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企业中长期贷款同比大增,稳楼市、促基建推动融资需求回暖
记者王玉
中国人民银行周一发布的数据显示,11月,金融机构新增人民币贷款1.21万亿元,同比少增596亿元,社会融资规模增量1.99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减少6109亿元,信贷和社融均略低于市场预期。
分析师表示,信贷和社融增长疲弱主要是受楼市低迷和疫情扰动影响,但企业中长期贷款同比大幅多增近4000亿元,反映保交楼、促进基建和制造业投资等政策对企业融资的支持。他们还表示,随着疫情防控措施不断优化,12月金融数据有望改善。
数据发布前,界面新闻采集的9家机构预测中值显示,11月,新增人民币贷款1.3万亿元,新增社融2.02万亿元。
分部门看,11月,居民部门新增人民币贷款2627亿元,同比少增4710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525亿元,同比少增992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2103亿元,同比少增3718亿元。
植信投资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王运金对界面新闻表示,居民短期与中长期贷款均明显低于去年同期水平,这说明疫情对居民收入与消费的影响仍在持续。另一方面,出于防风险考虑,居民储蓄大幅增长。
央行数据显示,11月,居民存款增加2.25万亿元,同比大幅多增1.52万亿元。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梁斯进一步表示,当前购房动力尚未有明显转暖迹象,由此持续拖累居民中长期信贷需求。中国房产信息集团(CRIC)的数据显示,11月,30个大中城市商品房成交面积、成交套数同比分别下降24.8%和29.6%,降幅均较10月扩大7个百分点左右。
上海证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郑嘉伟也表示,居民部门住房贷款虽然较10月有所改善(10月居民部门中长期贷款增加332亿元),但是同比依然少增,可见三年疫情已经逐步侵蚀居民部门资产负债表。“尽管有‘三支箭’和金融16条,但是对于修复居民部门资产负债表作用有限。”他说。
所谓“三支箭”是指监管层在银行信贷、债券融资、股权融资方面对房地产企业的支持。“金融16条”是指中国人民银行和银保监会上个月发布的《关于做好当前金融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工作的通知》,通知共有16条内容,涉及保交房、受困房企风险处置、住房租赁等六个方面。
企业部门上月新增人民币贷款8837亿元,同比多增3158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减少241亿元,同比下降651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7367亿元,同比多增3950亿元;票据融资增加1549亿元,同比少增56亿元。
梁斯表示,企业信贷是11月金融数据的一大亮点。他指出,11月,多地疫情出现反复,一些经济大省也受到影响,导致整体融资需求不足,但企业中长期信贷同比连续多增,意味着企业对未来经济预期在稳步回暖,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将持续显现。
王运金则表示,中长期贷款同比连续多增,在一定程度上和政府重点项目配套融资有关,此外,受政策扶持的制造业、绿色行业、科创等领域可能有较大的中长期融资需求。他强调,企业短贷略有减少,说明企业扩大生产与投资的热情仍然较弱。
东方金诚国际信用评估有限公司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也表示,企业中长期贷款表现强劲,主要原因是政策面对基建、制造业、房地产等领域的信贷支持力度较大。
“11月抵押补充贷款(PSL)显著放量,直接推动银行对基建投资的信贷投放规模。”他说。
央行数据显示,11月,央行向三大政策性银行净投放PSL3675亿元,环比增加2132亿元,投放规模创2015年以来的新高。
社融方面,11月社融同比大幅少增,主要是受新增人民币贷款、企业债券融资和政府债券融资三项拖累。
王青指出,企业债券融资缩量与当月债券发行利率走高、取消发行情况增多有关;政府债券融资同比少增,则是受专项债发行节奏影响。
央行数据还显示,截至11月末,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12.4%,创2016年5月以来新高,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6个和3.9个百分点。
梁斯表示,M2同比增速创逾六年新高,主要和居民预防性储蓄动机较强有关。“2022年以来,由于疫情持续反复,居民收入下降,消费动力不足,储蓄意愿明显增强。”他说。
郑嘉伟补充道,M2同比大增可能还和央行加大货币投放、财政支出力度加大有关。不过,M2增速和社融增速长期背离说明央行宽信用传导存在一定阻碍,资金滞留在金融系统,存在空转的可能。
展望未来,王青认为,央行可能会在以下四个方面发力,一是推动宽货币向宽信用有效传导,重点是引导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下调,降低企业和居民融资成本。“其中,持续下调5年期LPR报价是推动楼市企稳回暖,进而带动居民中长期贷款修复的关键,有可能在12月或明年1月落地。”他说。
二是督促政策性开发性银行尽快落实新增8000亿元信贷规模,引导银行加大基建项目贷款投放,支持基建投资提速。三是充分挖掘各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潜力,加快相关贷款投放,推动信贷总量增长。四是加大银行年末考核力度,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实体经济的贷款投放。
“我们预计,在政策发力作用下,12月金融数据会转暖,信贷和社融数据有望出现同比多增。”他说。
对金融行业未来发展的见解
在近些年来,随着社会高速发展,经济越来越发达,如今,银行产品越来越丰富,消费金融逐渐发达,小微企业贷款业务也越来越多,贷款业务的快速发展也刺激了贷款中介的井喷。快速发展的行业一定会带来一定的乱象,随着近年来政策的监管和客户的维权,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注重合法合规经营,诚信持续性发展,这也让金融贷款中介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大
金融居间服务行业的快速发展会带动周边银行的金融产品发展,对于金融贷款中介而言是一种好的优势方向,现阶段国家推行普惠政策,对于中小微企业的扶持越来越大,开放了更多的银行贷款产品业务,在这种环境下只会让市场更多的接受金融贷款产品,让贷款也好,金融居间也好都成为一个普遍的存在的事情,如果把金融贷款当做吃饭一样,那金融贷款中介的市场就像卖一件商品一样简单便捷高效,而且市场的需求量还很高,所以金融贷款中介的行业发展前景按照目前的发展情况还是很乐观的。
在疫情封闭近一年以后,各个行业资金短缺,甚至面临倒闭风险,各行各业都按下的暂停键,经济发展遇到了巨大的挑战,有挑战就有机遇,这是对金融服务行业一个巨大的机遇,随着疫情的放缓,国家大力振兴经济,助力中小微企业的的发展与生存。所以中小微企业的面临问题其实是很简单的,说到底企业面临的问题就是没有足够的资金让其撑下去,这也从侧面说明了金融产品的爆发个金融服务助贷行业的前景还是非常可观的。
对于金融贷款中介行业未来的发展前景,市场是巨大的,日本1.4亿人口,金融公司放款量在20万亿人民币,我国人口16亿+,金融公司放款量只有10万亿人民币--------数据来源于互联网
所以我们的行业在我国的规模还是具有极大的发展空,而且目前没有完善的行业规范和从业公司的能力水平,随着金融贷款中介同行业的竞争,主要在资源,技能,人才三方面,资源是可观的,技能是最低成本的,人才是需要培养的,这就需要金融贷款中介跟上社会的发展,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跟的上国家的发展,符合行业的标准。
行业的发展带动市场的竞争,金融服务行业也是一样的,同样的产品以及同样的费率,最终比拼的还是企业的服务,谁的服务好,谁给人焕然一新的感觉,谁就能获得最后的胜利,好的服务是不断实践学习出来的,只有更高的更新公司规则才会让企业刚好的发展起来,而这就是企业管理经营管理者的管理能力。经营管理者的管理能力就是企业发展的天花板,有多高就能发展多高。
贷款需求有待进一步提振
数据:
8月12日,央行公布数据显示,7月新增人民币贷款6790亿元,同比少增4042亿元;7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7561亿元,同比少增3191亿元。7月末,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12.0%,增速比上月末高0.6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同比增长6.7%,增速比上月末高0.9个百分点。
基本观点:
7月信贷、社融规模大幅回落,同比增速也有所下滑,整体不及市场预期,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上月贷款季末冲量现象明显,形成一定透支效应;二是当前宏观经济修复势头温和,贷款需求疲弱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三是7月楼市再度转冷,对居民和企业中长期贷款都会形成一定影响;四是6月新设两项政策性金融工具,重点支持基建,其对企业中长期贷款的拉动效应尚未充分体现。7月末M2增速较上月末加快,主要源于财政退税继续保持较大规模,并非完全代表宽信用加速。
整体上看,7月金融数据再现下行波动,贷款需求不足问题较为突出,背后是当前经济修复进度偏缓,楼市再度降温,以及政策面对城投平台保持高压监管态势。下一步为有效激发实体经济贷款需求,巩固经济修复势头,政策面或将在以下几个方面重点发力:首先是推动宽货币向宽信用有效传导,在政策利率(MLF利率)保持稳定的背景下,引导LPR报价下调,降低企业和居民融资成本;其次是督促政策性开发性银行尽快落实新增8000亿元信贷规模和3000亿元专项金融工具,支持基建投资提速;三是充分挖掘各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潜力,加快相关贷款投放,推动信贷总量增长;四是监管层将加大对银行考核力度,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实体经济的贷款投放。我们预计,在经济修复和政策发力作用下,8月金融数据会再度回暖,但如何有效缓解贷款需求不足问题将持续成为下半年宏观政策的一个重要着力点。
具体如下
一、7月贷款同比大幅少增,总量表现不及预期,除因6月季末信贷冲量力度较大,形成一定透支效应外,主要原因还是实体经济融资需求不振。这也反映于当月银行再现票据冲量,信贷结构欠佳。
7月新增人民币贷款6790亿,环比季节性少增2.13万亿,同比少增4042亿,拖累月末贷款余额增速较上月末下滑0.2个百分点至11.0%,未能延续5月以来的总量回暖势头。当前政策层面仍积极推动宽信用,近期监管层反复强调“加大对企业的信贷支持”,但7月包括企业贷款在内的各项贷款表现依然明显偏弱。我们认为,这与上月银行季末信贷冲量力度较大,对7月形成一定透支效应有关,但主要原因还是当前实体经济融资需求不振————6月29日央行发布的二季度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贷款需求指数环比大降15.7个百分点,降幅创2008年有历史记录以来最高。具体来看:
首先,7月楼市再度降温,“断供”事件发酵,对居民中长期贷款造成冲击。从企业端来看,房地产投资持续下滑,金融机构对房企态度谨慎,导致房企融资总量不断下滑,作为企业中长期贷款重要组成部分的房地产开发贷规模也在萎缩。当前,房地产不仅是经济下行压力的主线,也是宽信用演进不顺畅的关键症结。其次,尽管基建稳增长加码发力、政策性银行调增8000亿信贷额度和设立3000亿专项金融工具等举措有利于基建领域配套贷款放量,但其对企业中长期贷款的拉动效应尚未充分体现——7月31日,3000亿专项金融工具支持下的首笔商业银行配套贷款才开始发放。第三,在严控地方政府隐性债务背景下,城投平台融资政策整体仍然偏紧,平台自发性融资需求受到约束。最后,在经济修复态势较为温和的大环境下,实体经济其他部门的信贷需求也较为疲弱。
可以看到,信贷需求不振也反映于7月新增贷款结构欠佳。事实上,7月下旬票据利率大幅走低,显示月底银行加大票据冲量力度,已经预示当月新增贷款总量和结构难有亮眼表现。具体来看,7月票据融资环比多增2340亿,同比多增1365亿,占当月新增贷款比例高达46%,而当月企业短贷和企业中长期贷款环比均少增逾万亿规模,同比分别少增969亿和1478亿。我们认为,企业短贷同比少增可能与留抵退税对企业起到补流作用有关,但更为重要的原因还是企业经营活力不足抑制短期资金需求;至于企业中长期贷款重归同比少增,更加凸显在地产下行和城投融资政策偏紧背景下,实体经济有效融资需求不足。
居民贷款方面,7月居民短期和中长期贷款规模均现收缩。其中,主要由房贷构成的居民中长期贷款环比少增2681亿,同比少增2488亿,与当月楼市再度降温相印证;而受终端消费不振制约,7月居民短贷环比少增4551亿,同比也少增354亿。
二、7月新增社融总量环比大幅下降,主要是受季节性因素及6月末专项债基本发完影响,但同比少增及月末存量增速下滑则表明,当月宽信用进程再生波折。其中,除投向实体经济的人民币贷款同比少增外,企业债券融资、表外票据融资和外币贷款等分项表现欠佳;当月政府债券融资环比虽大幅少减,但在国债净融资同比放量支撑下,同比仍实现多增。
7月新增社融7561亿,环比大幅少增约4.42万亿,同比也少增3191亿,拖累月末社融存量同比增速较上月末回落0.1个百分点至10.7%。
从分项看,除投向实体经济的人民币贷款同比少增外,7月企业债券融资、表外票据融资和外币贷款等分项表现也欠佳。其中,企业债券融资环比少增1449亿,同比少增2357亿,这一方面受制于城投债融资政策仍偏紧、地产债发行不畅,另一方面也与企业贷款条件改善导致债券融资性价比下降有关;7月表外票据融资环比少增3810亿,同比少增428亿,除因当月贴现量增加,导致表外票据更多转向表内外,实体经济活力不足抑制企业开票需求也是可能的原因。而受美联储加息、美元贷款利率走高以及人民币贬值等因素影响,7月外币贷款压降速度加快,环比多减846亿,同比多减1059亿。
社融其他分项中,由于新增专项债在上半年已基本发完,7月政府债券融资环比大幅少增1.22万亿,但受国债净融资同比放量带动,当月政府债券融资同比仍多增2178亿;去年底资管新规过渡期延长期到期后,委托贷款和信托贷款压降效应缓解,7月延续这一趋势,环比分别少减469亿和430亿,同比分别少减240亿和1173亿,其中,当月新增委托贷款小幅回正至89亿。
三、7月末M2同比增速高位上行,主要是大规模退税所致,并非完全体现宽信用效应;M1增速仍然偏低。
7月末M2同比增速达到12.0%,较上月末加快0.6个百分点,达到近6年以来的最高增长水平,与社融增速下滑形成明显反差。我们估计主要原因在于,7月财政退税继续保持较大规模,这会增加企业存款,推高M2增速。同时,退税既不属于企业债权融资,也非企业股权融资,因此不进入社融统计。实际上这是4月大规模退税实施以来,M2增速持续反超社融增速的主要原因。这也意味着当前M2高增主要是财政因素驱动,并非完全代表宽信用效应。
M1方面,7月末同比增速略有提高,主要与上年同期基数下行有关,以及退税会形成部分企业活期存款。7月末M1增速仍然大幅低于M2增速,继续处于明显偏低水平,主要原因是当前楼市处于低位运行过程,商品房销售不振,企业短期存款受到较大影响;另外,较低的M1增速也意味着当前实体经济活跃度依然不足,后期经济修复至常态增长水平还有较长的路要走。
整体上看,7月金融数据再现下行波动,贷款需求不足问题较为突出,背后是当前经济修复进度偏缓,楼市再度降温,以及城投平台继续面临高压监管。下一步为有效激发实体经济贷款需求,巩固经济修复势头,政策面或将在以下几个方面重点发力:首先是推动宽货币向宽信用有效传导,在政策利率(MLF利率)保持稳定的背景下,引导LPR报价下调,降低企业和居民融资成本;其次是督促政策性开发性银行尽快落实新增8000亿元信贷规模和3000亿元专项金融工具,发挥补位效应,支持基建投资提速;三是充分挖掘各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潜力,加快相关贷款投放,推动信贷总量增长;四是监管层将加大对银行考核力度,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实体经济的贷款投放。
我们预计,在经济修复和政策发力作用下,8月金融数据会再度回暖(这也将符合年内隔月金融数据“一起一伏”的规律),但如何有效缓解贷款需求不足问题将持续成为下半年宏观政策的一个重要着力点。
本文作者研究发展部
权利及免责声明
本研究报告及相关的信用分析数据、模型、软件、研究观点等所有内容的著作权和其他相关知识产权均归东方金诚所有,东方金诚保留一切与此相关的权利,任何机构及个人未经东方金诚书面授权不得修改、复制、逆向工程、销售、分发、储存、引用或以任何方式传播。未获书面授权的机构及人士不应获取或以任何方式使用本研究报告,东方金诚对本研究报告的未授权使用、超授权使用和非法使用等不当使用行为所造成的一切后果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本研究报告中引用的标明出处的公开资料,其合法性、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均由资料提供方或/及发布方负责,东方金诚对该等资料进行了合理审慎的核查,但不应视为东方金诚对其合法性、真实性、准确性及完整性提供了任何形式的保证。
本研究报告的结论,是在最初发表本报告日期当日按照东方金诚的研究流程及标准做出的独立判断,遵循了客观、公正的原则,未受第三方组织或个人的干预和影响。东方金诚可能不时补充、修订或更新有关信息,也可能发出其他与本报告所载内容不一致或有不同结论的报告,但没有义务和责任更新本报告并通知报告使用者。
本研究报告仅用于为投资人、发行人等授权使用方提供第三方参考意见,并非是对某种决策的结论或建议;投资者应审慎使用本研究报告,自行对投资行为和投资结果负责,东方金诚不对其承担任何责任。
本声明为本研究报告不可分割的内容,任何使用者使用或引用本报告,应转载本声明。并且,相关引用必须注明来自东方金诚且不得篡改、歪曲或有任何类似性质的修改行为。
本文源自东方金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