好,手也不是很灵活,很少亲手制作模型了,但是每天修复模型,仍是他最大的乐趣。

每一架飞机模型,亦代表了一个时代。“从最初仿制其他国家的飞机到自主研发,这些年来中国航空工业发展得很快。”老人通过制作飞机模型记录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他也愿意提供20架左右的飞机模型参加“改革开放见证四川四十年”展览,让更多人了解这个时代。

珍藏光阴的“老照片”

岁月留痕的“老物件”

变迁故事的“纪念品”

@所有人,40年记忆征集令来啦!

在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指导下,封面新闻、华西都市报、四川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将联合主办“改革开放见证四川四十年”展览以反映改革开放40年来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变化。

为筹备展览,现在面向社会公众征集“记忆”。如果你还珍藏着光阴的“老照片”,如果你还保留有岁月留痕的“老物件”,请把“它”和“它的故事”交给我们,让我们共同讲好温暖人心的“四川故事”。成功入选后,还有奖丰厚奖金等你哦!

活动参与方式

时间:即日起到10月31日

投稿内容

1.老照片

(1)投稿作品著作权明晰,杜绝侵权图片,应征照片若存在侵犯他人著作权、肖像权、名誉权等瑕疵,由照片提供者自行承担相关责任。

(2)投稿作品为JPG格式(胶片照片请扫描为数码格式,通过审核将由工作人员与您联系沟通),长边不低于2500像素,清晰度不低于300i。胶片照片无法扫描转化为电子版的,投稿人可冲印照片复制品投稿,需7英寸以上,1000×1400=约150万像素(5×7英寸,毫米规格127×178);也可投送老照片原件或底版,需退回的请在投稿说明中注明。

(3)所有投稿作品需要100字以内的文字说明,诠释该幅或该组作品的拍摄者、拍摄年代、拍摄地点及背后故事。

2.老物件

(1)老物件报送时,须将老物件提前拍成电子照片JPG格式,并附100字以内的文字说明(年代、用途、背后的故事等,并注明收藏者的姓名、联系电话)发送至投稿邮箱,工作人员会在初步筛选后联系投稿人。

(2)老物件采取自愿参展形式。参展方式有两种:一是捐赠;二是借展,由主办方在展览期间展出,展览结束后退回。借展的图片和老物件,经主办方筛选后确认展出的会颁发相应证书。

奖项设立

一等奖1名,奖金5000元;

二等奖2名,奖金各3000元;

三等奖2名,奖金各2000元;

优秀奖5名,奖金各1000元。

征集结束后,主办方根据参展要求对所有作品进行评审,评出相应奖项并给予相应奖励。

注意事项

(1)主办方对所有投稿老照片、老物件拥有公益性宣传使用权,符合要求的作品将有机会出现在封面新闻、华西都市报的宣传报道中。

(2)主办方将向入选展品的投稿人发放参展证书并邀请参观展览。

联系方式

1.投稿邮箱:

w2018@163.(投稿邮件请标注为“改革开放与你的故事投稿”,邮件正文附投稿人信息与联系方式)

2.联系电话:

028-86967333,028-86967334(四川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梁老师)

3.邮编:

610012

4.联系地址:

成都市红星路二段70号四川传媒大厦B区11楼四川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报料QQ:3386405712】

丁建:中国工匠如何“建证”世界文化交融?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东西问)丁建:中国工匠如何“建证”世界文化交融?

中新社金边12月29日电题:丁建:中国工匠如何“建证”世界文化交融?

中新社记者欧阳开宇

中国政府援柬国家体育场项目2021年12月正式启用。柬埔寨首相洪森感谢中国这份“珍贵礼物”。体育场设计吸收了古代吴哥窟建筑工艺精髓,实现了绚丽多姿的高棉文化同中国“大国工匠”精神交相辉映的融合。

中新社“东西问”近日专访柬埔寨国家体育场总设计师、中国中元国际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丁建,详细解读如何从设计上跨越地域、语言的障碍,使建筑成为民心相通的“文化符号”,通过建筑促进世界文化交融。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地域文化如何在建筑设计中得到体现?不同地域文化对建筑设计有什么影响?

丁建:地域文化的形成源远流长且独具特色,对特定区域内人们的生产方式、民俗传统、生活习惯、宗教信仰、建筑形态等起到潜移默化而又影响深远的作用。建筑设计只有从文化出发、付诸环境才有意义和生命力。

地域文化在建筑上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建筑造型与风格。比如老挝国际会议中心,取义老挝传统屋顶形式,采用现代金属屋面技术加以表达,红顶白墙的色彩基调呼应当地传统建筑,以簪巴花为主题的装饰元素凸显民族独特的审美符号。

地域文化对建筑设计最根本的要求,是空间结构、使用功能满足当地生产生活需求。比如位于巴基斯坦伊斯兰堡的巴中友谊中心,我们在设计时充分考虑当地的气候特点和生活习惯,采用了相对内向、封闭的庭院布局,在中央设置泉水,配置几何形的植物绿化,将其打造为当地人理想的休憩场所。

中新社记者:中方援柬埔寨国家体育场被称为中柬“友谊之船”,在该体育场总体设计上体现哪些宏观思路?

丁建:体育场主要用于承办大型赛事或仪式庆典活动,参与人员包括运动员、裁判员、赛事工作组、贵宾、媒体、观众,需要从建筑功能的角度出发,对不同人群的使用流线进行梳理、分析和设计。

每逢赛事和大型活动,参与人员数量庞大,导致体育场内人员密度远高于一般建筑。柬埔寨国家体育场看台分为高中低三个区,分别采取不同的疏散方式提高疏散效率。我们借助先进的人流疏散模拟软件对观众疏散过程进行了仿真分析,疏散时间为7分7秒,能够实现高效安全疏散。

柬埔寨国家体育场严格遵循国际体育工艺标准,达到特级体育场规范要求,满足国际足联世界杯决赛需求,完全具备举办世界顶级体育赛事的能力。

2021年12月18日,中国援建的柬埔寨国家体育场在金边正式启用。中新社记者欧阳开宇摄

中新社记者:设计者根据柬埔寨气候、经济社会发展等情况,为保障体育场正常运行做了哪些考虑?

丁建:新柬埔寨国家体育场的挑战,就是如何在一个高温潮湿的环境下为观众提供尽可能好的内场观赛体验。

体育场主要要解决的问题是遮阳、通风和防雨。遮阳主要依靠的是体育场罩棚。3万多平方米的PTFE膜结构覆盖了80%以上的混凝土看台和外环廊空间,为绝大多数场内观众和平台空间提供了遮阳。

6万座的体育场在满员时受到气温和人体散热的影响,看台上的温湿度会变得很高,如何保证内场观众席的体感舒适度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是设计中的一个挑战。我们首先通过高区看台马鞍形走势在体育场的南北两端结合混凝土吊塔形成了两个缺口空间,这可以在体育场南北两个方向形成稳定持续的空气对流,有效地为内场自然通风。

针对项目所在区位降水量大的问题,体育场给出了多项针对性措施。首先,大面积罩棚排水结合外环梁结构体系形成了2米多宽、0.6米深的超大排水沟,配合截流构造有效地解决了罩棚的排水问题。其次,环绕体育场周边设置了4万多平方米的景观水池,在雨季时可以起到有效的调蓄作用。

柬埔寨国家体育场外部环境设计引入了古代吴哥窟护城河的总体规划思想,形成环绕体育场的环形水面。中新社记者欧阳开宇摄

中新社记者:在创新、绿色、协调、开放、共享理念下,如何突出细节?在场馆设计、建筑材质等方面有何考虑?

丁建:柬埔寨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古代文化,以古代吴哥文明为代表的历史文化和以佛教为代表的当代宗教文化同时呈现在这个国家的精神层面。同时,东南亚地区特有的地域文化和现代社会带来的科技潮流也体现在柬埔寨社会的方方面面。

在体育场的设计过程中我们试图将这种多层次的、丰富的民族精神通过建筑的手法传达给世人,从而创作出一座独一无二的,属于柬埔寨的国家体育场。

2019年11月6日,游客在柬埔寨吴哥窟景区参观。中新社记者黄耀辉摄

建筑的整体形态来源于对吴哥窟蛇神娜迦形象和柬埔寨传统龙舟形态的解读。两者的形态都是两头高高翘起的,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平衡和庄严的象征。因此,体育场建筑在整体形态上呈现出一种贡多拉式的船型形态,这是一种带有明确方向性的形体。建筑周边的环形水池是对吴哥文化中神庙护城河的模仿,也让舟的概念体现得更加明确。形似双手合十的吊塔、立面金属百叶上的吴哥隆都花图案都是对佛教文化和历史遗产的一种继承和发扬。

柬埔寨国家体育场99米高的人字形吊塔融合了柬埔寨的“合十礼”、古代建筑屋脊等传统元素。中新社记者欧阳开宇摄

上述元素通过流畅自由的建筑形体线条整合在一起,最终形成了柬埔寨国家体育场的整体形象。柬方认为新的国家体育场很好地表现了柬埔寨的国家形象和民族个性。

中新社记者:柬埔寨体育场采用了哪些创新技术,这些新技术是如何支撑建筑设计和施工建设的?

丁建:中国中元结构设计团队独立研发出一整套全新的杂交刚柔性组合空间结构,在世界范围内具有独创性。体育场南北设99米高自由曲面人字形索塔,通过斜拉索吊起东西两侧的月牙形罩棚,索塔后方设置背索。罩棚采用索桁架结构,覆盖PTFE膜材,并沿罩棚外周设置环梁、斜柱。鉴于该结构体系复杂、施工难度大,在设计时就对施工全过程进行了仿真分析,充分验证了结构体系的安全性和施工可行性,对工程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新社记者:中国中元项目已经遍及海外几十个国家,尤其是共建“一带一路”的国家。如何从设计上跨越地域、语言的障碍,使建筑成为民心相通的“文化符号”?

丁建:中国中元已完成数百个境外项目,项目遍布全球六大洲近50个国家,业务类型涵盖可行性立项研究、勘察设计、工程总承包(EPC)、项目管理、设备成套,涉及公共建筑、医疗建筑、体育场馆、居住建筑、学校、工业工程等各个领域。

一是尊重当地历史文化,充分交换意见。我们设计柬埔寨中柬友谊医疗大楼项目,考虑到当地民众笃信佛教,且历史上考斯玛医院是由当地僧人筹资始创,最终的设计保留了这座承载着祝福、信仰与历史情怀的寺庙,并通过优化交通组织、医患流线,保证医院整体的高效、安全运行。

二是做实做细实地调研,功夫在“诗”外。在去塞内加尔考察期间,我们重点关注当地传统摔跤运动的体育工艺。比如传统摔跤比赛其实大部分的时间都集中在表演环节,所以我们专门设置了表演区域和民族表演坡道,并引入现代化的声光控制设备和直播、转播接口;我们进一步优化了运动员和观众的流线,做到最大程度的分离,保证赛事进行时的安全和便捷。摔跤场建成后,已成为达喀尔一景。

三是分享中国经验,贡献中国智慧。2015-2017年,中国中元分两次对目前国内建筑工程领域知名度最高、应用范围最广的G101系列国家标准图集进行了英文版编译并出版发行。在黎巴嫩国家高等音乐学院设计中,全面应用G101系列国家标准系列图集英文版。黎方工程师一直推崇欧标,当我们拿出编译出版的图集英文版,并详细解释、多轮沟通后,最终对我们的工作表示认可和尊重。

我们认为,在建筑设计及工程实施过程中,做好以上三点,才能真正让我们设计的建筑、实施的项目跨越山川阻隔、消融语言障碍、弥合文化鸿沟,成为世界文化交融的载体,成为亲诚惠容、民心相通的美好见证。(完)

专家简介:

丁建,中工国际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纪委书记、总经理,中国中元国际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历任机械部设计研究院技术员、设计研究室主任助理、研究室副主任、经营计划部主任、副院长,中元国际工程设计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主持工作)、院长、党委副书记。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