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尼尔投资贷款信息提供专业的股票、保险、银行、投资、贷款、理财服务

36万贷款30年月付多少

本文目录

往养老金账户里存钱那一刻,我犹豫了...

1事情是这样的,我今天在平时常用的手机银行APP里开通了「个人养老金账户」,过程很丝滑,很快——刷脸验证,密码验证,搞定了。

然而我最想和大家分享的是,在入金那一刻,我犹豫了...

尽管因为个人养老金这个话题我扫了好几本书,像这样:

尽管我知道我可以选择账户里的养老FOF来博取长期不错的回报,我听了FOF基金经理的直播,我看了不少相关研报,我知道个人养老金带来了节税收益,强制的长期储蓄,理想的复利环境,给未来的自己送现金流等等等等...

我都知道,但我还是犹豫了,因为那时我脑海里几乎被一头大象挤满,这个念头如此强大,它叫「这钱存进去可就至少30年拿不出来了」。

朋友们,此时此刻我真切地意识到很多事嘴上说说是一种感受,真实面对又是另外一种感受。

2进一步地,简简单单一句「长期不用的闲钱」,可能真没我们想得那么简单。你得无比确定哦!因为存进去就真的退休前取不出了喔~

我想提醒大家:一定盘算好自己对流动性的需求,要确保真的是闲钱,真的长期不需要用它——很大程度而言,养老金对你而言是蜜糖还是砒霜就看这点了。当然,可能明年用它抵扣了个税,真切享受到了节税的满足感,可能又是另一种心态吧~

再者,我坚持认为个人养老金的紧迫程度低于医保、低于健康险。所以如果你的结余有限,还是要分个轻重缓急。

《盘盘个人养老金账户里都能买啥》

3个人养老金账户最美好的结果是什么?大概是这个样子:

累计投入本金36万,跑30年,复合年化回报7%,退休时账户122万,这还不算期间的节税收益。代价是:强制锁定30年!必须买FOF,必须承担一定波动。

有博主会拿12%、10%的长期收益做演示,不现实的,养老FOF越到后面风险敞口越小,收益越低,除非A股以后能迎来美股那样的超长期牛市,否则我觉得7%已经十分难得。

4批评一下银行!个人养老金账户明明是一个非常严肃的事,而且对老百姓来说,它有很大的认知和决策门槛,但是我们的银行做了啥呢?一上来就把开户变成了热热闹闹的薅羊毛行为——邀请好友、贴金券、立减金、信用卡还款券,抽奖红包...

你们这帮银行急啥呢?本来个人养老金对银行来说就是天时地利人和的机遇,首先资金账户只能开在银行,超长期的封闭管理可以让银行给客户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银行兼具账户管理、产品销售、产品发行三大角色。

银行已经躺赢了,但一上来还是没有做好服务,先搞了一堆Lw逼的薅羊毛活动。一边是优质客户几十年的养老规划,一边是开户可抽奖288红包...h!

5另一个要提醒大家的长期投资是近期热推的增额终身寿大面积下架。

我直接说结论了:下架绝不是购买的理由!增额终身寿和养老年金一样,其用户群体都不是普罗大众,每一个买这类产品的客户都有自己的个人需要和场景。

不是不好,而是是否需要,是否适合的问题。与个人养老金类似,增额终身寿也是一个半强势锁定(前期退保亏本),且预期收益需要长时间才能实现。

因此,如果要买这类产品,也需要你十分确定自己拿出的是真正长期不用的闲钱。

6至于增额终身寿是否划算,本文提供一个我近期想到的思路,我觉得还不错——

其实我们买增额寿也好、年金险也好,它是否划算,其实很大程度上是个比较的问题。和谁比呢?和GDP增速比,和居民部门财富创造的速度比。从这个角度看,我们买这类带有理财性质的保险大概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像这样:

买保险血赚期:1997年之前,这段时间的利率非常高,银行1年期存款利率都高达10%。如果此时买入年金险,锁定10%利率,往后余生,活着就是赚钱!这个阶段保险公司的风控意识也差,很多公司为了多抢生意,收了不少保单——毫无疑问,这些单子都是巨亏的,而客户是血赚的。

买保险被割韭菜期:为了给血赚期补课,监管强势介入,首先预定利率不再市场化,而是严格按照政策要求来,随后迎来一段长达13年的压制。但这个阶段恰恰是中国经济腾飞的一段时期,GDP两位数增速,M2则更加夸张,居民财富因房地产大涨,人均可支配收入高速增长,医院也要快速涨价,看病贵看病难,08年4万亿给人们留下了通胀高和钞票变毛的印象。而保险行业能给到客户的最高收益承诺就是复利2.5%,谁买谁亏。高经济增速和印钱速度迅速腐蚀掉了保额的购买力。

买保险红利期:哪怕在2014年,尽管年金险的预定利率有4.025%,但买保险依然不是一个具备吸引力的投资行为。后视镜地说,股房双牛等着呢,尤其是一线后无来者的史诗级牛市,低线城市涨价去库存,信托刚兑,P2P...从产品替代的角度看,真没保险啥事儿。

但谁能想到GDP增速下台阶如此迅速,再接上疫情新时代的扰动,此处省略若干字。再就是医保集采的灵魂砍价,官方数据显示,现在三甲医院的人均门诊费用和住院费用同比增速只有1.x%,比CPI增速还要友好。

回头来看,2019年最后一波4.025%的年金险其实是很棒的窗口期,锁定高利率的好机会。随后,寿险和年金险的利率上限都来到了3.5%水平。

7而增额寿本身又具备回本快+减保取现灵活的特点,相比之下,年金险顿时没有了比较优势,如果不是还有养老地产配套入住特权支撑,年金险会更显落寞。

其实监管的态度也是明牌:如果某个阶段,某种保险产品形态开始在市场上占据绝对主导的地位,甚至开始挤压其他类型产品的发展,那么这种产品形态就必然会受到监管部门的限制。

于是我们看到了如今增额寿险大面积下架,甚至市场纷纷担忧起3.5%的预定利率还能维持多久。

如果确定有长期不用的闲钱,确定对增额终身寿险有需求的读者,可以约个专属顾问,一对一地慢慢聊,随意~

一家三人先后捐献器官遗体:给世界留下最后的意义

澎湃新闻记者陈绪厚实习生李世倩

叶锦青、李宝兰一家旧照。受访者供图

今年3月,84岁的李宝兰安详地合上双眼,离开人世。根据她生前的遗愿,她成为了一名无语体师。无语体师,是医学系学生对解剖教学用遗体的一种尊称,寓意“不会说话的身体老师”。

李宝兰是这个家庭里第三位捐献角膜、遗体的人。2005年,她的丈夫叶锦青因高血压中风离世,所捐献的眼角膜先后让7个人的8只眼睛重见光明。2011年,她的儿子叶宁在罹患癌症后的第十五年不幸离世,也捐出了自己的眼角膜。

一家三人先后捐献角膜、遗体,他们家的捐献故事感动了无数人。“告别之日,亦是久别重逢之时。”深圳市红十字会微信公众号曾发文讲述这个家庭的捐献故事,并写道:“爱长存,代代相传,爱不朽。”

2022年11月上旬,叶锦青、李宝兰夫妇的女儿叶玮向澎湃新闻表示,最初,由于当时国内主动捐献器官、遗体的人很少,思想观念还没转变过来,作为子女,他们理解父母有爱心,却难以接受父母的决定;后来,在父母言传身教的影响下,他们才逐步理解、接受捐献器官、遗体,并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推动这项公益事业。

澎湃新闻了解到,父亲去世后的第三天,叶玮签署了器官捐献志愿书;在家人的感召下,今年,叶玮的儿子也签署了器官捐献志愿书。

器官捐献,让逝者的“生命”换一种方式延续。叶玮透露,她的父母都是有大爱之人,早在25年前,两人就有去世后捐献器官、遗体的想法,他们觉得器官捐献是人身故之后“给世界留下最后的意义”。

李宝兰生前照片受访者供图

难以理解的重大决定

在深圳大学附属中学退休教师叶玮的心里,她的父亲叶锦青、母亲李宝兰都是有大爱之人,两位老人18年前就做了一个重大决定:签署器官捐献志愿书。

过了许久,叶玮才逐渐理解父母的选择,她觉得这和父母的人生经历有关。1933年,叶玮的父亲叶锦青在印度尼西亚出生,他在那里度过了少年时光。新中国成立后,叶锦青倍感振奋,响应祖国号召,归国建设新中国。1953年,叶锦青在海船上颠簸航行了7天7夜后,从深圳罗湖口岸踏上了魂牵梦萦已久的祖国。

回国后,叶锦青先后在上海、山东、东北等地学习,毕业后分配到华南理工大学任教并做科研。上世纪60年代,叶锦青被下放到老家广东陆丰,先后担任当地中学校长、工厂厂长、侨联主席等。1997年,退休后的叶锦青和妻子李宝兰随迁到女儿工作居住的深圳,一家人过着简朴安宁的生活。

叶玮表示,虽然工作地点、职业身份一直变,但父亲为人处世的风格却没变,为人正直善良,对待子女温和,乐于助人。叶玮回忆说,“几乎每一次,爸爸在街上看到陷入困难需要帮助的人时,都会毫不犹豫地倾囊相助。”有一次,父亲在街头的善意捐款明显是被欺骗了,面对家人善意的取笑,他没有生气,乐呵呵地说,“错就错了,总比错过帮助一个有需要的人好吧”。

1997年,叶锦青、李宝兰夫妇年仅36岁的儿媳因癌症去世。经历生命的脆弱与无常以及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痛后,两位老人开始思考,当生命走到最后,还能为这个世界做点什么?“如果生命可以延续多好啊!”感慨之余,李宝兰向丈夫提出捐献器官、遗体的想法,这与叶锦青的想法一拍即合,他们都觉得器官捐献是人身故之后“给世界留下最后的意义”。

夫妻俩随即向子女提出去世后捐献器官、遗体的想法,但这一决定并没有得到子女支持。叶玮表示,当时国内器官移植的技术刚处于起步阶段,社会大众普遍不了解器官捐献的相关知识。虽然知道父亲从小在国外接受的教育让他养成了开明的思想,观念也比常人超前,但他们子女还是没法理解、接受,毕竟当时很少人主动捐献器官。

2004年,叶锦青因脑溢血住院,昏迷了一个月。“医生告诉我,爸爸醒来之后,瘫痪或者变成植物人的可能性很大。”叶玮记得,一天夜里,母亲李宝兰和她聊到最坏的打算时,再次提及要捐献器官和遗体。当时,母亲跟她说,“如果你爸爸就这样走了,没有实现捐献的心愿,你真的不会后悔吗?”

李宝兰生前接受采访时表示,丈夫昏迷之际,她为了帮助他尽快恢复意识,经常会在他耳边放广播,说话给他听。丈夫通常都没太大反应,但提到捐献这样的字眼,他有时候会微微点点头。随着丈夫病情恶化,一天夜里,丈夫发着高烧,口中喃喃地说着什么,尽管言语含糊不清,但李宝兰凭直觉意识到,是关于遗体捐献的事情。于是,她向老伴承诺,自己一定会办好遗体捐献的事情。

叶玮开始反思自己之前的想法,“‘孝顺’二字,我平日里做到了‘孝’,可我真的做到‘顺’了吗?”叶玮决心达成父母的愿望,不让他们此生抱憾。随后,叶锦青和妻子李宝兰一起签署了器官捐献志愿书。这也是2003年深圳为器官捐献立法后,深圳市红十字会首次接到夫妇同时签署捐献器官、遗体的志愿书。

李宝兰和女儿叶玮参加2019年“光明树”缅怀活动。受访者供图

一家三人

先后捐献器官、遗体

归国侨民的身份,多元的教育背景,让叶锦青对生死有着超然物外的认知。相关影像资料显示,李宝兰生前曾在访谈节目中回忆丈夫叶锦青,“他曾对我说,我们来到世上本就不带任何东西,离开时也不该带走什么。如果可能,尽量为这个世界创造最后的一点价值。”

2005年7月,72岁的叶锦青永远闭上了眼睛。李宝兰生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丈夫叶锦青走的时候神态很安详,好像睡熟了一样。当她翻开他的眼皮的时候,发现他的眼睛“像婴儿一般明亮、纯净”。她觉得老伴仿佛还在注视着自己,注视着这个世界。丈夫的眼神也提醒了她,马上通知深圳市红十字会,争取尽快把丈夫的眼角膜捐献出去。很快,深圳市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来到家中,经过协调,叶锦青的眼角膜被迅速送到深圳市眼科医院。

叶锦青捐献的眼角膜先后让7个人的8只眼睛重见光明,鉴于深圳当时条件受限,他的遗体在家人的努力以及深圳市红十字会和民政部门的协调下,捐献给广州一所医学院用于临床教学研究。

2011年,叶锦青、李宝兰夫妇的儿子叶宁,在罹患癌症后的第十五年不幸离世,他也捐出自己的眼角膜。

丈夫去世后,李宝兰将证明自己是器官捐献志愿者的身份卡片随身带着,她怕意外离世时,身边人不知道自己是捐献器官的志愿者,延误了捐献的最佳时机。她希望在自己生命垂危之际,看到这张卡片的人可以尽快联系深圳市红十字会,完成自己的捐献意愿。

2021年年中,84岁的李宝兰不慎摔倒骨折,经历了两次手术后,一直卧床。2022年3月20日,李宝兰离世。遵从遗愿,她成为了一名无语体师,成为叶家第三位捐献角膜、遗体的人。

澎湃新闻注意到,李宝兰一家曾荣获2013年“南山好人”、2014年深圳“十佳爱心家庭”等荣誉。对于自己和丈夫双双签署器官捐献志愿书的举动,李宝兰曾说,“我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我觉得这是谁都能做到的事。”

生前,李宝兰是一名教师,将所有心血都倾注在她的教育事业上。对于死后捐献遗体,她曾表示,“我是当老师的,所以他们(医学生)把我解剖的那个时候,我是给学生上最后那节课。”

叶锦青捐献纪念网截图。

爱的传承,

第三代也决定捐献

以爱以善传家,在叶玮看来,父母的言传身教影响了她的一生。

叶家是一个“教师家庭”,除了叶锦青曾任教师,李宝兰也是一名教师,最后叶玮也成为了教师。受父母的影响,叶玮一直热衷公益事业。退休后,更是全身心投入。

据叶玮回忆,三十多年前,母亲还在老家任教时,了解有学生交不起学费,便自掏腰包帮助。有一年教师节,这名学生辗转来到他们深圳的家中,感谢曾帮助过他的李老师,家人才得知此事。

生前,李宝兰热衷公益,经常参与志愿者活动。据深圳市红十字会介绍,成为器官捐献志愿者之后,李宝兰常通过讲述自家的故事,向身边人宣传器官捐献的理念,也曾多次参与深圳红十字会的志愿服务活动。哪怕已80多岁高龄,公益慈善的活动中也时常能看到李宝兰老人的身影。

今年4月,在叶玮为母亲举行的线上追思会上,全国各地的亲友都在云端吊唁,满屏的弹幕、语音都表达着对老人的感怀和思念。“您的从容淡定、自强善良,还有您们家的家风,都让人感动”“您对我们慈祥的爱永留心中”“您永远让我们崇拜和爱戴”……叶玮没想到,母亲平日里的善举竟积极影响着如此多人,她再次坚定,要将父母的这份温厚善良的品质和无私利他的精神传承下去。

事实上,早在父亲去世后的第三天,叶玮就签署了器官捐献志愿书。在家人的感召下,叶玮的儿子今年也签署了器官捐献志愿书。一家三代五人登记捐献角膜、遗体,叶家的故事感动了无数人。今年4月,深圳市红十字会微信公众号曾发文讲述叶家的捐献故事,文章写道,“‘爱长存,代代相传,爱不朽’,这正是李宝兰一家关于生命延续故事的真实写照。”

点滴爱心汇聚

向上向善的力量

深圳市红十字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张英姬曾表示,叶家人是参与深圳器官捐献的志愿者及其家属的一个缩影。在深圳,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感人的捐献者,他们的事迹在全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反响,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器官捐献事业。

在深圳,像叶玮一家主动成为器官捐献志愿者的人还有很多。澎湃新闻了解到,有着“志愿者之城”之称的深圳,是国内第一个为器官捐献立法的城市,捐献比率也一直位居全国前列。

每一个人体器官捐献、移植的成功案例背后,除了器官捐献志愿者的无私与大爱,也离不开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的努力。深圳市红十字会目前有专职器官捐献协调员3个,在深圳市红十字会注册且长期参与器官捐献宣传的志愿者有百余人。深圳市红十字会器官捐献总协调员徐小玲告诉澎湃新闻,目前,还有很多器官衰竭患者在痛苦等待器官移植的过程中绝望地离去,“我们希望在共同的努力下,让这样的悲剧减少发生”。

宣传、普及器官捐献知识,多种方式向大众传播器官捐献理念,负责联络器官捐献家庭,组织开展捐献家庭关爱慰问活动,组织开展捐献者缅怀纪念活动,加强与医疗机构的联络,向医护人员及医学生宣导器官捐献知识……这是徐小玲日常工作的主要内容。饱含对工作的热情和对生命的敬重,徐小玲在这个岗位上一干就是9年,“我们主要是推动市民对人体器官捐献的了解与认同,促成更多捐献志愿”。

2011年,中国红十字会曾遭遇过一场信任危机。据徐小玲回忆,那时他们的协调员、志愿者走上街头、社区、公园,向人们科普器官捐献,不止一次遭到路人的误解和质疑,他们需要不厌其烦地解释。经过一次次的宣传动员,加之后来社会大环境逐渐开明,这项工作的阻力才越来越小。

深圳市红十字会另一名器官捐献协调员高敏,是中国第一个器官捐献协调员,有着15年的从业经历。她见证了一个个让爱延续的故事:少数民族人士杨杰捐献器官让7人重生,11岁少年梁耀艺临终捐献器官救人,90后女孩房晓宇捐献所有器官,八旬奶奶刘幼雪生前跨越2826公里志愿捐献遗体……截至2022年3月,经高敏协调成功的遗体捐献600例、器官捐献400多例、眼角膜捐献近千例。

一边是生死离别,另一边是绝处逢生,作为器官捐献协调员,徐小玲是见证者,也是参与者,她深感责任重大、使命非凡。她直言,在一线工作的协调员会面对很多阴郁情绪,靠着强大的心理疗愈能力,才能坚持这份工作,“但这份工作带给我的,更多是感动”,曾有不远千里从外地赶来登记的志愿者,也有志愿者亲属在悲痛之余还在考虑到能为别人做些什么,这些点滴爱心汇集成了向上向善的力量。

澎湃新闻注意到,今年7月和8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相继公示了《2022年医疗机构人体器官移植执业资格认定审批结果》《具有人体器官移植执业资格的医疗机构名单》。截至目前,全国共有183家医疗机构具有人体器官移植执业资格,其中广东省为19家,居于全国各省市区榜首;广东人体器官捐献数、志愿登记数,连续多年居全国第一。

23年前,深圳大学教师向春梅成为深圳首位眼角膜捐献者。至今,深圳市红十字会累计帮助1361人捐献眼角膜,649人捐献遗体,662人捐献多器官,有81536人登记为器官遗体捐献志愿者。仅今年1-10月,深圳市红十字会已成功帮助40人捐献眼角膜,57人捐献遗体,72人捐献多器官,器官遗体捐献志愿登记新增17570人。

“最初的诞生和最后的死亡一样,都是人生的必然;最初的晨曦和最后的晚霞一样,都会光照人间。”在深圳吉田墓园有三棵枝繁叶茂的大树,叫“光明树”,是器官捐献志愿者们的安息之地。自2006年5月以来,“光明树”树下已陆续安葬了一百多名角膜、器官捐献者的骨灰。如今,这里已纳入深圳市生命主题文化园的统一规划建设中。绿意盎然的枝干不断成长,微风拂过树叶沙沙作响,将无限的生机传递到无穷的远方。

来源:澎湃新闻

二十多岁有多少存款,可以财务自由

25岁起每月存退休后就能财务自由?那些鲜为人知的事

今日有位朋友说:“我现在30岁了,每月存个千元理财,如果年化收益能有8%,那30年后退休,我的存款就能有万的存款。但是如果能提前5年开始存,就是25岁开始差不多大学毕业起吧,在60岁退休的时候就能有万存款。”

听他这么一说,我瞬间就惊呆了。首先惊讶的是,每个月存元,一年下来也才1万2。30年下来能从36万翻倍成万?再一个惊讶的是,提前5年也就是25岁就开始存钱,明明只多了5年居然能多70多万的存款!!

惊讶的我开始怀疑了起来,于是我一回到家马上就开始写算起来。

这是30岁时候存钱的计算结果:

而这是25岁时候存钱的计算结果:

看到计算结果的我彻底懵了!这就是事实,可能大家觉得结果不太明显。下面我再通过图形来展现出来。

对于如果只存钱不理财(图中绿色直线),一共存款是43.2万。相比与.万,简直差太多了!!!

像这样如果在60岁的时候能有万的存款,相信退休后大部分朋友差不多也就能无忧无虑自由生活了。这就是理财的魅力所在。

但是要实现这些,是有个大前提的,那就是年收益率要在8%,而如果按通货率2%算,那么在保值的基础上年收益率应该需要有10%,而此时的存款累积分别为万和万,两者已经相差了万了!!!明明只是提早了5年,但是收益差距却也太大了!

但是现在问题来了,哪里能找到10%年化收益的产品

先看储蓄国债

5年期国债利率才3.97%比10%差远了!既然债券不行,那么我们看看股票行不行了。

股市由于牛市熊市的影响选择周期影响还是特别大的。因此只好多分析几组了。

先看上证50

再看沪深

创业板因为最近波动太大有失客观因此不再进行判断对于近期5年的数据统计分析比较可以看出,股票虽有上涨,但是年化10%的收益还是很难到达,不过让人意想不到的是,黄金在近五年内涨幅已经高达72%!显然已经满足收益要求。

因此操作来操作去,有时候还真不如屯点金子在家放着,哈哈哈!!!

结语:通过这次分析收获了一下信息

1、理财要趁早:虽然只是晚5年理财,但是在退休时可能就会少收获将近1/3的收益,在年收益10%25岁开始理财与30开始理财存款累积分别为万和万。

2、时间的价值很可怕:如果只在25岁的时候存1.2万元,然后年化收益为10%的话,在60岁的时候也将获得33.7万元。可见时间是有价值的并且价值还很高

3、想财务自由自我还得不断提高:10%收益普遍难达到,由于主流的理财方式10%的收益还是非常难以达到的,因此想要财富自由靠每月存的办法远远不够,这就需要在不断积累财富的同时自我不断提高,不断学习,不断积累知识。投资自己的收益率可是能远超10%的哟。

4、黄金收益客观:意料之外的事情,在近5年黄金的收益率(72%)居然遥遥领先股市(上证50,47%)远超债市。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