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钱智金融信息服务有限公司:警惕“不查征信,秒批贷款”
日前,上海市市场监管局通报了2021年第一批虚假违法广告典型案例。有些企业发布“不查征信,秒批贷款,有身份证就能贷”的广告,构成发布虚假广告的行为,被罚款60万元。上海钱智金融信息服务有限公司提醒大家,警惕“不查征信,秒批贷款,有身份证就能贷”的广告。
当事人发布了“不查征信,秒批贷款,有身份证就能贷”的广告,以无须征信即可办理正规金融机构信贷产品为幌子,收集用户信息后,向征信不佳的借款人推销非正规金融机构提供的信贷产品。
当事人的行为违反了《广告法》第二十八条第二款第(二)项的规定,构成发布虚假广告的行为。市场监管部门依据《广告法》第五十五条第一款的规定,责令当事人停止发布违法广告,处罚款60万元。
无征信贷款是指贷款申请人申请贷款,不需要提供征信报告就能贷款,即就算有征信不良记录的人也能贷款。无征信贷款额前提是贷款机构不查看贷款人的信用记录,一般多数为民间借贷或者高利贷,以及私人的抵押贷款。
严格说来,无征信贷款是不存在的。吃银行闭门羹不说,像上海钱智金融信息服务有限公司这样的助贷平台也拒绝为需要贷款者提供服务。所以说,市场上打包票“无征信贷款”或“贷款用户可以拿到大额贷款”的,是需要警惕的。
上海钱智金融信息服务有限公司提示,正常借款需求的用户,一定要到正规金融机构办理贷款,用户防止受骗的同时,还应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理性借贷。
旷视借贷评估标签产品正式上线朴道征信
日前,旷视借贷评估标签产品正式上线朴道征信,纳入朴道征信个人征信产品服务体系。此次产品上线是AI技术在征信领域深化应用的一大成功实践,也是双方在战略合作基础上进行产品创新、生态融合的关键里程碑。未来,双方将在依法合规、保障信息安全的前提下继续深化合作,共同实现数字金融与实体经济融合与发展。
“政府+市场”双轮驱动,加速征信业务落地
在《个人信息保护法》《数据安全法》《征信业务管理办法》等政策陆续出台的背景下,我国征信体系建设正式进入合规化、市场化阶段。随着相关法规落地时间不断临近,企业纷纷加速完成合规化业务整改。朴道征信作为我国第二家市场化征信机构,为应对不断增加的多样化市场需求,也需要不断构建和完善自身产品服务体系。
2021年年底,朴道征信与旷视科技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经过一年的创新探索,双方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以依法合规为前提深度挖掘非信贷数据的应用价值,打造了基于AI的金融风控产品体系。
聚焦核心业务环节,彰显AI技术优势
此次借贷评估标签产品的推出,充分发挥了旷视科技在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领域的技术优势,以及在互联网金融行业多年的业务积累,实现了数据资源的合规、高效、灵活应用。目前为止,旷视借贷评估标签已可应用于信贷业务贷前、贷中等环节多个业务场景,在模型、规则等风控手段中均可发挥价值,为金融机构完善合规风控链路,实现精准识别、智能判断、高效获客提供重要决策依据和参考。
持续探索自主创新,打造“金融征信+AI”产品体系
此次产品上线,是旷视科技与朴道征信在征信业务合作中的一大关键里程碑。接下来,双方将强强联合,在数据、产品、技术等层面持续深化合作,实现资源融合、产品创新,共同构建以“金融征信+AI”为核心的征信服务产品体系。
旷视表示,“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是二十大报告为当下科技创新指明的关键方向,征信体系建设也是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金融基础设施。旷视科技作为一批最早投身人工智能浪潮的企业,在未来也将立足于国家战略发展需要,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与朴道征信共同携手,为客户和社会提供更便捷、安全的金融服务,也为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贡献力量。
朴道征信经过近一年多的发展,已初步形成以市场化信用替代数据归集和深度挖掘为基础,以网络平台征信科技合作为引领,以支持平台机构和金融机构消费信贷等信用融资服务为主体,多层次、立体化的征信服务生态。截至6月末,累计上线产品47大类,实现调用19亿次,签约金融机构等客户200余家,与四百多家金融机构建立业务联系,与十余家数字普惠金融平台机构达成合作意向。朴道征信愿发挥自身信用信息资源链接优势、专业能力、科技能力及生态优势、合规优势,深化与各方合作,共同推动数据交易市场高质量发展。
本文源自金融界资讯
关于互联网信用贷,这些是你需要知道的
人民法院报作者丁珈
11月17日,北京金融法院司法指导中心推出的公益普法节目——“融小法·呵护碎银双月谈”邀请了法官和专家一起为广大网友解读互联网信用贷相关问题。
信用贷款指的是凭借个人信誉发放的贷款,借款人无需提供担保,仅凭借个人信用程度作为还款保证。信用贷款的业务主要通过银行、贷款公司、电子金融机构办理。这类产品的特点是放款速度快、额度灵活、周期较短。影响贷款额度、利率的因素与个人的工作、收入、固定资产、信用记录等有关。
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法院金融街法庭庭长杨成龙表示,信用贷款不需要借款人提供抵押、质押物等担保,仅以借款人个人信用作为还款保证。贷款机构发放贷款前对借款人还款能力审核是否严谨,贷款到期后借款人无法通过担保物变现偿还借款等因素,均使互联网信用贷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司法实践当中这类纠纷的争议焦点往往集中在以下几方面:一是,贷款合同是否是本人签署,是否为本人真实意思表示。涉及法律规定主要是民法典中关于意思表示、合同订立的有关条款。比如143条对民事法律行为效力的要求。合同编当中关于邀约、承诺的规定;二是,合同约定的利息、罚息、违约金等与实际履行的情况是否一致,以及实际利率标准是否超过法定上限的问题,是否存在通过收取保证金、手续费等方式变相收取利息的问题。”杨成龙介绍说。
同时,他提醒消费者注意相关法律法规:“一是,2017年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金融审判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关于利息等费用总计不得超过年利率24%的规定;二是,2019年印发的《全国法院民商事审判工作会议纪要》中对金融借款合同纠纷中服务费、咨询费、顾问费、管理费等为名变相收取利息的规定;三是,实践中还存在欠款是否为夫妻共同债务认定方面的争议。夫妻共同债务认定主要依据民法典第一千零六十四条规定进行认定。简单说,需要把握是否‘共债共签’(真实共签或事后追认);或用于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支出。超出必要合理范围的,债权人应承担举证责任。”
互联网信用贷款是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发展起来的具有新时期特点的信贷业务,这一业务的发展最大优势在于将消费者的个人信息进行了数字化,从而使得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金融机构对借款者的风险评估成本得到有效降低。但与此同时,个人信息安全也成为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副教授朱巍认为,互联网金融涉及到个人信息,都是敏感信息范围,通俗点讲,就是关系到老百姓身家性命的那些信息。“比如,我们的身份证号码、银行卡信息、家庭住址、联系方式,还有些会读取我们的通讯录信息,聊天记录内容信息等。这些信息一旦被坏人获取,最严重的后果,是我们的金融账户就不再安全,坏人可以通过撞库、验证码等方式拿到我们账户的钥匙,甚至可以把这些信息卖给别的坏人,对我们进行精准诈骗,或者对我们的家人朋友进行精准诈骗,再或者给我们发送骚扰信息,广告信息等等。”朱巍说。
杨成龙提醒大家一定要提高保护个人信息的警惕性,不要点击陌生链接,避免账号密码等个人信息被盗。
申请互联网信用贷的时候应当注意什么?朱巍认为:“首先,不要看宣传,那些所谓零利息、身份证办理、不查征信、无抵押、五分钟放款等宣传,都属于虚假宣传。消费者真正去办理的时候,才会发现,其实管理费、信息费、获取的个人信息范围、催收手段、砍头息等,在不正规的平台上都会广泛存在。其次,要看是否有金融资质,是不是在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注册备案。再次,看看营业范围,那种全国做的网贷存在巨大隐患,因为信用借款等大都是属地经营。最后,还要看看利率多少,宣传过低的利率不符合商业逻辑的,很可能存在管理费、中介费等不透明费用,大家还是不要相信。此外,尽量不要超前消费,年轻人要树立正确消费观,那种透支行为,透支信用卡,靠网贷周转的生活方式,不是正确的生活态度。”
一旦出现互联网信用贷纠纷,金融消费者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杨成龙法官提示各位网友,发生互联网贷款纠纷时需要保留的重要证据通常有:1.贷款合同。用于证明借款人与贷款平台双方之间何时、通过何种方式、如何建立贷款合同关系,以及证明双方对本金、利息、罚息、违约金等潜在争议焦点如何进行约定。2.放款记录。证明平台何时、通过何种渠道向借款人发放贷款,以及实际发放的贷款数额。3.还款记录。证明借款人何时、通过何种方式还款,以及是否按约还款。4.与平台客服或贷款机构工作人员沟通过程的微信、邮件等记录,证明发生争议或遇到问题时双方的沟通情况。
“因互联网贷款均在互联网平台办理,证据通常留存于线上平台、网站等,而借款人事后想要调取这些平台证据往往存在困难,建议借款人在合同订立、履行过程中提高留存证据的意识,及时通过截屏、录屏、录音录像等方式保存好证据。”杨成龙提醒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